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报社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制度是什么
你可以这样理解,报社是个传媒商业机构不过中国现今的制度是并不允许报业内完全私营容(在经营上有时有民营资本进入,但在采编上一般都不允许民营资本干预)按照比较正常的说法是:报业是党的耳目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所以,现在的社长,主要把握报纸的政治方向,一般要求政治素养很强的人担任(多由各级党委宣传部指派或兼任,在党内具有一定的职务)而社长不一定非常懂得办报的专业业务知识。所以需要总编辑来进行采编与经营的管理。所以,报社的总编辑相当于给各级党委宣传部打工的CEO,社长相当于政府官员。优点:社长的设立使报纸能够具有很好的政治走向,报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责任心,善于引导受众心理,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总编辑的设立,使报纸的运做更加商业化,使新闻更加专业,管理更加高效等。缺点:使报纸受政治势力牵制不能够真正的成为社会公器。在半政半商的格局中报业的商业运作会受
『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11里算什么水平值得报考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里算上游水平,值得报考,特别是地质专业全国第一。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校的地质、工程等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于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时期外迁。1975年整体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进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1人(长期项目8人、青年项目3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80人(特聘教授20人、讲座教授16人,楚天学子44人)。
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
『叁』 中国地质部原部长朱立
早年是李四光先生。
『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历任领导
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在历届所长的领导下,在李四光、孙殿卿、陈庆宣、吴磊版伯、杨开庆权、胡海涛、崔盛芹等著名科学家的带领下,全所科技人员勇于探索,勤奋实践,在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和其它学科方向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任所长:李四光(1956-1971)
第二任所长:孙殿卿院士(1972-1982)
第三任所长:崔盛芹教授(1983-1993)
第四任所长:吴淦国教授(1993-1998)
第五任所长:董树文研究员(1998-1999)
第六任所长、党委书记:杨万来(2000-2005) 第七任领导(2005年--)
所长:龙长兴博士
书记:徐龙强
副所长:赵越研究员、马寅生研究员、侯春堂研究员 。

『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机构设置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机构可以分为四类:
(一)技术业务部门
1、综合研究室
2、地版质权灾害调查监测室
3、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
4、地下水资源环境调查监测室(地下水模型中心)
5、环境地质评价室
6、矿山环境与国土整治评价室
7、信息室
8、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9、编辑部
10、科技情报资料中心(图书档案室)
(二)管理部门
1、办公室
2、人事处(离退休干部处)
3、财务处(设备管理处)
4、科技外事与项目管理处
5、党群办公室
6、经营管理处
(三)后勤经营部门
1、国土资源环境咨询评估中心
2、国土资源西峰寺培训中心
3、中元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4、服务中心(物业中心、水文招待所)
5、门诊部
(四)挂靠单位
1、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地质环境记者站
2、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
3、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研究会
4、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
5、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学会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
6、中国矿产联合会饮用天然矿泉水专业委员会

『陆』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队伍建设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队伍建设,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也十分关心,但至今10年仍未真正建成,在队伍结构和数量上,离精兵加现代化,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是:在拟定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时,没有明确保留各有关专业的一部分骨干力量,10年来的实践说明,这方面是有失误的。主要根据以下事实: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有机关行政机构编制,没有队伍编制。中编发〔2004〕2号对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只说了逐步组建到位。而国土资源部〔2001〕406号《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中,关于“野战军”总规模为2.5 万~3 万人(包括国家、地方和行业精干的队伍),国土资发〔2005〕12号明确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1.5万人,但都没有向中编办申报批准;二是在中央财政支出科目中没有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经常性事业项目和经费,仅有局机关人头费。为期12年的地质大调查专项,是权宜性措施,列专项方式也不符合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长期稳定的公共财政保障意义;三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其归口管理的27个事业单位,同属国土资源部的直属事业单位,体制不顺,科研与调查结合差,队伍结构不合理,没有首先从整个地勘队伍中挑选骨干人员和必要装备;四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实力不强,大区中心的职能定位变化不定,没有着力发展自己的直属队伍,因此,大部分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采取委托和面向社会地勘单位招标承包的办法,而不是主要依靠相对稳定、调查与科研相结合的自身力量。
分析评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队伍建设,始终存在认识差异。首先是要不要有直属队伍上,认识不同;其次是队伍规模及结构上,意见也有分歧。国土资源部已多次公开宣布,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建成、已经完善。但事实上队伍数量不足、专业不配套、结构不合理、经常性地质工作项目及相应的公共财政支持渠道没有建立,公益性地质工作大量外包。在自身职能的观念和行动上,拘泥于姓公还是姓商,不重视找矿和矿产勘查工作,导致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矿产资源补偿费(今地勘基金)项目和油气调查项目等,只能设立专门机构去承担,连国土资源部内部都不能实现地质工作的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硬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建设已经完善,显然没有说服力。今后国家要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入,中国地质调查局队伍的不适应,必将更加明显。要实现在2020年赶上世界一流国家地质调查队伍的目标,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学院领导 姓 名 任 职 职 责 谢 忠 院 长 负责学院行政全面工作版 黄 菊 党委书记 负责学院党建权和人事工作 罗忠文 副院长 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 刘修国 副院长 负责学院本科教学、财务管理工作 胡友健 副院长 负责科研、学科建设工作 周顺平 副院长 负责实验室建设,工程中心、办公室管理工作 许德华 党委副书记 负责学院学生党建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

『捌』 中国煤炭报的报社领导
马占平 崔 涛 王俊昌 王正民

『玖』 中国地质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本人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大四学生,在这儿想给你介绍几位来自我们学校的名人。
第一个是欧阳自远院士。如果你对我国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么或多或少听过他的大名。
欧阳自远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他是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陨石学和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曾推动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指导制定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他把自己的医生献给了祖国,作为小学弟,我非常敬佩这位前辈。

除了这几个人,地大还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们都秉承着“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我也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