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27 14:17:55

『壹』 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是地质灾害

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连续暴雨在山区容易引发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区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故选:A.

『贰』 强降雨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

强降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在气象学上一般被称之暴雨,或叫强降水。
强降雨过程将可能造成部分地区出现汛情,并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短时强降雨可能会引发中小河流洪水上涨和山洪灾害、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叁』 强降雨会引发哪些地质灾害

强降雨会引发山洪,崩塌、滑坡的地质灾害。

一、山洪

山洪具有突发性,水回量集中流速大、冲答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

二、崩塌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

三、滑坡

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3)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哪些扩展阅读

强降雨天气安全注意事项:

1、出门时请关好家中和办公场所的门窗,关闭好电器,最好切断电源。

2、请将阳台摆放的物品和室外晾晒的衣物及时收回,以免被风吹落砸伤他人。

3、请注意出行安全。尽量不要靠围墙、建筑物行走,防止建筑倒塌、高空坠物等危险。

4、雨天路滑,注意车辆行驶安全,控制车速防止追尾等事故的发生。

5、请注意电器使用安全。切断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雷雨时尽量不使用电视机、室内热水器、电脑等电器,并拔除电源插头。

『肆』 强降雨在四川易引发哪些地质灾害为什么

四川省内多山,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强降雨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回害。

四川位于中答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伍』 台风暴雨影响区的地质灾害

2.4.1 我国台风暴雨影响区地质灾害概况

我国登陆台风( 泛指热带气旋) 年均 8 ~9 次,是世界上登陆台风最多、灾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易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统称为“地质灾害”) ,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台风登陆时,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往往会使暴雨强度加大,更增大了在迎风坡山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4.1.1 台风暴雨影响区的确定

根据 1960 ~2003 年我国热带气旋平均年降雨分布,我国登陆台风的主要降雨影响区域在东部。我国大的地貌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结构,将台风平均年降雨量大于10mm 的区域作为台风影响区( 图 2.7,图 2.8) 。此地带平均海拔在 1000m 以下,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总面积达 182 ×104km2。此区域即本节的研究区。

图 2.7 我国热带气旋年降雨分布( 1960 ~ 2003 年)(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 2.8 台风影响区及区内地质灾害分布

2.4.1.2 资料来源

本节使用的气象和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

1) 1 ∶ 25 万数字高程数据,来自国家测绘局。

2) 1 ∶ 50 万岩性数据与 1 ∶ 10 万土地利用数据的综合分析,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

3) 分月的植被覆盖度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中心。

4) 1990 ~ 2003 年 20h 逐日雨量观测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5) 1990 ~ 2003 年台风影响区内 7985 个地质灾害事件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4.1.3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在区域分布上与台风降雨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是台风降雨集中的地区,同样也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灾害密度相对高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的雁荡山和扩苍山区、福建南部和广东南部,以及江西、广东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南岭一带山区。随着台风降雨向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由台风造成的地质灾害也向内陆逐渐减少。

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降水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台风和非台风因素( 如前汛期降雨、梅雨期降雨等) 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据 1990 ~2003 年登陆我国的台风降雨以及地质灾害事件资料,在研究区内,除上海外,其他省( 区、市) 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长江以南诸省( 区、市) 明显多于北方地区( 图 2.9) 。地质灾害发生频次百分比最高的是江西省,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32%; 湖南也是地质灾害高发省,占到灾害总数的 14%; 然后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北各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图 2.9 台风影响区内各省份地质灾害发生频数分布

就诱发原因来看,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前 3 个省仍然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分别占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总数的 31% ,16% 和 13% 。与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形成对比的是,一半以上的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发生在浙江和福建,分别达到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总数的 26% 和 25% 。广东和湖南也是受台风影响严重的省份,各占台风诱发灾害总数的 15% 。在湖南,台风和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比例相当,而在江西、广西、安徽和湖北,由于地处内地,主要受来自西部、北部和南部的降雨系统影响,由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相对较少。

2.4.1.4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从 5 月份开始出现( 图 2.10) ,并以 7,8,9 月份为多,这与台风发生季节相吻合。而由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则从 3 月份就开始出现,5 月份华南前汛期降雨开始,随着降雨增多,地质灾害也开始增多,并在 6 月份达到高峰期,这时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非台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均达到各自峰值 36%和 42%。6 月下旬到 7 月江淮梅雨开始,主要雨带北抬到江淮、黄淮一带,由于这一区域平原区居多,尽管是雨季,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非台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已降到各自的次峰值,而台风地质灾害已显著增加。到了 8,9 月份的台风季节,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也达到全年的峰值 35.6%和 35.4%。台风地质灾害的高发期较非台风地质灾害高发期滞后2 ~ 3个月。

图 2.10 台风影响区内逐月地质灾害发生频数分布

2.4.1.5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与非台风地质灾害易发性条件分析

对比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台风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 图 2.11,图 2.12) 。

图 2.11 高程影响对比分析

图 2.12 土地利用影响对比分析

如高程因子,台风地质灾害有超过10%发生在高差0~100m区间内,而非台风地质灾害只有不足7%发生在这个范围内,同时在大于350m高差以上,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明显大于非台风因素。在坡度和高程因子的统计中同样发现台风较非台风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对土地利用的统计发现,在台风过程中发生在林地背景下的地质灾害比例大于非台风过程,这可能和台风的强风作用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强风对树林的摇曳,容易使林木根系松动,从而导致入渗增加,加速斜坡失稳的进程;而强风对低矮灌木的影响明显减小。

计算表明,台风地质灾害信息量大于非台风地质灾害信息量的面积,即台风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于非台风地质灾害危险性。说明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内诱发地质灾害的脆弱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偏稳定的区域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向不稳定趋势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内陆后这一特征逐渐消失,这与深入内陆后台风的影响逐渐减小有关。

2.4.2 台风暴雨与地质灾害

2005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受到9次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的影响,其中有8次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另外,在越南登陆的0516号台风“韦森特”,对海南省造成一定的影响(表2.1)。

2005年影响我国的9次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共造成7074.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14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937.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453.3×103hm2,绝收面积501.1×103hm2;倒塌房屋32.4万间,损坏房屋103.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799.9亿元。先后有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15个省(区、市)受灾,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海南等8个省(市)遭受两次以上台风袭击。

2005年的9次台风中,对我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最严重的台风依次为“麦莎”、“泰利”、“卡努”,造成人员死亡情况最严重的台风依次为“龙王”、“泰利”、“麦莎”。

表2.1 2005年影响我国大陆地区的台风

2004年“云娜”台风带来的过程降雨量达917mm,24h降雨量874.7mm,12h降雨量661.8mm,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在浙江省乐清市北部地区造成大面积山洪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2005年,受0513号台风“泰利”的影响,大别山东、南麓的局地过程降雨量达400~600mm,安徽省金寨、霍山、岳西和太湖四县相连的狭长地带发生群发型崩塌-滑坡-泥石流3096处,共造成41人死亡,倒房9467间,毁地80380亩。

2005年,0505号台风“海棠”、0509号台风“麦莎”、0513号台风“泰利”、0515号台风“卡努”等多次台风暴雨袭击,浙江省温州、丽水等区域群发型地质灾害严重。温州市文成县石垟乡过程雨量达400.8mm,灾前3h雨量175.1mm,引发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石门村和驮龙村分别死亡5人、11人,受伤多人。

2005年,遭受0505号台风“海棠”、0513号台风“泰利”等台风暴雨袭击,福建省霞浦县水门乡7月19日一日降雨量达832mm,过程降雨量1059mm。北部山区顺昌县杉木、毛竹等广泛分布的山坡地暴雨引发大面积滑坡泥石流。

2006年7月14日,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湖南省郴州市11个县(市、区)发生山洪和地质灾害。福建省龙海市程溪镇和山村强降雨引起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6人受伤。7月14日,福建省漳浦县中西林场强降雨引起滑坡,造成10人死亡、1人受伤。

2006年7月25~27日,受第5号台风“格美”(Kaemi)外围影响,安徽省霍山县集中强降雨达221mm,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69处,倒塌房屋数百间,造成318省道一度中断。岳西县最大降雨量为267mm,引发了地质灾害36处,造成死亡2人、失踪1人、伤1人,倒塌房屋数百间。

2.4.3 基本认识

1)登陆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台风地质灾害集中出现在6~8月。台风影响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总面积达182×104km2,其中台风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南四省。

2)选取高程、高差、坡度、岩性、断层密度和土地利用作为主要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评价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分析结果显示,浙江中南部、江西南部、西部和东部以及广东北部和福建西部都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这与地质灾害历史事件的分布是一致的。

3)对比台风和非台风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如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发现高程、高差和坡度对台风地质灾害较非台风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土地利用统计表明,台风过程中林地区域的地质灾害比例大于非台风过程。

4)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其影响区内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偏稳定的区域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向不稳定的趋势转化,随着向内陆深入,这种趋势逐渐减弱。

『陆』 接连暴雨天气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泥石流、地震、水环境污染。对于山区地区强降雨就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洪水改变地层受力会引发地震,由于流动作用会将其他地区疫情或者病毒带到新区域。

『柒』 暴雨引发的洪涝属于地质灾害

A.地震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台风是外力作用产生的,台风不能诱发地震,故不符合题意.
B.台风带来的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故正确.
C.暴雨洪涝属于气象灾害,故不符号题意.
D.台风带来的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正确.
故选:BD.

『捌』 “8·” 三峡地区暴雨引发地质灾害

1 前言

2014年8月日至9月1日,三峡地区东北部等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区日最大雨量超过400mm。由于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引发山洪造成道路损毁、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堰塞湖等多种严重灾害。其中,地质生态环境脆弱的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开县等渝东北五县受灾特别严重。据初步统计,五县暴雨期间共发生2340起地质灾害(灾情1014起、险情1326起),紧急转移50324名群众,造成11154户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踪,其中受灾最严重的云阳县江口镇团滩地区滑坡引发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县其余14起地质灾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

2.1 暴雨情况

川东红层地区一直是我国暴雨高发区,发生过多次极端降雨,并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极端降雨,诱发了大范围区域性滑坡灾害。1982年7月川东特大暴雨,280mm/2d,触发数万处滑坡,如鸡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触发2000多处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东北开县、云阳、巫溪、奉节、巫山等5个县的48个雨量站超过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云阳县咸池气象站,分别达403.4mm(9月1日)、455.2mm,创下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日降雨量。

)广泛分布于斜坡浅表层,灰褐色、浅黄色,物质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夹强风化砂泥岩碎块石,块石直径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体植被较发育。

照片1 奉节县青莲乡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后壁顶部高程约1160m,剪出口高程约为700~850m之间,相对高差为310~460m,滑坡平面形态呈上大下小“倒葫芦”状,平均长度约1500m,平均宽度约450m,滑体厚度5~20m,滑动方向为200°。野外调查发现基岩滑动区原始地形为上陡下缓的砂岩泥岩互层地区,地形坡度约30°,滑动后滑源区存在大量松散岩体和土石混合体,以拉裂挤压破坏的块状砂岩为主,块石直径15~35cm。目前,基岩滑动区松散堆积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强降雨触发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动的可能性。滑坡启动后形成泥石流堆积,厚度10~20m,堆积区的长度约1600m,总体流动方向为235°~250°,坡度约为20°。

3.2 奉节县大树镇堆积层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时许,在强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时分,奉节县大树镇场镇后山高约300m、长约600m的大树危岩,不时有滚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点,爆发大规模的滑坡,冲毁了大树镇东南方向新街的三栋楼房,同时老街房屋也相继垮塌,阻断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户915间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无一伤亡。

照片2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前

奉节县大树场镇滑坡是典型的表层崩坡积堆积物沿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动。大树城镇滑坡后缘坡顶为陡崖下方,高程约570m,滑坡前缘为大树场镇新区平台,高程约360m。此次极端降雨是触发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达360~380mm)在大树场镇后坡形成坡面地表径流,大量雨水快速渗入坡体崩坡积物,导致坡体崩坡积物饱和并强度降低,从而沿三叠系巴东组泥灰岩表层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毁大量的房屋建筑。大树镇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带,经过喷锚网防护后,经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验,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这类上部为陡崖,下部为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模式是西南山区常见类型,亟待关注其成灾模式的研究与防灾对策。

照片3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后

4 应对处置经验

(1)“点、线、面”结合是重点。区域性强降雨造成的地质灾害往往不是个别和局部的,而是群发性的,因此必须坚持“点、线、面”结合防灾。在“点”上,就是组织群测群防员与威胁区群众一起严防死守全市已查出来的1.7万余处隐患点;在“线”上,就是积极配合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做好公路、铁路、重要河流沿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在“面”上,就是组织各片区专管员与乡镇(街道)、村(社)一起加强场镇、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和居民聚居区的防范工作。

(2)坚强有力的全民防灾机制是基础。在此次抢险救灾中,重庆市近年来建立健全的政府领导、国土牵头、部门分工负责、乡镇(街道)、村组(社)、片区地质灾害专管员齐抓共管,地质技术支撑,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共同参与的全民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落实四级防灾责任是根本。重庆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社,一层抓一层,层层落实到位的四级防灾责任体系。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国土、建设、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抓好了本行业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对口指导和督促区县级相应部门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纵横交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防灾格局。

(4)扎实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是关键。重庆市不断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工作机制,每处隐患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并加强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近年来,通过加强了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和培训,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利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张贴画和顺口溜对威胁区群众、群测群防员、片区地质灾害责任人、农村基层干部、镇国土所人员、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等进行防灾培训,发放宣传地质灾害防治资料,极大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威胁区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了多次综合应急避险演练和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简易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知晓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切实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5)反应迅速的应急体系是保障。近年来,紧紧依托在渝国有地勘队伍,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此次抢险救灾,重庆市14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分队和应急专家迅速响应,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抢险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应急救援队运用无人飞机、卫星遥感等先进装备和手段对灾害现场进行航拍测绘,为研判灾情,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 暴雨型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1)川东红层地区是我国暴雨的高发区,往往诱发特大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针对这一灾害特大亟须采用新思路、研发新方法、采用新模式,加强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近年来受全球极端气候影响,我国西南山区多次出现超越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的降雨极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本次降雨过程仅9月1日,累计平均降雨量达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暂时间内的特大暴雨触发了数十起超过百万方量的大型顺层基岩滑坡、堆积层滑坡。这些大型滑坡灾害往往发生在地形较缓、适宜居住的场地,其破坏模式比传统降雨型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成灾模式更为复杂。因此,在本次灾后恢复重建中,要增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镇的风险水平。在地质调查、勘查的基础上,做好全面的地质环境评估,借鉴成功的重建经验,尽快划定可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建设生态屏障区带,结合地质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发展。

(3)要关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范。现场调查表明,奉节无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刘家屋场滑坡等运动距离长达1~2km远在视线之外的“拐弯型”滑坡泥石流,防范难度极大,极易发生群死群伤。

(4)重灾区的一些道路、集镇、居民点所在的斜坡已经出现缓慢变形的趋势。今后强降雨,估计加速这些灾害的发展。建议从整个灾区出发,要防范人口密集区斜坡缓慢变形的直接灾害。建议建立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的联动机制,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和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等工作。

(5)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传统调查、设计理论和综合防治技术亦不能完全适应极端暴雨条件下的灾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议加强这些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尤其对滑坡整体体积、失稳模式和成灾风险的评估,为科学开展工程治理提供坚实依据。在今后恢复重建中,建议提高防治等级,淘汰落后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长效。

『玖』 降雨过多会造成哪些地质灾害

降水过多会产生山洪,泥石流洪水等灾害

『拾』 地质灾害易发性+暴雨+地震是什么

这种情况最容易造成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