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时间
⑴ 地理必修一纬度与时间的关系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度之间,亚热带气候10-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30度左右,温带内气候亚欧大陆容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西欧分布比较多,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度之间。极地气候就是在南北极圈内的气候。规律就是南北半球比较对称分布。
⑵ 时间尺度是什么高一地理必修一中说地
地质学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尺度(GTS)是一个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系统,它将地质地层(地层学)与时间联系起来,并被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其他地球科学家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的时间和关系。在这里展示的地质时期的表,与国际地层学委员会规定的命名法、日期和标准颜色一致。
来自放射测定年代的证据表明地球大约有454亿年的历史。[3][4]根据每段时期发生的事件,将地球过去的地质或深层时间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在GTS上的不同时间跨度通常是由与它们相对应的地层组成的变化所标记,并指出主要的地质或古生物事件,如大规模灭绝。例如,白垩纪和古第三纪的界限是由白垩纪-古基因灭绝事件定义的,这标志着非鸟类恐龙和许多其他生命群体的灭亡。更早的时间跨度,早于可靠的化石记录(在元古代之前),是由它们的绝对年龄定义的。
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行星和卫星有足够坚硬的结构,保存着自己的历史记录,例如金星、火星和地球的卫星。像气态巨行星这样具有支配地位的流体行星,并没有以可比的方式保存它们的历史。除了晚期的猛烈撞击之外,其他行星上的事件可能对地球没有直接的影响,地球上的事件对这些行星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此,建造连接行星的时间尺度,只与地球的时间尺度有关,除非是在太阳系的背景下。
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时间,时区等的计算题
1、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各地都以正午为12点,所以同一时刻,地球各地的地方时都不相同,地内方时以经度为变化依据,容经度相隔180度,地方时正好相差12小时,所以经度每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早,也就是东边到达正午时,西边还没有到正午;西边到正午时,东边已经过了正午。所以地方时的计算有如下公式:
所求时刻=已知时刻+(-)4*两地经度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加法,在已知地点以西用减法)。例如已知东经120度地方时为12点,则东经130度地方时为12点40分,东经110度地方时为11点20分。
2、区时的计算。区时是地方时的简化系统,每15经度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24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以该时区中间一条经线(名为中央经线,度数等于时区序数乘以15)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时间,叫做区时。与地方时的换算道理相同,区时的计算也有如下公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时区差取绝对值,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取加法,反之取减法)。例如已知东8区区时为12点,则东10区区时为14点,西5区区时为-1点,就是昨天23点。
⑷ 高一地理必修一昼长时间怎么算
昼长=日落时刻 - 日出时刻
昼长=24小时 - 夜长
昼长=昼弧所跨的经度÷ 15°/小时
⑸ 高一地理必修一怎么算地区时间
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时间上应该是东早西晚.
反应到数字上,就应该是东加西减版,也就是在还是同一天的情况下权,东边时刻的数值要比西边大.你想,我比你早,你5点了,我是不是得6点7点什么的.
这样的话呢,书上有时区划分,你就按这个,按东西差几个时区就相应的加减几个小时.如果是具体的,那就是15度是一小时,1度是分钟,一样按东加西减算就行了.
越180度日界线的时候,注意东经的永远是早的那天,相应日子数再加或减.
注意区分180度才是日界线,0度经线叫世界时间.
⑹ 高中地理书必修一中一些时间计算怎样算
地理教科书必修一中,一些基础的时间需要记住(例如一天多少小时等等)
经度和纬度总数多少,360°对应着24小时,那么一小时对应着15°。
根据两个位置的经度差,除以15,就是时间差。
东半球的时间早于西半球的时间,如果涉及到国际日期变更线需要增加或者减少一天。(对地球仪一定要熟悉啊)
⑺ 地理必修一。如何计算夜长时间。
1:用夜半球所跨的经线度数(夜弧)除以15就是夜长;2:先求出昼长,再用回24减去昼长答即夜长;昼长就是2×(12-当地日出时间)或2×(当地日落时间-12);一般题目里不会直接给出夜弧,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更方便计算。
⑻ 地理必修一时区高考考不考
考得不多,基本没怎么考过。我现在是高三只在做模拟题时遇到过时区题,做真题时没见过。
⑼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时间计算习题
选 D 因为晨昏线是指180°经线和零点或24点所指的经线 所以120°经线上的时间是零点回(甲所在答地为180°) 因为他马上要到白天了所以不是24点 地球被等分成12分说明俩经线之间是30° 非阴影部分有10个30°也就是300° 而15°为一小时 所以300÷15是20个小时 根据东边比西边过得快的原理 因是在零点的基础上加20个小时 所以甲点时间为20点 。希望能帮助到你 里面有很多碎知识点,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问。
⑽ 高一地理必修一有关于时区一类的问题
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方时。
运用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经度差÷15°/小时(±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例如:已知100°E地方时为10:00,求120°E地方时。
120°E的地方时=10:00+20°÷15°/小时=10:00+1:20=11:20。已知某地经度,求另一地经度。(更正:已知某地的经度和地方时,以及另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经度)
与上一问题存在逆过程思维。首先根据二者的地方时差换算成经度差,换算关系为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再根据时间先后判断东西。
例如:已知100°E的地方时为10:00,求此时地方时为8:00的经度。
二者地方时差为2小时,换算成经度差为30个经度。地方时为8:00的经线,较10:00所在经线地方时要“迟”,因此8:00所在经线位于100°E以西30个经度,即70°E。已知某地经度,求该经度所在时区。
运用公式:某经度所在时区=经度÷15°。如果被整除,则所得数即为所在时区的号数,同时该经线也是本时区的中央经线。如果未被整除有余数,那么余数<7.5,所得整数即为时区号数。余数>7.5,所得整数+1即为时区号数。
例如:分别求出120°E、122°E、129°E所在时区。
120°E÷15°=8。因此该经线位于东八区(且为东八区中央经线);
122°E÷15°=8余2。余数2<7.5,因此该经线位于东八区;
129°E÷15°=8余9。余数9>7.5,因此该经线位于东九区。已知某地时区,求该时区中央经线经度。
与上一问题存在逆过程思维。运用公式:某时区中央经线经度=时区号数÷15°即可。
例如: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
5×15°=7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