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八年级地理
① 石狮灵秀镇的介绍
灵秀镇位于石狮西南方,介于福建省著名侨乡石狮市与晋江市的结合地段,版全镇面积16.27平方公里权,人口2.5万。自一九九三年从原石狮街道办事处一分为四后成立以来,灵秀镇广大干部群众在原来较为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侨台、地理优势,大抓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1994年度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5亿,直接利用外资2.3亿,被评为省“乡级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七”、泉州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和“基本实现乡镇”。
② 石狮八中的地理位置
石狮八中地处市区八七路西端、福厦高速公路石狮连接段北侧,石狮市灵秀镇狮城大道一侧。南邻灵秀山风景区,北靠大北山公园。
③ 谁有初二会考的泉州地理资料
泉州地理复习资料 1、“泉州市政区图”(泉州地理第2页): (1)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东部濒临东海,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宝岛-----台湾省遥遥相望。(2)泉州市大致位于117.5゜E——119゜E,24.5゜N——26゜N。(3)泉州市陆地的“四至”:最北部是德化县,最南部是晋江市,最西部是安溪县,最东部是惠安县。(4)泉州市现在管辖的县一级行政区包括4个区、3个市和4个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其中泉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在鲤城区,有待统一的是金门县。(5)泉州市毗邻的设区市有:东北的莆田市和福州市,北面的三明市,西北的龙岩市,西南的漳州市和厦门市。(6)泉州市的大陆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的海湾有(自北向南):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7)泉州市东西距离大约是138千米,南北距离大约是157千米。 2、(1)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泉州市的人口总数约为728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畲族和高山族等。(2)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侨居地是:东南亚各国、北美洲、澳大利亚、西欧各国和巴西等。 3、(1)泉州市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开元寺(佛教)、清净寺(伊斯兰教)、天后宫、府文庙、蔡资深故居、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洛阳桥(“海内第一桥”)、崇武古城、老君造像(道教)、九日山摩崖石刻、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造像、郑成功墓、伊斯兰教圣墓、屈斗宫窖址。(2)泉州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基督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④ 石狮华侨中学地理小论文
地理无处不在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⑤ 地理议论文 有关石狮的资源 人口 环境 1000字左右
地理环境
石狮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闽东南沿海突出部,自古以来就是商品经济活跃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湾的起点之一。东距台中港134海里,南至厦门特区97公里。
石狮发祥地——凤里纯朴、轩昂的古狮
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域
距今1300多年前的隋唐年间,当地凤里庵有一尊石狮,颇具灵气,乡民商贾以之问路,名闻遐迩,石狮亦由此得名。宋、元至明清年间,石狮已成为闽南沿海商贸集散地。1949年9月2日,石狮解放,属晋江县管辖;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石狮升格为省辖县级市,辖石狮、蚶江、祥芝、永宁四镇。1988年,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现下辖凤里、湖滨2个街道办事处及灵秀、宝盖、蚶江、祥芝、永宁5个镇。
面积与人口
石狮总面积159.59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平方公里,总人口44. 2万人,其中本地人口29. 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5万之多。
自然条件
石狮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911- 1233毫米之间;矿产以优质海砂和优质花岗岩为主。海岸线67公里,长而曲折,拥有石湖、祥芝、梅林3个天然良港。石湖港与台湾鹿港对渡传为史话。祥芝港为我国6大渔港之一,梅林港是省定台轮停靠点和对台贸易实验点。迄今这3个港口已正式立项,批准建成五千吨至万吨级多功能综合码头。
主要特点及优势
综合改革试验区。石狮建市以后,省委、省政府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福建省军民共建文明城试验点,赋与石狮享受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和扩大对外开放的16条优惠政策。最近又批准在石狮永宁设立对台贸易试验点。同时,石狮大抓投资、价格、金融、土地开发和财税等体制的改革,鼓励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并引导他们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
著名侨乡。石狮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台胞祖藉地之一。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祖藉石狮的台湾同胞有30多万人。全市累计批准成立的三资企业从建市前17家发展到1097家,投资总额17亿美元,其中利用外资达14.6 亿美元。
“民营经济”为主。非国有经济约占80%,市政府紧紧把握“民办”这个显著特点,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一个新城市,使石狮成为全民改革、全民开放、全民置业、全民办教育、办科技、办文化、办精神文明、全民办一切事业的“中国民办小特区”。
市场发育较早。石狮是我国著名的服装城和小商品集散地,以服装为主的国产小洋货价廉物美,远销国内外,每天吸引数万名客商,全市共有18条商业街、8座商业城、17000多个大小店铺,并按“商品专业化、产品档次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列化”的要求,建设大市场、大流通和大网络。
基础设施超前。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石狮抓住规划这个龙头,认真搞好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先后建成22万伏输变电站、日供水20万吨自来水厂、10.5万门程控电话和遍布全市的标准水泥道路,总投资逾10亿元。近期开通的泉州青阳机场、福厦高速公路离我市仅5公里,与我市的2 个万吨码头相呼应,形成了海空立体的交通网络。
风景独特。石狮是“购物天堂”,又是旅游观光的绝妙去处。
由于三面临海,海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海沙优质,海湾水天一色,海岛风光旖旎,海蚀地貌千姿,构成一幅幅绚丽壮观的天然海滨美景,已开发的有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伍鸿海滨风景区等。
石狮历史悠久,人文会翠,名山胜景,文物众多,著名的有宝盖山风景古迹区、金钗山风景古迹区、灵秀山风景古迹区、永宁城隍庙、镇海古迹旅游区等。著名的姑嫂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从塔上四周了望,襟东海(台湾海峡)、挹金紫(紫帽山)。全市的主要旅游机构有石狮中旅社、石狮旅行社,开展各种国内外旅游业务。三星级酒店有2家,还有中高档星级酒店10多家,歌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100多处,度假村、游乐园、海滨浴场50多个,相互配套,流光溢彩,使人乐而忘返。目前,旅游业已成为石狮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增长点,仅1994年,全市就接待旅客130万人次,其中国外旅客7万多人次。
开拓意识较强。石狮人素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爱拼才会嬴”是石狮人的品格。市场竞争使石狮群狮起舞,积极性、创造性不断迸发,处处充满活力和生机。
石狮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轻城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文化历史名城泉州与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市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67.7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现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0万,外来流动人口40万。建市以来,石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机遇、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0.5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9.42亿元,分别比增15.2%、21.2%和25%,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一。2007年1—10月份,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8.8亿元、财政总收入18.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9.9亿元,分别比增15.6%、21.4%和19.3%。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2位。
全市总人口303120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00934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通闽南方言。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以服装闻名于世,是中国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涵盖纺织、漂染、成衣加工、辅料、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全市拥有3000多家服装及配套行业企业,以服装为主的注册商标达2000多个;以石狮为中心,连接晋江、泉州等周边地区而形成的福建服装板块,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万多家,年产值达500亿元,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服装板块。石狮服装50%出口,许多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如鳄鱼、啄木鸟、周织、卡丹奴等都在石狮进行原料采购、定单生产。石狮已成为全球性服装加工贸易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成为中国五大服装跨国采购基地之一。于2003年动工兴建、总投资15亿元的国际性服装物流配送中心、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石狮服装城,2005年开业至今,已迅速跻身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和中国十大创新市场。以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暨休闲服装博览会为平台,以石狮服装城为中心,连接鸳鸯池布料市场(全国四大布料市场之一)、塔前服装辅料市场、洋下服装辅料面料综合市场及塔前服装机械市场,构成了石狮独具特色的纺织服装商贸区。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型纺织服装上游项目相继进驻石狮,如总投资22.38亿元的 PTA、总投资12亿元的协盛协丰5万碇纺织等项目,进一步加快了石狮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
工贸旅游港口城市。石狮工业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以五金机械、印刷包装、鞋业鞋材、体育用品、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王老吉顺利投产,带动了彩印、易拉罐、制盖和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港口一直是石狮经济最活跃的地带,目前石狮拥有石湖、祥芝、永宁3个深水良港,形成了以国家一类口岸石湖港为龙头,以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石湖港工业区为重点的港口经济带。石湖港年货物吞吐量已超千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50万标箱,占泉州地区集装箱总吞吐量的半壁江山,跻身中国港口内贸集装箱码头五强。石狮是全国渔业百强县市和福建省渔业十强县市,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2位,主要海产品有20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8183 公顷,拥有祥芝、东埔等国家级渔港,初步形成以华宝化工、明祥食品为龙头,以新沙堤鲍鱼育苗、永宁海水网箱养殖为特色,以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为辐射带动的蓝色产业基地。石狮人文历史悠久,海浪沙滩和海蚀地貌构成的绚丽滨海风光与海丝文化、服饰文化等特色文化及舞狮、灯谜、南音、泼水节、踩球舞等民间文化相互融合;以石狮服装城为主的工业和购物旅游与以黄金海岸、红塔湾为主的滨海旅游互相促进;以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虎岫寺、朝天寺、城隍庙、洛伽寺为主的名胜旅游与以灵秀山森林公园、宝盖山生态公园为主的休闲旅游交相辉映,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体系。成功举办了国际和全国帆船冠军赛、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等各类活动。
著名侨乡、对台窗口。巍峨高耸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当年海上导航的标志,从这里出发,石狮人随郑成功去开发台湾,随洋船远渡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如今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祖藉石狮的台胞30多万人。广大侨胞和港澳台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热心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几年来捐办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的资金达6.8亿元。建市以来,石狮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做活对台经贸这篇文章。至2007年10月份,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049家,投资总额44.2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24.7亿美元。2007年1—10月企业自营出口4.4亿美元,比增50.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全市进行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和岸线规划,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全面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29.72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5平方米。先后建成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5座,3座110KV变电站在建,实现通往福州、厦门的双回供电线路的架设。建成日供水20万吨和7万吨的自来水厂各1座,实现向全市辖区供水,总投资2亿多元的引水工程竣工通水,总供水能力达35万吨/日,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日供水量全省第三。基本实现全市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自来水。建成可靠的邮电通讯网络,全市城乡电话用户30多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近2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5.4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2万多户。同时,建成了沿海大通道、沿海防潮防洪工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总投资58亿元的鸿山热电厂建成后将淘汰服务区所有燃煤锅炉和导热油炉,进一步增强了石狮发展后劲。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石狮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拥有高等职业学校3所、中专1所、中学15所、小学70所,教育水平居泉州市先进行列;建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化进程,率先在全省建成第一个一体化的县级市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平台。全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先后建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游泳馆、老干老龄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华侨医院、妇幼保健院和“120”急救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亿元的石狮市新医院正在抓紧建设中。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引进人才步伐,切实关爱外来员工。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步伐,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保持安定稳定。通过不懈努力,石狮先后荣获了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和福建省教育先进城市、文化先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首届平安县(市)等荣誉称号。
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⑥ 福建石狮的经纬度范围,急!!谢谢!
您好
地理位置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纬24°39’—内24°49’,东经118°35’—118°48’。面积189.2平方容千米,辖2街道办事处、5镇。人口29.65万。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
您可以看一下--------
http://tieba..com/f?kz=226731812
⑦ 石狮的地理环境
石狮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西南面与晋江市的西滨农场及罗山、永和、龙湖等镇接内壤,地势平坦,东面为台湾容海峡,北面蚶江隔泉州湾与惠安、泉州对望,南为深沪湾,西面为晋江所围绕。石狮地处北纬24°3952~24°4848,东经118°3508~118°4651。全市面积159.92公里,耕地5.46万亩。 石狮处于华南褶皱系闽东火山断拗带,在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的中段。在全国区划位置上,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亚区的一部分,地貌形态不一,以台地、冲积海积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土壤以红壤、风沙土为主。
海岸线长67.7千米,岛礁54个。中部高,四周低。中间宝盖山海拔209.6米,双架山海拔206.9米,西部为低丘,南北东部均为由中部低丘逐渐过渡到台地、平原。 石狮境内有10条溪河,多为单独入海间歇性溪流,溪小流短,径流量少。地下水资源缺乏,但水质较好,工农业及生活用水80%靠晋江金鸡南渠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