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地质难题
A.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急求!
1地下水改道导致地陷
2地下水断流导致下游干旱
3地表水改道导致原有内生态平衡打破鱼米之乡容变草场
4地下暗河断流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以至于无法恢复持久生态
5地上下水断流导致地表蒸发量增大无法补充水源以至于大面积的干旱
6地上下水断流导致靠水生存的微生物灭绝,靠微生物生存的动植物断绝食物链灭绝
7地上下水断流导致树木灌木灭绝
8地上下水断流导致恶劣天气增多“暴雨”“泥石流”“冻土”没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
9因没有没有地上下水导致“地陷”“干旱”“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大面积的干旱
”“靠微生物生存的动植物断绝食物链灭绝”“树木灌木灭绝”最终人类灭绝!!!!!
10人类灭绝了 就在也没有问题了
B. 三峡工程建设存在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1. 断裂构造问题
坝区前震旦纪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多期构造运动,留下了以断裂构造为主体的多种构造形迹。断裂构造是控制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最主要的因素,坝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均与断裂构造有关。对断裂构造的分布、出露位置、规模、性状、工程特性及其对不同建筑物地基的影响的勘察研究始终是坝区工程地质工作的重点。坝区构造岩主要为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碎粒岩、碎粉岩及少量初糜棱岩等,反映了断层从破裂、裂解至磨碎的脆性变形过程。不同方向构造岩由于形成的地质力学环境不
同,工程特性有明显差别。
2.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三峡工程坝基裂隙岩体中发育不同程度的缓倾角结构面(优势方向倾向下游),构成了对大坝抗滑稳定不利的地质条件。其中大坝左厂1 号~5 号机坝段是坝址区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程度最高的地段。由于采取坝后式厂房布置方案,坝基下游形成坡度约54°,坡高67.8 m 的临空面,因此,其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十分突出,是三峡工程最为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之一。
3. 船闸高边坡稳定与变形问题
船闸边坡开挖后,形成巨大的临空面,使亿万年来岩体中所形成的原有应力平衡体系被急剧打破,产生一系列的岩体卸荷与变形问题,时效变形与变形总量能否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又成为了一大问题。
4. 地下电站主厂房围岩块体稳定问题
开挖以来,地质人员结合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地质条件的特点,利用大型洞室仪
测成像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和地下洞室三维块体自动搜索计算软件系统,形成了一套合理、快速、高效的施工地质工作流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实时跟踪、及时预报、定位定量累计预报了118 个块体,总体积15 万多m3 ,为地下厂房加固提供了翔实资料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C. 三峡大坝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是移民安来稳致富及促源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首要任务。规划统筹考虑库区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两调、一保、三完善”的综合措施。
二是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以保护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为目标,将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作为整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施“控污、提载、抓重点”的综合措施。
三是库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规划着眼于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效机制建设,提出“预防为主、监测为要、避险搬迁为先、工程治理突出重点”的综合措施。
四是对长江中下游河势重点影响区的处理。针对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沙条件变化对中下游河势的影响,规划提出“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和水库优化调度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五是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建设。规划提出了构建综合监测体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综合会商决策系统,综合提升组织协调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应急管理功能。
六是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拓展。以洪水资源化,水库优化调度,供水效益拓展为主攻方向,拓展防洪、发电、航运效益及生态、水资源配置等效益,拓展其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更大范围的战略保障能力。
D. 三峡工程建设遇到什么困难
资金问题
防洪问题
节约能源问题
放置问题
移民问题
对泥沙、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问题
三峡工程的财务管理问题
E. 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除了生态环境问题还有哪些
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除了生态环境问题还有人文影响。
在水库满蓄水后,三峡的峡谷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同时三峡周边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水库淹没区已探明的文物点有1200多个,从1992年起文物部门便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预计可在2009年蓄水完成前抢救、保护完毕。
此外,政府还对其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重要古建筑文物设立专案、拨给专款予以保护。
(5)三峡工程地质难题扩展阅读:
环境影响
三峡工程影响环境来自于水库的污染。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
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F.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地质因素
一、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建设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有利影响(1)防洪: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防治血吸虫病: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改变钉螺“夏水冬陆”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3)减轻洞庭湖淤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长江中游的水位在洪水期间有所降低,减轻了长江洪水对洞庭湖湖水的顶托作用,从而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4)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调节长江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5)调节局部气候:三峡工程的建设,使三峡库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从而调节了三峡地区的局部气候。(6)减轻环境污染:三峡水电的使用,改善了华中、华东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减少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2、不利影响及措施(1)沉没土地、耕地:水库蓄水将沉没土地、耕地。(2)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3)诱发地质灾难(地震、滑坡):水库蓄水改变了原有地应力的平衡,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难的可能性增大。(4)加重泥沙淤积:水库蓄水,使库区水流速度变慢,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5)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6)影响物种生存:水库蓄水,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7)增加蚊虫孳生: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根据其所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可逆转的、影响较大的和影响较小的三种类型。表5—6: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对策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可逆转的,但仍可以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的生态环境问题沉没耕地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沉没线下耕地受淹耕地减少,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合理开发现有土地资源,发展大农业,解决耕地不足。沉没文物古迹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沉没线下文物古迹受淹文物古迹受损对被淹文物古迹实施搬迁、防护影响珍稀水生生物三峡大坝的阻隔作用,隔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产卵路线,影响白鳍豚的栖息环境影响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1)采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2)在大坝下游江段形成新的繁殖场所;(3)在部分江段建立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库区 人地矛盾问题农村移民开发、城市迁建处理不当河流含沙量增大,加剧水库及中下游湖区淤积;破坏库区生态环境(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牧、果、副、渔大农业生产;(2)改造中低产坡地、三跑田,开发高标准水平梯田;(3)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泥沙问题水库蓄水后水流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库区和库尾回水区泥沙淤积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威胁重庆港通航(即碍航问题)(1)采用“蓄清排诨”的水库运行方式,使来沙和输沙总体趋于平衡;(2)港口整治、航道疏浚影响较小且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影响大坝安全(1)三峡坝址及库区为难得的弱震区;(2)工程设计在抗震方面留有余地影响珍稀陆生生物(1)移植;(2)人工培育;(3)建立植物园和保护区</TABLE>
G. 三峡工程有哪些隐患
首先,水电需要建大坝,而建大坝就要浇筑巨量的混凝土,如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总量高达2800万立方米,而混凝土需要钢筋和水泥,钢筋和水泥的生产属于高耗能、重污染产业。水电在发电阶段污染小不错,但在建设电站时其实就释放了大量污染。
其次,建设水电站,就要修大坝,大坝把江河拦腰截断,就会阻断自然水流的流淌,由此带来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水坝的外溢成本逐渐彰显。
美国胡佛水坝1936年竣工,当时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水坝建成6年后,科罗拉多河三角洲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三角洲集水区海水和淡水的混合水域向内陆延伸64公里。由于水坝下游水量不足,海水倒流,集水区水的盐度接近河口的浓度。
由于水坝把上游集水成一个库区,为了发电,库区的水位要保持一定的高度,不能随时泄洪冲刷水坝下游河床,造成下游河床被茂密的植物覆盖,改变了河流的生态环境。1996年、2004年和2008年,美国格伦峡谷水坝曾三次打开所有泄水孔闸人造洪水,试图冲击水坝下游河道,把蔓延到河道里的植物冲掉,让河道恢复到建坝前的生态环境。尽管人造洪水使发电损失惨重,但效果并不明显,人造洪水过后不久,河道重新被植物覆盖。可见,水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其三,水坝破坏了生态环境,必然使许多本地的一些动植物逐步消亡。
对那些洄游淡水河产卵的鱼类来说,水坝阻挡了它们来往繁衍地的通道,使它们无法完成产卵孵化过程,一些鱼类濒临灭绝。例如,弓背鲑在科罗拉多河生活了200万年,胡佛水坝建成后,改变了的生态环境让弓背鲑数量锐减,已濒临灭绝。
美国格伦峡谷被誉为是科罗拉多河的“生物心脏”,因为这一带很适合生物生长,大约有79类植物、187种鸟和34种哺乳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格伦峡谷水坝建成后,围起的水库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现在一年大多数时间水温保持在8℃左右,而在建坝前,河水的温度夏天可达到27℃,冬天接近0℃。建坝后,许多生物因无法适应温度的改变而死亡,水坝下游成了鱼类的“死亡地带”。
美国奥罗维尔水坝彻底阻断了羽毛河鲑和其他洄游鱼类的通道,为了防止某些鱼类灭绝,1962年和1967年不得不专门建造了阻鱼坝和鱼类孵化场,阻鱼坝建在奥罗维尔水坝下游,防止鱼游向奥罗威尔水坝,迫使它们通过阶梯水道,游向羽毛河北岸的孵化场。
其四,水坝对下游居民生命的最大威胁就是垮坝,世界垮坝事故并不少见,美国历史上就发生过数次垮坝事故。
1976年6月5日,耗资1亿美元的爱德华州泰顿水坝垮坝,造成11人和13000头牲畜死亡,联邦政府对7563个事故受害人赔偿了3.22亿美元,全部损失超过20亿美元。1928年3月12日,加利福尼亚州圣弗朗西斯水坝垮坝,引发了美国20世纪最大洪灾,450人遇难。1889年5月31日,始建于1838年的宾西法尼亚州南福克水坝垮坝,洪水淹死了2209人。
世界水坝史上最大的垮坝灾难,当属1975年8月5日和8日中国河南省板桥水坝和石漫滩水坝相继垮坝,1100万亩农田被淹没,1100万人失去家园,死亡人数超过23万,洪水引起的疫情导致至少113万人发病,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其五,水电温室气体排放不亚于火电。根据世界水坝委员会2000年11月16日发布的《水坝与发展报告》,水电排放的温室气体甚至高于同等规模的火电,因为水坝围起的库区会淹没大量生物,库区周围也有大量腐烂植物流入库区,这些生物的腐败过程会让库区排放出大量甲烷等温室气体。该报告还认为,大型水坝对生态系统特别是物种的影响负面多于正面,有些影响是重大的、不可逆转的。
H. 三峡工程解决了哪些世界级的难题
三峡工程在施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攻克了直立高边坡开挖边坡稳定的技术难题。世界上最大的双线5级船闸——三峡永久船闸是从坚硬的花岗岩山体中整体开挖出来的,它的直立边坡最高达175米。在开挖过程中,三峡建设者利用预应力锚索、高强锚杆、喷砼支护、光面预裂爆破等新工艺、新技术,使陡峭的岩体开挖出来如刀切豆腐一般,岩体边坡稳定性达到设计要求。目前,船闸已基本建成并进入调试;
二是攻克了大坝高强度混凝土浇筑的技术难题。世界上最大的三峡大坝要用
180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而成。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筑从1998年开始施工,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高强度浇筑,年浇筑量都在400万立方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巴西
伊泰普电站创造的混凝土施工强度世界纪录。在大坝浇筑中,三峡建设者在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混凝土制冷技术、塔带机连续浇筑工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到目前为止,全长1600多米的二期大坝已全线浇筑到顶,大坝混凝土浇筑质量满足了设计要求;
三是攻克了截流和深水围堰施工的技术难题。三峡大江截流时河床最大水深60米,截流水深居世界首位,三峡工程创造出“预平抛垫底、上游单戗立堵,
双向进占,下游尾随进占”的施工方案,解决了深水截流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承担保护二期大坝浇筑重任的二期围堰最大堰高82.5米,设计拦洪量20亿立方米,工程建设要求这道在长江深水中建起的围堰“滴水不漏”。在二期围堰施工中,三峡建设者在围堰防渗墙施工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道围堰已经受10多次长江洪峰冲击,圆满完成了保护二期大坝浇筑的重任
I.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应考虑哪些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因素
库区地壳稳定性 山体滑坡 泥石流 等
J. 三峡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泥沙淤积和水位问题
由于有三门峡水电站的前车之鉴,因此泥沙问题始终是三峡工程技术讨论的重中之重。据测算,长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过坝址的沙量在5亿吨以上。在三峡工程未建前,这些泥沙大量淤积在曲折的荆江河段,抬高了河床水位,并危胁到整个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危。
当三峡水库形成后,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淤积。不过乐观者认为,长江的含沙量有季节性差异,汛期江水中的含沙比例比枯水期来得大,因此三峡水电站可以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来应对,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便可以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这种方式与目前水电站的一般运行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三峡的泥沙淤积问题。他们认为在三峡蓄水的初期,排沙比例只有30%至40%,将发生轻度淤积,但主要是填充死库容,影响不大,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排沙比例会逐渐提高,在80至100年后,将基本达到平衡,不再出现新的淤积,旧有淤积也可以通过由临时船闸改建的泄沙通道和加强疏浚等方法清理。那时水库将依然保持90%左右的库容,不会对发电、航运以及沿岸城镇尤其是重庆造成大的不良影响,而且随着长江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将缓慢下降。
但是工程的反对者如黄万里等认为,长江上游河流所携裹的除了泥沙,还有颗粒较大的鹅卵石,在三峡大坝筑起后将极难排出,会造成堵塞,并向上游延伸,进而影响重庆。此后在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准由三峡总公司承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等四座巨型水电站,其建设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分担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减缓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速度,这也再度引起某些人们对三峡泥沙问题的担忧。
与泥沙淤积问题同样极具争议的,还有水位问题。在三峡蓄水至135米后,有人发现从大坝到库尾之间的水位落差多达34.7米,远远超过了工程论证报告认为的0.4米,因此担忧重庆可能会在三峡完全蓄水后被淹没。不过三峡验收组副组长潘家铮对此解释,论证报告中计算的是满蓄水后的情况,而现在的库尾水位其实是天然水位,它和大坝水位目前存在着巨大落差并不令人意外。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争议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因此必然会增加库区地震的频率。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认为,当时论证坝址时,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地质条件,三斗坪附近的岩体比较完整,断裂少,历史上也极少发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发生破坏剧烈的强震。三斗坪的上游地区,地质条件主要是碳酸盐岩,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但烈度估计最高也不会超过6级,而三峡的主要建筑物都是按照防7级地震烈度来设计的。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因此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这将是三峡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而工程的反对者们则质疑论证过程只考虑了地质的静态状况,没有考虑蓄水后可能带来的地质条件质变。
根据葛洲坝水电站的运行经验,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三峡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三峡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甚至可能会对东海产生一些影响,并进而改变全球的环境。但是考虑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长江在三峡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还有湘江、汉江、赣江等多条重要支流的水量汇入,因此估计不会对全球海洋和气候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环境的变化是由多种可变因素交织形成的,极其复杂,所以也无法确定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明细程度。
除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三峡工程也会对环境产生有益的作用。水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将会代替大批火电机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减少5000万吨,并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间接实现了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