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的创始人李四光
A.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是() A.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B.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C.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 故选:D. |
B.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是()A.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B.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C.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D.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
故选:D.
C. 李四光~资料~差不多4.5行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内。1919年毕业于英容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D. '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的四龙山镇'的英文翻
简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版省黄冈市权(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E.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是什么的发现者和奠基人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版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权之一。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F. 李四光是地质学的创始人。这句话正确吗
不正确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回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答之一。
地质力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从远古到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漫长发展,众多科学家的贡献,逐渐发展成熟
G. 李四光的简介
李四光抄(1889-1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袭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
H. 李四光的资料
李四光简历
1889年10月26日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
1904—1907 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1905年8月 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1910年7月 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毕业归国后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
1911年10月—1912年8月 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事,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湖北省同盟会支部书记。
1913年10月—1918年6月 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毕业时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 归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8年1月 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 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4年—1936年4月 在英讲学,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7年11月 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
1948年8月 赴英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
1950年5月 回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1951年4月 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6年2月 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
1958年6月 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8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 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 逝世于北京。
I.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资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版立后第一批杰权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任校长,湖北黄冈人,蒙古族[1],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1932年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代理校长,之后又任重庆大学教授。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文名: 李四光
别名: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黄冈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为中国氢弹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
J. 李四光做出了什么贡献
五、地震预报
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发生了强震之后,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
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