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编辑年份
㈠ 高一地理必修一有几个版本
地理抄(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时间,时区等的计算题
1、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各地都以正午为12点,所以同一时刻,地球各地的地方时都不相同,地内方时以经度为变化依据,容经度相隔180度,地方时正好相差12小时,所以经度每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早,也就是东边到达正午时,西边还没有到正午;西边到正午时,东边已经过了正午。所以地方时的计算有如下公式:
所求时刻=已知时刻+(-)4*两地经度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加法,在已知地点以西用减法)。例如已知东经120度地方时为12点,则东经130度地方时为12点40分,东经110度地方时为11点20分。
2、区时的计算。区时是地方时的简化系统,每15经度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24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以该时区中间一条经线(名为中央经线,度数等于时区序数乘以15)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时间,叫做区时。与地方时的换算道理相同,区时的计算也有如下公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时区差取绝对值,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取加法,反之取减法)。例如已知东8区区时为12点,则东10区区时为14点,西5区区时为-1点,就是昨天23点。
㈢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时间计算习题
选 D 因为晨昏线是指180°经线和零点或24点所指的经线 所以120°经线上的时间是零点回(甲所在答地为180°) 因为他马上要到白天了所以不是24点 地球被等分成12分说明俩经线之间是30° 非阴影部分有10个30°也就是300° 而15°为一小时 所以300÷15是20个小时 根据东边比西边过得快的原理 因是在零点的基础上加20个小时 所以甲点时间为20点 。希望能帮助到你 里面有很多碎知识点,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问。
㈣ 高中地理,这张图怎么看请举图上一个年份为例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㈤ 高中必修一地理的章节顺序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版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㈥ 高中必修一地理时间算法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春秋日出在东,夏在东北,冬在东南。
地理时间的算法:首专先要明确,你所说的属地理时间是什么时间,地方时还是区时。
地方时的确认方法:一地太阳高度角最大时的时刻为中午12:00,到第二天太阳高度最大时,为一天,24小时。
区时指,一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地点相差一经度相差4分钟,十五度相差一小时。
在我们计算的时候往往是以一个地方的区时来计算的。
1)已知一点球另一点:基本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应的加减几个小时。得数值大于24就日期加一日,在数字上减24即可;若不过减便向前借一天,即日期减一日,数字上在加24进行减法,得出数值,即可。
2)有晨昏线:赤道终年6:00日出,18:00日落,晨昏线与赤道相交那点的经度为6:00或18:00,由经度差按东加西减即可算出时间
㈦ 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一第17页图1-3-9的三幅图上的时间是什么意思
因为地球自转是有一定角度的,因此同一时刻太阳光照射的地方的当地时间是不一样的。
㈧ 高一地理必修一怎么算地区时间
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时间上应该是东早西晚.
反应到数字上,就应该是东加西减版,也就是在还是同一天的情况下权,东边时刻的数值要比西边大.你想,我比你早,你5点了,我是不是得6点7点什么的.
这样的话呢,书上有时区划分,你就按这个,按东西差几个时区就相应的加减几个小时.如果是具体的,那就是15度是一小时,1度是分钟,一样按东加西减算就行了.
越180度日界线的时候,注意东经的永远是早的那天,相应日子数再加或减.
注意区分180度才是日界线,0度经线叫世界时间.
㈨ 高一地理必修一有关于时区一类的问题
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方时。
运用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经度差÷15°/小时(±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例如:已知100°E地方时为10:00,求120°E地方时。
120°E的地方时=10:00+20°÷15°/小时=10:00+1:20=11:20。已知某地经度,求另一地经度。(更正:已知某地的经度和地方时,以及另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经度)
与上一问题存在逆过程思维。首先根据二者的地方时差换算成经度差,换算关系为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再根据时间先后判断东西。
例如:已知100°E的地方时为10:00,求此时地方时为8:00的经度。
二者地方时差为2小时,换算成经度差为30个经度。地方时为8:00的经线,较10:00所在经线地方时要“迟”,因此8:00所在经线位于100°E以西30个经度,即70°E。已知某地经度,求该经度所在时区。
运用公式:某经度所在时区=经度÷15°。如果被整除,则所得数即为所在时区的号数,同时该经线也是本时区的中央经线。如果未被整除有余数,那么余数<7.5,所得整数即为时区号数。余数>7.5,所得整数+1即为时区号数。
例如:分别求出120°E、122°E、129°E所在时区。
120°E÷15°=8。因此该经线位于东八区(且为东八区中央经线);
122°E÷15°=8余2。余数2<7.5,因此该经线位于东八区;
129°E÷15°=8余9。余数9>7.5,因此该经线位于东九区。已知某地时区,求该时区中央经线经度。
与上一问题存在逆过程思维。运用公式:某时区中央经线经度=时区号数÷15°即可。
例如: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
5×15°=75°W。
㈩ 高中地理书必修一中一些时间计算怎样算
地理教科书必修一中,一些基础的时间需要记住(例如一天多少小时等等)
经度和纬度总数多少,360°对应着24小时,那么一小时对应着15°。
根据两个位置的经度差,除以15,就是时间差。
东半球的时间早于西半球的时间,如果涉及到国际日期变更线需要增加或者减少一天。(对地球仪一定要熟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