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课本必修一
⑴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电子书
你好,楼主。来很高兴看源到你的问题。
但是又很遗憾到现在还没有人回答你的问题。也可能你现在已经在别的地方找到了答案,那就得恭喜你啦。
可能是问的问题太专业了,别人没有遇到或者接触过,所以帮不了你。建议你去问题的相关主页论坛去求助,这样来的比较快。
祝你好运~~~
⑵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怎么啦
⑶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全面的 详细的
www.pep.com.cn什么版的都有
⑷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课时划分
给个信箱把全部教案发给你。教研室的统一做的鲁教版
⑸ 谁有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视频
推荐中国地理课程网,上面有很多专题,包括经纬网,值得你去学习。
一、首先了解构成经纬网的基本要素的知识:
1.地轴和两极
(1)地轴是地球自转运动的旋转轴。它通过地心连接两极。
(2)两极是地轴的两端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其中对着北极星附近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两极是地面上确定向北方向的依据,我们把向着北极的方向定为北,北极是地面上的最北点,在北极四面八方都是南;向着南极的方向定为南,南极是地面上的最南点,在南极前后左右都是北。在地球门转过程中,地面上除了两极之外的各点都能在空间旋转成不同大小的圆,只有南极和北极是两个旋转的点。
2.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和东,西半球
(1)经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经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①所有的经线都在南极和北极汇合。
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也叫南北线或子午线。
③所有的经线长度大致相等。纬度相差一度的经线的长度为111km
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
⑤任何一个经线圈把地球表面平分为两半球。
(2)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始经线,又名“首子午线”。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全球经度以它作为零点
(3)经度是以通过当地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来量度的。
①东、西经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属于西经。
②经度的读写,除了0°经线和180°经线之外,其余的经度都要区分东经或西经。经度的书写方式,如东经120°也可写成120°E
③在地图上判别东、西经:经度度数向东增大的是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增大的是西经。在北极地区的地图上,经度按逆时针方向增大的为东经,按逆时针方向减小的为西经。在南极地区的地图上,经度按顺时针方向增大的为东经,按顺时针方向减小的为西经。
(4)东、西半球:以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来划分,从西经20°向东通过0°经线到东经160°的半球为东半球;从西经20°向西通过180°经线到东经160°的半球为西半球。注意:东、西经度与东、西半球的范围不完全一致。
3.纬线、纬度、赤道和南、北半球
(1)纬线是地球表面与经线相垂直的线。与经线相比,纬线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①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单独构成纬线圈。
④各条纬线的长短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由此越往南、往北,纬线越短,即纬线圈越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点了,
(2)纬度是以赤道平面与本地铅垂线的夹角来量度的。
①南、北纬度的划分:赤道是计算纬度的起点,定为 0°纬度。赤道以北的纬度属于北纬,赤道以南的纬度属于南纬。
②纬度的读写:如北纬 23°26′,也可写成23°26′N。
③地图上纬度的标注:在一般地图上,纬度标注在纬线的东西两端,在纬线呈同心圆的南、北极地区的地图上,通常把纬度沿0°和180°经线标注在相应纬线的近旁。
④在地图上判别南、北纬:纬度度数向北增大的是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增大的是南纬。在南,北极地区的地图上,向着北极的方向为北,向着南极的方向为南。
⑤低、中、高纬度的划分:通常把南、北纬30°之间的纬度称为低纬度,南纬或北纬30°到60°之间的纬度称为中纬度,南纬或北纬60°到90°之间的纬度称为高纬度。注意与五带的区别,五带是以南北回归线划分的。
⑹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期中考复习资料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5米/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但精密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自转存在着3种不同的变化。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的公转这些规律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 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 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所有的地表形态都有海拔和地势.地表形态相似的大面积区域叫做地形区.
大气圈: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水循环:地球表面的水是十分活跃的。海洋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圈,经气流输送到大陆、凝结后降落到地面,部分被生物吸收,部分下渗为地下水,部分成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大部分回归海洋。水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释放或吸收热能,调节着地球上各层圈的能量,还不断地塑造着地表的形态。水圈中的地表水大部分在河流、湖泊和土壤中进行重新分配,除了回归于海洋的部分外,有一部分比较长久地储存于内陆湖泊和形成冰川。这部分水量交换极其缓慢,周期要几十年甚至千年以上。从这些水体的增减变化,可以估计出海陆间水热交换的强弱。大气圈中的水分参与水圈的循环,交换速度较快,周期仅几天。由于水分循环,使地球上发生复杂的天气变化。海洋和大气的水量交换,导致热量与能量频繁交换,交换过程对各地天气变化影响极大。目前,各国极其关注海-气相互关系的研究。生物圈中的生物受洪、涝、干旱影响很大,生物的种群分布和聚落形成也与水的时空分布有极密切的关系。生物群落随水的丰缺而不断交替、繁殖和死亡。大量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促进了水分的循环。水在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置换,关系极其密切,它们组成了地球上各种形式的物质交换系统,形成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
⑺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大纲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大纲
归类复习提纲
一、判断与比较:
一判断:
⒈天体的判断:
天体是脱离地球的大气层,在宇宙空间运行的物质存在形式,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⒉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⑴根据经度判断:东经度向东增加,西经度向西增加。
⑵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
⑶根据口诀:“南顺北逆”,即从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自转。
⒊晨昏线的判断:
首先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
⑴经过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该晨昏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该晨昏线是晨线。(常用方法)
⑵分布于昼半球西侧的晨昏线是晨线,东侧的是昏线。(推论一)
⑶晨昏线上的点,地方时在12点之前,该点一定在晨线上;地方时在12点之后,该点一定在昏线上。(推论二)
⑷太阳直射赤道,地方时为6点的经线是晨线;地方时为18点的经线是昏线。(特殊情况)
⒋南北半球的判断:
⑴地球的侧视图中,一般是“上北下南”;
⑵地球的极视图中,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
⑶根据纬度:北纬度在北半球,南纬度在南半球。
⑷根据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⑸根据中高纬度正午物体影子朝向:在中高纬度,正午物体影子朝北为北半球,朝南为南半球。
⒌日界线的判断:
⑴人为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在1800经线)。跨国际日期变更线向西日期加一天,向东减一天。
⑵自然日界线:零点线,即地方时为零点的经线。
⒍方向的判断:
课本20—25页单元活动。
⒎向斜、背斜的判断:
⑴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⑵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岩层由中间向两翼越来越新为背斜,岩层由中间向两翼越来越老为向斜。
⒏沉积岩的判断:
沉积岩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有层理构造,二是有化石。
⒐风向的判断:
⑴根据季风和盛行风来判断;
⑵等压线图中,判断某点的风向:先判断该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并垂直于等压线),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即为该点的风向。
⒑锋面类型的判断:
根据冷气团运动的箭头、锋面符号和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判断。
⒒高、低压中心的判断:
⑴根据等压线的分布:中心气压比周围气压高为高压中心,反之,为低压中心。
⑵根据气流运动状况:气流向外辐散为高压中心,向内辐合为低压中心。
⒓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洋流流向和性质:
⑴海水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为洋流流向;
⑵海水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为寒流,反之,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为暖流。
⒔季节的判断:
判断依据:⑴日期;⑵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⑶季风气候区季风方向;⑷海陆高低压分布;⑸各地气候特征;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⒕气候类型的判断:
课本54—56页单元活动。
⒖自然带的判断: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⒗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剖面线:
课本73—78页单元活动。
⒘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的判断:
严格根据定义。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自然属性),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社会经济属性)的物质与能量。
自然灾害:指在自然界发生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社会经济属性)的事件。
⒙山体雪线高度的判断:
⑴光照:向阳坡雪线偏高;
⑵降水:迎风坡雪线偏低。
二比较:
⒈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比较、公转速度的比较:
⑴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递减;因此,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
⑵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在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小;因此,越靠近近日点,角速度、线速度越大,越靠近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越小。
⒉气压的比较:
⑴水平方向: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⑵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⒊风力大小的比较:
⑴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⑵不同等压线图中,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二、分析原因:
⒈地球既普通又特殊的原因。(P8)
⒉东亚、南亚季风成因。
⑴东亚:①冬季风(西北风);②夏季风(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⑵南压:①冬季风(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夏季风(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⒊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
⑴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⑵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⒋三大类岩石的成因。(P28)
⒌桂林山水的成因。(P72)
⒍洪灾、泥石流的成因。(P88、89)
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和人为原因)(P92)
⒏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
⑴燃烧化石燃料;⑵毁林。
⒐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水膨胀和两极冰川融化。
三、重要规律:
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⑴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⒉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⑵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⒊地壳物质循环(P29、30)
⒋大气运动:
⑴热力环流;⑵全球气压带、风带;⑶季风环流。
⒌水循环:
⑴海陆间循环;⑵海上内循环;⑶陆上内循环。
⒍洋流分布规律:
⑴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⑵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⑶南纬400附近,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⑷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⑴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⑵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⑶垂直地域分异。
四、影响与意义:
一影响:
⒈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8)
⒉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P93、94)
二意义:
⒈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
⑴自转:⑴产生昼夜交替;⑵产生时差;⑶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⑵公转: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⑵昼夜长短的变化;⑶四季的更替。
⒉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P30)
⒊水循环的意义。(P49)
⒋洋流的地理意义。
⑴影响气候;⑵影响海洋生物分布;⑶影响航运;⑷影响海洋环境污染。
⒌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物质运动的意义。(P67、68)
五、途径与措施:
⒈实现自然资源利用可持续的途径。(P86)
⑴适度开发;⑵利益兼顾;⑶环境保护;⑷公众参与。
⒉防洪的措施。(P90)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⑴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⑵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⑶植树造林;⑷加强国际合作。
六、有关计算:
⒈时间计算:
⑴地方时计算:每一条经线有一个地方时,经度每相差一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⑵区时的计算:每一个时区采用一个区时,相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⑶日期的计算: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西加一天,向东减一天。
⒉相对高度的计算:
采用公式:(n-1)h<H<(n+1)h,其中n为两点间的等高线数,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
特殊: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n-1)h≤H<(n+1)h
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采用公式:H=900-|ψ-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ψ为当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注意δ本身的符号有变化,如果与当地的纬度在同一半球为正号,不在同一半球为负号。
⑻ 求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课本的名称,如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还有高中地理鲁教版一共几本书啊
不论你使用的什么版本的地理教材,总体系是一样的。
必修1 自然地理
2 人文地理
3 区域可持版续发展
选修2 海洋地权理
3 旅游地理
4 城乡规划
5 自然灾害与防治
6 环境保护
补充说明:选修1《宇宙与地球》高考中几乎不涉及,不用考虑它的!
我有各版本的书,抽空给你发,上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