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四至点
⑴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重点
地理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 气候区。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49、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⑵ 中国四至点的经纬度
中国疆域的四至点来
最北端:黑龙江自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纬度位置为53°34′N
最南端: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位置为3°51′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经度位置为135°05′E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经度位置73°E附近
⑶ 什么叫四至点
你说的是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吧。
就是我国领土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最北端的位置。回
最北端位于黑答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
最南端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
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的抚远三角洲;
最西端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
⑷ 中国的四至点在地图上哪个位置要有图说明。
最北端:位于东八区复,北纬制53度33分,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端:位于东八区,北纬3度52分,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在曾母暗沙西南边,是南海未曾正式公布的地名。虽然它们比曾母暗沙更靠南,但一般认为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端)
最西端:位于东五区,东经73度40分,真正的西至点在帕米尔高原上,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处略南的一座雪山上。
最东端:位于东九区,东经135度2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
(4)八年级上册地理四至点扩展阅读:
中国疆域东西跨越62度、五个时区,约5200公里,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也有“最东端是黑瞎子岛中国控制区”的说法),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使用统一东八区时间;南北跨越近50度,约5500公里。
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最南端的为南海南部的曾母暗沙;最大的群岛为舟山群岛;山东半岛为最大的半岛,其次为辽东半岛;渤海和琼州海峡为中国的内海;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
⑸ 初二上学期的地理的重点
课题:中国地理复习(一)
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熟知与掌握:
1、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分布;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熟悉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2、我国的人口及民族的分布;
3、我国地形的特点,主要山脉及其走向,主要的高原、盆地、平原,地震与火山等;
4、我国天气的表示符号,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和温度带,降水分布特点和干湿地区,我国气候特征和三种灾害性天气。
教具:中国政区图投影片、地形图投影片、学生地图册
课型:复习课
教时:2课时
过程:本次复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疆域与行政区划
●主要知识点:
1、我国的半球位置与海陆位置、我国的面积、四至点。
2、我国的四个边缘海、主要岛屿、半岛,领海与内海。
3、陆上邻国(15个)、隔海相望国家(6个)。
4、我国三级行政区
5、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省会。
6、特别行政区。
●识图
1、我国疆域示意图,相邻的国家
2、我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图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主要知识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占世界的比重。
2、我国的人口线与我国的人口分布。
3、我国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重,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政策。
4、华侨与外籍华人的概念,“侨乡”。
5、我国的人口政策。
6、我国民族的分布状况与分布特点。
7、我国的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
●识图
1、我国人口分布图
2、我国民族分布图
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主要知识点
1、中国地势的主要特点,三个阶梯的界线及主要地形单元。
2、地势对我国交通、水力等影响。
3、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各类地形的比重。
4、我国的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我国的第一高峰。
5、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典型特征。
6、我国三大平原的特征和主要丘陵。
7、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
8、我国火山的分布。
●识图
1、我国地势阶状分布示意图
2、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分布示意图。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主要知识点
1、怎样根据卫星云图上的颜色来判断各地的天气。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说明形成原因,00等温线所经过的地区。
3、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与耕作制度。
4、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冬夏季风与降水,我国降水的年、季变化。
5、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布。
6、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7、我国的三个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危害。
●识图
1、我国温度带与干湿地区分布图
2、锋面雨与地形雨的形成图。
课题:中国地理复习(二)
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熟知与掌握:
1、我国的河流概况,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长江与黄河的概况及水文特征;
3、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
4、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的分布。
教具:中国河流图投影片、矿产资源投影片、学生地图册
课型:复习课
教时:2课时
过程:本次复习主要内容如下: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主要知识点:
1、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我国主要的外流河与内流河。
2、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我国最大的人工河——大运河(沟通的水系、作用等),我国五大的淡水湖和青海湖。
4、长江的概况及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文特征。
5、黄河的概况及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文特征,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
●识图
1、长江水系分布图
2、黄河水系分布图
3、我国五大淡水湖轮廓图
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保护
●主要知识点:
1、我国主要的自然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状况。
2、我国土地资源的种类及其利用。
3、我国水能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4、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三大林区和“三北防护林”。
5、我国煤、石油、铁、有色金属的分布。
6、我国渔业等水产资源,第一大渔场、盐场。
●识图
1、我国各类矿产资源分布图
2、我国主要水电站的分布
初二地理下学期复习提纲(湘教版)
第五章:
1、地理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自然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经济区域,如工业区;有的是行政区域,如西藏自治区。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船
传统体育项目 滑雪、溜冰 赛龙舟、游泳
4、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边缘出现稀少的绿洲。这一切说明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5、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自然特征是“寒”。
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7、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
第六章:
1、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2、 北京皇宫的城市格局是“凸”字形的,这样的城市格局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
3、 北京有着无数名胜古迹,长城、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其中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4、 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5、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港澳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6、 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7、 香港人多地少,“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8、 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很发达,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9、 长期以来,港澳与祖国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中以香港表现得最为明显。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而香港则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香港和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0、转口贸易是指从一国购进商品后,不在本地销售,而直接卖到其他国家的贸易形式,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1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它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12、台湾岛是个富饶的宝岛,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岛上约一半以上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13、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从6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雄伟的天山山脉横亘这些新疆中部,南北两侧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15、新疆有大小数千个绿洲,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小麦、玉米、高粱等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长期为新疆的绿洲居民所利用。
16、新疆预测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陆地总储量的1/3,随着国家“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的能源战略决策的逐步实施,新疆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可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并能够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第七章:
1、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沿海开放城市(广州)、经济开放区(整个珠江三角洲)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2、 利用这里的优越条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是港澳地区),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加工制造企业,发展外向型的经济。
4、 珠江三角洲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5、 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香港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
6、 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
7、 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
8、 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块根、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独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观。
9、 西双版纳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人们形象地把这里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10、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11、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使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八章: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3、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在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5、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6、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7、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之一。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8、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中下游地区城镇密集,上游地区城市较少,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这四个特大城市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以它们为中心的四个城市群。
9、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的雏形。
10、在长江沿江地带大规模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水污染和酸雨。
11、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华中酸雨区是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西南酸雨区是第二严重的酸雨区,华东酸雨区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第九章:
1、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2、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我国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世界中求发展。
⑹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一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2页图1.2)
优越的位置:
从纬度位置上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南北跨度大。大部分位于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气候南北差异大,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海陆位置上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东临太平洋,使我国广大地区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的生产;沿海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和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便于对外合作与交往。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课本第4页)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_三_位。
我国的四至点(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4页)
我国陆上疆界线长,总共2万多千米,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有_14个(名称及位置)。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我国濒临的海域由北向南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课本第7页)
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有34个,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根据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13.14亿,占世界人口的1_/5_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根据2005年人口统计,我国大陆人口密度136 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口突出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工作重点在农村。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课本第13页)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人口__稠密__,以西人口稀疏 。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_56个_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 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傣族泼水节、瑶族长鼓舞、藏族晒佛节、维吾尔族抢腰带舞、蒙古摔跤、白族歌舞。
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_的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的外籍华人和华侨共有3000多万人,其中以广东和福建最多。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1、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课本第19页图)
2、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记住主要的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的名字、位置和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基特征是: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气候炎热多雨。冬季风从西伯利亚、蒙古吹向海洋、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陆地、偏南风、温暖湿润,夏季风的不稳定导致我国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季风气候表现为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即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特别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每年6月上旬,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梅雨”。7月进入“三伏”天。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反之,气温越高,1月份0℃等气温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重庆、武汉、南京、被称为“三大火炉”。吐鲁番被称为“火洲”,是我国最热的地方。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我国降水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年降雨量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冬春季节降水少。台湾的火烧寮被称为雨极,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被称为旱极。
熟记35到36页的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重点)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其他地区为非季风区。两者间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课本39页)
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灾害性天气是干旱。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如塔里木河)。
熟悉河流的分布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具有灌溉、防洪、排涝的作用。
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藏高原湖区以咸水湖为主)
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
对比项目 长江(黄金水道、水能宝库、中国第一大河) 黄河(“几”字形水系、中国第二长河)
发源地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注入的海洋 东海 渤海
长度 流量和长度均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我国第二长河,中华民族“母亲河”
河段的划分 上游:源头—湖北宜昌(水流急、多峡谷,水力丰富)
中游:宜昌—江西湖口(多湖泊、多支流、多曲流)
下游:湖口—入海口(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最适合航运) 上游:源头—河口;
中游:河口—旧孟津;
下游:旧孟津以下河段
水文特征 含沙量少、流量大、流程长、无结冰期 含沙量最大、有结冰期,流量少
存在的问题 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围湖造田,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地上河)下游:围湖造田(旱涝灾害频繁) 上游: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地上河
治理措施 开展水土保持,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开展水土保持,固堤分流,加固堤坝
水利工程 葛洲坝、三峡工程,丹江口等 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小浪底水利枢纽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循环使用的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水、森林、土地、风等;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再生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如:被污染的水、石油、核能、退化的草场、煤。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土地按利用类型不同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我国的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人工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西北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绝对数量大,类型多样,但人均量小,山区面积广大,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土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乱占耕地;土地开发不合理,导致土地沙化、盐碱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
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兴建水利枢纽(兴建水库:三峡水利枢纽)。夏秋水资源丰富和夏季高温的配合,对农作物生长较为有利,但这种时间上的分配不均也是造成春旱和夏涝的主要原因。
(三 ) 、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渔业)、林业等主要生产部门。(P65我国9个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1)东部和西部农业生产的差异:
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四大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地图册P31)
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河谷、平原和绿洲中
棉花:新疆棉区
(课本68页图4.3) 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
种植业: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
林业:分布在东北、东南、西南的山地和丘陵
渔业:分布在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平原
棉花: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
(2)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
(北)旱地 小麦 甜菜 花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秦岭-淮河
(南)水田 水稻 甘蔗 油菜 一年两到三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气候干旱、地形平坦、草原广阔→宜牧则牧。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宜粮则粮。③气候湿润、河湖众多→宜渔则渔。
④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宜林则林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工业的分布:东部沿海多,西部少,明显形成了沿海、沿江、沿河及沿铁路线分布的大势。其中我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长江三角洲(或沪宁杭工业基地(规模最大))、京津唐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位于我国的沿海地区。(熟记73页图及活动题)。
影响一个国家工业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区的农业基础等。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以电子、信息为支柱的产业。它具有“高、精、尖”的特点。我国的主要高新技术开发区多依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东南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核心地区。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交通运输方式 特 点
铁路 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能耗小,适应性强
公路 灵活方便,门口到门口直达运输,但运量较小
航空 最快速,但运量小,运输成本高
水路 运量大、成本低,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速度相对较慢
管道 运送的主要是液态或者气态物质,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小。
铁路是我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我国南北铁路干线主要有京哈—京广线(南北最长)、京沪线、京九线、宝成—成昆线;东西铁路干线主要有陇海—兰新线(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从青海省的西宁至西藏的拉萨,全长1956千米,建设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9万千米,超过加拿大,列居世界第二位。北京、上海、广州是我国的国际航空中心。我国的航空业目前居第十位。
大连、上海和广州是我国的海运中心。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八大菜系中四川人喜欢吃麻辣的食物,反映当地气候潮湿;水乡周庄→降水丰富、湘西吊角楼→气候炎热潮湿;鄂温克族传统民居桦树皮“撮罗子”→气候冬寒夏暖;藏族牦牛毛织帐篷→气候寒冷;;藏袍→气候寒冷。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⑺ 八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要有重点图
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1) 中国的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3)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2)便于海洋事业的发展(3)便于与海上及陆上各国往来(4)造就了江南的鱼米之乡。
(3)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
(4) 中国领土的四至点:(1)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2)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3)最南——曾母暗沙;(4)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端与最西端地方时相差4小时,南北相差5500千米。
(5) 中国的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2)渤海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6) 中国的疆界:(1)陆上——2万千米,14个陆上临国;(2)海上——18万千米,6个临国。
(7) 现行行政区划:分三级(1)省(省—23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2)县(自治县、自治州、市)(3)乡(民族乡、镇)
(8) 我国领土面积大的好处是(1)领土面积大,资源丰富;(2)疆界长,临国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3)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9) 有两个简称的省区:云南省(云或滇)贵州省(贵或黔)四川省(川或蜀)陕西省(陕或秦)甘肃省(甘或陇)
(10)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有9个。
(11)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2) 我国人口的突出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13)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14)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最多,约占人口的92%;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15)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1)朝鲜族——跳板、长鼓舞(2)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马头琴、喇嘛教(3)回族——伊斯兰教,开斋节(4)傣族——泼水节、孔雀舞(5)侗族——干栏式木楼(6)彝族——火把节
(16) 民族分布:(1)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7)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8) 我国地势总的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分布。
(19) 我国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富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大江大河向东流入海,从而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3)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汇处,水流快,水能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事业。
(20) 地形的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能够分辨课本25叶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图)
(21) 阅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课本22页),说出我国地势特征;能够填出这条纬线经过的地形区;能够说明地势的意义。
(22) 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骨架东部地区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经济林木,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以及3\4以上的粮棉油,这里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地区。
(23) 复杂多样的地形,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有何有利不利的影响?(1)有利: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森林、草地、旅游、矿产等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2)不利:我国山区多平原少,耕地资源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难度大,不利于农产品等山区资源外运。
(24)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
(25) 如何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1)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作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2)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坚决杜绝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禁止乱开矿,滥采矿以及过量捕杀野生动物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6) 造成中西部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1)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2)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区环境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展,山区发展严重滞后,因此人民生活较为贫困
(27) 政府采取那些措施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1)政府贷款提供资金(2)鼓励动区地区人才职员西部内地和边疆建议(3)政策上倾斜:对西部地区进行综合开发。
(28)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2)第二阶梯和第一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4)我国人口分界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
(29) 秦岭——淮河一线:(1)1月份0º等温线(2)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3)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分界线(4)半湿润与湿润区的分界线(5)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0)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1)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漠河是我国冬季温度最低的地区)(2)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新疆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武汉、南京、重庆被称为三大火炉)
(31) 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按活动积温,我国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32)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过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的托克逊)
(33) 我国干湿地区:
i. 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mm,降水量>蒸发量,植被:森林
ii. 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植被:森林草原
iii. 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植被:草原
iv. 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降水量<蒸发量,植被:荒漠
(34) 阅读课本36页我国干湿地区图,了解干湿地区的分布及相应景观,
(35) 阅读课本37页2. 18不同的民居图能够说明不同的民居的特点,以及与当地降水情况的关系。
(36)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是温度位置,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有夏季风带来的,主要的降水类型是锋面雨,我国一个重要的气候特征是季风气候显著,形成这个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7) 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体相同,气候景观却相差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两者海陆位置不同,后者地处亚欧大陆东岸,深受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的影响
(38) 冬季风与夏季风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性质 风向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的影响
而形成,其根本
原因是海陆位置 西伯利亚、蒙古
一带 寒冷干燥 偏北风(西北
东北) 从陆地吹向
海洋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热带洋面 温暖湿润 偏南风(东南
西南) 从海洋吹向
陆地
(39) 我国季风气候带来的各种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
(40)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1)东部地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2)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3)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1) 我国季风的气候类型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1)动植物多种多样(2)自然、人文景观丰富(3)各地农作物差异大(4)各地饮食习惯不同
(42) 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温室”美称,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什么位置有关?由于海南广西广东等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海陆位置优越,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充分的水热条件,因此素有“天然温室”美称,成为我国主要的瓜菜生产基地。
(43) 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界线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32页)内流河主要分布在界限的西北部,外流河主要分布在界线的东南部,外流河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内流河的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
(44) 河流之最:(1)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3)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4)结冰期最长的河流——黑龙江(5)最长的人工河——京杭大运河(6)唯一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7)水能最丰富的河流——长江
(45) 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运河,全长1800千米,
(46) 黄河:(1)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2)注入海洋:渤海(3)上、中、下游分界点—河口、孟津
(47) 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2)人为原因——①生产、生活用水量很大②浪费水资源严重③上游截流蓄水量大(3)对策——①宣传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②提高水价③统一调度水量
(48) 长江:(1)发源地——唐古拉山脉(2)注入海洋——东海(3)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4)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49) 长江的开发:(1)水能宝库——①集中分布在上游段②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③开发不充分(2)黄金水道——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占全国的60%②开发不充分(原因在课本56页图2.40(3)洪涝发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有三大洪水来源②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垦③治理措施——平垸行洪,加固堤防,植树造林,禁止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建设大型水利枢纽。
(50) 自然资源:(1)可再生资源(循环使用)——合理利用,并且注重保护和培育,使之能够实现永续用(2)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1)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进口最大的商品之一——石油
(52) 根据利用不同,土地资源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3)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2)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小(3)分布不均
(54) 我国土地政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55) 阅读刻本73页活动1图3.15掌握漫画的含义:(1)第一幅图——由于人类滥砍滥伐,小鸟失去了家园,破坏了生物多样化,(2)第二幅图——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3)第三幅图——人口增长,非农业用地增加,造成耕地减少,加剧人与耕地的矛盾。
(56) 目前人类利用的浅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水资源短缺,世界水日为每年的3月22日。
(57)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1)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空间上,东南多,西北少。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1)修建水库,调节河流降水量的季节变化(2)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58) 阅读课本82页图3.23节水标志,掌握其含义。
(59) 阅读课本82页活动1,看法是——“北京水价涨3毛”是为了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因为水价偏低,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价应该体现水资源的价值,更应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使人们树立惜水节水的观念。
(60) 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米市——长沙、无锡、九江、芜湖。形成的原因:(1)雨热同期的气候使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2)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航运河交汇处,水运条件优越(3)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密集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61) 掌握88页活动2。
(62) 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分布——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成因:东部:(1)社会经济条件的必要性(2)自然条件的可行性。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嘉定。
(63) 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线位置,掌握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徐州、郑州、株州、兰州、成都。列车时刻表的运用。
(64) 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65我国农业的分布:(1)`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场,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2)东部为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的分布区。其中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渔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65) 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1)粮食作物——南稻北麦(2)油料作物——南油菜北花生(3)糖料作物——南甘北甜(4)棉花生产,南北都有。
(66) 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67) 课本101页活动1,分析讨论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热量条件导致南、北方熟制作物的差异,水分条件导致南北方耕地景观的差异。
(68) 课本101页活动2,为什么我国西南部山区,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因为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同时降水也相应减少,由于气温,降水的影响,植被随地势起伏而各不同,导致山区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呈带状分布,
(69) 课本104页活动3,如何安排农业生产?——(1)B地选择发展肉,蛋。原因:里城市近,有公路便于往城市运送鲜活产品。(2)C种植水稻,原因:有丰富水资源,产品不需要保鲜运输。
(70)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好处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
(71) 课本107页活动3,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1)交通对外联系方面: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宜发展对外农业贸易(2)地形条件: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和丘陵地区。(3)气候条件: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条件配合好。(4)社会经济条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72) 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1)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式来考虑的(2)西部地区由于毁林辉草开荒变耕地,结果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现象严重,
(73) 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1)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2)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黄河流域。(3)沿江经济发达地带——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沿线。(4)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在内的沿海地区
(74) 辽中南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有色金属资源(2)海陆交通便利,促进了该区域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75) 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1)市场广阔,钢铁的消费量大,(2)海陆空交通便利,可以利用廉价的水运,大量运金煤炭资源。
(76) 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含量高,科技投入大,(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的更新换代快。
(77)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多依附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78) 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产品——电子和信息类产品。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中关村。
⑻ 领土四至点经纬度
中国地理位置四至点:
最北端:位于东八区,北纬53度33分,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以专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属中心线上
最南端:位于东八区,北纬3度52分,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在曾母暗沙西
南,是南海未曾正式公布的地名。虽然它们比 曾母暗沙更靠南,但一般认为曾母暗沙是中国最
南端)
最西端:位于东五区,东经73度40分,一般认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乌兹别里山口的乌恰
县(真正的西至点在帕米尔高原上,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处略南的一
座雪山上)
最东端:位于东九区,东经135度2分30秒,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黑瞎子岛【原中国最东
端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黑瞎子岛回归后,变为中国新的最东端。
⑼ 急需人教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2页图1.2)
优越的位置:
从纬度位置上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南北跨度大。大部分位于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气候南北差异大,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海陆位置上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东临太平洋,使我国广大地区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的生产;沿海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和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便于对外合作与交往。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课本第4页)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_三_位。
我国的四至点(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4页)
我国陆上疆界线长,总共2万多千米,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有_14个(名称及位置)。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我国濒临的海域由北向南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课本第7页)
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有34个,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根据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13.14亿,占世界人口的1_/5_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根据2005年人口统计,我国大陆人口密度136 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口突出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工作重点在农村。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课本第13页)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人口__稠密__,以西人口稀疏 。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_56个_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 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傣族泼水节、瑶族长鼓舞、藏族晒佛节、维吾尔族抢腰带舞、蒙古摔跤、白族歌舞。
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_的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的外籍华人和华侨共有3000多万人,其中以广东和福建最多。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1、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课本第19页图)
2、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记住主要的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的名字、位置和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基特征是: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气候炎热多雨。冬季风从西伯利亚、蒙古吹向海洋、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陆地、偏南风、温暖湿润,夏季风的不稳定导致我国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季风气候表现为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即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特别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每年6月上旬,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梅雨”。7月进入“三伏”天。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反之,气温越高,1月份0℃等气温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重庆、武汉、南京、被称为“三大火炉”。吐鲁番被称为“火洲”,是我国最热的地方。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我国降水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年降雨量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冬春季节降水少。台湾的火烧寮被称为雨极,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被称为旱极。
熟记35到36页的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重点)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其他地区为非季风区。两者间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课本39页)
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灾害性天气是干旱。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如塔里木河)。
熟悉河流的分布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具有灌溉、防洪、排涝的作用。
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藏高原湖区以咸水湖为主)
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
对比项目 长江(黄金水道、水能宝库、中国第一大河) 黄河(“几”字形水系、中国第二长河)
发源地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注入的海洋 东海 渤海
长度 流量和长度均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我国第二长河,中华民族“母亲河”
河段的划分 上游:源头—湖北宜昌(水流急、多峡谷,水力丰富)
中游:宜昌—江西湖口(多湖泊、多支流、多曲流)
下游:湖口—入海口(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最适合航运) 上游:源头—河口;
中游:河口—旧孟津;
下游:旧孟津以下河段
水文特征 含沙量少、流量大、流程长、无结冰期 含沙量最大、有结冰期,流量少
存在的问题 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围湖造田,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地上河)下游:围湖造田(旱涝灾害频繁) 上游: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地上河
治理措施 开展水土保持,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开展水土保持,固堤分流,加固堤坝
水利工程 葛洲坝、三峡工程,丹江口等 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小浪底水利枢纽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循环使用的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水、森林、土地、风等;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再生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如:被污染的水、石油、核能、退化的草场、煤。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土地按利用类型不同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我国的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人工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西北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绝对数量大,类型多样,但人均量小,山区面积广大,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土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乱占耕地;土地开发不合理,导致土地沙化、盐碱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
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兴建水利枢纽(兴建水库:三峡水利枢纽)。夏秋水资源丰富和夏季高温的配合,对农作物生长较为有利,但这种时间上的分配不均也是造成春旱和夏涝的主要原因。
(三 ) 、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渔业)、林业等主要生产部门。(P65我国9个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1)东部和西部农业生产的差异:
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四大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地图册P31)
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河谷、平原和绿洲中
棉花:新疆棉区
(课本68页图4.3) 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
种植业: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
林业:分布在东北、东南、西南的山地和丘陵
渔业:分布在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平原
棉花: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
(2)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
(北)旱地 小麦 甜菜 花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秦岭-淮河
(南)水田 水稻 甘蔗 油菜 一年两到三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气候干旱、地形平坦、草原广阔→宜牧则牧。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宜粮则粮。③气候湿润、河湖众多→宜渔则渔。
④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宜林则林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工业的分布:东部沿海多,西部少,明显形成了沿海、沿江、沿河及沿铁路线分布的大势。其中我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长江三角洲(或沪宁杭工业基地(规模最大))、京津唐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位于我国的沿海地区。(熟记73页图及活动题)。
影响一个国家工业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区的农业基础等。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以电子、信息为支柱的产业。它具有“高、精、尖”的特点。我国的主要高新技术开发区多依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东南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核心地区。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交通运输方式 特 点
铁路 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能耗小,适应性强
公路 灵活方便,门口到门口直达运输,但运量较小
航空 最快速,但运量小,运输成本高
水路 运量大、成本低,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速度相对较慢
管道 运送的主要是液态或者气态物质,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小。
铁路是我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我国南北铁路干线主要有京哈—京广线(南北最长)、京沪线、京九线、宝成—成昆线;东西铁路干线主要有陇海—兰新线(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从青海省的西宁至西藏的拉萨,全长1956千米,建设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9万千米,超过加拿大,列居世界第二位。北京、上海、广州是我国的国际航空中心。我国的航空业目前居第十位。
大连、上海和广州是我国的海运中心。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八大菜系中四川人喜欢吃麻辣的食物,反映当地气候潮湿;水乡周庄→降水丰富、湘西吊角楼→气候炎热潮湿;鄂温克族传统民居桦树皮“撮罗子”→气候冬寒夏暖;藏族牦牛毛织帐篷→气候寒冷;;藏袍→气候寒冷。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