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典型案例
❶ 年预警工作实践
3.3.1 2004年的工作改进
在2003年工作的基础上,2004年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补充了最新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将灾害统计样本由原来的700多个增加到3863个;
2)将全国由28个预警区进一步细化为74个预警区(图3.7);
3)开发了预报预警软件,实现了数据自动分析和预警等级的自动生成;
4)改进了数据传输方式,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
5)加强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会商和地质灾害信息反馈。
在74个气象预警区中,有54个预警区可以形成完整的滑坡、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预警判据图(上限值α线、下限值β线);20个预警区因缺乏资料尚不能形成判据图,其中,A1,A2,A4,A6,B3,C12,F1,F2,F3,F5,F7,F9,F13,F15和G215个区完全缺数据,B6,F4,F10,F11和G45个区数据不全(只能形成α线或β线,甚至散点)。这20个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不发育区、平原区或人口稀疏地区,对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准确度影响不大。
图3.7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74个区)(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3.3.2 预报预警成效
3.3.2.1 基本情况
2004年5~9月,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历时153d,共制作预警产品153份。其中达到3级预警预报标准的107份,达到4级预警预报标准的83份,达到5级预警预报标准的6份。
2004年5~9月,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1)发布83次,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107次。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统计,汛期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82起,其中163起地质灾害发生于预报预警区范围内(图3.8)。
从分省情况看,云南、四川、重庆、湖北、福建和湖南六省(市)发生的灾害数量较多,其中,对湖南省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成功预报的次数最多。
3.3.2.2 预警预报成效分析
2004年是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第二年,在预报预警工作的基础上,采用2003年创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判据模板法,实现了预报预警等级自动化生成和预警数据的快速传输,预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成功率还不尽理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临界降雨量的代表性灾害点的降雨量取值不准,雨量计和灾害点之间相差一定的距离,不能真实反映引发灾害的实际降雨量,因而影响了预警判据的准确性。
2)虽然2004年的样本数达到了3863个,但相对于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样本数远远不足。
3)气象预报准确度较低。降雨的预报准确率与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准确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气象预报的准确度较低必然影响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准确度。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市)境内单点局地气候引发的地质灾害很难预报准确。
4)理论研究较薄弱。
5)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口稠密地区或山区的影响较大,而对平原或人口稀少的地区影响相对较小。在预报过程中,对平原区和人烟稀少的地区较少发布,但位于盆地边缘、平原区的丘陵地带也会形成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产生威胁。如新疆伊犁谷地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但这些地区没有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图3.8 2004年5~9月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果直方图
3.3.3 地质灾害典型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后,为了校验预报预警效果,针对地质灾害严重或典型地区,进行野外实地调研,地质灾害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灾害发生特点、灾害发生原因、引发灾害的降雨过程、降雨量和防灾减灾效果等,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为逐步提高预警水平提供依据。
案例1 福建宁德地区地质灾害
2004年8月24日,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在中央电视台联合发布了“福建东部地区,浙江东部地区达到3级预报标准,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其中福建东北部地区,浙江东南部地区达到4级预报标准,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图3.9)。
图3.9 8月24日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结果图(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8月25日,发布了“浙江东南部地区,福建全境,广东东北部地区达到4级预报标准。其中,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和福建大部达到5级预报标准,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提醒当地政府和群众注意巡查、监测和防范(图3.10)。
“艾利”台风期间(8月25~26日),福建东部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福安三县(市),遭遇了50a一遇强暴雨,降雨量平均在400mm以上,局部达到600多毫米。这场暴雨在这三县(市)引发了数百起滑坡、崩塌。其中有62起危害较严重,共毁坏房屋260栋、造成财产损失149万元以上,但由于预报和躲避及时,共撤离人员1015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福鼎市秦屿乡秦屿村林董家砂滑坡发生于8月25日23时45分,规模200m3,斜坡坡度25°~30°,基岩为凝灰岩,山坡植被较发育。此次滑坡损毁房屋8间,40人及时躲避,未造成人员伤亡。
此次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
1)灾害类型为滑坡,且规模小,多为数十立方米;
2)发生滑坡的物质主要为火山岩风化的残坡积物,厚度一般为2~3m;
3)发生滑坡的地区主要为中、低山,斜坡坡度一般为25°~35°。
发生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强降雨使松散的残坡积物饱和,在重力作用下下滑。另外,当地建房、修路开挖山坡,使坡度过陡,也是发生滑坡的重要原因。
图3.10 8月25日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结果图(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案例2 云南省盈江县群发型地质灾害
进入7月份以来,云南省盈江县多次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暴雨,江河水位暴涨,灾害频发。继7月5日大盈江流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后,2004年7月20日凌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发生特大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盈江县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人员伤亡惨重,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截止7月23日,盈江县共有13个乡镇、51个村委会、11431户居民受灾,受灾人口54129人、成灾人口29549人,因灾死亡13人、失踪47人(死亡及失踪人员均由滑坡造成),全县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857万元。在总伤亡人数中,仅芦山村委会蕨叶坝新寨滑坡就造成12人死亡、41人失踪、4人重伤。野外调研组会同当地国土资源局有关人员和村民,9月16日从苏典乡勐嘎村步行18km到达芦山村,9月16~18日,重点对芦山村蕨叶坝新寨滑坡、芦山小学后山裂缝、芦山河沿线的泥石流沟等进行了现场调查。
蕨叶坝新寨滑坡发生于芦山河东岸、蕨叶坝新寨上方的山坡上,2004年7月20日的凌晨2点左右,滑坡发生,掩埋芦山村蕨叶坝新寨,造成12人死亡,41人失踪。
滑坡后缘北西—南东向弧形展布,海拔1720m,滑坡陡壁清楚,高30m、宽40m,陡壁倾向南西,倾角60°左右;剪出口位于公路上方10m许的陡缓坡转换处,宽约60m;滑坡体前缘直达芦山河河岸。滑坡宽度50m左右,长200m左右,厚5~6m,滑动总方量约5×104m3,滑坡物质由残坡积土组成,主滑方向220°。
蕨叶坝新寨位于公路下方至芦山河河岸之间的平缓地段,这一带刚好是滑坡物质的主要堆积区。目前,滑坡主体滑动过程已经完成,后缘附近残留部分今后还可能会继续滑动,但规模有限。滑坡两侧山坡呈相对突起的正地形,不利于地表水汇集、积蓄,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盈江县“7.20”群发型地质灾害的发生,暴露出了目前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和群测群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预报预警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次特大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一个局地的大暴雨造成的,这个是受滇缅高压的影响,在陇川、瑞丽和盈江降水超过100mm,在2000m的高山上降水达到300mm。而7月19日预报的未来24h降雨量只有25mm,这也是7月19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预报区未包含云南盈江的一个主要原因。
据了解在蕨叶坝新寨滑坡发生之前的半小时左右,曾有人听见山坡上有异常响声,这种响声很可能就是滑坡发生的前兆。如果村民有防避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部分甚至全部村民就有可能免于灭顶之灾。
❷ 自然灾害的类别和典型事例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内、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容积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酸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等气象灾害。
❸ “8·” 三峡地区暴雨引发地质灾害
1 前言
2014年8月日至9月1日,三峡地区东北部等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区日最大雨量超过400mm。由于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引发山洪造成道路损毁、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堰塞湖等多种严重灾害。其中,地质生态环境脆弱的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开县等渝东北五县受灾特别严重。据初步统计,五县暴雨期间共发生2340起地质灾害(灾情1014起、险情1326起),紧急转移50324名群众,造成11154户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踪,其中受灾最严重的云阳县江口镇团滩地区滑坡引发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县其余14起地质灾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
2.1 暴雨情况
川东红层地区一直是我国暴雨高发区,发生过多次极端降雨,并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极端降雨,诱发了大范围区域性滑坡灾害。1982年7月川东特大暴雨,280mm/2d,触发数万处滑坡,如鸡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触发2000多处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东北开县、云阳、巫溪、奉节、巫山等5个县的48个雨量站超过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云阳县咸池气象站,分别达403.4mm(9月1日)、455.2mm,创下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日降雨量。
)广泛分布于斜坡浅表层,灰褐色、浅黄色,物质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夹强风化砂泥岩碎块石,块石直径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体植被较发育。
照片1 奉节县青莲乡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后壁顶部高程约1160m,剪出口高程约为700~850m之间,相对高差为310~460m,滑坡平面形态呈上大下小“倒葫芦”状,平均长度约1500m,平均宽度约450m,滑体厚度5~20m,滑动方向为200°。野外调查发现基岩滑动区原始地形为上陡下缓的砂岩泥岩互层地区,地形坡度约30°,滑动后滑源区存在大量松散岩体和土石混合体,以拉裂挤压破坏的块状砂岩为主,块石直径15~35cm。目前,基岩滑动区松散堆积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强降雨触发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动的可能性。滑坡启动后形成泥石流堆积,厚度10~20m,堆积区的长度约1600m,总体流动方向为235°~250°,坡度约为20°。
3.2 奉节县大树镇堆积层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时许,在强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时分,奉节县大树镇场镇后山高约300m、长约600m的大树危岩,不时有滚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点,爆发大规模的滑坡,冲毁了大树镇东南方向新街的三栋楼房,同时老街房屋也相继垮塌,阻断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户915间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无一伤亡。
照片2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前
奉节县大树场镇滑坡是典型的表层崩坡积堆积物沿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动。大树城镇滑坡后缘坡顶为陡崖下方,高程约570m,滑坡前缘为大树场镇新区平台,高程约360m。此次极端降雨是触发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达360~380mm)在大树场镇后坡形成坡面地表径流,大量雨水快速渗入坡体崩坡积物,导致坡体崩坡积物饱和并强度降低,从而沿三叠系巴东组泥灰岩表层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毁大量的房屋建筑。大树镇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带,经过喷锚网防护后,经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验,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这类上部为陡崖,下部为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模式是西南山区常见类型,亟待关注其成灾模式的研究与防灾对策。
照片3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后
4 应对处置经验
(1)“点、线、面”结合是重点。区域性强降雨造成的地质灾害往往不是个别和局部的,而是群发性的,因此必须坚持“点、线、面”结合防灾。在“点”上,就是组织群测群防员与威胁区群众一起严防死守全市已查出来的1.7万余处隐患点;在“线”上,就是积极配合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做好公路、铁路、重要河流沿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在“面”上,就是组织各片区专管员与乡镇(街道)、村(社)一起加强场镇、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和居民聚居区的防范工作。
(2)坚强有力的全民防灾机制是基础。在此次抢险救灾中,重庆市近年来建立健全的政府领导、国土牵头、部门分工负责、乡镇(街道)、村组(社)、片区地质灾害专管员齐抓共管,地质技术支撑,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共同参与的全民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落实四级防灾责任是根本。重庆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社,一层抓一层,层层落实到位的四级防灾责任体系。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国土、建设、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抓好了本行业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对口指导和督促区县级相应部门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纵横交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防灾格局。
(4)扎实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是关键。重庆市不断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工作机制,每处隐患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并加强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近年来,通过加强了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和培训,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利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张贴画和顺口溜对威胁区群众、群测群防员、片区地质灾害责任人、农村基层干部、镇国土所人员、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等进行防灾培训,发放宣传地质灾害防治资料,极大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威胁区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了多次综合应急避险演练和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简易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知晓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切实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5)反应迅速的应急体系是保障。近年来,紧紧依托在渝国有地勘队伍,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此次抢险救灾,重庆市14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分队和应急专家迅速响应,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抢险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应急救援队运用无人飞机、卫星遥感等先进装备和手段对灾害现场进行航拍测绘,为研判灾情,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 暴雨型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1)川东红层地区是我国暴雨的高发区,往往诱发特大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针对这一灾害特大亟须采用新思路、研发新方法、采用新模式,加强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近年来受全球极端气候影响,我国西南山区多次出现超越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的降雨极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本次降雨过程仅9月1日,累计平均降雨量达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暂时间内的特大暴雨触发了数十起超过百万方量的大型顺层基岩滑坡、堆积层滑坡。这些大型滑坡灾害往往发生在地形较缓、适宜居住的场地,其破坏模式比传统降雨型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成灾模式更为复杂。因此,在本次灾后恢复重建中,要增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镇的风险水平。在地质调查、勘查的基础上,做好全面的地质环境评估,借鉴成功的重建经验,尽快划定可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建设生态屏障区带,结合地质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发展。
(3)要关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范。现场调查表明,奉节无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刘家屋场滑坡等运动距离长达1~2km远在视线之外的“拐弯型”滑坡泥石流,防范难度极大,极易发生群死群伤。
(4)重灾区的一些道路、集镇、居民点所在的斜坡已经出现缓慢变形的趋势。今后强降雨,估计加速这些灾害的发展。建议从整个灾区出发,要防范人口密集区斜坡缓慢变形的直接灾害。建议建立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的联动机制,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和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等工作。
(5)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传统调查、设计理论和综合防治技术亦不能完全适应极端暴雨条件下的灾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议加强这些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尤其对滑坡整体体积、失稳模式和成灾风险的评估,为科学开展工程治理提供坚实依据。在今后恢复重建中,建议提高防治等级,淘汰落后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长效。
❹ 人大代表的典型事例
乐做教育战线的后勤兵
——记县人大代表金国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把学生装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尽力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这是县教育局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金国琴的真情流露。
今年40岁的金国琴,从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学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先后获得县社会政治优质课教师、县十佳青年教师标兵、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5年9月,因工作需要,金国琴被调到教育局教育服务中心工作。几年来,她通过抓建章立制、抓整顿规范、抓违规处理,抓管理创新,全县教育后勤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尤其是她主管的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学校放心店全面实行超市连锁直营,构建了快速、安全、价廉物美的校园购物服务体系。在食品安全得以保证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得到了实惠。学校食堂全面实施“五常法”管理,从源头上构筑了校园食品安全保障线。许多学生家长纷纷表示,如今对学校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越来越满意了。
“当人大代表不只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作为人大代表就要为民履职尽责。”金国琴对记者说。作为连续两届的县人大代表,无论在人代会期间,还是闭会期间的代表视察和代表小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积极向政府献言建策。6年来,她领衔提出的建议共18条,参与提出的建议60多条。像2006年提出的关于《倡导绍兴县中小学逐步推行课本循环使用制度》的建议;2007年提出的《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建议等,都受到了社会的一致肯定。
与此同时,她积极关注民生问题,像这段时间,金国琴正在着手围绕城区交通、商贸以及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问题准备议案。
❺ 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的实例有哪些
(一)2007年3月25日日本石川地震2007年3月25日9点42分,在日本石川发生6.9级地震。地震造成37栋建筑物遭到严重毁坏,将近90栋房屋无法居住,申请避难的居民达到2000人,供电和供水受到影响的家庭超过5500个。地震后出现了61处滑坡。
(二)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泻地震2004年10月23日17点56分,日本新泻中越地区发生了里氏6.8级地震。地震造成了1000多处不同类型的滑坡。地震引起的大规模滑坡形成50余座堰塞湖。
(三)2008年6月14日日本岩手地震2008年6月14日8点45分日本岩手发生7.2级地震,造成10死亡12人失踪,至少231人受伤。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频发,在北上河上游的支流中发现7处堰塞湖,河水已经被因滑坡垮塌而产生的泥沙阻断。这次地震的死亡的人中,大部分人是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1名55岁男子在海边钓鱼被地震中从山上滚下的石头(岩崩)卷入海中溺水而亡;1名48岁的男子在水库工地中作业时被滚石(岩崩)击中身亡;还有1人在宫城县的某温泉附近遭遇山体滑坡而殒命。
(四)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以四川汶川为震中发生了MS8.0级大地震。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非常发育,这是山区发生特大地震形成的典型现象。采用遥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约48678平方千米的地震滑坡影响区域内,解译调查出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48007个,覆盖面积约71.8平方千米。实际数字可能高于这个统计结果。灾情比较重的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地震灾区的84个县(市)调查统计,共排查出重大地质灾害点8439处,其中滑坡4372处,崩塌2309处,泥石流515处,其他地质灾害1243处,分别占地质灾害总数的51.81%、27.36%、6.10%和14.73%。地质灾害共威胁1093667人。
在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中,滑坡(包括岩崩)和泥石流占地质灾害的80%以上。在北川县城,这一现象非常明显。北川中学(新区)被滑坡全部掩埋(图7-2)。2008年9月24日北川一带突降暴雨,导致区域性泥石流的暴发,位于北川老县城附近的西山坡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冲入县城,几乎全部淤埋老县城(图7-3)。原北川中学后山任家坪沟暴发泥石流,掩埋村庄和原北川中学宿舍区,并直接威胁其下游居住有300多人的灾民安置区。这次9.24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42人死亡、失踪,由于通往乡村道路几乎被泥石流全毁,使4000多人被围困山里。此外,沿江等河流两岸新爆发的泥石流比比皆是,多处堆积扇对主河道造成顶托,加之河流泥沙含量高,水位上涨快速,使两岸低地居民安置区的居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本已遭受严重破坏的北川县城房屋建筑和街道,再次遭受次生地质灾害的重创,雪上加霜,被泥石流掩埋,很多房屋只露出屋顶的部分或只有顶部1~2层。
❻ 崩塌勘查典型实例示范
1.5.1长江三峡链子崖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裂缝、岩溶、煤洞勘测
链子崖位于长江三峡兵书宝剑峡出口处右岸,濒临江边的陡崖主体由二叠系栖霞组灰岩构成,底部为煤系软弱层。在长约700m,宽30~180m范围内发育有58条裂缝,将岩体切割成3个危岩区,即南部的I区To至T6缝区和北部的Ⅲ区T8至T12缝区以及中部的Ⅱ区T7缝区。其中T8至T12缝区危岩体紧临长江,南、西分别被T8、T9、T11缝和T12缝切割,北、东两侧临空,底部煤层基本被采空,是防灾治理、监测预报的重点险段。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长期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链子崖可见裂缝的分布情况已基本查清;但是,在表土覆盖地段的裂缝分布、延伸、连通交切情况,隐伏构造、岩溶、煤洞的分布等尚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于1988年采用了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勘测裂缝、岩溶、煤洞的分布情况。
1.5.1.1 隐伏裂缝勘测
基于裂缝发育的不规则性和地形条件,勘测中采用了异常追踪法:即从已知裂缝的隐没端开始,根据裂缝和异常发育趋势布设勘探剖面,同时辅以现场地质调查,进行异常的定点、连接,循序渐进,直至查明(图1-1)。裂缝上方的音频大地电场和甚低频电阻率异常曲线一般形态尖锐,幅值较大(图1-2)。
裂缝勘测结果表明:链子崖南部Ⅲ区和北部I区裂缝已相互连通。特别是确定了Ⅲ区分布的 T8-1、T8-1-2、T9、T11裂缝均与T12裂缝连通以及T8-0缝向SE方向延伸至陡壁边缘,对危岩体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勘探结果在随后的工程探槽(图1-3)和声波跨孔测试中得到验证。
1.5.1.2隐伏煤洞勘测
图1-1追踪裂缝的测线布置及异常分布
链子崖的变形与底部马鞍山组(P1mn)煤层采空有直接关系。根据调查访问资料,链子崖底部有采煤巷道20余条,基本沿地层走向分布。为了解其存在状况,用音频大地电场法和甚低频电磁法在链子崖顶部展开了面积性勘测。
煤洞的电场异常不同于裂缝,一是幅值较小、宽度较大、规律性较强(图1-4a)。
勘测共确定煤洞14条,煤洞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SW—NE),长度300~400m,间隔30~40m,勘测结果和实际情况相符。
1.5.1.3隐伏岩溶勘测
平行于链子崖陡崖,勘测中追踪发现一条幅值高、宽度大的异常(图1-4b)带近南北向发育,其东侧裂缝发育,西侧则明显减少;该异常带与北部的黄泥巴壁相接,根据异常形态、结合地质特征分析,推测为一岩溶发育带,后期的勘探工程证实了这一推测(连克等,1991)。
图1-2隐伏裂缝实测剖面(T9缝前端)
图1-3TC3工程探槽展示图
1.5.2链子崖隐伏裂缝的声波检测
链子崖危岩体存在12组50余条裂缝,出露最宽约2m,深不可测。其中T8及T9裂缝,北端隐伏于覆盖层下,是否延伸与T12缝贯通,成为查明岩体结构与方量和确定治理工程设计的关键,为此,在上述裂缝延伸的关键部位,布两钻孔,孔距21m,深150余m。由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于1989年承担跨孔声波测试,查明裂缝的延伸及倾向。
现场地质剖面概况及跨孔声波测试示意图如图1-5a。采用等高同步测试法、扇面测试法,测取的波形记录分别如图1-5b及图1-5c。这些记录的推论是:接收到的是绕射波,其地质模型应如图1-5d,即裂缝张开无充填。显然,只有存在地表覆盖层的绕射波,才会出现发射与接收点靠近覆盖层声传播时间短,远离覆盖层则声传播时间加长。为证实现场测试推断是正确的,在室内按推理的地层模型,进行模型超声测试,取得和现场一致的测试结果。
图1-4Ex、ρ。曲线图
另外,在一个孔内逐点发射,并接收裂缝的反射波,根据反射波的声波走时,推断出裂缝的倾向,与地质工程师从地质构造的推论相一致。至此对裂缝的性状给出明确的结论,为链子崖危岩体的治理,提供了依据,受到国家科委表彰(展建设等,1991)。
1.5.3危岩锚固钻孔内裂缝及裂缝密集带声波检测
长江三峡链子崖50000方危岩体防治工程,采用锚索加固处理,锚固孔深30~40m不等,最深达64.2m。危岩体主要以栖霞灰岩为主,裂隙发育且为张性,局部成破碎软弱带。锚固施工需掌握上述裂缝、软弱结构面在锚固孔中的位置,分布及几何尺寸。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此项特种检测任务,研制一发一收干耦合换能器,在不能存留井液的水平干孔中,完成了共2670m的测试,指导了施工。图1-6其中三个钻孔的测试结果,其中视声速低于1000m/s(图中粗实线部分)的低速孔段均为裂隙及裂隙密集带(展建设、曹修定实测,1996)。
1.5.4岩崩堆积体灌浆补强效果声波测试
1998年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在三峡库区迁建城镇新址岩崩堆积体工程改造现场,完成了灌浆补强前后岩体物理力学强度变化试验工作。采用“一发双收”单孔及跨孔声波检测对半径为1.7m圆周等分的六个钻孔中等边三角形分布的三个钻孔作为实施灌浆孔,另三个按等边三角形分布的钻孔及圆心的钻孔作为声波检测孔。采用灌浆前、灌浆后7d、灌浆后28d进行声波单孔测试及跨孔声波透视。
图1-5各种方法测试示意图及推测的地层模型
图1-6危岩锚固孔内裂隙及软弱破碎带声波测试声速-孔深曲线粗实线为裂隙及破碎带
单孔测试采用敲击作震源产生纵波及横波,以三分量检测器贴壁接收;跨孔测试用小药量爆炸震源的以三分量检测器贴壁接收。
岩崩堆积灌浆补强分别在四川奉节及巫山两地各做两组试验,现仅以奉节组试验为例加以说明。图1-7为灌浆前后单孔一发双收的时差-孔深对比曲线;图1-8为灌浆前后跨孔的声速-孔深对比曲线。由跨孔测试结果可见灌浆后声速有明显提高,最高可达60%以上;而单孔测试最高14%、最小仅2%。单孔测试声速变化小的原因是此法能了解沿孔壁一个波长范围的声速,单孔声速的提高,说明灌浆范围已达声波观测孔的孔壁;而跨孔测试是直接了解两孔连线间的岩体灌浆情况。
图1-7灌浆前后单孔一发双收的时差-孔深对深对比曲线
图1-8灌浆前后跨孔的声速-孔深对比曲线
由于测试纵波声速的同时,还测试了横波声速,因此可计算出岩崩堆积体灌浆前后的动弹性力学性能的变化,见表1-4(李洪涛等实测,1998)。
1.5.5长江三峡链子崖煤层采空区老空洞探地雷达探测
长江三峡链子崖底部煤层采空区的分布及其后期充填情况是评价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确定治理工程混凝土承重阻滑键布置的重要依据。为此,在充分的地质调查分析基础上,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采用地质雷达技术,利用PD2、PD6和PD1三个勘探平硐对煤层采空区的空洞或充填疏松地带进行了探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表1-4奉节动弹性力学参数
地质雷达资料的解释是靠图形识别来进行的。具体解释过程是在资料处理后进行的对比,即对比波在相位、周期(频率)、同相轴和波形等运动学方面的特点,以及测点间在二维(横向与纵向)方向上组成的图形特征。同时,还应注意到相位的强弱(动力学特点)。图1-9为PD2沿线的一段探地雷达图像,图中44~61m之间显示为灰岩分布区,在76~85测点之间出现周期加大,相位改变,呈现明显弧形同相轴,反映的是煤层采空区。根据采空区的这种特征所得PD2平硐的探测成果列于图1-10与表1-5中(刘传正,2000)。
图1-9PD2Z线雷达图像(100MHz)
1.5.6金丽温高速公路崩塌体井内电视探测
由于浙江金丽温高速公路k81段高边坡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破碎,构造挤压,节理裂隙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处于崩塌体范围内。根据甲方要求对锚索孔B6-5、B6-9、B4-8、B6-16、B6-19、B6-23进行测试,以上各孔孔径为φ130mm,锚索钻孔俯角15°。主要查找钻孔中裂缝(图1-11)及破碎情况(封绍武实测,2002)。
图1-10PD2平硐雷达测线布置与探测成果
1—煤层采空区;2—充填但未压实的采空区
表1-5PD2平硐探地雷达勘查异常解释综合表
图1-11浙江金丽温高速路k81段高边坡(水平钻孔—干孔)裂缝图片
参考文献
段永侯,罗元华,柳源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郭建强,彭成,孙党生等.2003.链子崖危岩体勘查中物探技术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胡厚田.1989.崩塌与落石.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李媛,张颖,钟立勋.1992.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1996.工程地质学基础.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大心.1994.探地雷达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连克,朱汝裂,郭建强.1991.音频大地电场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尝试——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隐伏地质结构的探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刘传正.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晏同珍,杨顺安,方云.2000.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展建设,吴庆曾.1991.跨孔声波穿透法在探测三峡链子崖隐伏裂缝中的应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张咸恭,李智毅等.1998.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❼ 地面沉降勘查典型实例示范
氡气测量与地面沉降
苏联顿巴斯顿涅茨盆地现代构造活动强烈,地面沉降。市内建筑回物出现裂缝、破答坏。作为该区方法研究的哈尔增试验场,地表沉积物主要为粘土,层厚18m左右,下面为砂岩和煤系地层的巨厚岩层,没有采空区,推测盆地基底有深断层。在本区多次进行氡气测量,取气孔深0.8m。也做过3m孔深取样发现氡气浓度与0.8m深度测量结果相当。并且在几年内沿相同剖面作水准测量。对比结果如图6-1所示。证明氡气测量和水准测量一样可以圈定活动带范围,可能是由于地层活动使射气系数增大(A.H.苏乌坦霍耶夫等,1983)。
图6-1(a)哈尔增横剖面水准测量(b)氡气测量
1—盖层沉积物厚10~20m;2 —砂岩含亚粘土和煤夹层
参考文献
刘传正等.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A.H.苏乌坦霍耶夫等著,蔡祖煌,石慧馨译.1983.放射性气体在研究地质过程中的应用.北京:地震出版社
❽ 汶川地震涌现出了很多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请写出他(她)们的典型事例。
“铁来人”王进喜:
1950年春,王进喜自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群英会期间,他得知东北发现了大油田,异常兴奋,找到当时的石油部领导,积极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
❾ 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易形成哪些自然灾害,试结合西北,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区域特征分析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