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介绍
『壹』 请介绍一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学校情况
恭喜你,考入成府路八大重点之一的中国地质大学。学校交通特别方便,有东西南北四专个门,一般东门和属北门的公交满足你一般的出行需求,学校西面不到500米远就是五道口地铁站,可以让你游梭于京城各个地下。宿舍男生的话8人间,女生6人间。比较艰苦。最后送你一句话:希望你上了大学,不要让大学上了你。
『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的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简称“地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111计划”、“卓越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由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建,设有研究生院1。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学校迁出北京,于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经邓小平批准,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6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学校有权自己审核“地质学”和“地质勘探、矿业、石油”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权等。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截至2014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总数6.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5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800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9万余人,各类留学生700余人。
『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该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回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答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111计划”建设高校。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学校是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地质学院,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享有盛誉。
『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学校位于北京海淀区高专校云集、学术氛属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也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学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大、清华、天大、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为现名,分北京、武汉两个独立办学实体,分别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教育部撤销大学总部,使京汉两学区成为实质上的两个独立相对办学机构。
『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的介绍
中国地抄质大学(北京)能源袭学院创建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可燃矿产地质及勘探系、能源地质系、能源学院等演变,由石油天然气地质及勘探、煤田地质及勘探二个专业发展而来。在能源学院的建设历程中,曾经涌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如提出“陆相生油”理论的中国石油地质专业主要创始人潘钟祥教授、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的创建者杨起院士等。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能源学院积极开展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重视地质理论基础、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为中国能源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干,由能源学院培养的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家谟、殷鸿福、张彭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陆』 如何评价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凡卡·茹科夫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4418046/answer/1090955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历史沿革,我不想解释和研究。但是这种双校区平行发展的情况,极大的损害了地大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冠名相同但实质不同,我们地大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给外人解释起来就非常的吃力。在别人看来,北京和武汉应该有主次之分,好坏之分。亲眼所见,很多求职的毕业生实在是不想应付北京和武汉校区有什么区别的相关问题,干脆在学校的后面把括号去掉了,省去了回答HR提问时的不少麻烦。地大想提高知名度和公信力,这个双校区的问题一定是一个很大的掣肘。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在哪的中字头大学,是一个缺乏品牌建设能力的大学,损害了所有地大学生的无形资产。2.本人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四年间,学校是没有图书馆的。北区阅览室那么丁点小,根本满足不了全校同学的自习需求。我们这一届到大四寝室才有空调,可想而知每年冬天夏天去阅览室占座位的情况是多么的恐怖,6点以后去排队,就很难说有没有位置了吧。我觉得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一个211大学,在一整届学生的就读期间,没有让学生用上哪怕一次图书馆。这是一个笑话,是耻辱,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不遗余力的去黑学校的原因所在。一个用四年时间建不好图书馆的大学反映出来的是什么,是缺乏对学生最基本的关心和负责任的态度。3.本人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四年间,除了辩论队之外,是没有参加其他任何社团活动的。而辩论,在地大也是一个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着的社团活动。总体而言,地大的社团是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社团的设立和活动内容,感觉就像就是从90年代沿袭和继承下来的一批遗产。没有与时代进步相结合,没有与学生兴趣相匹配,死气沉沉没有生机。而地大辩论队,在工程学院金鋆学长的努力下,差一点就成为了学校官方常设机构,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地大校辩论队就开始每年都要为自己的归属问题跑断腿。比赛自己接,费用自己出,训练场地自己找。我也曾为地大出战过几场比赛,作为四辩,在自我介绍的最后是要说“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向各位问好”这句话的。代表完了,比赛打完了,目送各个学校的校车把各个学校的队伍拉回去,然后我们几个地大的像没爹没娘的孩子一样去赶公交车…当然这也没有什么,校车接送不是学校的义务。但是,一个不注重发展社团活动,甚至打压社团组织的大学反映出来的是什么,是对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剥夺和个性的扼杀。4.本人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四年间,一直在参与学院的党建工作。由于资历老(我是高中党员),在党建和学生工作中我一直处于一线位置,后来担任两个班的党支部书记。首先,恕我直言,发展党员=收获果实。哪个同学条件成熟了,就发展成党员。如果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没有入党意愿,支部书记还要负有一定的责任。有这样为一个政党补充新鲜血液的吗?其次,在最基层的学生党建工作中,都很难确保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有一次在党员大会上讨论对我的处分方法时,居然要求我离开会场,不得参与讨论过程,非常的令人气愤和失望。最令人震惊的是,学生党员居然有往盖世太保方向发展的趋势。清明,端午等小假期期间,学生不得私自离校,学生党员要配合辅导员进行管理。当时辅导员的原话是:“要把所有学生圈养在学校”。特殊时期,例如12年反日本侵占钓鱼岛的游行活动中,学生党员要在辅导员的带领下逐一查寝,掌握所有学生的动向。呵呵,大学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官僚。党建是吸收有理想的青年,而不是收割成熟的水果。从一点一滴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可以清晰的透露出地大老师思想上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做派和官僚主义作风。最后分享一点。对一个刚毕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领导和同事们会做出这样的评价:1.不愧是地大出来的学生。2.看来地大的学生相当的不错。你们能看出这两种评价的差别吗?我听到的都是第二种。
『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的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勘探学院的矿产地质与勘探系专,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是我校最属早成立的系之一。迁校武汉后,于1996年与其他系合并成立资源学院。其下设资源科学与工程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土地资源管理系、海洋科学工程系、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研究所、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研究所等三级单位。
『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的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抄武汉)图书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图书馆,1952年创建,1975年迁至武汉,现有馆舍面积35000平米 。整修后的新图书馆已于2015年1月正式开馆试运行。
『玖』 中国地质大学的详细介绍(要实用的哦O(∩_∩)O~)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新生~
到网络看啊,到学校主页也有。主要看专业,学校是次要的。
『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的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是学校的二级教学和科研实体。学校从“环境问题已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的认识出发,为了构建学校发展环境学科的平台,加快发展环境学科,拓宽地学特色的学科发展,2003年6月决定成立环境学院。学院现有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和教学实验中心等4个教学机构;隶属或挂靠有湖北省废物地质处置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研究院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