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野鹤镇地质灾害工程建设
㈠ 地质灾害监测重点工程建设
7.4.1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
完成长江三峡库区立体式监测预警预报示范网络系统建设。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对库区60处以上的地质灾害点建立自动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自动分析;建立全库区的遥感(RS)监测系统和GPS控制网、基准网,为编制与实施防灾减灾预案提供决策支撑。通过该监测预报示范区的建设为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的建立提供最直接的经验。
7.4.2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工程建设
(1)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南通和盐城南部的三个县(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和湖州地区,面积近5万km2。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原有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地面沉降监测网。建立和完善基岩标、分层标组和其他有效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调整、优化和补充地下水动态分层监测孔;开展全球定位系统(GPS)、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和激光雷达(LI-DAR)技术应用试验研究,使地面沉降监测更加合理和有效。
(2)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
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平原和山东鲁西北平原,总面积5万多km2。
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分层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地面沉降监测网,逐步完善分层标和其他有效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开展全球定位系统(GPS)、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和激光雷达(LI-DAR)技术应用试验研究,使地面沉降监测更加合理和有效。
7.4.3 矿山地质灾害综合监测示范工程建设
建立辽宁抚顺煤矿、黑龙江七台河煤矿、山西太原西山煤矿、贵州开阳磷矿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矿山地质灾害综合监测示范工程。通过国家级矿山地质灾害综合监测示范工程的建设,探索总结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的工作程序和相应的技术方法,为我国采取快捷、经济的监测办法,初步解决矿山地质灾害对当地经济建设造成的威胁提供技术准备,为实施矿山环境恢复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㈡ 什么情况不算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过程中,边坡坍塌,算地质灾害还是安全问题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边坡坍塌的原因如果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地质原因发生,则算地质灾害,如果是安全措施不到位,则属于安全问题
㈢ 工程建设遭受已有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输油管道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和工程运营后可能遭受采空地裂缝、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岸边坍塌,泥石流(潜在泥石流)、洪水冲蚀、地面沉降、黄土湿陷、盐渍土胀缩、地震液化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一)采空塌陷和地裂缝
管线经过的霍西煤田区(K278~K335)和太原东山煤田区(K472~K495)采空区广布,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发育密集,采空区未稳定,工程建设和运营后将长期遭受其危害,危害程度大。
霍西煤田区2、4、10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砂质页岩,1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砂岩,6、7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灰质页岩,9号煤顶板岩性为灰岩。线路经过煤矿区2号煤已基本采空,埋深约50~300m,2号煤厚约2m,开采深厚比40~150,砂质页岩顶板易垮落,上覆岩层变形破坏强烈,易引起地面变形(地裂缝、塌陷)破坏。尤其复采下层煤区,将加剧原有地面变形破坏,塌陷面积扩大,地裂缝下错加大,对管道危害严重。K270~K279处属霍州煤电集团规化开采区,为预测地面变形破坏区,将来对管道危害也严重。
东山煤田区3号煤顶板岩性为泥岩、砂岩,13号煤顶板岩性为泥灰岩,15号煤顶板岩性为灰岩。目前3号煤已采空,13号煤局部采空,15号煤为现主采煤层,15号煤埋深50~300m,煤均厚约6m,开采深厚比8~50,易引起地面变形破坏,采空区地裂缝、塌陷均处于未稳定状态,对管道危害严重。
由于采空区地裂缝、塌陷出现时间滞后于采煤之后时间较长,稳定时间也较长,破坏力较强,工程建设运营后可能导致管道错断,成品油泄漏,危害程度大,故预测采空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二)地裂缝
运城盆地GL1地裂缝延伸方向距管线约4km,临汾盆地GL2地裂缝延伸方向距管线约3.5~4.2km,其发展速度较慢,预测危险性小。
太原盆地平遥—祁县GL4、GL7、GL8、GL9、GL10、GL1 1地裂缝发育密集,均与管线及其分输支线相交,其各单缝规模较大,正处于活动盛期,从1985年初现至2004年仍在发展,所到之处房屋毁损,水井、道路破坏,耕地起伏不平,损失巨大。工程建设运营后可能导致管道错断,成品油泄漏,危害程度大,预测危险性大。
(三)岸边坍塌
岸边坍塌发育于黄河及其支流汾河两岸,黄河A1、A2岸边坍塌由于工程建设采用定向钻穿越黄河,对工程建设无影响,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A3、A4、A6汾河岸边坍塌,工程建设后会导致管道暴露,由于汾河水流量较小,岸边坍塌轻微~中等,预测危险性中等,A5岸边坍塌离管线较远,对管道危害程度小,预测危险性小。
(四)泥石流(潜在泥石流)
N1~N3潜在泥石流沟:均位于临汾盆地冲洪积倾斜平原区,位置分别为 K203+500处、K226+200处、K238处。该泥石流均为人为型泥石流,规模为小型。诱发因素是暴雨和长时间降雨。临汾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4.19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04.4mm(1958年7月16日)。管道均穿越其下游区,河谷较宽,为泥石流沟堆积区,无下切破坏作用,有淤埋作用,冲淤变幅小。对于埋地敷设的管道危害小,预测危险性小。
N4潜在泥石流沟:位于霍西煤田区K301处,规模为中型,该泥石流为人为型矿渣流,判定其易发程度中等,诱发因素是暴雨和长时间降雨。霍州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7.3mm,年最大降水量为688.9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37.5mm,时最大降水量为46.9mm,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 29.3mm。管道穿越其下游区沟口,河谷稍宽,为泥石流的堆积区,无下切作用,有淤积作用,冲淤变幅约1m左右,对管道危害程度小,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N5泥石流:位于灵石县梧桐河,规模为小型,泥石流中等易发,处于发展期阶段。诱发因素是暴雨和长时间降雨,灵石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91.1mm,年最大降水量为115.4mm(1964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15.4mm(1981年8月15日),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12天,降水量为120.9mm。管线穿越其中、下游区,管线沿沟敷设段处于泥石流的堆积区,所处地形较高,泥石流对其危害小,管线穿越段处于泥石流的流通区,沟床较窄,泥石流有一定的下切作用,泥石流在流通过程中冲蚀河床可使管道暴露,对管道危害中等,预测危险性中等。
N6泥石流:位于介休龙凤河,泥石流易发程度低,处于衰退期阶段,诱发因素为暴雨和长时间降雨。介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1.9mm,年最大降水量为733.1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20.5mm。管线穿越其沟口地带,为泥石流的堆积区,无下切作用,对埋设管道危害小,预测危险性小。
(五)洪水冲蚀
山西地形条件复杂,冲沟发育,洪水冲蚀现象多见。本次调查较大洪水冲蚀沟谷20余处,总体特征表现为,台地区洪水冲蚀现象较多,最高洪水深一般小于 lm,沟底岩性为新近系上新统粘土,冲蚀量微弱,岩性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的冲蚀量较大,沟谷凹岸的冲蚀量较凸岸的冲蚀量大。
洪水冲蚀,除黄河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以外,本次调查的山区、高台地区洪水冲蚀,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低台地及平原区的洪水冲蚀,预测危险性小。
(六)地面沉降
介休地面沉降边缘区地面变形不明显。管线穿越段位于山前洪积扇区,其下伏松散层以粗颗粒砂性土为主,预测地面变形微弱,对管道危害较小。预测危险性小。
(七)地震液化
据史料记载,公元866年临汾西南5
2000年11月临汾盆地自来水公司进行输水管道跨越汾河工程中,在尧都北芦村发生砂土液化,对工程影响很大。为查清原因,在北芦村汾河河床及河漫滩区共布勘探孔16个,总进尺274m,取土样90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85次,认为Ⅷ度地震烈度区存在砂土液化,液化等级为Ⅲ~Ⅱ级,另据中国地震局勘测基本和上述结论吻合,确定汾河河床、河漫滩、一级阶地为易液化场地。所以,K170~K180区段、K256+500~K260+750区段, 预测地震液化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可导致管道变形开裂。
黄河漫滩区段,地下水水位埋深1~2m,河床及漫滩存在厚层的中、细粉砂,该区段地震烈度为Ⅷ度区,预测地震液化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可导致管道变形开裂。
(八)特殊土地面变形灾害
1.黄土湿陷变形灾害
山西段黄土广布,管线穿越地区岩土比例约1:8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湿陷性,主要发生于第四系上更新统风坡积、坡洪积黄土中,据以往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1)黄土湿陷性
①风坡积黄土:岩性为淡黄色、灰黄色粉土,具大孔隙,结构疏松,质地均匀,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古土壤及砂砾石,厚10~20cm左右。天然含水量(W)一般2.5%~23.9%,天然隙比(e)0.744~1.198,饱和度(Sr)6.97%%~76.0%,属稍密、稍湿~湿土;湿陷系数(δ) 0.05~0.102,自重湿陷系数(δz)0.014~0.052,属中等~强湿陷性黄土,湿陷深度一般介于1.5~14m之间。管线分布风坡积黄土地段主要是在K105~K115区段,峨嵋山黄土台地区等。
②洪坡积黄土:主要岩性为灰黄色、浅黄色粉土,略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含钙质及砂砾土石层。交错层理。天然含水量(W)一般为5.1~20.94,天然隙比(e)0.747~1.12,饱和度(Sr)17.5%~72.3%,属稍密、稍湿、高压缩性土。湿陷系数0.067,自然湿陷系数(δz) 0.024~0.0634,属中等湿陷性土,湿陷深度一般介于1.6~9.0m之间。该类黄土广泛分布于盆周隆起黄土台地区。
(2)黄土湿陷变形
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遭降雨沿开挖段积水或工程建设运营后沿管线敷设地形低洼处积水,均可能发生黄土不均匀湿陷,使管道架空受力不均而发生变形。
管线大体穿越9个区段,具湿陷性黄土区。
K8~K21区段、K34~K44区段、K105~K115区段、K125~K163区段、K261~K300区段、K346~K357+600区段、K490~末站区段,黄土为中~强湿陷性黄土,预测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K473~K474+500区段,为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测评估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K223+500~K242+50区段,为弱湿陷性黄土,预测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盐渍土盐胀与侵蚀、软土不均匀沉降
输油管线沿途仅在K48~K54区段、K451~K464区段和黄河岸边穿越盐渍土、软土分布区。
(1)K48~K54区段
位于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区,调查区内分布面积约36km2,分布区段约6.6km,穿越湖面宽度1km左右,其余为盐渍地。地面高程343~345m,比周边地势低5~8m,表层土岩性为粉质粘土、粉土,湿~饱和,稍密,颗粒级配较好。地下水水位埋深0~3m。据已有分析资料,含盐量介于1.0616%~1.1755%之间,属中等盐渍土,类型为硫酸~氯盐渍土。
硫酸盐渍土具有结晶的膨胀性,硫酸盐沉淀结晶时,体积增大,脱水时体积缩小。山西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日温差较大,硫酸盐的体积时缩时胀,对管道具有一定的盐胀和侵蚀作用,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另外,该区段下部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质粘土、淤泥、软土,其结构松软、饱水,多呈流塑状态,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对管道可产生危害,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K451~K464区段
位于清徐张花营村至榆次西荣一带,盐渍土分布面积50km2,分布区段长度约13km,地面高程771~772m之间,比周边地势略低,表层土为粉土,稍湿,稍密,地下水水位埋深0.20~3m。据已有分析资料,含盐量为0.4436~1.12,属轻微—中等盐渍土。类型为氯—硫酸盐渍土。
该盐渍土对管道也具有一定的盐胀和侵蚀作用,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㈣ 在地质灾害密集的地方进行大型工程建设需注意哪些问题
D
㈤ 在工程建设办理相关手续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为办理什么手续提供依据
建设用地的审批,以及对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及预防进行提前排查。
㈥ 谁知道忠县野鹤镇及相邻镇的地底震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估计是井喷,据我所知,万州那边没有感觉,只有汝溪附近一带有强烈响声,不符合地址的特点
㈦ 忠县野鹤镇蝴蝶村村道硬化有没有招标
忠县全县所有的工程项目招投标都会挂在忠县公共资源综合交易中心网站上,从该网站上目前还没有野鹤镇蝴蝶村农村公路硬化发包项目!
㈧ 知识普及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需要做哪些工作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进行地质灾害专危险性评估。建设单属位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向规划部门提交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书面审查意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当按照规定分级向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经评估或鉴定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㈨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崩岸和特殊土地面变形等灾害。以下分灾种论述。
(一)工程建设引发崩滑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管线穿越丘陵山区时,管道或从沟底穿行,或于沟坡穿越,依地势而敷设,需开挖深度约2m的沟槽。丘陵山区为坚硬或较坚硬岩体,风化带厚10~15m,构造线走向为北西西—北西或北北东,大部分地段与管线走向形成45°~90°夹角,一般不会形成顺向坡的开挖,因此大部分地段管道敷设开挖不会引发规模较大的滑坡。但因风化带厚,风化土体凝聚力低,呈松散砂状,开挖过程中引发小规模坍滑是有可能的。这种小型坍滑危害有限,一般只发生在沟槽开挖过程中,当管道埋置稳定并恢复原坡形态后,边坡便失去了坍滑的临空条件,预测危险性小。
管线穿越岗坡粘土分布区段时,展布高程40~70m,地形起伏小,施工过程中将开挖数米的深沟,挖方弃土就近堆积于线路边,这些弃土多座落于粘土层之上,加之原始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弃土置于其上,两者力学强度差异较大,界面处又往往是地下水富集、迳流的场所,若弃土边坡过陡或就近置于开挖深沟边,沿上述界面易形成软弱带,因此,在久雨或暴雨渗透下,这类弃土易产生滑移。开挖沟坡若由具膨胀性的粘土组成,在天然状态下,干湿反复交替,产生膨胀裂缝,致使水分更易进入土体,导致土体含水量逐渐增大而变软,强度降低。在降雨入渗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沟坡失稳滑移。通过上述分析,形成滑坡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管线经过的湖北省大悟县大新店—大悟县城以南,出露地层是中上元古界红安群,由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坚硬或较坚硬岩体组成。地形坡角15°~250,坡体上植被发育。线路紧邻大悟河右岸边侧延伸,边岸上第四系冲洪积物堆积较厚,工程切坡后,在久雨、暴雨及河水的涨落浸泡冲刷下,易导致松散堆积物的崩滑。在基岩边坡中,由于岩层软硬相间,各种构造结构面又较为发育,岩石的风化程度也较高(片岩多呈强风化状态),当形成顺层切坡时,也容易导致边坡的失稳滑移。所以,本段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为中等。
管线经过的湖南省汩罗向家镇、弼时镇南部一带,即长沙末站到湘潭支线0~15km和长沙末站至丁字镇油库支线的0~9km段,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板溪群变质砂岩、千枚状板岩等,以变质砂岩为主,风化程度较高,呈强风化状态,地形坡度较陡,工程切坡较大,预测风化层产生崩滑的可能性较高,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管线经过的湖南省浏阳河南岸长沙末站—湘潭支线的53~60km、76~92km段,为丘陵陡坡区,坡角20°~30°,出露地层岩性由上元古界板溪群变质砂岩、千枚状板岩及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细砂岩、白云岩、灰岩组成,工程地质岩组软硬相间,软质岩多呈全—强风化状态,硬质岩呈弱~微风化状态,变质岩为中等风化。由于岩层软硬相间,地形坡度较陡,地质构造发育,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工程切坡后,在久雨或暴雨下,易形成崩滑灾害,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为中等。
(二)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危险性的预测
管道敷设时的沟槽开挖,将产生土石渣,部分土石渣将用于沟道回填埋管,但由于管道空间占据,仍将产生0.3m3/m的弃渣。管道经过丘陵山区长247km,在此段将留下74100m3的弃渣。这些弃渣将沿线就地堆填于地势低洼的冲沟、坡脚、山洼等地,将成为泥石流发生的部分固体物质来源。但由于弃渣并非集中堆放,一般多是危害不大的小型泥石流,预测危险性小。
(三)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河流崩岸危险性的预测
管道工程将穿越13条主要的大中型河流,其中长江和大悟河流量最大,岸坡不甚稳定,历史上发生过较大崩岸。管道穿越河流采用大开挖、定向钻、盾构和隧道等施工方法(见表8-1)。
定向钻和盾构法的施工办法从河床底部侵蚀深度以下穿过。由于扰动了河岸、河槽的地质结构,地表、地下水流场均衡可能被打破,势必会引起河岸、河槽的侵蚀再造,以求新的平衡稳定。是否能够发生大的崩岸,这要看岸坡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河势变化、流量大小、人工防护等情况。现按由北向南的次序,对将穿越的10条主要大中型河流逐一预测。
1.大悟河
该河属长江一级支流,地貌属丘陵山区岗状地带,本工程首先在大悟县城南穿越大悟河,顺大悟河右岸穿行至孝昌县小河镇再次穿越大悟河,穿越处河道顺直,河床呈“U”型。河岸由上至下土体依次为粘土、细砂、粉质粘土,下部为砂卵石层,土体松散松软,强度低,但人工植被发育。洪水时最大流量3276m3/s,最大流速1.8m/s,最大冲刷深度2.5m。
预测大悟河管道穿越处,由于已有潜在岸崩段存在,在河水冲刷侧蚀及工程扰动下,施工引发河岸崩塌的可能性大,在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引发两岸大规模崩塌产生。预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中等。
2.县河
位于孝昌县扬店,地处岗坡平原区,地势平缓,河谷两岸坡角5°~15°,河流水深通常2m左右,河谷呈“U”型,岸坡较陡,高 1.5~2.5m,河岸土体上部为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底部是砂卵石层。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崩。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也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3.滠水
滠水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全长142.14km,流域面积2317km2。本工程于黄陂区叶家河东约100m穿越滠水。管道穿越处为岗状河谷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洪水时最大流量4560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0.88m3/s,属于季节性河流。
由于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在穿越河道时将进行基坑开挖,两岸开挖的基坑深度不大,虽然本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在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下,基坑四周边坡可能产生规模有限的滑塌,定向钻施工工程扰动小,预测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基本不会引发两岸崩塌发生,危险性小。
4.倒水
倒水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全长158.14km,流域面积2432km2。本工程于黄陂区周铺南约8 km穿越倒水。管道穿越处为河湖低洼区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河水宽5.5~7.5m,河道宽约300m,洪水时最大流量4713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1.34m3/s。
由于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在穿越河道时将进行基坑开挖,两岸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本区地处湖泊边缘,地下水位埋深浅,在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下,机坑四周边坡可能产生规模较大的滑塌,在定向钻施工工程扰动小,预测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可能引发两岸崩塌发生,危险性大。
5.长江
是本工程穿越的最大河流。穿越点位于武汉市白浒镇,水面宽1000m左右,两岸场地开阔,交通便利。管道穿越处为一河湾,其上游河道急剧变化,形成向南东凸出的“Ω”形急弯。北岸岸坡土体由上而下为素填土、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细砂。汛期洪流最71100m3/s,冲刷深度45m。
由于在南岸白浒镇紧邻江边出露有C—D系的灰岩、砂岩形成的天然矶头,自上而下径流的江水经矶头阻挡后,水流主流线随即改变方向向北岸偏转,从而增强了水流对北岸的冲刷侧蚀作用,在不断冲刷侧蚀作用下,已形成了长江北岸的潜在岸崩段,岸坡土体结构松散、松软,在工程施工扰动下,随时都有产生崩滑的可能。此外,在穿越河道时采用的盾构法施工将进行基坑开挖,由于河道深。两岸开挖的基坑必然较深较大,因本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仅有1~2m,基坑开探过程中或开挖好后,必然要进行基坑降水,在降水过程中将导致渗流潜蚀作用下,极易导致基坑四周边坡产生滑塌,进而危及到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所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较大。
根据穿越处岸坡工程地质条件和河势的演变趋势,预测长江管道穿越枯水季节施工北岸可能引发较大规模崩塌,南岸可能引发小规模的崩塌;洪水汛期施工可能两岸均引发较大规模的崩塌,危险性大。
6.陆水河
穿越点位于赤壁市北霞落港,为长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为顺直,河面宽度约260m,河堤间宽约350m,河堤高约8~10m。其上游约9km为陆水水库,水位波动不大,近30年洪水均未漫过两岸河堤,目前河道内有采砂现象。
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预测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时不会引发两岸崩塌发生。由于河道内有采砂现象,因此,在管道设计时,应适当加大其埋藏深度以免将来因河道采砂导到管道的损毁,危险性小。
7.新墙河
新墙河(又称微水),是直接注入东洞庭湖的较大支流,源出平江宝贝岭,流域似桑叶状,平均流量52.60m3/s,天然落差400m,坡降7.18‰。管道在岳阳新墙乡处穿越新墙河,穿越两岸地形平坦,河岸两侧有碎石护坡,河水宽约80m,河道宽300~400m,水深2~3m,属于季节性河流,水清。据区域地质及现场观察,穿越地层为粉土,粘粒含量高,层厚3~4m,其下为细砂,建议围堰导流大开挖,具体开挖深度建议经初步勘察后再定。
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也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8.汩罗江
穿越点位于汨罗市新市镇附近,两岸堤高约6~8m,河岸间宽约260m,大约1983年出现过河水漫过两岸堤坝的现象。穿越处上游河段有采砂现象,拟利用已建忠武线长沙支线输气管道汨罗江隧道通过,危险性小。
9.捞刀河(湘潭支线)
穿越点位于长沙县果园乡南瞿家塅附近,为湘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曲折,属河道下游,河流坡降较小,河水宽约50m,河岸间宽约250m。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以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10.浏阳河
穿越点位于长沙县塱梨镇东南渡头附近,为湘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曲折,属河道下游,河水宽约150~180m,河岸间宽约270m。河床及其岸坡较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地下水位埋较深,预测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时不会引发两岸大规模崩塌发生,危险性小。
(四)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特殊土变形危险性的预测
1.软土
管道经过的湖北长江、大悟河、倒水、滠水及湖南的汩罗江、浏阳河冲湖积低平原地区,位于河流与湖泊边缘,有较大范围的软土分布,软土压缩变形垂直压力在100k Pa左右,容许承载力为20~98k Pa。由于该区段内河流深切,地形较平缓,坡角较小,在河流两侧,低洼湖泊、水田、藕田两侧分布有淤泥、淤泥质粘土及饱和粘土,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且厚度变化大,垂向剖面上可能出现由结构密实的粘土与饱水粉细砂层、淤泥质土类呈间互成层的现象,这些地段土体岩性差异大,力学强度各异,若工程开挖或加载,一方面易导致不均匀沉降变形,另一方面若工程边坡形成后,易导致软土的压缩挤出坍滑,引起建筑物损坏。但本工程无论是管道,还是分输站,都是轻荷载构建,一般不会引发软土的变形,如果有个别重载设备和加压震动设备的安装,则有可能引起淤泥土地段小规模的压缩变形、压缩挤出坍滑。所以,建设过程中应对强度较低的软弱土进行清理,采取夯实压密措施,以改良土体、提高地基强度。
2.膨胀土
管道经过的丘陵山前垅岗平原和长江冲洪积波状平原(二、三级阶地)地区,有大范围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粘性土构成的膨胀土分布。膨胀土中矿物成分以蒙脱石、水云母为主,化学成分以 SiO2、A12O3、Fe203为主。具有失水收缩,遇水膨胀的特点,自由膨胀率 Fs=30%~70%,膨胀力Pp=17~46kPa,有荷载膨胀率 VHa=0.025%~0.805%,属于弱胀缩性土。水分变化对膨胀土影响深度一般为4m左右,急剧影响层深度一般为1.8m~2.25m左右。
本工程在膨胀土区的施工方法主要为大开挖—沟底垫层—埋管压实的办法,埋置深度为1.2m,管道设计管径355.6mm。也就是说管道埋置位置一般在1.5~2.5m,正好是急剧影响层,膨胀土的胀缩变形活动正好作用于管道,不利于管道的稳定运行,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人工开沟铺设垫层后,人为在管道沿线形成了孔隙潜水的含水通道,易接受降雨入渗,上层滞水广泛存在,在一定深度内降雨入渗与蒸发量大,为膨胀土体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同时土体开挖后由于膨胀性,雨水浸入风化带内发育的裂隙中,使粒间联结力被削弱,土粒易于吸水膨胀。在平行坡面方向,吸水作用使土体横向膨胀势能显著增加,膨胀土坡上的土体沿坡面向坡脚方向产生位移,坡脚处较大的位移使该处抗剪强度首先越过峰值而逐渐降到残余值,在土体重力及大气降水入渗产生的静水压力作用下产生坍滑。
综上所述,本工程会加剧膨胀土的胀缩变形,但胀缩变形的规模有限,而且经过简单的施工工艺改良,还可以大大减弱膨胀土的胀缩变形,从而减少对工程的危害。所以,建设过程中应对强度较高的胀缩土进行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状评估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不会因工程建设而引发或加剧灾害。
㈩ 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铁路、交通、水利、建设等部门实施的各项建设工程,要严格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的“三同时”制度,结合“十一五”各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对已建和在建的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工程和输油(气)管道工程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专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确保建设工程区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治理。
9.8.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水利水电建设多位于山区,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结合大江大河干(支)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展地质灾害治理,使威胁水利水电建设和运营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
(1)近期(至2010年)
1)三峡库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与搬迁避让减灾示范工程。
2)结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对全国143座大型病险水库和543座重点中型病险水库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
(2)远期(2011~2020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
9.8.2 交通道路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由交通、铁路主管部门组织对已建和在建的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项治理,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本行业特点,编制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逐步开展工程治理。
1)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治理。
2)国道219线改扩建工程(拉孜县查务乡—新藏区界)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
3)国道108线成都—西安段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
4)川藏公路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
9.8.3 矿山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实现矿山开发、土地复垦、综合整治、环境恢复相统一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
1)黑龙江省七台河煤矿,以采空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2)辽宁抚顺煤矿,以露天采矿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3)山西大同煤矿,以采空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4)贵州开阳磷矿,以崩滑流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9.8.4 油气能源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1)西气东输管道沿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2)宝成输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