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特性
⑴ 我国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特点
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
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灾种全、危害大,这是我国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难以比拟的。根据我国地质灾害已有案例和地质灾害的物质组成、动力作用、破坏形式及破坏速率,将我国地质灾害初步分为十大类38种(见表13-1),全国31个省、区、市,几乎无一不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每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元。
2.具有区域性和群发性
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纬度分带的制约,我国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变化规律:在我国西部山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区;黄土高原及大片红层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和滑坡相当严重;西部内陆盆地与内蒙古高原,沙漠化、盐碱化十分突出;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海岸侵蚀与淤积主要分布于在我国东部平原及沿海地带;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和部分北部山地丘陵区。
表13-1我国地质灾害类型表
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往往以点、群形式发生,形成灾害体系或灾害链。前一种灾害的结果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诱因,或是灾害体系或灾害链的某一环节。如斜坡岩土位移灾害大都与降雨有关,先崩塌或滑坡,后形成泥石流,待能量消失后,才达到新的平衡。因此任何孤立的单灾种调查评价都难以准确地反映灾害的实际危害程度。
3.具有持久性和周期性
地质灾害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其原貌,其发展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我国沿海城市和东部平原,地下水超量开采,诱发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污染,许多地区深层地下水均已降至80m左右,比海平面低70多m,这一环境演化将是持久的。此外,滑坡、泥石流具有一年到几百年不同尺度的活动周期。
4.具有与社会的同步性
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我国地质灾害有灾种增多、频度增高,危害性增大的趋势。50年代初期,地面沉降、地裂缝仅在个别省、区和城市发现,至90年代,已遍及20多个省区,且范围逐步扩大,速率明显加快。据统计,四川省建国以来,人口翻了一番,而崩滑流山地灾害翻了三番多。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受灾因素增多,小灾酿成大灾,这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重要发展趋势。
5.缓变型地质灾害日益加剧
缓变性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面沉降、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等,这些灾害的发展,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赖依生存的资源逐渐减少或枯竭。内蒙古据近30年统计,全区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了近10.66万km2,每年以3000km2的速度不断向外扩展。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年侵蚀模数8000t/(km2·a)。全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波及25个省区市。
深入研究并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和活动规律有助于地质灾害勘察研究工作的部署及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⑵ 请问地质灾害有哪些前兆特征
地质灾害发生是有前兆的,不同的地质灾害其前兆特征各异。
滑坡发生的版前兆特征有:滑坡前缘出权现裂缝,土体隆起,出现小崩小塌;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岩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裂缝冒热气或冷气;泉水复活或干枯,水位突变;动植物有异常,例如蚂蚁、老鼠搬家、蛇出洞、狗叫、鸡鸭不回笼等现象。
崩塌发生前的前兆特征包括:1、有小崩小塌发生;2、裂缝加大加宽,或出现新的裂缝;3、岩石崩塌前有时可听到摩擦声、撕裂声、错碎声;4、出现热、气、水等异常;5、动植物异常。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1、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2、上游山谷中传来轰鸣声;3、有轻微的振动感;4、动物有异常。
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1、井、泉水位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3、地下有响声。
但是,有的现象并不一定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需要进行科学认真的分析。
⑶ 地质灾害特点与发育规律研究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反映了其形成机制的差异性和普遍性,表现在动力来源、与形成动力的关联度、形成时间、形成过程、成灾的关联性与可控性、危害程度等方面。
一、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是指发生在近地表且以变形为主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1.地面沉降
工作区内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鲁北平原,即东营市,主要形成原因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和油气开采。
在1985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山东省地震局进行现代形变测量时就已发现东营市地面沉降,东营-垦利地面沉降量最大为80mm。2000年,地震部门对该区部分高程点进行了高程复测,高程点地面沉降量为248~397mm。
2002~2003年,有关部门通过对东营地区地面沉降观测点共43个点的监测结果分析发现,沉降量在30mm及30mm以上的有7个点,20mm~29mm的有14个点,10mm及以下的有5个点,其余在11~19mm之间。
上述地面沉降监测资料表明,鲁北平原区处于整体沉降中,局部的深层地下水强采区和油田集中区地面沉降已具有一定规模,应尽快建立工作区地面沉降监测体系。
2.地裂缝
地裂缝多分布在环渤海平原区、矿区、烟台、青岛、威海城区及震区。有的地裂缝系抽排水所致,有的与地面沉降伴生,有的是地震等内动力作用的结果。2005年1月18日发生在山东乳山的4.3级地震在宏观震中梅家形成了3条长达20m以上的地裂缝。地裂缝属于衍生地质灾害,当发育明显时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并具突发性、群发性、不可控制性。
日照五莲市于里镇—管帅镇—汪湖镇一带发育一个地裂缝,走向北东,全长25km,宽约2km,总面积约100km2。目前已有3个乡镇28个村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约2万人受灾,13875间房屋产生裂缝,其中无法居住的危房达10410间,坍塌房屋达500间;206国道多处产生横向裂缝;2座大坝及部分渠道产生变形及裂缝。其经济损失巨大,灾害隐患严重。初步勘查结果表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构造活动地震及附近采矿等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的。
3.地面塌陷
山东半岛地区地面塌陷有两种。一种是采空塌陷,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未对采空区进行填充或永久性支护,上方岩层在自重的作用下发生下沉,造成地面大范围塌陷。另一种是岩溶塌陷,在碳酸盐岩类地层分布地区,由于无节制超量开采岩溶地下水,或矿山排水不当,造成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地面塌陷。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淄博辛店水源地附近(尹建中,1996)。
二、斜坡环境变异灾害
斜坡环境变异灾害是指发生在沿海山坡和海底斜坡地带,由于重力失衡形成的岩石、土壤和泥沙的整体化塌落现象,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具有成因复杂、衍生性、潜在危害性、分布广、突发性、群发性,多数可控。
崩塌、滑坡、泥石流多发生于变质岩、侵入岩、寒武系石灰岩组成的中低山丘陵区,具有突发性强和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工作区内济南、淄博、烟台、青岛均有崩、滑、流地质灾害发生。
重力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渣石流、崩塌等。近年来,此类事故时有发生,招远金矿玲珑选矿厂因连降大雨,尾矿库因山洪造成尾矿砂顺流而下,冲毁果园10余亩、庄稼地25亩,淤塞小型水库1座,此次事故还使3km长的河道淤积,经济损失35万元。
崩、滑、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貌、气候的关系均比较密切,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和鲁东丘陵区均有发育,工作区内则在济南、淄博、烟台、青岛较发育,各城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情况详见综述部分表32。
由综述部分表32可以看出,工作区内已发崩塌138处、滑坡67处、泥石流74处。调查得知区内泥石流灾害多为矿产开采的废渣堆形成的渣石流。
三、流体灾害
流体灾害是指山各种流体引起的各种地质灾害,包括海岸侵蚀、海水入侵、风暴潮、海啸、黄河尾闾摆动、坑道突水、港口淤积等。内、外动力对于这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均有贡献,其成因复杂。上述地质灾害多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不可控性、群发性(个别灾种也可单独发生),其中的风暴潮、海啸和坑道突水还具有突发性。
1.海(咸)水入侵
(1)海水入侵的演化历史和重点入侵地段现状分布
1976年在工作区内的寿光、寒亭、莱州等地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井中首先发现水质变咸、Cl-浓度增高等海(咸)水入侵现象,当时仅为几处孤立的点状入侵,整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比较缓慢,入侵面积小,为发生阶段。80年代中后期,入侵面积迅速扩大,入侵速度达最大,整个莱州湾东、南沿岸连为一片,为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海水入侵速度减慢,局部地段有减弱趋势,为缓慢发展阶段。
据调查统计,现阶段山东半岛地区海水入侵总面积1351.7km2(表8-1)。
表8-1 山东半岛地区海(咸)水入侵统计
(2)海水入侵的演化趋势
环渤海山东地区海(咸)水入侵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70年代的初始阶段;②8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③9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有所增加,各地对海(咸)水入侵的危害有了足够的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限采措施,海水入侵总体处于减缓阶段。
莱州湾东岸海水入侵主要以第四系地层为入侵通道,由于下伏基岩岩性为变质岩、花岗岩,透水性极弱,所以该区以海平面与基岩顶面交线作为最大入侵线。根据这一原则可确定海水入侵最大线位置。莱州湾东岸龙口平原区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地下水限采措施,地下水位将持续下降,海水入侵将最终危及整个龙口平原,最大入侵距离将达14.2km。其他地区入侵线已接近最大入侵线,不会再有大幅扩展。莱州湾南岸尽管第四系厚度较大,但咸水入侵并不会无限度地向内陆入侵,而是与地下水位负值漏斗规模、漏斗中轴线位置有关,最大入侵线位于负值漏斗南侧水力坡度恰为原始水力坡度时的位置,根据目前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开采布局、开采程度分析,地下水负值漏斗位置和规模不会再有较大变化,所以可依据现状漏斗情况确定最大入侵线。今后咸-卤水入侵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广饶、寿光西部和昌邑市,未来将向内陆入侵3~15km,其他地区已接近入侵终止线,面积不会有太大扩展。
环渤海山东地区除莱州湾沿岸外,其他地区海水入侵均发生于主要河流入海口平原,入侵区附近第四系展布范围相对较小,第四系基底岩性致密,裂隙不发育,使得海水入侵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且当地政府对入侵区地下水采取了一系列的限采措施,海水入侵得到遏制,有些地区入侵范围有缩小趋势。所以近期上述地区海水入侵总体上将维持现状,不会有较大变化。
2.风暴潮
山东沿海风暴潮的空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在莱州湾南岸,以风潮型春季风暴为主;在黄海沿岸以台风风暴型为主,主要发生在夏季。渤海南岸1993年11月初发生的一次大风暴,将黄河海港两侧的大部分护岸坝掏空,部分油田勘探坝被冲断成几段。
风暴潮向内地入侵少则5~10km,多则20~30km。1938年7月17日渤海南岸的风暴潮向陆地入侵达30km。1964年4月5日的风暴潮位达4.77m,使25个村5305户2.33万人受灾,3万亩农田谷物不生。风暴潮过后常瘟疫流行,海水入侵使大片农田盐碱化,淡水资源受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其产生的副作用常是几年难已消除,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常常是长期的。
3.海岸侵蚀
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长3121km,主要为基岩海岸(占2/3,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的东部、东南部、东北岸)、淤泥质海岸和沙质海岸(主要分布在鲁北沿海、莱州湾沿岸、胶州湾沿岸)。海岸侵蚀普遍存在,形式多样,程度不一,是一种灾害性的海岸地质现象。山东半岛的海岸侵蚀已给沿岸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沿岸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工作区内海岸侵蚀较严重的地区有蓬莱—屺姆岛和黄河三角洲海岸。
4.港口、水库、海湾的淤积
港口、水库及海湾的淤积通常是由两方面造成的,其一是由于相邻陆区水土流失给海区带来大量的泥沙;其二是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布局改变海水流场而发生淤积。前者如胶州湾,对比1980年与1935年的面积发现,胶州湾总面积减少了112km2(高振华,1985;王文海,1985),年平均减少2.8km2,每年减少滩涂2.5km2。烟台、威海两市9条大河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达577.7×104m2。威海市远遥船坞是1963年投入80万元建成的,仅仅使用了10年,就被淤平报废。关于不合理海岸工程布局造成的海区侵蚀与沉积发生变化的实例更多,如青岛市第一和第二海水浴场前沿不合理的海岸工程改变了流场,造成两个浴场的沙子被不同程度地带走。
5.其他流体灾害
黄河尾闾摆动主要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自1855年以来,山东河段共决口45次,山于黄河含沙量高,易淤、易决、易徙。作为地上悬河的黄河河道的疏通与河堤的加固对于防御与减少其危害性至关重要。
坑道突水主要分布于招掖金矿井分布区。坑道突水是山东省近年来频发且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主要源于越界开采、乱开滥采、排水不当。
四、水土环境变异灾害
所有水质和土质的恶化现象均属于水土质变异,包括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沙土液化和土地盐碱化。这些地质灾害多数由外动力作用引起,均表现为潜在的危害性。除地下水污染外,其余均为衍生地质灾害;除沙土液化外,均可控制;沙土液化具有突发性。
五、其他地质灾害
1.潜在地质灾害
潜在地质灾害主要是指本来可以避免但由于不合理的规划而造成的灾害。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工程建在断裂带上,这种建筑如同在建筑物下埋了一颗炸弹。此种情况在许多城市都可以见到。
2.古河道、古潮沟
古河道主要分布于渤海沿海地区、莱州湾、黄海近海地区。(海底)古河道岩相的多变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是妨碍沿岸与海底工程的制约性地质灾害因素。
古潮沟主要分布于莱州湾、黄海西部浅海区。由于古潮沟内部与周边岩性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工程地质环境的亚稳定性。
3.海底隆起、底辟
海底隆起主要分布于莱州湾、黄海地区。无论是构造成因还是重力或冲刷侵蚀作用所致的海底隆起,均构成了横向失稳性地貌单元,是工程施工的妨碍因素。
底辟主要分布于莱州湾、黄海地区。底辟是由于构造活动性或密度的差异所形成的海底隆起形象,其以不稳定性为主要特点,是海底工程应予以避让和重点防御的限制性地质灾害因素。
4.气相灾害
气相灾害是指由地下天然气等气体所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主要为海底浅层气。成因复杂,具有潜在危害性、突发性、单发性和不可控性。
海底浅层气主要分布于渤海湾、莱州湾、黄海近海海底。海底松散沉积物中的天然气在构造、钻探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喷沙和泥山,可颠覆海上钻井平台,是海底工程的潜在危害源。
⑷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李铁峰等(1996)、潘懋等(1997)、张梁等(1998)较系统地总结了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地质灾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必然现象。人类通过探索研究,可以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采取适当措施,有效地防御地质灾害的威胁。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地质灾害是在多因素影响下由多种动力作用形成的,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复杂的随机条件。受地质作用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地质灾害亦具有周期性特征。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按灾害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地质灾害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灾害两大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骤然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危害大的特征,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渐进性地质灾害是指缓慢发生,以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交换等作用逐步发展而产生的灾害,主要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煤田自燃等。
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的,常常具有群发性的特点,而且一种灾害的结果可能成为另一种灾害的诱因。如我国西南地区,因为有大量潜在的危岩和滑体,暴雨后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由此而转化成泥石流灾害。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多数地质灾害的成因具有多元性,受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某些地质灾害具有原地复发性。如川藏公路沿线的古乡冰川泥石流,一年内曾发生70余次,国内罕见。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受区域地质条件的控制,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我国“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叉成网”的区域构造格局,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地质灾害对人类而言,主导作用是破坏;相对而言,有时可能具有“建设性”作用,如上游水土流失可为下游提供肥沃的土壤。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长久性、复合性等特征。
9.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
由于人口的急增,人类需求快速增长,经济开发活动日益强烈,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导致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地质灾害给灾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⑸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岩土条件,决定了调查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概括起来,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数量多、密度高、变形模数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②滑坡平面形态典型、剪出口高,基本力学模式简单;③崩塌规模小、危害大、变形模式多样;④不稳定斜坡坡度跨度大,坡形以直线型为主,潜在危害严重;⑤诱发因素清楚,宏观前兆相对明显,可预防性较强。现就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灾害或灾害隐患的形态与规模特征、边界特征、表部特征、内部特征和变形活动特征等分述如下:
一、滑坡
(一)形态与规模特征
1.平面形态
调查区滑坡均属黄土滑坡,无论是实地抑或在遥感影像上,其形态特征明显,容易识别。滑坡后壁平面形态多呈典型的圈椅状,形态明显,后壁多处于黄土梁峁斜坡中上部,坡度60°~90°。滑坡前缘表现为舌状或长舌状,古滑坡和老滑坡前缘多遭受侵蚀,甚至连滑体大部或全部被冲蚀殆尽,仅保留后缘圈椅形态和因侵蚀坍塌而残留的坡面较陡的少量滑体。在老滑坡坡脚可见发育有高漫滩乃至一级阶地沙砾石层堆积。滑坡平面形态有半椭圆形,窄三角形,宽三角形及不规则形等(图3-6)。
图3-6 滑坡平面形态类型示意图
2.长度、宽度与厚度
据293处实地详细滑坡调查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分区和统计,得出长度、宽度和厚度主要集中分布区间,以及最集中分布区。
长度:滑坡体长度跨度范围较大,多为40~500m,但主要集中在90~250m间,有210处,占实地调查滑坡总数的72%;特别是在90~150m间的有124处,占42%,约占半数;≤90m的有54处,占18%;>250m的有29处,占10%(表3-10)。
表3-10 滑坡体长度统计表
宽度:滑坡体宽度跨度范围亦比较大,在40~1000m间(表3-11)。近60%主要集中在100~300m间,有173处;特别是在101~200m间有101处,占实地调查滑坡总数的34%;≤90m的有30处,占10%;91~100m有21处,占7%;>400m的有31处,占11%;301~400m 间有38处,占13%。
表3-11 滑坡体宽度统计表
滑坡体长度L和宽度B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图3-7),即滑坡体的长度越长,其宽度也越宽。经回归分析,二者之间大体上呈直线关系,其关系式为:
B=1.07 L +60
相关系数:
R=0.67
图3-7 滑坡体长度与宽度相关关系图
滑坡体宽度与长度之比与滑坡发育数量亦具有一定关系(图3-8)。
厚度:滑坡体厚度范围为2~30m,主要集中在2~15m间,有270处,占实际调查滑坡总数的92%;其中6~10m间的有142处,占48%;2~10m间的有235处,占80%;>15m的有23处,占8%(表3-12)。
图3-8 滑坡体长宽比与滑坡发育数量关系图
表3-12 滑坡体厚度分布区间统计表
3.面积和体积
从以上分析,滑坡体长度主要集中在90~250m之间,宽度主要集中在100~300m之间,厚度主要集中在2~15m之间。宽度最大,长度居中,厚度最小。从滑坡规模看,其大小主要是取决于面积的变化,而面积的变化又主要取决于宽度的变化,故宽度与滑坡规模具有很大关系。规模小的滑坡多偏窄,规模大的滑坡多较宽。就以上统计资料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数据,求得滑坡面积为(0.9~7.5)×104m2,体积为(1.8~112.5)×104m3。
(二)边界特征
1.滑坡后壁
滑坡后壁是滑坡体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其位置较高,平面形态多呈弧形。后壁坡度一般较大,在50°~90°间,坡向与原坡向基本一致,坡度明显大于原坡面;顶部与原斜坡坡面相交,形成明显的坡度转折棱坎,滑坡越新转折越清晰。后壁中部坡高最大,向两侧弧形弯曲并降低,高度多在数米至十数米间,大者可达数十米。
壁面总体上较平直。受自然界风化侵蚀,滑坡由老至新,壁面则由破碎趋于完整。破碎的壁面为古滑坡,仅能从整体上显示出滑坡后壁的形态,多发育有小冲沟,以及以草丛为主的植被。在后壁破碎严重时,甚至不易发现,与周边斜坡接近。完整壁面多为老滑坡和新滑坡,特别是新滑坡,壁面黄土裸露,表面略显凹凸不平,其上植被不发育,与周边斜坡可明显区别开来。
2.滑坡侧界
滑坡侧界分两部分:上部为侧壁,与后壁特征相近;下部为滑体边界,在滑动中滑体堆积于下方,向两侧扩展。滑坡下滑后,坡面坡度减缓,在斜坡上形成一凹地,凹地两侧即为上部侧界。随着滑坡发生时间早晚不同,侧界保留的清晰程度也不同。大多古滑坡和老滑坡侧界已不甚清晰,林木草丛覆盖,与原坡面呈渐变过度;由于滑体大多后倾,中部凸起稍高,两侧边界地势最低,可见发育有同源冲沟。下部滑体顺坡向突出,向两侧扩展。新滑坡和老滑坡还可见到明显的台坎。由于黄土强度低,其边界在长期风化作用下,与原始坡面渐混为一体,古老滑坡下部侧边界不易与原坡面区分,呈过渡关系。
3.滑坡前缘
(1)出露位置
滑坡前缘出露于河流或沟谷斜坡坡脚。古滑坡和部分老滑坡的前缘基本没有保存,在长期地质历史中遭受流水侵蚀,已不存在,仅存滑坡体中后部;老滑坡和新滑坡前缘尚存在,滑坡在下滑时多冲向彼岸,堵塞河道,迫使河流弯曲,在地貌上多表现为河流凸岸。前缘是滑坡体的堆积区,坡度平缓,多小于30°。
(2)临空面
受流水侵蚀,处于斜坡坡脚的古滑坡和老滑坡前缘多形成滑坡临空面,其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数米,临空面坡度陡,多在45°以上,甚至直立。表面新鲜地层裸露,可见有滑动挤压形成的致密纹理。
(3)剪出口
剪出口出露的地层因地质结构和河谷所处地段不同而异,剪出口可见四种类型:
黄土层内型:滑坡自黄土层内剪出,滑面或在马兰黄土中,或切穿数层古土壤,剪出口位置在黄土中,所见出口位置有高有低,在数米至数十米间。
黄土-古土壤型:滑坡自黄土与倾斜古土壤界面剪出,剪出口位置相对其他类型较高,距沟底十数米(少数在数米),上覆黄土滑体厚度则较薄,在数米至十数米间,少有数十米的。
黄土-红粘土型:由于红粘土分布稀少,仅在部分沟谷上游分水岭两侧可见,滑坡体沿红粘土面剪出,剪出部分土体混杂,受强烈挤压形成黄土-红粘土混合挤压带,剪出口位置相对较低。
黄土-基岩型:是区内较常见的剪出口类型。黄土直接与基岩接触,滑坡体沿基岩面剪出。由于二者工程地质性质差异明显,上覆黄土厚度大,沟谷切割深,坡体临空面大,常见滑坡沿此剪出。
(三)表部特征
1.微地貌
滑坡表面微地貌形态多样。后缘是滑坡体的最高点,由于滑体下滑后形成反倾坡面,较陡后壁与反倾后缘间形成封闭的洼地,降雨在洼地汇集,积水较多时,向滑体两侧排泄,形成“双沟同源”现象。洼地内潜蚀发育,特别当滑坡体有复活运动趋向时,坡体中结构疏松,落水洞发育,直径数十厘米左右,深1m左右,并向两侧延伸。
调查区滑坡主要为牵引式滑动,其地貌特征表现为,自前缘到后壁分别逐级滑落,在滑坡体表面自上而下可见逐级错降的台坎。坎高多为1~3m,坡度陡峭,近于直立或直立。台坎宽2~5m,顺坡向下倾,坡度10°左右或近于水平。
古滑坡体上冲沟发育,完整性差。冲沟规模随滑坡体的大小不同而异,大型滑坡体上冲沟宽十米至二三十米,沟深可达三四十米,将滑坡体分割成独立的若干部分;特别是滑坡体中部较两侧更为凹陷;老滑坡和新滑坡完整性较好,冲沟浅且少,深和宽均在数米上下,总体上中部凹陷也不明显。由于滑坡体在总体上较周边斜坡凹陷,易于汇集降水,植被发育较好,不仅草丛茂盛,而且还多形成小规模的森林。植被发育明显优于周边斜坡。
近代发生的新滑坡保留着典型的滑坡特征。不仅后壁和侧壁黄土裸露,壁面新鲜明晰,且滑坡体基本没有被侵蚀。在滑体前缘,滑体前行受阻,形成前缘鼓胀,两侧并发育有数厘米宽的张性裂缝。滑体冲出至沟底,向两侧扩散,形似田陇地埂。受谷底流水侵蚀,陇埂多不易保存,只留下略显凸起的地形。
2.裂缝
古滑坡和老滑坡时代久远,滑体上裂缝早已彻底充填,现今没有迹象可寻。但新滑坡,特别是近期发生的滑坡,其上裂缝清晰可见。滑体两侧有张性裂缝,裂缝宽数厘米,近似平行排列,间距随滑坡规模而不等,从数厘米到数米都有。2006年5月发生的杨崖新滑坡,顺同斜坡走向发育有多条张张扭性裂缝,长由数米到数十米,最大张扭裂缝宽近1m,并伴有0.5m左右的正向错落,致其上新建的楼房错裂,被迫废弃。古滑坡和老滑坡在遭受长期的外动力改造后,形成新的临空面,产生大小不等的裂缝,如虎头峁滑坡。由于滑坡冲蚀及“双沟同源”现象,在滑坡体上部产生大量的张性裂缝,长度由数米到数十米,最大张扭裂缝宽近1.5m。
(四)内部特征
1.滑坡体
受黄土斜坡地质结构制约,滑坡体主要由黄土状土组成,土体组成单一。滑体在滑动时松动解体,稳定后在重力作用下,又重新压密固结。在钻孔内和冲沟中,可以见到固结混杂的土体。仅在滑坡前缘,出现下部基岩风化壳被错动,可见土石混杂体。由于降水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滑坡体内一般不含地下水,在滑坡前缘一般亦无地下水溢出。
2.结构面与滑带
斜坡结构面主要有节理面与层面两大类。节理面包括原生的垂直节理、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卸荷节理、湿陷节理以及滑坡与崩塌节理面等,主要表现为黄土的垂直节理和卸荷节理。对滑坡而言,节理面主要控制滑坡的后壁拉裂位置,与滑动面关系不大。层面主要有黄土与基岩接触层面,与红粘土接触层面,与古土壤接触面三种,层面控制着滑动面的位置,其在黄土中的位置越高,所形成滑坡的规模就越小。
滑带埋藏于滑体之下,调查中仅在一些滑坡前缘断面处可见其露头。滑带是整体移动的滑体与稳定的滑床间形成的一个错动的滑动空间,据野外所见,在黄土中大多数表现为一个面,较为平直或微显弯曲,滑动面光滑。
另据凤凰山滑坡勘查揭露,滑坡主滑面土体挤压破碎,次级错动面发育,节理密集成带。主滑带发育密集剪切裂隙夹黄土碎片,带宽0.1~0.2m。滑带附近滑体发育有与滑面平行或斜交的多组裂缝,结构破碎。滑带附近滑床为浅黄色黄土,土质均一,致密坚硬,稍湿,发育有与滑带平行的剪裂缝,裂面平直,缝宽0.1~0.3m。
东馨家园滑坡勘查资料显示,滑带土岩性相对复杂,厚0.3~0.5m。前缘滑带形成于基岩面上,岩性为碎石土,为砂泥岩强风化带在上部巨大的推滑作用下形成。土体呈似层状,颜色为黄绿-灰绿色,细粒矿物有定向排列趋势,多出现镜面、擦痕;中后部滑带形成于黄土中,滑带土为黄土状土,多呈黄褐色,挤压错动迹象明显。
3.滑床
黄土滑床埋藏于滑体之下,两侧冲沟多未切穿,野外露头不明显,仅在前缘侵蚀断面上可见有部分露头。滑床土体部分多呈强烈挤压状,土体结构致密,具明显排列一致的挤压纹理。在周边压力减缓后,纹理张裂,土体破碎,形成可见厚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挤压带。
(五)滑动特征
调查区新滑坡较少,调查的滑动特征信息不多。滑坡的滑动方向同斜坡的坡向,区内沟壑纵横,滑动方向各个方向均有。据30处典型滑坡调查资料,最大滑距为128m,最小滑距为35m,平均71.6m。从已有滑坡特征分析,滑动速度一般较高,属高速滑坡。处于蠕滑阶段的虎头峁滑坡、杨崖滑坡目前属于中速滑动。由于滑坡多属于坡脚遭受流水侵蚀或人工开挖斩坡引起,滑坡的形成机制比较简单,主要为牵引式。
二、崩塌
(一)崩塌数量多,规模小,堆积体不易保存
本次实地调查52处崩塌,其中崩塌隐患41处,既成崩塌11处。调查的崩塌点数很少,其原因一是崩塌体多坠落破碎,不易长期保存;二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陡壁分布广泛,小型崩塌比比皆是,调查中没有一一填卡调查。
(二)崩塌发生速度快,危害大
崩塌规模虽无大型,但是由于瞬间发生,速度快,其危害性并不亚于滑坡。据调查资料,仅2001~2005年五年中,共发生有记载的崩塌16处,死亡2人,经济损失30万元。
(三)崩塌发生的坡度陡,变形破坏模式多样
本次调查52处崩塌,除2处为基岩崩塌外,其余50处皆为黄土崩塌。据11处既成崩塌资料统计,产生崩塌的坡型一般为凸型或直线型,坡顶高程在1050~1235m,坡高8~50m,坡度多为50°~70°,71°~90°次之(表3-13)。黄土崩塌变形模式存在倾倒式、鼓胀式、滑移式和错断式等四种,基岩崩塌主要存在倾倒式和拉裂式等两种变形模式。
表3-13 崩塌原始坡度分布统计表
三、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指目前正处于或将来数年至数十年内有可能处于变形阶段,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崩塌或滑坡灾害的沟谷斜坡,是一种潜在地质灾害。不稳定斜坡既有基岩斜坡,也有黄土斜坡,以及黄土基岩斜坡,在调查区广泛分布。调查中只是针对坡下多有城镇、居民点,工矿及基础设施等,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作了调查。区内不稳定斜坡具有坡度跨度大、坡形以直线型为主,潜在危害严重,以及诱发因素清楚、宏观前兆相对明显、可预防性较强的基本特征。
(一)不稳定斜坡的坡度分布区间大
坡度是影响黄土斜坡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据调查资料统计,不稳定斜坡坡度分布区间较大,在35°~88°之间。在这一区间内,斜坡均有失稳(或滑坡或崩塌)形成地质灾害的可能。这一斜坡坡度分布范围,在调查区非常普遍,无论是延河两岸,抑或是各次级支沟的斜坡,大多都在这一坡度范围。因此,这就决定了不稳定斜坡在调查区的普遍性。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表3-14),66.7%的不稳定稳斜坡坡度主要集中在61°~80°之间,92.2%的主要集中在40°~80°之间。
表3-14 不稳定斜坡坡度分布统计表
在<45°的缓坡中也仍然存在不稳定情况,这与坡体的内部结构和变形模式有关。如坡体顺坡向结构面、节理裂隙的发育、坡脚开挖等,成为降低坡体稳定性或坡体变形破坏的潜在因素,致使坡体逐渐发展为灾害隐患。
(二)发展趋势不确定
不稳定斜坡只是对斜坡的稳定性做出不稳定的基本判断,对其变形破坏的模式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由于控制和诱发斜坡变形与破坏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斜坡是否一定就发生破坏及其破坏的方式也是不确定的。结合实际调查情况,不稳定斜坡的发展趋势一般有两种:其一是斜坡失稳,发生崩塌或滑坡;其二是较长时间维持不稳定状态。
1.斜坡失稳
斜坡失稳,主要破坏形式是发生崩塌和滑坡。据调查统计,滑坡或崩塌的形成与斜坡原始坡度有关。滑坡的形成一般原始坡度小于崩塌的原始坡度,崩塌的形成坡度较大(表3-15)。
表3-15 滑坡与崩塌原始坡度分布对比统计表
由表知,<50°没有崩塌形成,31°~60°滑坡发育,61°~70°滑坡偶有发生,>70°没有滑坡形成。据此,可以对不稳定斜坡做出初步预测:对于<50°的不稳定斜坡,其破坏模式主要是滑坡;51°~70°的不稳定斜坡破坏模式以滑坡为主,并伴有崩塌;当斜坡>70°时,基本不发生滑坡,主要破坏模式为崩塌。
2.维持不稳定状态
斜坡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变形与破坏,斜坡的稳定和不稳定状态是斜坡动态平衡的阶段性表现,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调查区目前所见的斜坡大多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考验,处于动态平衡中。斜坡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地质历史过程,与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人类社会中的某一个时期相比,要漫长得多。因此,绝大多数的地质现象对于我们当前某一时期而言,也就处于相对平衡和静止的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的斜坡都处于这样的时期,其中有一部分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在诱发因素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前,这种临界平衡还可以继续保持较长时间;如遇特大暴雨、强烈人类干扰或者其他诱发因素,很难确定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斜坡失稳的事件就会发生。一旦发生在人类活动区域,也就产生了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毁。
如延安市委党校西不稳定斜坡(图3-9),位于延河左岸一级支沟沟头,坡面呈凸型,为自然斜坡,坡体由第四纪中更新世黄土(Qp2)组成,颜色灰黄,结构致密,具垂直节理,直立性好。在降雨冲刷下,斜坡自上而下呈尖顶状,似黄土墙,坡面发育有冲蚀沟。土体干燥,未见有地下水渗出,植被覆盖度低,不足20%。基岩未出露,尚未发现明显变形迹象。坡下分布有4孔窑居住10人,总资产1万~2万元。
图3-9 市委党校西不稳定斜坡地质剖面图
1—第四系中更新统黄土;2—中侏罗统延安组砂泥岩
(三)分布广、监测难度大、危害严重
1.分布广泛
调查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沟谷密布,延河及汾川河各级支流纵横交错,宏观地形极为破碎。每一条沟谷的形成和存在,都必然伴随着斜坡的出现,由此决定了斜坡在区内广泛分布的特点。区内斜坡多为基岩—黄土,或黄土斜坡。基岩中相交垂直—近于垂直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并与层面相交,致基岩整体性很差;黄土质地疏松,工程地质性质软弱,垂直节理发育;在这样的岩性构成条件下,不稳定斜坡大量存在,特别是在黄土沟谷源头,沟谷上游,基岩高陡斜坡,滑坡后缘,沟谷侵蚀岸等地带,广泛分布。
2.监测难度大
由于不稳定斜坡分布广泛,给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难以对每一处高陡斜坡都进行监测,即便确立一部分监测点,也很有可能出现监测的未出现问题,而没有监测的由于轻视反倒发生了地质灾害。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目前尚有困难。因此,不稳定斜坡就成为危险程度最大的潜在地质灾害。
(四)变形破坏模式多样
1.不稳定斜坡岩土结构类型
(1)黄土斜坡
整个斜坡由中-晚更新世黄土组成,坡高数十米,坡度60°~90°,特别是接近于90°的常见。坡面上黄土裸露,没有植被或植被稀疏。坡面冲沟、悬沟发育,将坡面切割成数米至数十米宽度不等的坡段。该类斜坡位置大多处于沟谷的中上游,特别是上游及源头。沟谷切深未达基岩,坡脚继续受到流水的侵蚀切割。由于坡度大,便于开挖窑洞,其下多见有窑洞群分布,一般无集镇和重要工程设施。
黄土中发育的古土壤对黄土斜坡的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特别是与坡向较为接近的倾斜古土壤,常常成为黄土中的软弱结构面,对斜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2)岩土斜坡
斜坡上部为中-晚更新世黄土,下部为砂泥岩,坡高数十米至百米。所处位置多处于沟谷的中游、中下游,沟谷切入基岩,基岩坡近于直立,其上黄土60°~90°。受基岩保护,黄土坡脚一般不再受到流水侧向侵蚀,自然滑坡或崩塌较少发生。
(3)基岩斜坡
斜坡整个由基岩组成,主要为砂岩泥岩互层。砂岩中近于垂直层面的构造节理发育,多被切割成方形或其他形状,整体性差。主要分布于延河及其较大一二级支流下游两岸斜坡的下部。整个斜坡坡度大,近于垂直或垂直。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公路建设,多形成基岩边坡,由于砂、泥岩的差异风化,以及卸荷裂隙、风化裂隙的不断发育,形成不稳定的基岩边坡,如延(安)—(安)塞公路河庄坪段就是典型的基岩不稳定斜坡段。
2.变形破坏的力学模式
(1)滑移(蠕滑)-拉裂模式
滑移-拉裂模式是区内斜坡变形破坏最普遍的模式。黄土斜坡和岩土斜坡,在坡脚遭受破坏时,斜坡土体向坡前临空方向发生剪切蠕滑,斜坡后缘自上而下发生拉裂,破坏模式一般形成黄土滑坡。天然状态下斜坡的内部应力已达基本平衡状态,坡脚是多种应力集中和整个斜坡最为敏感的部位,坡脚受到破坏,对整个斜坡的稳定性影响最大。沟谷内流水冲刷侧蚀、人类斩坡、筑窑等工程经济活动都会对坡脚产生破坏,引起斜坡产生滑移-拉裂变形,轻则引起崩塌,重则产生滑坡。
(2)滑移-压致拉裂模式
滑移-压致拉裂模式也是区内斜坡变形破坏较为普遍的模式之一,这种变形模式是由斜坡内部软弱结构面处自下而上发展,不同于滑移-拉裂模式的自上而下发生。出现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雨在地表汇集,沿落水洞、宽大节理裂隙贯入,在基岩或古土壤层上形成局部地下水,降低了弱透水层之上黄土的强度。在重力作用下,坡体沿下部层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蠕变形滑移,沿平缓层面形成滑移面,沿上部黄土垂直裂隙形成拉裂面,形成黄土滑坡或崩塌。二是水库近区的黄土斜坡,水库长期渗漏,导致基岩面之上黄土含水量增高甚至饱和,形成滑移-压致拉裂变形破坏模式,一般形成黄土滑坡。三是砂、泥岩斜坡,尤其是砂、泥岩边坡,人工开挖后,首先表现为差异性卸荷回弹,沿砂、泥岩层面形成滑移面,随着变形的发展,压致拉裂面自下而上不断扩展,滑移面贯通,一般形成基岩崩塌。
(3)弯曲-拉裂模式
黄土特性之一就是垂直节理发育,特别是在高陡斜坡的边缘,临空面大,局部土体极易沿垂直节理呈柱状或墙状与斜坡分离。在风化作用下,发生弯曲-拉裂变形,节理面日益加深扩大,分离的土体与斜坡的联系越来越弱。当重心偏离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导致斜坡破坏,形成倾倒式崩塌。当分离土体与斜坡的联结不足以支撑其重量时,沿垂向错断崩落就形成错断式崩塌;沿斜面滑下就形成滑移式崩塌,当然,其变形破坏模式也发生了转化或复合。
对基岩不稳定斜坡来讲,调查区基岩主要为砂泥岩互层,砂岩与泥岩在强度上有较大差异,砂岩抗风化能力强,泥岩抗风化能力弱。由于差异性风化作用,砂岩之下的泥岩常常被先行侵蚀剥落,致使砂岩悬空,悬空后的砂岩在重力作用下多产生弯曲-拉裂变形,从而形成崩塌。
⑹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与分类
地质灾害,地来质学专业源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⑺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特征
(1)地质灾害的概念
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对灾害的定义是: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致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灾害也就是地球表面因自然变异、人为因素或二者共同作用所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活生产和生存发展条件造成的危害。灾害的种类很多,根据主导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人为灾害、人为自然灾害,每一类灾害又可进一步划分出多个灾种。
地质灾害(GeologicalDisaster)是指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地质灾害包含了致灾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两个方面的含义。动力条件包合了外营力、内营力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灾害事件的后果强调的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若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改变地质环境,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则不是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主要有:①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②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③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④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⑤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⑥地质灾害的区域性;⑦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⑧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⑨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⑩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⑻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
地质灾害勘查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点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1)重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井从区域因素中寻找地质灾害体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作用因素。(2)充分认识灾害体的地质结构,从其结构出发研究其稳定性,(3)重视变形原因的分析,并把它与外界诱发因素相联系,研究主要诱发因素的作用特点与强度(灵敏度)。(4)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有较大的不唯一性,霄表现为较强的离散性,应根据灾害个体的特点与作用因素综合确定,进行多状态的模拟计算。(5)目前尚未研究出具有昔适性的稳定性计算方法(也许并不存在),现有的方法都有较多的假定条件。(6)勘查阶段结束不等于勘查工作结束,后续的工作如监测或施工开挖常常能补充、修改勘查阶段的认识,甚至完全改变以前的结论。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有者延续性特点,即使是非常认真详细的工作,也不能过于希望毕其功于一役。(7)地质灾害勘查方法选择是强谰应用经验与技巧,寻求以最少的工作量和最低的投资,获得最佳的勘查效果,(8)勘查工作量确定的最基本原则是能够查明地质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的作用因襄t满足稳定性评价对有关参数的需求,而不拘于一般的勘察规程。在此前提下,勘查工作量越少越好,使用的勘查方法越少越好,勘查设备越简单越好,勘查周期越短越好。一般而言,勘查工作量依据地质灾害体的规模、复杂程度和勘查技术方法的效果综合确定。(9)勘查队伍是实现勘查目标、选择合理勘查方法和优化勘查工作量的关键。从事地质灾害勘查的工作实体应在地质技术^才,勘查设备和室内分析试验等方面具备条件,井拥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⑼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及危害性
这是地质大辞典上的标准定义:
【地质灾害】自然发生的或人为的对生命财产造成回危害或潜在危害的答地质条件。一般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二类。自然发生的地质灾害又可按引起灾
害的动力来源之不同,分为表生性的和内源性的两种。
【自然地质灾害】又称灾害地质,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灾害。常见的有地震灾害、火山灾害、热害以及海啸、飓风、滑坡、雪崩、泥石流、地面沉降、流水的侵蚀与沉积等。灾害是对人类环境而言,在没有人烟的地区,这些自然地质作用虽也经常发生,但不形成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破坏。主要包括过量抽汲地下水和采矿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诱发的地震;滥伐森林、过量开荒、破坏植被引起的洪水泛滥和地表沙化现象,
各类工程建筑所导致的滑坡、坍塌、泥石流;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⑽ 地质灾害滑坡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完整的滑坡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