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地质灾害分布图
1.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分布特征
地震多分布在中国两个区域:(1)阿尔比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在请那藏高原外围地区(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在中国沿海的海洋里
2. 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项目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一、概况
武汉市从北向南分布有6条岩溶带,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岩溶区城市建设人类活动作用不断增强,由此引发的岩溶塌陷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至今,市域内共发生岩溶塌陷2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图1和图2)。近年来,岩溶塌陷发生频率逐年增高,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岩溶塌陷已成为武汉市的主要地质灾害,严重地妨碍了其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图1 光霞村塌陷
2006~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项目,该项目从分析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岩溶地质条件入手,研究了武汉市岩溶塌陷区可溶岩的分布范围、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塌陷灾害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致塌模式,进行了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物理力学分析等对区内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发展过程、诱发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分量进行了研究(图3至图6)。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监测网络及监测预警系统,初步确定了武汉市岩溶塌陷预警判别模式,为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图2 汉南1号塌陷
图3 核磁共振探测岩溶发育情况
图4 自动水位监测孔
图5 自动土压力监测点
图6 自动雨量监测站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查明了武汉市岩溶塌陷所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诱发因素,提出了致塌模式及地质概化模型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上覆盖层松散,具“上粘下砂”二元结构;下伏基岩可溶性碳酸盐岩浅部岩溶发育;孔隙水与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其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长江水位变化、降雨、开采地下水以及人工加载等。塌陷产生的动力机制主要为潜蚀、渗压、真空吸蚀以及重力作用。致塌模式为潜蚀—吸蚀—重力致塌和潜蚀—渗压—重力致塌。地质概化模型为单一透水盖层型及阻-透盖层型。
2.通过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研究了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了岩溶塌陷发生的土洞极限拱高,并通过高频度诱发因子自动监测进行了实例验证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上覆盖层中土洞的发展过程,土洞的破坏是以拱形方式逐渐向上发展的。依据上覆盖层结构,土洞塌陷可分为类砂性土塌陷和类黏性土塌陷两种模式。烽火村区土洞极限拱高为1.34~12.12米,毛坦港为9.45米,阮家巷为6.06~13.73米,陆家街为13.94米,中南轧钢厂为9.77~10.47米。
降雨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上覆盖层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引起地下水位波动来进行的。在这两种作用下,上覆盖层中的隐伏土洞会进一步发展及破坏,导致地面塌陷。在相同时间下,降雨强度越大,土洞变形破坏程度越大;如降雨强度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也会导致土洞的变形破坏。
开采地下水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与开采层位、开采量、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以及补给条件有关。开采孔隙水时,开采量越大、补给越不充分,土层破坏情况越严重,越容易形成土洞,造成塌陷;开采岩溶水时,当水位下降速率大于1厘米/秒时,上覆砂层即发生破坏,产生塌陷。
3.对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重点区进行了危险性分区预测评价
工作区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险性可分为4个区:其中易危险性大区,分布面积约1.28平方千米;危险性中等区,分布面积约3.70平方千米;危险性小区,分布面积约4.09平方千米;基本安全区,分布面积约27.88平方千米。
4.建立了城市区岩溶地面塌陷自动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共包括各类监测点91个,监测因子主要为隐伏土洞、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地表形变等。其中地质雷达固定剖面扫描监测24条,土体压力监测点13个,地下水位水温监测点21个,地下水质监测点21个,地下水流向流速监测点21个,地表水监测点1个,降雨量监测点1个,地面形变监测点28个,裂缝监测点3个。监测网采用实时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运行(图7),为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图7 实时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岩溶塌陷发展过程
三、成果应用
项目自2008年年底结题后,作为项目成果之一的“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交付给武汉市国土资源局使用,为确保监测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武汉市每年投入70多万元用于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同时,参照项目监测预警系统,在武汉市汉南区也建立了相应的岩溶塌陷监测预警网络,一并纳入该监测系统。2009~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拨付经费600万用于武汉市周边岩溶塌陷调查研究,使项目成果等到了更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
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武汉市多项重点工程高速推进,天兴洲大桥、武汉火车站、长江隧道、轻轨一号线二期、岳家嘴立交桥、范湖地铁站等工程相继开展,武汉市中央文化旅游中心、武汉市国际贸易中心等也即将开始建设,项目成果在上述各项工程中均可得到较好的应用,其应用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可以预期。
四、社会效益
(1)项目查清了武汉市岩溶塌陷成生的基本条件、诱发因素及致塌机理,为武汉市岩溶塌陷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
(2)项目对武汉市重点塌陷区进行了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对于指导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项目对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指标、监测手段及预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今后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提供了参考模式与示范。
(4)项目建立的武汉市岩溶塌陷重点区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对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破坏,对稳定民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通过项目监测系统的长期运行,可掌握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危害,及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应有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 谁有武汉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地图
武汉市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http://gwww.wpl.gov.cn/kczygl/yffq.htm
上面的网址有时候能打开,有内时候打不开…容…
4. 武汉地质灾害易发区这张图的真实性有多大,照这画的
北部在图上范围外,中部就是中间那条。
南部就是白沙洲这条。
其中北部中部没怎版么发生过地质灾害。
主要是权南部白沙洲。
2000年左右司法一代发生过一次严重的灾害。
至于说这个图嘛,很清楚,容易发生的一代基本是以南湖为边界延长过来的。也就是南湖大道延长到白沙二路。
看起来呢,这一代白沙二路以南比较安全,安全等级还高过汉阳武昌核心。
灾害发生等级较高的是:长江紫都,复地,复地旁边的保利上城,
佳兆业貌似在魔鬼和天使之间游荡。
忽悠城市忽悠府,清江看起来都是比较安全的。
5. 武汉地质灾害的类型
洪水吧,一般没什么灾害,而且洪水的地方也组要偏重西边荆州沙市地区,总的说武汉不错。
6. 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地质灾害主要包来括地震自、滑坡、泥石流.这些灾害主要发生在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包括西南地区(板块交界、降雨丰富,加上地形起伏大,所以地震、滑坡、泥石流都多发),西北一些地区(板块交界),南方的山区(降雨丰富、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黄土高原(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东北的山区(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
7.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西南山区较为典型
8. 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1949年以来,因地震死亡近30万人,伤残近百万人,倒塌房屋1000多万间;共发生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个,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则达40多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千米铁路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省、区、市都发现有岩溶塌陷灾害,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多个省、区内,发生矿山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坑1595个,塌陷面积达1000多平方千米(段永侯等,1993)。各类地质灾害每年造成上千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关系密切。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特点,华北、东北、西北诸省,荒漠化作用强烈;西南山区降雨多而集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广泛发育;沿海诸省,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强烈发育。
从中国大陆的地势阶梯来看,第一级阶梯海拔4000m以上,气候寒冷,冻胀、融沉、泥流、雪崩等灾害发育;第二级阶梯海拔高度在1000~2000m,在第一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分布广泛,灾度高;东部广大平原、盆地区属三级阶梯,地形平缓,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强烈,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塌陷、淤积等灾害发育。
2008年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科学地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川东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东缘、云贵高原、秦巴山地、黄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缘、东南丘陵山地、天山、燕山等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松辽平原。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有16个,即长江三峡库区滑坡重点防治区、川滇南北构造带泥石流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黄土高原西南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
小结
地质灾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这是我们了解地质灾害,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治理,应具有的基本概念。
复习思考题
1.地质灾害的涵义是什么?
2.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是什么?
3.地质灾害的分类分级方案有哪些、内容是什么?
9. 地质灾害分布图属于哪种地图
地质灾害分布图,
属于专业地图。
你若喜欢,
便是晴天。
10. 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这些灾害主要发生在地质条件不内稳定的地区,包括容西南地区(板块交界、降雨丰富,加上地形起伏大,所以地震、滑坡、泥石流都多发),西北一些地区(板块交界),南方的山区(降雨丰富、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黄土高原(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东北的山区(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