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地质调查标准
① 地质调查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进一步深化,按照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的原则,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是指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所属队伍。
一、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建立
1999年6月,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办发[1999]37号文精神,征得中编办审批同意,决定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原中国地质科学院管理的沈阳、天津、西安、南京、宜昌、成都六个地质矿产研究所,原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管理的航测遥感中心,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1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将国土资源部直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及12个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2002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的批复》,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局直属单位进行了结构调整。
2002年,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的批复》,进行了直属单位的结构调整。
2004年7月30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编发[2004]2号),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2005年1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总体思路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2号)、《关于国家公性地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3号)、《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职责的决定》(国土资发[2005]14号),将26个原归口管理的地质单位整体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实行统一管理。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我国国土面积、人口总量和国家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求,与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相适应,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高素质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由国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两部分组成,总体规模2.5万~3万人,其中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现有直属单位1万人规模基础上逐步达到1.5万人(控制规模)。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队伍规模6500人。各省(区、市)陆续组建了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队伍规模近1万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不断建实建强。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承担了大量地质调查任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中央政府负责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强化相关技术、质量、成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抓紧建精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增强野外调查和科研能力。省级政府也要尽快建实建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国地质调查局应通过项目联系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截至2009年底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共有正式职工6516人,离退休人员5706人。在正式职工中从事综合管理的有1198人,区域地质调查机构1596人,专业地质调查机构1921人,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机构2335人,公共服务机构664人,详见表3-1。
表3-1(a)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人员情况(按机构)
表3-1(b)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人员情况(按工作性质)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2009年局属单位综合统计年报。
各省(区、市)陆续组建了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队伍规模1万余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不断建实建强。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承担了大量地质调查任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地质调查工作的全面展开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启动于1999年,它是在我国领域和管辖海域范围内,主要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展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综合调查评价工作,地质大调查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质大调查按专业性质可分为:“一项计划,四项工程”,即基础调查计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数字国土工程、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发展工程。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获取大量丰富的基础地质调查资料,取得一批丰硕的地质调查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地质找矿成效显著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发现和评价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后备勘查基地,对全国矿产勘查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量(333+3341),过去10年全国新增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之和几乎占到新中国成立50年总和的一半。在资源消费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扭转了保有资源储量消耗大于增长“寅吃卯粮”的被动局面,保证了资源储量稳固增长态势,基本稳定了重要矿产整体对外依存度,为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
实现了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系统开展了多比例尺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研究,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为资源勘查、国土整治、城乡建设、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大调查实施至2009年底,1∶25万区调(含实测和修测)完成470万平方千米,为陆域面积的49%,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实现陆域全覆盖。1∶5万区余地质调查完成24.2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200万平方千米,为陆域面积的20.8%。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106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400万平方千米,为可测面积的45%,等等。
(三)海洋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圆满完成了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示范,建立了适合我国海洋特点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标准,编制了一批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系列基础图件;完成了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取得了油气资源调查技术方法新突破,发现了一批海洋油气资源远景区,为进一步开展油气资源调查指明了方向;成功实施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初步预测了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完成了部分重点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为全面开展我国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完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北方11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完成东部10个省(市)40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基本查明西南地区石漠化状况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在干旱和地方病高发区、西南岩溶和红层区开展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解决了1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完成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评价了43处大型、特大型远景水源地,等等。开展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为区域经济规划、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五)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警工作成效显著
初步建立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1640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初步摸清了10多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陆续开展全国和30个省(区、市)的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建立了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汾渭地区开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完成了全国重要矿山环境调查评估11万个,为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提供了依据。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保障了库区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初步查明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发育规律,建成空中遥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层标的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完成11万多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为矿山恢复治理提供了依据。
(六)拓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首次系统地获得了31个省(区、市)160万平方千米土地54种元素指标的高精度数据。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取得了农田、河流、城市、湖泊湿地、浅海等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城市地质调查系统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维地质结构,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撑。启动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地质碳汇潜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土壤碳循环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探索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积极开展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以及环渤海等地区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启动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主动服务区域发展规划。配合南水北调、三峡库区治理、青藏铁路及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
(七)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
青藏高原深部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高原隆升与古气候变迁等科学问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区域成矿理论研究、找矿模型研究和成矿体系、深部地质与结构探测、盐湖地质、岩溶与环境地质等领域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在技术方法方面,高光谱、磁法、重力、区域化探扫面以及测试分析等技术不断创新,深部勘查技术得到发展。
(八)地质调查“走出去”初见成效
积极参加国际或地区性地学组织活动,与26个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跨境成矿带基础地质编图、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和成矿规律研究,并在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全球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已发布12个重要资源国家的国别报告,并为国内近300家单位提供境外地质矿产部分图文数据服务,引导企业开展境外矿产勘查开发。
(九)信息资料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
我国馆藏地质资料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7月,近五年内全国共汇交地质资料52591种。至此,全国各级资料馆藏机构共保存地质资料368226种。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数字化率达到54%。构建了三级网络体系,研发了一批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应用系统。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体系,推进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作。地质资料信息为抗震救灾、抗旱找水、扩内需、双保工程等提供了基础地质信息保障服务。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②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土资发〔201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部有关直属事业单位,部有关司局: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所在地市或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编制。规划编制单位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附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着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促进公园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地质公园特色,统筹兼顾,做好与已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取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单位,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规划。
世界地质公园编制规划时,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并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建设指南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一)做好与当地相关规划的衔接。在切实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的前提下,做好地质公园规划同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城乡规划的衔接,协调好与已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相互关系。
(二)科学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范围。地质公园范围的确定要以能够有效保护构成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重要人文景观为首要原则,划定准确的地质遗迹保护区范围;要科学界定公园的园区范围,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和勘查、开发活动情况,合理划定公园规划面积。
(三)加强地质遗迹调查、登录、评价和保护。要科学合理地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范围和等级,明确各类各级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和方法。
(四)规范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和科普活动。对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演示厅、解说牌、科学导游图、国家公园丛书等制定明确的规范标准。
(五)加强地质公园数据库、监测系统、网络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完善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保障措施。 规划的批准发布主要包括初审、报批、批复和发布等四个环节。
(一)初审:由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提交的规划送审稿进行初步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二)报批: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和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对规划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经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
(三)批复:部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做出批准、原则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四)发布。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市或县人民政府发布实施规划。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协助地质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发布实施,并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
二○一○年六月十二日
附件
③ 中国地质局《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的通知》(中地调函[2000]30号)
现在已经有“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试用)”了,地调局下发的。我有。
④ 区域地质调查的调查规范
为了使区域地质调查遵循统一的标准,有些国家还颁布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内查规范容,对工作的目的、要求、原则、方法、期限和质量标准以及报告和图件的格式、图式作出具体规定。中国地质科学院于1962年颁发了1:100万和1:50万以及 1:20和1:10万《区域地质测量规范(草案)》;中国地质总局于1973年颁发了《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978年颁发了 《1:5万比例尺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1983年中国地质矿产部颁发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6年编制了《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前苏联也曾颁发过类似的文件。
⑤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一张正规区域地质图,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外,我国累计完成1∶100万区调947.3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98.7%;1∶20万中比例尺区调691.38万km2(1990年底,之后停止此项工作),占国土面积的72.0%;1∶5万区调240万km2(截至2010年),占国土面积的25%;1∶25万区调570万余km2(截至2010年),约占国土面积的60%(图1-2)。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开始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并组织进行了少量探索性试验研究。1981年总结出中国火山岩区地质填图经验,编写和公开出版了《火山岩区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推广了火山岩区双重制图法。1985年推广了1∶5万巢湖市幅地质(组)图经验,并扩大试点。1986年,地矿部设立了“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并列入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86—016—02),分别开展中国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区的1∶5万区调填图方法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把当代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改革传统的区调填图方法。在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的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又包含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典型的试验区进行填图实践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质填图方法的技术难点,总结和创立一套适合中国地质特色的花岗岩类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方法,并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质图,赶上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
图1-2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http://www.cgs.gov.cn/)
1997年,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开1∶25万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于1999年底完成了8幅试点图幅。同年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部署1∶25万地质调查。当前,1∶25万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体系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
现代地质科学的进步,正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但是,能够把地质科学领域里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并真正形成一套新调查方法的研究,在国外也只有少数国家进行。有的国家虽然较早开展过这类研究,但只是在少数地区试验,有的还处于探索之中。迄今,关于花岗岩等级体制划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尚处在继续讨论和完善之中。变质岩区调查方法,虽然许多国家已从单一岩石类型划分转变到岩石—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但由于变质作用十分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多样,变质热事件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变质建造填图的意义等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沉积岩区的地质调查,尽管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但如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三维地质填图试点。根据总体目标,到2020年完成贯穿我国主要造山带的地壳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我国陆域主要盆地三维地质填图等,在地质科学理论、勘查方法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性进展,建立三维地质填图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三维地质填图将为我国全面部署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提供思路、方法和技术支撑,对实现地质填图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显著提升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⑥ 中国地质调查局怎么样
简介: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版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权、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自然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机构,是拥有专业化地质调查队伍的事业实体,是国家地质基础信息资料等公益性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者,通过地质调查、地学科技创新和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注册资本:194万人民币
⑦ 地质信息标准化
一、内容概述
实现地质数据采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地质数据一次性的数字化采集,并通过对所采集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提高地质填图与编图的效率,进一步实现大范围数据的无缝数据库和数据的互操作。如果采集的数据缺乏标准化,这样的目的是无法达到的。特别是以描述信息为主的地质野外观察数据,标准化就更为重要(姜作勤等,2001)。地质资料信息种类繁多,存在大量多源异构数据,不同的应用领域中所需要的数据类型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时,世界各地质调查机构所用的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运行平台各种各样,如Oracle、SQL Server、Access、Excel等,已经建成的数据库也有Access、CSV、XML等多种不同的格式,地质信息系统平台有 ArcGIS、MapGIS,运行环境有 Unix(Solaris)、Linux、Windows等,这给数据共享及后续的信息服务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在互联网上实现跨系统跨平台数据共享以及高度专业处理和高精度分散处理,需要制定语义共享和支持跨系统跨平台的信息标准。这不但有利于已有资料信息的整合,还有利于从源头出发,利用数据信息平台把第一手资料按标准格式和存储媒体直接数字化,然后再汇总录入数据库中,可以减少许多中间环节,提高集群化效率(朱卫红,2011)。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国外相关机构,如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WorldWideWeb Consortium(W3C)、OpenGIS Consortium(OGC)等国际标准组织,开发了成型的标准规范。欧洲正在实施的eEarth计划和Infrastructure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in Europe(INSPIRE)计划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eEarth是欧盟内针对不同语言的地质资料的商业服务而实施的信息共享项目,采用欧洲数据库标准统合原有的各国地质数据库。INSPIRE则是欧盟为了提高空间环境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效率而开发的管理指令及方法的标准,实现多源异构不同语言的地质学、危险自然地带、能源矿产资源、农业和运输信息等检索、阅览、下载和专业处理(朱卫红等,2010)。
三、资料来源
姜作勤,张明华.2001.野外地质数据采集信息化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及其进展.中国地质,28(2):36~42
朱卫红,丁辉等.2010.国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经验及其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28):122~124
朱卫红.2011.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的技术和应用课题.情报杂志,30(4):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