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质灾害
❶ 内蒙古有专业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公司吗要有丙级以上资质的。
当然有了,你在网上找 内蒙古中技金地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 有实力,有资质
❷ 地质灾害、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
正常年景,全球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是600亿美元,12000人丧生,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有关的经济损失1990年为470亿美元,1992年630亿美元,1994年650亿美元,1995年达1800亿美元(因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国每年都因地质灾害而损失500亿~600亿元和近万人丧生。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水土流失、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滑坡、崩塌、泥石流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崩滑流分布在中、日、美、印、瑞(士)、秘鲁、哥伦比亚等国,日本5584处,总面积1433km2(表6.21)。瑞士20世纪已有5000人死于此种灾害,美国在70年代就因此而损失10亿美元,20世纪最大的两次崩滑流都发生于安第斯山区,共死亡4.8万人,摧毁小城市2座。中国也属崩滑流特别发育的国家,灾点达41万多处,有特大型崩滑点191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的崩滑、泥石流点7473处,在川、藏、甘、滇等地共有10余万条山沟有泥石流发生。全国有70余座县城处于这种灾害的威胁之下,崩滑流多在山区发育,影响总面积173.52×104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10%。其危害极其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村镇、农田道路和基础设施,特别是对铁路交通的破坏尤甚,每年都有发生,平均每年经济耗费达7000余万元,仅1981年宝成铁路修复费用就高达3亿元。对电力设施的破坏也是惊人的,1989年云南漫湾电站滑坡损失10亿元。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地质灾害。1900~1990年全世界共有260万人死于地震,其中万人以上的27次。中国处在全球两大地震活动带交接处,震灾特别严重,20世纪来共死于地震115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44.2%。全球死10万人以上的8次大震,4次发生在中国,1976年唐山地震就死亡24.3万人。最近发生在张北地区的6.2级地震中有50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而且地震常伴以火灾、海啸、滑坡、风暴、洪水、雪崩等,加重灾情(表6.22),地震虽可预报,但短期预报的成功率不高,所以震灾有突发性,隐蔽性的特点。中国地震活动频次高,强度大,城市受灾率高,全国Ⅶ级以上高烈度区面积达312×104km2,70%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位于此区,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则位于8级的高烈度地震区,至20世纪末,中国都是处于地震活跃期,加强地震预报,作好工程选址论证,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表6.21国内外部分典型“滑崩流”状况
表6.22全球典型地震及其损失情况表
表6.23全球部分火山活动及其危害一览表
表6.24中国地面沉降情况
(据段永侯等,1993)
火山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不如地震影响大,全球共有850座活火山,每年有60座左右喷发,3.6亿人口受到威胁,本世纪共约10万人死于火山灾害,经济损失200亿美元(表6.23),本世纪伤亡最大的火山喷发发生在印尼的马提尼克岛,毁灭了圣皮埃尔城,死亡3万人,中国火山活动较少,危害较小,火山喷发前一般都有明显征兆,通过监测和观察,可以作出准确预报,避免或减轻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地面塌陷多为天然成因人工诱发,分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黄土塌陷。中国岩溶塌陷分布于碳酸盐岩区,如滇、黔、桂、川、湘、粤、鄂、冀、辽等省区,共有岩溶塌陷点2841处,面积332.8km2,其中自然成因仅30.4%,其余为人为因素诱发,多为矿坑输水或人工抽水造成,而且其比例越来越高,表现为突然、点多、影响范围不同,发育具连续性、重复性、分布集中,危害较大。安徽省每年直接经济损失436.8万元,辽宁省5000万元,云南1000万元,全国估计在1.2亿元,中国采空区塌陷主要发生在近20多年,多因采矿方案不合理,造成全国每年塌地约70km2,直接经济损失3.17亿元,吉林采10000t煤塌地约1hm2。黄土湿陷主要发生于西北几省,每年经济损失250万元。总之,中国地面塌陷灾害有日渐加强的趋势,主要是人口压力大,工程项目多,地下水使用和排放不当,采矿的施工管理不严格。因此,健全法制,加强监管,合理开发,是最根本的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多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也有因地壳运动和石油开采引发。河北平原有区域性整体沉降特点,有的连片达几千至上万平方公里;地裂缝分布规律性不强,长度数十至数百米,宽度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垂直落差多在几十厘米以内,主要由于抽排水,采矿,新构造运动,岩土体变形等因素造成。在西安、太原等地地裂缝与地面沉降同时出现,相互叠加,其危害尤大(表6.24)。城市的高精度监测,科学地制订城市采用地下水的模型,以防为主,可减轻损失。
土壤侵蚀又称水土流失是一种累进性的地质灾害,它改变地表面貌,使肥沃表土流失,后果极其严重。全世界每年有270×108t土壤流失,丧失地力的耕地达500×104~700×104hm2。美国每年流失土壤30×108t,原苏联5×108~6×108t,中国50×108t,其中含氮磷钾4000×104t。中国水土流失面积180×104km2,约占国土面积18%,原苏联50年代末在中亚掀起的垦荒种粮运动留下了破坏表土,得不偿失的恶果,几十年过去了也未恢复,重复了美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变中西部牧场为农场的错误。中国水土流失以大兴安岭—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以东最烈,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3×104km2,侵蚀模数8000t/(km2·a),表层沃土每年冲蚀0.1~2cm,水利工程使用年限极短,有的水库4年内即为泥砂填满,每年向黄河输泥沙14.2×108t,占黄河总泥砂量的91%。水土流失与植被发育程度关系密切,植被的破坏是促成水土流失严重的直接原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全国每年平均96亿元,水土流失导致可耕地减少,地力贫化、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也造成湖泊、水库、河道淤塞,减低经济效益,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搞小流域治理,定会收到较好成效。
土地沙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又一挑战,全球干旱、半干旱面积占陆地的1/3,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每年有2100×104hm2旱地沙化,其中6000×104hm2完全沦为沙漠,直接威胁着3000×104hm2的可耕地,而中国现有沙漠面积15.33×104hm2,占国土面积15.9%,每年仍以沙漠面积的1.32%的速度增加导致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我国60%的贫困县集中分布在沙漠区的附近,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人民币,沙漠化的加剧则是由于人为的不合理耕作和气候干燥多风的共同影响造成。我国三北防护林带的营造已经开始对抵御风沙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
土地盐碱化是因不合理灌溉、海水入侵等因素造成。全世界14.7×108hm2耕地中有3.8×108hm2(26%)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美国每年因此而损失1%耕地。中国盐碱化土地多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共8.18×104hm2,约占总耕地面积8.5%,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5亿元人民币。因科学普及,近年来中国土地盐碱化发展已得到遏制。
其他地质灾害如海水入侵,水土环境异常(地方病)地下水水质变异(污染)和水位上升,坑道突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河湖及水库淤积,河海塌岸,冷浸田、水库渗漏、胀缩土、冻土冻胀融陷,砂土液化等虽是影响较局部的灾害,但若处置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是各类灾害中发生频度高,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大的事件,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生存和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向自然界的索取不断加大,地质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生态环境平衡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灾害类型越来越多,破坏性也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也就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和治理也有了高新的技术手段,地震、火山的预报工作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的治理已日益成效显著,滑坡、泥石流的监测也使不少生命财产免受劫难;沙化和洪水也逐步减少了对人类的威胁。1998年,中国长江和松花江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袭击,但中国人民战胜了洪水,减轻了损失,这就给世人提供了战胜自然灾害的经验。
❸ 市政工程有哪些地质灾害
市政工程其实包含的地质灾害相当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地质灾害内容,但是由版于每个城市有自身权的地理特色,所以表现在每个城市的地质灾害都不相同。譬如:在山地城市就会有泥石流、边坡失稳、崩塌等突发灾害。在矿区覆盖的城市由于人为开采原因或者地下工程频繁等因素引起的塌陷坑等。所以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指明那个城市的市政工程有那些地质灾害。平原城市譬如呼和浩特就极少有山体滑坡威胁,海滨城市就不会有黄土侵蚀形成沟壑的地质灾害,所以市政工程应该有分类才会有相应的地质灾害。
❹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
1:25万立体地形地貌电子地图库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密切合作,将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在内蒙古电视台播出。2005年至2008年共发布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53次,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完成了《2005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快报、年报》、《内蒙古自治区2005—2008年地质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汇交》、《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公报(2005,2006,2007,200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综合报告(2001—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环境监测年度报告(2005—2008年)》等的编制与出版工作。
六、法制建设
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于2003年7月25日公布,2003年9月1日施行。
2.《内蒙古自治区地热资源管理条例》于2000年10月15日发布并施行。
3.《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于2008年5月8日发布,2008年8月1日施行。
❺ 截至6月30日中国发生地质灾害情况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❻ 内蒙古强对流天气导致局地受灾严重
据报道,内蒙古气象局19日对外披露,因近日频发强对流天气,当地部分地区出现了不专同程度的灾情,其属中局地受灾较为严重。
对此气象部门建议,近期内蒙古强对流天气频发,有关部门应及时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防洪排涝和冰雹防御等工作,减少损失。
❼ 内蒙古地矿地质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国家为满足呼包城市建设和钢铁、稀土工业基地的供水需要,先后在包头和呼市正式组建了地质部直属九二一队和九二二队。一九五六年秋,两队在呼和浩特市合并。命名为“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内蒙古大队”。一九五八年为适应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需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管辖,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隶属地质部管理,主要承接国家地质任务和自治区政府建设项目工作。一九八七年,“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为开拓市场、服务社会,挂牌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中心”,主要承接地方市场建设项目工作。一九九三年,“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同时为促进企业化改革。将“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中心”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更名为“地矿呼和浩特地质工程勘察院”。全面进入市场从事业内工作。一九九九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调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管辖。二00二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为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和强大持久的发展,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工程总公司”以及职工共同出资,将“地矿呼和浩特地质工程勘察院”重组为“内蒙古地矿地质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二00五年起,“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与“内蒙古地矿地质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划定事企职能、整体协调发展的双轨制运作机制,共同从事业内事业项目和市场项目工作。
法定代表人:邱改珍
成立时间:2002-09-30
注册资本:403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5010300000885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1130)
公司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北街203号
❽ 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规划的任务和部署
针对不同目的,服务不同领域,采用不同精度,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全面部署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图6.1)。
6.3.1 继续完成全国山区和丘陵区的地质灾害普查(1∶10万)
至2008年,全面完成全国山区和丘陵区677万km2的地质灾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编制防灾预案,从根本上切实保证人民生命安全。
(1)主要任务
1)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查清地质灾害或隐患的分布状况,进行地质灾害区划;
2)通过调查,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条件、危害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3)积极为地方政府减灾防灾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4)开展信息集成与综合研究,研究地质灾害易发区不同诱发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确定各诱发因素诱发地质灾害临界值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山区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研究,研究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地质灾害防治的更有效的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
5)通过调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档案,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工作部署
地质灾害普查区域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的山区和丘陵区,以县(市)为基本单元开展普查工作。目前全国山区与丘陵区及其过渡带面积677万km2,共计1583个县(市)。按计划到2005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将部署完成700个县(市)的调查,面积约208万km2。
2004~2005年,完成84个县(市)地质灾害普查。
2006~2008年,完成883个县(市),469万km2的地质灾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6.3.2 开展平原区1∶5万~1∶25万地质灾害调查
在平原区,针对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开展1∶5万~1∶25万地质灾害调查。2008年之前,完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内陆盆地等地区共计16.1万km2的地质灾害调查;2010年之前,完成松嫩平原、辽河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共计13.9万km2的地质灾害调查。
6.3.3 开展重要经济区带、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6~2010年,在14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的区域150万km2,以缓变性地质灾害为主的区域20万km2)、6个重大工程区和重要经济区带,为减少灾害损失、保证重大工程合理部署和安全,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重点是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和评价。
(1)主要任务
1)编制“1∶5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2)制定“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
3)开展14个大区和6个重点工程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进行风险区划,提出防治建议;
4)建立调查数据库。
(2)工作部署
2006~2007年,进行吕梁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区、陇东青南地区、秦巴山地区、川东-鄂西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区、南水北调西线、西气东输、宝成输油管线(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8~2010年,进行湘西-黔西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区、横断山区、藏东南高山峡谷区、辽东-北京北山区、汾渭地区、江汉地区,中俄输油管线、涩宁兰天然气管线、汉川天然气管线(1∶5万)地质灾害调查。
(3)各区基本情况
1)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区:
a.吕梁山以西黄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区。本区黄土节理发育,湿陷性强,为垄岗梁峁地貌。多暴雨久雨天气,激发滑坡所需的临界暴雨强度较低。
b.陇东、青南滑坡泥石流区。西秦岭山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间,相对高差在1000~2000m之间,中高山地形。岩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碳酸盐岩组为主。西礼盆地、徽成盆地有碎屑岩类和黄土。年降水量一般为600mm。
c.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区。强烈上升的褶断山地。地层岩石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并普遍有小面积黄土分布。断裂发育。年降雨量在800~1200mm之间。
d.川东、鄂西滑坡、泥石流区。该区以中山地貌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古生界到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之间。e.湘西、黔西滑坡、泥石流区。该区地貌为高中山、中山,地形切割强烈。降水丰富。岩石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断裂发育。
2)矿业城市。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许多城市都是因为矿业开采而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辽宁省的阜新、抚顺、鞍山及黑龙江省的鸡西、鹤岗、双鸭山等都是这一类型的矿山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有的城市已经面临着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即使部分城市矿产资源依然丰富,也同样面临着长期开采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是这类城市主要的地质灾害。开展矿山城市地质灾害调查,对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6.3.6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地质灾害调查的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综合处理等全过程实施信息化,使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能够有效、快捷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使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实现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采集和综合处理的标准化及快速化,把地质灾害调查的传统工作方式转变为现代数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调查工作的技术水平,为实现野外采集、数据传输、数据综合及信息服务的地质灾害调查流程信息化奠定基础。地质灾害调查系统主要由野外采集系统与室内桌面处理系统组成。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
1)基于地质调查移动计算机,选用掌上机或平板电脑,集成GPS技术、移动数据传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根据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模型,建立野外数据录入系统、调查点定位系统、数据移动传输系统、野外素描图编绘系统及多媒体影像编录系统。
2)建立野外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提供野外调查线路设计、野外调查工作部署、野外调查数据接受,野外数据集成管理等功能。
6.3.7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区划和风险区划标准体系
建立1∶25万、1∶10万、1∶5万和1∶1万地质灾害区划和风险区划指标体系,规范区划方法和表达形式。
6.3.8 完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或标准、规范体系
完善1∶25万、1∶10万、1∶5万和1∶1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形成规范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
6.3.9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制度,明确调查周期、调查内容、调查责任和资金来源,以保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