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阿坝地质灾害频发

阿坝地质灾害频发

发布时间: 2021-02-27 04:46:48

① “7·3”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南新镇棉簇沟泥石流灾害

1 基本情况

2011 年 7 月 3 日 0: 10 分左右,茂县发生泥石流,泥石沟位于茂县南新镇棉簇村棉簇沟,地理坐标: 东经 103°ཙ. 4″,北纬 31°35ང. 8″。此次泥石流为远程溃决性大型稀性泥石流灾害,本次共冲出固体物源约10 万 m3。灾害造成8 人失踪,鑫盐化工厂大量的基础设施被冲入岷江,8 户农房被冲毁,3 户房屋受损。

图 4 泥石流沟口

建设项目选址存在一定问题,防治工程设计偏低。公司选址位于棉簇沟下游沟口,属泥石流堆积区,属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 工程建设侵占部分沟道,设计的防护堤过低,影响沟道的正常排泄; 下游生活区沟段截弯取直改道工程设计过流断面偏小,且对有威胁对象地带没有设计足够高的防护堤。

综上所述,该泥石流系 “5·12”汶川地震在沟谷中上游区形成的小规模的堰塞体,2010 年 “8·13”洪灾以来的细颗粒物质不断充填其坝体,自身过水能力降低,在 7 月2 日 ~3 日的小到中雨作用下产生溃决,形成较大洪水,洪水携带固体物质,并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沟谷两侧松散体形成泥石流。在沟下游平缓地段两侧岸坡进行堆积,同时对沟道两侧产生强烈冲击,从而导致沟右岸的西烨硅业公司和左岸的鑫盐化工厂房、下游生活区、村民房屋直接遭受破坏,致使前述 8 人失踪。

3. 2 趋势判断

现场调查表明,由于该地区的固体物源丰富,加之沟谷两侧的崩塌也较发育,在强降雨条件下可能再次产生泥石流,对南新镇棉簇村棉簇沟下游的 48 户 196 人居民仍构成威胁。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4. 1 应急响应与抢险救灾

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国土、水利、交通等相关部迅速赶赴现场,迅速开展沟道疏导抢险搜救工作。

4. 2 应急处置与工程防治

4. 2. 1 应急处置

采取的应急处置有下面几点: 一是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并做好危险区居民的临时避险安置工作,并加强应急监测,确保当地居民安全; 二是进一步在危险区内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排查,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迅速纳入预案,并落实防灾和监测责任人; 三是加强对失去联系人员的搜寻工作,及家属的安抚工作; 四是加强对当地群众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尤其要提高基层企事业人员的防灾意识,切实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4. 2. 2 工程防治

要求勘查单位尽快开展补充勘查及设计工作,治理方案应充分结合当地建设规划,治理措施宜拦、排结合,以拦为主,及时提交补充设计方案供地方政府进行施工处理。另外,由于该区属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建议该区企业另选新址重建,或进行必要工程防护措施后再进行恢复重建工作。

5 经验与启示

茂县南新镇棉簇村棉簇沟泥石流,由于预警及时,当地政府成功组织工人和村民 1000 余人提前撤离,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本次泥石流仍然造成 8 人失踪,认为是一起重大地质灾害事件,说明仍需要加强对当地群众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尤其要提高基层企事业人员的防灾意识,切实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本节基础资料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张楠)

② 080715 汶川县的地质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

汶川县城将异地重建 专家称环境已不适宜人居 本报讯(记者徐一龙)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城的绝大部分建筑物并未倒塌,人员伤亡也不惨重,但次生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汶川县城的“生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的报告指出,“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宜人居的环境”。目前,阿坝州已向四川省递交报告,考虑将县城整体搬迁。 这份名为《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异地转移安置汶川县城及部分理县、茂县山区乡镇受灾群众的建议报告》由尹稚教授执笔。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应考虑异地重建。目前,此报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并抄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昨天,汶川县县长廖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里非常重视专家的这份报告。“专家说汶川已经是活着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坝州也已经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送交报告,申请择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驻守在汶川县城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新址还没确定,一种说法是,可能在成都 与阿坝州的郊区寻找一块地方。 据了解,汶川全县共有人口8万余人,其中县城3万余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汶川县城也已着手将县城的绝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镇的近5万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一安全地带被选在从汶川到绵池213国道20余公里的两侧。汶川县县长廖敏介绍说,这一地带在地震发生后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专家报告后,县里加快了这一长廊的安置点建设。 汶川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确认,5万居民将在6月底临时安置到这一安全的长廊地带。汶川新址一旦确定,即将启动移民工程。 县城或重回孤岛 报告指出,汶川县地震前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震后截至6月2日的统计已发现新增地质灾害点3590处,其中79处新增点已对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并随余震和降雨而日渐恶化,严重威胁到县城已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和全部的对外交通线安全。 报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质灾害一旦诱发成灾,汶川县将重回孤岛状态。 居民安置地点缺乏 报告指出,目前汶川县城内,绝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处理论上可用的房屋,但由于被危房包围,也并不安全。同时,县城内极少数可避免次生灾害影响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时间内无法拆除。报告认为,目前汶川县较为安全的集中安置点有两处,一处位于雁门乡,可安置2057户,另一处位于七盘沟,可安置1200户,距县城分别为3.5公里和4公里。地质调查队徒步调查证实,七盘沟安置点上游还有5处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险情,也无法使用。 至于镇乡一级,现在仅绵镇尚有239亩耕地可用于安置,但也受到山体滑坡和洪水上涨的双重威胁,留足安全间距后仅能安置2958户,其余各乡镇已无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质灾害也让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遭到重创汶川县原有耕地106500亩,地震导致灭失土地42000亩,严重损毁48000亩,仅存1万多亩耕地。如果将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础已经丧失,吃饭和饮水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建议汶川建新县城 专家组同时发现,特大规模的山体崩塌使县城的两江六岸尽成裸岩、裸土,构成连绵不断的巨大沙尘源。每个晴日,午后河谷风溯江而上,整个谷地下起草坡上达雁门均处在沙尘暴笼罩之中,属重度污染,这些天经历的最低能见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工程地质专家的共同意见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专家建议,汶川县境内受灾群众应该迅速转移到汶川与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带。 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汶川应考虑异地重建。 相关新闻 汶川7万人因地质灾害再次大转移 据央视报道刚刚安顿下来的汶川县由于受到新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全县7万多人昨天开始大转移。 目前,汶川已进入雨季,下雨对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体无疑是雪上加霜,整个汶川县受灾群众正在进行紧急大转移。昨天下午4点左右,受灾群众从山上赶到安置点,他们一到安置点就住进了帐篷。到昨晚为止,从汶川受灾地区到安置点的群众达到1500多人。由于下雨,转移速度缓慢,预计今天将达到2000人左右。

③ 重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重庆山区分布广泛,又紧邻四川地震多发区,泥石流、山体滑塌等地质现象就比较普遍了

④ 为什么汶川所在区域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周围有众多山脉围绕,属山间峡谷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对海拔差异较大,山地海拔通常在700到1500m之间,地势倾斜,山脉走向与地质构造相一致。由于山体前部地形相对平缓,居民多居住于此。 滑坡灾害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仅次于地震灾害和洪水灾害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1]。文章以汶川为研究对象,在arcgis10.0的软件支持下,建立滑坡灾害影响因子数据库,对不同影响因子建立不同图层,再对各图层进行分级打分。运用叠加分析方法,叠加各个滑坡灾害因子,得到研究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布。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因子主要用于描述研究区地质构造的分布情况,标志出大断裂活动带。滑坡是由一个或多个构造带控制,在断裂带附近,裂缝发育,岩石破碎和地下水活动频繁,汶川特殊的地质构造为滑坡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汶川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对其三条主断裂带分别进行距离为1km,1~2km,2~3km的缓冲区分析,对多个断裂影响区进行分级,以便于将断裂带对坡体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 降雨量。在影响滑坡地质灾害的因素中,降雨量是最重要的诱发因素,通常该因素引起的滑坡规模巨大,损伤严重,因此降雨量的大小是影响滑坡因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而其中由一次长时间的中暴雨导致的滑坡占滑坡灾害的比重最大,因此研究降雨量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尤为重要。 该数据是通过对全国降雨量的数据与汶川行政边界进行切割得来,对降雨量数据进行运算,降雨量将作为研究区危险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因子。 河网切割密度。滑坡的发育与河流地质作用有着密切关系,河流的下切或侵蚀作用容易引起河岸边坡不稳定,最终导致河坡失衡发生滑坡灾害。河流季节性的波动引起河流静态压力的变化,河岸风化强烈,岩石破碎严重。倘若下起暴雨,产生大量降水,边坡极易失衡导致滑坡。 以河流中心为基准,沿河岸两边做缓冲区,形成河网切割密度缓冲区。该缓冲区根据河流影响力将河流分为三个等级,将干流或更大的河流划分为一级,大河支流划分为二级,沟谷区划分为三级,分别做500m、300m、100m缓冲区。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对滑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水土流失、降水渗透、地表结构来形成影响,如林草地具有保持水土,调节地方气候的作用;城市建设用地建设过程中开挖堆填,如若处理不当极易成为导致滑坡的主要原因等。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⑤ “7·6”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群发性泥石流

1 泥石流概况

2011 年 7 月 6 日 16 时 10 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大范围普降大雨,短时降雨量达 22. 9mm,导致理县境内发生群发性泥石流地质灾害。甲司口泥石流冲毁农田 150 亩、村机耕道 3km、桥梁2 座、轿车3 辆、货车1 辆、吊车1 辆、龙门吊1 座、民房 1 栋,牛圈 2 座,牛 100 头,1 人失踪,壅塞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造成甲司口电站闸首冲毁,致使 30 余名群众被困。古尔沟镇新桥村新桥沟发生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无人员伤亡。其他各乡镇也发生多处泥石流灾害,均造成一些损失,但无人员伤亡。

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汛前已提前紧密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国土资源局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各乡镇、村组领导干部及人民群众科学防范、积极应对。克服了突发灾害点多面广、移动信号中断、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等困难,组织受威胁群众及中小学生 13900 人成功避险。

理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类型为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区。境内群山连绵,峰峦重叠,海拔1422 ~ 5922m。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历来地质灾害频繁,灾情严重。特别是 2008 年 “5·12”汶川地震以来,该区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

2 监测与应急避险

2. 1 排查、巡查与监测

理县国土资源局十分重视地质灾害日常的巡查与监测工作,逐个隐患点均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负责隐患点日常的巡查与监测工作,逐点编制防灾预案,向工作人员及群众发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7 月 5 日下午 16 时,理县国土资源局接到省国土资源厅、州国土资源局和县气象局发布的关于未来 36 小时内有强降雨,地质灾害预警等级为 IV 级的警报。理县国土资源局值班人员立即通知县、各乡镇有关部门及各电站,要求各乡镇加强各监测点的监测与巡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务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 月 6 日下午 16 时 10 分,理县境内普降大雨,不到半小时,多个乡镇负责人相继来电,反映即将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接到报告后,县国土资源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报告。随后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冒着生命危险迅速奔赴抗击山洪泥石流第一线。

图 1 理县甲司口沟泥石流

图 2 理县杂谷脑镇打色尔沟泥石流

图 3 蒲溪沟泥石流

2. 2 应急避险

灾情发生后,各县级领导按照早期制定的方案火速赶往所负责的灾害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进行转移。同时奋力抢修被阻断的 317 国道和 213国道,极力救援受困群众。通过各级领导以及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成功疏散和安全转移杂谷脑河流域受威胁的 6400 余人、县城受威胁的群众和学生 5000 人、朴头乡受威胁2000 余人、蒲溪乡色尔村受威胁100 余人、薛城镇南沟村受威胁200 余人、甘堡乡甘堡村板子沟组受威胁 200 余人,共计13900 余人。晚22 时25 分,在州、县领导及各相关工作人员的连夜奋战下,国道疏通,解救受困群众 2030 名。

3 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抗击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各级领导干部、相关工作人员及广大群众不怕艰险,反应迅速,处置有力,成功转移受威胁群众和学生 13900 人,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理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提前召开了全县国土资源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层层签订了防治目标责任书,防灾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及隐患点监测人,建立了以驻地官兵、民兵为主的抢险应急队伍,健全了县、乡镇、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二是编制完成并实施了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御预案与应急预案,对全县各隐患点安排专人监测,针对各点编制应急预案。三是出台了隐患点排查通知等相关文件,汛前进行隐患点排查工作。四是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各项防治措施落实有力。一是夯实工作责任。防治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各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的安全防治工作负总责,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县国土资源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在这次抗击山洪泥石流过程中,县、乡镇、村组、监测点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为同时开展多处山洪泥石流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县国土资源局每年适时邀请地质专家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田边地头和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同时加大对防治管理人员、监测人员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集中培训,把宣传重点放在农村和乡镇,利用有线电视、广播、专刊、手机等各种宣传手段向群众宣传、传授防灾避险的基本方法,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强监测预警。全县各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都落实到监测人,实行动态监测和群测群防,随时掌握隐患点的变化趋势,准确捕捉灾害发生的前兆信息,及时做出预警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四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落实了县、乡镇、村、监测点四级责任制,强化督导检查,确保责任主体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健全了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工作机制,对隐患点周围群众发放“两卡”,巩固和完善了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

各个重点严格管理。主要表现在: 以泥石流、滑坡、崩塌为重点; 以预防、避让为重点; 以群测群防、群专结合为重点; 以人口密集区和重点建设工程为重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为重点。在明确重点基础上,科学划分危险区,准确判断险情,编制合理防治方案,明确防治责任。对威胁 30 人以上隐患点,制定“防、抢、撤”方案。认真开展灾害排查工作,严格执行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加大与气象、广播电视等部门配合力度,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见成效。“5·12”地震后,理县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采取领导片区负责制,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协调、管理、监督,确保了治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理县 “一颗印泥石流治理项目”在“7·6”强降雨中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泥石流将刚建成的三道坝淤满后溢出,减缓了泥石流进程,为受威胁群众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刚建成的 “通化乡甘溪沟口泥石流治理”、“桃坪乡曾头沟泥石流治理”等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此次防灾工作中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初见治理成效,确保了理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节基础资料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庄茂国)

⑥ 阿坝州壤塘县最近几天有地质灾害没有

降水多了有泥石流灾害

⑦ 四川都纹高速地质灾害频发为什么四川交通厅不优先修建成阿高速解决第二生命通

那个地方地震多发区,小震年年有,大震也不少。高速更危险,造价高,难度大。不是说造就能造的

⑧ 阿坝县的地质灾害

地震
2005年1月5日清晨6时05分,马尔康县、壤塘县、阿坝县交界(北纬32.30度,东经101.60度)发生专4.7级地震。马尔康属县日部乡、壤塘县城震感强烈,马尔康县城、小金县城部分居民有感;日部乡公路出现垮塌现象。

⑨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是()①地质基础稳定 ②森林覆盖率高 ③地形坡度大 ④降水量

我国西南地抄区,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多地震、火山活动,故①不正确;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天然林区,但与地质灾害频发没有关系,故②错误;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山地面积广大,在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故③正确;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且集中,岩石破碎,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正确;西南地区喀斯特地形广布,地表承载能力差,故⑤正确.
故选:D.

⑩ 四川阿坝的地震灾区情况严重吗

那里的路将会在今天开通!现在还没有消息.不过那还没有人员伤亡的消息.你放心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