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简答题
㈠ 地震会产生什么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有何影响简答题
因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回陷、砂土液化等答。地震地质灾害是主要的地震次生灾害,它们不仅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破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工程设施和土地资源,从而加剧地震灾害损失程度。
㈡ 《工程地质是土力学》简答题 简述什么是角度不整合及其形成过程
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回造答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这种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或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
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一定厚度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
②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岩层伴随着水平方向上缩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则不断上升,并到达陆上的一定高度或成为山地,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伴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发生;
③在陆上环境下,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同时在剥蚀面上形成古风化壳、残积矿产等;
④地壳重新下降到水下沉积环境,在剥蚀面上又形成了新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其底部常有底砾岩),新形成的地层与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与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所以,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㈢ 工程地质 简答题 何谓潜水等水位图,其作用是什么
<div>
小题来1:A
小题2:B <div>
小题1:本题考查等值源线图的判读。根据图示:P点的海拔为15米,潜水位为10米,所以埋藏深度为5米;Q点的潜水位为10米;该地区等高线主要向高处凸,大部分地区为山谷;潜水的流动方向从高处往低处,和等潜水线垂直。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图中②地的潜水埋藏深度为5米,其余地区的埋藏深度都大于5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㈣ 简答题。
1.岩石分哪几类?
岩石主要按成因分为三种:一、岩浆岩(也称火成岩),它是通过火山喷发等原因形成的,简单一点说就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之后形成的岩石。二、沉积岩是岩浆岩经过风化、水蚀等形成小颗粒,在地面堆积成一层,在经过一系列的地壳变动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三、变质岩是沉积岩在火山喷发是与岩浆相互融合、变质冷却后形成。
2.何谓土的颗粒级配?
就是土壤颗粒按照它的直径大小来分级
在土壤学科的科研工作中常用的分级标准是:这个标准是1995年制的。
2~1mm极粗砂;1~0.5mm粗砂;
0.5~0.25mm中砂;0.25~0.10mm细砂;
0.10~0.05mm极细砂;
0.05~0.02mm粗粉粒;
0.02~0.002mm细粉粒;小于0.002mm粘粒。土壤质地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肥力性状 砂土 壤土 粘土
通气性 易 中等 不易
透水性 易 中等 不易
增温性 易 中等 不易
另外,土壤中石砾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
3.为什么要进行工程地质勘察?详细勘察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这些通常称为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一般包括两大部分:文字和图表。文字部分有工程概况,勘察目的、任务,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依据的规范标准,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岩土特征及参数,场地地震效应等,最后对地基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提承载力等。图表部分包括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土工试验成果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分层土工试验报告表等。
4.如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竖向荷载逐渐施加于单桩桩顶,桩身上部受压缩而产生相对于土体的向下位移,桩侧表面有向上的摩擦阻力。桩身荷载通过桩侧摩阻力传递到桩周土层中,致使桩身荷载和压缩变形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桩土相对位移等于零处,摩阻力也等于零。随着桩身荷载的增大,桩身压缩变形和位移量也增大,桩身下部四周土体的摩阻力也将随着增大,桩件土层也受到压缩而产生端阻力,桩端土层的压缩又加大了桩,土间的相对位移,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桩四周的摩阻力。当桩侧摩阻力达到极限后,继续增加荷载,这部分增大的荷载全部由桩端阻力来承担,此时桩端持力层的压缩位移量将迅速增大,到达某一极限,桩端土层产生塑性变形,并发生塑性挤出,位移迅速增大而破坏。这时桩所承受的荷载就是极限荷载。
5.何谓群桩效应?单桩和群桩的工作性状有何差异?
群桩效应(Group Piles effects )在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时不能不考虑的就是群桩效应,群桩效应就是指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土的相互作用使其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沉降等性状发生变化而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力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这一现象。
6.地基处理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任何建筑物的荷载最终将传递到地基上,由于上部结果材料强度很高,而地基土强度很低,压缩性较大,因此通过设置一定结构型式和尺寸的基础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一方面处于上部结构的荷载及地基反力的共同作用下,承受由此产生的内力;基础底面的反力反过来又作为地基土的荷载,使地基产生应力和变形。基础设计时,除了需保证基础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外,同时还需选择合理的基础尺寸和布置方案,使地基的强度和沉降保持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基础设计又常被称为地基基础设计。凡是基础直接建在未经加固的天然土层上时,这种地基称之为天然地基。若天然地基很软弱,则事先需要经过人工处理后再建造基础者,这种地基称之为人工地基。
7.挤密法加固地基的机理是什么?
是利用起重机械将重锺提升到一定高度,自由下落,重复夯打击实地基。经过夯打以后,形成了一层比较密实的硬壳层,从而提高了地基强度。
㈤ 工程地质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简答
工程地质的目的级任务:
在城建规划和建(构)筑物、交通等的基本建设工兴建之前,需要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其目的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为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和正常使用。
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查明工程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其特征、成因和控制因素,并指出其有利和不利的方面。
2、分析研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3、选择工程地质条件相对优越的建筑场地。建筑场地的选择和确定对安全稳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有时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在选址或选线工作中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但工程地质条件常是重要因素之一,选择有利的工程地质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安全。
4、配合工程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据地质条件提出建筑物类型、结构、规模和施工方法的建议。建筑物应适应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具体方案也与地质条件有关。
5、提出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和建议。任何一个建筑场地或工程线路,从地质条件方面来看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从工程措施角度来看几乎任何不良地质条件都是能克服的,场地选完之后,必然要制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只有在了解不良地质条件的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后才能拟定出合适的措施方案。
6、预测工程兴建后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制定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大型工程的兴建常改变或形成新的地质营力,因而可以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开挖边坡引起滑坡、崩塌;矿产或地下水的开采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水库引起浸没、坍岸或诱发地震等,所以保护地质环境也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