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地貌景观
㈠ 中国岩溶地貌景观的类型划分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方案很多,如卢耀如院士、朱学稳研究员等的分类,但是这种分类多是从成因角度出发的分类。把它当成一种资源,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还很少见。陈安泽在《今日中国》49卷曾以“岩溶景观”为题,从旅游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把喀斯特旅游景观分为“桂林山水型”、“高寒山区钙华堆积型”、“岩溶瀑布型”、“岩溶峡谷型”、“岩溶洞穴型”、“岩溶泉水型”、“岩溶河流型”等,但亦较粗略,且缺少分类原则,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现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方案,以供参考。
1.中国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划分原则
本分类方案基于下述原则:①地质成因原则。必须是碳酸盐岩或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其他可溶性盐类岩石或钙质胶结物形成的景观不包括在内,一些以构造为主或重力崩落为主形成的景观亦不包括在内。②经济价值原则或资源价值原则。这些景观必须有观赏价值或旅游开发价值,其中每种类型必须可以构成独立景区或景点,那些虽然是一种喀斯特现象,但不能独立构成景区者,即没有独立开发价值者不列为一种类型。③中国地域原则。这些地貌景观类型必须是在中国境内所见到,而且有园式旅游景区开发实例者。
2.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实例
根据以上原则可将喀斯特旅游资源分为4类14种亚类及代表型(表3-2)。
表3-2 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分类简表
以上4类14亚类中的每个类型既可以构成独立的旅游景区、景点,也可相互结合构成综合性景区。实际上喀斯特旅游资源在形成时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大型旅游景区中往往多种类型共生。但是,每一种类型景观的特色又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构成了许多以一种类型为主要景物的喀斯特风景区,再加上同一亚类又可细分出若干代表型,从而使每处喀斯特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大增强了喀斯特景区的可游度。为了对各类喀斯特旅游资源有较深入的了解,兹分述如后。
(1)孤峰
孤峰是一种单峰碳酸盐岩石山。峰体四壁峭立,坡度多>60°,底面积一般在0.01~0.05km2,个别有达0.1km2,平面形状为圆形,高度几十米到100多米,呈塔形、锥形、田螺形等,孤立在喀斯特平原上,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晚期的产物,以桂林独秀峰为代表型。
(2)峰林
峰林由相互离立的塔状、锥状碳酸盐岩石峰组合而成地貌景观。这些离立的石峰坐落在相对平坦的地面上,如喀斯特平原或喀斯特谷地中。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平原峰林型和谷地峰林型。据朱德浩等所编中国喀斯特地貌图统计,全国峰林地貌为15000km2,广西峰林地貌为12000km2。朱学稳统计桂林地区(兴安至阳朔)峰林地貌1123km2,以兴坪—福利景区为代表。峰林地貌在桂林地区与清澈秀美的漓江相组合,构成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自然奇观,成为旅游资源中的极品。
(3)峰丛
峰丛由联座丛生的锥状碳酸盐岩石峰,和峰丛间洼地组合而成的地貌景观。与峰林的区别是,除了各峰体的基座(或垭口)相连外,峰体的形态以锥状为主,且较高大和具有正常的斜坡。一组峰丛之间伴生着小型洼地、漏斗或落水洞是此种地貌类型的又一特征。峰丛地貌从全国来看,其分布面积要比峰林广的多。据朱德浩等统计,全国峰丛地貌约125000km2,为峰林地貌的8.3倍。但局部地区两者的比例又很接近,据朱学稳统计,桂林地区(兴安—阳朔间)峰丛地貌为1216.4km2,仅比峰林地貌多两个百分点。另据朱学稳调查,我国的连片的峰丛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部,如都安、巴马、风山、东兰、忻城、河池、宣山、南丹、马山、天等、靖西、大新和龙州等县;贵州南部的荔波、独山、罗旬、惠水、紫云、龙安、兴义;云南东部的罗平、丘北和文山。零星或小片地分布于广西的桂林、阳朔、荔浦、柳州、上林;贵州的龙里、镇宁、沛镇;云南的文山、沪西、蒙自、弥勒。此外,四川南部的兴文、筠连;湖南南部的道县、西部的龙山、桑植及湖北的建始和粤北等地亦有分布。峰丛还可根据形态、形成原因、空间分布等,分为不同的“型”,如“分水岭峰丛型”、“谷间峰丛型”、“岛状峰丛型”、“边缘峰丛型”、“深洼峰丛型”、“浅洼峰丛型”。也可按构成这种地貌的岩层的时代去划分,如广西的峰丛地貌主要是泥盆纪地层所成,而贵州兴义的峰丛地貌则主要是三叠纪灰岩所组成,也可称之为“兴义型”。峰丛地貌,美学价值极高,气势磅A,多成为旅游资源的精品或极品。由于它的分布广,开发潜力极大。
(4)石林
石林由高5m以上的碳酸盐岩柱状体(剑状、针状、塔状、蕈状),成群组合出现,远望如林的一种地貌景观。它与峰林地貌的区别是在构成地貌的单体上,石林的单体是石柱,峰林的单体是石峰。石柱的高度最高不超过50m。5m以下的柱体应称为石芽,有些地区把低矮的石芽也命名为石林是不妥当的。石林的形成条件,特别是保存条件要比峰林、峰丛地貌严格得多,因此,石林地貌的分布要稀少的多。目前已知的石林景区有云南石林、福建鳞隐石林、贵州兴义泥凼石林、四川兴文石海洞乡石林和新发现的四川兴文两龙石林等。除云南石林研究较为深入外,其他都待深入研究。据作者观察,各处石林由于母岩的时代不同其外貌和美学观赏价值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建议可依此把它们分为若干代表型,如云南石林型(母岩为二叠纪灰岩)、泥凼型(母岩为三叠纪灰岩)和两龙型(母岩为奥陶纪龟裂灰岩)等,盼望着早日有深入研究石林的著述问世。作者同意张寿越研究员的观点,石林形成于早、中更新世晚期,且以土层下发育为主,至晚更新世以来才被剥蚀露出地表。这种脆弱的柱体地貌不可能长久保存,因此,早、晚第三纪成因说令人怀疑。中国的山水审美理论是“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须远观,形须近察”。而石林属于中小尺度的景观,个体形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必须近察”才能领略它的美学效果,所以这种景观对游人的亲和力极大,感染力极强,是旅游的精品、极品资源。可与云南石林媲美的四川兴文两龙乡龟裂灰岩石林的发现,为这种旅游资源展现了更加辉煌的前景。
(5)天生桥
碳酸盐岩经溶蚀冲蚀作用形成的拱桥形地貌。其形成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先期的地表水流经碳酸盐岩地区时,沿岩石裂隙溶蚀下渗成为地下伏流,久而久之其通道成为溶洞,随着地壳抬升露出地表,洞体变为桥孔,桥自天然塑造,故称天生桥。我国的天生桥众多,但以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之天生桥最为壮观。在武隆县羊水河峡谷中段1.5km谷段中,分布着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三座巨型天生桥。天龙桥高235m,拱孔平均高度为96m,跨度平均34m;青龙桥高281m,拱孔平均高度103m,跨度平均31m;黑龙桥高223m,孔高平均116m,跨度平均28m,武隆天生三桥在世界上也属最高大的喀斯特天生桥群。国内报道的天生桥有广西乐业新化乡布柳河仙人桥,高145m,拱高67m,跨度177.14m;贵州织金官寨乡天生桥,桥高128m,拱孔高93m,跨度85m;贵州水城金盘乡天生桥,桥高136m,拱孔高121m,跨度55m。其他尚有广西兴安白石乡天生桥,云南中旬天生桥、云南弥度天生桥,贵州黎平天生桥,其高度、拱孔高度均不及武隆天生三桥。天生桥雄奇险峻,是引人遐思的旅游资源,武隆天生桥是此类资源的极品。
(6)天坑
碳酸盐岩地层中,因溶蚀、崩塌作用形成的巨型漏斗状凹地,其下往往与地下河相通。天坑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新的喀斯特术语,在国外此种地形被称为“大型塌陷漏斗”。朱学稳对此种地貌有较深入研究。他把此类地貌描述为“四周为陡崖峭壁的环绕(基本圈闭),深度和直径分别大于200m、300m,总容积大于10Mm3的喀斯特负地形”。这种地貌幽深奇险,对游人有强烈吸引力。中国已发现的大型天坑有:重庆奉节小寨天坑(深度662m,为世界最深)、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最深为613m,(20km2内有天坑20多个,其密集度为世界之最)、四川兴文岩湾天坑、重庆武隆篝口天坑等。这些天坑在规模上和形成特点上都具有“世界之最”。
(7)钙华堆积景观
喀斯特泉水沉淀形成的钙华堆积构成的地貌景观。这种景观在我国最著名的景区有四川的黄龙、九寨沟风景区,云南中甸的白水台风景区等。黄龙景区的主要钙华景观有金黄色的钙华滩流(长2.5km,宽10~170m)。边石坝-彩池(共8群2330个)、钙华瀑布(由圆柱状、半球状的钙华壳形成的外形似瀑布的钙华堆积物,如洗身洞钙华瀑布宽30余米,高7.8m,流水越过坝顶亦成水瀑);九寨沟的主要景物是海子和瀑布。海子是大型的边石坝-彩池,多数海子的边坝是钙华胶结作用所形成。瀑布的跌水也是由高大的钙华坝所致。黄龙九寨属于高寒山区(海拔3000m以上,平均气温低于5℃)钙华堆积景观,从科学上、美学上都有极高的价值,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旅游资源中的极品。
(8)喀斯特旱洞
碳酸盐岩经地下水溶蚀、冲蚀成为空洞和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如石笋、钟乳石、石花等构成的景观。洞体脱离地下水面后成为旱洞。北京石花洞是旱洞的典型代表,洞体共有6层,上下高差130m,除洞中常见的洞穴堆积外,大片分布的月奶石(一种在寒冷条件下形成碳酸钙凝胶)十分罕见,该洞之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在世界上都属前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各种喀斯特洞穴近10万处,目前已调查的长度超过500m的洞穴在400个以上,最长的洞穴是广西乐业百朗洞(已探明长度75km),其次是湖北的腾龙洞(探明长度52.8km),洞体中最大的洞厅是贵州格必河洞中的苗厅(面积11.63×104m2)。洞穴不但以其美学和神秘性吸引游人,而且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常年对游人开放,是一种全天候旅游资源。全国已开放的旅游洞300余处,这类资源开发潜力极大。
(9)喀斯特水洞
洞体仍处于地下水面且充水的一类洞穴。此种洞穴多是水平洞穴。辽宁本溪水洞是中国最大的水上游览洞穴,洞长3074.5m,洞体水平,洞高平均8.8m,宽10~20m,已开发洞段长2438.4m,其中水道为2187.5m.该洞生于下奥陶纪石灰岩中,是太子河及其支流汤河地下径流所致。从旅游角度出发,能开展水上活动的洞穴,其游览价值更大,因此,本分类方案将它列为一种独立的洞穴类型。我国著名的水洞还有北京银狐洞、贵州龙宫洞等。
(10)喀斯特文化洞
洞中有古人类、古动物或古文化(如岩画等)遗存者。这种洞穴的科学考古价值往往大于旅游价值。我国此类洞穴很多,对游人开放的著名洞穴有北京周口店的中国猿人洞,广西桂林航皮岩洞等。
(11)喀斯特峡谷
河流通过碳酸盐岩地区由溶蚀、侵蚀和塌陷作用形成的条状负地形。往往有阶地及早期宽谷的遗迹。长江三峡是典型喀斯特峡谷,游客可坐在舒适的江轮上,尽情欣赏水景、山景,体会大自然神奇力量。因此峡谷往往也是风景河段。
(12)喀斯特嶂谷
喀斯特嶂谷指两壁陡立,谷底较窄(有时仅有数米至数十米),谷深远远大于谷宽的特殊谷地,这些谷地往往分布于河流的上游或中游,河流坡降大,水流急。从旅游出发,这种谷地往往适于漂流活动,是一种上好参与型旅游资源,贵州马岭河募集嶂谷是其典型代表。
(13)喀斯特瀑布
在碳酸盐岩地区形成的瀑布,有山岳型、河道型等。贵州黄果树瀑布是河道型喀斯特瀑布的代表。当打帮河通过喀斯特地区时,在河道上形成一系列瀑布,黄果树瀑布是其中的最大者,瀑布高66.8m,宽81.2m,巨大水流似从天降,水花飞舞,声若惊雷,使游人产生触目惊心的美感。山岳型瀑布是指在碳酸盐岩山区陡崖上下泻的水流,如云南路南的大叠水瀑布、河南云台山瀑布等。
(14)喀斯特泉
碳酸盐岩分布区,地下水溶蚀作用出露地表者。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泉景区有济南的趵突泉公园、山西太原晋祠公园和河南辉县百泉风景区等。济南趵突泉是由火成侵入岩在地下阻挡了寒武纪石灰岩层中的喀斯特地下水的流动,从而涌出地表成为历史有名的泉水。其实济南除趵突泉外还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泉等众多的泉。在著名的《老残游记》中把济南描写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因此被称为泉城。由于北方缺水,上述喀斯特泉景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旅游胜地。喀斯特旅游资源不但类型多样,而且精品、极品资源多,分布广,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
㈡ 你知道中国的地貌景观分区么
西北的风沙抄地貌,东北的黑土袭地貌,冻融地貌。南方的丹霞地貌,红层地貌。青藏高原的冰川地貌,冻土地貌。河流附近的流水地貌,海岸附近的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长白山灯火山附近的火山构造地貌。一些高大山地,高原边缘的重力地貌(滑坡,坍塌,蠕动,措落)。
㈢ 地貌景观与旅游地质
自然地貌景观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种 “形体”语言,人们不仅可从中欣赏到自然界的风韵,陶冶情操,而且认识了自然界的神奇。我国幅员辽阔,地貌景观多样,有风姿不同的山岳地貌景观; 有银埂玉盘似的流水地貌景观; 有宛如旧堡古刹的风成地貌景观; 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观; 更有色彩斑斓、独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种种自然地貌景观多姿多彩,神秘奇特,令人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由此带动了旅游地学的诞生和发展。
1. 地貌景观的类型
山岳地貌景观 山是风景的骨骼,它常构成各种雄、险、奇、秀之景,使人获得丰富的美感。山岳的各种形象特征,是在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形成的。雄伟、险峻的山岳,往往都处于地壳运动上升比较强烈、断层比较发育的地区。这类山岳,峰如斧削,崖似壁立,气势巍峨,尤其是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高山,更为突出,如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造型奇异的石灰岩峰林景观,属于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具有瘦、透、漏、皱等特点。“赤壁丹崖”,显示了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石风采。而层层叠叠宛如万卷藏书的梵净山,则属于千枚岩的风姿美态。
水体和流水地貌景观 我国河流如网,湖泊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众多的河流,有的咆哮奔流,有的迂回曲折,有的一泻千里,有的静谧含情,山水相依,气象万千。河流的主要景观有湍流涧溪、峡谷、三角洲等。湍流涧溪多发育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区; 峡谷是江河上最迷人的胜景,它是地壳构造运动和河流强烈侵蚀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是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或入湖处堆积而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网交错,湖泊广布,一片水乡泽国风光。沿着河道,处处风景如画,构成一条美丽无穷的旅游长廊。我国湖泊遍布各地,但它们的分布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串联如带,有的 “孤芳自赏”,有的深居层峦叠峰之中,有的却安卧于平川沃野之上; 形状或长或圆,或呈漏斗,或呈弓形。它们为旅游者提供了不同的幽美景观。飞流而下的瀑布景观、宽广的海洋、美丽的海滨以及各种功能的泉水等,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风景和周围的秀岭、墨竹、翠花等一起构成一幅幅绝妙的自然美景画面。
岩溶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景观十分奇特壮观,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洞、溶斗、地下河、溶蚀洼地等同为岩溶地貌主要形态,它们组成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有 “林”无树、有 “画”无纸的画卷,如我国的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贵州织金的韩宏洞等。
风成地貌景观 在干旱内陆地区,由于强风、流沙和间歇性地表水等因素造成的特殊风化、侵蚀和堆积地貌,通称风成地貌。我国广大内陆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是现代风沙地貌的雄厚沙源,这些沉积物经风力吹扬,移动和再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风蚀洼地等各种形态。浩瀚的沙漠,沙漠中的绿洲,神奇的沙丘、沙垄、沙丘链、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以及蜂窝石、雅丹地形等形形色色的风沙地貌景观,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内容,如广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克拉玛依的风城等。
海岸地貌景观 在我国的海岸沿线,有各种海岸地貌景观。主要海蚀地貌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和海蚀平台等。如北戴河的海蚀地貌,奇特壮丽。我国的海岸类型错综复杂,具有观赏价值的为平原沙砾质海岸和山地丘陵海岸以及南方热带地区的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等。它们或礁石累累,或海蚀洞成串,或珊瑚岛成群,或红树林茂盛,风光颇为奇美。
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就是在广泛出露在盆地中的红色砂砾岩,在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下,塑造成独具一格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方山、“城堡”、天生桥等形状表现出来,奇石怪岭堆叠,V 形谷和 U 形谷屡现,形成种种奇观。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层红色的轻纱,有如丹霞,艳丽夺目。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韶关丹霞山。
冰川地貌景观 冰川是具有可塑性的固体物质,并且夹带着大量的砂石,因此具有强大的剥蚀能力,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形态,如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冰川湖、鼓丘、羊背石、蛇丘等。这些地貌本身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和旅游资源。我国现代冰川全为山岳冰川,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运动和融冰作用,造成奇特的 “冰喀斯特”景观。有的如树枝,有的如漏斗,有的似舌头,有的如冰塔,等等。
火山地貌景观 正在喷发活动的活火山,暂时间断活动的休眠火山以及地质时期活动以后不再喷发的死火山,都形成大量的自然奇观。遥观活火山喷发出通红的 “火柱”,定然能得到惊心动魄的快感,静静欣赏休眠火山或死火山所造成的景物,如锥形匀称的火山锥,漏斗状的火山口,碧波荡漾的火山口湖,覆盖在地面的熔岩流,还有散落的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砂和火山灰等,都别有情趣。如我国著名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火山地貌,景观奇美,且具奇特的科学价值。
2. 地貌景观资源与旅游地学的发展
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自然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旅游业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提高旅游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景观地貌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特别是国际倡导的地质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貌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将是21 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貌景观资源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特别是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丰富人们的生活。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美的欣赏,既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又可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人们审美想像力的高度发挥,也有助于孕育更多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2)重要的旅游资源。人们旅游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获取美的享受。中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较广,种类多,风格各异,恰巧适应了旅游者的需求。
3)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美的地质遗迹,在地质学及地理学上有其典型性。如褶皱成山,断陷成湖; 脆性岩石节理发展成陡壁峭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火山活动的遗迹,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等。这些地质遗迹是审美、览胜的良好对象和场所,又是天然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
我国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有些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的景观,对于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我们必须重点呵护,确保它们的优势和历史地位。这是确保国家和地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前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在地球表层上建造的,一种是自然力塑造而成,一种是人工的巧夺天工,是人的意识的再现。景观资源是地球表面物质形态之集合,是地球表生的 “形态—过程”的遗产。
3. 旅游地质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geopark)是自然公园的一种,是由国际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开展 “地质公园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称。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国土资源部发 [2000] 77 号文件给它下的定义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丽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 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2000 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制定了 《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01~2010)》 和国家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计划在未来 10 年内,建成 310 处地质公园,目前我国已批准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 85 处。其中有 8 处已经申报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是自然界历史演变的佐证。地质遗迹作为永不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资源现在日益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它巨大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作为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的国家也正在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资源。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貌景观资源,这为建立地质公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泛的资源基础。地质公园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典型性和稀有性原则; 代表性和均衡性原则; 原始性和兼容性原则; 安全性和通达性原则; 学术性与科普性原则。
思考题
1)第四纪地质学能解决我们生活中哪些与地质相关的问题?
2)如何理解中国的一句俗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目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第四纪地质问题是什么?
㈣ 我国地质地貌景观有哪些主要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地质抄形态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较为著名的作为代表。
中国地形呈现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
第一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寒荒漠,戈壁滩,冰川。著名代表新疆罗布泊,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藏北高原。
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和沙漠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原,沙漠,盆地。著名代表新疆塔里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貌主要是低矮山脉,半岛,洼地。著名代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㈤ 国内外对比结语和中国岩溶地貌景观的保护
对岩溶地貌景观的研究和对比,文中选择了几个不同的景观类型,归纳其主要对比类型和特点为:
(1)中国广西桂林地区岩溶孤峰平原、峰林谷地、峰丛洼地地貌景观与越南下龙湾海中峰林地貌景观对比。桂林是世界上最壮观、最秀美、最引人注目的热带亚热带峰林地貌发育地区。桂林有2000多个岩溶洞穴,洞穴中遗存有大量人类历史和文化淀积和几乎所有不同类型的化学、生物沉积物,还有石林、喀斯特泉、峡谷等岩溶景观资源,所以桂林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博物馆。桂林岩溶风光早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下龙湾海上峰林,在世界上也为极晶,它是世界自然遗产。
(2)中国云南石林岩溶地貌景观与非洲马达加斯加、贝马拉哈区剑状喀斯特进行对比。云南岩溶石林地貌成因复杂,形态多样、发育历史长、景观典型。石林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自然美著名全球。
福特(D.C.Ford,加拿大喀斯特地貌学家)、威廉姆斯(P.Williams,新西兰喀斯特学家)、沙勒蒙(J.N.Salomon,法国喀斯特协会主席),参照世界遗产标准,共同认为:①路南石林在科学上的显著特征是: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石林相比,路南石林自早二叠世起的多阶段、复杂演化历史是无可比拟的:这是路南石林的显著(也可能是最独特的)地质、地貌意义。②就世界范围而言,路南石林类型的突出代表有:塔状、浑圆古堡状、裸露型剑状石林。因此,路南地区包含有所有的石林喀斯特的典型类型。路南是唯一的有几种刃脊峻峭形态的剑状石林(Shilin/tsmngy)喀斯特产出的地点,这种裸露型石芽代表了土下和渗透型植被风化的经典例子,以及人类几千年活动影响产生的效果,这使路南石林的意义更为显著。
路南石林的其他显著特点:①尽管在世界上,有几个单一类型的石林地有便捷的通达条件,如法国Montpellier-Le-Vieux的古城堡状石林,但路南的石林有比其他典型的剑状石林喀斯特地更好的旅游设施和通达条件。②路南石林与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密切联系。③路南石林有很强的美学吸引力,这已为路南石林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所证实。路南石林的多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和其幽静环境为艺术家所长期称颂,由此更加增强了路南石林的吸引力。众多的湖泊增添了石林的美丽景色,幽深、洁净的水面衬映出多姿多态的石柱、古城堡状山原坡和山谷景观的远景眺望;公园内有选择的人工植被,多种自然景观、少数民族朴素的传统耕作方式的结合,增强了路南石林的吸引力,这是其他地方的石林所没有的。
世界自然遗产,马达加斯加石林以其密集和高大的剑状石林而著称于世。
(3)中国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石花洞与美国卡尔斯巴德岩溶洞穴(世界自然遗产)对比。石花洞形成在奥陶纪灰岩中,洞穴中集中了几乎所有喀斯特洞穴化学沉积物的类型和形态,洞中发育有7层水平洞穴。周口店北京猿人洞在石花洞南约10km,也发育在奥陶纪灰岩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含远古人类化石洞穴。卡尔斯巴德洞穴发育在二叠纪灰岩中,有3层水平洞穴,洞中也有大量绚丽多姿的化学沉积物。附近洞穴中留有印第安人古岩画。
(4)中国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Luse天坑对比(Nakani Mt New Britain,PN.Guinea)。大石围天坑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巨型天坑群。具有典型的,几乎完美的天坑特征和极高的观赏性。大石围天坑口部直径600~420m,最大深度613m,底部有大型地下河,原始次生林。Luse天坑口部直径为300m,最大深度420m,底部有洞穴、植被茂盛,是世界上最知名天坑之一。
(5)中国四川黄龙沟边石坝彩池群岩溶景观与美国黄石公园(世界自然遗产)边石坝对比。黄龙钙华滩流全长2500m,宽约30~170m,海拔3650~3100m。沟中是金黄蜿蜒的钙华滩流,连接着八君2331个千姿百态,斑斓夺目、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钙华彩池。其中高6.8m的世界最高地表石坝。黄龙沟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喀斯特钙华堆积地貌,最大的钙华滩流和最美丽、壮观的彩池群。
美国黄石公园位于中部高原上,平均海拔2440m,在黄石公园众多的温泉泉口附近形成了数千个钙华边石坝彩池,其中锰犸彩池边石坝彩池覆盖面积达1平方英里,可与黄龙钙华滩流对比。此外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帕姆卡莱边石坝彩池也可与黄龙沟彩石坝比较。
中国岩溶地貌景观分布广泛、成因复杂、类型齐全典型、保存完整、有各时代不同系统,不同成因的典型类型和世界罕见的特殊类型,如湖南古丈红石林。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景观最丰富的国家。
中国岩溶地貌景观中含有古人类、生物、学信息和文化内涵。
地质地貌、化学沉积、环境变化等大量中国岩溶地貌景观形态多姿、造型优美、峻险壮观、美学价值高,其中有许多是世界级的极品,是旅游和观赏的最佳地方,其旅游和经济价值极高。
岩溶地貌景观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千方百计保护、爱护它的生态环境。
㈥ 中国地质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种形态
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发展变化与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
划分方式及其区别
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在测绘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 地貌
编辑本段
基本特征
在特定的地质基础与新构造运动等内力因素,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地貌轮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交织成网格状。我国民族地区几乎连成一片,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我国民族地区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地貌
1、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国最低的洼地,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离仅有150公里左右。
在内陆干洼地区,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约占全国面积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于内蒙古、宁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区。
在西部高山地区,现代冰川覆盖面积达537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尔泰山和祁连山等地区,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有 215万平方公里。
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 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内,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如白头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着348座死火山;在黔东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我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钦州湾,湾内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广西海岸带外的北部湾位于大陆架上,深50米左右,其间有800多个小岛,最大的是涠洲岛;钦州、防城、 东兴的海湾内岛屿,原来属于陆地上的侵蚀残丘,后因海水入侵而与陆地隔开形成岛屿。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
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最高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56.7%。这里集中了全国秦岭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与第三级阶梯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国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部分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全国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较低、面积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山地分布集中,面积广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内,广大的山地约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75%。 山地是全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第三级阶梯上民族地区的平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1.7%。这些平原之中,除内蒙古东部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狭小平原,而且多属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众多的小平原,面积共约3.16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宁──桂平的郁江河谷冲积平原,面积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积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间被山地丘陵分隔开。
群山起伏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牡丹江、图们江、珲春江穿流于众山之间,在延吉、敦化、珲春等河谷盆地内,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狭小河流冲积平原。
编辑本段
主要地貌类型
按地貌形态分类,我国民族地区的陆地也和全国一样,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国是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其中民族地区占有我国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 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境内。天山山脉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巨大山脉,全长2500公里,西段在前苏联境内,东段横亘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250─300公里。天山向东延续,与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合黎山、龙首山)相连,再向东延至内蒙古中部即为阴山山脉。 地貌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5°──35°之间。昆仑山位于民族地区,西起帕米尔,东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缘,由西而东横贯青藏高原,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东段的一条支脉积石山继续东延与秦岭山脉相接,经陕西南部,东止于淮阳山,但秦岭的分布范围已不属民族地区。
最南的一列是南岭,位于北纬24°──25.5°。南岭又叫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在这五岭中,前三岭位于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的民族地区,后二岭则不属于民族地区。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由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经辽东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最东边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武陵山则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汉州境内;长白山位于东北的东部,大部分山地属于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千山和武夷山分别聚居着满族和畲族;台湾山脉则聚居着高山族。
(3)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如阿尔泰山、祁连山等。阿尔泰山脉横亘在中国、前苏联、蒙古三国边境,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是整个山系的东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连山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约200~500公里,由几条平行山岭和谷地组成,山岭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仑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向东逐步转为东西走向。喜马拉雅山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雅鲁藏布江的急转弯处,全长约2500公里,绵延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境内。宽约200~350公里,主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为雄伟高峻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耸立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 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仑山的乔戈里峰位于中、巴边界上,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中部的民族地区,自北而南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横断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藏南山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由许多岭谷相间的高山深谷组成,包括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宁静山、怒山、高黎贡山等山脉以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谷地。横断山脉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达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国民族地区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横断山以西,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肃、四川和新疆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面积的1/4,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纵横 交错的山脉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宽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罗棋布,为发展工业和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高原上的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分布广泛,冰川及冰缘地貌广泛发育,冰雪融水往往成为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西起马鬃山,南至祁连山和长城,东至大兴安岭,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高原坦荡开阔,地面起伏和缓,广大地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高原形态比较明显的高原。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东,雪峰山以西,大娄山以南,广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区,高原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钭,平均海拔1000~2000米。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广,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随处可见,尤其在南盘江北部最为典型。高原上有许多山间盆地,当地人民称为坝子,是主要耕作地区。
3、盆地
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相对凹下的地表形态。我国民族地区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四周高山环抱,盆地地形坦荡,形态完整呈菱形,只有东端有宽约70公里的缺口与甘肃河西走廊相连接,是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由西向东微微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东部的罗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于盆地地处内陆深处,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特别强烈,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500公里,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态多样,有的沙漠相对高度超过200米。85%的属流动沙丘。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盆地边缘受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荒漠中的沃野绿洲。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阿尔泰山之间,略呈三角形,面积3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势由东向西微微倾斜,东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仅190米;盆地内分布着库尔班通古特沙漠, 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盆地内草场辽阔,畜牧业发达;绿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缘。
地貌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夹于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间,略呈三角形。盆地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最宽处达25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三位。柴达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国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内陆高盆地。盆地中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极为丰富。此外,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充足,农业单产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势起伏,坡度和缓,称之为丘陵。我国民族地区的丘陵主要有广西丘陵。
广西丘陵分布在云贵高原以东、南岭以南、萌诸岭以西的地区,和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组成了我国东南地区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的东南丘陵。广西丘陵总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成盆地形势,一般称广西盆地。广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积约占本地区的60-70%,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峰林广布,地面崎岖,风景异常优美。广西丘陵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是林、农、矿产资源利用潜力很大的山区。
5、平原
平原是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的陆地。根据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称为低平原,如广西郁江-浔江河谷平原;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内陆低地,则称为洼地,如新疆吐鲁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称为高平原,如内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区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上的平原,虽然海拔在1000-3000米,习惯上仍称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黄河冲积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粮仓”。
集中分布在我国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分布在民族地区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和广西境内,虽然这里的平原有的面积较小,起伏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区的重要农耕区。
㈦ 中国地质构造遗迹景观大陆与海洋景观有哪些
华东、中南 丘陵山地及海岛(台湾、海南岛)区。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回西省、答安徽省南部、 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和东部海岸带等。主要地质遗迹特征为:流水侵蚀作用使形成独特的江南地质地貌景观,海岸带受海洋地质 作用形成独特的海蚀地貌。
㈧ 中国的地理地质特征是什么样的
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是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质构造格局控制着自然地理的发展。现代中国自然地理的特征,是中国地质构造在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各种内、外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势的四级阶梯 中国地形地貌景观万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国山地占陆地面积的三三%,高原占贰陆%,盆地占依9%,平原占依贰%,丘陵占依0%。地势西高东低,自西而东,明显分为四个梯级。 依、 第一级阶梯 位于横断山脉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宽,湖泊广布,东亚、南亚各大河流多从这里发源。青藏高原西南边缘是雄伟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北缘是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东缘是横断山脉。高原内部山岭、沟谷并列,湖泊众多。著名的山脉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可可西里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等。珠穆朗玛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为世界第一高峰;乔戈里峰,海拔吧陆依lm,为世界第二高峰。 贰 、第二级阶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过昆仑—秦岭、向东越过横断山脉和龙门山脉,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贰000m,主要有地形崎岖的云贵高原、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起伏和缓的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西侧则被横断山脉所挡;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宽广的准噶尔盆地等,它们多数被东西向延伸的山脉间隔,在形态上多呈菱形或四边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鲁番盆地最低点-依55 m,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 三、第三级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及云贵高原东缘的雪峰山脉一线以东,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贰00m以下的平原。区内分布着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辽阔坦荡华北平原以及湖泊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构成了以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为覆盖的北北东向巨型沉降带;其东侧分布有长白山地、辽东丘陵、鲁东丘陵和东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构成了北北东向的巨型隆起带。 四 、第四级阶梯 我国陆地第三级阶梯的巨型隆起带以东,为广阔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渐变深。渤海为我国内海,属大陆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黄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达贰00~500m;东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达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贰依贰m,最深可达三000~四000m。位于东海和南海之间的台贰湾岛,为我国第一大岛,属于西太平洋火山岛弧的组成部分。中部的台5湾山脉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为中国东部的最高峰;台陆湾山脉与东部边缘台东山脉之间,为著名的台东纵谷;西部沿海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为第四纪沉积所覆盖。 中国地势的上述特征是由地壳深部结构所决定的。地表地势高的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厚,地表地势低的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减薄,即我国地表地势的高低与地壳厚度呈镜像反映。 二 地貌的东西差异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为界,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观。 西部地区山脉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为主,高山耸立,中间隔以盆地,形成山系与盆地并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阿尔金一祁连山山脉、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山脉、羌塘盆地,冈底斯山脉、拉萨盆地、喜马拉雅山脉等构成。 东部地区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则多为北东一北北东向,盆地和丘陵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北东一北北东向展布的盆地与丘陵或山系相间排列,自西向东有:海拉尔盆地一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构成的第三沉降带,大兴安岭—大行山一巫山山脉构成的第三隆起带,东北平原一华北平原一江汉平原—北部湾构成的第二沉降带,张广才岭一长白山一辽东丘陵一东南丘陵构成的第二隆起带,勃海一黄海—东海—南贰海构成的第一沉降带。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国山脉众多,江河广布,山水相依,源远流长。以中部近东西向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山脉和近南北向的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为界,中国的山脉分别构成古亚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与之相应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内陆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呈北西依西向并向北东贰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冈依底斯山脉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等。 环太平洋山系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呈北北东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兴安岭山脉、太行山脉、雪峰山脉以及与之平行的长白山脉和辽东、鲁东、闽浙沿海诸山脉等。 中国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脉展布的控制,特别是东西向延伸的山系构成了我国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岭,外流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陆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为分水岭,分布于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5%,仅有额尔齐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陆.5%,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于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多向东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陆.吧%:东北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有黑龙江水系和辽河水系;阴山和秦岭之间有黄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岭和南岭之间有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南岭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为长江,主干全长陆三00km,流域面积达依吧0万km贰;其次为黄河,主干长5四陆四km,流域面积达漆5万km贰。中国内流河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陆.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内陆河为新四疆境内的塔里木河,全长达贰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显著 中国大5陆的现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几个相对稳定的陆块和几条重要的活动带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国以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大别山、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大兴安—太行山—雪峰山为主干,纵横交错,形成各具特点的中国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东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平坦宽阔,分布有大面积荒漠;内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缓;黄土高原,沟谷纵横,塬、梁、峁发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宽,现代冰川发育,冰蚀、风蚀强烈,形成多种冰蚀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沟岭交错,山水相映;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各种岩溶地貌发育,景观奇特。东部呈北北东向分布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连,沃野千里;北北东向展布的吉辽山地、鲁东山地和东南沿海山地,岭峦绵亘,丘陵起伏。这些自然分区的展布方向、表现特征、形成和发展,均与区域地质构造的时空演化一致,是各区区域地质构造长期发展的结果和反映
㈨ 6大类地貌景观分别有哪些
中国丹霞
丹霞,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在地质和地貌学层面上,丹霞可以定义如下:“丹霞是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国丹霞”于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刚果盆地
为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面积刚果盆地约337万平方千米。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大部在扎伊尔境内,西部及北部包括刚果及中非的部分领土。
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西抵安第斯山麓,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4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该国领土1/3)。平原西宽东窄,地势低平坦荡。最宽处1280公里,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马瑙斯附近只有海拔44米,东部更低,逐渐接近海平面。平原是在南美洲陆台亚马孙拗陷基础上,经第四纪上升、成陆后,由亚马孙河干流、支流冲积而成。平原降水多,原因是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影响。
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位于巴西东南部。大部在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州和圣保罗州境内巴西高原。主要由低山、丘陵高地和平顶高原构成。面积有500多万平方公里,位于南美洲中东部,介于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间,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缓,向西、北倾斜。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古老基底岩系出露地表。其中东部岩性坚硬的石英岩、 片岩部分,表现为脊状山岭或断块山,凸出于高原之上;西部即戈亚斯高原和马托格罗索高原,具有桌状高地特征。高原边缘部分普遍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坡,河流多陡落成为瀑布或急流,切成峡谷。
哈萨克丘陵
亦称“哈萨克褶皱地”。哈萨克斯坦中、东部丘陵。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北接西西伯利亚平原,东缘多山地,西南部为图兰低地和里海低地。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400~900千米。海拔300~500米。西部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宽达900公里;东部较高,平均海拔500—1,000米,宽400公里,地表受强烈切割。面积约占哈萨克斯坦的五分之一。有克孜勒塔斯(海拔1,566米)、卡尔卡拉雷(海拔1,403米)、乌卢套、肯特(海拔 1,469米)和科克切塔夫等山。哈萨克丘陵为古老的低山台地。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地表较平坦,多沙丘和盐沼。由于深居内陆,地面又坦荡单调,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7月平均气温24℃,冬季由于北部没有高山屏障,北方冷气团长驱直入,气温可降至-30℃以下,气温年较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属荒漠、半荒漠地带。自北向南分属草原带(已开辟大片耕地)、半荒漠带。东南部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为荒漠带。山区有松林。生荒地用作牧场。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铬、煤、铁、石油、天然气和铝土矿等。
安第斯山脉
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安第斯山脉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 (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 ,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质上属年青的褶皱山系。地形复杂。南段低狭单一,山体破碎,冰川发达,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发祥地;北段山脉条状分支,间有广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频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5897米。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富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理、锌、铋、钒、钨、硝石等重要矿藏。山中多垭口,有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过。泛美公路沿纵向谷地和海岸沟通安第斯山区各国。安地斯山脉是由许多连续不断的平行山脉和横断山脉(或科迪勒拉)组成的,其间有许多高原和洼地。分别称为东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东、西山脉界线分明,勾勒出了该山系的主体特征。东、西科迪勒拉总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东科迪勒拉有几处向东凸出,形成形似半岛的孤立山脉,或像位于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毗连地区的阿尔蒂普拉诺那样的山间高原。
㈩ 为什么自然景观以地质地貌景观为主
丹霞地貌,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
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嶂石岩地貌
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之一,为地貌学按岩性分类确立的一种新型地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