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㈠ 求鲁教版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高中地理全部教案有图片最好,板书、巩固提高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在炎热的夏天,风总能带给我们些许的惬意。日常生活中,吹动的树梢、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是风留下的足迹,风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无处不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板书: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二、讲授新课
1、风的形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哪位同学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学生回答:由于地面所受太阳辐射能量不同,导致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了水平气压差的产生,水平气压差的存在使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也就形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全面,看来对上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热力环流中包含了大气的两种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一下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一、风的形成)
2、影响风的作用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气压梯度。它是指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在这里是一个水平面,水平面上有几条等压线,气压分别是1010百帕,1008、1006和1004,就想我们教室一排一排的桌子,这一排是1010百帕的等压线,那是1008,那是1006,那是1004。从1010到1004逐渐递减,气压不等,所以在水平面上就存在着气压梯度,由于水平面上气压梯度的存在,促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而推动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这个力,就叫做水平气压差梯度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
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促使大气水平运动,因而就形成了风,所以说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如果在大气的水平方向上,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那么风向将也会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水平运动的大气还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对,就是地转偏向力。(2、地转偏向力),并且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作用效果不同,还记得他是怎样作用的吗?对,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也就是说,在北半球向前运动的物体,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会向左偏偏转。地转偏向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方向,他的方向会始终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举个例子,在北半球,原本垂直向前的物体,给他施加一个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物体的运动方向就会向右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的空气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我们以北半球高空中的风为例,原本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的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现在我们给他施加一个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风向就发生了向右的偏转,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还是垂直于风向,风向就会再次向右偏转,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风向,风向就会一直右偏,偏到什么时候停止呢?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时,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此时,风向保持稳定,不再改变,这就是北半球高空中的风向,他与等压线平行。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这是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有高空风,就有近地面风,近地面的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对,近地面会有摩擦力的作用,地面上的建筑物,植被都会对水平运动的空气产生摩擦力。而高空中,空气与地面没有接触,就不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那同学们回忆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3、摩擦力)
生:摩擦力的方向与风的运动方向相反,减小风速。
回答的很好请坐。摩擦力不仅减小风速,还会改变风的运动方向。那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是怎样的。
在这幅图中,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显然不会保持稳定,现在我们给他施加一个摩擦力。我们用f来代表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可以看出,这三个力是有可能平衡的。三力平衡以后,风向便稳定下来了,斜交于等压线。这就是北半球近地面处风向的风向的形成。
4、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形成,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判别方向吗?比如我们经常说的“西北风”,他是怎样的风呢?
我听见有同学说是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其实啊,风向就是指风的来向,西北风,就是从西北方吹来的风,东风呢?
对,就是从东面吹来的风。
三、巩固提高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向东北方向飘扬的红旗,是什么风作用的呢?
对,就是西南风,它从西南方吹来,使得红旗向东北飘扬。
有过度
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了解了影响风的三个作用力以及受其影响产生的不同的风,课下请同学们画出南半球的高空风和近地面风,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㈡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大纲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大纲
归类复习提纲
一、判断与比较:
一判断:
⒈天体的判断:
天体是脱离地球的大气层,在宇宙空间运行的物质存在形式,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⒉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⑴根据经度判断:东经度向东增加,西经度向西增加。
⑵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
⑶根据口诀:“南顺北逆”,即从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自转。
⒊晨昏线的判断:
首先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
⑴经过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该晨昏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该晨昏线是晨线。(常用方法)
⑵分布于昼半球西侧的晨昏线是晨线,东侧的是昏线。(推论一)
⑶晨昏线上的点,地方时在12点之前,该点一定在晨线上;地方时在12点之后,该点一定在昏线上。(推论二)
⑷太阳直射赤道,地方时为6点的经线是晨线;地方时为18点的经线是昏线。(特殊情况)
⒋南北半球的判断:
⑴地球的侧视图中,一般是“上北下南”;
⑵地球的极视图中,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
⑶根据纬度:北纬度在北半球,南纬度在南半球。
⑷根据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⑸根据中高纬度正午物体影子朝向:在中高纬度,正午物体影子朝北为北半球,朝南为南半球。
⒌日界线的判断:
⑴人为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在1800经线)。跨国际日期变更线向西日期加一天,向东减一天。
⑵自然日界线:零点线,即地方时为零点的经线。
⒍方向的判断:
课本20—25页单元活动。
⒎向斜、背斜的判断:
⑴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⑵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岩层由中间向两翼越来越新为背斜,岩层由中间向两翼越来越老为向斜。
⒏沉积岩的判断:
沉积岩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有层理构造,二是有化石。
⒐风向的判断:
⑴根据季风和盛行风来判断;
⑵等压线图中,判断某点的风向:先判断该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并垂直于等压线),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即为该点的风向。
⒑锋面类型的判断:
根据冷气团运动的箭头、锋面符号和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判断。
⒒高、低压中心的判断:
⑴根据等压线的分布:中心气压比周围气压高为高压中心,反之,为低压中心。
⑵根据气流运动状况:气流向外辐散为高压中心,向内辐合为低压中心。
⒓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洋流流向和性质:
⑴海水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为洋流流向;
⑵海水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为寒流,反之,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为暖流。
⒔季节的判断:
判断依据:⑴日期;⑵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⑶季风气候区季风方向;⑷海陆高低压分布;⑸各地气候特征;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⒕气候类型的判断:
课本54—56页单元活动。
⒖自然带的判断: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⒗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剖面线:
课本73—78页单元活动。
⒘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的判断:
严格根据定义。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自然属性),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社会经济属性)的物质与能量。
自然灾害:指在自然界发生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社会经济属性)的事件。
⒙山体雪线高度的判断:
⑴光照:向阳坡雪线偏高;
⑵降水:迎风坡雪线偏低。
二比较:
⒈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比较、公转速度的比较:
⑴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递减;因此,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
⑵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在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小;因此,越靠近近日点,角速度、线速度越大,越靠近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越小。
⒉气压的比较:
⑴水平方向: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⑵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⒊风力大小的比较:
⑴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⑵不同等压线图中,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二、分析原因:
⒈地球既普通又特殊的原因。(P8)
⒉东亚、南亚季风成因。
⑴东亚:①冬季风(西北风);②夏季风(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⑵南压:①冬季风(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夏季风(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⒊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
⑴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⑵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⒋三大类岩石的成因。(P28)
⒌桂林山水的成因。(P72)
⒍洪灾、泥石流的成因。(P88、89)
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和人为原因)(P92)
⒏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
⑴燃烧化石燃料;⑵毁林。
⒐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水膨胀和两极冰川融化。
三、重要规律:
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⑴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⒉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⑵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⒊地壳物质循环(P29、30)
⒋大气运动:
⑴热力环流;⑵全球气压带、风带;⑶季风环流。
⒌水循环:
⑴海陆间循环;⑵海上内循环;⑶陆上内循环。
⒍洋流分布规律:
⑴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⑵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⑶南纬400附近,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⑷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⑴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⑵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⑶垂直地域分异。
四、影响与意义:
一影响:
⒈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8)
⒉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P93、94)
二意义:
⒈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
⑴自转:⑴产生昼夜交替;⑵产生时差;⑶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⑵公转: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⑵昼夜长短的变化;⑶四季的更替。
⒉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P30)
⒊水循环的意义。(P49)
⒋洋流的地理意义。
⑴影响气候;⑵影响海洋生物分布;⑶影响航运;⑷影响海洋环境污染。
⒌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物质运动的意义。(P67、68)
五、途径与措施:
⒈实现自然资源利用可持续的途径。(P86)
⑴适度开发;⑵利益兼顾;⑶环境保护;⑷公众参与。
⒉防洪的措施。(P90)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⑴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⑵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⑶植树造林;⑷加强国际合作。
六、有关计算:
⒈时间计算:
⑴地方时计算:每一条经线有一个地方时,经度每相差一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⑵区时的计算:每一个时区采用一个区时,相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⑶日期的计算: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西加一天,向东减一天。
⒉相对高度的计算:
采用公式:(n-1)h<H<(n+1)h,其中n为两点间的等高线数,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
特殊: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n-1)h≤H<(n+1)h
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采用公式:H=900-|ψ-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ψ为当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注意δ本身的符号有变化,如果与当地的纬度在同一半球为正号,不在同一半球为负号。
㈢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课时划分
给个信箱把全部教案发给你。教研室的统一做的鲁教版
㈣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全面的 详细的
www.pep.com.cn什么版的都有
㈤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学习与评价》答案
同情啊,可惜很难找到答案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