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前地球自转
1. 急需高一必修一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公转地理意义的题和详解
公转的意义:了解四季的更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原因,冬日短夏日长的原版因,极昼现权象,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经度线的确定等等
自转的意义:日夜的变换,东西半球半的划分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划定,水流漩涡的南北半球不同转向,为什么台风, 飓风只登陆大洋的西海岸,洋流的走向,季风的走向等等
目前只想到这,这只是提纲 lz可以自己扩展。
不明白的 可以追问
2. 高中必修一地理问题: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完成(1)—(4)题
10°E, 北,A,一来半,两源, 两,东南。
两点与地心的夹角的度数就是两点之间相差的经度,所以A的经度是10°E。纬度在0°以北且向北是扩大所以是北半球。赤道的线速度最大,北纬60°刚好是一半,这是书上要介绍的内容。角速度除两级外全部相等
还望采纳。
3. 高一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方面
1、看到太阳没动,所以肯定是逆着地球自转在飞行,SO B
2、飞机以赤道自转一半的速度,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北纬45°。。
3、C
4. 高一地理必修一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因为地球上的方向是用经线和纬线做标准的,而经线和纬线都随地球自转而旋转,北半球的经纬内线都在持续向左转容,水平运动物体相对向右偏,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自西向东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自转,该物体由于惯性会有沿这个纬圈向外的趋势。(注意该纬圈垂直于地轴,那个转盘实验可以解释,这里不再赘述),这个沿纬圈向外的趋势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部分,一部分垂直向上(即垂直地表面,地表面与该点相切),一部分往南(这里要注意体会,最好画图),所以向东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地转偏向力分为两部分,即向上的力和向南的力。向上的力很小,一般可以忽略。
北半球自东向西运动的物体,正好相反,该物体会有沿这个纬圈向内的趋势,这个视示力分解为垂直向下和向北的地转偏向力。
5. 地理高中必修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题目,有题目的大哥大姐发来!!!谢谢
20.在赤道上看北极星
A.在天顶
B.仰角45°
C.看不见
D.在地平线上
21.7月21日太阳直内射点大约在
A.20°N
B.25°N
C.15°N
D.10°N
22.如果黄赤交容角缩小,则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23.下列时间中,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越来越快的是
①9月23日到次年一月初
②一月初到3月21日
③3月21日到七月初
④七月初到9月23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4.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的范围是由下列哪个条件决定的
A.地球的形状
B.地球的自转
C.国家规定的
D.黄赤交角的大小
25.每年劳动节到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A.先向南再向北
B.先向北再向南
C.一直向北
D.一直向南
26.假如地轴与黄道平面垂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黄赤交角为90°
B.二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
6. 求高考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公转习题,有点难度
不会插图
7.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后答案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
角速度一样。线速度当然是直径越大,速度越快了。赤道快到两级越来越慢。
8. 地理必修一作业本上第三节地球的自转题目,,公转的不用,不要答案的
您能把题目给出来吗,没有书啊
9. 有没有人教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视频 尤其是地球自转公转太阳高度角之类的视频 拜托了!
有,可这儿能传吗
10.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着,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则时间是24小时,这叫做一个太阳日。也就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显然,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出3分钟56秒。 地球的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单位时间内在空间上移动的角度。而线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在单位时间内空间上向前移动的距离。由于地球上的所有点都是以地轴为圆心在转动,而每一个圆都是360°,所以,除极点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由于地球上纬线圈(即自转圆周)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使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每小时旋转1670千米;南北纬60°地球自转线速度约减小为赤道处的一半(注意不是南北纬45°处,这一点经常反映在题目中,要记住),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6.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知识点。关于昼夜的相关问题。应理解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是产生昼夜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昼夜在地球表面不断更替,可见,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不同,因此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在同一时间里,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于是存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要学会如何判断晨昏线,首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垂直关系,可以通过判断太阳光线来判断晨昏线。再考虑地球自转,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即为昏线,反之为晨线。关于地转偏向力的问题。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运行的物体无偏向。在这里要注意,地转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运动的物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运动物体本身的左右,即观测者面对运动物体的去向。而不是面对图的左右。关于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不必作为重点或难点学习,但对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影响要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的运动、大洋中的洋流、陆地上的河流都有明显的影响,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响。这是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综合点,要引起重视。7.黄赤交角的有关问题。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理解这一知识,可用地球公转图与黄赤交角图结合起来理解,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8.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的知识点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应理解,为了便于比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般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为准。正午太阳高度虽然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其空间分布却是很有规律的。由于地表是个球面,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时候,正午太阳高度都从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这里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密切联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掌握这一知识要注意时间(节气)、直射点的位置和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三个问题。如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向南移动;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等。太阳高度的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算出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也与直射点有关,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从时间上说,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处昼夜等长。从地区上说,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只能见到阳光斜射现象。
四季与五带: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3、1、2三个月划为冬季。这属气候四季。五带:五带划分的重要标志是有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见下表)。 分布范围阳光直射情况极昼极夜情况北寒带北极圈至北极点无有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无无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无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无无南寒带南极圈至南极点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