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地质灾害多吗
❶ 地质灾害分几个级别各自程度如何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版释放的能量权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 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❷ 地质灾害状况
地质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严重威胁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安全运营。据统计,1995~2008年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共造成13900人死亡或失踪,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踪993人(图2.3)。
图2.3 1995~2008年中国地质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对比(2008年“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造成的死亡数除外)
图2.3显示的总趋势是明显的。从2001年全国普遍推行群测群防工作体制和2003年开始实行全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以来,虽然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仍在发展,但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的总数量逐年呈下降趋势。
1998年,中国南北方(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比较普遍的大雨和洪灾以后,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质物质储备相对减少,可能是1999年死亡人数出现低谷的一个原因。2006年多次超强台风暴雨登陆在中国广大地域引发群发型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点多分散,单点灾害伤亡人数少,合计伤亡人数多的特点。
据分析对比,中国因地质灾害年均致死人数与全国人口总数之比约在1∶106量级,美国和加拿大的比率约为1∶107,日本近于1∶106。中国人口基数大,又处于基础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年平均致死人数约为美国的25倍。若按等量人口计算,两者的比例数仍高达5倍,说明中国地质环境的科学利用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防灾减灾工作的努力空间还是很大的。
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2001~2008年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35亿~51亿元之间,这个数据主要反映了农村和城镇地区的经济损失量,对于公路、铁路、矿山和水利、水电等工程类的反映严重不足。因此,由于部门管理的分割,单纯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统计尚缺乏可信的数据,估计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在80亿元以上,年最高经济损失应在150亿元以上,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中国地质环境的复杂性造就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广大的山地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严重危害山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588个县(市)长期受到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困扰,约200个城市受到突发性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威胁,数千万人生活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域,缺乏生存的安全感。全国共有各类矿山20多万个,每年产生固体废物140×108t、尾矿30×108t,这些废弃物任意堆放成为比较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另外,全国有20余条铁路干线、数千座水电工程和多数山区公路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胁。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约2/3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由于大气降雨直接诱发或与大气因素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月统计结果显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汛期(5~9月)(图2.4)。
图2.4 全国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
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西南广大山地、丘陵地区。2004~2006年,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区、市)为主要的地质灾害分布地区。
2.3.1 滑坡
我国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在上述省(区)内滑坡多成群、成片、成带状分布,而其余地区则较少发生滑坡,即使有滑坡也多属零星散布。我国滑坡分布的基本特点是: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其中我国西南地区是滑坡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
滑坡分布的东、西两大区存在明显差异:在太行山—贵州高原一线,以西滑坡分布密集,以东滑坡分布明显减少,特别在以东的北部地区几乎很少发生滑坡,更没有滑坡的集中发生区。大兴安岭—太行山东麓—贵州高原东缘一线是我国的第一级地貌界线,它把我国划分为地貌景观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即高耸深切割的以大高原、高山、极高山和大盆地为主的西部地区和低矮而浅切割的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的东部地区,东、西两大区滑坡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滑坡分布的南、北差异明显。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部滑坡稀疏,南部滑坡密集。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气候分区的第一级界线,年降雨量800mm等值线与此线吻合,其他的气候要素也多以此为界。此线以北是蒸发量超过降水量的少水地区,小河流大多数是间歇性的,河流密度较小;此线以南是降水量超过蒸发量的多水地区,小河流常年有水,河流密度较大。南、北两大区滑坡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2.3.1.1 滑坡分布规律
1)滑坡直接受易滑地层的控制。中国95%以上的滑坡发生在易滑地层分布区。例如,四川省的滑坡集中发生在上更新统成都粘土、下更新统昔格达组、中生代红色砂页岩地层和下侏罗统、二叠系煤系地层中;贵州省的滑坡集中发生在二叠系煤系地层和三叠系红色泥岩、砂页岩地层中;云南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砂页岩地层和凝灰岩地层中;而陕西、甘肃两省的滑坡主要发生在第四系新、老黄土层中;山西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第四系黄土、上更新统—更新统的杂色粘土岩、上更新统红色粘土和三叠系砂页岩地层中;湖北、湖南两省的滑坡多集中发生在第四系红色粘土、裂隙粘土和砂板岩地层中;福建省的滑坡主要集中在富含泥质(或风化后形成泥质)的岩浆岩中。
2)滑坡集中发生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在强烈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各种软弱结构面是滑坡发生与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软弱结构面与有利的地貌条件相配合,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新构造运动对滑坡发育的影响中,一类是直接作用,地震是新构造运动的典型表现,强烈地震时会触发大量的滑坡灾害;另一类是间接作用,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貌形态发生着深刻变化,地面隆升导致河谷下切和冲刷,间接地影响着滑坡的发生和分布。
3)地形切割程度影响着滑坡分布。中国绝大多数滑坡都分布在河流、沟谷的两岸。因此,在较小区域的滑坡分析预测时,地形切割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大区域的分析预测时,大的地貌单元界线更为重要。4)强降雨集中和剧烈的人类活动也是滑坡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根据滑坡、崩塌灾害历史分布情况、地质背景环境特征、灾害与环境条件相关关系分析,全国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见图2.5。
图2.5 全国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据孟晖,2006)(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2.3.1.2 滑坡灾害特点
1)群发性:单个滑坡的成灾面积一般都很有限,但是滑坡灾点数量多,分布面广,因此群发性滑坡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特别是区域强降雨往往会诱发大规模的群发性滑坡灾害。
2)突发性:滑坡的突发性强,一方面表现在高速远程滑坡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暴雨期间和地震期间,滑坡剧滑之前宏观前兆未被察觉或已发现但未引起警觉,往往损失惨重。
3)旋回性:其实质是在地貌侵蚀旋回背景中的某个阶段滑坡灾害发育活跃期(集中期)的一种表现。从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地貌发育过程中,滑坡活跃发生在地貌从幼年期到壮年期的过渡阶段。
4)周期性:滑坡灾害的周期性是指更短时间尺度的活跃期和宁静期交替的规律,即不同时间段内,活泼灾害可能处于其活跃期,或者是宁静期。
5)人类活动的直接诱发作用:人类工程开挖活动、爆破作业、生产生活用水入渗坡体、坡上加载、采矿、冲刷坡脚、水库蓄水等活动对滑坡具有积极的诱发作用,能直接诱发滑坡或导致老滑坡复活。
2.3.2 泥石流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遍及23个省(区、市)。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该线以东,即我国地貌最低一级阶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仅辽东南山地较密集)。该线以西,即我国地貌第一、二级阶梯,包括辽阔的高原、深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最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以及陇东-陕南、晋西、冀北等以及黄土高原东缘为主的地区。从泥石流的成因类型来看,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山地,并大部分集中于西藏东南部地区;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次西北、华北和东北也有呈带状或零星分布。从泥石流物质组成看,泥石流分布遍及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基岩山区;水石流分布于华北地区,而泥流则分布于松散易蚀的黄土分布区。
2.3.2.1 泥石流分布规律
1)在断裂构造带分布密集。在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影响下,构造断裂和褶皱十分发育,一些深大断裂活动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差异性升降运动,致使岩层挤压破碎,降低了岩体的稳定性。易于发生崩塌和滑坡,常成为泥石流发生的源地。因此,断裂带多是泥石流分布密集带,其数量多,规模大,活动强烈,危害严重,诸如云南小江、四川安宁河、甘肃白龙江等断裂构造带。
2)在地震活动带成群分布。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带多分布于深大断裂带,尤其是新的活动断裂和地震多发区,也是泥石流发育和分布带。
3)在深切割的中山高山地区普遍分布。
在高程方面,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呈现三级台阶的显著特点,在各级台阶的过渡地带的山区为泥石流普遍分布区。
在地形上,分布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和一定沟床比降的沟谷内。坡面泥石流分布于25°~33°以上的坡地最为常见;沟谷泥石流多分布于沟床比降为100‰~400‰的沟谷。
在流域特征上,泥石流多发生在小流域。因为小流域沟谷处于发育期,具有丰富的固体物质补给,降水汇流和陡峻的地形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在气候方面,季风气候区分布普遍和集中。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地势差异大,季风分布不均。就降水量来看,东南多于西北,山地多于河谷,迎风坡多于背风坡,使我国泥石流分布具有片状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季风气候影响和控制泥石流宏观分布的格局。
根据泥石流灾害历史分布情况、地质背景环境特征、灾害与环境条件相关关系分析,全国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见图2.6。
图 2.6 全国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据孟晖,2006)(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2.3.2.2 泥石流灾害特点
1) 常发性: 这类泥石流多半是高频泥石流沟引起的,例如云南东川蒋家沟、四川的黑沙河、云南大盈江的浑水沟等。
2) 突发性: 主要与大规模的山区建设有关。这类泥石流沟大多是新生的,过去没有发生过泥石流的历史,突然发生,若不坚持治理,仍有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可称为低频泥石流。
3) 群发性: 因为局部大暴雨覆盖范围一般在几百至一千多平方千米,正好是我国山区一个小流域的范围。在某些具备泥石流条件的流域内,当遭受暴雨袭击时,常引发流域内各条大沟同时发生泥石流。
4) 同发性: 泥石流与崩塌、滑坡、洪水在一个地区往往同时遭遇,形成灾害,因为它们要求共同的最主要的发生条件,即降雨条件是一致的。
5) 转发性: 滑坡为块体运动,泥石流为固液混合流,它们为两种不同方式的运动,但有时滑坡、泥石流相伴而生,滑坡可迅速转化为泥石流灾害。
❸ 贵州省安顺市近年地质灾害的个案
贵州安顺-六枝-纳雍地复区地质灾制害特点
贵州安顺-六枝一带是贵州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共有785处,其中滑坡372处,崩塌246处,地裂缝77处,泥石流47处,岩溶塌陷11处,洪涝洼地32处.纳雍县的岩脚寨的的基岩顺层滑坡、六枝旧院的切层滑坡、六枝特区龙潭乡朱家寨的松散层滑坡、纳雍县菁口寨崩塌、纳雍县垮山口泥石沟的泥石流等是区内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实例.纳雍县的岩脚寨地区有几个村寨、六枝旧院坐落在古滑坡体上,有很大的隐患,建议通过移民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❹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西南地区地抄质灾害多发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首先西南地区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主要是防范和保护一是淡薄,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西南地区曾多次调整,直至1955年形成稳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称为“西南四省(区)”;1997年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四省一区区划格局部分调整,在此之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合称为“西南五省(区、市)”。自然区划概念下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巴蜀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大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多地震、火版山活动。
第二、地形崎岖权、山地面积广大,在一、二阶梯交界处,水流速度快,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第三、降水多,植被少,岩石破碎,地表承载能力差。
❻ 地质灾害最多的是哪个省
河南、辽宁吉林、湖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
❼ 为什么今年地质灾害这么多
也不能说多
地质灾害是普遍存在的
要发生就的有合适的条件(强降雨、干旱、地震)
恰好今年雨量大
达到50年一遇
所以出现地质灾害比较多发
属正常现象
不必担心
❽ 四川哪些地质灾害多发为什么
四川最容易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
因为四川处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内地带,也就是第容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所以地壳不稳定.加上四川在喜玛拉雅地震带的边缘,而喜玛拉雅地震带是世界第二大的地震带,因此四川发生地震的几率就要相对大些.
四川盆地绝大部分属于风化地貌,岩层不稳固.四川又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季较集中,因此夏季雨水对岩层的冲刷强烈.第二个原因是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使得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更不能稳定住山上的沙土和细石,一旦受到夏季雨水的冲刷就随着雨水顺流而下,形成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❾ 六枝为什么会这样穷
有潜力!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东部,是六盘水市的东大门。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56公里,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全区有苗、彝、布依、仡佬、回等27个少数民族。区内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交通发达。解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昔日落后的夜郎故土——六枝,已成为全国重点产煤区之一,被誉为十里煤城。
境内地势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处于乌蒙山脉至苗岭山脉中段,平均海拔1350米。地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东部为丘陵;南部为山原低中盆地、坝子;西部为河谷地;北部为高原,是一个多种地形的山区。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279天,年均日照1253小时。年均降水量1260毫米,是全省少雨和暴雨中心地区之一。灾害性天气有春旱、洪涝、冰雹等,主要的是干旱。境内高山峡谷错落,河流纵横。乌江干流三岔河与珠江干流北盘江贯穿全境,40多条支流与众多溪河联成网络。河流落差较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4.96万千瓦,可开发量5.16万千瓦。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多样,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杂粮;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烤烟、麻类等。果类主要有梨、桃、李、杏、樱桃、柑桔、苹果、葡萄、花红、柿子、巴蕉、西瓜等;野生果有猕猴桃、刺梨。药材类主要有桔梗、杜仲、半夏、黄柏、泡参、栀子、积壳、积实、桃仁、龙胆草、金银花、五倍子等。野生动物有狐、狗獾、黄鼬、野麂、果子狸、斑竹狸、小灵猫、豹猫等20余种。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砷、铅、锌、冰洲石、重晶石、石膏、硅、萤石等10多种。煤遍布全区46个乡镇,保有储量175亿吨,其主要特点是煤层厚、煤质好、易开采。这个区新场出产的雄磺(一种叫雄磺,一种叫雄磺精),其色泽班澜美丽,可加工成工艺品或装饰品,曾远销上海。
境内旅游资源,有古人类遗址桃花洞,1983年发堀出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期的打磨石器200多件,发现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及用火遗迹。此外还有店子洞口、肖家洞口等古人类遗址。境内有滴水潭布群和多陵洞,月宫洞、铜钱洞等多种溶洞群。长寨、毛口一带自然风光奇特,民族风情多彩。还有南极山、岩脚“四景”及仙人桥,郎岱的“八景”和新场的窗子洞等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六枝特区的由来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市。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 府。全省设1个省辖市(贵阳市)、8个专区(贵阳、遵义、铜仁、镇远、独山、兴仁、安顺、 毕节)、1个专区辖市(遵义市),改雷山设治局为雷山县,共置79个县。1952年,贵阳专区更 名为贵定专区,专署所在地由贵筑县迁至贵定县;独山专区更名为都匀专区,专区所在地由 独山迁至都匀;兴仁专区更名为兴义专区,专署所在地由兴仁迁至兴义。1953年平越县改名 为福泉县。1955年春,贵州省人民政府改为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同年3月将遵义市由专区辖 市改为省辖市。1956年4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个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 下简称黔东南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自治州)。黔东南自治州辖原 镇远专区(除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外)11县和原都匀 专区的黎平、榕江、从江、麻江、丹寨5县,共16个县。黔南自治州辖原都匀专区的都匀、 独山、荔波、三都、平塘和原贵定专区的长顺、罗甸、惠水以及安顺专区的紫云、镇宁,共 14个县。同年7月,撤销兴义专区,将所属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并入黔南自治州,其 余各县并入安顺专区。1957年11月,撤销安顺专区的贵筑县,并入贵阳市。至此,全省共辖 2个省辖市、4个专区、2个自治州、75个县和3个自治县(松桃、三都、威宁)。
1958年,全省行政区划有两个大的变动:一是增加建制市的数量,扩大市区范围--撤销安 顺县,设置安顺市,由安顺专区管辖;撤销都匀县,设置都匀市,由黔南自治州管辖;撤销 遵义县,并入遵义市,并改为专区辖市;将清镇、修文、开阳、惠水4县划归贵阳市管辖。 二是小县并为大县,县的数量减少,县域范围扩大--将道真县并入正安县,凤冈、余庆两 县并入湄潭县,福泉县并入瓮安县,龙里县并入贵定县,荔波县及平塘县的东半部并入独山 县,平塘县的西半部并入罗甸县,紫云县分别并入望谟县和长顺县,册亨县并入安龙县,贞丰县并入兴仁县,关岭县并入镇宁县,晴隆县并入普安县,江口、玉屏县并入铜仁县,天柱 县并入锦屏县,台江县并入剑河县,从江县并入榕江县,施秉县并入黄平县,芩巩、三穗县 并入镇远县,丹寨、雷山、麻江、炉山4县合并,设置凯里县。同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 息烽县划归遵义专区,瓮安、福泉、龙里、贵定划归黔南自治州。全省共辖一个省辖市、 4个专区、2个自治州、3个专区辖市、49个县、3个自治县。1959年,婺川县改为务川县,鱼 水县改为习水县。1960年,撤销郎岱县,设置六枝市。1961年,恢复遵义、道真、凤冈、余庆、江口、玉屏、关岭、贞丰、册亨、晴隆、芩巩、天 柱、从江、雷山、麻江、荔波、平塘、紫云、龙里、福泉20个县。1962年,恢复施秉、三穗 、台江、丹寨4县;撤销安顺市,复置安顺县;撤销六枝市,改置六枝县;撤销都匀市,复 置都匀县。1963年,恢复开阳(划归遵义专区)、修文、清镇(划归安顺专区)和惠水(划归黔 南自治州)4县。 1966年,重新恢复兴义专区,辖兴义、兴仁、晴隆、普安、望谟、册亨、贞丰、安龙9县,开阳、息烽县划归安顺专区。1966年,为适应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加强三线建设的需要,全省增设六枝、盘县、水城、 万山、开阳5个特区,并复置安顺、都匀2市。同年,六枝县改为郎岱县。1967年,设置六盘 水地区,辖六枝、盘县、水城3个特区。1968年,撤销开阳特区和万山特区。1970年撤销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撤销盘县,并入盘县特区;撤销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并恢复万山特区。同年,遵义专区改名遵义地区,铜仁专区改名铜仁地区,安顺专区改名安顺地区, 毕节专区改名毕节地区,兴义专区改名兴义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六盘水市 ,为省辖市,辖六枝、盘县、水城3个特区。 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 苗族自治州。1983年8月,撤销都匀县,并入都匀市;撤销凯里县,设置凯里市。1986年11 月,沿河、印江、道真、务川4县,分别改置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撤销水城特区,改置六盘水钟 山区和水城县。同年,撤销兴义县,改置兴义市;撤销铜仁县,改置铜仁市。1990年底,撤 销赤水县,改置赤水市。1992年,撤销清镇县,设立清镇市。1993年,撤销毕节县,设立毕 节市。1995年,安顺地区的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划归贵阳市管辖,安顺地区的清镇市由 省直辖,委托贵阳市管理。同年撤销仁怀县,设立仁怀市。1996年撤销福泉县,设立福泉市 。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为遵义市的直辖区。遵义市 辖 原遵义地区的遵义县、绥阳县、桐梓县、习水县、凤冈县、正安县、余庆县、湄潭县、道真 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的赤水市、仁 怀市由省直辖,委托遵义市管理。1999年末,全省设3个自治州、3个地区、3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其中清镇市、赤水市、仁 怀市由省直辖)、55个县、11个自治县、3个特区、7个市辖区。
地理位置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是六盘水市的东大门,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行政区域总面积 179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万亩;辖19个乡镇(14个乡,5个镇,其中民族乡9个),220个行政村,25个居委会,总人口62.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19万人,非农业人口12.8万人。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有苗、彝、汉、布依、仡佬族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砷、铅锌、莹石、冰洲石、重晶石、石膏等,煤储量达25.3亿吨,是全国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境内有六枝工矿(集团)有限公司、六盘水煤机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 牂牁 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及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有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财政收入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4.5亿元,粮食总产量17.03万吨,财政总收入1330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237万元,财政支出268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9.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6.6元。森林覆盖率20.17%。
交通运输 区内交通便利,贵昆线及株(洲)六(盘水)复线电气化铁路,贵(阳)烟(堆山)公路和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区,全区通车里程 203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已成为贵州西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通信设施先进,采用日本 NEC交换机,已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因特网、160、168声讯台、180投诉台、可视电话,安装了用户自动查询系统,本地网建设完成传输从模拟向数字转化。平均电话普及率1.3部/百人,城市普及率5.8部/百人。
气候条件 六枝特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 14.5℃,年降雨量1476.4毫米,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是六盘水市粮油蔬菜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县和省中药材种植基地县,仅野生中药材就达87科153种。
资源优势 六枝特区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有煤、铁、砷、铅、锌、莹石、冰 石、重晶石、硅砂、石灰石、石膏等十余种矿产资源。煤炭探明储量为25.5亿吨,煤种齐全、煤质好、易开采,现年产250万吨;瓦斯储量为69.5亿立方米。
区内水能资源丰富,有河流25条,总长316.2公里,流域面积1370平方公里,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量15.06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4.85万千瓦,投资8000多万元的阿珠电站已经贵州省计委立项。被誉为长寿村的六枝特区岩脚镇木贡村蕴藏丰富的富碘复合型矿泉水,经贵州深山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已打入市场,响誉省内外。另外,岩脚镇木贡温泉,新窑乡洗马河温泉已经有关专家考证,正待开发。
六枝不仅有富足的矿藏和丰富的水资源,而且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区内有草场3万余公顷,宜牧荒山2.4万公顷,牧草茂盛,无污染,是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场所。经中国科学院论证,我区生产的富硒茶,对人体具有防癌和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已成片开发,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全区森林34.8万亩,林木19.03万亩,经济林木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5%。
六枝特区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六枝特区平寨镇沙子坡村,距离特区机关6华里,是我国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回落点,这里山势平缓,草木繁茂,具有极好的旅游开发价值。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的源头就在六枝境内,距大瀑布50公里。在黄果树瀑布的上游白水河两岸有以铜线洞为代表的溶洞群,洞内晶莹剔透,奇瑰多姿;落别坝湾滴水滩瀑布群清秀典雅,令人留连忘返。雄伟壮丽的省级风景区 牂牁 江风景素有 “小山峡”之称,矗立在 牂牁 江边上的郎山又叫老王山,峻峭挺拔,远远望去那王者的气度令人折服。新旧石器交替时 代的桃花洞遗址和古夜郎驿道上的“岩疆锁钥”石刻都在向你讲述着一个个古老民族和国度的悠长历史。 回 龙溪岸上的美女峰,岸边二道水的竹楼水榭告诉你这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保护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角苗风情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六枝的人文自然景观,充分显示着它的不可替代性、独特性和神秘感,具有巨大的科研、考察、观光旅游价值。
投资环境 近几年来,六枝特区加大招商引资环境软硬件的建设,加大了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出台了《六枝特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六枝特区招商引资一站式办公制度》,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内引外联,重点抓农产品初加工和高新技术开发。
目前,中心区街道纵横交错,有平坦宽敞的水泥大道11条,公园两座,城市交通方便,供水、供电、供气设施配套,通信网络覆盖全区各乡(镇)。城市建设规模和力度逐年增加。为了更进一步树立好六枝特区的招商引资形象,全区现已掀起轰轰烈烈的创卫活动,要把六枝建成一座省级卫生文明城市。
几年来,六枝特区紧紧围绕“夯实两个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响三张品牌(煤炭、绿色、旅游),实施五大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构建四大经济支柱(电力、生物制药、绿色食品、旅游)”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医药、粮食等为主的支柱产业。在建和正在争取的重大项目主要有六枝电厂技改、医药工业园区、戈厂水库、光照电站、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阿珠电站、铁合金产业、焦化厂、六(枝)纳(雍)公路等,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 25.47%,继续巩固六枝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取得的成果,创造良好的六枝投资环境。
❿ 贵州八月份天气地质灾害多吗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云专南、广西相接属壤,是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辖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
贵州是首个国家级大数据集聚发展示范区,以贵阳、遵义、贵安新区、为中心建设大数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