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七年级上册地理生物有几面

七年级上册地理生物有几面

发布时间: 2021-02-16 13:03:16

① 七年级上册地理和生物的总复习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物
一、 1、生物的特征:(1)、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2)、能够生长(由小长大);
(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没有利用完的物质排出体外。
(4)能生殖(产生自己的后代);
(5)、有遗传、有变异;
(6)、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
(7)、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2、自然界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一类是非生物。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二、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又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2、生物科学研究的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显微镜: 1、若在显微镜下出现一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2、取送显微镜时,要一手握镜座,一手握镜臂。
3、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坏玻片标本。
4、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4、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实际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四、对照试验 1、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2、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五、植物细胞 1`、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和叶绿体七部分;人和动物的细胞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是门卫);细胞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细胞核含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管理调控部门);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车间);液泡中有细胞液;叶绿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生产产品车间)。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对比
六、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1、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生物都有生长现象,这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2、细胞分裂通常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首先出现了染色体,染色体在中央分成两份,向细胞两端移动,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
3、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
4、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5、动物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组织;
6、植物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基本组织和分生组织四种组织。
七、 1、植物体的六个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3、植物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4、人和动物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② 初一的生物地理在初二地理,生物会考占多少百分比

你问的是政史地生等学科高中升学成绩的计算系数吧?

各地标准不一致,所以要看具体专省区市属怎么定的。
有的100%计入升学成绩,有的卷面100分的30%计入升学成绩……。
你可以问一问你们当地上一个年级的同学,就知道了。

初一通常都实行100分制。

③ 七年级上册地理和生物哪些重要

网络文库里有提纲,提纲上都是重点

④ 中考生物和地理试卷几面

语文,分别以125%计入总分)、化学;体育科满分为50分中考分数的算法、数学、化学各回100分(卷面分值各答100分,分别以25%计入总分)、历史各80分(卷面分值各100分;物理,分别以80%计入总分)。 湛江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湛江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的通知(湛教[2015]36号)、佛山市不算: 2015年: 语文,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中的思想品德占50%,初二的生物地理要不要算进去、英语(含听力)各150分(卷面分值各120分、数学。 佛山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佛山市201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佛教招[2015]3号),各市不同。 2,其中,历史占50%,分别以100%计入总分),生物。 如、地理各25分(卷面分值各100分: 1,体育70分、思想品德、湛江市是算的,物理、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等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总分930分、英语(含听力)等科目满分均为120分

⑤ 谁有七年级上册的地理和生物的试卷啊

一、PK擂台赛,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答案。(每题2分,共20分)
1. ×7和7× 它们的 相同, 不同.
2. 吨= 千克 小时= 分
日= 小时 千米= 米
3.2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1.3的倒数是 .
4.把 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 .
5.雨天占晴天天数的 .把 天天数看作单位“1”, 天
天数是它的 .
6.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 .a:b(b≠0)其中“:”叫做 ,这个比的前项是 ,后项是 .
7.0.3 : 1的前项扩大10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1也应该 ,这是根据 性质.
8.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它们底边长的比是7:8,它们高的比是 .
9.已知右图是一个直角梯形, A B
∠C是∠D的 ,∠B是∠C
的2倍,∠B是 度. D C
10.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二、我是公正小法官,能准确判断是与非。(5分)
1.2米铁丝,用去 或用去 米,剩下的一样长. ( )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3.0和1都没有倒数. ( )
4.把一个数平均分成n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这个数乘 . 5.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5 : 6 : 7,周长是54分米,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15分米,18分米,21分米. ( )
三、快乐ABC,我选得又快又准。(每题2分,共10分)
1.从学校走到电影院,甲用8分钟,乙用9分钟,甲和乙每分钟行的路程比是( )
A.8:9 B.9:8 C.8:
2. (A、B都不为0),A B. ( )
A.> B.< C.=
3.一个数乘 ,积是 ,这个数是多少?列式是:( )
A. B. C.
4.60的 相当于80的:( )
A. B. C.
5.比 的 少 的数是:( )
A. B. C.
四、仔细又认真,我是计算小能手。(共38分)
1.直接计算(每小题2分,共12分)

0.8

2.化简下列各比.(每题2分,共8分)
24:48

2.8:0.7 1:0.25

3.计算各题,能简便运算的写出主要过程.(每小题3分,共12分)
36×( ) ( )×24

[1-( )]÷

4.列式计算(每小题3分,共6分)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 ,一个因数是15,求另一个因数多少?

(2) 加上 除以 的商,所得的和乘 ,积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我能行。(共27分)
1.只列式不计算(6分)
少先队大队部买回360本儿童读物,其中科技书占 ,文艺书占 ,其余是连环画.
(1)求科技书与文艺书一共多少本?

(2)求文艺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

(3)求连环画有多少本?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共21分,第(5)题5分,其它各题4分)
(1)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 分米,高是宽的 .这个长方体中最小的那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2)一名成年人身上的血液约占重重的 .体重65千克的人,血液重多少千克?

(3)筑路队修一条1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 米,还有多少千米没有修?

(4)神七飞船上天时随船还搭载了一个科学考察的小卫星,上天后卫星离开飞船的速度是每秒行8000米,这个速度是神七飞船在天上速度的 ,神七飞船在天上每秒行多少米?

(5)实验小学美术组人数是科技组的 ,科技组人数是体育组的 .美术组有40人,体育组有多少人?

⑥ 七年级上学期生物地理提纲。。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物种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遗传(基因)多样性
(三个内涵)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长
发育
2、生物的(共性)特征: 应激性
新陈代谢
(最基本)
3、生态系统:生物和生物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4、生物圈:(1)范围: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之间。
(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2)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5、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6、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
7、生物因素:指的是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斗争。
不同种生物之间:捕食(最普遍)、共生、寄生。
8、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生理特征。
9、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10、人类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11、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
的科学。
12、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事件:
(1)林奈(分类学之父)与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所有的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译
人体内全部DNA所含的遗传信息;参加国家:美、德、英、中、法、日。
13、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比较、文献、实验等方法。
14、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
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录;
(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15、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的其它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6、生物根据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和多细胞生物。
细胞膜:分隔细胞与外界环境,具有进行物质交换和保护
细胞的作用。
17、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质:细胞膜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里面还有线粒体
(由外到内) 等结构,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是细胞储存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并控制细胞的
生命活动
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对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8、植物细胞: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包含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
结构。

细胞核:是细胞储存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并控制细胞的生命
活动。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没有 有
细胞膜 有 有
细胞质 有线粒体,没有液泡和叶绿体 有线粒体,有液泡,绿色部分有叶绿体
细胞核 有 有

19、线粒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是细胞呼吸作用进行能量转换的场所。
20、叶绿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植物光合作用进行能量转换的场所。
21、液泡: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里面储存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
22、细胞分裂:细胞一分为二,产生新的细胞的过程。
23、细胞分裂的规律:细胞核一分为二,然后细胞质一分为二,每部分细胞质中
含有一个细胞核。
24、细胞分裂前,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加倍,分裂后平均分配到两个
新细胞中,保证了新细胞与原来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
25、细胞分裂的意义: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不仅与繁殖新个体有关,而且能促使新个体由小长大,使生物体不断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从而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6、细胞分化: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定向改变的
过程。
27、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
的细胞群。
28、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29、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主要结构特征 主要分布位置 功 能 举 例
上皮组织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体表或体内管腔的内表面 保护、分泌 皮肤上皮、小肠上皮、气管内表面
结缔组织 细胞间质发达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 骨、韧带、脂肪、血液等
肌肉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附着在骨骼上,心脏及内脏器官 收缩、舒张的功能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 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脑、脊髓以及神经中 接受剌激,产生和传导兴奋 脑、脊髓
30、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
31、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
一起。
分生组织 花
营养组织 生殖器官 果实
细胞 组织 保护组织 器官 种子 植物体
输导组织 根
…… 营养器官 茎

上皮组织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结缔组织 泌尿系统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循环系统 动物体
肌肉组织 运动系统
神经系统
神经组织 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
32、生物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排列如下:
生物大分子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3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
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34、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和氧气;光合作用
的条件:光和叶绿体。
35、反应式: 光
二氧化碳 + 水 淀粉(储存能量)+ 氧气
叶绿体
36、光合作用中的两种变化:(1)物质转变:无机物(水和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淀粉);(2)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7、光合作用的意义:
(1)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2)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
(3)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38、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方法: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 积。如:立体高效种植。
39、叶的结构:
(1)表皮:表皮细胞扁平,无色透明,排列紧密,外壁还有角质层。既有利于
透光,又防止水分的过多散失,还对叶片有保护作用。
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2)叶肉:
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含叶绿体较多,排列比较紧密和整齐。
海绵组织:靠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含叶绿体较少,排列疏松。
(3)叶脉: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属于输导组织,对叶片还有支持作用,分平行
叶脉和网状叶脉两种。
40、叶的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有:叶片阔而扁平,吸收阳光的表面
积大;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含有叶绿体和叶绿素多,利于吸收阳光和进
行光合作用;海绵组织叶肉细胞排列疏松,利于气体在叶内自由移动;保卫
细胞控制气孔开闭,当环境适合光合作用时,气孔开启,容许气体进出叶片;
叶脉有效地运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叶表面的角质层防止水分流失。
41、所有的活的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42、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 量的过程。
43、反应式: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线粒体
44、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线粒体。
45、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的去向:(1)各种生命活动;(2)转化为热量散失。
46、呼吸作用的意义:为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
47、吸收作用: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场所:根毛。
48、根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水从土壤中进入到细胞,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水从细胞中流出到土壤中。

根毛区(成熟区):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主要场所
49、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延长期:细胞延长并进行分化,形成输导组织。
分生区:保持分裂能力,产生新的细胞使根生长。
根冠:保护幼嫩的分生区。
50、根毛的结构:细胞壁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根毛与土壤颗粒紧密地黏附在一起。
51、无土栽培: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成营养液来栽 培植物。
52、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53、蒸腾作用的意义:降低叶面温度,防止叶肉细胞被阳光灼伤;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54、植物气孔的分布: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
55、植物通过茎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56、水分和无机盐在木质部内运输(由下往上);有机物在韧皮部内运输(由上往下)。
57、枝瘤的形成:当树枝受到伤害后,树皮内韧皮部中的筛管被切断,有机物堆
积在一起,周围的细胞由于有大量营养物质,所以大量分裂生长,从而形成
突起的枝瘤。
58、植物体内的导管和筛管彼此连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完成植
物体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功能。
59、生活史: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60、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
种皮与果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61、种子的结构: 胚轴:连接茎和根的部位
胚 胚根:发育成根
子叶:储存(吸收)营养成分
胚乳(单子叶植物)
62、种子萌发的过程:(1)种子吸水膨胀;(2)胚根突破种皮,发育为幼苗的根;
(3)胚轴伸长;(4)胚芽出土,发育成幼苗的茎叶;(5)子叶萎缩或胚乳萎。
63、种子萌发的条件:(1)内部条件:有生活力的、完整的胚;有足够的营养物
质;(2)外部条件:充足的空气;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64、根系:直根系:有明显主根;须根系:无明显主根。
65、根尖的结构:(1)成熟区:长有根毛,也叫根毛区,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
要部位。(2)伸长区:细胞能明显伸长的部位。(3)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
增生的部位。(4)根冠:分生区外的冠状结构,能保护分生区的细胞。
66、芽的结构:(1)芽轴:发育为茎的主干;(2)叶原基:发育为幼叶,幼叶发
育为成叶;(3)芽原基:发育为侧芽,侧芽发育为侧枝;
67、花的结构: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
68、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
69、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
无性花:一朵花中既没有雄蕊也没有雌蕊。
70、传粉:花药里的花粉以一定方式传送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71、受精:花粉粒中的精子进入胚珠,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72、完成受精后,受精卵发育为胚,珠被发育为种皮,子房壁发育为果皮,整个
胚珠发育为种子,整个子房发育为果实。
73、营养生殖:用植物的根、茎和叶繁殖后代的方式。
74、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作为生产者,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
间接地为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2)能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
和氧气的平衡;(3)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75、植被:覆盖地表而有规律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群植物。
76、我国植被主要类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
77、我国的珍稀植物:银杉、水杉、珙桐、桫椤。
78、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地
理分布不均衡;(3)土地沙漠化严重;(4)人为破坏严重,利用不合理。

79、我国的重大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世界四大生态工程之最,被誉
为“绿色长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
80、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81、显微镜结构与功能: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15、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1、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2、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3、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
25、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29、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3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洋流因素。

⑦ 初一上册的地理生物的重点知识

第一节 地球和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
P2 ⑵
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
照片 ⑸

4.经线和
的区别(见P5—P7)

经线(又名
)
定义 与
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
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
和纬度(见P6-P7)


) 纬度
划分起点
(
)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
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
半球划分 20°W以
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20°W-0°-160°E) 赤道以南为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20°W-180°-160°E)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
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
中横纬竖经;其他
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
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

B:
、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
,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
,有两种方法:其一
法,画出半球划分
(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
;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
(N)知,此图为北极

由北逆
知此图中
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
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
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
(N)近则为北方,离
(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
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
,即北逆

2.一年中
的变化
一年中
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

热带
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间(66.5°S—90°S) 终年严寒


间(66.5°N—90°N) 终年严寒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
。 第三节 地图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
、方向、


a公式: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
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
定向
b
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
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与注记:
-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

:用
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
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

: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
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
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
:等
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
向高出凸出
d.
:一对数值相等的等
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
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
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
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
面积从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
(形状如同“S”);印度洋;
(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5.



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

大陆、北美洲大陆、


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最小的大陆是
,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
,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

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
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

,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
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

8.大洲的分界: 亚欧的分界是



;亚非的分界是
;南、北美的分界是
;亚、北美的分界是
;北美、欧的分界是
;南美、南极的分界是
;欧、非的分界是
第二节
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
的升降是造成
的主要原因。
,例如
造陆等,也会引起
的变化(
的实例举证:
中方向
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

提出了
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
。后来,
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

的分布状况
3.
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
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
是:
(最大) 和

火山、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
、出现新的海洋,如:

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
面积不断缩小(

发生挤压运动)、


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短时间;经常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
气差异可能很大 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 阴晴、
、风向、风力大小、气温 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
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
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天气)
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飞砂走石,
、阴雨绵绵(天气)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
,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春色归来迟,二月
来挂丝(气候)
2.在
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
越厚,
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熟悉
图中常用的
(见P46图3.6)
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
,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4.
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
的数量有关,可以用
来表示。清新的空气,
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
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48图3.9
级别和污染指数、
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
影响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
里的
测得的。
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
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最
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3图3.17)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
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
温高
,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最高气温在西亚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
。在同一条
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
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
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
凸起说明该
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
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
/100×0.6℃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
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2.
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
,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
。(注:
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
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
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少雨;

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
多雨,
少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
及分布和气候特征(见P58图3.23)
世界主要
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极地
(全年少雨)
极地
(全年少雨)

(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常年湿润)
`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冬季多雨区 (全年少雨区) 亚热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全年少雨区)
(夏季多雨区)
热带草原(夏季多雨区)
热带雨林(全年多雨) 4.影响气候的因素
⑴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低纬降水多、高纬降水少
⑵海陆:距海近多雨、距海远少雨;距海近温差小、距海远,温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
多雨,
少雨


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植树造林、修水库则
旱涝灾害少;二氧化
增多形成
,冰雪融化、水温上升,引发

气候也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5.能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气候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

平均气温 最
均温>15℃


均温在0-15℃之间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最热月<5℃
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2000mm
温带
700-1000mm

型 热带
750-1000mm

1500-2000mm
亚热带
>1000mm
温带
<300mm

500-600mm

型 亚热带
3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
<200mm


<250mm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
增长规律:18世纪前缓慢之后迅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长速度由
(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决定。从全球看,随着
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

-死亡率(>0人口增长;=0人口不增不减;<0人口减少,
)
一般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慢,经济落后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出生婴儿数/总人数 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
4. 1
10月12日,
总数达60亿,现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万
5.
指平均每
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
一个国家或地取区的
=人口总数/总面积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66)
7.人口稀少区:干旱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
区、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
: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
、就有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人口过少导致
源不足、劳动力减少
等问题
9.
对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过多的国家进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少的国家鼓励生育),提高
,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城市里有较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较多的发展机会等。过多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
:住房拥挤、
、垃圾

1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人类早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深受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大体上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人的肤色和
逐渐变深。
12.人种的分布(见P72图4.11)
人种 分布地区 包括人群 特征
白种人 欧北美洲

白皮肤

亚洲东部


黑头发

非洲
以南

黑而卷的头发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见P75图4.13) 世界主要语言(也是
)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中国、东南亚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北美洲、亚洲南部
法语 法国以及前殖民地
俄语 俄罗斯
西班牙语 西班牙、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

图册P30)
宗教 发源地 信奉的神和教主 经典
分布
基督教
(第一大)
上帝和耶稣 圣经 教堂、十字架 欧美、美洲、

(第二大)


)和


形标志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第三大) 南亚(


、寺庙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3.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

等多信仰
,藏族、
多信仰
(佛教中的一派)。中国的本土宗教为道教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
等不同类型,这里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2.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或没有聚落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交通及经济状况等等(P80)
3.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
等因环境而异。如:东南亚高架屋、
冰屋、



、西亚小窗厚墙的村庄等等
4.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但是,随着聚落的发展,传统民居在逐步消失,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呢?如
的改造:对
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要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5.
可分为文化遗产、
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目前,列入《
》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巴黎
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的
、云南省的
等已被列入该名录之中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国界是一国与邻国或
之间的界线。它是
范围的边界。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
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3.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
,总称领土P88
4.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0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

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下来印度、印度
、美国(北美洲)、巴西(
)、巴基斯坦、俄罗斯
6.世界各国
也不一样,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中国为

7.世界各国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中国一贯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原则,以求得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8.根据经济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北美、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

9.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
的侵略与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10.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重要的


WTO 瑞士的

OEA 美国的华盛顿

非盟 AU


LAS 埃及的

11.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是联合国。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
”。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是

、经济及社会
、托管


。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
和10个非
组成

⑧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历史,生物和数学一般要考哪些内容什么内容考得更多必记的有哪些内容

地理一般都是书上的图很重要,比如美国那个图,要记住它的首都,一些重要的城市,回美国工业的特答点是专门化和现代化这个也要记住。历史一般都靠背,被得多,考得就好~要记住一个事件的时间,地点,意义,发生的原因等。生物有些实验也很重要,当然也要背哦!数学就是要多练题,掌握解题技巧,有些题要添加辅助线!

⑨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历史重点生物!!!

地理学习巧记忆:
如记地球上的七大洲时,可把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压缩为(一亚二非三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来记忆,既简化又顺口,不但记住了七大洲的名称还记住了七大洲的从大到小顺序。
如记四大洋时,可把四大洋压缩为(太——大——印——北)既记住了名称又记住了从大到小的顺序.
如记亚欧的分界线时可总结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高架索山----土耳其海峡。
如记七大洲的位置图时,可以根据七大洲的分布总结为:“欧亚非连一身,大洋在中像乌龟,北美南美手拉手,南极在下不会走。”
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球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等高线图的判读:凸高则谷,凸低则脊。
“凸高则谷”是指一组等高线由数值低处凸向数值高处,则该地区地势比相邻地区更低,为山谷:“凸低则脊”是指一组等高线由数值高处凸向数值低处,则该地区地势比相邻地区更高,为山脊.
地球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索地球形状史,先人献身我辈记;
庐山起义是半径(平均),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二、地球仪
地球模型地球仪,经线纬线十分明;
横纬竖经构成网,东西南北要分清;
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
特殊纬线有五条,赤道回归和极圈;
东西划分是难题,西二十东一百六;
我若一刀切下去,东西半球两边分。
三、经纬网
经纬网,真奇妙,你在哪里我知道;
一经一纬定位置,SNEW别忘掉。
四、地球自转
绕着地轴向东转,一圈就是一整天;
昼夜交替它形成,时间差异由此定;
北逆南顺指时针,西晨东昏辨时间;
东加西减求时间,东减西加变日期。
五、时区和日界线
同学们,要注意,
东西时间有差异;
东加西减拨时间;
东减西加变日期;
简易工具可自制;
简便方法记心里。
六、地球公转
倾斜身子绕日转,春夏秋冬逆时针;
直射点在移动,往返南北回归间;
太阳高度在变化,四季五带因此来;
昼夜长短不一样,夏长冬短春秋分;
唯有赤道处特殊,全年昼夜平均分;
极昼极夜极圈内,终年严寒是寒带;
回归线间有直射,终年炎热是热带;
四季分明是温带,五带特征记心间。
七、地形图
地形图,不难读,认准图例和注记;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分布稀疏坡度缓;
重迭部分是陡崖,周高中低为盆地;
高原平原都平坦,颜色数字来辨析;
山地丘陵要区分,辨明陡缓和高低。
八、海陆
地表十分陆二九,亚非北南南欧洋;
太大印北四洋通,地表十分剩七一;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
亚非原本喜相连,苏伊运河来隔断;
亚洲北美隔海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南北美洲要牵手,巴拿运河却阻拦;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洲西半边;
唯有南极(洲)搞独立,冰雪覆盖称高原。
九、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说,六块来拼合;
亚欧和非印,大洋加美南;
张裂与挤压,内力与外力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1、黄帝为什么被称为华夏之祖?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内容以 及作用? 3、齐桓公称霸的条件? 4、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 作用? 5、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大思想家、大 教育家? 6、秦始皇巩固和维护中央集权的措 施及作用? 7、如何评价秦始皇? 8、秦朝灭亡的原因? 9、解释“文景之治”。 10、孝文 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11、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原因、措 施及意义? 12、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 因、表现及影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