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壹』 我要七年级地理测试题(星球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2、“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 转产生的。
3、东、西两半球划分的界线是 和 。
4、地图的基本要素是比例尺、 和 。
5、世界最大的洲是 。
6、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 (增多、减少)。
7、目前,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是 ,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8、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
9、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 ,蓝色表示 ,白色表示云区。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4分):
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A 5.1亿千米 B 40000千米 C 6357千米 D 6371千米
2、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
A. B. C. D.
3、甲地位于120°E,40°N,乙地位于100°E,20°N,乙地位于甲地的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4、下图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 )
A.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 B.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
C.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 D.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
5、下列地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是( )
A (20°S,50°E) B (82°S,160°W)
C (70°N,120°W) D (78°N,110°E)
6、一年之中,北半球大陆最低气温出现在( )
A 1月 B 2月 C 7月 D 8月
7、我国新疆降雨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深居内陆,距海远 B.纬度偏高,气温低
C.海拔高,海风吹不到 D.距海不远,但受山脉阻挡
8、当海拔500米的地方气温为28℃时,海拔4500米的地方气温是( )
A 0℃ B 2℃ C 4℃ D 8℃
9、下列有关经线和纬线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
A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 B 所有经线都等长
C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 D 所有的纬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10、地跨亚、非两大洲的国家是( )
A 埃及 B 俄罗斯 C 土耳其 D 巴拿马
11、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人类活动
12、下列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
A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B 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C 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D 欧洲
13、下列关于喜马拉雅山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B 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作用形成的
C 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D 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发生张裂作用形成的
14、下列国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
A 印度 B 埃及 C 德国 D 中国
三、连线题:15分
1、将地球的基本数据连线:
地球表面积 6371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 约4万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 约5.1亿平方千米
2、将人种与其主要分布地区用直线
白色人种 亚洲东部
黄色人种 欧洲
黑色人种 非洲南部
3、将宗教与其主要分布区连线:
基督教 东亚
伊斯兰教 欧洲
佛教 西亚
4、将地球上的五带与其气候特征连线:
热带 气候的变化明显
北温带和北寒带 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 气候终年寒冷
5、把下列国际组织与其总部所在地连线:
联合国 瑞士日内瓦
世界贸易组织 瑞士洛桑
国际奥委会 美国纽约
四、读图填图题(每空1分,共48分):
1、读五带图,回答:15分
(1)写出地球上五带的范围: 热带:_________至_________ 北温带:_________至_________ 南温带:_________至_________ 南寒带:_________至_________
南寒带:_________至_________
(2)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是_____带,
(3)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带和_______带。
(4)北京属于_______带,(5)海南属于_______带。
2、读右图回答问题:(11 分)
(1)在图上写出七大洲名称: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2)在图上写出四大洋名称:,
⑧ ,⑨ ,⑩ ,⑾ 。
3、读下面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⑴自编序号,将六大板块名称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⑵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所在的板块是____板块。
⑶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____洋周围。
⑷太平洋周围的火山地震带就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和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4、看右图,回答问题:(10分)
A点位于 经 度, 纬 度。B点位于中低高的 纬度。
A在B的 方,C在B的 方,D在B的 方。A点所处的温度带是 ,
B点所处的温度带是 。
五、走进生活(11分):
1、自画像:你属于什么人种?请描述一下自己的特征(可从皮肤、头发、面庞、体毛等方面描述,但不能写出自己的名字)。(3)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8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六次大会后续会议于2001年7月16日在波恩开幕。《框架公约》缔约方官员、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数千人出席了开幕式。此次会议主要议题之一是如何落实1997年达成的旨在减少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由于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对该议定书持否定或消极的态度,波恩会议能否在履行《京都议定书》问题上取得进展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此外,大会还将讨论如何落实《框架公约》中规定的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的问题。
(1)联合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总部设在哪里?
(2)联合国的基本宗旨是什么?
(3)在联合国中,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有5个,其中除了中国和美国以外,还有哪三个国家?
(4)除了联合国,你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至少说出2个)
『贰』 七年级上册地理星球版第四单元测试题
我们这儿的地理是人教版的。
『叁』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商务星球版第四章第一节天气怎么新课导入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运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版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权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肆』 初中商务星球版地理电子课本
去新华书店看看吧,我是用这个教材的,也看到有人在新华买到过,你去看看,祝你好运
『伍』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
第六章 了解地区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2 南亚
南亚次大陆: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的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三大地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为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至次年2月为凉季
宗教与社会: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兰教。
人口与经济: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2.3 西亚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雄厚的经济实力: 繁荣的旅游业:
2.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冰雪世界: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原、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洲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 极地科学考察:中国的长城站(6213′S;5858′W)中国的中山站(6925′S;7610′E)
八年级上的第一章第二章.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缅甸、老挝、越南)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③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和舟山群岛,有6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县、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本节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7页图1.7)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两次人口增长高峰(1858年和1949年)。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密度分布特点是: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地区分布(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 民族政策: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陆』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地理七年级上册星球版21-26页答案
第二十一页:夜长;夏;180°;C;C;60°E;③;昼短夜长;90ºE;60°N;东;①;④;正南;东南;③;④;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第二十二页:C;C;D。
『柒』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星球版)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②我国东汉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
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④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2. 地球真正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1. ①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2. 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3. 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4. 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5. 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半球:0°往东至180°,西半球:0°往西至180°。
6.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20°W和东经160°E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
说明:经度小于20°的西经在东半球,经度小于160°的东经也在东半球;其余的都在西半球。(小小在东,大大在西)
7.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第三课 地球的自转
1.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1.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
365天。
2.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关于二分二至日:
(1)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叫北回归线,23.5°S叫南回归线,一年有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它们之外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2)3月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6月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但依然昼长夜短;9月1日前后,太阳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但依然昼短夜长;直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出现极昼极夜情况、季节都相反。
(3)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4. 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有极昼、极夜现象。
5.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冬季正好相反。
6.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成。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1. 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 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
3. 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单位要统一) 。
4. 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实际范围不同,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第二课 地图的判读
1.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3.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 山峰:中间高,中间低,等高线闭合。
陡崖: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突出。
缓坡、陡坡: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第三课 地图的应用
地图家族新成员:影像地图,电子地图等。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1. 陆地:29%,海洋: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分隔,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3.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4. 亚洲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
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欧、非两洲分界线。白令海峡——亚、北美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南美、南极洲分界线。
5.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1. 各大洲地形的主要特点: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中间高,四周低,以高原、山地为主。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大洋洲:地形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大分水岭。
南北美洲:西部是山地,往东是平原和高原。
2.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亚洲);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亚洲)。
3. 地球最低处:地处太平洋西岸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最高处: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4. 海底地形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
第三课 海陆的变迁
1. 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运动、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
内力:地壳运动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喷发形成长白山天池;火山作用形成五大连池。
外力: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风力侵蚀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2.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联合大陆);以后大陆逐渐解体、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3.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4.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
5. 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形成高山、岛弧链或海沟。
6.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红海不断扩张(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边界)、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边界)、地中海不断缩小(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边界)、大西洋扩张(处在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边界)。
7. 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气候
1. 天气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的变化,它是多变的,我们常用阴晴、气温高度、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2.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稳定性,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所以气候用气温和降水情况来描述。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变化的大小用温差衡量,有日较差、年较差;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
2. 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3.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4.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的地方,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5.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地形因素: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6. 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导致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弯曲的多。
第三课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1.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降水的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 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3.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少雨。
4.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雨极”;太平洋东岸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干极”。
6. 测量降水量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1.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2. 热带气候类型: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但降水量的地区差异较大,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3. 温带气候类型:温带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为面积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4.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又称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地面覆盖着很厚的冰雪;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苔原气候的地面生长着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
5. 高原山地气候:在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2. 纬度因素: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度纬度之间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不同。
3. 海陆因素: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因此,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润湿气流的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多;而远离海洋的地区,一般降水少。另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则相反。因此同纬度地带,夏季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4. 地形因素: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加1000米,气温下降约6℃。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
1. 气候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如水稻适宜生长在湿热条件下,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凉干爽的环境中。
2. 人类活动也对气候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地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导致气候恶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目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亚洲人口增长较快。
2. 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说明。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区,人口稀少。
4. 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5. 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居民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 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亚洲西部和南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美洲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中南部、大洋洲西北部、美洲。
2、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起源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其他地区。在中国,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
3、宗教分布:基督教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西部、东南部和非洲北部、东部;佛教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第三课 人类的居住地
1. 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成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类型。
2. 聚落密集处: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第六单元 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第一课 地区发展差异
1. 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3. 一个国家与邻国(或公海)的分界线,就是国界。国界以内的领陆、内水、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4. 世界上还有30多个没有获得独立的移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5.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挪威、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课 世界合作与国际组织
1. 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人口和贫困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世界贸易的不平等问题等。
3. “南北关系”:国家上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称为“南北差异”;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4. 联合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
5.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永久性、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捌』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星球版)生物(北师大版)期末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期末试题
一.单向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6个小题,答对一题得专1.5分,满分39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属填在后面的答题表里。)
1、试管婴儿是(A)
A. 在试管内完成胚胎的早期发育 B.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均在体外完成
C.只在试管里完成受精 D。精子和卵细胞是在试管内培养形成的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只要身体是健康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B躯体健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也可以促进躯体健康
C心理上如果不健康,可影响躯体上的健康
D必须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3、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B)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维生素
4、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应该多吃(D)
A含糖丰富的食物 B.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C含钙磷丰富的食物 D.含钙磷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