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疆域总结
㈠ 八上地理第一课疆域知识点,好一点的会采纳,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南北跨越的纬度很广,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只有高山地区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4、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表现: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热量丰富,南北相差近50个纬度,致使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使东部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业生产,还有利于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由于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与各国交往。西靠亚欧大陆(面积最大的大陆),陆上交通便利,现已开辟了横贯东西的亚欧大陆桥,可直接与各国直接往来。
二、国土辽阔
1、国土面积: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2、四至点: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附近,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两地存在着晨昏差异;最南端: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存在着季节差异。
3、陆上疆界和邻国[来源:Z|xx|k.Com]
陆上疆界:2.2万多千米
陆上邻国: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P4的图1.4)
4、海上疆界和邻国
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临海: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最大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此外,我国与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1、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自治州、市)和乡(民族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34个省级行政区在地图上的位置、名称、简称、行政中心(P7的图1.7和P8表)
㈡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人教版八上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路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3、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4、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5、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km2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km2)的3倍多。 6、我国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7、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8、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 9、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10、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1、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12、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13、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4、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它是我国最长、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15、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6、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17、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18、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19、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20、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21、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22、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23、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4、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5、火车时刻表中的“↓(↑)”表示“过站不停”和列车的行驶方向(上行,下行)。 26、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27、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㈢ 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知识总结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㈣ 人教版初中地理知识总结 (精华版) 少点
章 节
教学内容
七年级
导言
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习地理的意义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第三节 地图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小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变化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使用地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地区分布特点;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亚洲在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点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日本地理位置特点;火山地震及成因;日本经济发展特点及主要条件;日本的人口、民族构成及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特点
第二节 东南亚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地区农业生产与热带气候的关系;东南亚主要农作物与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第三节 印度
印度人口问题;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印度的粮食问题;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 俄罗斯
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及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对工业区形成、发展的影响;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输出情况;中东水资源状况;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第二节 欧洲西部
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欧盟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经济发展的特征;欧洲西部优越的自然环境对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繁荣的旅游业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人种;单一商品经济形成原因及后果;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节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及其形成原因;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特点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美国领土构成;美国种族民族构成;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及对美国现代经济的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巴西
巴西的民族融合状况;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巴西的城市化问题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差异;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八年级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我国的位置和疆域特点,及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地势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我国主要山脉和重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特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温度带的名称、分布、作物熟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四类干湿地区的名称、分布、植被;我国气候两大特征;冬、夏季风的特点;各种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黄河的基本概况;长江的基本概况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的定义及主要类型;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作用和利用类型;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利弊;我国土地资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三节 水资源
世界水资源的有限性、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及重要的铁路枢纽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的地位及包括的部门;农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和在工业生产中起的作用;我国农业分布上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及措施;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区、工业城市的分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我国地理区域的类型;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原因,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及差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北京的位置、面积及自然环境特征;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城市建设成就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及经济特点;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和人口;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我国西部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西气东输工程及其重要性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后果;黄土高原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气候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内的地理差异;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地区差异;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及对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区际联系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长江各段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