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带的工程地质意义
❶ 断裂带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为什么
1、不稳定的断裂带会影响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定性。选址时避免;
2、稳定的断裂带强度低、透水性相对较大,必须挖除一定的深度回填砼,并加强帷幕灌浆。否则会造成较大的渗漏并会危及工程安全。
❷ 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有哪些如何判定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回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答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
❸ 地质断裂带是什么意思
活断层分布地来段往往是两种截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其一侧为断陷区。而另一侧为隆起区。由于在近期地质时期内断块的长期活动,高耸区和低洼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变化及沉积物厚度的显著差别是活动性断裂存在的重要标志。
❹ 断层构造的工程地质意义
断层,是指岩石破裂后,两侧岩石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断层大小内不等,大的断层可纵贯整容个岩石圈,水平则可绵延几千公里。断层是岩层或岩体在受力发生断裂变形时,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中国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快状山地或高地,如中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中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断层处不宜兴建大坝等大型工程,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 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 系。
❺ 断裂带的地质背景
一、断裂带的区域构造位置
断裂带南段位于粤西云开隆起与粤中坳陷交接处,北段穿越粤北拗陷进入江西省境内(图1-1)。
二、断裂带的地质概况(附图一)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自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新元古界云开群分布于断裂带南段阳春永宁—林头以西地区,为一套浅变质砂泥质碎屑岩夹火山岩建造,已强烈混合岩化;震旦系乐昌峡群分布于大云雾山—云浮、清远鱼坝—英德黎洞、以及吴川以西地区,为一套浅变质砂质岩、硅质岩,为黄铁矿重要产出层位。下古生界分布广泛,主要出露于阳春盆地西缘、高要禄步—四会威整、仁化—始兴地区。下部寒武系为浅海相类复理石砂泥质碎屑岩建造;中部奥陶系为滨海一半深海碎屑岩复理石建造;上部志留系主要为笔石页岩建造、浊积建造,以寒武系地层分布较全。区内上古生界分布最广,约占三分之一以上,主要出露于阳春盆地东部、肇庆—清远—线、以及英德—韶关大片地区,其中泥盆—石炭系分布较全,二叠系仅零星分布于韶关与肇庆附近。泥盆系下统为浅海、滨海碎屑岩建造,底部为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泥盆系中统至石炭系上统,区内主要以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为主,部分层段出露碎屑岩建造夹含煤建造,其中泥盆系中统亦为黄铁矿重要产出层位,二叠系下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上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中生界零星分布于区内向斜及盆地中心,其中三叠系仅见上统出露,见于阳春、白诸盆地及云浮、四会、英德西牛等地,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侏罗系主要出露于曲仁盆地及云浮一带,为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及火山碎屑岩建造。白垩系主要出露于茂名、罗定、丹霞、南雄诸盆地,为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其他尚见上统分布于小型山间盆地中。新生界主要继承分布于白垩系盆地中心,如茂名、丹霞、南雄盆地,白诸盆地则不整合于上三叠统之上;此外自清远至三水河口一带尚有一大片不整合于泥盆—石炭系及上三叠系之上的地层。其中老第三系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含膏盐细碎屑岩建造、可燃有机岩建造等;新第三系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造、火山角砾岩等。第四系更新统为陆相碎屑沉积、湖泊—沼泽含铁屑岩建造、陆相堆积等。
图1-1吴川-四会断裂带区域构造位置图(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略修改)
随着断裂构造的强烈活动,岩浆活动更加频繁,形成本区一个规模很大的构造岩浆带。本区岩浆活动始于加里东期,印支运动相继活动,燕山运动最为强烈。活动的方式以侵入为主,少数地层中有火山夹层出露,此外见有次火山岩分布。岩浆性质以酸性为主,部分为中酸性,基性岩呈小岩体或岩脉零星分布。中酸性侵入岩中,以燕山期南岭系列分布最广,大多呈岩基横跨本区,以诸广、大东山—贵东、佛岗、新兴岩体称著;燕山期长江系列活动频繁,多呈小岩体沿断裂带或与其他断裂交叉处侵入,往往形成串珠状小岩株。本区花岗岩浆成矿专属性较强,南岭系列花岗岩与钨、锡、铀等矿床关系密切,长江系列花岗岩与铁、铜、铅、锌、钼、金、银等矿床有成因联系。其中长江系列花岗岩类形成的斑岩矿床是为本区一大特色。
至于本区岩浆岩、构造、地球物理场及成矿作用等,已在本研究各有关章节中叙述,它们反映了本区地质成矿背景,本章节不予重述。总体来看,本断裂带是一条长期、反复活动的构造、岩浆和成矿带。
❻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目的意义
工程地质
党的十六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从经济、政治、科教和可持续发展四个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大能以如此大的篇幅来阐述科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中的位置,这充分说明党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科技、教育具有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中国教育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又要尽可能排除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如何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新体系和新模式等问题是中国教育战略面临的时代课题。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可能是盲目的实践,所以开展并加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理论基础的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地质类专业以地球作为研究对象,以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建筑物地基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地下深部科学探测为服务领域,涉及资源和环境两大主题。地下资源真实信息的最终确定和获取,地质灾害治理都必须通过地质的手段来实现。人类一直在进行着四大科学探索工程--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它们都与地球科学技术有深厚的联系。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❼ 地质构造有什么积极的工程与水文地质意义
水文地质学是从寻找和利用地下水源开始发展的,围绕实际应用,逐渐开展了理论研究。目前回已形成了一答系列分支。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❽ 地质构造大致有哪些形式,其工程意义如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专门学科。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所谓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地质环境各个要素的总和。包括:
(1)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地形地貌条件(3)地质结构与地应力(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地 质 工 程 Geological Engineering
地质工程领域是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地质问题、所需各类矿产资源、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等是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地质工程领域正是为此目的而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实施和人才培养。地质工程领域服务范围广泛,技术手段多样化,目前,从空中、地面、地下、陆地到海洋,各种方法技术相互配合,交叉渗透,已形成科学合理的、立体交叉的现代化综合技术和方法。
本工程领域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油气及固体矿产的矿产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
❾ 工程地质意义
在新生代冰期,地球表面约30%的面积受到冰川作用的影响,形成的冰碛、版粉砂、砂和砾石等冰成沉积物权覆盖了现今约10%的地表。在某些国家如英国,这个比例会更高。在这些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工程建设,如修建公路、铁路、工厂和房屋等,必须要考虑这些沉积物的工程物性。比如:挖掘后它们的稳定坡度是多少?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的渗透性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详细地研究这些冰成沉积物的性质及其沉积过程。因此,研究冰碛岩还具有重要而现实的工程意义。
❿ 断层对场地的工程地质工作有哪些影响
断层对场地复的工制程地质工作的影响:
(1) 地层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2) 地质构造:也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