地理必修三苏教版书
『壹』 求高中地理教材(苏教版)的课文目录
必修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大气循环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据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必修3
第一章区域环境地理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节数字地球
『贰』 高中地理必修三里面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即从不同分区中概括地理空间上的共性。
以下为提纲
地理必修3主要考点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详解
区域的含义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
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2、区域比较的方法: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
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
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
2、 资源优势及其问题;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语言及文化
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生产活动
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
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最大,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最大。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
●说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工业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⑴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⑵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
⑶城镇人口/总人口>60%
4、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5、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⑴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
⑵发达国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为例)
1、存在的问题:
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⑵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⑶乡镇工业发展分散产生如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高等问题
⑷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城市化建设思路:
⑴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⑵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⑶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3、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⑴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⑵“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大城市圈
⑶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⑷保障进城农民利益,使农村城市化有稳固的基础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 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2、 组成:
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离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接受机。
3、 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4、 应用:确定考察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
二、 遥感技术(RS)
1、 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
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纪录与分析的技术。
2、 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影像)。
3、 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
4、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 地理信息系统(GIS)
1、 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 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地图、
三维视图、多媒体)。
3、 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
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四、 数字地球
1、 概念: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
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
的综合应用。
2、 基础:全球网络与分布式存储
3、 依据与特征:虚拟现实技术
4、 信息源: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5、 应用:使人类拥有一个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为国家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
『叁』 苏教版 必修三 读本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期末考试试卷
一 基础知识(每题2分)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盎然àng 铿锵kēng 厄运è 命运多舛jié
B.窒息zhì 罡风gāng 缱绻juǎn 荒诞不经dàn
C.孟陬zōu 溷藩hùn 逡巡 qūn 茕茕孑立qióng
D.孱头 chàn 黜恶chù 佝偻 jù 云蒸霞蔚wèi
2 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愧怍 赊账 遐思 残羹冷灸
B.凤愿 壅蔽 寒暄 万荟争荣
C.灰烬 庇护 笑涡 徇私忘法
D.齑粉 砂砾 蹙眉 计日程功
3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B.每次小组讨论会,他都是先入为主地发言,并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
C.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希望大家尽心尽力,因为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
D.珠宝专卖店里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皆是,吸引了众多顾客。
4 使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组是( )
我爬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便看见一片竹楼________________ 原来已经到了翠竹岩苗寨了。
A.亮着灯火的楼上,三五成群的苗家姑娘在编着竹笠
B.楼上亮着灯火,编着竹笠的苗家姑娘三五成群
C.三五成群的苗家姑娘在亮着灯火的楼上编着竹笠
D 楼上亮着灯火,三五成群的苗家姑娘在编着竹笠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座谈会上,五个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都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B.各级党政干部能不能将“三个代表”牢记在心上,是决定党的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
C.因特网作为一种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网络共享同样的信息。
D.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反动行径,对于曾经饱受侵略战争的祸患的撰稿人们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是不能容忍的。
二 古文阅读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吴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6、加点字与“不能容于远近”中的“远近”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祸患常积于忽微
B素善留侯张良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D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7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失其所与,不知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8、加点字与“安能屈豪杰之流”中的“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籍吏民,封府库。
D.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
9、 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C.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文言意义与现代意义比较接近的一项是(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1、与“赠谥褒美,显容于身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亚父者,范增也
C.大王来何操?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三、翻译 (4分)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四、填空题(6分)
1、有善始者实繁 。
2、忧劳可以兴国 。
3、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 。
五、古诗鉴赏(6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浑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关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本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特点是,少年:_______中年:_____________老年:_____________。
2、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13分)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给我们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我们饭吃!”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起来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苦,祖母每天在茶饭里辛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子,为什么却要感谢天呢?我,一个孩子,混吃混喝,我为什么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到的世界》,才得到一种新的体会。
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尔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尔;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记念会上,他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种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好像与爱因斯坦不相干一样。就连在《相对论》书中,爱因斯坦也忽然会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样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上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了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了今天,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我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自于己者太少。因为要感谢的人太多,就感谢天吧。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和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受到自己贡献的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的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1.“谢天”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份。根据文意,说明它的内涵:
2.作者对“谢天”思想的领悟经历了几次嬗变。根据文意,分四点对此概括说明。
3.爱因斯坦是世界公认的科学家,但在作者眼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文意简要回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课文开篇叙述童年往事,旨在引发对祖母的深切怀念。
B.全文以“谢天”为线索,采用先分后总的结构,逐层拓展全文主旨。
C.第四段“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一句中的“谜”指辛苦勤学者谢天,混吃混喝者不谢天,令人费解。
D.“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表现了我对偶像的嘲弄,也为下文觉得祖母的话“既多余,又落伍”作铺垫。
E.第五、六段写作者“浏览”爱因斯坦《我看到的世界》的感受,既解了上文之“谜”,又引发了下文对主题的升华。
七、语言运用与表达(每题3分)
仿句(要求:字句通顺,内容健康,有一定的情趣或道理)
1) 一个“朋”字两个“月”,一个月在水底,一个月在树巅。树巅月也是水底月,水底月也是树巅月。
2) 有米也是粮,无米也是良,去掉粮边米,加女变为娘,一娘养九子,九子敬亲娘。
“五一”节快到了,请给你的父母、老师、同学分别发一条短信息(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父母:
老师:
同学:
八、作文(40分)
有位书法家对一个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练,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的问其原因,书法家笑了笑,提起笔写了一个字——逼。那人顿悟:这是让他借纸逼迫自己写好字。
西方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
你同意书法家的观点吗?请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作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二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C
D
A
D
C
B
D
B
B
C
D
三、翻译
1、唉!魏忠贤的这场祸乱,士大夫们能够不改变他们志向的,天下这么大,有几个人呢?(“易”没有译出,扣1分)
2、怎么能够使豪杰之流屈身,在墓道上握住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哀呢?(“屈”没有译出,扣1分)
四、填空题
1、有山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诗词赏析
1、少年:欢乐甜蜜,无忧无虑。中年:奔波漂泊,忧闷愁苦。老年:孤独凄凉,心灰意冷。
2、分析“听雨”这一意象的作用:串联人生的三个片段,“听雨”贯穿全文,起到“彩线穿珠”的作用,使文章线索分明,层次清楚。(3分)
六、现代文阅读
1、“谢天”的内涵:一个人不论他作出多大的成就,得之于人者太多,出自于己者太少,需要感谢的人多了,就只得感谢天。(3分)
2、“谢天”的领悟:(4分)
1)孩童时不屑一顾; 2)将自己与祖父母对比后,觉得不解;
3)前年,初步领悟; 4)自己做了一些成绩后,参透真谛。
3、爱因斯坦是一位待人谦和,从不居功自傲的人。(2分)
4、C、E(A旨在引出谢天的话题,B全文采用的是逐层深入的结构,C表现了我的幼稚无知)(4分)
七、语言运用与表达
仿写(要求:字句通顺,编排合理,内容健康,有一定的情趣或道理)
『肆』 高中地理 必修 选修 加起来一共有几本书
必修三本 一到三 选修 :海洋地理 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 宇宙与地球 城乡规划 六本
『伍』 高中地理必修三大概讲的什么内容
1、区域知识及区域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开发、治理、利用等实例)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陆』 高中地理有什么参考书推荐
我快高考了,提供点经验.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针对高考题的,答案解析很好.
不建议买《内导与练》,因为我前段容时间学校发了本,做过。导与练的知识讲解虽然详细,但是练习部分的选择题多半是只有答案没有解析的,不适合自主学习。个人比较喜欢有详细答案解析的书,这样可以随时发现自己的错误点在哪。
推荐《高考导练》,这也是我们学校老师推荐的,我也觉得不错。比五.三里概括的知识点容易理解,五.三里理论性的知识偏多。
另外,天星的《金考卷》系列,确实不错,每月、各科都有,是活页卷,适合平时练习做,而且题目较新,题型较好。我这段时间都是在用金考卷的猜题和押题卷。
不建议买《世纪金榜》,高二时看过它的数学,总觉得它家的书看着就是别扭,总之,看着不舒服。
其实现在市面上参考书大多大同小异,选择一个好的品牌,只要适合自己,选定1-2本就好,多了反而会杂,而且复习起来几本参考书一起看会很没有头绪。高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课本知识的,读烂课本,背烂笔记,然后再以拓展知识面来做参考书,相信你可以取得好成绩的^-^
『柒』 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目录人教版
『捌』 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电子课本湘教版
我有你需要的《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电子课本,现免费上传给你。若打不开,请下载安装“FoxitReader”既“福昕阅读器”软件就可以正常打开和阅读。请不要忘记点击采纳哈!
『玖』 高中地理必修三那些教辅比较好,希望有经验的学长推荐 谢谢!
有一本书叫一本 书很厚但是非常好
『拾』 高中地理必修三各个版本的教材差异是什么呢
在学习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又安排了以区域可持专续发展为属核心内容的“必修3”的学习,但地理“必修3”在教材的编写、教材案例的选编、案例教学的评价上与现实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矛盾。基于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本文试图从人教版地理“必修3”的整体实际教学出发,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以便于地理“必修3”教学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切实符合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