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地理必修六森林及其保护

地理必修六森林及其保护

发布时间: 2021-02-15 04:09:55

1. 如何保护森林资源

第一、在全社会确立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林业战略思想。历史上,森林为国家积累了财富,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工业的开发林业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林业定位、性质的新变化,要求林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要贯彻“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用新观念来研究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要进一步明确建设森林生态系统的观念,根据森林的不同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把森林经营成功能最多、效用最好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面积、蓄积的增加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十分重要,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必须考虑在扩展同样面积、增加同样蓄积条件下森林功能的完备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又比如,一些地方森林资源匮乏,后备森林资源不足,需要休养生息,但在一定时期的休养生息中必须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全,即讲求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增加。
第二、要从总体上、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进一步科学研究森林覆盖率最优布局。森林的科学布局,是保证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发挥最优森林生态功能的基础,也是先进林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很快,但是全国整体生态功能不佳,主要原因是森林的布局不合理。随着社会发展,林业的区域范围呈现缩小趋势。城区、农村不同的地理区域,对生态功能的主导需求不一样,森林的主导生态功能也应不一样。例如,在江河流域、湖区周围建设水土保持林,在城市集水区建设水源涵养林。
第三、高度重视森林的质量建设。我国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我国山区遍布(占国土面积69%),沙区辽阔(沙化土地占18.2%),降水分布极不均匀,要以世界平均水平的森林覆盖率来保证一个现代化大国的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供需基本平衡,客观上要求森林必须是高质量的。一方面,现有的森林要提高质量。现有森林还存在着一些防护林(如防风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老化、天然林采伐过度、人工林功能单一等问题。无论我市森林面积增加多少,现有的森林仍然是几十年后中国森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采取积极的经营措施,加强培育,尽快提高这块主体森林的质量;另一方面,新增加的森林从一开始就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行、质量优先。要着眼于长远,从基础性工作抓起,避免以后再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的质量改造。其次,森林的质量建设要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对森林主导功能的需求。应该看到,地理区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森林的作用也不同。提高森林的质量,要着眼于更多地发挥森林在当地特定条件下的主导作用。比如,南方与北方,山区与沙区,江河流域中上游和下游森林的主导功能不一样,相应的质量建设标准也应不一样。
第四、把建设水源涵养林摆上突出位置。缺水特别是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森林是天然蓄水库和天然水质净化器,在全球气候趋暖的大环境中,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是关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水源涵养林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包括增加江河源头径流的森林、维持冰川雪线的森林、拦蓄山区降水的森林、保持河流及库区水土的森林、保证城镇水源供应及水质净化的森林、提高湿地功能的森林,等等。

2. 地理选修六知识点(人教版)

我给你发邮箱吧。。。。把邮箱告诉我吧(*^__^*)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 【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

3. 森林保护法的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采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国家所有的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发放证书,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国务院可以授权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对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造册,发放证书,并通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第五条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
第六条国家鼓励林业科学研究,推广林业先进技术,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
第七条国家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依法减轻林农的负担,禁止向林农违法收费、罚款,禁止向林农进行摊派和强制集资。
国家保护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依法享有的林木所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八条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以下保护性措施:
(一)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二)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三)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
(四)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五)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九条国家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民族自治地方林业生产建设,依照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规定,在森林开发、木材分配和林业基金使用方面,给予比一般地区更多的自主权和经济利益。
第十条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林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林业工作。乡级人民政府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林业工作。
第十一条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第十二条在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森林管理以及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4. 高中地理:如何治理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这四种生态问题

总的来说这些都需要退耕还林换草,森林的破坏是由于人们的大量砍伐,而砍专伐的原因是生活能源的紧属张问题,所以要提倡使用新能源.草地退化是由于人们的开垦,主要要提高单位产量,湿地干涸就需要人们节约用水,而且要退耕还湖等,物种减少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解决前3个生态问题第四个也就解决了.最主要的还是人为的原因,解决好这些就行了

5. 高中地理选修六

具体体内容是什么啊?这个要看你使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森林的开发和保护》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急求!

教学重抄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动意见: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7. 保护森林的措施

(一)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二)根内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容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三)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
(四)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五)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