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一昼夜交替PPT

高一地理必修一昼夜交替PPT

发布时间: 2021-02-17 21:15:46

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示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㈡ 高一地理,昼夜交替和时差,地方时,怎么求

一 ,时差算法:
【A-B】/15=C-----D * 4
东经为正数,西经为负数, 两地所在经度回大减小,
所得差除以15,整数答C为小时,余数D每度乘以4为分钟。

二 ,地方时:
“东加西减”。在原地的东面加,在西面减。

三 ,日期如果跨越了和180°经线几乎重合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去日期减一天,向西则加一天

㈢ 有关高一地理必修一里要掌握的图

好像是大陆板块。背斜向斜。各种气候分布。洋流。冷锋暖锋(表示理科生,地理的悲剧)

㈣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的全部课程幻灯片

你是老师还是学生啊

要是老师我可要B·S你了- -!不解释

学生是落课了吗

你可以去网络文库搜

比如搜“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 ‘···复习’ ‘···知识点总结等等

http://wenku..com/

高中地理中昼夜交替与时差讲解

《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

彭州市实验小学 李先浩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的解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既是对前面《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的深入研究,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太阳、地球的运动打下铺垫。

该教材共2页,编排思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教材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几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一一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对每一个假设进行小组实验。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寻找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情况,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验“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实验、交流、倾听。

情感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

②让学生了解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才能更接近真理。

③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测,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模拟。

难点:要求学生对每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会不会出现。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昼夜交替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昼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联想。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物。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没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主要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课,大约需要4分钟。首先,通过老师谈话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昼夜”。知道“昼夜”是什么意思吗?“昼夜”是按怎样的规律出现的呢?学生思考、交流,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昼夜交替的原因,从而老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第二大部分是新授课部分,大约需要33分钟。这一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老师讲述古代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的解释,学生倾听,思考、观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科学家思考的情境。这一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第二个环节是做相对运动的游戏。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老师请同学甲上来模拟地球不动,同学乙模拟太阳绕着同学甲转。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怎么出现和消失的?然后向全体同学抛出问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最后老师小结:古代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也可能由于其他运动方式形成的,于是科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种假设,大家想想你能找到几种呢?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从而让学生感受相对运动,对“昼夜交替只是太阳绕地球转”提出质疑。第三个环节是模拟“昼夜交替”实验,发现多种情况。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7分钟。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来模拟实验,看看你们还能找到几种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提出实验要求,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最后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从而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昼夜交替的多种解释。第四个环节是分析拓展。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对于昼夜交替这一现象我们现在产生了这么多种可能的解释,科学家们在遇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也会提出多种解释。哪种情况才是对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呢?这几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但仅仅靠今天的模拟实验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第三大部分是学习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约需要3分钟。首先请学生谈谈今天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为以后几课学习地球、太阳的运动打下铺垫。

五、说练习设计、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本课的练习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完善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昼夜交替的解释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多种解释→寻找更多证据→得出正确解释释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并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

六、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假设推测”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组织探究活动,模拟实验”这个环节中我采取小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实验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设计我曾经在五年级4个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令我欣慰:

1、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学生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动脑,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模拟昼夜交替。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这样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找“昼夜交替的原因”,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虽然在这节课中,我们并没有知识点的传授,但教给了学生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的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科学课程的魅力!

谢谢大家!

㈥ 高中地理:昼夜交替和时差

  1. 秋分直射来赤道,直射点时间自为12点,北京时间即120E时间为9月22日22时49分,所以12点经度为42°15′W.答案A.

  2. 秋分全球6点日出,根据太阳上升高度是匀速的,地方时12点为正午太阳高度,6点到11点为5小时,到12点为6小时,11点太阳高度是12点的5/6,可求出12点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即直射,即赤道,答案纬度只有B纬度是0。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㈦ 高一必修一地理 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一张小图,高手来秒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