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学会荣获

中国地质学会荣获

发布时间: 2021-02-26 19:59:15

Ⅰ 赵文智的工作经历与所获荣誉

1978年- 1982年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2年- 1984年 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部,获得石油地质与勘探工学硕士学位 1984年 就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986年 吐哈油井台参1井(第一口科学探索井)驻井地质总监 1994年 获得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 获得中国地质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金锤奖” 1995年 获得石油部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97年 获得石油部油气重大发现奖 1997年2月 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1998年 获得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 1999年-2003年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生院,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 成为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效天然气藏形成分布与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首席科学家 2003年 获得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2006年6月 任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吉林,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2007年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 获得孙越崎能源科技大奖 2008年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10月 任中油集团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2009年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与技术创新奖 2013年8月 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本页面的文字允许在CC-BY-SA 3.0协议和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修改和再使用。

Ⅱ 年度发表论文与期刊出版物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

《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n/ch/index.aspx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

(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1.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

3)中国《万方数据库》;

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

6)中国地学期刊网;

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

8)CA《化学文摘》;

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

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

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

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

20)SJR网站(国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质论评》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index.aspx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0.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

《地球学报》http://www.cagsbulletin.com/dqxbcn/ch/index.aspx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矿床地质》http://www.kcdz.ac.cn/ch/index.aspx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http://www.yskw.ac.cn/ch/index.aspx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

《岩矿测试》http://www.ykcs.ac.cn/ch/index.aspx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0.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

《地质力学学报》http://journal.geomech.ac.cn/ch/index.aspx

《地质力学学报》

Ⅲ 夏令营营员风采

北京营

北京营组织了18名学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夏明美、刘清扬、苑月欣、龚胤存4位同学荣获优秀小论文奖。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山东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安徽营

安徽省地质学会组织的“安徽营”选派了4名中学生参加了本次夏令营。叶子绿同学撰写的地学小论文《探秘诸城恐龙》获得优秀小论文奖,同时还和王晓瑜、张钰、鲁睿贤同学一起获得优秀营员称号,安徽省地质学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浙江营

夏令营——第二课堂:通过本次活动,营员们学习了地学知识,树立了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营员王子衎撰写的《矿石的形成》获得优秀小论文奖,同时被评为优秀营员。在学习之余营员们编排了小节目,用电脑配曲,并作了精彩演出。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新疆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四川营

四川营由四川省地质学会秘书处组织带队,总共有6人参加夏令营活动,营员均获得了优秀营员的称号,有一名营员撰写的小论文被评选为优秀小论文。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内蒙古营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秘书处选派8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内蒙古全体营员获得了优秀营员的称号,其中付翔宇撰写的《蒙山地质考察记》、钟昊宇撰写的《游钻石国家矿山公园及对金刚石的了解》、查乙拉干撰写的《论孟良崮战役》三篇论文荣获“优秀小论文奖”,并授予内蒙古地质学会优秀组织奖,杨蒙老师荣获优秀个人奖。闭营式晚会上,内蒙古营员纳仁夫在汇演中担任了主持人。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宁夏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江苏营

江苏省地质学会选派了4名优秀中小学生和1名带队老师参加了此次地学夏令营。营员们在寻找宝石的活动中,深为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精神所折服,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营员共撰写了4篇小论文,其中杨卓群同学获得了优秀小论文奖。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河南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甘肃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山西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天津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江西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福建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广东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广西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Ⅳ 第五部分 期刊出版

期刊出版 PERIODICALS'PUBLICATION

期刊出版PERIOLICALS'PUBDICATION

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 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组织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的通知》(科技发学字〔2012〕14号)精神,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积极申报,经过专家评审,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每年奖励办刊经费200万元,连续支持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900余种刊物中仅有5个学会主办的刊物英文版获得一等奖。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学报》(中文版、英文版)、《地质论评》三刊同时荣获新闻出版总署、清华大学CNKI数据库颁发的“201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学报》(中文版)再次荣获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颁发的“201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期刊服务面和影响力继续扩大

中国地质学会与江苏省地质学会合办的《地质学刊》质量不断提高,“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正式启用,并成为美国《化学文摘》(光盘版)的收录期刊。《西北地质》、《地质与勘探》等刊物载文量持续扩大,影响因子不断提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四川地质学报》、《重庆地质矿产》、《贵州地质》、《新疆地质》及上海、辽宁、安徽、河南、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科技刊物稿源丰富,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为推出新成果、新进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主办(联合主办、协办)刊物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Ⅳ 第三部分 人才举荐及成果评选

人才 举荐及成果评选 TALENTS RECOMMENDATION AND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人才举荐及成果评选 TALENTS RECOMMENDATION AND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人才培养和举荐工作继续取得新成绩,一批优秀人才和成果脱颖而出,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评选第六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12月21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召开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会议,对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候选人进行终评。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候选材料进行了认真审阅、集中评议,经无记名投票,产生了第六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共15名。

获奖者是从全国各地勘行业部门、单位推荐的70余名候选人中,本着严格把关、公平公正、德才兼备、优中选优的原则,经过初评、公示、终评程序评选产生的,分别在各自领域为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地质调查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

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

2013年1月14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行业专家、院士召开评审会议,评选产生了2012年度全行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排名不分先后):

◆发现最古老的基干四足动物——奇异东生鱼

◆我国不同季风区古气候演化差异及成因机制研究

◆福建缺煤省基于滑脱构造理论的深部煤炭资源研究

◆彭水区块页岩气勘探项目

◆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2008ZX05002)

◆高成熟老探区富油凹陷二次勘探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持续增储

◆冀东青龙山一长凝一带铁矿调查

◆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技术研究

◆贵州省黔东锰矿富集区深部大型一超大型锰矿找矿与成矿模式研究

◆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排名不分先后):

◆成都气田马井什邡区块侏罗系蓬莱镇组三段气藏天然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勘探与发现

◆哈拉哈塘超深层间岩溶碳酸盐岩大油田的发现

◆延川南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

◆西藏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成矿机理及找矿评价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浩尧尔忽洞金矿东、西矿段详查项目

◆广西德保县足荣扶晚矿区( 陇汤矿段、老坡矿段、 岜意屯矿段、孟屯矿段) 锰矿详查

◆河北省滦县司家营铁矿南区深部普查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煤田 (-800~-1500米)煤普查

◆河南省沿黄城市后备地下水水源地普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多渠道举荐秀项优目和人才,为优秀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

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开展了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推荐工作。杨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侯增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郭旭升(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当选。其中,杨华获得“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12月14日,三位获奖者在颁奖大会上接受了表彰。

中国地质学会还开展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工作。经学会初审后向国土资源部推荐,其中,1项荣获一等奖,4项荣获二等奖,获奖比例再创新高。

6月7日,中国地质学会在京举行了“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孙枢院士、邱中建院士为由中国地质学会推荐的荣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第三届至第七届获得者代表颁发证书和奖金,朱立新秘书长介绍了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推荐评选情况。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Ⅵ 地质学报的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季刊,创办于1922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
该刊创办时,原名Bullel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地质学会志》),以英文为主,德、法等文次之,每年一卷,刊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地质调查研究之所得及在学术年会中宣读的论文。 ?
《中国地质学会志》共出版31卷,至1952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与《地质论评》合并,更为现名《地质学报》,由外文版改为中文版,但连续卷号并附英文目次及英文摘要(1967-1971年曾停刊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8年3月,为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地质学报(英文版)》复刊,发表《地质学报》(中文版)已刊论文的英译本。从1997年起,《地质学报(英文版)》与中文版相同编号,但所载论文内容不同。
《地质学报(英文版)》所刊论文涉及地学和相关学科各领域的研究,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查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稿源自世界各地,该刊稿源丰足,稿件年刊用率20%—30%,可以从大量来稿中择优遴选稿件。《地质学报(英文版)》近数年来,一直连续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多次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
《地质学报》英文版,现为双月刊;刊号:CN11-2001/P,ISSN0001-9515,多次荣获《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科技期刊》等20多项荣誉称号,现被《SCI》、《CA》、《GeoRef》等国内外20多家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常年位居1.5--2.15上下,是中国地学界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查看更详细内容可上中国地学期刊网——直接下载全文(OA刊物)。自2012年开始,与Wiley-Blackwell公司合作出版电子版,现有5500多家电子版国际订户。
主办: 中国地质学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英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0-9515
CN: 11-2001/P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曾用刊名:地质学报(英文版)
创刊时间:1922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Ⅶ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

2004年4 月日

第一条 宗旨

黄汲清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先生的家属遵照他生前的愿望,将先生荣获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中的50万元港币捐赠给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发展基金同时匹配50万元人民币。上述两款作为发起资金,设立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主要用于对杰出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奖励,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

第二条 任务

奖励45岁以下在地质科学领域里做出创造性的科学成就或在地质勘查及地质教育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15名。

第三条 组织

一、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基金的管理工作

基金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黄汲清先生直系亲属的代表1人担任委员)。聘请秘书长和副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委员会每4年改选1次,每届更换三分之一委员。

基金管理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地质学会。

二、基金管理委员会职责

1.制定和修改基金章程;

2.制定和修改奖励条例;

3.审议工作计划和监督实施;

4.审批获奖人员名单;

5.审核年度预算和决算;

6.聘任正、副秘书长;

7.颁奖;

8.筹集基金;

9.其他与本基金有关事宜。

第四条 基金来源

一、国内外友好团体、个人的捐赠。

二、国内外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赞助。

三、其他符合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有关规定的捐赠。

第五条 基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一、基金的本金存入银行,购买国库券和国家发行的其他债券,只以其利息等增值部分用于奖励。如采用其他方式增值必须经管理委员会讨论,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基金管理工作所需费用由基金利息支付。

三、基金管理工作由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会监督。

第六条 附则

一、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设基金管理办公室,成员为正、副秘书长及工作人员。

二、本章程自基金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之日起生效。

三、本章程的解释权属基金管理委员会。

Ⅷ 谁是中国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刊物

姜玉平
地质学、动植物学和生理学是中国近代最早兴起并最先达到国际水准的科学,曾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注意,我国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刊物也产生于这几个学科。
中国近代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刊物非《中国古生物志》、《中国地质学会会志》莫属,它们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生理学杂志》不仅及时地报道了中国生理学界的成果,使中国在国际生理学界之声誉因此增高,而且使中国生理学界与国际生理学界互通声气,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引言
科学刊物是伴随近代科学的兴起而产生的,其主要职能是传达和保存已经获得的科学知识信息。近代以来各科学强国莫不重视科学刊物的建设,以致有“一国学术之盛衰,可于其杂志之多寡而知之”(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217)之说。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对科学刊物的功能和地位也有较为透彻的认识,1915年《科学》杂志发刊例言曾云:“文明之国,学必有会,会必有报,以发表其学术研究之进步与新理之发明。故各国学界期报实最近之学术发达史,而当世学者所赖以交通智识者也。”鉴于此,他们筚路蓝缕建立科学体制时非常注重科学刊物的建设,把建设名刊视为推进科学在中国植根和体制化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经过几十年的竭蹶经营,至1936年国内各种科学刊物数量已达187种(Buck,Peter,Americanscienceand modern China,1876-1936,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页210),并在一些学科中涌现出具有一定世界影响的刊物,为中国在世界科学界争得了地位,洵属难能可贵!
那么,谁是中国近代最早取得世界声誉的刊物呢?于此问题,目前对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研究最为系统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未作探讨。近日笔者细绎虞昊、黄延复二先生的大著《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发现他们在著中写道:1930年7月18日,“理学院教授会决定发行《国立清华大学理科研究报告》(ScienceReportsof 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是中国第一份获得世界声誉的学术刊物”(虞昊、黄延复,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页124)。笔者对此观点深不敢赞同,为澄清史实,略作钩沉,以揭示谁是中国近代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刊物。中国近代最早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刊物
我国虽自清末自强运动时期就开始输入西方科技,但直至民初始终仍未能设立真正的科研机构从事研究活动,故这个时期近代科学一直未能在中国植根。此时期内,国内虽也有一些科技刊物但基本上是以宣传和介绍近代科学知识为主。
中国近代真正开始进行自然科学研究活动还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地质学是中国近代率先兴起的自然科学,1916年北洋政府农商部设立中央地质调查所,蔡元培称其为“中国第一个名符其实的科研机构”(中国的中央研究院与科学研究事业,载《蔡元培全集》(8),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页299),标志着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真正开始,地质学在短期内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生物学步地质学之后尘迅速成长,以1922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南京设立生物研究所肇其端,聚集一批留学归国学者从事动植物分类学、解剖学及遗传学等研究,并使研究本土生物资源之风很快被及全国。这些学科率先发达之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科“既不要很复杂很精密的实验仪器,又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因此他们都较早建立,并且在中国科学家的辛勤努力下,也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周培源,六十年的中国科学,载《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页49)此外,在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192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改组,组织一批国外生理学家和归国学者在生理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营养学等)领域进行有系统的研究,研究成绩极为突出,使协和迅速成为世界知名的生理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而1930年以前,国内的数理化科学虽已有少数科学家,但他们还“没有机会将科学推进到展开研究的地步”(吴大猷,我的科学心路历程,载《吴大猷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页7),尚未取得国际地位。地质学、动植物学和生理学是中国近代最早兴起并最先达到国际水准的科学,曾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注意,我国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刊物也产生于这几个学科。
评价一种科学刊物是否称得上是世界名刊,目前学术界似乎并没有一致的标准,笔者以为,最主要的标准至少应该具备这几项:一是报道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二是刊物水平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一致公认的高度评价;三为国内外同行视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下是1930年代以前地质学、生物学领域中几种颇有国际影响的国内刊物,因现在对其早期情形已知之寥寥,甚或模糊不清,故作述介并征引国内外的评价以反映其声誉。
1《中国古生物志》(Palaeontologia Sinica)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Bulletin ofthe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创办于1916年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中心,为了能及时刊印自身的研究成果,自1919年始先后办有《地质专报》、《地质汇报》、《中国古生物志》(均为不定期)等刊物。其中,以《中国古生物志》(英文)最具影响,它由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葛利普(A.W.Grabau,1870-1946)协助丁文江于1922年创办,专载中国古生物学研究成果,分甲(古植物)、乙(古无脊椎动物)、丙(古脊椎动物)、丁(古人类)四种。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甲乙丙丁四种分别已出10册、48册、51册、17册(李春昱,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对中国地质学事业的几点贡献,载《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页39),此后改为中文版继续出版至今。
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1月27日正式成立,它是中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学会之一。并于1922年创办学会刊物《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主要以西文来刊载地质学、古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基本上每年1卷4期,至1951年出至31卷,后改为《地质学报》(中文版)继续出版至今。中国地质学会以地质调查所为挂靠单位,会员起初也以地质调查所的人员为主体,二者关系极为密切,故《中国地质学会会志》早期所刊论文也大部分来自地质调查所。
地质学是中国近代各科学领域中成就最大的学科,地质调查所、北大地质系、中研院地质所等机构在古生物学、地质学、古人类学等领域的大批高水平成果通过《中国古生物志》、《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等刊物公诸于世,蜚声国际,也使这些刊物在世界地质学界占有一席之地,渐露头角,备受称赞。
1924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J.M.Gregory在NATURE上撰《中国的科学复兴》,对地质调查所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认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对中国地质学发展的贡献甚大(J.M.Gregory,ScientificRenaissanceinChina,NATURE,1924,113(2827):19)。1925年中国地质学会开年会时,有位法国地质学会副会长告诉翁文灏:“我们法国地质学会三年的贡献,也没有你们这一年的多。”(翁文灏,为何研究科学如何研究科学,科学,1926,10(11)1315)当然这不乏恭维之意,然绝非虚语。至1927年,地质调查所已与国外270余处机构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到抗战前,与中国地质学会交换刊物的国外机构也多达220处。所以,美国学者弗思在传记《丁文江》中说,《地质汇报》、《中国古生物志》“这两种杂志很快就在国际学术界中传播开去”((美)夏绿蒂·弗思,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页45),中国地质学界的成就也为国际同行广为知晓。
1932年,美国地质调查所重要地质学家戴维·怀特写信给丁文江称赞中国地质调查所“一系列高水平的刊物”,并说:“我们对您在那种即使不令人失望至少也使人沮丧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工作表示惊奇”(同前,页51-52)。这样,《中国古生物志》、《中国地质学会会志》遍及世界各国,并“成了世界各国地质图书馆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黄汲清,三十年来之中国地质学,科学,1946,28(10)251-252)。鉴于它们的国际影响,一些外国学者也以在其上发表论文为荣。
《中国古生物志》、《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等刊物报道了中国地质学界的许多重要成就,为中国科学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树立了国际地位和威望。如1934年,美国科学史家C.H.Peake在著名科学史刊物ISIS(《爱雪斯》)上撰文,认为:“中国地质调查所在国际科学界有着应有的地位,它的学者是知名的,它的杂志被广泛阅读,它的研究为增加地球的博物史知识作出了真正的贡献。”(C.H.Peake,Aspectsofthe introction of modern scienceintoChina,ISIS,1934,XXII,173-219)1941年北平研究院副院长、物理学家李书华曾说:“近来中国各科科学论文发表后曾引起世界学者的重视,予以批评引用,而导其先声并为各科中之最发达者,当推地质学。假定没有地质学提倡在前,说不定中国的科学发达要迟若干年。所以地质学对于中国的学术进步的影响,意义尤为重大。”(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纪略,地质论评,1942,7(1-3)91)1944年,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在回顾五十年来中国科学发展之成就时,也认为:“我们的地质学,不但在国内成了独立的学问,即在世界上也能占一位置。”(任鸿隽,五十年来的科学,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页581)诸如此类之评价,不一而足。
所以,中国近代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刊物非《中国古生物志》、《中国地质学会会志》莫属,它们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2《中国生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26年2月27日,中国生理学会在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成立,会员起初主要以协和医学院研究人员为主,当年9月6日在该会第一届年会上决定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中国生理学杂志》于1927年1月创刊,每年4期为1卷,每卷约450页,所刊论文以英文为主,并附中文提要。它图文并茂、蔚然可观,“印刷和内容俱臻上乘,堪与学术先进诸国的学报比美”(吴襄,三十年来国内生理学者之贡献,科学,1948,30(10)296),抗战期间出至第16卷时被迫休刊,战后续出,至1952年出至第18卷停刊,后改为《生理学报》(中文版)继续出版。
该杂志是1949年前国内刊载生理科学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学术刊物,它“取材殊为严格”,报道的成果水平很高,在国内外获得极高的声誉。神经解剖学家卢于道曾说:“北平协和出版之中国生理学杂志,在世界上颇有地位。”(卢于道,二十年来之中国动物学,科学,1935,20(1)46)生理学家柳安昌也认为:“在品质方面,总可以同世界有名的生理学杂志,并肩齐驱”(柳安昌,生理学,载《中华民国科学志》(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页7)。它发行之后,海外同道“纷纷订阅”,使其能长期以海外订费收入来担负刊物的出版费用,这在当时国内科学期刊界是十分罕见的,这也就“表示刊物内容之够上学术标准了”(吴襄,中国生理学会,科学大众,1948,4(6):278)。
由于《中国生理学杂志》刊载的研究成果的水平举世公认,很快就引起国际生理学界的关注,在国际上也同样享有盛誉。在它问世半年之后,1927年6月出版的英国生理学会所编《生理学文摘》(PhysiologicalAbstracts)中就介绍了《中国生理学杂志》,并有它所刊论文的摘要。此外,它还被载入InternationalIndexMedicins中(胡传揆,协和的创办,载《过去的学校》,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页385)。生物化学家吴宪在该杂志上的文章还曾被著名的NATURE杂志介绍过。所以,心理学家汪敬熙称赞说,它“每期内的论文,在英美德法的生物学、医学和心理学的摘要杂志都有提要登出,并且许多的论文都能引起外国研究同一问题的学者的注意”。(汪敬熙,我们现在应该尽力提倡实验的科学,独立评论,1936,196号,页7-8)可见,它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世界生理学界的重要刊物,并被当时许多生理学者视为必备参考文献,当时在澳大利亚的英国神经生理学家埃科斯(JohnEccles,1963年获诺贝尔奖金)就常读《中国生理学杂志》,美国生理学家CharlesCode也曾说过:“我们学生理的人,不能不读《中国生理学杂志》”(引自曹育,现代生理科学在中国解放前的发展,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系硕士论文,1986,页20)。
《中国生理学杂志》还是一种国际化刊物,它实行面向世界,只要够论文标准,不论国籍和投稿国别,均予登载,但始终以国内论文为主。据统计,至1949年在该杂志上署名发表论文的共有47个机构,其中国外的就有16个,包括如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剑桥大学生化系等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此外,还有一些在国外深造的中国生理学者如陈克恢、欧阳翥等也争相向其投寄论文。这说明该杂志对身处科学中心的中外学人均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所以,《中国生理学杂志》不仅及时地报道了中国生理学界的成果,使中国在国际生理学界之声誉因此增高,而且使中国生理学界与国际生理学界互通声气,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
除了以上几种之外,至1930年代中期我国具有国际声誉的刊物还有一些,如: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专刊》(ContributionsFrom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the Science SocietyofChina,英文,1925年始刊);静生生物调查所主办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Bulletin of 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英文,1929年始刊);清华大学主办的《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英文,1931年始刊);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中国物理学报》(ChineseJournalof Physics,西文,1933年始刊)等。限于篇幅,此处不具论。结语
综上所析,中国近代何种科学刊物最早获得世界声誉,也就昭然若揭了。《中国古生物志》和《中国地质学会会志》无可争辩为最早,《中国生理学杂志》次之。《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固然于1930年代中期刊载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注意,也具有较高的声誉,但将它定为“中国第一份获得世界声誉的学术刊物”,实在是缺乏依据。看来,在历史研究中树立“第一”是须谨之又谨的!回顾以上几种中国近代享有世界声誉的科技刊物的辉煌历史,不仅会激发当前我们建设世界级名刊的热忱和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对当前科技期刊建设有所助益与启迪。来源:《中华读书报》

Ⅸ 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一)西藏发现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项目来源: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3093);国家“973项目”课题(编号:2011CB403103);青藏专项优选项目(编号:12120113037400)。

主要完成人:唐菊兴、孙兴国、陈红旗、王勤、李彦波、卫鲁杰、李玉彬、丁帅、王艺云、杨超、段吉琳、杨欢欢、张志、宋俊龙、高柯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地质五队、成都理工大学

主要成果: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与斑岩成矿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发现了众多的超大型矿床,如Lepanto、El Indio、Goldfield等世界级铜金矿床。我国著名的紫金山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浅部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为主,深部以斑岩型铜金矿为主。

2011年以来,增生造山成矿系统中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突破研究分别获得青藏专项优选项目、地调项目工作项目、中铝资源勘查项目、国家“973”项目的资助。

研究内容包括:①西藏主要成矿带是否存在与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②多龙矿集区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保存条件;③荣那铜金矿床类型厘定和找矿突破。

取得新进展如下:

1.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龙南荣那矿段)发现超大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基本查明其矿体地质特征

铁格龙南荣那矿段铜(金银)矿床是2013年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个取得重大突破的铜(金银)矿,该矿床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所特有的矿物组合、蚀变组合和矿化特征,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其现已控制的资源规模及推测的资源潜力远比紫金山铜金矿大(张德全等,1991,2005;邱小平等,2010;刘羽等,2011)。

荣那矿段矿体总体呈北东向分布,控制矿体北东延长超过1200米,南东—北西向约800米,中部钻孔施工至1136米(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矿体(矿体厚度914.77米,Cu品位0.62%),矿体总体向北缓倾斜,剖面上为中间厚向外变薄的趋势,呈一漏斗状。

走向上、倾向上、垂向上均未控制住矿体,矿床规模有待进一步确定,有望实现超大型矿床规模。矿体Cu平均品位大于0.5%,伴生金银,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克/吨左右,伴生银平均品位在2克/吨左右。矿石以典型的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发育星散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矿石,矿石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从浅部至深部,铜蓝、蓝辉铜矿大量发育,交代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和黝铜矿。铜矿物的含量: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总体含量在3%~35%之间,在矿体中上部发育,上部黄铁矿呈星点状,浸染状;中下部黄铁矿呈脉状,个别脉体厚达20厘米以上,黄铁矿多发育在硅化脉、粘土脉体的边缘或中心,表面发育溶蚀孔。显微鉴定表明,黄铁矿形成早于所有铜矿物。主要脉石矿物有明矾石、地开石、绢云母、石英、硬石膏、粘土矿物等。在浅部发育条带状、层纹状、皮壳状、不规则状明矾石、地开石,这在斑岩成矿系统中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常可见到(Hedenquist et al.,1994,1999;Sillitoe et al.,2003)。

荣那矿区24号勘探线地质、蚀变及矿化分布图

地开石(正交偏光)

明矾石(正交偏光)

令人感兴趣的是,矿石中发育大量铜蓝、蓝辉铜矿交代其他硫化物现象,甚至在深达1100米孔深的矿石中也十分发育,此种产状的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传统意义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带的产物,还是浅成低温条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这关乎对传统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矿理论的挑战,需要深入研究。

2.完善了“产学研”机制和商业性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矿床地质模型、估算了资源量,开展了矿床深边部及外围找矿预测,预测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可以找到类似的矿床类型,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1)指导中铝资源制定勘查质量监控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按照N43-101和国家行业规范进行勘查评价,研究工作全程参与,并指导勘查评价。

(2)在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发现孔洞状、块状、条带状的石英、玉髓等,显示深部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体和斑岩型矿体,为企业勘查评价指明方向。

(3)采用Micromine软件,估算了铁格龙南荣那矿床铜金银资源量,铜金属量528.6万吨,平均品位0.55%;金金属量74.8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1115.0吨,平均品位1.17克/吨。其中,工业矿的含量为:铜金属量451.1万吨,平均品位0.64%;金金属量59.1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881.2吨,平均品位1.24克/吨。为一些矿业公司独立技术报告的完成和科学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3.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1)科学新认识:荣那斑岩矿化叠加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化,K1m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形成于成矿后,盖在已经遭受浅剥蚀的矿体之上,起到保存矿体的作用,导致高硫型矿体未被剥蚀。

(2)找矿新发现:发现多龙矿集区存在斑岩型+角砾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的“三位一体”矿体组合,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发现硅帽,为区域找矿指明方向,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3)勘查新思路:为高光谱蚀变组合寻找浅部找矿标志;为大功率激电确定矿化强度;为国际标准进行勘查质量监督;形成基于“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优化勘查部署。

(4)找矿新突破:铁格龙南荣那矿段从一个小矿点到500余万吨铜的超大型矿床,短短一年达到详查程度,并提交了基于N43-101标准的独立技术报告。

硫砷铜矿的能谱图(硫砷铜矿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矿物)

注释:RN1604-171.6-3-003Cu3.29(Fe0.1)As1.15S4硫砷铜矿

明矾石的能谱图(明矾石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蚀变矿物)

注释:RN1604-171.6-2-005K1.02Al3.31S2.44O14≈KAL3(SO42(OH)6明矾石

4.结论

(1)荣那铜(金、银)矿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具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中浅部为典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深部过渡为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在斑岩矿化之上。

(2)该矿床类型的发现及取得的重大找矿成果,结束了西藏至今没有发现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历史,对区域找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矿床是西藏地区发现的首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从矿床的矿石特征及矿体规模来看,与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具有高度可比性。是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规模比紫金山还要大得多。

(3)矿体规模巨大,矿石具明矾石、地开石蚀变组合,黄铁矿的含量在3%~35%之间,铜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特别是铜蓝和蓝辉铜矿在孔深1100多米处大量发育,从矿物组合分析,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低温热液成矿阶段的产物,推断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银)矿体。

(4)外围寻找该类矿床潜力巨大,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将是下一步找矿突破的重点地区。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和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在尕尔勤矿区发现的多孔状石英(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顶部的硅帽)

(二)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

项目来源: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

主要完成人:肖克炎、叶天竺、杨毅恒、陈建平、丁建华、孙莉、阴江宁、唐攀科、牛翠祎、汪新庆、丛源、娄德波、李楠、商朋强、李景朝、齐帅军、白万成、张莹、王春艳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矿产预测评价是整个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落脚点,该项目经过近八年工作,主要按照矿产预测评价“五统一”的指导原则,通过技术理论研发、方法示范、技术培训、多层次指导、成果验收、成果汇总等,确保全国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顺利进行。主要成果是建立或完善了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地质条件,以我国特有的成矿系列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依托GIS技术,研发了以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的矿产预测全流程信息方法技术;以省级预测成果为基础,完成了全国22种重要矿产的资源预测评价,初步摸清了资源潜力;在资源潜力预测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对重要成矿带划分了找矿远景预测区,提出了找矿工作部署建议。主体成果可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矿产预测理论框架

在前期国家支撑项目和“863”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动力学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为支撑的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发展了三个预测理论、三个基本预测流程和三个基本预测成果的矿产预测框架,提出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以多岛弧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开展以成矿动力学为基础建造构造编图,构建扎实的成矿构造环境预测基础;以成矿系列矿产预测类型为纲,建立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以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方法为指导,开展靶区(最小预测区)圈定和未发现资源量估算。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软件培训班(西部)

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项目验收会议

本次预测由于一轮、二轮区划和矿产预测方法积累,特别是赵鹏大、陈毓川、王世称、李裕伟、朱裕生等国内知名专家长期实践总结预测方法,使得预测评价一开始就有顶层设计,保证了全国预测一盘棋和成果汇总的一致性。

2.矿产预测方法

结合具体矿产预测实践,矿产预测方法创新很多。编制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23种矿产预测方法工作指南、预测资源量估算方法、MRAS矿产预测方法、矿产预测成果汇总方法等技术文档。先后在地学前缘、吉林大学、地质通报、地质学刊等刊物出版预测方法成果。主体预测成果创新是地质预测方面创新,特别是成矿系列指导下矿床模型系统的定量预测方法。

(1)成矿系列在矿产预测全面应用。在前人成矿系列“缺位预测”等理论预测的基础上,全面地将成矿系列理论在矿产预测类型划分、预测工作区圈定、预测模型建立、综合预测区预测成果汇总等进行系统应用和发展。真正做到理论预测与集体实际信息资料预测结合在一起。

(2)以成矿系列关键成矿地质作用为基础,总结了六大矿产预测方法类型。包括沉积矿产预测方法、侵入岩体型预测方法、岩浆热液型矿产预测方法、层控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变质矿产预测方法、综合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等。它们在基础编图、预测要素提取、定量预测方法等有明显不同。这样使预测有可靠地质基础,又有方法指导性和普适性。

(3)矿产预测类型是本次预测纲领。借鉴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模型,我们总结了23种矿产77个全国性模型。各省在此基础上,以成矿系列矿床式为基础,划分了近千个地区矿产预测类型,以此为基础,开展预测工作区划分、预测模型建立、预测要素图编制等工作。

(4)开展矿床模型地质体参数法新方法研究,并全面应用。应用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将成矿地质体、矿床、成矿地质异常作为整体,改进和发展了地质体积参数法。研究了控制资源潜力关键要素,认为成矿系统规模越大,矿床资源潜力越大。通过已知矿床系统的参数进行类比,预测未发现的矿产资源及其潜力。

(5)提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图的模型及方法。建立预测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制方法及模型,认为只有建立好综合编图模型,有可能使预测要素图能够充分利用物、化、遥综合信息。

(6)提出了资源量三维立体预测方法。尽管本次没有进行系统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但在利用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深部地质钻探资料等进行预测方面有一的定进展。如资源量估算过程中我们重点设计了预测地质体深度参数。对于该参数我们设计了7种确定依据,包括使用地球物理反演得到成矿地质体参数等。

3.计算机矿产预测全面应用

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应用是本次预测评价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基础数据都建立在GIS上空间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数据模型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MRA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在本次预测评价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它高效快捷地完成地质数据成矿信息提取和综合。协助地质专家进行最小预测靶区圈定和资源量估算。如果没有计算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那么完成25种矿产预测这项繁杂工程是不可想象的。同时预测成果数字化将为今后常态化工作提供方便的使用基础数据。

4.全国23个矿种预测成果

全国重要矿种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是在省级和大区重要矿产总量预测成果的基础上,从全国的层面进行了汇总,并划分了全国层次的3级预测区。其主要内容包括,从全国层面上,按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测资源量、不同深度预测资源量、不同地质可靠程度预测资源量和不同利用程度预测资源量针对铁、铝土、铜、铅锌、钨、锡、钼、稀土、金、银、锑、锰、铬铁矿、镍、菱镁矿、锂、钾盐、磷、硫、萤石、重晶石和硼矿等23个矿种进行了汇总,并对重要3级预测区进行了评述。经过对全国23个矿种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全国重要矿种的查明资源储量,以及预测资源量等一些重要特征如表所示:

我国23个矿种预测区资源量统计表

续表

5.人才培养

通过多年项目技术培训和实际工作,培养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大批矿产预测年轻人员。这些年轻地质矿产预测人员既懂成矿规律、矿产预测,又懂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该项目的博士、硕士近50人,全国培养的预测评价人员近500人,为以后矿产区划常态化提供人才保障。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