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
『壹』 第十部分 附录
附录 APPENDIX
附录 APPENDIX
第三十九届理事会
理事长:徐绍史
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
副理事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京彬 马永生 邓 军 刘玉辰 朱伟林 李丕龙 李金发 杜金虎 邱建刚 范蔚茗 徐水师 琚宜太
秘书长: 朱立新
常务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朱 晴 朱立新 李建伦 李耀刚 杨文采 沈建忠 姜建军 胡清波 柴育成 阎凤增 彭土标 彭齐鸣 董树文 韩豫川
潘 懋
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俊 丁孝忠 万 力 马申达 马永生 王 平 王 达 王小烈 王云龙 王立峰 王训练 王汝成 王志红 王果胜
王京彬 王建青 王瑞江 毛景文 方先知 邓 军 邓运华 邓志奇 石建省 龙长兴 田凤鸣 田震远 史长义 冯安生
冯志强 曲亚军 朱 晴 朱 敏 朱文A 朱立新 朱伟林 朱祥坤 任小华 任雨来 庄育勋 刘山青 刘 卉 刘玉辰
刘亚川 刘传正 刘庆成 刘建朝 刘俊来 刘鸿飞 关凤峻 江新华 汤 毅 孙柏年 严光生 杜海燕 杜金虎 李 俊
李大华 李子颖 李文渊 李文鹏 李丕龙 李在文 李连举 李金发 李建功 李建伦 李洪喜 李高生 李海兵 李海忠
李超岭 李献华 李德连 李耀刚 杨艺华 杨文采 杨志刚 杨金湖 杨经绥 杨树峰 杨振宇 吴玉龙 吴永平 吴湘滨
邱建刚 邱增果 何先涛 何远信 何南飞 沙金庚 沈建忠 宋永祺 宋光齐 宋胜武 张 陟 张 群 张训华 张永波
张亚钧 张金昌 张顺金 张晓东 张培震 张维亮 张新兴 陈 汉 陈正国 陈宁璋 陈伟海 陈华文 陈军峰 陈建平
武 强 苗丰民 范蔚茗 林畅松 欧阳志鸿 罗立强 金之钧 金若时 周海民 周新源 单昌昊 单海平 孟宪来 项尝培
赵 越 赵文智 赵先良 赵保胜 赵宪敏 郝 芳 郝梓国 郝静野 胡 平 胡时友 胡建卫 胡清波 胡瑞忠 柏贵生
段子清 侯金武 侯春堂 侯增谦 姜玉池 姜建军 姜树叶 姚华舟 姚秉忠 姚建新 贾跃明 夏 鸣 柴育成 倪师军
徐义刚 徐水师 徐绍史 徐振坤 郭文秀 郭正堂 唐京春 黄润秋 崔 滨 阎凤增 琚宜太 彭土标 彭齐鸣 董书宁
董树文 蒋忠诚 韩子夜 韩晋芳 韩晓峰 韩豫川 程 新 程利伟 舒良树 舒德干 谢富仁 楼小东 蔡剑辉 谭克龙
熊先孝 熊盛青 潘 懋 霍全明 霍雅勤 魏连伟 魏国齐 魏雄斌
副秘书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 力 尹功明 付水兴 叶建良 白星碧 陈正国 陈国胜 周少平 周尚国 姚 超 郝梓国 姚超美 郭齐军 崔炯成
程爱国 雷时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理事长
徐绍史 国土资源部 部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副理事长
孟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 原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马永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地质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7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王京彬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5号楼4区
邮政编码:10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邓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总地质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
邮政编码:10001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刘玉辰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3号
邮政编码:10003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副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石油大厦
邮政编码:10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李丕龙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总裁助理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
邮政编码:10003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李金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 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邱建刚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一号
邮政编码:10008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范蔚茗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徐水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
邮政编码:10003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 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2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朱晴 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矿产勘查协会 秘书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东里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李建伦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李耀刚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177号
邮政编码:10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杨文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院士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沈建忠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处长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邮政编码:10086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胡清波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副院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中铁咨询大厦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姜建军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柴育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常务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阎凤增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原总工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彭土标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副总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北小街2号
邮政编码:10012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彭齐鸣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 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韩豫川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副院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院长
地址:北京大学东门逸夫贰楼(新地学楼)2442室
邮政编码:10087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秘书长
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万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校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尹功明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处长
地址:朝阳区亚运村华严里1号
邮政编码:10002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付水兴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5号院4区
邮政编码:10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叶建良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白星碧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副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陈正国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北顺街1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陈国胜 中国核工业集团地质矿产事业部 副处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十四号楼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周少平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科学技术局地球科学处 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周尚国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2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姚超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邮政编码:10072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专职副秘书长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 专职副秘书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姚超美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勘查处 处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郭齐军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7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崔炯成 中海油研究总院科技管理部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009室
邮政编码:10002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程爱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地质分会 副会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
邮政编码:10003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雷时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地质处 处长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分支机构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廷栋 秘书长:耿树方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学哲学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朱训 秘书长:毕孔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北影小区23-4-202
邮政编码:10008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翟裕生 秘书长:陈宝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地质学史研究室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文A 秘书长:胡远彪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汝成 秘书长:蔡剑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孟宪来 秘书长:余际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苏民 秘书长:赵志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龙长兴 秘书长:雷伟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马申达 秘书长:周华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邮政编码:51007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石建省 秘书长:张发旺
地址:河北省正定县中山东路92号水环所
邮政编码:05080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亚川 秘书长:陈炳炎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南三段五号成都综合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技处
邮政编码:61004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耿树方 秘书长:范本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洞穴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陈伟海
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地质所
邮政编码:541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汪贻水 秘书长:王静纯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2号1118房间
邮政编码:10081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洪涛 秘书长:施俊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达 秘书长:张林霞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号勘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灾害研究分会
秘书长:刘传正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罗立强 秘书长:吴晓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测试中心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立新 秘书长:史长义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谢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中国地质博物馆宣传联络部
邮政编码:10003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裴建国
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所
邮政编码:541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志红 秘书长:徐金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项礼文 秘书长:姚建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古地磁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日祥 秘书长:杨振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侯春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培震 秘书长:刘俊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于海峰 秘书长:王惠初
地址:天津市大直沽8号路4号天津地质所
邮政编码:30017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建伦 秘书长:李俊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鞠建华 秘书长:李志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航空遥感中心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1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陆春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烈荣 秘书长:郑桂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北京地矿局
邮政编码:10019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宝珺 秘书长:林畅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郝梓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王艳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石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杨经绥 秘书长:吴才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祥坤 秘书长:李延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陈毓川 秘书长:毛景文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委会
主任委员:陈建平 秘书长:陈建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黄润秋 秘书长:伍法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政编码:10002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侯金武 秘书长:郝爱兵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金之钧 秘书长:孙冬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群 秘书长:靳秀良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82号
邮政编码:71005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王弭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徐霞客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张宏仁 秘书长:曲兴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桩基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赵竹占 秘书长:胡平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胡平 秘书长:米宏泽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化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许志琴 秘书长:杨经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丰成友 秘书长:王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省级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北京地质学会
理事长:魏连伟 秘书长:刘学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地质大厦
邮政编码:10019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天津市地质学会
理事长:任雨来 秘书长:李学美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长实道8号
邮政编码:30019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河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维亮 秘书长:刘胜民
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24号
邮政编码:05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山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岳盛林 秘书长:李凤德
地址:太原市并州北路27号
邮政编码:03002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赵保胜 秘书长:乌恩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80号社会主义学院B座4楼
邮政编码:01001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辽宁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汤毅 秘书长:王宏亮
地址:沈阳市北陵大街29号
邮政编码:11003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黑龙江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韩振新 秘书长:崔滨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263号307室
邮政编码:15009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上海市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阿根 秘书长:朱火根
地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
邮政编码:20007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江苏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陶培荣 秘书长:朱士鹏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政编码:21001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浙江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楼小东 秘书长:王功逸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545号
邮政编码:31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安徽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学文 秘书长:柏林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号
邮政编码:23000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福建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何南飞 秘书长:丘文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东路49号
邮政编码:35000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江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吕细保 秘书长:黄越
地址:南昌市站前路176号
邮政编码:33000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山东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柏贵生 秘书长:王来明
地址:济南市建筑新村南路35号
邮政编码:25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河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段子清 秘书长:张天义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光北街9号王鼎国贸大厦3号楼811室
邮政编码:45001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湖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孙亚 秘书长:沈贵文
地址:武汉市武昌公正路27号国土资源厅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43007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湖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方先知 秘书长:胡秋君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23号
邮政编码:41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广东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欧阳志鸿 秘书长:李鉴伦
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地质大厦1808室
邮政编码:51008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杨政中 秘书长:张如放
地址:广西南宁市中心路2号广西国土资源厅大楼5楼
邮政编码:5300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海南省地质地理学会
理事长:廖正伟 秘书长:符和生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沙路88号
邮政编码:57020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学会
理事长:李英儒 秘书长:董世琳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四川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宋光齐 秘书长:秦钢
地址: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人北综合楼
邮政编码:35000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贵州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在文 秘书长:廖莉萍
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164号
邮政编码:550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云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连举 秘书长:张家良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东风巷87号地质大厦附楼201室
邮政编码:65005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西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多吉 秘书长:刘鸿飞
地址:拉萨市北京中路21号西藏地勘局地勘处
邮政编码:85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陕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德新 秘书长:周明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00号
邮政编码:71005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甘肃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郭玉虎 秘书长:黄万堂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红星巷168号
邮政编码:73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海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刘山青 秘书长:李怀毅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107号青海地质调查院
邮政编码:81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刘卉 秘书长:韩伟
地址:宁夏银川市黄河东路915号
邮政编码:75000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胡建卫 秘书长:张冀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金银路52号国土资源厅办证大厅5楼
邮政编码:83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吉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韩晓峰 秘书长:张兴洲
地址:长春市建设街2199号鸽子楼323室(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邮政编码:130061
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工作职责
秘书处工作职责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常设工作机构之一,是落实上级有关部门批示精神和学会理事会决议的执行部门,是指导和协调分支机构及省级地质学会开展工作的部门,其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如下:
◇负责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秘书长会及年度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秘书长工作会议等会议的筹备及学会学术年会的组织、协调工作。
◇负责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申报、推荐,组织开展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的评审工作。
◇负责学会相关文件、制度、计划、总结、报告等的起草,负责日常文件的收发、分类、立卷、归档。
◇负责学会宣传工作,包括内部刊物《中国地质学会会讯》、《情况通报》等的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学会网站的内容更新、发布、维护等。
◇负责分支机构申报、年检等工作。
◇负责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地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认证申报、培训、档案管理等日常业务工作。
◇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禹启仁处长
华丽娟副处长
孟庆伟工程师
金耀仙
李彬飔
孙莉莉
期刊处工作职责
◇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3种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
◇对中国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各省级地质学会主办或协办的刊物,做好管理、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网站的日常维护。
郝梓国处长
章雨旭副处长
周健研究员
张玉华工程师
费红彩高级工程师
刘恋
黄敏
王晓娟
李捷
孙立卿
『贰』 年度发表论著及出版期刊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http://www.geojournals.cn)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n/ch/index.aspx
国外: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cgs.2014.88.issue-5/issuetoc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74.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56.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index.aspx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1.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http://www.cagsbulletin.com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1.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http://www.kcdz.ac.cn/ch/index.aspx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0.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0.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http://www.yskw.ac.cn/ch/index.aspx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www.ykcs.ac.cn/ykcs/ch/index.aspx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0.570。
网址:http://zgyr.karst.ac.cn/ch/index.aspx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http://journal.geomech.ac.cn/ch/index.aspx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http://gwse.iheg.org.cn。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叁』 中国地质学会的发展历史
中国地质学会1936年成立了第一个地方分会即北平分会,到2012年已经增加到31个省专、市、自治区地质学属会;6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3个学术机构-专业委员会,到2012年已经发展到48个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研究分会、工作委员会)。学会建立了常设办事机构-秘书处、国际处和期刊处。2011年组成了中国地质学会第39届理事会。中国地质学会的会员1949年前为559人,到现在已经发展到6万多名。
『肆』 陈鸣的简介
1998年获国家来杰出青年基金,源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广州地化所极端环境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广东省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矿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得奖项
2002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3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和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承担国家和地方岩溶地质应用基础研究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地质调查任务,同时,也承担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在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岩溶景观旅游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形成优势学科领域。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设置有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岩溶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院、岩溶生态研究与石漠化治理中心、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中心、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测试中心等二级科研机构。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挂靠学术组织有: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现有在职职工154人,其中科技人员121人,有研究员24人(1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1人,中级职称43人。另外,还外聘流动高级科研人员25人。
所长、书记姜玉池研究员
副所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雯高级工程师
副所长黄庆达高级工程师
2008年全所实现货币工作总量4600万元,比2007年增长18%;固定资产增加728万元,达到3936万元。2008年全所在研项目72项,预算经费4079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32项,经费1538万元;横向科研项目33项,经费1503万元;地质调查工作项目7项,经费1038万元。
2008年完成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国土资源部和广西科技厅等下达的科研项目和地方技术服务项目72项,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检索期刊论文4篇,ISTP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3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39篇,出版专著2部。
2008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成立。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国际地学计划全国委员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代表,以及来自有关省市地勘部门的代表共近300人参加了挂牌成立仪式。仪式取得了圆满成功。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心第一届理事会主席汪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章良,桂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志刚共同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揭牌。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仪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人员合影留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伦助理总干事与中国同事合影留念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岩溶动力系统运行机制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重点揭示了土下碳酸盐岩的溶蚀特征,在一个水文年中,雨季土下碳酸盐岩溶蚀量占全年的65%~71%,在雨季竹林下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但在旱季竹林下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则低于林地和草地。持续两年的观测数据显示,岩溶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14.63~297.77mg C·m-2·h-1,平均为118.81mg C·m-2·h-1;非岩溶区林地土壤其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43.12~329.93 mg C·m-2·h-1,平均为156.99mg C·m-2·h-1。
土壤呼吸速率与水热因子图
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变化
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属“973”项目研究课题,对典型露头区岩溶缝洞系统进行了地质—地球物理描述,分析了塔河油田试验区三大类型古岩溶作用条件,初步建立了塔河油田试验区多期次、多旋回裸露风化古岩溶作用机制与演化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试验区不同地貌单元缝洞系统垂向分带特征和不同地貌单元缝洞系统结构特征。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和发育判据的室内分析测试方法。针对当前岩溶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输油管线等生命线工程建设面临的岩溶土洞的发育和稳定性问题,运用以光纤时域反射BOTDR和同轴电缆时域反射TDR为代表的分布式光电传感技术在临桂黄岔塘附近的桂阳高速公路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土洞(塌陷)监测预报试验站,为线性工程岩溶塌陷的时空预报研究提供了平台。
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开展了广西岩溶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完成了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的系列技术材料的编写和国内评审,顺利被推荐接受UNESCO专家组评估。开展了我国不同气候地貌区代表性洞穴调查与空气环境监测工作,在广西桂林、河池,海南儋州、重庆武隆、河北兴隆建立了五个洞穴空气环境系统自动远程监测系统,对洞穴空气环境的温度、湿度、CO2、O2等因子进行高频度的远程自动监测,初步掌握洞穴空气环境的变化规律,基本查明洞穴钟乳石脱变原因,提出洞穴钟乳石景观保护和修复技术思路;利用宇生核素36Cl、10Be、26A1来确定天坑的形成年代,具有首创性,为进一步阐明天坑形成机制及发育演化规律,为完善我国区域岩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在塔河油田恢复古岩溶地貌并为分析储集空间分布规律奠定了良好基础
传感器铺设
桂阳高速公路岩溶土洞监测
在贵州省六冲河流域探采结合,2008年10月31日和11月4日完成了大方县马场镇马场村和白泥村2处供水口的钻探抽水试验,计算可采水资源12003/d,解决周边5个村29903人的饮水安全,大方县和马场镇政府为此举办隆重的庆典大会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属地质调查项目,完成了1:5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面积21665km2、水文地质钻探11132m,岩、土、水化学等测试分析样品3995件,完成了设计工作量。通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查清了测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地下河180多条,其中新发现20条,调查岩溶大泉700多处。查明了石漠化、干旱缺水、岩溶内涝和煤矿开采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掌握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现状及潜力。通过寻找有利富水带,实施水文地质钻探,共成井32口,涌水量近12000m3/d,解决10万多人和5万多亩旱地灌溉供水源问题,为西南岩溶区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积累了经验。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属地质调查项目,发现新一轮重大工程活动及矿山开采引发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矿山污染呈“由点向面状发展态势”,地下水质受污染的威胁和程度越来越严重,如柳州市鸡喇地下河受城市垃圾及废水影响,下游河段
柳州鸡喇地下河不同河段水化学分析结果
岩溶地下水监测与环境敏感性评价:属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完善了数据管理系统,获得各监测站降雨量、地下水主要水化学指标等大量数据。在官村,选择地下水水位埋深、土壤厚度、地形特征、包气带介质为评价因子,进行脆弱性评价和方法探索,评价结果显示,岩溶洼地区域脆弱性高,地表落水洞、天窗、明流交替且土层厚度大于1m区域脆弱性中等;根据官村流域内土壤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研究了包气带滴水的动态特征,认为基岩空隙度低造成包气带的吸附能力有限,且与水位埋深有关;洞穴滴水和古环境研究取得新进展,滴水水化学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石笋记录揭示了8个阶段百年尺度的干湿、冷暖波。
岩溶地下水自动化监测站管理系统
『陆』 张捷的社会兼职
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与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Commission Boarding Member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1-迄今)
中国旅游协会理事
中国旅游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1997-2005)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分会副主任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理事会委员(1999-2006)
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2001-)
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1
南京市政府旅游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南京市政府旅游策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旅游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01)
无锡市政府园林旅游发展顾问
山东省旅游局旅游营销策划专家2009-
江西省旅游局旅游规划咨询专家2010-
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世界遗产评价委员会专家
内蒙古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兼职教授
贵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兼职教授
国土资源部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美国南卡罗来那大学国际旅游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国际旅游学会International tourism studies association的常务理事、副主席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常务主持国际经验实验美学协会IAEA正式会员
『柒』 第四部分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科学普及SCILNTIFIC POPUEARIZATION
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以“世界地球日”、“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围绕服务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珍惜地球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动员和组织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多种方式宣传地学科技知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43个“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与《科技日报》联合开设“地球日走近地球”专栏,分别登徐绍载史理事长及四位专家的署名访谈文章
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徐绍史理事长在《科技日报》第一版发表专栏文章
(《科技日报》2012年4月18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到地质公园来阅读地球——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 姜建军
(《科技日报》2012年4月19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山公园:绿了荒山醉了游客——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
(《科技日报》2012年4月20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灾害,要“防”也要“用”——访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
(《科技日报》2012年4月21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保护地下水“防”重于“治”——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石建省
(《科技日报》2012年4月22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更有多家媒体相继转载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举办地学科普电影专场活动
4月20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地质礼堂举行纪念第43个“世界地球日”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科普电影专场活动,共同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处长吴小林,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宝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质矿业部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程爱国,以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有色金属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土地学会等有关单位领导,展览路街道居民,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健康卫视等媒体记者,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师生代表等共5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主持。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倡议,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资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把节约资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让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成为未来人们的社会风尚。钟自然总工程师在致辞中指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就是提高大家对国土资源国情国策的关注和认识,倡导珍惜地球资源,提高忧患意识,让转变发展方式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让地质找矿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吴小林处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以“世界地球日”为活动载体,举办群众性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代表倡议,传承环保精神,弘扬科学理念,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领跑者。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活动仪式上,主席台领导向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社区居民代表赠送《环境的危机》、《认识能源》等科普书籍,随后放映地学科普电影《危机在哪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在北京举办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
4月21日,中国地质学会举行纪念第43个“世界地球日”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科普宣传活动,共同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副部长纳翔,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宝亮,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副主任连长云,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出席仪式。应邀参加活动的还有来自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矿业报的媒体记者及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师生代表等共1000余人。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地学哲学研究分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环境学会、北京紫竹院公园等单位,结合工作特色和公众兴趣,在活动现场设置了主题展览,介绍我国资源概况、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宝玉石标本等有关实践及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找矿成果,普及有关地球科学知识。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出席活动并观看科普展板
李金发副局长、连长云副主任与朱立新秘书长观看展板
紫竹院公园领导观看科普展板
郝梓国专职副秘书长作讲解
活动现场
免费发放科普书籍
标本展示
现场知识问答
活动仪式上,主席台领导向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紫竹院公园团委代表赠送《环境的危机》、《认识能源》等科普书籍。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参加国土资源部“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
4月22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部分专家、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备组成员及中国地质大学在校学生共计20余人参加了国土资源部在北京世纪坛举办的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会场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杨文志部长应邀出席活动现场。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7月25日,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在吉林省长春市开营,来自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余名优秀中小学生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夏令营活动。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在开营仪式上发表讲话,吉林大学韩晓峰副校长、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尹军副主席分别致欢迎辞,朱立新秘书长主持开营式。出席开营仪式的领导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夏令营总营长 孟宪来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 夏令营副总营长 朱立新
吉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夏令营副总营长 韩晓峰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尹军
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郭文秀
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兴洲
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专员、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孙英男
吉林省地质资料馆馆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宁克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戴世和
吉林大学博物馆馆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金利勇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赵志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刘忠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副总队长兼总工、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刘小楼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副局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张文博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处处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张俊生
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产业处处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陈迹
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科技处处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徐宏节
出席开营仪式的领导
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高度重视本次夏令营,要求与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认真筹备,精心组织,明确职责,保证安全,圆满完成夏令营的各项活动。中国地质学会认真筹划,周密安排,在吉林省地质学会、吉林大学等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组织了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实地考察和参观了大阳岔寒武一奥陶系界限层型剖面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池、大峡谷地下森林公园、十五道沟玄武岩大峡谷、杨靖宇烈士纪念馆、松花石艺术馆、中朝边境、伪皇宫、长春地质宫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期间,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专家全程陪同讲解,并就地学基础知识、古生物等相关内容做了专题科普讲座,辅导营员们撰写了地质小论文。营员们在饱览祖国壮丽山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获得了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地学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意志,增进了友谊,接受了地质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锻炼。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开营仪式
丰富多彩的夏令营生活——学习娱乐两不误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硕果累累的夏令营——闭营仪式
本次夏令营评选了优秀营员奖、优秀小论文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个人奖,鼓励奖颁给了10岁及以下的小营员。闭营仪式上,营员们的文艺表演更是精彩纷呈。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夏令营活动应急预案、活动手册、《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教育新闻网、新华新闻、凤凰网、《吉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参加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活动
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中国地质学会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
5月12日,中国地质学会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统一要求,在北京市莲花池公园围绕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注重结合当前地学热点问题,采取通俗易懂、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包括应急包展示及讲解、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地质灾害知识问答及地质标本的展示等,并制作了11块有关地质灾害及其防御的展板供公众参观学习。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首次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科普产品博览会
设立地质灾害家庭应急设备展示、宝玉石咨询与鉴定和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三大展台
11月23—25日,中国地质学会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安徽省政府共同主办,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和芜湖市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陈希出席并讲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徐延豪出席并参加了展会有关活动。
中国地质学会领导委派学会秘书处专人负责,结合当前地学热点,设立了宝玉石咨询与鉴定、家庭应急设备展示和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三个展台;制作了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和宝玉石宣传展板,地质灾害家庭应急宣传折页及我国世界地质公园DVD宣传光盘;购置了灾害家庭应急设备和科普书籍等,并邀请地学专家向参观群众针对科普知识进行现场讲解。内容上更加突出科技服务民生、凸显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并举发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应用,展品亮点纷呈。
历时三天的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厂商、院校及全国学会1300余家,对外展示的科普产品达2万余件,观众110万余人次,中国地质学会在本次科普博览会上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政府和参观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地质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科普活动亮点纷呈
中国地质学会积极调动和发挥各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的自身优势,结合地学热点问题,创新活动形式,开展通俗易懂、公众喜闻乐见的系列科普活动。
1.甘肃省地质学会——“世界地球日”大学生演讲比赛
2.安徽省地质学会——在广场设立大型科普宣传咨询点
3.湖南省地质学会——面向中学生作科普报告会
4.辽宁省地质学会——向小学生赠送科普图书
5.新疆地质学会——面向干部、群众、学生开展科普讲座
6.四川省地质学会——第五届大学生“世界地球日”主题演讲大赛
7.洞穴专业委员会——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岩溶地质馆
8.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接待参观人员,讲解海洋地质知识
9.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世界地球日”地铁四号线展板宣传
10.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开展“翠华山地质科普行”活动
11.徐霞客研究分会——“第七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在徐霞客故里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隆重开幕
12.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来自湖南省邵阳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图书馆等单位的近500名参观者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捌』 第六部分 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 CONSULTATION AND SERVICES
咨询服务 ONSULCETION AND SARVICES
编辑出版《中国地质学会“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言献策汇编》
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全国地勘行业的学术组织,中国地质学会发挥学科齐全、人才济济的优势,充分利用座谈会、动员会、技术推广会、产学商研结合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汇集行业部门和广大地质工作者智慧,编辑出版《中国地质学会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言献策汇编》。
该汇编收录了26个省级地质学会、17个专业委员会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的青年地质学者围绕找矿突破这一主题提出的真知灼见。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推荐专家建议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当地政府的肯定
中国地质学会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文地质专家卢耀如参加第十四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为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气象、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减灾建言献策,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认可。
此外,推荐的汪集旸院士在“天津市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上提出“天津市要充分利用浅层地热能”和林景星研究员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海水环境改变与变迁”的建议,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视。
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开展的咨询服务工作
北京地质学会
根据9月7日举办的“地质安全保障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论坛内容,整理提交专家建议——《关于“地质安全保障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建议》。
福建省地质学会
承担了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主要矿种找矿前景评估及实现找矿新突破的探讨”的课题,己于11月份完成。
广西地质学会
完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度地质勘查成果通报》和《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度地勘行业信息统计年报》的汇总上报和编辑出版工作。
河北省地质学会
与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信息中心共同完成了《河北省国土资源科技信息与科普建设项目》,编辑出版了《河北国土资源与海洋科技信息》(季刊)5期。
吉林省地质学会
与白山市江源区人民政府合作申报寒武一奥陶系地质遗迹国家级地质公园和松花石产业研发。
陕西省地质学会
组织编辑了《2011—2012年陕西省优秀地质成果获奖项目汇编》。
上海市地质学会
根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授权和委托,组织行业专家对各单位提交的19项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
四川省地质学会
受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委托,全面启动四川省矿业权设置方案的评审工作。
天津市地质学会
成功申报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团体决策咨询资助项目——“天津市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省地质学会
提供科技支撑,开展全省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勘查质量检查工作。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学会
协助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完成优秀调研成果(2008—2012年)汇编,评选优秀调研报告和协助举办“如何撰写调研报告”培训班。
21世纪地质研究分会
承担了中国工程院陈毓川院士委托的《发展矿业的若干重大政策建议研究》。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按照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关于建立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议”的提案及教育部对提案的答复意见,组织专家对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充分调研,形成相关高校开展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报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继续开展深入的落实工作。
洞穴专业委员会
积极开展全国岩溶洞穴资源调查,开展了广西桂林、贵州绥阳、湖北利川典型洞穴资源调查。
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
积极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标准中心等沟通联系,将非金属矿产地质标准体系纳入国土资源部标准修订规划中,开展标准编制4项:《饰面石材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硅灰石、透辉石、透闪石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方解石地质勘查规范》。
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
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完成地调科研类工作项目立项9个,地质找矿项目立项两个,同时参与申报“973”项目一个,新立“863”项目一个,申报2013年度国土资源公益性项目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个,科技部科研院所开发基金项目一个,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两个,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三个,获批项目三个,市场项目仅与攀钢矿业签订项目合同5个。
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
加强了矿山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如积极为锡铁山矿申报国家有关项目,组织院士、专家论证,争取立项,为企业实实在在地排忧解难。
农业地学专业委员会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等专题研究的请示》的内部签报,参与收集整理并分析19个城市群周边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分析城镇化发展布局的合理性,提出优化布局的建议,服务于国家的城镇化战略。
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
2011—2012年参加了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金刚石岩心钻探钻具设备》、《地质岩心钻探金刚石钻头规格系列》、《地质岩心钻探金刚石扩孔器规格系列》三项国标的编制工作。
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
广西柳州帽合村、广西桂林瓦窑航道局先后发生严重的岩溶塌陷灾害,组织人员及时赶赴灾害现场,代表国土资源部参加由广西国土资源厅组织的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系统分析了岩溶塌陷的成因和趋势,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玖』 朱学稳的介绍
朱学稳 1932年11月生,安徽舒城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回学地质答系。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广西区科协委员,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科学技术咨询中心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学会理事,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会员。
『拾』 中国地质学会的学会章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学会名称为中国地质学会,英文译名为“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缩写为gsc。第二条 中国地质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由中国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地质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本会代表中国地质学界参加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及其下属学术组织。第三条 本会宗旨是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活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积极倡导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和优良学风;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我国地质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第四条 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以及挂靠单位国土资源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条 本会的住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内),邮政编码:100037。第二章 业务范围第六条 本会围绕我国地质科学技术与相关领域开展以下业务活动: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同国内外地质科技团体和地质学家的联系;二、组织和承担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三、编辑、出版、发行本会主办的地质科技期刊;四、向社会普及地质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五、开展继续教育,组织和承办各类技术培训或技术研讨班、研讨会等,推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六、受挂靠单位国土资源部委托,负责中国注册地质师的资格认证的相关日常管理工作等;七、开展地质科技咨询服务和地质科技开发工作;接受委托,对国家地质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进行科技咨询;开展地质科技项目论证、成果鉴定和奖励评审、文献和标准的编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评定等;八、发现和举荐地质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在地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九、向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十、承担上级单位交办的相关事宜和开展为会员服务的其他活动。第三章 会员第七条 本会会员分为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两部分。第八条 个人会员包括:荣誉会员、会员、学生会员、通讯会员和外籍会员。一、入会条件凡承认本会章程,并符合下列不同类型会员条件之一者,均可提出入会申请,按审批程序批准后,成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一)会员1、获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地质科技人员;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或具有相当技术职务的地质科技人员;3、从事科技、教育、生产等地质科技管理工作5年及以上,并热心和积极支持本会工作,具有一定业务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二)学生会员1、高等院校地质类专业本科二年级及以上;2、在校硕、博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三)荣誉会员凡年龄在70周岁及以上,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经本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可授予本会荣誉会员。1、为地质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2、为地质学会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四)通讯会员现居住在港、澳、台地区或旅居国外并在本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中国籍地质科技工作者。(五)外籍会员在地质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并热心参与和协助组织本学科学术交流的外籍专家、学者。二、入会程序(一)会员、学生会员,本人应向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学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中国地质学会个人会员申请表”,由所在省级地质学会审批后报中国地质学会备案,颁发中国地质学会会员证。(二)荣誉会员,经本人同意,由学会分支机构、省级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提名,常务理事会批准,可成为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员。(三)通讯会员、外籍会员,由本会会员两人书面推荐、本人向本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中国地质学会个人会员申请表”,经本会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后颁发中国地质学会会员证。外籍会员报中国科协备案。三、权利和义务:(一)权利1、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2、优先参加本会主办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考察、培训等活动,并享有优惠的会议注册费;3、免费或优惠获得本会相关资料和主办的出版物;4、享有申请本会有关奖励或推荐有关奖励资格的权利;5、享有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和监督权;6、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二)义务1、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2、维护本会的合法权益;3、完成本会交办的任务;4、按规定缴纳个人会员会费。四、会员资格及会籍管理(一)本会荣誉会员、通讯会员、外籍会员的会籍由本会直接管理;本会普通会员、学生会员由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学会管理。(二)会员调离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时,应及时到原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学会办理会籍转移手续;(三)会员应自觉缴纳会员会费,在会员资格有效期满六个月后仍未能及时缴纳会费的将自动取消其会员资格;(四)会员被剥夺政治权利者,自动取消其会员资格;(五)会员退会或被取消会员资格后要求重新入会的,按原审批程序重新进行审批。第九条 单位会员一、入会条件凡承认中国地质学会章程,与本会行业领域有关,愿意参加和支持本会组织的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技术咨询、人才举荐、教育培训等有关活动的,并具有一定科技队伍和一定比例的本会会员,从事科研、教学、生产、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教学机构、社会团体。二、入会程序向本会提出书面入会申请、填写“中国地质学会团体会员申请表”,经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即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三、权利和义务(一)权利1、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2、理事会换届选举时,拥有理事候选人的提名权;(新增)3、优先参加本会组织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学考察、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等;4、拥有申请本会有关奖项、奖励的资格;5、优先和优惠订阅本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或有关资料;免费获得本会内部刊物;6、免费在学会网站和内部刊物上刊登团体会员单位的人才、科研、教学、生产等成果有关信息;7、拥有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和监督权;8、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二)义务1、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维护本会的合法权益;2、及时向本会提供相关学术动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及科学普及活动;3、按规定缴纳团体会员会费;四、会员资格和会籍管理(一)团体会员单位会籍由本会统一管理;(二)不能按期缴纳会费的团体会员单位将取消本会团体会员单位资格,取消会员资格后需重新入会的,需按原审批程序进行重新审批。第十条 会员会费的管理与使用一、本会各类会员会费应按财务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二、收取会费需向缴费人开具由财政部门监制、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三、个人会员会费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学会负责收缴与管理使用;团体会员单位会费和学会理事会费、通讯会员和外籍会员会费由本会负责收缴及管理使用;四、会员会费主要用于为会员服务性支出和补贴本会工作支出;五、本会按年度会费缴纳标准收取会费,可一次性缴纳五年会费,也可按年度缴纳;六、会费缴纳和使用情况每年向常务理事会报告,并接受会员监督。第十一条 团体会员单位应设立1-2名联系人,负责本单位的会员发展申报、团体会费缴纳及日常事务管理;第十二条 本会遵循中国科协制定的会员统一编码规则,对个人会员进行统一编码;第十三条 不按规定缴纳会费的个人和单位,不得参与本会各项奖项的评选、不得担任本会理事。
第十四条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第四章 领导机构和负责人第十五条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是本会最高权力机构。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一)制订、修改本会章程;(二)选举和罢免理事会理事;(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四)制定本会工作方针和任务;(五)决定章程规定的其他重大事宜。二、会员代表的产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学会按规定分配的名额,由会员单位民主选举产生,部分代表可由团体会员单位推举产生,理事会现任理事和新拟任理事候选人为当然代表。三、工作程序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如遇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应由常务理事会议决定后,报中国科协批准,但提前或延期召开一般不得超过一年。第十六条 理事会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一、理事选举程序和条件(一)程序理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研究分会、工作委员会,各团体会员有关部门及单位按规定分配名额推荐候选人,经上届常务理事会议审议后,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提出理事候选人名单,由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理事。(二)条件理事人选年龄应在70周岁以下,且在本行业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学风正派的专家、学者;在产学研第一线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热心学会工作并具有一定业务管理水平的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事业管理人员,理事可以连选连任,但不能超过两届,隔届可再任。二、理事会行使的职权(一)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或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
(三)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
(四)制定本会发展规划;
(五)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
(六)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七)决定会员的入会和除名;
(八)决定副秘书长和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的聘任;
(九)向国家推荐重大学术成果和优秀人才;决定本会表彰和奖励事项;
(十)审定内部管理制度、筹集学会活动经费;
(十一)审议、决定本会其他重要工作。
三、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遇特殊情况可以通讯方式举行。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出席理事的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理事不能到会,可委托代表参加,并有委托投票权。
第十七条 常务理事会
本会设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第一、四至十条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一、由理事会提出常务理事候选人名单(常务理事人数不得超过理事人数的1/3),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法,选举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若干名、常务理事若干名、秘书长一名组成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可委托一位副理事长担任常务副理事长。
二、常务理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遇特殊情况可以通讯方式举行。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的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八条 学会负责人
一、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三)理事长、副理事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任职时年龄一般不超过62周岁且为专职;
(四)热心学会工作,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刑事处罚;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学会换届后一般不增补或变更秘书长以上负责人,确需增补或更换的,需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议,向中国科协提出申请,经审批同意后按学会章程规定进行选举,并到民政部办理备案等相关手续。
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每届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对任期内业绩突出的秘书长,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名,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中国科协审查并经民政部批准,可再延长一届任期。
四、理事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特殊情况下,经理事长委托、理事会同意,报中国科协审查并民政部批准,可由秘书长担任本会法定代表人。
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五、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理事长因故不能履行职权,可委托常务副理事长代行职权。
六、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二)协调、监督、检查各机构开展工作情况;
(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机构主要负责人,提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审定;
(四)决定办事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十九条 名誉理事
名誉理事只授予对本会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士,且已退离本会工作岗位,经理事长提议,常务理事会审批,方可授予。
一、条件
名誉理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授予:
(一)曾任本会常务理事、年龄60周岁及以上并已退离工作岗位;
(二)曾连任两届本会常务理事;
(三)曾连任三届副秘书长且曾任本会理事。
二、名誉理事除享有会员的权利外,还具有以下权利:
1、优先参加本会主办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考察、培训等活动,并享有低于其他会员的会议注册费;
2、免费获得本会相关资料和主办的出版物;
第五章 办事机构
第二十条 本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处理日常事务。办事机构是在本会常务理事会领导下,日常工作由秘书长具体负责的常设专职业务机构。
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人员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派出。
第二十一条 本会由常务理事会聘任的专职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主持办事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本会可对社会聘用的合同制工作人员实行流动的动态人事管理,建立流动人员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其人事档案、社会保险、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委托北京(或部委)有资质的中介公司代为管理。
第二十三条 本会对社会聘用的合同制工作人员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等按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分支机构
第二十四条 本会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及业务活动的需要,设置若干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分会、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分支机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非法人学术工作机构,承担组织本专业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咨询服务、人才举荐、培训及专业研究等方面的任务。
第二十五条 分支机构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数人、秘书长一人和委员若干人。主任委员和成员由有关方面协商、推荐,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聘任。
第二十六条 分支机构应按学会章程规定每五年换届一次,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年龄不得超过70周岁,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党政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兼任学会分支机构主任委员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第二十七条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需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审议同意,报中国科协审查并民政部批准。
第七章 经费及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八条 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国内外个人、团体和单位的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拨款;
七、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九条 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第三十条 本会开展表彰奖励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一条 本会合法收入享有法人财产所有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挪用。
本会财产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第三十二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三十三条 本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第三十四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采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 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第三十五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需依法接受民政部和中国科协认可的审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八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六条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建议,报国土资源部审查同意后经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中国科协审查批准。
第三十七条 本会终止前,需在中国科协和国土资源部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与清算无关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本会在民政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三十九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中国科协、民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九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条 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在通过后15日内报中国科协审查,经同意,报民政部核准后生效。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章程于2011年11月1日经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第四十二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第四十三条本章程自民政部核准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