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王巍
①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什么级别的单位
副部级
②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员是什么级别
不同等级的不同档次
在中国科学院的职称体系里,研究员是自然科学研版究系列岗位的一权种,他(她)们通常都会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各设置12个等级,研究员岗位设4个等级,分别对应国家通用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一级到四级, 对应于教育事业单位的教授一级到教授四级。其中研究员一级应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岗位设3个等级、助理研究员(工程师)岗位设3个等级、研究实习员(助理工程师)岗位设2个等级。在这种场景下,研究员通常翻译为Professor或者Full Professor。
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地质力学研究所新办公大楼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职职工187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87人,研究员(含教授级高工)45人,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43人。内设8个专业研究室、5个职能处室和2个公益服务部门。
2013年在研项目172项,总经费1.38亿元。其中科技部项目/课题(973、科技支撑、科技基础性专项)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2项;其他部委项目7项,地调项目48项。出版专著8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6篇,包括SCI收录论文45篇(英文SCI论文32篇),EI收录论文37篇。“在断层作用下斜坡体稳定性模拟试验装置及其方法”和“使用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物理仿真模拟试验装置的测试方法”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监测模拟试验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龙长兴,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副所长赵越,副所长侯春堂,副所长马寅生。
所长龙长兴(中),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右二),副所长赵越(左二),副所长侯春堂(右一),副所长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东南极西福尔丘陵麻粒岩化基性岩墙群的时代、变质过程及构造意义。揭示了所有基性岩脉都经历了不均匀的麻粒岩化,其峰期变质条件达800~870℃、9.1~9.7kb(千巴),麻粒岩化的时代为格林维尔期(960~940Ma),并在泛非期经历了叠加改造。据此推测,西福尔陆块与内皮尔杂岩、赖于尔群和兰伯特地体等太古宙陆块相似,也卷入到导致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汇聚的雷纳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这项研究对揭示东南极大陆格林维尔期的构造演化及超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福尔丘陵镁铁质麻粒岩(围岩,样品VHC67)的矿物共生关系
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地应力测量监测与地质安全评价。通过首都圈地区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和GPS测量结果研究,认为首都圈地区在日本大地震之前现代构造应力场、日本大地震之后张性效应调整期和调整期之后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方位分别为NEE方向、NNW方向和NEE方向,并且随着这种张性效应调整周期的结束后时间的发展,水平主应力在测量深度范围逐步起主导作用;在调整过程中,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
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和深孔地应力监测分布图
活动构造带大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提出区域性活动断裂的交汇区是产生大型—巨型滑坡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其地质灾害效应的5种表现形式,提出地震滑坡形成演化5个阶段和成灾地质模式,对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演化过程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作用研究。提出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作用的成因模式:富含Pb、Zn等成矿物质的盆地流体,流经原生氧化态、渗透性良好的砂砾岩时,由于油气的还原作用,铅锌等成矿物质在还原过程中发生沉淀作用,进而富集成矿。
中国中东部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首次系统划分了松辽地区构造体系类型(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恢复了构造体系控制下的古生代以来松辽原型盆地类型(寒武—奥陶纪: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纪:类克拉通盆地;石炭—二叠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新生代:断—坳陷盆地)。
松辽盆地及邻构造体系图
④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历任领导
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在历届所长的领导下,在李四光、孙殿卿、陈庆宣、吴磊版伯、杨开庆权、胡海涛、崔盛芹等著名科学家的带领下,全所科技人员勇于探索,勤奋实践,在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和其它学科方向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任所长:李四光(1956-1971)
第二任所长:孙殿卿院士(1972-1982)
第三任所长:崔盛芹教授(1983-1993)
第四任所长:吴淦国教授(1993-1998)
第五任所长:董树文研究员(1998-1999)
第六任所长、党委书记:杨万来(2000-2005) 第七任领导(2005年--)
所长:龙长兴博士
书记:徐龙强
副所长:赵越研究员、马寅生研究员、侯春堂研究员 。
⑤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情况(以汉语拼音为序)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续表
⑥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关系
中国地质科复学院 是国土资源部属地制质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目前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承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事业单位,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岩矿测试技术、勘查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有关开发研究。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国土资源部工作职能和国际科技前沿,从事相应的前沿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及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承担全国性及跨区域的基础地质研究,开展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研究及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实现地质科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⑦ 是谁打破了我国的"贫油"说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杰出人物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
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的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下,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沈忠厚和他的同学们是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石油人才。 一九五一年十月,沈忠厚留校后被派到玉门油田实习一年。 回校后沈忠厚担任石油钻井工程课的教学,一九五五年调入北京石油学院。
沈忠厚讲课
中国的石油事业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发展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每次沈忠厚和他的学生都要参加石油会战。 刚解放时,全国油田的设备十分落后,全国整个钻井采油系统加在一起只有八百职工(现有一百五十万职工),三部钻机,一年总共才产十二万吨石油,还不如现在一天的产量。 沈忠厚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忱都投入到石油事业上。 他知道,钻井速度主要取决于钻井用的钻头,要想提高石油产量,必须在钻井的最核心部位钻头上下功夫。
⑧ 中国地质大学跟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培养是怎么回事跟单独培养有什么区别
联合培养一般是:你的挂名导师是中国地大的,但实际跟的导师是地科院的,以后毕业专答辩还是属回地大的。其实没什么区别,地科院招生名额少,所以他们很多带联合培养的。感觉比你在地大读更好,地大一个老师带一堆学生,地科院导师带的学生少点
⑨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科研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下设16个全国性、区域性、专业性的研究机构,1个国家级地质博物馆,以版及50多个实权验室。办有20多种专业刊物。 1976年成立于桂林。设有区域岩溶地质、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工程地质、岩溶探测技术、岩溶地质科技情报、实验分析等研究室。主要研究解决中国岩溶形成发育规律、岩溶水资源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其探测方法,以及岩溶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岩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问题和有关技术方法问题;开展国家性岩溶资料的综合、总结和研究、发展岩溶地质理论和岩溶探测技术,为中国岩溶区的国土整治、规划服务
⑩ 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哪些研究所位置都在哪里其中哪些比较容易考呢
中国地质科院北京有地质所,矿产所,地质力学所,京外有水环所,岩溶所;要看你考哪个方向的了,搞矿的就去矿产所,搞水文的就去水环所;都不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