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质灾害案例
❶ 上海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应急演练方案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1年11月29日)
为确保本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根据本年度目标管理工作要求和部署,市局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拟于2011年12月5日进行一次以探测工作为重点的演练活动,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应急演练目标
(1)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协调组织、指挥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2)检验应急救援专用物资、装备、技术等储备情况。
(3)进一步强化应急队伍后勤保障能力。
(4)提高队伍熟练运用高科技技术设备仪器与方法参与应急救援,提升整体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实战能力。
(5)确保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快速地得到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应急演练实施的依据
(1)《上海市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上海市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方案》。
(3)《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处置预案》。
三、演练时间
2011年12月5日14:30~16:30。
四、演练地点及项目
(1)地点:万安路1399号(广粤路西侧、万安路到底)(图1)。
图1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地理位置图
(2)工程名称:闸北区339街坊北上海物流8号地块工程(图2)。
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❷ 上海会不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
上海是平原地区,几乎没有地质灾害的可能,但是气候灾害并不少见:春夏版,雷雨频发权,易造成雷电灾害,强对流天气中会有大风,暴雨,冰雹,龙卷,前年大风曾吹倒上海赛车场的看台,暴雨可引发城市内涝,去年出现雹灾;龙卷风曾摧毁龙华机场的飞机,又一次将4吨重的桶从杨浦吹到浦东;夏天有高温和台风,2009年7.20温度达到40度,麦莎,卡努等台风名你应该记忆犹新,1919年和1949年台风正面登陆上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秋冬:大雾,寒潮,暴雪,大雾很常见,但对水陆交通影响很大;1893年冬季上海最低气温下探-12度,虽然近年气温偏高,但对于暴雪的可能性也更大如2008年,累计雪量达49mm
1996年南黄海发生6级地震,上海有震感,但上海土质松软,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很小(在大城市中排最后)
综上所述,上海要防范高温,大风,暴雨,雷电,冰雹,霜冻,暴雪,大雾等灾害,还有一件事,其实佘山是座死火山,不过已经不活动。总结的可能还不全面,总体来说,上海灾害频率较低,受灾较轻,且大多可防可控,无需多虑
❸ 全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等级划分与基本灾情
2.1.1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本书所指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
根据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或环境造成明显破坏的速度,通常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2.1.2 地质灾害的等级划分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共分为4个等级。其主要依据是: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具体分级如下: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灾害等级的划分只是以致灾地质体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为依据的。它与致灾地质体的规模,比如: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变形岩土体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划分的规模,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巨型滑坡体造成的灾害并不一定就是大型或特大型的。但是致灾地质体的规模与灾害受体(厂矿、市镇和基础设施等)的人口密度、经济价值、人群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措施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型或巨型致灾地质体分布的地区,如果人口稀少、没有重要的工程设施,也不一定会造成高等级的地质灾害。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这样的地区毕竟具有高地质灾害风险,或者说具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值得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规划中,在防灾减灾方面给予充分的注意。反之,在中小型致灾地质体分布的地区,如果人口较为集中、工程设施的经济价值较高,也有可能造成中、高等级的地质灾害。因此,在这些地区,对那些中小型致灾地质体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1.3 全国地质灾害的基本灾情
2.1.3.1 总体损失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发育、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在我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3年,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共造成10499人死亡和失踪、65356人受伤、575亿元的财产损失,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踪1167人、财产损失64亿元(图2.1,图2.2)。
全国有21个省(区、市)82个城市存在较严重的地面沉降。其中,有监测资料的14个城市的地面沉降面积已经超过6.4万km2。据估算,这14个城市由于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元,平均每年27亿元以上。1921~2000年的80年间,仅上海市区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76.6亿元,平均每年2.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943.07亿元,平均每年36.8亿元(据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4个省(区、市)已发现地裂缝1232多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7.5亿元以上。
图2.2 1995~2003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据2002年和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资料)
2.1.3.2 区域分布情况概述
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具有区域性分布规律。就全国来说,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中南地区的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省,以及华东地区的江西、湖北、福建、江西等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度最高,危害程度也最为严重;西南、西北地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规模往往较大,而东南部地区多发育小规模和浅层的滑坡。
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其中又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为严重。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区(带)。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区,就是地面沉降十分严重且密集分布或断续相连已形成地面沉降区(带)的地区。
地面塌陷在岩溶地区和矿山开采地区广泛分布。其中,岩溶塌陷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岩溶地区广泛分布,且以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5个西部省(区、市)最为严重,这5个省(区、市)内岩溶塌陷的数量可占全国岩溶塌陷总数的78%;矿山开采塌陷则以黑龙江、辽宁等省矿山分布区最严重。
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已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
2.1.3.3 地质灾害主要成因简述
(1)自然条件是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
区域性和地区性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控制着灾害性地质作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育的程度和特点。
岩土体松散破碎的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具有孕育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有利地形地质条件。而其中的降水集中分布区,又往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地区。
暴雨、强降雨或连续降雨是诱发上述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由于降水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总数的65%,而其中由暴雨诱发的又在降水诱发的灾害中占到66%以上。这使得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也大多与年降水量较高、特别是暴雨集中的地区相一致。
具有厚度较大的松散沉积物、且其中蕴涵丰富地下水的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区、岩溶发育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区,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的多发区。这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控制性的又一表现。
(2)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的人类活动,突出表现在工程开挖(如修路、切坡建房)、矿山开采、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和石油开采等方面。
在山地和丘陵区,修建铁路、公路、房屋等工程,经常采用切坡、削坡等手段整理工程场地,采石、采矿开挖山坡和堆弃尾矿,都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在很多情况下破坏了地面与斜坡的稳定性。这种变化本身,以及在其他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足以引发上述灾害。据统计,全国由于上述各种人类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全国上述灾害总数的50%以上。
不合理的地下水抽取、石油开采和矿山地下采空,改变了这些地区的地质结构,是引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上述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正在不断加大,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规划布局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认识不足,使得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形成了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的局面。
❹ 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据来自上海市水务局的一份材料透露,上海的地面沉降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不足历史上最高年均沉降量的10%。
据介绍,由于采取了地下水开采的控制措施,并用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水层,上海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已降至约10 毫米,而历史上最高的年均沉降量是110毫米。从1965年起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累计回灌水量达到6亿立方米,这期间上海积累地面沉降量仅为0.218米。据专家说,这个成绩在国内沿海城市中“属领先水平”。
上海从1921年起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至1965年市区地面平均下沉了1.69米,这是上海历史上地面沉降最快的时期。据记载,上海从1860年开始开采地下水,至上世纪60年代初年开采量达到2亿立方米,为历史最高峰。
上海是国内最早认识地面沉降危害的城市之一。1965年起对地下水开采实行控制,年开采量开始下降。虽然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地下水开采又有抬头现象,但供水管理部门及时推行了计划用水的措施,而且加快郊区的自来水制水和管网建设,在农村地区提高自来水对地下水的替代率,近年来地下水开采量逐年下降的势头较为稳定,目前年开采量已降至9635万立方米,仅为历史最高年份的46%。上海还采用了向地下水层回灌自来水的办法,使地下水位抬高,达到恢复土层弹性,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据专家说,影响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地下水开采,市政工程建设,大型建筑物建设施工以及沿海城市特有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变化。除了控制地下水开采,上海还在大力控制高楼的过度建设,这些措施都与控制地面沉降有关。
地面沉降是沿海城市的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具有累进和不可逆转的特性,其影响将长期发生作用。上海濒江临海,易遭台风、暴雨、大潮以及长江和太湖流域洪水的侵袭,加之日渐明显的海平面上升趋势,控制地面沉降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更是显得至关紧要”
❺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类型多样,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通过对中国地震发生记载次数的统计发现,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居世界之首。历史时期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发生十分频繁。同时,我国又较多发生强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50余次,而6级以上地震,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围几乎遍布全国,但贵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区)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也频发,是除地震外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4~2009年资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汇总)统计(表1-1;图1-1),这3种地质灾害占的比例高达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质灾害居于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统计
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烈,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所以崩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在以下地区形成崩滑流密集区(带):1)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带。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凤城、宽甸、岫岩,河北的青龙,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区。
2)黄土高原密集区。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泥石流。以西部的陇中高原和中部的陕北高原最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铁路沿线尤为发育。
3)秦岭-大巴山密集区。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以白龙江和汉水流域最发育。
4)长江三峡密集带。以滑坡和崩塌(危岩)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广泛发育在宜昌—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
5)龙门山、横断山、五莲峰、乌蒙山密集区。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危岩)次之。鲜水河、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最发育。
6)云贵高原密集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崩塌(危岩)。以澜沧江、元江流域最发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和台湾山脉的一些地区崩滑流灾害也比较严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时引发不同程度地裂缝。据郑柏举(2010)资料,目前我国的沉降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而且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其中约80%分布在东部地区。地面沉降从地质角度看,容易发生在3种区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及内陆盆地。体现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条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带):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地面沉降区、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面沉降区、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汾渭沟谷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十分严重。据全国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330平方千米。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河北、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粤北山地。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质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国家,据调查统计,至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呈持续发展态势,其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扩展约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广泛,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长江、珠江中上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比较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总量为13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年侵蚀土壤为24亿吨。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
全国现有各类盐渍土地99万平方千米,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地37万平方千米,残余盐渍化土地45万平方千米,潜在盐渍化土地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重。
(五)火山灾害
火山灾害目前仅属于次要的,我国大多数火山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黑龙江与台湾等边缘省份。目前我国有危险的活火山有3处,即长白山、腾冲和台湾的阳明山。
❻ 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曾正强1 陈华文1 张维然2 段正梁2 严学新1 龚士良1
(1.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如何恰当评估地面沉降灾害的经济损失,不仅是上海市地面沉降研究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防灾、减灾决策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上海市地面沉降的致灾机理与危害的基础上,应用地质学、水文学、灾害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初步建立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体系,确立了评估原则和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首次对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地面沉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风险损失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地面沉降;评估原则;评估方法;经济损失;风险损失;减灾效益
1 前言
上海是我国最早发现并开展地面沉降勘察研究工作的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即已发现地面沉降现象,随之进一步发展,至1965年采取控制措施前,市中心城区已平均累计下沉了1.69m,年均沉降37.93mm,年最大沉降量110mm,沉降中心个别点最大累积沉降量已达2.63m。60年代中期采取控沉措施以后,年均沉降量锐减到6.19mm,控沉效果达到了84%,使地面沉降一直处于有控制的微量沉降时期。因此,无论在地面沉降的机理研究,还是在控沉措施及控沉效果方面,上海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控沉减灾成就,为上海市的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关机构在地面沉降研究的同时,对各种灾害现象也进行了广泛调查,积累了部分灾害损失资料。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前在地面沉降经济损失研究方面存在诸如损失分类不全、估算依据不足、评估原则、评估方法欠妥等问题,致使估算结果严重偏低。因此,如何恰当评估地面沉降灾害的经济损失,不仅是上海市地面沉降研究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防灾、减灾决策的需要。因此,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1999~2002)”实施工程中,将“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作为项目子课题,2001年上海市科委又将该课题列入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着4个方面展开:(1)建立上海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体系:即研究地面沉降致灾机理与危害、建立经济损失指标分类体系,界定评估空间、时间及时点,制定地面沉降经济损失评估原则和评估方法;(2)估算1921~200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3)评估控制地面沉降产生的经济效益;(4)预测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
2 上海市地面沉降的致灾机理与危害
上海市绝大部分地区被厚达300余米的松散覆盖层所覆盖,地下水资源丰富。当大量抽取地下水时,土层中的有效压力加大,松散土层压缩变形就会导致地面高程逐渐降低,产生地面沉降现象。上海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的开采量、开采的时间、地区、层次分布有密切关系,因此,开采地下水是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致灾因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程建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致灾因子,根据研究,这一时期工程施工产生的地面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32%。
由于地面沉降作用的对象是整个城市系统,因此,从灾害学的角度分析,地面沉降的承灾体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如工业、能源、建筑业、交通、减灾工程设施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人们所积累起来的各类财富等。上海以其占全国1‰的面积、1%的人口,却提供了全国5%左右的GDP和10%以上的财政收入,一旦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其经济损失将是极其巨大的。
地面沉降将直接导致安全高程的丧失,高程丧失一方面会带来许多直接危害,如损害道路、桥梁、港口码头、地下管线、深井等各类基础设施和建构筑物;另一方面,由于上海市滨江临海,市区平均吴淞高程仅有3~3.5m,易于遭受台风、暴雨、潮水等的侵袭,这样的地理条件对地面沉降极为敏感。同样的地面标高损失,对高海拔的内陆城市也许并不产生明显危害,但对上海而言,则有可能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从而危害城市的安全。地面沉降诱发或加剧的潮灾、洪灾、地面积水灾害等,已成为上海市减灾防灾工作的心腹大患,虽然历年来政府已投入了巨额资金多次修筑和加高加固沿江防汛墙,同时对市区排水系统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建设,但至今仍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上海市所面临的水患威胁,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地面高程降低后导致防汛、排涝设施标准的严重降低。
上海历史上严重的地面沉降现象,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市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并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其成灾机理可用图1示意。
6.3 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估算结果
根据上述假定条件和评估模型,以2000年12月31日为估算时点,估算得到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总额约为351.54亿元。
7 结论
(1)本文在充分收集上海与地面沉降有关的灾害现象的基础上,对上海地面沉降的致灾机理与危害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初步建立了上海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体系,确立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原则和评估方法。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地面沉降经济损失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在1921~2000年共80年间,上海市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98.22亿元,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36.23亿元,地面平均每下降1mm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53亿元。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以间接经济损失为主,其间接经济损失占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的95%。
(3)上海市取得了良好的控沉经济效益。上海市控制地面沉降取得的控沉经济效益高达208.38亿元,控沉效益费用比为12.4倍,年均控沉经济效益为5.79亿元。
(4)由于历史上严重的地面沉降,安全高程丧失后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上海市未来仍然面临地面沉降损失风险,以2000年12月31日为估算时点,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约为351.54亿元。为降低损失风险,上海市应进一步加大地面沉降灾害控制与治理力度,增加减灾防灾投入,以取得更大的控沉减灾效益。
Economic Loss Assessment of Land Subsidence Hazard in Shanghai
Zeng Zhengqiang1, Chen Huawen1, Zhang Weiran2,Duan Zhengliang2, Yan Xuexin1, Gong Shiliang1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Shanghai 200072;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How to properly assess economic loss of land subsiden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shanghai city’ s land subsidence research faced with but also a need of preventing and recing hazards.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mechanics and damage of shanghai city’s land subsidence, and applied some coherent subjects such a s geology , hydrology, hazard theory,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built assessment system and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economic loss of shanghai city’s land subsidence hazard. Based on above these researches, this paper firstly comprehensively assessed economic loss which Shanghai city’s land subsidence hazard inced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ontrolling land subsidence, moreover, predicted risk loss of land subsidence hazard from 2001 to 2020 in Shanghai.
Key words: Land subsidenc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ssessment methods; Economic loss; Risk loss; Benefits of recing hazards
❼ 上海的地面下沉
据来自上海市水务局的一份材料透露,上海的地面沉降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不足历史上最高年均沉降量的10%。
据介绍,由于采取了地下水开采的控制措施,并用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水层,上海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已降至约10 毫米,而历史上最高的年均沉降量是110毫米。从1965年起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累计回灌水量达到6亿立方米,这期间上海积累地面沉降量仅为0.218米。据专家说,这个成绩在国内沿海城市中“属领先水平”。
上海从1921年起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至1965年市区地面平均下沉了1.69米,这是上海历史上地面沉降最快的时期。据记载,上海从1860年开始开采地下水,至上世纪60年代初年开采量达到2亿立方米,为历史最高峰。
上海是国内最早认识地面沉降危害的城市之一。1965年起对地下水开采实行控制,年开量开始下降。虽然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地下水开采又有抬头现象,但供水管理部门及时推行了计划用水的措施,而且加快郊区的自来水制水和管网建设,在农村地区提高自来水对地下水的替代率,近年来地下水开采量逐年下降的势头较为稳定,目前年开采量已降至9635万立方米,仅为历史最高年份的46%。上海还采用了向地下水层回灌自来水的办法,使地下水位抬高,达到恢复土层弹性,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据专家说,影响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地下水开采,市政工程建设,大型建筑物建设施工以及沿海城市特有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变化。除了控制地下水开采,上海还在大力控制高楼的过度建设,这些措施都与控制地面沉降有关。
地面沉降是沿海城市的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具有累进和不可逆转的特性,其影响将长期发生作用。上海濒江临海,易遭台风、暴雨、大潮以及长江和太湖流域洪水的侵袭,加之日渐明显的海平面上升趋势,控制地面沉降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更是显得至关紧要”
❽ 上海市海洋灾害有哪些
上海今年发布的首个台风橙色预警,意味着上海在未来24小时内,沿江沿海地区最大阵风可达11级至12级。在台风预警信号的四个等级里,橙色属于第二高的强度。
近5年来,上海发布的台风橙色预警比较少,加上这次一共只有3次。根据上海气象资料显示,2018年7月,受到台风“安比”影响,上海发布台风橙色预警。2015年,上海也曾发布台风橙色预警,当年的超强台风“灿鸿”给上海带来了全城暴雨。
预计,“利奇马”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减弱,将于9日半夜到10日凌晨在浙江温岭附近沿海登陆。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截至22点30分,台风“利奇马”已经来到温岭石塘镇东南约60公里的海面上,其外眼墙、内眼墙不断收缩,但也到了真正触碰大陆的时刻。
受“利奇马”影响,台州、温州沿海已出现12-15级大风,外眼墙内的某测站已测得958百帕的气压。据气象专家分析,“利奇马”的真正力量,其实在这两层眼墙内,乐清、玉环、温岭、台州等地,最猛烈的狂风暴雨就要来了。
过去的几个小时,“利奇马”已经给上海带来大雨或暴雨。08时-21时雨量统计显示,降水南多北少,中南部地区的雨量达大雨到暴雨程度,其中奉贤51.4毫米占全市首位,金山43.4毫米、闵行31.8毫米。全市普遍出现5~6级阵风,东滩湿地、滴水湖等地最大阵风为10级风。今夜到周日上午,上海基本处在“利奇马”势力范围之内,风雨天气继续。
❾ 近三十年的地质灾害
三十年前,交通工具很单调,市民出门一般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市内出租车仅强生一家,几百辆车分布全市,不仅很难叫到,而且价格不菲,一般老百姓乘不起。大客车很少,根本没有空调大客车,私人轿车更少,要搬场运送大件物品家具等,全靠自行车、黄鱼车、还有三轮摩托车。再有就是二吨、三吨、五吨的运输卡车,加上蓬布载人,卸下蓬布载货。坐公交的酸甜苦辣那年代的上海人都有亲身体会,说来会让外地人瞠目。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段,车站上站满候车人,那时还有可乘百来人的“巨龙”车,车到站点“刷”一下全拥上,下车的人还未下完,上车的人冲锋一样挤上车,鞋挤掉,背包拉断带子,钮扣挤掉是常事,体弱多病者一辆挤不上要等上三、四辆车才能乘上车,乘上车的人象沙丁鱼罐头一样,举手抬足十分艰难,稍不留神踏痛别人脚,这下可好了,一场“吵相骂”如洪水决堤,甚至发展到动手。家住浦东的天不亮就出门,坐车到轮渡点,摆渡到浦西,还要换乘公交车,逢到刮风下雨或者下雪,真是叫苦不迭,得一早起来,到工厂往往已是午餐时间,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状况多么糟糕。那年代市内道路又弯又窄,仅淮海路、延安东路、肇嘉浜路等屈指可数的几条道路整齐宽敞些。一般都是二车道,很少有四车道。而去市郊的道路更窄。许多道路无交通标志,无红绿灯设施,亦无车道线,十分混乱。那年代工厂运输卡车工作效率极低,一天出二次车已不错了。去浦东仅有打浦桥一条隧道,黄浦江上无大桥,来往车辆都靠轮渡。那时不仅道路交通状况差,管理落后,人们的文明交通意识也较差。卡车、机动车、自行车、行人,还有手扶拖拉机,都混杂在一条道路上,事故不断,经常阻塞。落后的交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除了自行车还有电动车、燃气助动车,还有日益增多的自备轿车、公交车辆,公交车全装上空调,冬暖夏凉。线路从原来只有几十条猛增到近千条,遍及全市各区域,去大卖场超市也有空调车接送,再也见不到争先恐后挤公交车的混杂现象,也听不到吵骂声,一派文明和谐的景象。出外旅游,可坐舒适的高档豪华大客车。十一条轨道交通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直达市郊各区域。如今上下班出行,有多种选择。磁悬浮列车更是迅捷直达机场。如今,市内主要交通要道呈现二十一世纪现代风貌,呈立体型、全方位。延安路、西藏路、中山环路、肇嘉浜路,从原来四车道拓宽为八车道、十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划分清楚;红绿灯电子路标等交通设施齐全,摄像监控全方位掌握交通动态,文明交通意识深入人心,沿路绿地成阴。特别是延安路可称道路典范,除了地面有开阔的车道,上面还有高架道路,往东穿越到浦东。从虹桥机场开上延安路高架直驶向外滩,再穿过地下隧道到浦东世纪大道、陆家嘴金融中心,一路上可尽情饱览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雄伟景象,如是夜晚更可领略灯火璀璨的不夜城风采。美丽的黄浦江分割浦东、浦西,杨浦、南浦、徐浦、奉浦、卢浦等五座大桥象彩虹一样将浦东、浦西紧密联结在一起。内环、中环、外环,加上延安高架、东西南北高架,从中贯通,使全市交通畅通无阻。沿江、苏沪、沪杭、沪宁等高速公路和204、312、318、320等国道,加上新建的杭州湾大桥,使上海方便了与长三角地区、与华东地区乃至与全国各省、市的联系与交往。从上述三十年来上海交通进步的小小侧面,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我深感自豪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