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课后活动题答案2015
❶ 《课时掌控》的地理七年级上册1到13页的答案
我也在做~
你是复株洲的么?
好吧,制告诉你几个我做了的:
第一页1—5题:C D D B B
第二页6—9题:C B A C
10题:因为新疆常年温度高
11题:依托曹妃甸天然深水港址的自然条件,辅以既有的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可构成投资节省、运输便捷、成本最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2题:说明温度能改善血管功能
13题(1):可取,因为他们既节省了大笔开支,又美化了环境。
13题(2):不会。抱歉。
只做了这些,抱歉
❷ 初一上册地理第四章课后活动答案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P65 活动
1、
人口/亿 每增加10亿人所需的时间/年
10 20
100
20 30 30
30 40 15
40 50 12
50 60 12
规律: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时间逐渐缩短。
2、⑴尼日利亚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⑵
英国 0.12 ③
巴西 0.73 ②
德国 -0.07 ④
尼日利亚 4.01 ①
结论: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这意味着德国人口在不断减少。
3、略。
--------------------------------------------------------------------------------------------------------------------
P67活动
1、 A地:面积12500平方千米,人口数1000000人,人口密度80人/平方千米。
B地:面积10000平方千米,人口数1600000人,人口密度160人/平方千米。
2、人口稠密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都在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主要集中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降水过多)、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海拔高,地势陡峻)。
人口稀疏区:分布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困难。
P70
1、每天增加219028人,每小时增加9126人,每秒增加2.5人。
2、例如:教育、医疗、卫生条件难以改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能源短缺;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被破坏等。
3、如:①大多数外来人口居住在郊区,住房条件差、拥挤并且产生大量垃圾,污染郊区环境。②由于人口较多,为社会治安带来压力。③从乡村来的劳动力,不怕脏、不怕累,承担了城市的环卫建筑等工作,美化了城市环境。但由于工作岗位的减少,增加了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④由于人口增多,给教育、医疗等带来压力。⑤民工潮返乡,给交通运输业带来巨大压力等等。
--------------------------------------------------------------------------------------------------------------------
P72
1、(1)白色人种 (2)南、北美洲(3)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欧洲大部分、美洲、大洋洲、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黄种人 亚洲东部东南部、南、北美洲
黑种人 非洲、大洋洲
2、略。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P75
1、 还有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2、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东南亚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欧洲东部和北亚。(或者说俄罗斯及前苏联其他成员国)
法语 法国及其在非洲的殖民地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
P77
1、A、基督教教堂 B、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C、佛教佛塔
2、略。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P79
1、
房屋 道路修筑情况 商店的多少 学校的多少 医院的多少 有无农田 有无
果园 有无鱼塘 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低 低 疏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高 高 密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大
或者这样表述:
乡村景观: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房绿地等,
商店、医院、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较少。
景观差异:
城市景观: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工厂等生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A、非洲 B、欧洲 C、亚洲
--------------------------------------------------------------------------------------------------------------------
P81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 终年严寒 就地取材、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气候干燥 就地取材、黄土凿成、利于保温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炎热多雨,潮湿 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散热
--------------------------------------------------------------------------------------------------------------------
P83
1、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和红民村、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庙宇、明清皇家陵寝、山东省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等。
还有:我国的北京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黄山、九寨沟、黄龙、武陵源、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孔林、孔庙、孔府、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峨眉山—乐山大佛、庐山、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圆林、颐和园、天坛、武夷山、大足石刻、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清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落、云冈石窟、三江并流。
2、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老四合院进行合理改造,保护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有的四合院干脆拆除。
❸ 七年级上册地理所有答案
地理七年级上半学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的环球旅行 卫星图片
2、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直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
5、地轴:地球自转轴。
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东西半球分界:160度E 20度W
10、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
11、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12、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关系:
气节 日期 北半球季节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春分 3月21日前后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秋分 9月23日前后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13、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自转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不同地方时间差
公转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 四季更替
14、五带的划分:北寒带位于北纬66.5度,南寒带位于南纬66.5度,这里阳光斜射得厉害,甚至有一段时间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下,产生了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北温带位于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南温带位于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这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热带位于北纬23.5度与南纬23.5度之间,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这里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气候终年炎热。
1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6、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
特点:1、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2、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7、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 2、方向 3、图例
第二章
1、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亚洲面积最大,为4400万平方米;大洋州面积最小,为900万平方米。
2、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3、大洲的分布:
北半球 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 跨南北半球 非洲、南美洲
南半球 南极洲、大洋州 东半球 亚洲、非洲、南极洲、欧洲、大洋州
西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
4、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 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 山脉、河流、海峡
欧洲与非洲 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 丹麦海峡
5、海峡: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6、半岛:半岛是绿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7、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5、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版块、非洲板块。
7、海陆分布特点: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8、红海处于板块的开展边界,地中海处于板块的碰撞挤压边界。
9、大西洋是由地壳板块张裂运动造成的,喜马拉雅山是由碰撞挤压运动造成的。
10、跨洲国家: 埃及:非洲、亚洲 俄罗斯:欧洲、亚洲 土耳其:欧洲、亚洲
第三章
1、 天气的特点:
①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的时间里的天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有时候在几分钟之内,可以由阳光灿烂变为乌云密布。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年平均气温高于20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之内。
③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度。
④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较弯曲,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降水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各地降水多,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④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比大陆西岸多。
⑤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不沿海地区少。
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5、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1、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海洋上2月最高,大陆上8月最低。
2、 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 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4、 各个地方的气候特点:
①赤道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叫做热带雨林气候。
②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少雨。
③我国东部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5、 各类气候主要分布地区:
①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区,亚洲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亚马逊流域。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印度半岛。
③温带地区,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
6、 卫星云图: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7、 气候概念: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
第四章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 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3、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4、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雨林、高原、山区、高纬度地区。
5、 乡村与城市的形态:
差别 交通 人口分布 建筑 生产方式
乡村 不发达 稀疏 分散、低层建筑 农业产业
城市 便利 密集 楼房层次高、排列密集 非农生产
6、建筑与环境地理的关系:
地区 环境 建筑分布
东南亚 湿热 云南傣族、低纬度地区
北非 干旱、炎热、风沙大 西亚、黄土陕西高原、内陆
极地 严寒、大风 冰屋
注:还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各大洲的分界线: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亚洲:乌拉尔山 乌拉尔河 大高加索山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地中海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红海 曼德海峡
❹ 初一上学期地理课后题答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P3
活动1.不能简单下结论,需多方考证。因为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结果可能相同。
(1)在海边眺望远航归来的船只,首先看到的是船只的桅杆,而后是帆船越来越大,最后才慢慢地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这种方法可以证明地球为球形。 (2)发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形成弧形的阴影。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为球形。 (3)可以推测出地球是球形。例如:站在大地上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永远走不到地平线。登高望远、航空照片、环球航行等。
活动2.我们要象先辈们那样对待科学,坚持严谨、执著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只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和掌握真理。
--------------------------------------------------------------------------------------------------------------------
P4活动:略
P6:
活动1、(1)经线是半圆状,纬线是圆。(2)所有经线都相等;纬线有长有短。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依此为标准向东、向西各有1800;赤道为0度纬线,依此为标准向北、向南各有900。
(5)穿过的大洲、大洋有:北回归线穿过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亚洲;北极圈穿过北冰洋、北美洲、大西洋、欧洲、亚洲;南回归线穿过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大洋洲;南极圈穿过太平洋、南极洲、大西洋、印度洋。
活动2:赤道是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 1600E和200W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
--------------------------------------------------------------------------------------------------------------------
P8
活动1、恰当。
活动2、有差错。由于没有明确说明1160是东经还是西经,400是北纬还是南纬,所以可以找到4个地方:东经116度,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40度;西经116度,南纬40度;西经116度,北纬40度。
活动3、
经度 纬度 地名 地名 经度 纬度
123°W 49°N 温哥华 伦敦 0° 52°N
151°E 32°S 悉尼 纽约 74°W 41°N
-------------------------------------------------------------------------------------------------------------------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P10
活动1、2题:(略)
活动3、人们以1天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原因:由于地球自转,才有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由于畅畅和姨妈处在不同的经线上,所以才出现了时间的差异。同一时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间。
--------------------------------------------------------------------------------------------------------------------
P12
活动1、(略)
活动2、(1)不一样。夏季高,冬季低。 (2)不一样。夏季白天长,冬季白天短。 (3)当地处在五带中的温带,在温带一年中,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时间最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春、秋两季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
活动3、我国大部分陆地处在北温带。
--------------------------------------------------------------------------------------------------------------------
第三节 地图
P15活动
1.(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不在同一经线就没有正南、正北之分;不在同一纬线,就没有正西、正东之分,这两点的相对位置应是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中的某一个。(3)Y在X的东北方向,X在Z的西南方向。
2.科技园区在学校东南、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的正南、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西南。农业实验区与学校直线距离675米、沿公路从学校到科技园900米。
3、略
--------------------------------------------------------------------------------------------------------------------
P17活动
1、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等高线特征 高原面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 等高线密集,曲折。 等高线稀疏较曲折。 周围等高线密集,内部稀疏,呈闭合曲线。 等高线稀疏
高度 海拔高度大 海拔高度大 高度小 高度小
地面起伏程度 高度大,地面起伏小 地面起伏程度大 地面起伏较小 地面起伏和缓。 起伏小。
2、略
3、要求学生绘制到书本上。估计C点海拔是250米;D的海拔是 —50米。
--------------------------------------------------------------------------------------------------------------------
P21活动
1. 分别为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城市交通线路图。原因是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地形图
2. ⑴略。(2)5路7路或5路2路7路等。(3)4、5
3. (1)表示范围大:中国地图;内容详:北京地图;北京地图的比例尺大于中国地图。
表示范围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表示地面范围小。 内容详细。
小比例尺 表示地面范围大。 内容略。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P27活动
通过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
P30活动
1、a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东南与大洋洲相望,西南与非洲相邻,西部与欧洲相邻。
B 欧洲:东临亚洲,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西隔大西洋与北美洲相望,北临北冰洋。
c北美洲:北临北冰洋,西隔太平洋与亚洲相望,东隔大西洋与欧洲相望,南接南美洲。
d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所包围。
e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
2、a相连的大洲 :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b仅以海峡分隔的大洲: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南极洲、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各大洲的轮廓及其分布特征
a 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对称分布。如: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b 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
4、略
--------------------------------------------------------------------------------------------------------------------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P32活动
图2.10: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图2.11: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为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
图2.12:人类活动对海平面的作用。
--------------------------------------------------------------------------------------------------------------------
P35活动
1、互相远离的非洲与南美洲两岸有相似的地层且轮廓互相吻合,并分布有相同的动物海牛和驼鸟,说明它们经历了相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相同的环境,在地质时期是同一块大陆,说明大陆漂移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2、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包括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证据,而现代观测也证明大陆仍在漂移运动之中。
P38活动
1、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震表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
2、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隆起抬升形成高原及山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具体解释见第40页。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1节 多变的天气
P43活动
1、 试举一例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海盐生产、渔业生产、海空交通、建筑行业等的关系。补充解释(1):海盐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海水蒸发过程,需要了解日照、气温、湿度、风向、风速以及晴、雨日数等气候资料,一次生产作业过程中最好有连续七、八天的晴天,切忌中途出现大雨,这就需要准确的天气预报。(2):捕鱼与风的关系最大,风力适宜既利于渔船出海,又利于鱼类群栖,抢风头,赶风尾,往往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正确的风力预报可以指导渔业生产。
2、 B 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C 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D 天气与军事的关系
3、略
--------------------------------------------------------------------------------------------------------------------
P46活动
1.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2. 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3.略 4.略
P48活动:略。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P 50活动 反映了气温与衣着、饮食、建筑、农业、交通等的关系密切。
P51活动
1.⑴最高月7月:22℃。 ⑵最低月1月:1.5℃。 ⑶年较差:20.5℃。 ⑷年变化:该地气温终年在0℃以上,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2.略
--------------------------------------------------------------------------------------------------------------------
53活动
1. ⑴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不同,由赤道向两极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越来越少。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2. 山顶的气温应是24℃。具体计算:28.8-(1520-720)÷100×0.6=24℃。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P54活动
1. 阴雨连绵一个月,存放的衣物受潮,农业减产,人们出行不便……..;
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在农业上易形成旱灾,空气干燥,对人健康有害……;
某城市下了大雪,交通堵塞,电线易断,形成断电….。
2. 只要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
P55活动
1、⑴该地10、11、12月降水较多超过100毫米,1、2、3、4、5月份超过50毫米。⑵6、7、8月份降水较少,其中7月份低于10毫米。⑶该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2、略。
--------------------------------------------------------------------------------------------------------------------
P56活动
1. 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2. 由赤道向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 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降水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P58活动
1. 人们一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一年,一般只注意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如:济南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3.⑴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即冰原气候、苔原气候)
⑵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
P59活动
1、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2、 受海陆位置影响,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岸自南向北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湿润的地中海式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 A坡是迎风坡,降水多;B坡是背风坡,降水少。
4、 ⑴地形 ⑵纬度位置 ⑶海陆位置
--------------------------------------------------------------------------------------------------------------------
P61活动
1、 气候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
2、 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的将一地树木(农作物)移栽(种)到其他地区。
3、 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的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同理,同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4、只要合理即可,如:⑴控制地球上的人口数量。⑵减少对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的利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研制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无污染的新能源。⑶保护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等原始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P65 活动
1、
人口/亿 每增加10亿人所需的时间/年
10 20
100
20 30 30
30 40 15
40 50 12
50 60 12
规律: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时间逐渐缩短。
2、⑴尼日利亚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⑵
英国 0.12 ③
巴西 0.73 ②
德国 -0.07 ④
尼日利亚 4.01 ①
结论: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这意味着德国人口在不断减少。
3、略。
--------------------------------------------------------------------------------------------------------------------
P67活动
1、 A地:面积12500平方千米,人口数1000000人,人口密度80人/平方千米。
B地:面积10000平方千米,人口数1600000人,人口密度160人/平方千米。
2、人口稠密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都在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主要集中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降水过多)、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海拔高,地势陡峻)。
人口稀疏区:分布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困难。
❺ 七年级上册地理答案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基础过关
1~6 D.D.A.B.C.B.
课后巩固
1~4 B.C.A.A 5.应针对图像提问,且所提问题具有地理性。答案略。6.丽丽:不可行 贝贝:可信 明明:不可信 玲玲:不可信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第一课时 地图三要素
基础过关
1~7 A.B.C.A.D.D.C
课后巩固
1~4 A.D.D.D 5.(1)D (2)B (3) A (4) C 6.先判断东西方向(左西右东),再判断南北方向。答案略 7.(1)1.地图中有严格的方向规定而照片上没有方向的规定。2.地图是按照比例尺来绘制的,所以可以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而照片没有比例尺;3.地图制作时须对地面事物进行综合,只表现作者认为需要表现的内容,而照片则是对可见的食物无差别显示;4.地图终能表现不可见得事物......(2)标注略,符号可以用小点,也可以用于建筑物外形相匹配的符号。把恰当的符号标在正确的位置,并要有正确的文字注记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和纬线
基础过关
1~8 D.A.B.B.A.A.B.B.
课后巩固
1~6 C.B.D.C.A.C. 7(1)北极 南极 极半径 赤道半径 赤道 (2)5.1亿 6371 4万 8.略
第二课时 经线、经纬网和地球的运动
基础过关
1~9 B.B.C.B.A.A.A.B.C.
课后巩固
1~9 C.D.B.C.C.C.B.A.A. 10.(1)40°N 40°W (2)正西 正南 东北 (3)东 北 (4)甲和丙 甲和乙 (5)略 11.(1)略(2)东南 (3)东 北 西 南
.
❻ 跪求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 上册 的 课后练习题 答案!!!
没书、、、、、以后麻烦附题。。。。飘走。。。。
❼ 急!!!七年级上册地理书活动题的答案!!!
下本教案看
你学的书事什么版本的
人教版还是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