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新生代
『壹』 求池际尚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一书电子版
很老了,如需,加下本人。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
作者:池际尚主编 页数:285 出版社: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07
『贰』 中生代末期—新生代
125~80Ma之间,幔源岩浆活动出现短暂的停息,然后在大别山南坡及扬子克拉通北缘晚白垩世东湖群红色砂岩中广泛出露了玄武岩,在分类图中跨越了碱性和亚碱性区,属于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系列(匡少平,1999)。以黄陂和新洲为例,εNd(t)分别为2.05和3.9,表明源区属于亏损地幔,显示了在地幔演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突变。上节已经提到这一时期岩浆源区组分中含有地壳组分,形成了源区短暂的组分过渡阶段。
新生代秦岭地区的玄武岩岩浆活动是中国东部的一个部分,其所显示的活动规律也与东部整体的活动特征相类似(表8-3)。女山地区玄武岩的εNd(t)变化于0.3~6.9(平均4.25),εSr(t)平均为-7.7(Chung et al.,1999);其中的橄榄岩捕虏体εNd(t)高于玄武岩的该值为4.6~12.1(平均7.9),εSr(t)平均为-12.35(Xu et al.,1998)。
秦岭造山带自古生代以来幔源岩浆的源区同位素组成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变化,由古生代的亏损转向中生代的富集,又由富集转向中-新生代的亏损。
(1)古生代,从基性岩浆反演获得的εNd(t)值比较稳定,变化于1.12~3.34之间,比元古宙地幔的富集程度增高。
(2)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反演得到的地幔εNd(t)值高于古生代,暗示软流圈组分在岩浆形成时的作用增加。
(3)中生代时期基性岩浆的源区不同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不
表8-3 秦岭-大别造山带显生宙基性岩时代及εSr(t)和εNd(t)值
资料来源:1.徐学义,1998,博士论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
2.匡少平,2000,博士论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Chung SL,Journal of Geology,1999,107:301~912。
4.喻学惠,私人通讯,2003。同于受板块俯冲作用控制的垃圾庙岩体和王母观-春秋庙岩体,而是显示出了岩浆形成时大陆下地壳所起的重要作用。
(4)岩浆反演所获得的εNd(t)值一般低或相等于从其中的捕虏体直接得到的εNd(t)值(图8-7),而εSr(t)值均高于捕虏体的该值,暗示岩浆发生时期,源区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富集作用,而这些富集作用是与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叁』 天山北缘新生代前陆冲断褶皱带几何学特征
晚新生代以来,印-藏碰撞的远程效应强烈改造了天山地区(Monlar and Tapponnier,1975;Tappinnier and Monlar,1977;1979;Burchfiel and Royden,1991;Avouac et al.,1993;Yin et al.,1998;Burchfiel et al.,1999;Allen et al.,1999;Bullen et al.,2001),天山造山带再次活跃形成陆内造山带(邓起东等,1998,2000),在其两侧形成与陆内造山带相关的再生前陆盆地(Tapponnier and Molnar,1977;刘和甫等,1994,2000;Lu et al.,1994;卢华复等,1999,2000;贾承造等,1997,2000,2003;魏国齐等,2000;汪新等,2002)。天山北缘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形成规模宏伟的前陆冲断带,发育特有的构造样式,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天山北缘山前带和世界上多数山前构造带相似,构造叠加复杂,典型构造主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形成特征构造样式及其组合。印-藏碰撞的远程效应在此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断层及构造走向则近EW向。在逆冲断层向盆地的逆冲推覆过程中,构造变形呈现由山前向盆地有序性扩展,大部分位移量主要通过盆地边界断层(准噶尔南缘断层)、推覆至地表的断层(如霍-玛-吐构造)和强烈隆升(第一、二排构造)等方式消减,仅少量位移在向盆地传递过程中形成低幅度断层相关褶皱及未成型的隐伏构造。其中,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构造带是山前规模最大的一排构造单元,构造的地面出露较为完整,走向为近EW向,北翼地层稍陡,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
野外露头发现,卷入山前构造的地层包括二叠系—第四系的所有地层,山前区域出露地层最老为二叠系,向上依次为侏罗系头屯河组(J2t),侏罗系齐古组(J3q),喀拉扎组(J3k),白垩系吐谷鲁群(K1tg)和东沟组(K2d),古近系紫泥泉子组(E1-2z)、安集海河组(E2-3a)和沙湾组(E3s),新近系塔西河组(N1t)和独山子组(N1-2d),第四系西域组(Q1x)等。构造样式上发育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等(Mitra S,1990;1998;Suppe J et al.,1983,1990,1999;汪新等,2002)。
野外出露的地质构造现象是构造活动的最直接证据,可以与二维地震剖面中出现的构造样式进行对比。为配合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我们对盆地南缘的5条线路进行了地质踏勘,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对一些典型的构造现象予以重点分析。
根据构造形成机制不同、构造位置和构造样式不同,将天山北缘山前冲断褶皱带划分为三排构造带进行描述(图1-3-10)。
一、山麓冲断褶皱带
第一排山麓冲断褶皱带位于依林哈比尔尕山前缘(图1-3-10),它西起乌苏四棵树河,东至乌鲁木齐市以西。基底断块的隆升和逆冲断层使得上盘相对较老的地层出露,以基底卷入式构造为特征。地震剖面中深层反射资料显示深部有高角度逆冲性质的断层存在,西段褶皱作用强烈、幅度很大,向东逐渐过渡到以单斜构造为主。
山麓冲断褶皱带从东向西主要包括喀拉扎背斜、昌吉背斜、齐古背斜、南安集海背斜、托斯台背斜群等构造。背斜轴向大致近东西,但受局部边界条件的影响而呈NWW向或NEE向,与天山山体走向斜交。构造带内地层可见古生界与三叠系、侏罗系等(吴晓智,1994)。
(一)喀拉扎背斜
喀拉扎背斜呈 NEE 向延伸,长轴15km,短轴4km,从轴部向两翼依次出露 J1s、J2t、J3q、J3k、K、E~Q,两翼明显不对称,南翼缓(35°~50°)、北翼陡(40°~78°)(图1-3-11),地质图上表现为多个褶皱叠加而成的复合褶皱。
图1-3-10 天山北缘的三排冲断褶皱带构造图
(据邓起东等,1998修改)
图1-3-11 喀拉扎背斜南北向剖面图
(二)昌吉背斜
昌吉背斜位于呼图壁河与昌吉河之间,长15km左右,宽2km,为线状背斜,轴向北西西(280°)。核部由头屯河组(J2t)组成,两翼依次出露齐古组(J3q)、吐谷鲁组(K1tg)和紫泥泉子组(E1-2z)等地层。两翼地层产状不对称,南缓北陡,背斜东段核部地层倾角15°~25°,翼部变陡达到60°~70°;西段背斜核部地层倾角10°~20°,向北翼增至80°~85°,向南翼增至45°。根据其他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昌吉背斜深、浅层构造相似,为倾向相反的两条断层夹持的断背斜,其北为断层控制的齐古北断块(图1-3-12)。
(三)齐古背斜
齐古背斜位于呼图壁县南45km处,呼图壁河切割齐古背斜,使其成为东西两块,总体呈NWW向延伸。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上侏罗统头屯河组(J2t),两翼和斜围部分由上侏罗统齐古组(J3q)、喀拉扎组(J3k)和下白垩统吐谷鲁组(K1tg)等组成。背斜两翼南缓北陡,北翼地层倾角30°~56°,南翼倾角24°~45°。通过地震资料重新解释成图证实,齐古背斜表现为一长轴背斜,由浅至深地层倾角变陡,背斜核部深层三叠系具有增厚现象,深部发育逆断层,断层面倾角80°左右,向上切割侏罗系(J)至古近系紫泥泉子组(E1-2z)地层,然后沿安集海组(E2-3a)泥岩向前滑脱,转化为霍玛吐滑脱断层(图1-3-13)。
(四)托斯台背斜
托斯台背斜位于乌苏县城南25km,奎屯河至四棵树河之间,由3个东西向展布的构造带组成,发育的背斜一般都呈南缓北陡的不对称状。由于受到天山山体抬升和水平侧向挤压作用,该区发生向北的逆冲运动,不断向准噶尔盆地方向扩展,同时在浅层出现断层传播褶皱。地表为平缓褶皱,向深处褶皱幅度逐渐变小,最终成为单斜构造(图1-3-14)。托斯台背斜北翼白垩系地层中出露了断层转折褶皱的北倾前翼,倾角约20°。
图1-3-12 准噶尔盆地南缘昌吉背斜构造解析
(地震剖面来自新疆油田公司)
图1-3-13 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吐谷鲁背斜地震反射特征
(地震剖面来自新疆油田公司)
二、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冲断褶皱带
第二排冲断褶皱带主要包括霍尔果斯背斜、玛纳斯背斜和吐谷鲁背斜,其基本特征是断层冲断形成的相关褶皱。从平面上看,三个构造近于呈向北微凸的雁列式排列。从区域构造上看,可将吐谷鲁、玛纳斯和霍尔果斯构造带划归为天山北缘山前具同一构造环境和成因的断层相关褶皱带。各褶皱构造带核部出露古近系(E1-3),两翼为新近系(N1-2),褶皱核部被近地表的推覆逆冲断层所破坏。
图1-3-14 准噶尔盆地南缘托斯台-独山子-西湖背斜地震反射特征
(地震剖面来自新疆油田公司)
主要特征有:存在明显的层内滑脱断层,在断层位移的前锋形成大型褶皱,断层向上往往出露地面,一般缺乏明显的堆垛式的双重构造。断层在浅部很陡,向深层变缓至古近系变为滑脱。背斜形态在地表多遭冲断破坏,古近系以下背斜较完整。滑脱层主要位于侏罗系和古近系,古近系滑脱层以冲断形式突破地表,野外露头一般可见2~3个突破断层。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构造带呈近EW向展布,从构造形态和构造组合特征上看,三个背斜带具有相同的构造成因,它们的构造类型与变形形态也非常相似。控制霍尔果斯背斜、玛纳斯背斜、吐谷鲁背斜形态的逆断层(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滑脱断层即霍-玛吐滑脱断层),整体呈近EW向、向北突出的弧形,倾向南,倾角20°~80°,该断层沿着安集海河组(E2-3a)泥岩滑脱,在构造浅部以陡倾角形式突破地表,断开安集海河组泥岩以上地层,向南倾角变缓,在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内变缓,顺泥岩滑脱(图1-3-15)。
(一)霍尔果斯背斜
霍尔果斯背斜位于第二排冲断褶皱带西段,西起安集海河,东至宁家河,全长55km,宽9~10km,近东西走向。在地表表现明显,核部出露最老地层古近系为安集海河组(E2-3a),南翼依次出露古近系沙湾组(E3s)、新近系(N1t、N1-2d)和第四系(Q1x)。背斜北翼地层多被第四系覆盖,但仍有E3s、N1t、N1-2d、Q1x的部分出露。南翼地层倾角缓(40°~50°)、北翼陡(60°~80°)。背斜西部轴线呈NEE向展布,背斜中部逐渐转为EW向,到东部转向SEE向,背斜中部呈北凸特征。
地震剖面上,霍尔果斯背斜构造主要由两组不同的构造复合叠加而成。上盘地层反射波组的产状与断面平行,呈南倾构造单斜,断层一般突破至地表,发育断层传播褶皱,推覆断层下盘(即下霍尔果斯背斜)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图1-3-15)。
在地震剖面上(过霍8a井),推覆断面之上的反射波组产状与断面平行,结合霍8a井钻井分层数据和地表地质情况分析,推覆断层在近地表时出现两组大的分叉。推覆断层下盘的褶皱两翼地层反射清晰,为典型的断层转折褶皱(图1-3-15)。
图1-3-15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剖面图
(地震剖面来自新疆油田公司)
(二)玛纳斯背斜
玛纳斯背斜位于第二排冲断构造带的中段,西与霍尔果斯背斜作左行斜列,东与吐谷鲁背斜成右阶错开。在地表上,玛纳斯背斜西起三个泉河,东至塔西河以西,形成近东西走向的长条状山体,全长50km,轴向近东西,在整体上为一南翼地层缓,北翼地层倒转,核部遭逆断层破坏的倒转背斜。组成背斜的地层从老到新有古近系安集海河组(E2-3a)的灰绿色粉砂岩、泥岩,新近系沙湾组(E3s)红色砂岩、粉砂岩,塔西河组(N1t)灰绿色条带状砂岩、粉砂岩,独山子组(N1-2d)砂砾岩以及第四系西域组(Q1x)砾岩。乌苏群(Q2)砾石层零星出露在背斜南翼的局部地段,新疆群(Q3)砾石层和黄土主要分布在背斜两侧的山前地带和河流高阶地上(图1-3-16)。
图1-3-16 玛纳斯背斜地质剖面示意图
从地震资料可知,玛纳斯背斜构造与霍尔果斯背斜构造特征相似,表现为两期构造的组合(图1-3-17):推覆断层下盘的下玛纳斯背斜构造(断层转折褶皱)与褶皱后翼突破至地表的断层形成的玛纳斯背斜(断层传播褶皱),上滑脱面为古近系塑性的安集海河组(E2-3a)地层,下滑脱面为中上侏罗统煤系地层。突破至地表的玛纳斯逆冲推覆断层对应的反射波组清晰,上盘地层与断层面平行,呈南倾的单斜构造。推覆断层下盘存在明显的褶皱构造,侏罗系-白垩系反射层隆起。反向断坡褶皱的反射不清楚,但侏罗系-白垩系反射层向北在背斜轴部不能连续过渡,指示了反向断坡的存在。
图1-3-17 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背斜高点地震剖面解释
(地震剖面来自新疆油田公司)
(三)吐谷鲁背斜
吐谷鲁背斜位于第二排冲断构造带的东段,西起玛纳斯河,东至呼图壁河以东,全长60km,轴向近东西。吐谷鲁背斜在地表上为一南翼地层缓倾,北翼地层部分倒转、直立、逐渐向北过渡为正常沉积层序的背斜构造。组成背斜的地层从老到新有古近系安集海河组(E2-3a)的灰绿色泥岩夹薄层灰绿色粉砂岩、砂岩,新近系沙湾组(E3s)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灰红色、灰绿色砂岩和团块状灰岩,塔西河组(N1t)灰绿色条带状砂岩、粉砂岩,独山子组(N1-2d)苍棕色、灰褐色砂质泥岩、砂砾岩以及第四系西域组(Q1x)灰色砾岩等。
吐谷鲁背斜构造表现为一逆冲推覆背斜,古近系通过断层直接与新近系接触。吐谷2井钻遇古近系安集海河组(E2-3a)内的断层面。从地震反射特征来看,吐谷鲁构造也是由两组不同的构造复合叠加而成。突破至地表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反射波组的产状与推覆面平行,呈南倾的单斜构造,表现断层传播褶皱特征。推覆断面下盘断层转折褶皱的反射波组较为清楚,未见明显的反冲断面反射波组。剖面深部的侏罗系西山窑煤层反射非常清晰,在背斜轴部出现分叉,显示正向断层的断坡位置。由于突破至地表的推覆断层(吐谷鲁断层)切割了下盘背斜的南翼,其形成时间可能晚于下盘背斜构造的形成时间(图1-3-18)。
三、独山子-安集海冲断褶皱带
第三排独山子-安集海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较完整,北翼的冲断层向下变缓转变为滑脱,并承担了以侏罗系为滑脱面的山前推举带的部分位移量,主要指独山子背斜、安集海背斜、呼图壁背斜和呼图壁西背斜(呼西背斜)。其特点是:底部主要以滑脱褶皱为特点,发育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一般是侏罗系滑脱断层向上的扩展,没有突破到地表。
图1-3-18 吐谷鲁背斜地震剖面解释
(地震剖面来自新疆油田公司)
(一)独山子背斜
独山子背斜位于第三排冲断褶皱带最西段,轴向近东西,奎屯河东西两侧山地构成其主体,东西长约18km,南北宽6km。背斜形态北翼陡倾、南翼缓,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为新近系独山子组(N1-2d),两翼由新近系独山子组(N1-2d)、第四系西域组(Q1x)、乌苏群(Q2)、新疆群(Q3)等组成。
通过地震资料的分析可知,独山子背斜具典型断层传播褶皱特征,地层前后两翼变形强烈,南翼缓,北翼陡,并出现地层倒转,断层未向上扩展至新近系独山子组内,侏罗系内台阶状断层不断向盆地方向扩展,形成独山子背斜深层构造雏形,后期在持续的挤压作用下,独山子断层沿早期断坡背斜的后翼向上突破,形成规模较大的断层传播褶皱(图1-3-19)。断层上下构造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性。
独山子背斜上的独深1井钻遇断层下盘,地层倾角过陡,倾角达80°~90°,地震反射资料严重失真或为空白反射,独深1井由断层上盘的安集海河组直接顺层钻入断层下盘高角度的安集海河组,尚未钻及紫泥泉子组(图1-3-20)。
(二)安集海背斜
安集海背斜位于第三排冲断褶皱带最东段,轴向75°~90°,长30km,宽约6km。背斜主体由新近系独山子组(N2d)褐色泥岩夹砂岩组成,整体为一北翼地层陡倾、南翼地层缓倾的不对称背斜,未见有地层倒转现象。背斜南翼独山子组与西域组(Q1x)为整合接触关系,倾向南,倾角15°~20°,西域组之上的不整合覆盖着乌苏群(Q2)砾石层夹砂层或砂层透镜,倾角7°~11°。背斜北翼北倾的独山子组倾角20°~40°,未见西域组地层出露,乌苏群砾石层直接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独山子组之上,倾角5°~20°(图1-3-21)。背斜北翼南倾的主逆断层没有直接出露地表。
图1-3-19 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背斜构造解析
(地震资料来自新疆油田公司)
图1-3-20 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背斜地震剖面解释
(地震剖面来自新疆油田公司)
在地震剖面上,安集海背斜为一由“Y”字型倾向轴线逆断层夹持的断层传播褶皱构造。圈闭层位主要为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及侏罗系,该背斜为较平缓的背斜构造,翼部倾角不大,北翼倾角为28°~37°,南翼倾角23°~30°,被断层夹持的背斜构造较完整,主逆断层沿白垩系吐谷鲁组(K1tg)泥岩层滑脱(图1-3-21)。
(三)西湖隆起
在第三排背斜北部还发育了一个更新的正在发展的潜伏活动背斜,即西湖隆起。它位于独山子背斜西北,乌苏县城以南,不仅在地表表现为隆起,而且从地震反射剖面上可以看到地表以下3~5km处的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中存在向南倾斜的逆断层断坡,倾角约25°~30°,断坡上发育一个南缓北陡的不对称背斜(图1-3-10)。西湖隆起构造成因及形成机理与第三排构造相同,主要为断层传播褶皱。
图1-3-21 准噶尔盆地南缘安集海背斜地震剖面解释
(地震剖面来自新疆油田公司)
四、小结
天山北缘发育了三排冲断褶皱带,第一排山麓冲断褶皱带一般为基底卷入式构造,有高角度逆冲断层存在(图1-3-11、1-3-12、1-3-13、1-3-14);第二排霍-玛-吐冲断褶皱带发育复合式构造,推覆断层上盘构造样式为断层传播褶皱,下盘一般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其南翼被后期的突破至地表的推覆断层破坏,构造的主要位移量由推覆断层消耗(图1-315、1-3-16、1-3-17、1-3-18);第三排独山子-安集海冲断褶皱带通常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图1-3-19、1-3-20、1-3-21)。
这三排冲断褶皱带在整体上显示为一逆冲楔状体,前锋向北。底部冲断滑动面自前侏罗系地层到中新统地层向北变浅。逆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自南向北逐渐减弱,地层逆冲堆叠逐渐变薄,构造变形时间逐渐变新,这是前陆变形带楔形逆冲带断面的基本特征。自南向北构造变形的程度和幅度逐渐递减,呈台阶状,反映了地壳缩短作用是逐渐向北传播的。
在每一排冲断褶皱带中都存在构造变形程度“西强东弱”的特点,一般认为(Tapponnier et al.,1982;Molnar and Lyon-caen,1988;Avouac and Tapponnier,1993),这是由于帕米尔高原向北的强烈推挤而形成的,塔里木块体顺时针的旋转也对天山的构造变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帕米尔高原的推挤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邓起东,冯先岳,张培震等.1998.天山活动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80
邓起东,冯先岳,张培震等.1999.乌鲁木齐山前坳陷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形成机制.地学前缘,6(4):191~201
方世虎,郭召杰,张志诚等.2004.天山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时间的初步确定.新疆地质,22(1):24~29
贾承造.1997.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419
贾承造,魏国齐.2000.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351
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等.2003.中国中西部两期前陆盆地的形成及其控气作用.石油学报,24(2):13~17
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国等.1994.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6):727~741
刘和甫,汪泽成,熊保贤等.2000.中国西部中、新生带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地学前缘,7(3):55~72
卢华复,贾东,陈楚铭等.1999.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形时间.地学前缘,6(4):215~221
卢华复,陈楚铭,刘志宏等.2000.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石油学报,21(3):18~24
汪新,贾承造,杨树锋.2002.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地质科学,37(3):372~384
魏国齐,贾承造,施央申等.2000.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地质学报,74(2):123~133
吴晓智,王立宏,徐春丽.1994.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小渠子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石油勘探与开发,21(1):1~7
Allen M B,Vincent S J,Wheeler P J.1999.Late Cenozoic tectonics of the Kepingtoge thrust zone: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ianShan and the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Tectonics,18:639~654
Avouac J P,Tapponnier P,Bai M,et al..1993.Active thrusting and folding along the northern TianShan and late Cenozoic rotation of the Tarim relative to Dzungaria and Kazakhstan.J.Geophys.Res.,98:6755~6804
Burchfiel B C,Brown E T,Deng Q D,et al..1999.Crustal shortening on the margins of the Tien Shan,Xinjiang,China.Int.Geol.Rev.,41:665~700
Lu Huafu,David G Howell,Jia Dong,et al..1994.Rejuvenation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north flank of the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36:1151~1158
Mitra S.1990.Fault-propagation folds,geometry,kinemat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traps.AAPG,74:921~945
Mitra S,Mount V S.1998.Foreland basement-involved structures.AAPG,82:70~109
Molnar P,Tapponnier P.1975.Cenozoic tectonics of Asia:effects on a continental collision.Science,189:419~426
Molnar P,Ghose S.2000.Seismic moments of major earthquakes and the rate of shortening across the Tian Shan.Geophys.Res.Lett.,27:2377~2380
Suppe J.1983.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 bend folding.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283:684~721
Suppe J,Medwedeff D A.1990.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propagation folding.Eclog.Geol.Helv.,83(3):409~454
Suppe J,Connors C.1999.Shear fault-bend fold in thrust tectonics.AAPG Memoir,99~100
Tapponnier P,Molnar P.1977.Active faulting and tectonics in China.J.Geophys.Res.,82:2905~2929
Tapponnier P,Monlar P.1979.Active Faulting and Cenozoic tectonics of the Tien Shan,Mongolia,and Baykal Regions.J.Geophys.Res.,84:3425~3459
Tapponnier P,G Pelzer,A Y Le Dain,et al..1982.Propagating extrusion tectonics in Asia:New insight from simple experiments with plasticine.Geology,10:611~616
Yin A,Nie S,Craig P,et al..1998.Lat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Chinese Tian Shan,Tectonics,17:1~27
(张锐,郭召杰,方世虎)
『肆』 中国地质大学 新生如何登录地大网站个人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新生登录地大网站个人中心可以通过地大新生代网站进行个人中心登录内。容
在中国地质大学的官方网站首页中的“学生天地”中点击“新生代”,即可进入“地大新生代”网站,在网站的首页左侧就可以登录个人中心了:
『伍』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研究特色
生物地质与来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简称生环国重特色可概括为“一核心,两结合,三尺度”。即:以地球表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为研究核心,将生物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相结合,从重大地质转折期和突变事件的三种时空尺度出发。具体开展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环境和生命过程、晚新生代以来的环境事件和生命过程、人类活动的生物和环境效应等研究。将当代地球环境和生命过程置于地质历史时空格架中,采取“将今论古”和“以古示今”的科学研究方法,探索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变,启示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陆』 王瑜的教育教学经历
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91年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中版国地质科学院权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期间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固体地球物理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聘为副研究员。2001年被评为研究员,2001年底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2002年转为教授。
近几年来所从事的专业为构造地质学、构造-热年代学、Ar/Ar测年。负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型仪器MM-5400质谱仪工作。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造山带造山作用过程的研究;中新生代构造作用特征及年代学的研究;同位素年代学中的Ar-Ar年代学及实验室研究和测年;中新生代的热年代学及其过程;第四纪中国火山活动的构造地质背景的研究;同时还涉及有关的盆地构造研究。
『柒』 南海晚新生代地层结构特征、沉积厚度及沉积模式
邱燕1刘建华2陈泓君1
(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杭州 310012)
第一作者简介:邱燕,女,博士,教授级高工,从事石油地质与海洋地质研究,已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摘要 本文综合地震、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分析地震相参数等,研究南海晚新生代(E3—Q)地层结构特征和沉积厚度变化,建立了晚新生代沉积模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南海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 南海 晚新生代地层 结构特征 沉积厚度 沉积模式
1 前言
南海新生代沉积盆地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沉积厚度大,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早已为世人所瞩目。1978~2004年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完成了大量的多道地震、重、磁等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勘探实践已证实,在这些新生代沉积盆地中,晚新生代(E3—Q)地层是油气的主要勘探目的层。多年来,前人对诸盆地的构造特征以及油气地质条件等已做了深入的研究(刘宝明,金庆焕,1997;钟建强,黄慈流,詹文欢等,1994;Prell W L,Wang P X,Blum P,et al.,1999)。本文着眼于油气勘探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研究南海晚新生代地层的结构特征、沉积厚度特征以及沉积模式,为南海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2 地震地层及结构特征
南海东、西部晚新生代(E3—Q)地层发育程度、地震界面划分和地层内部结构有所不同,本文以117°E为界,将南海晚新生代地层分东部和西部逐一讨论。
2.1 南海东部地震地层特征及其地质属性
在南海东部新生代地层中识别出4个主要的反射界面,自上而下依次为:T1,T2,T4,和Tg(图1、2、3)。它们具有不同特征,属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区域不整合面,其反射特征如下:
图1 南海东部北段地震反射剖面
Fig.1 Seismic throug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South China Sea
图2 南海东部南段地震反射剖面
Fig.2 Seismic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South China Sea
图3 马尼拉海沟地震反射剖面
Fig.3 Seismic through the Manila trench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1:上新统底界,由1~2个强相位组成,视频率高,连续性好,在全区均可追踪。
T2:上中新统底界,由数个强相位组成,视频率高,连续性好,分布广,全区均可追踪。界面上、下反射波层次较密集,能量比较强。
T4:中新统底界,由1~2个强相位组成,视频率较上部界面反射波低,基本连续。该界面上、下地震反射波特征有较大差异,其上反射波能量强、视频率高,连续性好,层次密集;其下反射波能量弱、视频率较低,反射层次起伏较明显。
Tg:基底反射波,也是渐新统底界。本区大部地区为深海盆沉积,因而缺乏渐新统以下的沉积层。Tg由数个强相位组成,能量特别强,视频率较低,连续性好,在全区基本可以追踪。但是在局部海域,由于海底地形倾角大,水深较浅,多次波发育,使界面变得模糊不清。产状有明显起伏,受断裂作用强烈,属新生界基底面反射波。
根据区域地层资料和ODP184航次等站位资料(Prell等,1999),将地震反射层自上而下划分为A(海底—T1)、B(T1—T2)、C(T3—T4)、D(T4—Tg)四套地震层序。分别代表上新统—第四系、上中新统、中-下中新统和渐新统。A、B、C三层序特征相似,主要为弱振幅低连续地震相,反映深水环境中的细粒沉积。D层序(渐新统)以中-强振幅、连续地震相为主,为浅海至半深海沉积。
2.2 南海西部地震地层特征及其地质属性
在南海西部晚新生代地层中识别出T1,T2,T3和T4四个地震反射界面(图4、5),属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区域不整合面,其反射特征如下。
图4 南海西部万安盆地地震剖面
①“台”状地震相;②“S”形前积地震相;③弱振幅低连续地震相;④中-弱振幅低连续地震相
Fig.4 A seismic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①“Platform”seismic facies;②“Sigmoid”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③feeble amplitude and low-continuum seismic facies;④middle-low amplitude seismic facies
T1:第四系底界,为平直的反射波,具高频、稳定、强振幅、高连续双相位等特征,与上下层序为整合接触,全区可以追踪。
T2:上新统底界,反射特征南北差异较大。北部一般表现为中频、中-强振幅、连续双相位反射,局部为反射振幅较弱的中连续单相位反射。
T3:上中新统与中中新统的分界,一般由1~2个相位组成,多为波状起伏的强反射面,连续性稍差,呈中频、中-强振幅、中连续—连续反射。T3界面与下伏反射层组的接触关系普遍存在明显的削截现象,是区分上、下两套具不同反射特征层组的分界。T3之下为一套已发生不同程度变形且明显被断层错断的反射层组,其上为一套水平或近水平、未变形或轻微变形、被断层错断较少而且断距较小的反射层组。
T4:为上、下第三系的分界。总体来说,T4反射波由2个相位组成,为低频、中-强振幅、中连续反射,与上下层组一般为整合接触,局部与上覆层为上超接触。
图5 南海北部陆坡西部地震剖面
①高频中振幅连续地震相;②杂乱/蠕状地震相;③席状中-强低振幅中连续地震相
Fig.5 A seismic through northern slo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①High frequency,middle amplitude and continuum seismic facies;②Chaotic/squiggle seismic facies;③Sheet drape middle-strong amplitude and middle continuum seismic facies
T1,T2,T3和T4四个不整合界面将本区地震反射层自下而上划分为A(海底-T1)、B(T1—T2)、C(T2—T3)、D(T3—T4)四套地震层序。分别代表上新统—第四系、上中新统、中中新统和下中新统—上渐新统。A层序主要为弱振幅低连续地震相,反映低能环境中岩性较均一的沉积。B层序以陆架边缘具有大型“S”形前积结构为特征(图4),一般为浅海至陆坡、半深海沉积。C层序未经受强烈的后期构造变动,一般为滨-浅海至半深海沉积。本层序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具有强振幅、连续性好的“台状”地震相(邱燕,1996),是碳酸盐岩和生物礁的地震响应(图6)。D层序由于受到后期较强烈的构造变动的影响,地震反射特征变化较大,振幅和连续性均不稳定,一般为滨-浅海或三角洲沉积。
图6 南海西部万安盆地地震剖面特征
(①丘状地震相)
Fig.6 WA336 seismic line through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①Mound 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2.3 地震相划分及其特征
南海晚新生代地层地震相类型丰富,特征明显。通过分析地震相中的振幅、视频率、连续性、外部形态和内部几何结构等参数,可推断解释晚新生代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地震相划分及其特征见表1。
表1 地震相划分及主要特征Table1 The partitions of the Seismic Facies an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2.4 地层结构特征
根据地震相分析结果,识别出本区E3—Q沉积层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七种:
层状碎屑岩结构类型:一般分布在构造活动较稳定区和离物源相对较远的陆坡半深海区,各时代地层剖面上均有分布。以高频中振幅连续地震相、中频中振幅连续地震相等为特征。
块状碎屑岩结构类型: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少量砂、砾岩,单层厚度大,呈块状,通常是在沉积速率较高的环境下形成的。以席状中-强振幅中-低连续地震相、弱振幅低连续地震相等为特征。
浊积岩结构类型:仅分布在北部的中新统中下部和上新统底部,以及南部陆坡区局部地区。以杂乱/蠕状地震相为特征。
滑塌堆积结构类型:分布局限,一般发育在北部和中、南部陆坡的坡脚处,以杂乱地震相为特征。
前积结构类型:在北部第四系下部和南部更新统地层中甚为发育。以“S”形前积地震相为特征。
碳酸盐岩结构类型: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的沉积盆地中,主要集中在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层位(图4,图6),以“台”状地震相和丘状地震相为特征。
3 沉积厚度
区内晚新生代(E3—Q)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总体呈南、北厚,中部薄,西部厚,东部薄的特征(图7)。北部和东部沉积厚度等值线间隔较疏,地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为4000~6000m,但是北部偏西部位的沉积厚度达14000m;西部和西南部等值线间隔较密,延伸范围也较大,沉积厚度一般为2000~8000m,局部最厚可超过12000m。东部沉积厚度一般为100~4000m,东部最大厚度达2500~3500m,大部分地区小于1000m。中央海盆沉积一般为1000m,沉积厚度变化缓慢,沉积环境开阔稳定。中部海山区沉积较薄,大多不足1000m。北部陆坡区由断裂控制的地堑和地垒凹、凸构造相间排列。南部南沙群岛一带沉积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只有500~2000m。东部马尼拉海沟分北、南两段。北段位于深海盆北部的东端,走向近NNE向,沉积层为深海盆北部向东的延伸,故厚度较大,海沟西翼为2000~2500m,海沟轴部可达3000m以上。南段海沟走向近SN向,南端转为NW向,沉积较薄,仅数百米。
北部、中部、东南部和南部都有面积较大的沉降中心,根据地震相分析,这些沉降中心同时又是各盆地的沉积中心。北部沉降中心的沉积厚度超过3000m,最厚大于5000m。西部沉降中心最大沉积厚度大于7000m,该区显然受南海西缘断裂的影响较大。南部的沉积层最厚,发育有三至四个沉降中心。各中心的最大厚度为3000~12000m。东部也有两个沉积中心,其厚度分别为达2500m和3000m。南部NE走向的海槽区沉积厚度较大,厚度等值线密集。
沉积厚度分布特征表明,在南海实施进一步的油气资源勘探,应将重点放在北部、南部和西部。
图7 南海晚新生代(E3—Q)沉积等厚度图
Fig.7 Isopach of the strata thickness from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4 沉积模式
依据上述分析和典型地震剖面解释,结合国外相关资料,在南海海域晚新生代(E3—Q)沉积层中建立了两种沉积模式:碎屑岩沉积模式和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其中,碎屑岩模式主要有三角洲相和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碎屑岩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则以碳酸盐岩台地发育为主(图8,图9)。
图8 南海晚新生代滨、浅海-陆坡相模式
1—砂岩;2—砂质泥岩;3—泥灰岩;4—灰岩;5—泥岩;6—砂砾岩;7—分支河流;8—塌积岩
Fig.8 The deposit mode of littoral,neritic and slop fac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1—Sand stone;2—sand-mud stone;3—mud-limestone;4—limestone;5—mudstone;6—sand-conglomerate;7—distributary channel;8—slump stone
图9 南海晚新生代半深海-深海相模式
Fig.9 The deposit model of bathyal and abyssal fac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南海北部陆架东部中新世-第四纪三角洲基本上都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型三角洲,兼有河流-波浪复合作用的建设型三角洲,主要可分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种亚相,在纵向剖面上往往显示为海退的沉积体系。
滨-浅海、半深海相碎屑岩沉积模式有两种发育状况,一种是下粗上细的海进沉积模式,另一种是下细上粗的海退沉积模式。海进沉积模式:自下而上沉积层发育状况为滨海-浅海-半深海相,沉积物由粗变细的碎屑岩沉积,反映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海平面持续上升的沉积现象;海退沉积模式:自下而上沉积层发育状况为半深海、浅海-滨海,沉积物由细变粗的碎屑岩沉积,反映沉降速率小于沉积速率、海平面持续下降的沉积现象。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以台地形式为主。碳酸盐岩台地有两种类型的基底,一种是在高凸起区的花岗岩类基底,另一种是受构造运动影响而抬升的隆起部位。台地可分为盆底、前缘斜坡、礁隆、台缘、开阔台地等亚环境。在纵向剖面上,上述各种碳酸盐岩沉积亚相往往相互叠置,交替出现。
5 结论
南海东、西部晚新生代(E3—Q)地层发育程度和地层结构有所不同,东部大部分为深海盆沉积,缺乏渐新统以下的沉积层,晚新生代地层中识别出T1,T2,T4和Tg4个主要的反射界面,分别代表上新统—第四系、上中新统、中-下中新统和渐新统。西部晚新生代地层中识别出T1,T2,T3和T4四个地震反射界面,分别代表上新统—第四系、上中新统、中中新统和下中新统—上渐新统。
地震相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沉积层结构类型主要有七种:即层状碎屑岩、块状碎屑岩、浊积岩、滑塌堆积、前积、碳酸盐岩和生物礁结构。
区内晚新生代沉积厚度南、北厚,中部薄;西部厚,东部薄。
晚新生代沉积层存在两种沉积模式:碎屑岩沉积模式和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其中碎屑岩模式主要有三角洲相和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碎屑岩相;而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则以台地形式为主。
参考文献
刘宝明,金庆焕.1997.南海曾母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热带海洋,16(4),18~25
邱燕.1996.南海西南部主要盆地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解释.南海地质研究(8).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钟建强,黄慈流,詹文欢等.1994.南海曾母盆地新生代晚期构造沉降分析,黄渤海海洋,12(2),41~46
Prell W L,Wang P X,Blum P,et al.1999.Ocean Drilling Program,Leg 184 Preliminary Report,South China Sea,Texas A&M University
Strata configuration,sediment thickness and deposit mode in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in South China Sea
Qiu Yan1Liu Jianhua2Chen Hongjun1
(1.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2.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Hangzhou,31001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by the geophysical reconnaissance and drilling explo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rata configur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and its variety of sediment thickness in horizontal and establishes several deposit models of late-Cenozoic strata in the South China Sea.All of the fruits offer useful information and theoretic evidence for futur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oil-bearing bas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Key Words:South China Sea Strata in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Configuration sediment thickness depositional model
『捌』 地质大学出过什么杰出人士或名人
杨遵仪教授(1908.10— ),男,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历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地质系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古生物学报》的编委,《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编;九三学社中央顾问;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
主编了《古生物学教程》、《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史学》教材。其中1980年与郝诒纯教授合作再次主编的《古生物学教程》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程裕淇、王鸿祯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外学者四人合编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对比》(英文)先后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还著有《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合著《南祁连山三叠系》(1983)、《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1987)、《桃李满天下》(1993)等9部专著和60余篇论文。
80年代初与殷鸿福、张克信、吴顺宝等合作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为国际“金锤子”获2001年国内科技十大新闻。
参加编著的《中国地层概论》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南祁连山的三叠系》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同年还获得何梁何力科技进步奖。被录入《中国科学家传记大词典》和《中国科技名人录》。
王鸿祯教授(1916.11— ),男,山东苍山人,中共党员,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
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出版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在大地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地质学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主编出版了《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
赵鹏大教授(1931.5— ),男,满族,辽宁清源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995),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九屇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地球科学》主编。曾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玖』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专业方向
研究目标:
地球科学学院始终瞄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争取SCI论文,包括国际SCI论文达到国内地学领先水平;争取中科院院士数、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重点基金项目数达到国内地学院系领先水平;努力保持国家重点学科领先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使获国家级奖励和在国际著名刊物(如Nature)上发表的文章数领先,实现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在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科研团队和科技平台建设,坚持以地球科学基础研究为重点,在学科前沿进行创新性探索,并结合国家目标和地区经济建设目标,开展资源(矿产、能源)、环境、地质灾害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
近期主攻:复杂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青藏高原南部板内造山与金属成矿大爆发;重大地质转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晚新生代以来全球变化纪录;长江流域山-河-湖互动和湖泊湿地环境等领域。
具体研究方向:
1、岩石圈三维结构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2、造山带结构、组成、演化和动力学研究
3、生物找矿、生物选矿技术
4、区域地质调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5、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地质环境监测上的应用
6、3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遥感)集成技术及其应 用
7、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调查规划和开发
8、应用矿物学和宝玉石学
9、古生物化石鉴定和微体古生物化石样品处理鉴定
可从事领域:
一、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1.金属和油气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可以从事以下三方面工作:
① 环境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重点是地方病成因研究;
② 自然环境中有害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分布和迁移转化研究及防治对策;
③ 地球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通过系统研究1.5万年以来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预测全球未来五十年的环境变化。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信息技术
1.国土资源遥感调查与信息技术;
2.城市地理信息与动态监测技术;
3.土壤侵蚀遥感与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
4.线路工程地质遥感与选线环境评价;
5.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与水利信息化建设;
6.配网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力、电讯资源管理系统;
7.流域资源环境综合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8.车载GPS与智能交通系统。
三、应用第四纪地质研究
1.地质灾害机理预测与防治:主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预测、大河流域防洪减灾研究、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2.国土资源规划及城乡资源环境设计;
3.岩溶地貌与旅游资源开发
四、生物找矿及生物选矿技术
五、海岸带工程地基勘查、海洋旅游资源规划、海洋砂矿勘查开发
六、危机矿山隐伏矿体的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外围找矿
七、各类石材勘查与开发利用
八、金属、非金属材料开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