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主要有哪些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
⑴ 经常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哪两大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专台风(热带风暴属、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⑵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环境灾害分别包括哪些灾害
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版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权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自然灾害会造成几百万元到几百亿元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区内不计其数的伤亡人数。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主要包括亚洲热带风暴,中国沿海城市区域出现的台风、南方地区的干旱、高温、山洪、雷暴、中国北方的沙尘暴等。北美地区常见的飓风、龙卷风、冰雹、暴雨(雪)。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等。
生态环境灾害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⑶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1、热带气旋来
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源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2、风雹
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
3、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
4、雪灾
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5、干旱
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⑷ 气象灾害有哪些
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
◆旱灾 是我国一种主要的气象灾害。在一些地区虽有一定的水分条件,甚至降水丰富,能够满足大量人口与经济的需要,但是若在一段较长的时段(几个月甚至几年)降水异常偏少,以致于不足以维持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需要,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死亡的事件,这就是旱灾。旱灾分布很广,不仅是多雨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甚至在半干旱地区也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旱灾是我国占第一位的气象灾害,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旱灾在我国分布虽广,但程度并不同。相对来说,我国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等旱灾最为频繁。
旱灾还可引起一些次生灾害,如引起农林灾害中的森林及草原火灾和病虫害;地质灾害中的土壤沙化。
◆雨涝 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我国古代典籍中通常将连续的大、暴雨记为“霖雨”、“淫雨”。“霖雨如注”、“淫雨不绝”即为连续的大暴雨。雨涝是气象灾害之一,它是长期降水或瞬时大量降水(如暴雨、大雨)而产生的大量积水造成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内涝洪水,从而使庄稼歉收或绝收、交通及通讯受阻、海难、人畜疾病及伤亡,这种灾害叫做雨涝。
我国是世界上出现暴雨较多的国家之一,降雨量集中且强度较大。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几天内降雨量就达到或超过常年平均降雨量。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因此雨涝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雨涝主要影响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尤其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我国雨涝时间分布特点是南部早,北部晚。
雨涝的次生灾害有:农林灾害中病虫害;地质灾害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中的洪水、内涝、巨浪、风暴潮。
◆热带气旋 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空的气旋性涡旋。因发生的地域不同,名称也不同。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叫“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叫“飓风”;发生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叫“热带风暴”;澳大利亚称热带气旋为“威力·威力”。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我国把“台风”改称为“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尽管在各地的名称不同,但造成的危害却是相同的。它不仅以巨大的风速人类的生命财产,而且它的巨浪、暴雨和风暴潮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它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天气系统。
全球每年的热带风暴(包括台风和飓风等)大约有60多个,其中约76%发生在北半球。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主要影响太行山——武夷山以东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域。
我国古代把台风称为“飓风”。它是我国沿海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也是风灾、澌潮灾和水灾的主要来源。因此,热带气旋有利也有弊。利的一面是,一次热带气旋过程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可以使局地的旱情得到缓解。害的一面是,热带气旋有许多次生灾害,如地质灾害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中的洪水、内涝、巨浪、风暴潮。
◆寒潮与冷冻灾害
·寒潮: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是聚积在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入侵我国,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冷冻等灾害发生。这类天气过程称为寒潮或强冷空气。寒潮是从9月至来年5月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而灾害严重的季节是春、秋二季。
·冷冻灾害:当气温异常降低时,往往造成人及动植物的伤亡和许多物体的变形、断裂等而引发一些事故,并导致人畜伤亡及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冷冻害。
冷冻害也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可分为冷害和冻害
┄冻害:指近地面空气温度从0?C以上骤然降到0?C以下,或者在冬季或早春相当一段时间的平均最低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而造成动植物伤亡和经济损失。
冻害包括积雪(雪灾和白灾)、冻雨(雨凇)、霜冻害、积冰、冻害等5种。
┄冷害:指农作物在生育期间遭受低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温度(但仍在0?C以上)的侵害,引起农作物生长期延迟,导致农业减产。冷害包括低温害、倒春寒、寒露风等。
我国冷冻灾害的特点:发生范围广、季节性和时段性强、地域性强。主要有南方春季低温连阴雨,又称“倒春寒”;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寒露前后低温冷害,又称“寒露风”。
冷冻害的次生灾害有农林灾害中的作物、林木疾病;水文灾害中的水污染;地质灾害中的沙漠化。
◆风飑灾害
风飑灾害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是指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雷暴等强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这种灾害易引起山洪暴发、交通通讯受阻、人畜伤亡、交通事故、灾难和火灾等问题。
风飑灾害的特点是突然出现狂风暴雨或冰雹,来势迅猛,危害时间短,影响范围小(有的人也称它为局地风暴),但破坏性很大。
风飑灾害造成的灾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风灾(包括雷雨大风和龙卷);二是雹灾;三是暴雨洪涝。当形成灾害时常常都有,但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不同,有时三并重,有时二种或一种灾害为主。
除了旱灾、雨涝、热带气旋、冷冻和风飑等主要灾害外,我国还有一些危害仅次于上述灾害的气象灾害。
暴雨是种重要的气象灾害。它不仅是产生洪水灾害的原因,而且还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原因。我国是一个暴雨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一般说,年雨量较大的南方的暴雨频次远高于北方,但是北方植被条件不如南方,雨水汇流速度很快,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
我国的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风盛行期间。特别是冬、夏季风的锋面的雨带和台风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高温和干热风
我国夏季比同纬度地 区气温明显偏高,高温也常常是一种严重的灾害。如果把气温大于35?C作为炎热日,那么我国东部各地都有可能出现炎热日。其中东北平均每年不到1天,河北平原在10天以上,北纬26~30?之间一些地方大都在30天以上,许多地方超过40天。特别是在南方,盛夏高温高湿往往同时出现,这就更加阻碍人体汗液挥发,因而更觉闷热难当。近几十年来,城市的热岛效应更增加了热害的严重性。
高温天气容易让人感觉不舒服,以至引发多种疾病,尤其是对露天作业和年老多病的人来说危害更大。容易造成中暑、机体失调,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死亡。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危害称为热害,这种危害常常造成农作物减产。
干热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热害,它是高温低湿与一定风力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干热风一般出现在春末夏初我国北方麦区小麦灌浆乳熟阶段至腊熟前期,可以造成农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
·白灾和黑灾
白灾与黑灾是我国冬季北方牧区严重的自然灾害。白灾是降雪过多,掩埋了牧草,使牲畜无法放牧就食而引起的灾害。黑灾是降雪过少,干旱无水所产生的灾害。
我国牧区白灾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份,尤以11月份和3~4月份发生频次多,危害重。而它影响的牧区主要有内蒙古高原牧区、青藏高原牧区、新疆北部山区和祁连山牧区。
黑灾主要发生在我国牧区的无水冬牧场。这种牧场因牧草生长季节无水饮用而无法利用。只有在冬季形成稳定积雪后才能利用。因此无积雪或少积雪的年份,因牲畜吃不上雪,在这里放牧会遇到灾害,就形成了黑灾。黑灾发生的牧区以我国西部的牧区居多。
·低能见度灾害
雾是由于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小水滴(直径2~15微米)汇集在帖地面气层中,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在下的水汽现象。在大雾出现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因此,我国有雾的地区大都在东南部降水较多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西北的干旱与半干旱区则很少见。
我国雾日最多的地方是四川峨眉山,而四川省重庆市是多雾的城市,每年平均有69个雾日,最多一年达148天,被称为“雾都”。
由于我国主要雾区位于人口较多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这里也是交通运输最为频繁的地区,这就使得雾成为因能见度下降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大沙暴是大风造成的恶劣天气现象。大沙暴使大量的尘土卷入空中,能见度急剧下降,几米外不辨人影。它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能卷走表土,破坏农田,吹走人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大沙暴属于风沙的一种。风沙包括沙尘暴(能见度小于1公里,大气混浊)、扬沙(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大气混浊)、浮尘(是尘土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日色晦暗,无灾害的大气现象)。大沙暴多以干旱地区为主。风沙吹走地表肥沃的表土,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大雪暴在我国除南岭以南及云南大部分地区外,各地都可能出现。出现大雪暴时,满天雪花,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下,加上地上积雪一时无法融化,严重影响交通运输。此时,不仅机场关闭,公路、铁路运输也可能中断,城市内的交通运输也要受到严重影响。牧区若发生大雪暴,往往造成与外界的联系及供应中断,人畜缺少食物,因饥寒导致疾病甚至死亡,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不正常地使用化学物品(如氟,各种农药),从而又出现一些新的气象灾害,如酸雨、大气污染;加重了一些已有的气象灾害,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El Nino和La Nina、高温热浪、紫外线辐射等。
⑸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气象灾害主要有:风灾(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及海岛上,主要偏东南和南部);内冻雨(主要分布在容西南,湖南贵州重庆);强降雪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三省、内蒙、新疆、西藏.....);强降雨(华中、华东、华南)
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地震等,地震主要在板块衔接处比如福建、台湾、四川、西藏、云南等;而山体滑坡就多了,一般的地质条件经过长期的自然积压已经比较稳固其实不太容易山体滑坡,而出现山体滑坡无非有几种情况。比如经过地震破坏了原有地质结构,经过强降雨或洪水造成的冲刷,工程原因造成的开挖等。
一般气相灾害后会伴生地质灾害,比如台风过后的强降雨、强降雨过后的洪涝灾害与山体滑坡......同样自然灾害也会随着气象灾害造成次生灾害,比如地震会伴随山谷阻塞,经过强降雨会形成堰塞湖......
幸好现在我国已经有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已经在建有关的“多重自然灾害耦合实验室”主要就用来模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研究对应的耦合关系,从而为城市建设、规划、建筑选址等作出理论依据。
⑹ 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哪些 比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气象灾害:干旱、暴复雨、洪涝、制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生物灾害:有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
⑺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如什么什么等地质灾害主要有什么什么的
考点: 各类地形对复经济和生活制的主要影响 专题: 分析: 通过学习可知,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是: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寒潮、干旱、洪涝、台风都属于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属于地质灾害.故选:A. 点评: 我国山区还有那些地质灾害?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等.
⑻ 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各有哪些
气象灾害 :极端天气 雪灾 飓风 暴雨等
水文灾害: 洪水 河流溃坝 矿井突水等
地质灾害: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地裂缝等
⑼ 中国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1、暴雨
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地质灾害。
⑽ 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
它们是:1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
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
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
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
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
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
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10
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
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致灾地质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个侧重方面。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据此,又可将地质灾害概分为渐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后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灾害等。渐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前兆,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后果一般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性地质灾害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不光是经济损失,也常造成人员伤亡。故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