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中国地质大学
A. 2010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公布
这是我在网上荡的,现在还是初稿,等18号真正的才出来,你先看看吧!嘿嘿!
本科组一等奖(210名,按赛区序号排列,赛区内按学校笔画排列)
序号 赛区 学校 参赛队员 指导教师
1 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陈博 武玉婷 孙砚培
2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卜文凯 时昱旻 杨亚旭 韩丽涛
3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陈柯 兴开楠 祝晨琪 韩丽涛
4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刘洋廷 刘鑫磊 郑梦天 郑勋烨
5 北京 北京大学 田成喆 于晨露 范爱琳 指导小组
6 北京 北京大学 程诚 黄辰 刘瑞恺 指导小组
7 北京 北京大学 匡宇明 吕桐 龚任飞 指导小组
8 北京 北京大学 杨颖 程锴 周瑾 指导小组
9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鹿思珩 刘昊淼 史海波 数模指导组
10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陶雨萌 林梦西 肖牧 指导小组
11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朱茵仪 鲁珵 王情 指导小组
12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任峰 陈雯 张国波 贺祖国
13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赵丽红 尚秋里 王占孔 贺祖国
14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赵若君 薛潇剑 王璟尧 袁健华
15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徐佳祥 张引 黄海龙 贺祖国
16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文佳 覃贝贝 于楠 彭临平
17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叶峰 周润楠 邹贤青 彭临平
18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牛宝龙 康志新 全拥 孙海燕
19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佘昌洋 齐毅 叶子豪 孙海燕
20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姜亚中 淡志强 吕晓帆 冯 伟
21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于腾飞 陈勇波 高原 徐厚宝
22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朱俊杰 王斌斌 李毅彬 房永飞
23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于淼 吴羽乔 周霁颖 指导小组
24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吴卓宴 邱珍琦 朱箫笛 指导小组
25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 邵毅 刘冬鑫 欧阳涣堃 指导小组
26 北京 清华大学 韩科航 周伟国 王小雪 指导小组
27 北京 清华大学 孙立君 汪利 徐悟 指导小组
28 北京 装甲兵工程学院 王磊 刘厚璋 傅文君 齐紫微
29 天津 天津农学院 李建忠 田金歌 王姣姣 穆志民
30 天津 军事交通学院 陈虹睿 伍恒 王立思 鞠涛
31 河北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郑晓云 李春 侯鹏庆 指导教师组
32 河北 华北电力大学 周振 甄钊 王彬彬
33 河北 防灾科技学院 贺子龙 余坤 曹京津 何珊珊
34 山西 山西大学 张 骁 张连敏 李明宇 李顺勇
35 山西 山西大学 刘俊伶 薛 波 王译梧 刘桂荣
36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陈 涛 程 景 冷 冬 王彩贤
37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范 岳 樊留根 姚金磊 安润玲
38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王恩奇 邓会敏 杜增义 马壮
39 辽宁 大连海事大学 毋岩斌 赵宝强 王嘉宁 张运杰
40 辽宁 东北大学 田涧 任龙 元河清 何雪浤
41 辽宁 东北大学 黄小雨 周小琨 陈美希 王琪
42 吉林 长春师范学院 吴斯 胡晓倩 敖晶 吴登峰
43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王天也 刘文民 朱宝金 成丽波
44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王昕妍 舒文敏 蒲睿 李卫明
45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彭京蒙 刘健 王慧超 李卫明
46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周宇艇 郝贺 梁帅 蔡志丹
47 吉林 吉林大学 姜富春 苏丽娟 侍骏超 吕显瑞
48 吉林 吉林大学 冯海兵 江浩亮 师宪伟 史少云
49 吉林 吉林大学 周天伟 孟晨 王晨 吕显瑞
50 吉林 吉林医药学院 刘海涛 冯俊惠 张苗苗 齐德全
51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周鑫 张叶红 解奉龙 李道华
52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金平 徐妍妍 陈浩辰 尚寿亭
53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车宇航 王泽宇 闫程远
54 上海 同济大学 张森 叶子 熊彼德 郝朝洋
55 上海 复旦大学 陆俊巍 厉传斌 赵晟 曹沅
56 上海 复旦大学 艾里•热孜克 李可嘉 王晨阳 曹沅
57 上海 复旦大学 李天原 朱涵 彭镇 曹沅
58 上海 复旦大学 徐仚 刘苒 孙宁 曹沅
59 上海 复旦大学 曹原 范敏杰 方乐恒 曹沅
60 江苏 东南大学 黄菲 宋爽 卜昕阳 数模教练组
61 江苏 东南大学 羌波 董荻莎 袁颖 数模教练组
62 江苏 江苏大学 冯亦倬 任文婷 万根顺 教练组
63 江苏 江南大学 李磊 苏欢欢 王猛 数模教练组
64 江苏 河海大学 徐晓军 金罗斌 朱鹏 张学莹
65 江苏 河海大学 唐少将 狄克 罗斌 丁根宏
66 江苏 南京大学 言浩 马骏 王宁欣 教练组
67 江苏 南京大学 钱行 强闰伟 钱煜 教练组
68 江苏 南京大学 杨霄 蔺璐媛 付怀龙 教练组
69 江苏 南京大学 彭宇 王晓亮 姚秋爽 教练组
70 江苏 南京大学 陈秦波 成松豪 杜变 教练组
71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张艳 汤晓萌 谢起予
72 江苏 南京财经大学 马健 杜泽宇 施庭 肖丽华
73 江苏 南京邮电大学 李宁騛 邱煜淳 李建蕊 孔告化
74 江苏 南京邮电大学 王睿 洪翠云 王春路 许立炜
75 江苏 南京邮电大学 张伟 张玮 王富广 闫庆伦
76 江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舒宏武 陈凤娇 傅洋
77 江苏 南京理工大学 刘迎 刘文慧 张利强 肖伟
78 江苏 常熟理工学院 曹进 鞠美凤 宗耀东 数模教练组
79 江苏 解放军理工大学 许晓明 高枫越 张驭龙
80 浙江 中国计量学院 戚立才 洪露 陈小军 数模组
81 浙江 中国计量学院 余舒婷 章苹 文一章 数模组
82 浙江 中国计量学院 王彬清 张权耀 刘雨 数模组
83 浙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罗云岗 林潮阳 杨雅萌 数模组
84 浙江 浙江大学 马宇斌 莫璐怡 杨琦 数模组
85 浙江 浙江大学 陈鑫磊 丁玫 李子健 数模组
86 浙江 浙江大学 曹臻 罗丁 胡晨玥 数模组
87 浙江 浙江大学 刘胡世阳 杨家程 程功 数模组
88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 何伟 王绍楠 陈聪 数模组
89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 金超 方佳盈 胡晓馨 数模组
90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 丁洁女 温彩哨 钟雷 数模组
91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孟佶贤 谢杰 高艳东 数模组
92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张旭丹 陈余康 陈聪 数模组
93 浙江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金莹 陈伟敏 许明明 徐徐
94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冯荻 兰菲 李天骄 张峰
95 安徽 安徽大学 阮骥 范文萍 罗小兵 章飞
96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 魏子翔 胡益清 韩熙轩 张琼
97 安徽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李淼 吴红奎 章龙 教练组
98 安徽 蚌埠学院 吴文健 陶璇 赵红敏 张迎秋
99 安徽 解放军炮兵学院 彭浩宇 肖鑫 冯宝龙 王伦夫
100 福建 泉州师范学院 黄伟菁 杨玲玲 陈世军 杨昔阳
101 福建 厦门大学 林奕 徐梦露 沈忱 谭忠
102 福建 厦门理工学院 宁亦杼 林明阳 梅玉 陈玉成
103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 刘维 张丽 阳春燕 教练组
104 江西 江西理工大学 项淋飞 万芸 李一帆 教练组
105 江西 南昌大学 郭慧君 江长云 周慧 教练组
106 江西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杨献祥 陈臣 许梦婷 教练组
107 山东 山东大学 崔金杰 王军 肖佃艳 数模组
108 山东 山东大学 刘浩东 苏绍清 滕斌 数模组
109 山东 山东大学 许荣华 秦彦齐 孙开元 数模组
110 山东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戚睿骅 张静源 董方丽 曹祝楼
111 山东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郭翰橙 朱文涛 何勇 杨兵
112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 王宗炎 虞鑫栋 宋婉莹 张玉林
113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 邱健 李丽荣 刘培龙 王新赠
114 山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尚林源 吴立金 李琦 周生田
115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孟繁龙 马瑞松 王成亮 数模组
116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高源 靳光震 王博 数模组
117 山东 青岛理工大学 王维 曹帅 张文亮 数模组
118 山东 青岛理工大学 刘雷雷 王一凡 孟令娜 数模组
119 山东 青岛理工大学 王欢 高合盟 贾言安 数模组
120 山东 青岛理工大学 张雪 辛金龙 李清杰 数模组
121 山东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 胡光潮 赵大玮 郑良波 曹华林
122 河南 河南师范大学 梁广颖 潘逸飞 杨云飞 指导教师组
123 河南 河南科技大学 袁志凯 许雪敏 胡磊 李培峦
124 河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马蓁 薛峰 杨京 指导教师组
125 河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杨绪魁 秦记东 魏星 指导教师组
126 河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徐一夫 韩洁 张驰 指导教师组
127 河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张辉 杨帆 卫彦伉 指导教师组
128 湖北 三峡大学 陈杨 焦晓晖 胡昌志 指导教师组
129 湖北 三峡大学 刘乐军 陈晓东 敖行 指导教师组
130 湖北 三峡大学 付志龙 辜继明 李美莹 指导教师组
131 湖北 三峡大学 叶润森 陈腾飞 齐紫航 指导教师组
132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李阳 杜佩 陈宁陆 教练组
133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佟昊 高文辉 刘乾 教练组
134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黄天骁 汪光亮 印家星 梅正阳
135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闻铭 肖成志 朱云帆 梅正阳
136 湖北 武汉大学 周朝 胡凡 孙健兴 数模指导组
137 湖北 武汉大学 倪超 杨盼盼 李枫 数模指导组
138 湖北 武汉大学 韩旭 李海波 国玉静 数模指导组
139 湖北 武汉大学 陈鹏 郭双全 田钰 数模指导组
140 湖北 武汉工程大学 黄浩 张晓迪 杨俊威 杨向辉
141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王人福 方越栋 李欣 黄小为
142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陈骁 郑杰 张景源 何朗
143 湖北 解放军空军雷达学院 黄龙权 魏煜 左家骏 数模指导组
144 湖北 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黄振华 周群 郝红芳 数模组
145 湖南 中南大学 唐高朋 田家凯 余道顺 张佃中
146 湖南 中南大学 孙贝 李洋 岳梦楚 张鸿雁
147 湖南 中南大学 呙邵明 陈小龙 肖成 郑洲顺
148 湖南 长沙理工大学 戈先武 罗海星 彭珊姗 戴志锋
149 湖南 长沙理工大学 汤凌 谭敏 李晓恩 戴志锋
150 湖南 国防科技大学 马肖肖 张若冰 周应秋
151 湖南 国防科技大学 李靖 朱新新 尹晓晴
152 湖南 国防科技大学 杜睿 徐海洋 房晓婷
153 湖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黄准 于俊 唐晓琼 陈国华
154 湖南 湖南农业大学 王志勇 雷达 万志鸿 刘跃武
155 湖南 湖南商学院 肖蔚 付雅婷 刘霞 谢小良
156 广东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于其位 朱栋 明越 付嵩峰
157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 刘鹏 陈晓强 曾浩健 数模组
158 广东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潘亦铭 张樟 詹雯婷 张元标
159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 林明进 邵严民 容蓉 数模组
160 广西 桂林理工大学 利仕坤 佘华煜 周毅 刘筱萍
161 广西 桂林理工大学 沈孝文 叶彩园 张震 梁鹏
162 海南 海南大学 高峰 葛同广 邝翼飞 教练组
163 海南 琼州学院 吴政婉 苏致远 石震林 教练组
164 重庆 重庆大学 王建 丁超 王昌赢 龚劬
165 重庆 重庆大学 郭攀 徐亦达 罗云琳 龚劬
166 重庆 重庆大学 刘洋毅 梁健斌 郭宗林 龚劬
167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王文姣 白洋 吴静 袁德美
168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王振凯 胡沛 张星星 张聪
169 重庆 重庆邮电大学 袁震 陶树人 王位哲 鲜思东
170 重庆 重庆邮电大学 曹世伟 胡晨 李楠 郑继明
171 重庆 重庆邮电大学 封炳荣 罗剑 董亚苹 陈六新
172 重庆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项俊 陈佳 刘晋铭 杨廷鸿
173 重庆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方海洋 宗福兴 汪辉 方玲
174 重庆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段傲文 王健 白建越 马翠
175 四川 乐山师范学院 陈强 张小欢 余慷 指导教师组
176 四川 四川大学 谈承翌 李杰 李崔堂 黄丽
177 四川 四川大学 赵威 孙侃 蔺海明 邹述超
178 四川 四川大学 朱名发 刘娜 杨博 何腊梅
179 四川 四川大学 陈贞贞 周凡 朱洋民 钮海
180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陈阳 杨卓凯 王嵘 高晴
181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宁超 吕建宏 董荟 覃思义
182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樊波 周慧玲 邸鼎荣 杜鸿飞
183 四川 西华师范大学 潘理 刘荣燕 曾柯方 潘大志
184 四川 西南石油大学 余奇徽 余婷 吴清霞 李玲娜
185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喻程 曹先腾 张凌雪 何平
186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申伟 涂年杰 毛亚强 梁涛
187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王渊闻 梁霁宁 陈一新 王璐
188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王皓 黄颖 师龙 李绍文
189 贵州 贵州大学 田玲珲 鲍鑫 刘宗权 教练组
190 贵州 贵阳学院 杨国春 王小惠 俞志斌 教练组
191 云南 云南大学 周凌霄 张健 崔俊辉 李海燕
192 云南 云南师范大学 赵勇波 朱琼芳 黄希芳 张洪波
193 陕西 长安大学 丁明畅 任君平 强耀锋 阮苗
194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 王宁 王有江 徐引擎 王力工
195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 王迅 杨钫韬 顾文婷 袁占斌
196 陕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董川 马建鹏 江小雅 教练组
197 陕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金力 栗涛 郝磊 教练组
198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刘帅 王同磊 王晓冰 王立周
199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李辛昭 薛景安 李硕 高静
200 陕西 西安邮电学院 白雪 吕晓辉 李子蹊 教练组
201 陕西 西安理工大学 丁延鹏 孙靖萱 卢欣 赵凤群
202 陕西 空军工程大学 姜久龙 王旭峰 黄河 教师组
203 陕西 空军工程大学 孙昱 张亦驰 陈知超 教练组
204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麻敏洁 田燕 马俊 指导组
205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朱欣 杨茂珍 邱运先 指导组
206 陕西 陕西科技大学 任兆勇 康钦谋 金丽 教练组
207 陕西 陕西科技大学 杨少飞 牟宗轩 贺静 教练组
208 甘肃 兰州大学 邱亮亮 王东晖 毛光才 赵晨霞
209 甘肃 兰州交通大学 兰金福 王贞 刘波 常胜等
210 新疆 石河子大学 热比古丽 彭海城 王骞 数模组
B. 第二部分 国内外学术交流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学会及各分支机构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着力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围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地学问题、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注重为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工作服务,注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重为地质学科发展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62个,国际学术会议4个,提交论文或摘要2817篇,参加人数9000余人,有力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组织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取得圆满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会展中心,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地质科学家齐聚一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来自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地学科研教育机构,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业领域的近700名中国地质学家从盛夏的北半球来到初春的南半球,参加四年一届的“地学奥林匹克”盛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地质学家的使命和责任”的主旨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的积极参与,成为本次大会引人瞩目的亮点。大会收到中国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摘要800余篇,300多人做了口头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在大会地质展厅设展,展览的主题是:经济腾飞中的中国地质科学。内容包括7个方面:一是中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关系及勘查发现,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工程与地质科学,三是中国基础地质科学的重大进展,四是新一代地质技术与地质产品,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六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七是深部探测工程专题展览。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以来中国地质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国参会代表、华人地质学家、在外留学生纷纷驻足中国展台,对中国地质界在推动地学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拓展地质工作领域等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地质学报》(英文版)出版的中国地质代表团论文集,以及各类地质图件、地层年代表受到欢迎。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矿业合作备忘录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在悉尼会见了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部长马丁·弗格森,双方就进一步加强矿业合作交换了意见并签署了关于可持续矿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迁址北京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负责人签署协议,明确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将迁址北京。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罗兰德·奥博汉斯利共同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揭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产生新一届执委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质大会理事会上,经过竞选,新一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产生。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董树文研究员当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司库。
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实现找矿突破作贡献
五四青年节之际,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李金发主持。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出席大会的有关领导有: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原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原理事长张宏仁,中国地质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炯辉等。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刘嘉麒院士、裴荣富院士、郑绵平院士、杨文采院士、马永生院士和来自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及局属单位负责人,中国地质学会部分常务理事、理事、副秘书长,地勘行业有关单位领导,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各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和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约300人出席了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议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研究员在会上宣读了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的贺信;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介绍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复建和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了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仪;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任主任委员侯增谦研究员回顾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历史与成就;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王瑞江研究员发言,对于承办青年工作委员会表示欢迎和支持;中国五矿集团总裁助理王炯辉先生代表地勘行业的代表发言,对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恢复成立表示热烈欢迎;李廷栋院士作为院士代表发言,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提出殷切期望;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张洪涛教授做大会发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于海峰副司长做了题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工作部署”的大会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论坛设立了“紧缺矿产和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找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中国能源资源的未来”三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勘行业各部门的科研与生产一线的科学家、青年地质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我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年代表发言
媒体报道
主办找矿突破高峰论坛 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8月17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地质学会联合主办的“找矿突破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伟,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白宝玉在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主持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五位院士、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叶天竺研究员,王安建研究员,杨帅师分别做了《国内外油气资源现状与展望》、《青藏高原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勘查区矿产预测方法研究》、《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分析》与《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实现找矿突破》的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李雨时,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巡视员陈天保,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赵保胜等地勘行业有关部门领导,部分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及内蒙古自治区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论坛暨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业博览会
博览会现场的每一家矿业单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设计展示了所属的矿种,吸引了本行业人员及近千市民的关注。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接受采访
媒体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朱立新秘书长率团赴意大利出席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
9月16—23日,以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参加了在意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亚大学召开的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该论坛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意大利地质学会青年分会联合举办,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矿床对比及地质演化”为主题,来自中国、意大利两国的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分别与意大利地质学会主席CarloDoglioni、意大利国家地质学家委员会主席GianvitoGraziano举行了正式会谈。朱立新详细介绍了中国地质学会的基本情况、中国地质研究工作的现状,双方就两国未来可能合作的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中国代表团参观了卡拉布里亚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化学实验室及古生物博物馆,考察了西西里岛活火山。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孙桂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刘传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清海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别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通过本次论坛,中意两国地质学家建立了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谊,为两国地质学会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听取了意方有关地中海地区矿床及地质演化的诸多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联合主办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做主题报告
“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于6月16—1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研讨会作为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及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共同主办,福建省地质学会、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承办,共有来自海峡两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参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
会议开幕式由朱立新秘书长主持。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在开幕式上致辞。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何南飞及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所长李锡堤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共同表达了对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就地质灾害防治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让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学术思想、探讨科学原理,共同破解地质灾害难题、推动防治地质灾害科技进步,必将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地质工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人民生活谋福祉,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主办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承办,安徽省地质学会、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协办的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于12月14—17日在合肥举行。培训班受到全国各地勘单位的关注和响应,来自全国地矿、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统的60多家单位15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徐小磊副局长代表安徽地勘局对培训班顺利举办表示祝贺。
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
甘行平主持开幕式
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会场
培训班旨在全面推动深部地质找矿和钻探工作的开展,提高钻探效率和水平,推广深部钻探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培训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测技术发展、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钻探设备选择及应用、深部科学钻探施工方案等内容,并结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测计划项目3000米的施工现场,使大家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钻探技术方法。
参观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施工现场
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项目负责人与学员交流
向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C. 汪树东的学术论文
期刊学术论文
2000年
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002年
4、《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5、《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2003年
7、《论西方悲剧中的超越》,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8、《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9、《现代人格与隐形传统——对五四爱情婚姻小说的一种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0、《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载《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11、《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2、《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
13、《对“七十年代以后”的秘密的理解》,载《黄河》文学杂志2003年第2期。
14、《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15、《曹禺悲剧与喜剧精神立场比较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6、《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论点摘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摘要”。
17、《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载《长江学术》2003年第5辑。
2004年
18、《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迷思》,载《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
19、《“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
2005年
20、《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
21、《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22、《论<女娲>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23、《论鲁迅精神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24、《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25、《现代性语境中的鲁迅与卡夫卡》,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006年
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载《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
2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
29、《自觉追寻酒神精神的文学叙事》,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
30、《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31、《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全文收录李长中主编的《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
32、《从价值层面重读〈边城〉》,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
33、《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科版)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概览”。
34、《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5、《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
36、《生态意识:文学写作的新向度》,载《写作》2006年第12期。
2007年
3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分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
3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赤子原型》,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
39、《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家族〉》,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录李斌、程桂婷主编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
40、《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论点摘转于天津《今晚报》2007年5月13日《副刊》“论点在线”栏目。
41、《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论》,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
42、《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43、《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44、《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异人物》,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
45、《文艺审美与生态精神》,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2008年
46、《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7、《生态意识与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载《东方论坛》2008年第6期。
48、《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49、《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50、《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51、《融入野地: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2、《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3、《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载《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辑。
2009年
54、《“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55、《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6辑。
56、《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载《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
57、《论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论点摘转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
58、《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9、《以真诚的文字托举激情与爱意——评诗集〈李琦近作选〉》,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2期。
60、《童心本位的追寻与坚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儿童文学卷〉导言》,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
6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
62、《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载《前沿》2009年第5期。
63、《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载《学理论》2009年第9期。
64、《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
65、《重塑中国文学绿色之维——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斯炎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
2010年
66、《论迟子建小说的反现代性》(合著),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
67、《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合著),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8、《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
69、《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
70、《触摸历史深处的人性畸变——评邓焕的中篇小说<湘山街78号>》,载《小说林》2010年第3期。
71、《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72、《抚摸尘世的善意和悲怆——阿成短篇小说简论》,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
7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4、《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海子诗歌与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重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
75、《“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2011年
76、《底层社会的沉沦与救赎——评闫文志中篇小说<苏醒记>》,载《小说林》2011年第2期。
77、《生命韧性与浪漫梦想——评何凯旋的话剧创作》,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
78、《情爱伦理的脆弱与两难——评张艳茹的中篇小说<凉拌面>》,载《小说林》2011年第4期。
79、《底层生命的灾难与脆弱——评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载《小说林》2011年第5期。
80、《寒地黑土的民间精神——评何凯旋长篇小说<江山图画>》,载《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81、《“乡下人进城”文学叙事的意义与可能——评周文刚的中篇小说<从库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载《小说林》2011年第6期。
82、《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
83、《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012年
84、《灰暗现实中的灰色人生——评张克盛的中篇小说<私了>》,载《小说林》2012年第1期。
85、《断代诗学的突破与重构——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
86、《人性之恶、浪漫素质与民间精神——论何凯旋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
87、《“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
88、《乡村伦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评陈小江的中篇小说<拿什么给你辩护,兄弟>》,载《小说林》2012年第2期。
89、《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等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
90、《石油创业者生活的史诗性画卷——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91、《揭开那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雁过无声>》,载《小说林》2012年第3期。
92、《潜规则底下的畸形众生相——评纪洪平的中篇小说<第三只眼>》,载《小说林》2012年第4期。
93、《看护大地与叩问灵性——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宏观鸟瞰》,载《绿叶》2012年第5期。
94、《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95、《发掘底层民间支撑历史的善良与坚忍——评赵宏兴的中篇小说<在人间>》,载《小说林》2012年第5期。
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评陈美英的中篇小说<不治可否>》,载《小说林》2012年第6期。
97、《工业化时代的自然之死——生态文学中的工业与环境》,载《绿叶》2012年第8期。
2013年
98、《世俗化时代中的人格坚守及其沦陷——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尘埃喧嚣>》,载《小说林》2013年第1期。
99、《底层精神、先锋探索和现实批判——<小说林>2012年小说代表作扫描》,载《小说林》2013年第2期。
100、《洞察欲望迷梦底下恐怖的人性逻辑——评马忠静的中篇小说<金丝燕窝>》,载《小说林》2013年第3期。
101、《直击社会溃败的世道人心——评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载《小说林》2013年第4期。
102、《构筑广阔而深刻的人性景观——本期黑龙江中青年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5期。
103、《回望历史的悲悯情怀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本期黑龙江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6期。
104、《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性亮色——评徐岩小说集<在乌鲁布铁>》,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期。
105、《呼唤人性和生态的双重救赎——评杨利民生态话剧<大湿地>》,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3期。
106、《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
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变与生命温情——论陈力娇小说的人性图景》,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
108、《挥洒激情与寻觅尊严——论张雅文的生命意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1期。
109、《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载《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10、《以生态的眼光发掘世界的诗意——论红豆诗歌的生态伦理》,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11、《探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迷误和精神遗产——评孙德喜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12辑。
112、《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重论<仲夏夜之梦>兼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载《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
113、《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114、《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的多位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15、《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7月号(下半月刊)。
报纸评论文章
1、《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7月17日。
2、《人生大舞台的审美观照》,载《文艺报》2009年8月6日。
3、《革命意识形态下生态意识的珍贵流露》,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19日。
4、《在反思历史中呼唤诗意栖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9月18日。
5、《诗人于坚:为大地而歌》,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0月18日。
6、《散文家苇岸:神圣大地的守护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20日。
7、《李存葆:绿色大散文的赋写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
8、《张炜:融入野地的生态智慧》,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21日。
9、《郭雪波:看护大地的悲怆与焦灼》,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25日。
10、《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载《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
11、《反生态写作的回顾与反思》,载《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