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会考知识点课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会考知识点课件

发布时间: 2021-02-15 04:43:07

❶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地理知识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课目 每课子目录 应该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1.、作坊与手工工场的区别;作坊、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关系;2、14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手工工场;中国明清时期也出现了;3、手工工场出现和发展的意义;但西欧仍处于农业社会
商人的地位变了 1、16世纪商人地位的特点(经济地位显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2、利商政策与商人地位变化的关系(思考题)3、16世纪西欧的商人、贵族和农民地位的变化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 1、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影响西欧2、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达芬奇、莎士比亚3、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意义和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
“教皇奶牛”的解放(宗教改革运动) 1、教皇奶牛称呼的由来 2、宗教改革领导人--路德3、宗教改革运动使得德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革命) 1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2哥白尼日心说—科学革命的开端3、布鲁诺---宇宙无限论 4、牛顿-----物理力学(万有引力)
理性之光(17-18世纪启蒙运动) 1、17—18世纪西欧启蒙运动的中心是法国2、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天赋人权)卢梭(人民主权)
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发现新大陆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促成新航路开辟的因素和客观条件2、海上探险走在最前面的两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3、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海路线和贡献
全球联系的加强(正面影响) 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荷兰----海上马车夫)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负面影响) 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英国—日不落帝国)
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议会军资产阶级领导人-----克伦威尔;处死国王查理一世3、革命成果----《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产生(美国独立战争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1年 1、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2、来克星顿枪声---拉开独立战争序幕 领导人----华盛顿3、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诞生4、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三权分立),确定共和政体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1793年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封建专制等级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尖锐2、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使革命达到顶峰(三次起义的成果)3、革命文件《人权宣言》 领导人—罗伯斯庇尔4、法国革命的意义;法国政体—共和制5、拿破仑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颁布《法典》,巩固了革命成果。
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 最后的盛世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36年清建立,1644年清军入关2、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兴起棉纺织业发达,出现徽商晋商商帮3、对外贸易出超,经济实力世界第一,出口丝绸茶叶瓷器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明修长城清修庙-----两朝民族政策的差异2、清---管理西藏、土尔扈特部回归、平定准葛尔和回族叛乱3、中俄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康熙)
专制帝国(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设厂卫 2、清雍正设立军机处----皇权强化达到顶峰 3、文字狱、八股取士---黄宗羲
来自海上的挑战 1、1405—1433郑和下西洋规模和意义(今年是600周年)2、传教士来华---利马窦 郎士宁3、殖民者来华---澳门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4、清朝的对外政策------闭关自守,广州一口通商

第六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课目 每课子目录 应该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兴起 第一工业革命开始时间、主要发明、特点和对英国的影响
科学的世纪----19世纪 各国重视科学研究;大学成为科研重地;形成了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达尔文《物种起源》;内燃机发展的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的新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特点、主要发明、应用产业和影响
人在工厂 1840年前后的英国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厂有严格的劳动纪律和管理制度;出现流水生产线(福特)
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 地球变小了 1、整体世界形成的必要条件;整体世界形成的表现2、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时间------20世纪初
文明与野蛮相交织 1、整体世界形成过程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瓜分世界,进行殖民掠夺,控制和奴役着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对亚非拉国家影响----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危机严重;2、文明----工业文明传播到亚非拉地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3、野蛮----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地区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
挑战与回应 1、反抗斗争获得独立------海地(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2、适应工业化改革--------日本(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屈辱的岁月1840—1901年 1、1839年林则徐虎门硝烟及评价;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2、1840-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3、1894-1895年甲戊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3、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划分势力范围4、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
悲壮的抗争 1、元里人民抗英(鸦片战争);关天培(鸦片战争),邓世昌(甲戊海战),徐骧(台湾军民抗日)2、太平天国运动原因、领导人、性质、意义、失败原因
师夷长技以制夷 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代表对待西方的态度发生变化及原因2、林则徐—中国西学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海国图志》3、学习西方---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学习内容、结果)
从维新到革命 1、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戊戌变法序幕(康有为、梁启超)2、维新派观点与洋务派观点的不同( P7I页)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3、孙中山(革命派)1905年建立同盟会,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分析。
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工业化和城市化 三大产业的出现,什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什么是“城市病”
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 工业化奠定现代文明生活基础的表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追求合理饮食;医学进步人均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洗衣机);妇女地位提高(三八妇女节);义务教育普及;大众传媒发展,;服装休闲大众化;交通方式革新;居房建筑钢筋水泥化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的两大主要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2、工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3、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和谐公社)4、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
课目 每课子目录 应该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 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 1、一战二战的时间、原因、交战双方、性质、转折战役及危害2、科技的使用;怎样看待战争的危害;《安妮日记》、联合国
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影响、本质。(1825年英国)2、为了应付危机,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成为二战的策源地;美国则通过罗斯福新政,使传统的资本主义得到改造,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理想变现实的十月革命 1、19世纪中期俄国改革推进工业化,但落后于欧美国家;2、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1917年11月十月革命,成立苏维埃政府,退出一战,颁布《土地法令》;1922年,苏联建立。(十月革命意义)
“西亚病夫”的崛起 “西亚病夫”由来;凯末尔革命和改革的内容、意义
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 1、新政的背景、内容1234,评价 2、改革弊端是指改变不干预的自由经济模式,进行经济的国家干预。(田纳西工程)
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中华民族的觉醒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代表人物、主张、意义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先锋和主力、成果、意义
历史性的转折 1、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开始研究俄国。(李大钊)2、李大钊陈独秀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的组织。(1920上海)3、1921年7月中共一大(内容、地点)--成立中国共产党4、1922年7月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从北阀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1、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同孙中山国民党合作的方针2、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创办黄埔军校,1926年领导北伐战争(叶挺-铁军-贺胜桥战役)3、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背叛国民革命4、1927/8/1南昌起义,9月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1934年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1936年在陕北建立新根据地6、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生活中的变化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出现(、轮船、火车、邮政、电话)
头脑中的变化 科学思想、自由平等的民主观点(婚姻自由)、妇女地位提高
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矛头指向中国2、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柳条湖铁路)----日军侵占东北3、1937年卢沟桥事变(宛平)----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4、日军所犯罪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轰炸封锁、扫荡5、正确认识日本右翼反华势力和教科书问题。
全民族的抗战 1、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军官的兵谏2、北平爱国学生的一二九运动和东北抗日义勇军3、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张学良杨虎城)4、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5、台儿庄保卫战;白求恩;抗日游击战6、抗日战争胜利时间、意义、原因
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 两种命运的决战 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不同主张代表两种前途命运2、黑暗的国统区(独裁腐朽)和光明的根据地(民主、大生产)3、大生产运动----防线能手、南泥湾、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4、1945年蒋介石重庆谈判的目的及谈判成果、内战爆发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新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回顾百年历程 百年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百年历程得出的启示。

❷ 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 那些是重点 考试必考的图

你好,希望我的答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商务星球版的八年级回下册地理答都是区域地理,必考点是:
1、四大地理区域(掌握轮廓图,分界线(秦岭——淮河),影响因素)
2、必考区域:北京、台湾、港澳地区、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建议复习,以图带出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且易记住。

❸ 8年级下学期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2、区域的类型:自然区域(热带、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行政区域、工业区等
3、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季风区大致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非季风区大致包括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一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面积20%;人口40%,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二、生态环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面积占25%;人口占55%,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养蚕-蚕丝的主要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主要水果:两广、闽、台胜产甘蔗;南部沿海地区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柑橘、桂圆等水果;海南岛出产椰子;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丰富;
二、生态环境及治理
1、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加固堤坝;疏浚水道;重点限期治理污染源。
2、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成风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等以改变土壤的酸性,种植茶树、油树、杉树、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自然景观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高于0°C/低于0°C) 低于0°C 高于0°C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于800毫米) 多(一般高于800毫米)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河流有无结冰期 有 无
人文景观的差异 差异原因
农耕制度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
两年三熟 一年两至三熟 气候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气候、地形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气候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甘蔗
经济作物 棉花、谷子、大豆等 棉花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
墙体高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马车) 水运(船)
传统体育项目 滑雪、溜冰 赛龙舟、游泳 地形、气候
追问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回答
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 农业 1,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一种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3,分类:根据劳动对象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4,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为界)农业的比较
北方 地区 南方 地区
旱地
一年一熟(东北),一年 小麦 甜菜 二熟或两年三熟(华北) (东北) 水稻 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甘蔗
水田
①我国的三大产棉区:新疆,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我国甘蔗最大产区是:广西;油菜的最大产区是长江流域 ③花生产量最大的省区山东,河南; 甜菜主要分布的省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 5,我国的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 我国的四大牧区:新疆(细毛羊),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西藏,青海(牦牛)
第二节工业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和轻工业 8,能源工业: ①第一大能源: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山西省产量最多. ②第二大能源:石油,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是黑龙江的大庆. ③水能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 9,钢铁工业的分布 ①东部沿海:鞍山本溪,京津唐,上海等钢铁工业基地. ②长江流域: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安徽)等钢铁工业基地. ③黄河流域:内蒙古的包头,太原等钢铁工业基地. 10,机械工业以修配为主,85%集中分布在沿海城市. 11,我国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工业最为重要.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14,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①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河运,海运) 15,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1)南北向的铁路线: ①京沪线(北京—上海) ③京哈线(北京—哈尔滨) ⑤焦柳线(焦作—柳州) ②京九线(北京—九龙) ④京广线(北京—广州) ⑥南昆线(昆明—南宁)
⑦宝成(宝成—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2) 东西向的铁路线: ①京包(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②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③沪杭 (上海—杭州)—浙 赣(杭州—株洲) —湘黔(株洲—贵阳)—贵昆线(贵阳—昆明) ④滨洲—滨绥线(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⑤青藏铁路( 西宁—拉萨 ) 16,重要的铁路枢纽:株洲,郑州,兰州,徐州,北京等 株洲(京广线,湘黔线,浙赣线) 郑州(京广线,陇海线)兰州(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徐州(京沪线,陇海线)北京(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包线等)

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1. 地理区域的主要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
2.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季风;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3.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
4.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农耕制度、传统运输方式、传统民居。 5.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 低于0度 高于0度
年降水量 小 大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传统运输方式 以陆路运输为主 以水运为主
农耕制度 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二至三熟
第二节
1. 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2. 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3. 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干旱;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高寒。
4. 雅丹地貌的成因——风力作用
5.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6. 西北地区的地表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原因:自东向西降水越来越少。
7. 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8. 内蒙古牧区牧场类型:温带草原牧场,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牧场类型——
山地牧场,畜种:细毛羊;青海和西藏牧场类型——高寒牧场,畜种:牦牛、藏绵羊。
9. 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为灌溉农业,农业区有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青藏地区农业类型为河谷农业,农业区有藏南谷地、湟水谷地。
10. 雅鲁藏布江谷地的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的原因: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第六章 省级区域
第一节
1.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渤海。
2. 北京的职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3. 从哪些方面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高等院校集中、有众多的体育场馆、有各类博物馆、有许多国家级的演出团体。
4. 北京的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
5. 北京大致位于北纬40度、东经116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
6. 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位于中纬度暖温带,气候适宜;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与最近海洋渤海直线距离仅150千米;③经济区位的优越性:从西北出居庸关可进入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高原,西面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和广袤的大西北,南面是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向东出山海关,可进入东北地区。④战略位置的优越性: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战争年代易守难攻。
7. 北京作为聚落中心,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称芑,历史上,金、元、明、清各代先后在这里建都。
8. 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明、清两代,城内建筑排列成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的中心,城市格局为秃字轴线形。
9. 北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有: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
10.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空间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有环路和放射路组成的快速路系统,将城区各个部分及城区和郊区连在一起。
第二节
1. 香港和澳门分别位于珠江口的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
2. 香港有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3. 澳门有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❺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人教版 初一上下册,初二上下册 详细点 速度!

楼上说得太多了!!!!! 必考的有:经纬网的判断。南北半球。地球的形状(回两极稍扁答赤道略长)。图例的应用。长江黄河的重点。分界线(南北0°纬度【赤道】 东西160°E20°W)。7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按大小排列】)4大洋,以及7大洲的三角型简图(即全部用3角形来代替每个大洲)。还有些不知道。好久没写了。都是自己手打脑想的!可能不够全面!如果有不懂的加2533473737(QQ)

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东、北半球,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
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靠印度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
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3
南部有三大半岛,自东向西是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
地形、地势特点:亚洲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全州面积的3/4。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著名的大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外围(要能在地图上填注以上地名)
平原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及沿海。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世界陆地最低处死海的湖面。整个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和湖泊: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山地和高原,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河湄公河,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恒河、印度河等。
著名的湖泊有:里海,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死海,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河世界上最低的湖泊(要能在地图上填注以上河湖)
5. 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原因:跨纬度广,海陆差异大,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原因: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海洋交界处)、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原因:面积广大,内陆远离海洋)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中部和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北部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青藏高原和山地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见P7图6.9要能填图)
亚洲有47个国家和地区,按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东亚指亚洲东部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五个国家;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共11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东帝汶;
南亚是指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岛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共7个国家。北部有尼泊尔、不丹两个内陆山国,中部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临海国;南北印度洋上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两个岛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是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所以也称为南亚次大陆;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
西亚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小亚细亚半岛,共20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伊朗、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塞浦路斯、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北亚是指亚洲北部的俄罗斯(见P3图6.4)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 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洲,36.8亿人。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其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印度、日、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
亚洲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产生了沉重压力
亚洲大小民族有1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发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文化;
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
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击而成,故又称“两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
3. .经济发展的差距:发达国:日本 高收入
发展中国家:新加坡 高收入>9655美元
马来西亚、韩、沙特阿拉伯 高收入 3125—9655美元
中、泰 中下等收入(原因:日、新、韩、马、泰发展加工工业,促经经济发展;沙特出口石油)
蒙、越、印、孟、尼 低收入国家<500美元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地理位置: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侧的一个群岛国家
领土组成: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上千小岛组成,统称日本群岛。人口1.2亿多,是个地峡人稠的国家
自然环境:日本属多山地形,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3/4。广大平原为最大的平原。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著名的海港幼神户和横滨。多火山、地震,富士山为活火山。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属温带季风气候(北部)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经济: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