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何院长
Ⅰ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院士风采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1918年毕业。1920年到北大地质系任教。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鉴定方法及分类标准,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首次发现并研究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划分,解决了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研究中,创建了地质力学。193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50年,冲破重重艰难险阻,返回祖国,前后担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科教组组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和指导石油地质工作,为发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陕北、四川、柴达木、北部湾以及南海等油区,做出了重大贡献;邢台发生地震后,他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预测和预报地震;还把这些理论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在地壳活动带中为国家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寻找“安全岛",并开展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他还在第四纪地质、地热地质、海洋地质、天文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1910年3月10日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1983任地质力学所所长。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以来,孙殿卿主要从事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研究,是这两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传人。
1950年被中国地质学会授予赵亚曾奖。1995年荣获中国地质行业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16年4月4日出生于湖北黄陂,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地质系。1962年3月至今,在地质力学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区域构造和矿产普查、地震地质和构造应力场研究以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和全球构造动力学研究。
Ⅱ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部设有办公室、科学技术处、地质调查处、实验管理处、经济管理处、国际合作处、组织人事处(安全生产处)、计划财务处、党群工作处、监察审计处、基建处(基地办)、研究生部等12个职能处室,信息中心、京区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京区后勤服务中心等3个中心,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深部探测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个业务部门。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中国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质学科数据中心、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北京办公室等国际地学组织与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全国地层委员会等办事机构,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办公室挂靠在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年末,院部职工总数433人,包括在职168人,离退休265人;在职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位的112人,硕士以上学位的60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81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1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0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硕士学位的26人、本科28人,大专及以下10人。
《科学新闻》杂志出版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入地中国梦”特刊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完成第一阶段(2008~2012年)任务。专项完成了第一阶段49个课题的结题验收,并召开专项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在《Tectonophysics》、《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知名杂志出版深部探测专项成果专辑,在《地学前缘》发表题为“深部探测揭示中国地壳结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背景”的专项成果总结文章。专项已与科学出版社协商并签订合同,计划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深部探测系列专著》丛书,共12本专著,全面反映专项成果。专项已发表论文1030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240篇、国内SCI检索论文212篇、EI检索论文68篇;出版专著8部;申请和获准专利121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30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标准2项。深部专项5000吨大压机项目进展顺利,进入委托研制阶段。专项在第一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10月20~23日)召开之际,组织了专项专场报告会和5个分会场的专题报告会,取得较好反响。根据数据共享方案,2014年底提前释放了第一批探测数据,拟通过会员分级制度共享专项探测数据。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CCSD-SK)正式开钻,SinoProbe专项研制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运转正常。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模型
甘肃柳园月球实验场和Apollo14号月表情况对比(非常接近,且已经确定该实验场点)
“地外重点地区遥感资料应用研究”和“月球和火星实验场建立和对比研究”取得进展。建立月表三大岩类形成年龄和月海玄武岩单元划分图,并利用撞击坑确定月表相对年龄;处理和解算GRAIL数据建立120阶次月球重力场特征,建立月球布格重力场;开展月球微型钻机的改进,最终提交改进版样机;提取嫦娥二号伽马能谱数据处理和元素,获取天然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全月分布图;选定了甘肃柳园和河北汉诺坝的玄武岩地区作为月球实验场的选址;开展火星盐类环境类比及天体生物学研究,获得柴达木盆地盐湖演化过程及基于微生物进化过程的协同规律。
利用LRO地形数据和GRAIL自由空气重力异常计算得到的0.25度网格(330阶次,精度16千米)月球布格重力异常图
全国陆相地层划分对比及海相地层阶完善。中国杜内阶新亚阶取得重要进展,并成为竞争国际杜内阶中间界限层型的潜在剖面;在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铁岭组和雾迷山组首次发现斑脱岩,并测得其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约1440Ma[(1439±14)Ma]和约1485 Ma[(1483±13)Ma和(1487±16)Ma],标志着这条传统的标准剖面上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沉积序列蓟县系上部的两个重要地层单位,从此也获得了直接的、高精度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约束。
重新厘定的华北北缘中元古界地层划分方案
Ⅲ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领导的中国地质科学技术综合研究与支撑机构。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的几个研究所。1959年成立,称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1975年改称现名。首任院长是著名古生物学家许杰,第2任院长邹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长分别为著名区域地质学家李廷栋院士、著名矿床学家陈毓川院士、和赵逊、张彦英、孟宪来等,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曾任名誉院长。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小烈、副院长朱立新、董树文、王瑞江。
中国地质科学院主要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岩矿测试技术、勘查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有关开发研究工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下属7个研究所和几十个技术先进的实验室,拥有各类仪器设备万余台。现有职工23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14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员201人,副研究员739人,博士180人,硕士192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以来,已完成数千项科研任务,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显社会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获得了为数可观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实施了数百项合作项目。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中国地质科学院被国家确定为 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
Ⅳ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情况(以汉语拼音为序)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续表
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13年1月2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委托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会议并宣读讲话,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代表院领导班子作了题为《奋发有为、迎接挑战,全力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工作报告,院纪委书记王洁作了题为《夯实基础、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的党风廉政工作报告。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及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和局工作会议精神,理清思路,凝聚共识,探讨改革发展新思路,确定2013年和“十二五”后3年重点工作。
王研副局长为院十大科技进展特别进展奖颁奖
王小烈书记与院属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书
汪民副部长在书面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各项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并代表局党组向辛勤工作在地调科研岗位的各位院士、专家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和地质调查队伍的主力军,要认真谋划2013年的工作,勇于担当,瞄准国家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引领,营造良好氛围,凝心聚力再创辉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朱立新常务副院长主持分组讨论
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报告提出了“十二五”后3年的工作思路: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目标;抓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现代地质科技两个重点;搞好地质科技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三个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制度创新、管理水平等四种能力;推进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平台、科研试验基地、科技创新文化及党风廉政五项建设。报告全面部署了2013年重点工作。
王小烈书记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与所属单位负责人分别签订了党风廉政、安全生产、保密工作、社会综治责任书。会议表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通报了2012年度院属单位科技创新业绩考核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属各单位负责同志对院2013年的工作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踊跃发言,对中国地质科学院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分别汇报了过去一年本单位的工作进展及2013年工作思路。
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朱立新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认为,会议在总结成绩的同时看到了差距,在新的形势面前明确了任务,在讨论交流中形成了共识,时间紧凑,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会议转变作风,开短会、说短话,是一次引领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会议。陈毓川、肖序常、袁道先、郑绵平、裴荣富等5位院士,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人事司有关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室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及各所领导班子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各处室负责人以及《中国国土资源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矿业报》等媒体记者近8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现场
Ⅵ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历任领导
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在历届所长的领导下,在李四光、孙殿卿、陈庆宣、吴磊版伯、杨开庆权、胡海涛、崔盛芹等著名科学家的带领下,全所科技人员勇于探索,勤奋实践,在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和其它学科方向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任所长:李四光(1956-1971)
第二任所长:孙殿卿院士(1972-1982)
第三任所长:崔盛芹教授(1983-1993)
第四任所长:吴淦国教授(1993-1998)
第五任所长:董树文研究员(1998-1999)
第六任所长、党委书记:杨万来(2000-2005) 第七任领导(2005年--)
所长:龙长兴博士
书记:徐龙强
副所长:赵越研究员、马寅生研究员、侯春堂研究员 。
Ⅶ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关系
中国地质科复学院 是国土资源部属地制质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目前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承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事业单位,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岩矿测试技术、勘查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有关开发研究。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国土资源部工作职能和国际科技前沿,从事相应的前沿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及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承担全国性及跨区域的基础地质研究,开展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研究及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实现地质科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Ⅷ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院士风采
张宗祜,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国家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来,张宗祜院士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专业研究工作中,主持、设计并亲自参加了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多次获国 家及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励。 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获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张宗祜院士治学严谨,重于实践,科研成就显著,著述甚丰。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国内外著名的黄土研究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专家。 卢耀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3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4年至1955年随苏联专家学习。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等。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卢耀如院士负责及参与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市建设工程地质勘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国第一个岩溶研究室,在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中,建立了一套有关岩溶发育规律与工程效应理论,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发表了几十篇优秀论文及多部专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多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成果奖,199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在国内外树立了学术上及工程建设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誉称为喀斯特卢。是国内外著名的岩溶地质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家。
Ⅸ 姜大明部长一行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2013年6月4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一行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等陪同调研。
姜大明部长一行首先参观了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许志琴院士和毛景文研究员分别做了讲解。随后,姜大明部长一行来到了深部探测研究中心,参观科学仪器,观看深部探测三维展示,听取董树文副院长关于深部探测专项各项研究进展情况的汇报。
座谈会现场
在调研座谈会上,姜大明部长一行听取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代表院党委作的工作汇报和李廷栋、陈毓川、袁道先等11位院士发言。姜大明部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突出强调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切实发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地质科技作为发展国土资源工作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他希望,中国地质科学院能够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找矿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汪民副部长主持了座谈会,并在会议结束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姜大明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地质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2013年6月4日,姜大明部长一行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并参观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11位两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院属研究所(中心)党政主要负责人、院机关处室(中心)负责人等6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2014年6月4日,姜大明部长一行考察深部探测研究中心
Ⅹ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院士风采
袁道先院士
袁道先,著名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1933年8月24日生,浙江诸暨人,1952年毕内业于南京矿专,同容年5月到南京地质学校任教,1958年后,历任山东、云南、广西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和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联合国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IKRC) 主任,中国地质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受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