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

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

发布时间: 2021-02-24 15:41:25

㈠ 刘峰的介绍

刘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博士,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及公共管理专学院博士后,亚洲开发属银行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被聘为房教中国网房地产策划师培训的主要讲师,著名青年旅游规划专家。兼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徐霞客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中国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昆山市、泰安市、文登市、白银市等政府旅游发展顾问,《旅游学刊》学术委员。

㈡ 谁有《中国国际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电子版的发我一份!

我这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前 言

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的倡议,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地质遗迹的任务,由国土资源部主持于2000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新工作。
地质公园担负三项任务:第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第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第三,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具规模。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依托地质公园建设,很多珍贵地质遗迹得到了切实保护,社会地球知识科学普及水平迅速提升,同时还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振兴。
为加强地质公园管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特制订本技术要求。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地质公园的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2.体现地质公园宗旨,突出地质公园特色。
3.统筹兼顾,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规划工作的主要依据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一)法律法规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
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
(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类: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2-11)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8-06)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国家环保局,1996)
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
(三)地质公园所在地的相关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等。
三、规划工作的重点及要求
(一)合理划定、明确界定地质公园范围
1.范围划定的原则
地质公园的范围划定要以能够包含构成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并能实施有效保护为基本原则,方便管理,避免公园规划面积过大,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和地方经济建设情况,避免公园内设置矿业权,要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
2.范围的表述
地质公园的范围除文字描述外,同时要用边界控制点(拐点)坐标标注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公园范围如有变动必须标明变动情况,并说明变动的理由和原因。
3.土地权属及使用
地质公园的土地权属应清晰。公园内的土地权利人应服从地质遗迹保护的管理要求,其土地用途应符合地质公园规划,必要时以“契约”“协议”等形式约定。
4.勘界
地质公园边界及地质公园内的功能区界线,必须使用测绘仪器或GPS定位仪(注明误差)进行准确勘界,测定边界的重要拐点坐标,并标注在以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的《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上(根据规模按规划图件要求确定比例尺)。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应依照边界类型,设立明确的界线标示碑或标示牌。地质公园勘界的图形与实测数据应建库存档。
为便于管理,在保证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边界划定可充分利用山脊线、山谷线、河流中线、水岸、陡崖边线、道路、行政区边界、土地权属边界等具有明显分界特征的地形、地物界线。
(二)地质公园园区、功能区
1.园区、景区
在公园范围内,按地质遗迹景观和其它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地貌的自然分区、交通连通状况,特别是行政辖区的因素,可将地质公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园区和园区之下的景区。为便于公园统一管理,一个公园的园区应相对集中,数目不宜过多。
2.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的划分应依据土地使用功能的差别、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并结合旅游活动的要求,在公园或独立的园区范围内,可酌情划分出如下功能区:门区、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区、游览区(包括地质、人文、生态、特别景观游览区)、公园管理区、居民点保留区等。
其中:
地质遗迹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可划分为特级保护区(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必须准确划定(要有重要拐点坐标)。各级保护区要有明确的保护要求:特级保护区是地质公园内的核心保护区域,不允许观光游客进入,只允许经过批准的科研、管理人员进入开展保护和科研活动,区内不得设立任何建筑设施;一级保护区可以安置必要的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但必须与景观环境协调,要控制游客数量,严禁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二级、三级保护区属一般保护区,允许设立少量地学旅游服务设施,但必须限制与地学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各项建设与设施应与景观环境协调。所有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
在公园园区范围内,依据地质公园设立前批准的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等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补充地质遗迹保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可动工。建设单位应确保其建设活动不得破坏公园内的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内禁止开山、开荒等破坏地貌景观和植被的活动,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工业开发区。
科普教育区:公园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地质科普广场一般设于此区。要考虑景区已有的建设,有条件的公园可以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培训基地,开辟专项科普旅游路线等。
游客服务区:服务区内可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服务业,控制其他产业,不允许发展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产业。服务区的面积可控制在地质公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以内。
(三)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
应开展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可参照附表1)。规划应说明公园内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工作现状,并确定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1.地质遗迹的调查
地质遗迹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查明公园内应当予以保护的地质遗迹的类型与空间分布;地质遗迹的地质地貌背景,例如构成地质遗迹的岩石、地层,控制地质遗迹形成的构造与外营力作用,地质遗迹所处的地貌类型单元等;能描述和分析地质遗迹形态和性状特征的各种参数;地质遗迹受到破坏与保护的现状;对地质遗迹产生破坏或威胁的自然与人为的影响因素。
地质遗迹野外调查的信息与数据采集,应能满足地质遗迹评价和建立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数据库的要求。
地质遗迹调查应以已完成的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实测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载体,以提高调查的精度和控制程度。
2.地质遗迹的评价与登录
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为主并参考有关因素对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将地质遗迹划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及省以下级四个等级。按类按级编列公园全部地质遗迹名录,并按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档案登录和数据库录入,为有效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质遗迹数据库办法另订)。
3.地质遗迹的保护
将公园内地质遗迹分别划入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中,并有针对性地分别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及保护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与保护措施,使园中地质遗迹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特级、一级地质遗迹的保护责任要落实到人。
(四)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系统
科学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的主要特色,其内容包括:户内外解说设施(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公园与园区主副碑,解说碑、牌、栏,交通指示牌等),解说员与解说设备的配备,解说出版物(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地质公园解说词及主要地质科普路线解说词,科普音像出版物等)。
要求:
地质博物馆:各地质公园都要建立以普及本园区地质景物知识为主,面积相应的博物馆。独立的园区应当建立相应的展室。
科普电影馆(影视厅):是以科普电影方式向游客介绍公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各公园都要建立适当规模及技术等级的科普电影馆。
解说牌:主要地质遗迹景物(点)都要设立科学、通俗、直观的中英文对照(或因地增加其它语种)解说牌。每个国家地质公园应不少于50块;有多个独立园区的地质公园,其每个独立园区应不少于30块。
导游词:要将编写导游员专用的公园、园区、景区、特设旅游路线的解说词,地质博物馆讲解词列入规划(针对不同讲解对象应当编写不同的版本)。
导游员配备:每个独立园区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导游员,须经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并订出定期地学知识培训计划及要求(每年不少于一周,世界地质公园还要增设外语培训)。要编制导游员配备计划和近期实施方案。
地质公园丛书:是一套具有地质公园自助导游性质的丛书,要求每个地质公园编制一套,公开出版发行。
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是计划公开出版发行的一套以数字地图为底图、直观显示地质地貌特色的游客用导游图。要求每个地质公园编制一张(要求另订)。
(五)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提升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必须强化。各地质公园必须按要求制定科学研究计划。
1.科学研究的原则
以提高园区地质、人文、生物资源研究水平,提高地质公园的管理及政策水平,更好地实现地质公园“三大任务”为基本原则。
2.科学研究选题的依据
紧密围绕资源、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益、保障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
主要针对以下领域提出研究课题: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形成原因及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地质演化中的代表性
*园区主要地质地貌形成演化规律、美学特色、分类及评价准则及国内外对比研究等
*园区主要人文、生物景观资源研究
*科学解说研究(包括解说员培训,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解说碑牌,导游词编写、科学导游图的编制、科普音像读物编制等)
*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与措施
*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数字地质公园建设
*其它
3.计划编制要求
按规划年限要求编制远期、中期及近期计划,近期(3-5年)计划要编列研究课题名录并提出实施行动方案(包括人员、经费投入等)。
4.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配备
整合现有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制定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的合作计划,以及地质公园自身科技人才的配置计划。
5.科学研究的经费保障
计划要提出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主要渠道、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筹措方式。提出保障研究经费的措施和方案。如以不低于地质公园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二作为科研基金,并争取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争取进入国家科研计划或国际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以获得资助。
6.科研成果的出版、交流与转化
要提出主要科研成果的出版途径与方式,提出研究成果转化为本公园建设与管理服务的要求,制定出利用成果参与或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建立姊妹公园的计划等。
(六)科学普及工作
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是地质公园设立的三大任务之一。应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基本原则。各地质公园应制订科学普及工作方案。
1.乡土科普活动
制定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乡土科普教育、环境友好教育、组织青少年春、秋游园、夏令营、冬令营及其它专题性科学普及活动方案。提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计划。
2.教学实习活动
制定面向大中专学生及科研机构在公园内科研教学实习编写论文等活动计划并提出近期(3-5年)的行动方案。提出与有关院校科研学术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习、科研基地计划。
3.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需求,对客源构成、活动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制活动计划。
(七)地质公园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用现代科技完善信息化建设是建设和管理地质公园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地质公园数据库、监测系统、网络系统的建设。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
*在公园各景点及重点位置安装监测仪器,建立监测中心,加强对园区的监控管理,确保游客安全,及时发现地质遗迹损毁事件以及地质灾害和火灾隐患等;
*建立全园的信息网络系统,包括设立在信息中心的主机,设立于公园各处的终端机、信息自动服务台、触摸屏、电子导游系统、大屏幕、虚拟现实系统、面对面信息服务台等设施。实行信息互通,向游客及时提供游览信息、游览指南,引导游客游览、疏导客流等;
*建立地质公园网站,沟通与各个方面的信息联系,要具有公园及地质遗迹展示、科普教育和地质公园研究平台、远程票务住宿预订服务等功能;
通过WebGIS的技术手段将地质公园数据库、地质公园网站和地质公园展示系统、地质公园监测系统整合起来。实现远程科研数据获取,数据检索查询,公园网络营销与服务等功能。
(八)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与人才规划
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有序的管理体制,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保障。规划时必须做好地质公园管理体制规划,应把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的名称、级别、二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职能等编列清楚,并以公园上一级政府正式批件为据。如公园管理机构与其他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等)相互重叠时,必须设立专门管理地质公园日常业务的科室。
地质公园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特别是地学专业人才,要求世界地质公园5-8人,国家地质公园3-5人)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重要保障,必须将公园的人才结构和配备途径、培训计划纳入地质公园的规划。
四、规划的成果要求
地质公园规划应提交以下成果:
(一)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实施地质公园规划的行动指南和规范,应以法规条文的方式、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述地质公园规划的结论,规定做什么和怎么做,体现规划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文本的编写要求见《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提纲》(附件1)。
(二)规划编制说明
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说明是对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主要内容、编制过程、初审情况等方面的简要说明,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着重说明规划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特点。
2. 规划编制过程、规划研究情况。
3. 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及主要内容的确定过程与依据。
4. 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
5.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对规划的审核情况。
6. 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专家等意见的情况以及协调、论证情况。
7.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规划图件及编制要求
1.主要附图
地质公园区位和交通图
地质公园地质图
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地质公园园区(景区)功能分区图
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地质公园遥感影像图
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2.相关图件比例尺原则按如下要求选择
小型地质公园:面积≤20km2,图纸比例为1/5000-1/10000
中型地质公园:20<面积≤100km2,图纸比例为1/10000-1/25000
大型地质公园:100<面积≤500km2,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
特大型地质公园:面积>500km2,图纸比例为1/50000-1/100000
3.地质公园规划图件基本内容编制要求
(1)地质公园区位和交通图
用不同比例的几张图(如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组合起来,将本地质公园在全国、全省(区、市)、全市中的位置和大致范围表示清楚,并在公园所在市的道路交通图上,将距公园最近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码头以及市中心区到本地质公园大门的联接道路表示清楚。如果是世界地质公园还应用世界地图示意其位置。
(2)地质公园地质图
以地形图为底图,按相应比例尺地质图编制要求编制。
(3)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根据面积的大小按规定选用相应比例的地形图,将公园全部范围边界和各园区的界线用测绘仪或GPS进行实测,重要拐点坐标进行编号并标注在图上。测点坐标资料造册存档。此图是政府批准公园面积的依据,也是用图纸计算公园和园区面积的依据。
(4)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是资源现状图,用不同的图例将调查到的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景点、水域景点、生物景点、人文景点,分类、分等级标示在相应比例尺的底图上。
(5)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按地质遗迹保护区进行分级(如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并用不同的色彩区分表示,特级和一级保护区边界的重要拐点必须用GPS实测,并编号标注在图上,测点资料造册存档。
(6)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包括所规划的地质公园各园区、主要景区、重要景点以及各园区内的主要旅游服务设施(大门、停车场、标志碑、游客中心、博物馆、重点公共卫生间、餐饮购物场所、观景台等)、主要游线道路或其它交通设施的位置、范围、走向等。
(7)地质公园(园区)功能分区图
对公园各园区的不同功能进行区划,各不同功能区(如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人文景观区、自然生态区、公园管理区、居民点保留区等)要有明确的范围和界线,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公园建设规划(详细规划)。
(8)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按附表3将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成图。
(9)地质公园遥感影像图
按规划图件比例尺精度要求编制,图面上要有公园范围及有关地物内容的文字标示。
(10)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是游客了解公园主要地质景物、安排食宿、交通等的自助导游图。科学导游图以遥感影像图为底图转换成地貌晕渲图,直观地将主要地质遗迹、地质地貌景观、重要人文景物的位置,观景点以及博物馆、食、宿、医疗、救护场所的位置表示出来,并将到达这些景点或观景点的交通线路和步行线路表示出来。图面应设计为折叠页形式,以便于游客携带。
4.编制规划图件注意事项
针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中图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1)在图框内的右下角绘制图栏,图栏内要注明:规划名称、该图纸名称、比例尺、编制单位名称、图号和编制日期等信息,必要时要有规划项目负责人和制图人签字。
(2)规划正式图纸必须在图框内右上角标注指北针和比例尺。
(3)在目前没有统一图例的情况下,为方便使用,建议所有自然景点景物和天然地物均用小圆圈图例,所有人工设施和建筑物均用小方框图例。
(四)专项研究报告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是从研究角度为规划编写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理论和实际分析论证依据。
其编写要求见《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附件2)。
(五)基础资料汇编
主要是规划编制中形成的基础调查资料、资料辑录、数据统计、重要的参考文献等。
五、本技术要求的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所有国家地质公园。原《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试行)》停止执行。
六、附则
规划工作由地质公园属地地方政府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合主持,以委托或招标方式进行。
由于地质公园规划是一项技术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承担规划工作的单位必须熟悉地质公园规划的技术要求、具有编制地质公园规划的实际经验,规划编制组成员必须由多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除地质专家外,还应包括相关规划专业(城市规划、风景区规划、工程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技术人员,必要时可邀请生态学、文物保护、工程建设、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规划单位应将相关工作经历与成果、人员的专业与职称构成、管理体系等材料,报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认定。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初审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由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并实施。
附件:1.《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纲要》
2.《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㈢ 王民的主要社会兼职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Ecation 杂志编委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回员
中国答地质学会地质公园与旅游地学分会副秘书长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
教育部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委理事
国土资源部国家国土资源监察专员
北京市物价特约监督员
民进中央科技医卫委员会副主任
民进北京市委常委
民进北京市委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民进》编委
民进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主任
北京市教育工委党风廉政监督员

㈣ 地质公园——地学内蕴的科学性

一、概述

地质公园是可以观赏丰富的、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的风景区。地质遗迹是指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迹象,例如有的地方过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积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还会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个地方曾经有火山喷发,便会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颈等与火山有关的岩石和构造;发生过泥石流的地方,会有泥石流的堆积物,可以看到转化为泥石流的松散体所处的地貌和构造位置……所有这些可以据之推断出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物质现象,都叫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的记录,地学就是根据地质遗迹研究地球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地质公园是欣赏风景区的地质科学性的部分。

建设地质公园的目的,首先是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在旅游中学到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其次是满足广大旅游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游的科学品位,提高风景区的美学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质和地球运动的规律,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以提高风景区的经济收入;第三,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因为批准为地质公园后,将禁止采矿等一切破坏环境的活动。

目前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挂有多块牌子,有各式各样的名称,这些不同名称的公园,都是风景区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自然风光强调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森林着重于景区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长环境与特征,从中得到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知识;地质公园除了强调美学特征、植被环境以外,更着重于山水的成因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及部分学者的意见,本书分6类地质公园进行介绍。

二、剖面地质公园

1.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12月10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开园。公园位于蓟县之北,燕山山脉南坡,总面积342km2 ,公园核心地带面积9km2 ,地质遗迹为中、新元古界标准层型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为全国和全球地层对比的依据,这就是它的巨大科学价值。

公园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轻微,叠层石等古生物化石丰富,地层厚度近万米,真实地记录了地球距今18 亿~8 亿年的地质历史,被国内外地质学家推崇为世界上同一地质时期的“标准层型剖面”。

2.浙江常山国家地质公园

浙江常山地区奥陶系剖面研究比较详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金钉子”地质剖面,作为全球该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这个“金钉子”位于常山黄泥塘,其底界以一种特殊的笔石的首先出现为标志,是距今4.6亿年左右的地层剖面。

3.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陕西省中北部洛川县城南的黑木沟,两岸边坡出露的黄土剖面是250万年来地质历史的产物,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公园面积约9km2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在大气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奇异的黄土地貌景观。在南北长3~5 km的范围内,有圆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黄土柱,有长约数丈、宽约数尺的黄土桥,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见底的黄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丰富的黄土雕塑,有横立的黄土墙和垂直的黄土裂隙……

公园内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黄土剖面,是研究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古气候变化及其他地质事件的重要资料。刘东生院士认为:“洛川黄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为完整的大陆地质记录之一,它记录了距今240万年以来所发生的地质事件,有助于重建中国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纪地质事件的历史,并有可能以此认识现代地质过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黄土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详,可以划分出几个十分重要的极性变化和年代标定点,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黄土记录中最为连续、完整的剖面。”张宗祜院士指出:“黄土高原整个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动,这种变化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序列载体中都有表现,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铁气候序列表现得最为完整、清晰。”“中国黄土地层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具有时代特殊价值的属种还是很少的……像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的黄土地层中集中出现的化石产地是不多见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遗迹地质公园

1.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

生物演化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距今25 亿~5.4 亿年的元古宙已发现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将元古宙称为菌藻植物时代。元古宙末期,除藻类大量繁育外,还出现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动物群,其中有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介壳动物。由于这些动物缺乏坚硬骨骼,保存下来的多为动物躯体的印痕化石和遗迹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时代突然出现大量动物化石,地质界称其为生物大爆发。我国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就记录了一次生物大爆发事件。

云南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分为4阶: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沧浪铺阶、龙王庙阶,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就记录在梅树村阶地层内。梅树村阶以云南晋宁以北7km的梅树村剖面为层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亿年) 40 多个门类、100 余种动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疑难动物化石等。由于埋藏地质条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体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见精美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为研究寒武纪早期生物大爆发及这个时期的动物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系统演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实物资料,是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这些化石称为“澄江动物化石群”,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距今5.8亿年)、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化石群”(距今5.15亿年)并列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称为“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

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地区,总占地面积18km2 ,山势顺地层走向延展,中心区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带长20km,宽4.5km,核心保护区面积1.2km2 ,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已采集化石3万余块。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1991年4 月23 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了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2001年1月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认为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使脊椎动物出现的时间提前了6000 万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感叹:“澄江古生物化石将是科研永远的大厦”。此处经科学鉴定的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了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

2.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恐龙是已经灭绝的古代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2.25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恐龙是一个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温顺的”。世界上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900~1200个属。在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陈列厅中展出的完好恐龙骨架达18 具,这18 具恐龙中有3具属于杂食性,个体长1.4~2.8m;有5具属肉食性,个体长4~8.9m;有10具为植食性,其中3具个体长4.3~7m,另7具个体巨大,长9~20m。所有这18具恐龙化石在时代上都属侏罗纪。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在恐龙化石群的发掘现场——大山铺,距自贡市11km,建筑面积6000m2 ,有两个发掘现场,在这两个现场可以看到从砂岩中剥离出来的恐龙骨骼化石,堆积重叠,纵横交错,十分壮观。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中的恐龙地质公园还有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3.硅化木地质公园

(1)辽西木化石群

辽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义县一些山区,它们大都保持原始树桩形态,大的直径达1m以上,表层树皮裂痕依稀可见。最长的石树桩,出露部分长3m有余,树桩上年轮清晰,其年代属侏罗纪,与北票含煤层的时代相当,原来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庆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庆县城东北白河北岸长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个木化石群。这些木化石高低参差、密密麻麻,堪称奇观。木化石较坚硬,有的出露地表几十厘米,有的达1m多,直径约1~2m。多呈短树桩状,表面为褐黄色和灰白色,树皮纹路和断面年轮清晰。延庆木化石群世所罕见,这里原是湖泊,树木被埋入地下,经硅化形成。

(3)自贡硅化木

四川自贡市凉高山附近的长山岭,有一株举世无双的硅化木,主干长23m,直径1.3m。此硅化木坚实晶莹,树纹纤维清晰,在阳光照射下,像宝石般闪闪发光。它埋藏于侏罗纪砂岩中。

(4)亚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国亚利桑那州阿达马那镇的化石林,数以千计的石化树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径平均1m左右,长15~25m之间,最长达40m,其周围还有零散的化石木块。这些石化树木年轮清晰,宛如大块的碧玉玛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密集的石化树干区有6处,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测此处原有的森林被洪水冲刷,木质发生矿化作用,又被铁锰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斓的化石树。

4.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临朐县上林乡。富含化石的岩层出现在一个采矿坑内,最上层是风化的土壤,第二层是第四纪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层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层,最下面是砂砾岩。硅藻土层由硅藻的遗体经黏土胶结而成,其形成时代为距今1800万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层极薄,像书页,其中赋存的化石像动植物画册一样,又被称为“万卷书”。硅藻土曾作为一种非金属矿床开采,1980年此处成为我国第一个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区后才停采。

哺乳类动物化石包括鹿、犀牛、猪、马、熊、鼠、蝙蝠等17个属18个种,其中以柄杯鹿数量最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奔跑姿态。鸟类骨壁很薄,很难保存为化石。1976年在此发现了一具完整的鸟类化石,轰动了中国古生物学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迄今已发现6种鸟类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块蛇化石即发现于此,在其骨骼的两侧还可看到鳞片压在岩石上的痕迹。两栖类有6个以上的种,可以看到蛙的幼体——蝌蚪和长着尾巴的青蛙,还见到青蛙和鱼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鱼、水草、树叶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虫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点:数量庞大,保存完美,形态生动。昆虫身上最易腐烂、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这里保存下来,并呈现展翅高飞的姿态。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样门类齐全,数量丰富,保存完好,不少叶子能见到清晰的叶脉。花最容易凋谢,但却能保存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实属举世罕见。

在1800万年前山旺地区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种动物在此生活,后来火山喷发,湖泊不复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毁灭。

四、构造遗迹地质公园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珍奇的构造地质遗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两期褶皱的叠加。早期发生过走向南北的紧密褶皱,以后又发生了东西向的褶皱,这两期褶皱叠加在一起。

2)背斜与地垒的叠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两翼各形成一条正断层,于是这个古老的背斜成为地垒。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处倒转,使太古宇与元古宇间的不整合面直立,并成为壁立的悬崖;元古宇顶部石英砂岩水平产出,不整合于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两个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顶部石英砂岩沉积时,古地貌应为向西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坛山峰顶这个小范围内,东边的岩层薄、层数少,西边的岩层厚、层数多。

4)活跃的新构造运动。王屋山地区地面上升的构造运动活跃,其依据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则是两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铁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区内至少有4期阶地;④以寒武系为对比依据,可以计算出天台山相对于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叠系为对比依据可以大体计算出相对于南面丘陵区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区为对比依据可以计算出相对于华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区山顶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沟谷切割;⑥景区南缘断层,可见太古宙地层与第四系黄土的断层接触,说明第四纪时山体仍在上升,断层仍在活动。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由于王屋山地区有活跃的新构造运动,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个周期均展现于小范围内,是研究土地发展及保护的珍贵的科学资源:①公园主景区裸露岩石上,由于风化作用有极薄的黏土矿物生成,是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区河谷阶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区以东为华北平原的边缘,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区以南的丘陵处于平原上升后遭侵蚀的阶段,山顶是良田,谷底则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园主景区土地已被全部剥蚀,岩石裸露,是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却与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构造遗迹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可以看到的构造遗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嵩山地质公园内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亿年以来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个地质时期的地层。

2)能见到华北地区几乎所有的构造运动遗迹:距今25 亿年前发生于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间的嵩阳运动,距今18 亿年前发生于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间的中岳运动,距今5.43亿年前发生于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间的少林运动,以及石炭纪和奥陶纪间的不整合面。嵩山以众多不整合面汇聚一堂为特征。

3)坚硬的石英岩褶皱成各种复杂的形态,倒转、平卧褶皱到处可见。在三皇寨景区还可见到因褶皱石英岩岩层直立的壮观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层笔直耸立,直逼苍穹,布满整个峡谷,如万卷“倚天巨册”,气势恢宏雄伟。

五、矿物矿床地质公园

矿床地质公园对人类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游者总是感觉矿床很神秘,巨大的矿床对地质专业人员更是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现在似乎还没有建设矿床地质公园,因为公园的建设可能会对矿山生产带来影响,而未开采的矿床因各种原因更不会建为公园。那些已经采完闭坑的大型矿床,可以在露天采矿场或地下采场建设地质公园。这既是对采矿破坏环境的整治,又能有经济上的收入,还能开展全面系统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质公园

本书所介绍的各个风景区都可以称为地貌地质公园。

七、地质灾害地质公园

1.龙门山构造地质公园

世界上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多次,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国唐山地震死亡人数在30 万左右。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死亡83万人,可见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地质灾害。

四川龙门山已建成国家构造地质公园,鉴于这里是大地震的频发区,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大地震的遗迹又多,应以此构造地质公园作为宣传地震防险避灾的地质公园。

龙门山延展于四川盆地西侧,长约500km,是一个中生代以来的叠瓦逆冲断裂带,大地震就是其运动的结果。其逆冲断层面倾向北西,龙门山体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质学家赵亚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内发现了白鹿顶、小鱼洞一带的飞来峰,确定了这一推覆构造。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华北裂谷都将地壳向西推挤,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龙门山之下时,龙门山的块体便被挤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挤压推覆一次便发生一次地震。地块的移动下插不是一个点,而是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余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岭地区之间发生,直到能量全部释放,推覆块体的位置取得平衡后,余震才停止。本地段发生过以下大地震:1933年叠溪地震(7.5级) ,1941年黑水地震(6级),1958年北川地震(6.2级),1960年松潘地震(6.75 级),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级),2008年汶川地震(8 级)。在75年内发生了6 次大地震,约12年一次,足见频度之高。从上述数据同时还可看出,间隔时间愈长地震的强度愈高,破坏性愈大。

2.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东南黔江的北部,南连酉阳,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东部包括湖北咸丰县一角。中心区为小南海,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成因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余千米。据《黔江县志》记载,清咸丰六年发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长1170m、宽1040m、高67.5m的大坝,截断溪流,漫淹20余里,形成湖泊,并在其附近湖北咸丰境内形成4个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长5km,最宽处1km,最深50余米,有板夹溪等5条溪流注入,水质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国内历史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鲜见”。据中国科学院专家考察,当时地震震级为6.3级,地震的破坏烈度为Ⅷ度。地震时山体滑塌10余千米,4500×104m3的崩滑体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遗迹区还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当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断崖绝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滚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径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这些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实体,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国家地震局于2001年为小南海颁发了“黔江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两块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价值得到了社会公认。

3.东寨港

东寨港位于海南岛琼山区,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据历史记载,东寨港原是一片陆地,1605年大地震沉没了72个村庄,随之成为海港,港湾中生长有大量红树。7~10m深的海水里,村庄废墟、断垣残壁、农田道路清晰可见。

4.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与林芝县交界处,主体位于波密县易贡乡,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总面积为2160km2。地质公园以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地质遗迹为特色。

易贡巨型山体崩塌体的体积达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达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运距达640m,最大水平位移为6700~7000m,堆积体达到3×108m3 ,其他遗迹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喷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贡堰塞湖区遗迹、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断裂带与易贡-鲁朗走滑断裂构造遗迹、易贡堰塞湖决口遗迹、易贡堰塞湖溃决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遗迹、古冰川活动遗迹及相应的地质生态环境等。

本区降水量丰富,断裂作用加上冰川冻融对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导致的侵蚀切割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河谷边坡的掏蚀、失稳,促进了崩塌、滑坡的发生。然而易贡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却是地壳的快速上升与陡峭河谷的形成。15 万年来大峡谷地区地壳抬升速度达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故易贡扎木弄沟巨型崩塌、滑坡是这些独特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溃决—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链是在别的地区极难见到的。沿易贡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长条形堰塞湖中云雾缥缈;湖滩平原、湖滨台地,果林茂密,茶园垅垅,此处为西藏第一处茶园,所产珠峰圣茶闻名遐迩。

5.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其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积5.2km2 ,主要由残峰断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组成。

残峰断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华峰及山崩临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险峻,直冲云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齐峻峭,如玉案倒竖。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条长1500多米、宽260~900m、高差约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涛的壮景。翠华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铜墙铁壁横亘翠华山中,两端被高达200余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条长近千米、高200 多米、宽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总量3×108m3 ,石块巨大,集中分布在翠华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叠置,宛如石头的海洋,波澜起伏。崩塌过程中石块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个洞穴。其中冰、风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结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风洞由两块巨石顶端相撑形成,洞中冷风嗖嗖,盛夏六月,凉风习习。还有小风洞、蝙蝠洞等许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处。甘湫池为干涸之湖;另一处由于泥沙堆积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体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长600m,宽100~300m,水深5~12m,可划船、垂钓等。

㈤ 论旅游地学、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陈安泽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一、旅游地学的含义

概要地讲、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为旅游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含义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整,1985年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将其含义列入会章第2条:“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在1991年陈安泽、卢云亭等著的《旅游地学概论》中,又提出了一个层次更深定义:“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及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在即将出版的《旅游地学大辞典》中,又将旅游地学的定义进行了扩展及细化,即“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旅游地学以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吸收其他学科(美学、环境科学、景观科学和旅游学等)的知识与方法,以研究旅游业中的各类问题:①主要研究构成旅游业的客体要素——旅游资源。重点研究自然旅游资源,探讨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科学普及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保护方法、区域及景区旅游规划利用等;研究人文景观资源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石窟、园林的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②还研究旅游业的主体要素——旅游客源市场,如游客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因地理、气候因素产生的变化等。③研究旅游业的媒体要素——旅游接待设施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旅游道路,建筑物的选址、选线,地基稳定性评价,休疗地的各种地学背景场(放射性、磁、电、微量元素、负氧离子……)。④还重点研究地质公园建设、科学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科学解说体系建立等。旅游地学是全方位地为中国走向科学旅游时代服务的学科”。

二、旅游地学产生的背景

从研究学科发展史获得的经验看,一门学科的诞生主要取决两大因素:①社会的需求是产生新学科的原动力,是促使新学科建立的发动机,是客观因素,或称之为外在因素;②学科自身向外扩展的需要,是产生新学科的依据,是促使新学科发展的内在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在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才能出现,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的,旅游地学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和人们的创造性,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大发展和旅游业的空前繁荣。而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持才能健康发展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资源支撑,尤其需要山水景观自然美学资源的支撑,而地学在提供自然景观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社会的需求推动着地学为旅游服务,推动着旅游地学的诞生。是改革开放促使大批地学家走向了为旅游服务的大潮中,在为旅游服务中,使地学工作者认识到古老的地球科学蕴涵着向外扩展的无限活力,旅游业使其大有用武之地。她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理论和工作方法,一经和旅游的需求相结合,便碰撞出新的火花,一门地学与旅游相交叉的学科“旅游地学”便应运而生。值得提出是地学理论和方法为创立旅游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地学理论的支撑,凭空创造一门新学科是绝不可能的。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古老的地球科学要想焕发青春,必须大力向边际扩张,必须与其他科学相杂交,而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地学的理论与方法,才是创立旅游地学新学科的依据和内因。众所周知,在1978年前我国尚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不存在产生旅游地学的社会条件。归根结底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才使这两种因素有机的会合在一起,旅游地学是历史发展到新阶段的产儿。

三、旅游地学为促进中国地质公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地学公园的概念是在地学家为旅游服务中产生的,并在1985年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在向国务院“关于开发旅游事业中要加强地学调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正式提出。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还多次向地矿部领导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但都因时机不成熟而被搁置。直到1999年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召开“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陈安泽作为特邀专家在会上作报告时再次提出建立地质公园问题,并传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欧洲都已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计划。由于国内外建立地质公园的形势已经成熟,大会接受了这个提议,这次会议在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上起到了关键作用。2000年春国土资源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并于当年评审通过了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等11处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学研究会组织专家为地质公园的申报、评审、开园条件、规划管理等提供了一系列文件草案,并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为地质公园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树立了范例。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又对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评价准则、保护办法、对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包括公园主副碑、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普电影馆、地质景区景点景物解说牌、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地质公园科学普及活动、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体制、旅游设施、经费筹措等提出了一整套的规章、办法、技术要求等。总之,旅游地学倡导了中国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为其准备了理论基础,准备了一整套完备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培养和准备了一大批地质公园人才,从而保证了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2009年研究会还提出了改革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批准办法的建议,并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实行。今后,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时间由一年一次改为二年一次,将申报批准一次完成改为:①申报评审通过取得建设资格;②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为期三年);③经实地考核达到验收标准后方可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三步走的办法。从此中国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世界地质公园22处,国家地质公园139处(含中国香港国家地质公园),另有44处已取得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建立省级地质公园100余处。我国台湾还建立了村级地质公园,一个地质门类齐全、管理等级有序、分布宽广的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步建立。旅游地学已经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创立作出巨大贡献,并将继续为中国地质公园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稳步向“四化”(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进军中作出新贡献。

四、旅游地学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旅游地学和中国旅游产业几乎是同时成长起来的,在众多为促进中国旅游业成长壮大而服务的学科中,旅游地学是走在最前列,旅游地学理论、旅游地学组织、旅游地学家为中国旅游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

1.旅游地学组织的贡献

旅游地学组织是团结旅游地学家的纽带和沟通政府旅游管理机构和其他旅游团体的桥梁,是旅游地学家交流研究工作成果、服务于旅游业的坚实平台。中国旅游地学组织的最大贡献是把整个旅游地学界团结在一起,甚至团结了中国为旅游服务其他界别的中坚力量,用学术交流的方式,探讨中国旅游业各个发展阶段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工作方法问题,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开拓总结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为各级政府发展、管理、规划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咨询。中国旅游业的创立、发展、壮大与旅游地学组织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方针,成立25年来共召开了24届学术年会和若干专题研讨会,每次会议都坚持召开一个促进会议东道主省、市、县的旅游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与会专家对当地旅游业的产业类型定位,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旅游资源评价、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科普等提出系统意见和建议。每个承办县市的旅游业都得到国家级旅游地学专家的会诊,每次年会之后其旅游业都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如河南云台山、福建漳浦、福建泰宁大金湖、安徽天柱山……旅游业的大转变、大发展就是最好的实例。

2.旅游地学理论和旅游地学家的贡献

正如伟大的革命家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旅游地学理论在指导旅游业发展上功不可没。《旅游地学》学科是中国人创立的,是中国旅游地学界和旅游界同仁共同创立的,不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在中国旅游地学学科创建中,地理界的同仁是走在前列的,其开拓者有吴传钧、陈传康、郭来喜、卢云亭、杨冠雄、谢凝高、苏文才、宋立夫、尹泽生、郭康、王清廉、周进步、吴胜明、辛建荣等;地质界同时起步,其开拓者有殷维汉、陈安泽、李维信、张尔匡、陈茂勋、马恒玮、付中平、陶奎元、殷继成、王功恰、陈诗才、吴承基等;而支持旅游地学发展的领导与科学家有孙大光、夏国治、孙文盛、寿嘉华、杜一力、赵逊、姜建军、黄汲清、侯仁之、高振西、李春昱、李廷栋、陈梦雄、沈其韩、翟裕生、张宗祜、卢耀如、赵鹏大、肖序常、戎嘉余、刘嘉麒等;值得说明的是在旅游地学发展中成长起来一大批中青年旅游地学家、他们是保继刚、彭德成、吴必虎、田明中、彭华、俞孔坚、杨颖瑜、刘峰、严国泰、许学工、鄢志武、杨振之、郭福生、范晓、何银武、王衍用、王雷亭、张忠慧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地学理论和指导旅游业发展、地质公园建设及风景区建设等一系列法规、标准、指南、办法等,对中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旅游地学家除在理论、政策、方略上对中国旅游业作出重大贡献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实践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笔者所知,第一个全国旅游规划、绝大部分省级旅游规划、大部分区域旅游规划、众多的旅游专项规划、景区规划、全国的地质公园的申报书、综合研究报告、公园规划都是旅游地学家主持编制的。直到现在旅游地学家仍是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各种旅游产品规划的中坚力量,中国旅游业的半边天空是靠旅游地学家支撑的。

五、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史上的里程碑

“里程碑”在辞海中的定义如下:设在路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常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据此,笔者提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在中国地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判断,以供商榷。

1.从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地质资源观

地质资源在过去系指矿产资源,它包括金属、非金属和油气等燃料矿产,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矿产有经济开发价值,在利用它们时必须从地下挖掘出来,或加以提炼,或进行特殊加工处理。因开采和提炼矿产往往会遗留下许多废渣、废气和废水,造成环境污染,治理废旧矿山环境消除矿业污染要化去巨大代价。旅游地学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一种新的地质资源观,即地质景观资源。认为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奇峰、异洞、秀水、特殊石景、构造形迹、古生物遗存、甚至地质灾害遗迹大多具有资源的性质和经济开发价值。地质景观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建立地质公园的基础。对地质景观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建立评价体系,制订规划、利用科学解说的方案和保护措施,成为旅游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致使许多过去认为没有成矿价值的所谓“穷山恶水”成了可供人们观赏游憇、休闲康乐、求知求美的珍贵资源。在利用地质景观资源时,既不必移动他们位置,又不必改变他们原来的物理化学性质,只需设立必要的游赏设施,即可成为旅游胜地,而且可以永续利用,被形容为“永远开不完的金矿”。新的地景资源观,是旅游地学的一大贡献。

2.从实践上大大扩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地质工作历史上第一次把普查地质景观资源(地质遗迹)列入地质调查项目,第一次把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管理列入国土资源部工作任务。地质工作除了寻找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矿产资源外,扩展到可以寻找评价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地质景观旅游资源,使国土地质工作更加全面地为满足国家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是地学工作史上的大事。

3.地球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普及

旅游地学把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作为研究重点,地质公园的建立更是把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列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规定地质公园必须建设完善的科学解说设施。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换为科普读物,一座地质公园就是一处普及地球科学的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已建成地质公园博物馆127处,建成地质科普基地187处,设立地质景点景物解说牌2.1万个,出版各种地学科普读物500种500多万册,举办科普活动、学术会议585次,向进入地质公园的11亿人次游人普及了地学知识。这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上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规模最大,普及面最广的地球科学知识普及活动,而且这个活动将持续开展下去,这在地质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4.找到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人认为一门科学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工作者,而事实证明任何一门学科只有深深扎根于公众之中,才能持续发展。旅游地学的建立特别是地质公园的出现,把深奥的地学知识,空前地介绍到公众之中,已逐步成为公众游山玩水的重要话题,探寻山水景观之由来,寻索地球形成演化的奥秘,已成21世纪知识青年的需求,许多年青人因受地质景观知识的影响而立志报告地质院校,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开拓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

5.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已成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支柱

旅游地学理论已成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和成为引导中国旅游业迈入科学旅游时代的主要因素,地质公园的出现已成为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重要标志。旅游地学工作者是支撑中国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旅游政策咨询的中坚力量,地学在为旅游业服务中走在了所有学科的前列,已成发展中国旅游的支柱。

综上所述,旅游地学和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是地学界的大事,是地学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标志和里程碑,是中国园林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旅游地学是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兴起的大潮中兴起的,是在旅游业持续发展中成长的,是全体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产物,是历史机遇的产儿。虽然走过25年的路程,但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亟待发展和完善。回顾25年成绩可喜,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陈安泽.旅游地学的诞生及其面临的任务.见:旅游学刊增刊.旅游学刊增刊杂志社,1988

[3]陈安泽.旅游地学在旅游业发展中前进.见:中国区域地质增刊.中国区域地质编辑部,1994

[4]陈安泽.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而作.旅游学刊,2006,4(21):71~77

[5]陈安泽.中国地质景观论.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五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10~144

[6]陈安泽.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陈安泽,姜建军,李明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现状与展望.见:旅游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㈥ 张家界地貌的地貌认定

2010年11月9日-11日张家界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在张家界举行。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副主席彼得·米根等来自新西兰、英国、波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和日本7个国家的16位国外地貌学权威,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等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质地貌学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在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后,将张家界特征鲜明、规模巨大的独特砂岩地貌类型,确定为“张家界地貌”,凡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现类似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统称“张家界地貌”。自此,“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定。
据悉,与会专家对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黄石寨等张家界典型地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张家界地貌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以及关于中国、澳大利亚和世界范围内砂岩地貌空间分布与典型特征的专题研究报告,系统交流了国内外砂岩地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例。会议重点对张家界地貌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研讨,一致认为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中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和极高的美学与生态旅游价值,张家界是全球地貌研究的最佳地区之一。
“张家界地质公园内的砂岩地貌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看来都是非常独特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在开幕式上说,世界上也存在类似的地貌特征,但没有张家界如此鲜明的特征和规模,集美感与科研价值于一体,张家界地貌理应得到世界的认同。“张家界这种砂岩地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其形成条件也非常苛刻。”李延栋院士表示。
本次研讨会议还倡议成立世界砂岩地貌工作组和张家界地貌研究中心,开通世界砂岩地貌地质公园研究网络,促成在IAG(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和IGU(国际地理联合会)框架下建立砂岩地貌研究相关的工作组织机构,开展砂岩地貌的国际对比研究。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将联合成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国内外地貌专家来张家界开展地貌研究;并设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开放基金,资助砂岩地貌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课题。
据了解,张家界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对“张家界地貌”定义及其形成地质背景、演化过程和地质遗迹组合特征进行研究。经过区域对比和科学分析,“张家界地貌”迥异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河谷地貌。

㈦ 地质旅游的研究进展

地质旅游是近30年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地质旅游概念以来,各国学者对地质旅游研究的关注度逐年提高。目前,世界地质旅游的理论研究着重于地质旅游的定义,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规划,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地质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国外研究进展

地质旅游的概念最先由Hose于1995年提出,1997年美国国家地理和旅游产业联合会提出了不同含义的“地质旅游”术语,随后很多学者参与讨论和研究地质旅游的这两大定义,并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Stueve等,2002;Stokes等,2003;Newsome和Dowling,2006;Tongkul,2006;James和Hose,2008;Dowling,2009),但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近30年来,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阐释了地质旅游的开展、管理、推广及与地方利益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有通过研究利用废弃矿山发展旅游业,从而唤醒矿山活力,增加价值(Calaforra和Fernández-Cortés,2006);针对火山或地热温泉等地的地质旅游活动安全问题进行研究(Heggie,2009);研究地质遗迹地开展地质旅游的可行性及容量,以保护地质遗迹环境和地质遗迹本身不受破坏的问题(Fernández-Cortés等,2006);关于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2008);世界遗产的地质学价值及开发地质旅游的潜力(Alexandrowicz,2009);地质公园与地质旅游的关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地质遗迹旅游对地方经济、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收入的影响(Walpole和Goodwin,2000;Wartiti和Malaki,2008;Dowling,2009);认为地质旅游扩充了地区可持续旅游的内容(Hose,2007);有些学者研究如何将对一般人来说在平时和日常生活中显得太遥远且没有吸引力的地质学通过通俗易懂的图册介绍地质学知识,编制非学术化的地质目录,刺激民众的好奇心,透过地质景观唤醒人们对地球科学的注意(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地方文化对地质旅游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2009);地质旅游的教育、休闲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游客对于地质旅游的认知与期望(Boley,2009);地质旅游与当地居民参与的关系(Farsani等,2009);通过研究西班牙的地质遗产与地质保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出建立法律框架和编撰完整的遗迹目录以保护地质遗产(Carcavilla等,2009)。

在图书与杂志方面,Dowling和Newsome(2006)合作编写“Geotourism”一书,书中讨论了地质旅游的范围和性质,描述马来西亚、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总结欧洲与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经验,介绍美国、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等国家的地质旅游行动,研究了地质旅游的解说系统、地质旅游开发的问题与挑战,同时列举了不少实例作为佐证;Leman等(2008)主编了“Geoheritag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一书,内容主要涉及地质遗产资源、地质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国出版“Geoheritage”杂志,专门研究地质遗产保护和地质旅游开发。

二、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于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一直比较重视,但是对其开发建设却相对比较缓慢,在地质旅游开展和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滞后。我国学者对地质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等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都分别成立地质旅游研究中心和地质旅游研究所;另外,国内资源导刊杂志社出版发行一本专门介绍和研究地质旅游的杂志——《资源导刊·地质旅游》。

1978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了地质科普委员会,并多次开会讨论旅游中的科普问题,提出开展科学旅游、地质旅游,并进行旅游地质、旅游地学相关研究;从1981年的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开始,组织了一系列地质旅游实践活动,每年都有数千人次,属于普及性地质旅游;1993年,中国旅游地学会在河北蓟县召开了以“中国地学(地质)旅游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年会。

殷维翰和丁兴旺(1983)提出并探讨了进行地质旅游和建立地质公园的构想,原地质矿产部于1985年11月在长沙召开了“首届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会议”,会议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风景区,鉴于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地貌景观独特优美,地质学家提出了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研、科考的构想。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一直没能开展起来,直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协同有关部门才推动了这一事业的发展。目前,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共同构成的三级地质公园体系在我国初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公园管理体系围绕着对地质遗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大原则正在不断完善,同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需要努力探索之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旅游研究和开发也在悄然进行中,在世界遗产中开发地质旅游将成为继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普旅游之后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对于地质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旅游的意义与必要性

地质遗迹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代表了地球发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意义。通过在世界遗产地和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不仅可以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让旅游者在游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给人一次惬意的旅游经历,而且还可以轻松了解地学知识、促进地质学知识的普及和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国内不少学者和政府都非常关注地质旅游的研究及其对地方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扶贫、延长矿区寿命、加强社区和谐、普及地学知识等功能,既保护了地质遗迹,又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地方发展。徐梅(2007)认为,个性化、主题性的地质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并提出,大力发展地质旅游是充分挖掘贵州旅游资源潜在优势,以差异性竞争策略实现贵州旅游业发展后来居上的正确选择,而且贵州地质旅游开发需要走综合性的整合开发之路,带动地方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张玲(2008)认为,发展地质旅游对保护地质遗迹,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2.地质旅游资源方面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形态的构造和形成历史、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主要图书有《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类分区与编图》、《地质旅行》(夏树芳,1998);主要研究论文成果有:吴昭谦(1990)提出中国拥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应当面向世界开展地质旅游;郭威和丁华(2001)讨论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旅游的特色和发展前景;左晓路(1995)对四川地质旅游发展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李治国和高建华(2004)研究了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潜力,提出应做好地质旅游资源评估,并进行配套组合旅游项目开发;唐开疆(2003)分析了世界遗产——长江三峡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出重点进行“无字天书”旅游考察和远古时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这两方面的地质旅游;王嘉学和杨世瑜(2004)针对世界遗产——三江并流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障碍及对策进行研究;戴亚南(2008)则探索了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3.地质公园方面

地质公园是开展地质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因此,我国学者在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地质公园评定及地质公园的意义等方面研究。陈安泽(2003)认为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地质工作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对促进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赵逊和赵汀(2003)认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中国地学界的国际地位,保护地质遗迹,优化地质环境,推进科学普及,提高旅游科学知识含量,同时也有益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是实现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也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环境;国家地质公园具有美学与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与科普价值,它将在开展地质旅游、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提高旅游业的科学含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后立胜和许学工,2004)。

(2)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研究方面。黄松(2006)提出了地质遗迹的复合型保护开发模式优选思路和5个优选模式;赖绍民和郑万模(2002)认为地方政府应摸清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登录评价体系。王长生(2005)认为对于目前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质遗迹采取“暂缓开发”原则,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3)地质公园的开发和保护方面的研究。卢志明和郭建强(2003)等用系统论的思想把地质公园分为地质系统、保护系统和旅游系统三个子系统。地质公园应该走绿色开发之路,并纳入到旅游产业的链条中,建成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的基地(李双应和岳书仓,2002)。地质公园的建设要注意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毛学翠,2003;孙长远和周淑敏,2005)。李晓琴和刘开榜(2005)认为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4)国外地质公园建设开发与保护经验研究与借鉴。主要是总结国外地质公园的经验,提出尽快健全完善我国地质公园管理体制,理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实行地质公园管理与经营分离及强化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赵汀和赵逊,2003;郑敏和张家义,2003;夏云娇,2006)。

4.地质旅游开发及产品方面

我国学者在地质旅游的总体规划建设和地质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地质旅游的开发思路和建议方面的居多,如何通过开发新颖的地质旅游产品来满足新世纪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和地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是我国学者和业者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目标。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详细论述了地质旅游的意义和地质旅游产品系列的开发建设对策;高莲凤和张振国(2007)研究山西省地质景观资源分布特征,提出地质旅游总体规划的建设思路,即该省地质旅游线路规划、资源开发规划及地质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方案;庄寿强(2006)提出地质公园中地质旅游的开展及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提出地质旅游的三种类型:弥漫型地质旅游、插入型地质旅游和连贯型地质旅游;庄寿强(2008)提出在恐龙曾出没的地方寻找金刚石这一开拓地质旅游公园的设想就满足了人们探奇的好奇心理及地质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徐梅(2007)探讨了贵州省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的结合开发思路。吴振扬(2007)在分析香港花岗岩地貌特性、地质旅游特点和目前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香港花岗岩地貌的地质旅游开发思路。谢洪忠和刘洪江(2003)分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地质旅游特色,并提出我国地质旅游开发应突出地质旅游特色、正确认识地质景观、加强管理和引导。同时,还有不少学者针对一些具体的地质公园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研究。

总的来说,国内地质旅游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质旅游的地质景观资源特征分析、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地质公园的开发与规划建设等方面,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地质旅游的线路安排、地质旅游的配套服务、地质旅游与教育结合、地质旅游与地方特色结合、地质旅游与地区经济建设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地质旅游的理论研究体系和实践开发体系还未成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化完善地质旅游学科建设。

㈧ 中国有八处世界地质公园是哪八个

中国的八处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已进行了3年多,在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普及地质科学知识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4年2月,中国黄山等8处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评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8家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已经评审的3批、85个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佼佼者。 1. 湖南张家界地质公园 闻名中外的张家界风景区位于湘西北山区,距长沙398公里。张家界原名湖南省大庸市,1994年4月更名为张家界市。张家界主峰天子山海拔1262米,在方圆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3000多座石峰,一柱柱,一根根,拔地而起,倚天而立。张家界有“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巨大的园林”之美誉,景区拥有天子山、袁家界、天下第一桥等300多个景点,许多是因为山形酷肖人间风物故事传说而得名。张家界地处北中纬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岩层以石灰岩和石英砂岩为主。石灰岩中的钙遇水溶解、渗漏,又经千百万年的沉落堆积,才有了今天的喀斯特地貌奇观和千姿百态的浩瀚石峰。 2. 江西庐山地质公园 历史、文化、森林、宗教,作为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应该拥有的,江西庐山地质公园都拥有了。古树参天、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遗址融合了大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令人陶醉。王家坡U型谷、芦林冰窖、含鄱岭冰川刃脊、庐山植物园、三迭泉、五老峰和白鹿洞书院等是庐山的主要景点。庐山地质博物馆陈列了中庵寺冰川条痕石等大量地质实物和图片,反映了庐山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3. 广东丹霞地质公园 广东丹霞山地貌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北面50公里处,上个世纪30年代被命名为“丹霞地貌”,这里以“赤壁丹崖”为主要特征,景观奇特,风景优美。睡美人峰、锦石岩是丹霞地貌发育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丹霞山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既有地质特色,又有文化特色。“丹霞地貌”出现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多处丹霞地貌,仅在中国内地就有650多处。丹霞地貌学已成为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丹霞山也就成了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和研究基地。 4.安徽黄山地质公园 安徽省黄山风景区于2001年底被评审为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被我国政府列入向联合国推荐的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参评名单。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的黄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当年,徐霞客诗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考察了黄山地质地貌状况后,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发出感叹:“我今天到了黄山莲花峰,发现了地球上的天堂。”、“黄山的美只有用心来感受,没有语言可以表达。”黄山风景区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地方。 5.河南云台山地质公园 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这里拥有气势恢弘的长崖峰谷、千变万化的飞瀑流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伊德尔博士称,“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不可比拟的地质公园。它给人的印像是一部乐章,是一首美妙的山水交响乐。” 6. 黑龙江五大连池地质公园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神奇的火山地貌称绝于世,14座谜团般的新老期火山状貌典型、品类齐全,5个火山堰塞湖和遍布106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区域内的多分类的冷矿泉,使五大连池在海内外久负盛名。五大连池不仅景观奇佳,而且具有重大的地质科考及矿泉医学价值,被国际地质专家赞誉为“一本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大连池先后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成员单位等桂冠,还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被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誉为“世界顶级旅游资源”。 7. 云南石林地质公园 以“天下第一奇观”著称的云南石林公园,1982年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目前,石林是云南旅游的知名品牌和主要旅游目的地,十多年来已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考察专家组在对云南石林进行了野外考察后称,云南石林反映了世界喀斯特地貌全景,其独特的地貌、丰富的类型体现了地质遗产的显著价值。云南石林把当地文化、地质形成、生态保护和完善管理有机融为一体,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8.河南嵩山地质公园 河南嵩山地区在不足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前寒武纪、三次影响范围广泛的地壳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在不足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岩石地层。地质工作者誉其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地学网络全书”。对嵩山地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现代意义的地质调查开始于20世纪初,许多知名学者为其倾注了毕生精力,留下文章多达数百篇。

㈨ 国外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侯华丽王素萍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主要包括: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人类的历史与地球的历史紧密相连,地质遗迹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保护好这些遗迹是人类的责任,而建立地质公园则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最好方式。

地质公园(Geopark)是21世纪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及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可以说,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纪地质工作最耀眼的亮点。地质公园的建立,对于加强地质遗迹保护,恢复地质生态,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阶段

纵观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家公园的建立阶段。自美国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起150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但这时并没有形成有计划的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公园融合于国家公园建设之中,保护工作零散不系统,其中的科学内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阶段: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90年代,国际上一些组织开始致力于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各国政府也纷纷开始重视和参与地质遗迹的保护。

第三阶段:地质公园的建立阶段。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为geological park)这一名词,明确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地质公园计划和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建议通过推动地质公园项目,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形成地学旅游的网络。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个世界地质公园。

三、国外典型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

1.美国

美国国家公园的开发与建设,充分体现了地质旅游的特色,发挥了地质景观的特殊旅游价值,深受游客喜爱。公园系统以冰川、峡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地层构造、地质灾害遗迹等,以漫长地质历史形成的地质遗迹为主体,把旅游地质景观醒目标识,并配有导游员进行解说,极大丰富了公园的科学内涵。同时,公园内设有专门的地质旅游路线,避免旅游者对地质景观如化石等的践踏和破坏。在权属与管理定位上,美国国家公园统一在美国国内事务局的领导协调之下,管理机构完备,极具权威性,不以赢利为目标,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护自然风景、野生生物和历史遗址,并提供不对自然造成损害的公共休闲活动。

2.英国

英国的地质公园建设,采用了统一地质遗迹登录办法,包括地质遗迹的位置、遗迹描述、相关的资源及管理资料、环境与保护状况、遗迹鉴评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库,并面向社会大众和政府管理部门开放使用。英国地质遗迹实行分级管理,目前国家自然环境署管理2200处,其余由地方机构管理,可得到国家的有关资助。另外,对其中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址,国家作全面调查评级,并广泛开展以民间为主、政府奖励的地质遗迹保护活动。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护技术,介绍遗迹,推动科普与国际合作。

3.欧洲

欧洲是第一个从洲际范围内推进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会议提议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目前,已有10个欧洲国家地质公园(Euogeoparks),法国、希腊、德国和西班牙各两处,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各一处。目前,这10个欧洲地质公园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常设协调机构,并参与共同活动,进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为地质公园走向国际积累了经验和模式。以德国的地质公园建设为例,它将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动植物化石、岩石矿物露头、地形景观等都列入保护对象,并且开展调查与评估,有法律依据并由专门机构负责这一工作,决定保护技术。而瑞士要求每个州对地质遗迹进行登录,取得详细资料,经描述登录选择和研究评分,确定每一个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价值,决定保护措施,而且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四、启示与借鉴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地质公园网络计划,先后建立了85个国家地质公园。但我国地质公园缺乏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价,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多部门分割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为加快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缩短与国外的差别,还须从公众认识、建设理念、设计规划、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

1.提高公众对地质公园的认识

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对于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的认知不多,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名词。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宣传网络,包括期刊和网站,向公众普及地球历史知识和环境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公众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而且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认识到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的需要。

2.强调地质遗迹以保护为前提

美国与欧洲的一些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将保护地质遗迹、维护生态系统作为建立公园的根本目的。美国在对其国家公园开发时就严格规定,除了必要的风景资源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设施外,严禁在国家公园内搞开发性项目,而且只允许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游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另外,设施的风格色调等要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同时,还严格控制公园内的游客量和野营地的设施数量等。

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借鉴这些思路与做法,将公园的主要任务定位在保护珍稀的地质遗迹上。对公园实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园游人及其服务设施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并划定出只对专业研究人员开放的核心部位,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做好基础信息录入与标准制定工作

借鉴英国做法,对地质遗迹进行统一登录,建立国家地质遗迹数据库,内容包括编号、位置、名称、规模、环境特征、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况、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物、动物等。研究建立地质遗迹科学的分类、分级标准和评估标准。

4.做好地质公园规划

我国地质公园现存的突出问题是重视授牌,不重视规划建设,开发主体不明。这一点应很好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美国国家公园的规划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服务中心”全权负责,独家设计规划。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园林、生态、地质、水文、气象、生物等各方面的专家。我国地质公园的规划也可以建立一个由各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中心,统一负责对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工作。我国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研究规划中心”(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质公园调查评价机构如“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等,这些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在规划组织、规划水平等方面距离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地质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刚刚起步,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大部分是借鉴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并没有形成一套地质公园规划体系。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国家公园规划设计的经验,以保护地质遗迹为前提,强调并突出地质旅游特色,做到遗迹出露点和展示点的统一和谐,科学标示牌的设立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谐,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公园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天然博物馆与科普阵地,满足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和游客的求知欲望。

5.完善地质公园的管理机制

世界上国家公园建设较好的国家一般都设国家公园管理局,代表国家全权管理全国的国家公园,有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人员,同时还有公园警察,有的还有武装警察巡逻,保护公园资源免受损害。比如在美国,企业没有景区的规划管理权力,国家公园的经费基本上是1/2国家支出,1/2靠门票和社会捐助,不会出现由于企业经营而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属国土资源部负责管辖,而具体工作则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在许多地方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关系未理顺、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因此,确立地质公园的国家所有权及其实现途径,对全国的地质公园实行统一管理,理顺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的关系,是解决我国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关系的根本所在。

6.重视地质科学研究

国外不少地质公园十分重视地质科研工作。通过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提高地质公园的科技含量,甚至成为某些重大地学问题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国Vulkaneifel地质公园对Maar湖的研究,Crete岛推复和拆离构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到此考察研究,组织专题讨论会,在地质界已成为相关学科的理论生长点。在科研项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种方式:其一,由国际相关组织出资,如有的欧洲国家的地质公园是由欧盟出资;其二,所属国家的政府出资;其三,政府和公司联合出资;其四,公司独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国地质公园一方面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后在科学研究上要加强与大学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并且争取国际有关资金的援助,把地质公园建设成为面向公众的地球科学教育普及基地。

参考文献

[1]赵汀,赵逊.欧洲地质公园建设和意义.地球学报,2002,23(5):463~470.

[2]郑敏,张家义.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对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35~38.

[3]后立胜.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及其阶段性.当代经济管理,2005,45(6):63~58.

[4]陈从喜.国内外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进展与对策建议.国土资源情报,2004(5):8~11.

作者简介

[1]侯华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2]王素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㈩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学科分类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如下类型。

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地质遗产类(表5-9):三叶虫、角石、螺类、腕足类、海百合、牙形刺、层孔虫、藻类和虫迹。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地质遗产类(表5-10,表5-11):意义重大的接触界面,25亿~14亿年的角度不整合面,10~5亿年和4.5~3.5亿年的平行不整合面。层理构造:如水平微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渐变层理、压扁层理;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雨痕;槽模、沟模、冲刷现象和其他特殊沉积构造:如内碎屑、结核、团块、鲕粒、豆石、核形石、鸟眼构造、硬底构造、缝合线构造、竹叶状构造、豹斑状构造。

除少许太古宙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露头外,主要是沉积岩,如中、新元古代的石英砂岩,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这是主要成景岩石。其间有呈夹层状产出的泥岩、页岩,也是断崖形成的重要因素。另有两类特殊岩类,膏盐沉积和中奥陶统与中石炭统间的古风化壳含铝铁质堆积。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地质遗产类(表5-12):自中元古代以来,形成中朝克拉通,地壳稳定,仅有几次升降运动。新生代的,强烈构造运动表现为垂直升降,随华北裂谷(东亚大裂谷的中段)在南部东部形成深达6000~7000m的断陷,西北侧太行山上升,形成秦晋高原,成为我国地质地理上的第二阶梯,表现出一条地球物理、地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急变带,保存了丰富的地质遗产,如长期构造稳定的中朝克拉通的地史演化代表性剖面,华北裂谷带的西北翼,太行山南山前断裂系,此外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北东向4组断层及规模不等的同样几组节理裂隙。以及由其控制的深切河谷、曲流、谷中谷、五级阶地和溶洞,河流错动、袭夺、冲积扇侧移,一系列断层三角面等。

第四纪地质学地质遗产类(表5-13):主要代表有两个夷平面和六级河谷阶地。

华北普遍存在的北台夷平面在本区未能很好保存。

太行期夷平面800~1200m高程一系列的山顶面和溶洞,残余峰林、峰丛。

唐县期夷平面300~600m高程的一系列山顶面和台阶面构成。见古溶洞和河流砾石层。

新生代以来形成了高出河床面80~90m、60m、36m、27m、10m和3~4m的六级阶地,三级以上均有胶结较好的砾石层,黄土和红色土,下部有姜结人(钙质结核),有时成层。

水文地质学地质遗产类(表5-14):水是本区地貌形成的主要雕塑师。分为地表径流水、地下水和湖泊。

表5-8 中国138个国家地质公园中主要代表地质遗迹类型分类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5-9 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表5-10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表5-11 岩石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表5-12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续表

表5-13 第四纪地质学地质遗迹简表

表5-14 水文地质学与流水地貌地质遗迹简表

地表流水形成深切河流、古老曲流、河流迁移和袭夺、瀑布、跌水、急流和悬泉。地下水形成地下河入口和出口、泉、伏流、干河谷。湖泊多为人工水库。

地貌学地质遗产类(表5-15):在本区地貌学地质遗产类型多,可进一步划分为构造地貌、崩塌地貌、流水地貌、堆积地貌和岩溶地貌。

急变地形高差,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丰沛的水流和多变的岩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台地貌,主要包括:由流水和崩塌作用共同形成的悬崖、长墙断壁、鱼脊岭、平顶山或方山、围谷或瓮谷、巷谷、嶂谷、隘谷、宽谷、套谷、悬沟等。

由流水冲刷作用形成的峡谷、裂隙沟、壶穴、深潭、离堆山、半岛状岬角、阶梯状台阶面、侵蚀阶地。

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河谷阶地、河漫滩、洞穴堆积物、钙华砂、钙华锥和扇、滩、坝、台阶、阶地等。

岩溶地貌地质遗产也是地貌地质遗迹的一类(表5-16),可溶性岩石有灰岩、白云岩和膏盐沉积,在水、大气、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各种岩溶地质遗迹。

碳酸盐表面溶蚀作用代表岩溶作用之始,如,石牙、溶坑、溶沟、溶痕,后有溶洞暗河与天生桥。

喀斯特的中年期形成峰丛,老年期成孤峰或峰林洼地(或河谷平原),当地壳再次抬升,即可返老还童形成谷中峰林、峰丛和山顶残余峰、柱。但本区的峰林、峰墙和谷中峰柱并非岩溶作用产物面是水平碳酸盐岩地层,节理发育,垂直面成紧密的组系,地壳快速上升,暴雨形成山洪或冬季冻融,造成重力崩塌而成。

岩溶景观中以溶洞最为神奇,溶洞、溶孔、落水洞、天井、边石坝、石花、石钟乳、穴珠、石笋、石柱、石幔、溶洞角砾岩、洞穴堆积和洞中流水沉积、钙华板。

此外本区还有环境地质学和自然灾害学地质遗产(表5-17),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坠石、地裂、塌陷。人造的工程地质遗产也极具旅游价值,如茱萸峰上的18个首尾相接且洞内180°大转弯的隧道工程和红石峡上的子房湖水坝工程,都是匠心独运的例子。

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是在地质公园的综合调查、规划设计、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中。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通过对我国138家国家地质公园中主要地质遗迹的类型研究和划分。特别是对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划分,证实了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分类方案,对于指导地质遗迹调查、研究、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统一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有关材料的编写,科学普及的开展都会有所裨益。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