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观音峡工程地质
① 关于地理的调查报告
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
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
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自1984年开始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截止到1996年全部完成,并将数据成果统一到了1996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这次调查,全国组织了50多万专业人员,采用航空为主的遥感资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图,全野外实地调查的方法,逐地块调绘量算面积,查清了每个地块准确的土地数据。逐级汇总出全国土地类型、数量及分布。农业土地面积普查是全国农业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项调查是以全国土地详查的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取得分行政村的耕地面积数据。这一重大成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有关政策、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各地、各部门编制规划和计划等应采用公布的土地调查数据;农用地转用、征用等应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确定的地类、面积为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根据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变更后,农村土地承包、农业税赋以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等现行政策都不作调整。
一、调查的全国主要地类面积
耕地:13003.92万公顷(19.51亿亩)
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万公顷(0.91亿亩)
园地:1002.38万公顷(1.50亿亩)
林地:22760.87万公顷(34.14亿亩)
牧草地:26606.48万公顷(39.91亿亩)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07.53万公顷(3.61亿亩)
交通用地:546.77万公顷(0.82亿亩)
其它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二、 我国耕地分布及质量状况
(一) 耕地面积总量
我国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0米,北方宽小于2.0米的沟、渠、路、田埂。据汇总的结果显示:截止199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3003.92万公顷(19.51亿亩)。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东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少,各占28.4%,中部地区较多,占4.32%(见表1)。
(二)耕地质量结构
在全国耕地面积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万公顷(0.91亿亩)。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见表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应当有计划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表1 东中西部耕地分布情况
地区
耕地面积
占全国比重(%)
万公顷
万亩
东部地区
3695.59
55433.83
28.4
中部地区
5611.89
84178.33
43.2
西部地区
3696.45
55446.68
28.4
表2 东中西部地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
地区
耕地面积
占全国比重(%)
万公顷
万亩
东部地区
38.67
580.00
6.4
中部地区
104.00
1560.00
17.1
西部地区
464.00
6960.00
76.5
在耕地面积中,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分别占60.2%和39.8%;分东中西部地区看,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的无灌溉设施比重大(见表3)。
表3 东中西部地区有灌溉设施和无灌溉设施的耕地占各自耕地面积的比重
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
无灌溉设施耕地比重(%)
东部地区
57.7
42.3
中部地区
32.9
67.1
西部地区
32.4
67.6
三、土地基本国情未变,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仍是长期任务
在土地面积的调查中,以国际和国内标准的公顷和市亩统一了各地在耕地面积计量中普遍使用但标准不同的“习惯亩”。同时,对耕地的概念和口径范围也实行了统一标准,包括了北方宽二米、南方宽一米以下的沟、渠、路、田梗面积。全国耕地面积调查数比经常性的统计年报数大3506.83万公顷(5.26亿亩),主要是耕地面积数据的计量单位和统计口径标准化了,数据准确了,实际耕地并没有增加。
从人均耕地看,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仍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大于0.13公顷(2亩)的12个省,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人均耕地少于0.067公顷(1亩)的7个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京津沪三个直辖市。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这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我们当前执行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和目标。
参考资料: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20331_15502.htm
② 北碚观音峡森林公园,从重庆主城区出发自驾怎么走
可以先走内环高速到北碚城区,然后途径朝阳桥,走G212沿江边走,或者绕城高内速,施家梁下,容转到G212公路,直接走老路G212途径沙坪坝,井口,三溪口也可以到……具体路线现在不是有GPS么~~很好用撒~~~~
③ 北碚实习报告
为了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认识,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北碚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习。目的是对地质的初步认识和判别,了解水文站的基本工作流程和数据的收集的过程。
我们首先到北碚缙云山进行了实习,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褶皱带由明显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构造单元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牛鼻峡背斜,温汤峡背斜和观音峡-中梁山背斜组成,背斜之间有宽缓的澄江向斜和北碚向斜谷地,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横切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因而形成三个险峻的峡谷,即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峡谷两侧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江小三峡”之称。褶皱带在白垩纪末期第三纪初的四川运动形成。地层有三迭纪、侏罗纪和第四纪地层,而缙云山属于三个背斜的中间一支温汤峡背斜的一部分,与小三峡山下相映,风景秀丽,海拔200—952.2米,相对高差752.2米。缙云山的南段为箱形山脊,顶部平缓。全山西翼较缓,坡度20°左右,东翼较陡,坡度60°~70°,因此两翼植物和植被有所不同。
缙云山的土壤以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及水稻土。山麓地区为侏罗纪由紫色砂页岩夹层上发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黄壤化紫色土。缙云山土壤分为黄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并有少量零星分布的紫色土。黄壤大类又分为黄壤和黄泥土两亚类,二者各有一属,即冷砂黄壤土属和冷砂黄泥土属,其中冷砂黄壤土属有6个土种,冷砂黄泥土属有4个土种。
④ 重庆北碚朝阳大桥观音峡地区的地基,,环境与建筑材料分别是啥
这个可能你得问一下政府相关负责人了。
⑤ 北碚孔雀谷在哪儿
孔雀谷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观音峡森林公园凤凰岭
⑥ 北碚区的地理环境
北碚区代家沟老龙洞生物礁为上二叠统长兴组礁灰岩,位于区东北天府煤矿回地区,构造上属于答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川东坳褶带西缘的观音峡背斜,于1983年4月发现。此生物礁带发育完美,对于研究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以及川东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白庙子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位于观音峡嘉陵江边白庙子至富皇水泥厂,剖面完整,各种相标志明显。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没。
金刚碑自流井群地质剖面位于嘉陵江边,出露地层侏罗系自流井群,发育有罕见的淡水相生物碎屑灰岩,反映处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的浅湖-滨湖且湖底开始抬升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的颜色自下而上呈紫红色-黄褐色-灰色,反映出一个干燥-半干燥-温湿的气候环境。
瓦店子姚家沟嘉陵江组第一、二段沉积相剖面,沉积相代表了嘉陵江组时期的又一次海侵沉积,周边地区成为浅水海洋。海水初始侵入飞仙关时期,西部古陆有相当多的陆源物质供应,与之临近的川南和川西主要发育泥质沉积 ,本地属于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沉积。
⑦ 北碚小三峡自然风景区到底在什么地方
走老路即国道,朝阳桥旁边(鹰嘴岩附近)不远就是观音峡,也就是北碚小三峡之一。但是,好像这里的小三峡没有开发旅游项目,很难游。而且,如果不了解相关传说的话,看起来也意思不大哦。
⑧ 观音峡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这里是宗教的版块,所以知道的人应该不多吧
⑨ 重庆市嘉陵江观音峡地质分析
网络。。。。。
⑩ 北碚观音峡怎么去有没有观音峡的简介
观音峡交通指南
解放碑——北碚 10元 1小时左右 北碚坐车至观音峡;
南 坪——北碚 11.5元 1.5小时左右 北碚坐车至观音峡;
沙坪坝——北碚 10元 40分钟左右 北碚坐车至观音峡;
杨家坪——北碚 10元 1小时多点 北碚坐车至观音峡。
重庆北碚观音峡简介
观音峡森林公园由分布于嘉陵江观音峡两岸的张飞岭、鸡公岭和凤凰岭等3个景区组成,现有自然景点10个,人文景点11个。1992年被批准建立省级森林公园。
公园内历史文化遗迹景观有张飞大道、天府寨遗迹、兔儿寨遗址、宝井、珠现门及摩崖石刻、观音峡石刻等;宗教文化景观有龙车寺、道明寺、牛角庙遗址、凤凰寺遗址等。
园内森林壮美,季相多彩,修竹万竿,古木苍劲,猕猴啼峡,白鹭翔集;长岭横亘峰峦耸翠,观音峡谷雄奇险秀,岩溶地貌景观荟萃,奇岩怪石象形生动;朝霞夕照绚丽,皓月冰雪清丽,雾岚云海幻丽;嘉陵大江连两山,山涧溪流飞瀑泉,龙驹平湖写诗意,山塘散布似翡翠。
张飞道、天府寨、珠现门历史文化遗迹众多,龙车寺、道明寺、观音阁宗教文化遗存丰富,朝阳桥、襄渝铁路大桥、遂渝高速铁路桥折射历史变迁,嘉陵倩影、北碚市景、田园风光天成优美借景。
公园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背斜低山,雄踞天宇、俯视都市、横跨大江,森林翠接蓝天,生态景观如画,是北碚区的绿色生态屏障、植物宝藏,是北碚人避暑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伊甸乐园。 公园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1%以上,生物资源山岭沟壑、河岸溪畔,无不密林掩映,堆绿耸翠,游之赏心、观之悦目。森林内,分布最广的是马尾松林。
徜徉林中绿色长廊,不仅空气格外清新,可尽享天然氧吧之利,而且还可聆听松涛天籁之音。每当阵阵山风过处,松林树冠便起绿浪波澜,或欢快或低沉的涛声,高低起伏,大小变幻,声调多变,旋律自然,如同交响大师笔下的奏鸣曲,诱人歌吟,令人陶醉。
参考资料来源于优友重庆旅游网www .uu023.com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