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仪器共享

中国地质大学仪器共享

发布时间: 2021-02-24 06:49:01

A. 那些网络教育学院说的211大学是什么意思

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对这68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这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名单如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部分院校已经停招,同学具体可以咨询报读院校了解专业设置。

B. 求客观分析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和武汉的研究生院 哪个好

导师抄来说,应该武汉的多一些,水平的话,我不能回答,会引起两校的误会,武汉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一个,仪器的话没见过两个学校的,但是北京在天子脚下,可能会好点,可能因为地理的原因,武汉的研究生分数会低一点(可能),因为两校的校友资源共享,所以有些地方不分你我,但是北京近年来发展的比较快,武汉的地位还是不变的,此外,北京在新能源的地方好像发展较快

C. 教育部直属211有多少是哪些

211工程”简介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一、“211工程”建设的目的

实施“211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工程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建设目标及任务

面向21世纪,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地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主要是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1、首先重点建设2所高等学校,使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确立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2、着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重点学科比较集中、承担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要注重支持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院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建设,加大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体现“211工程”建设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3、加强300个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点,增强持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4、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建设。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

原则上将主要建设内容统筹考虑在拟确定的重点建设大学和要提高、改善的大学中进行,以体现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发挥高等学校的综合效益。少数重点学科及其他建设项目可安排在另外一部分高等学校中进行。

三、工程建设资金

“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按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主要由学校所属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筹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工程建设起推动、指导和调控作用。

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要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适当安排有关高等学校上水平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补助少数高等学校整体水平提高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建设程序与组织管理

“211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第九个五年计划,从1995年起实施。

1、国务院成立了“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协调小组由国务院、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财政部的主管领导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检查评估工作。办公室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的有关同志组成,地点设在国家教委。

2、“211工程”按国家基建程序进行审批和管理。中央行业主管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商国家教委对申请进入“211工程”的备选院校和学科点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有关主管部门需向国家教委报送预备立项备案材料。根据“211工程”总体进度要求和国家财力可能,由国家教委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向国家计委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标准,部门、地方和院校自筹资金落实情况,以及中央专项资金的安排,进行综合平衡和审核,条件成熟一所,批准一所。经审定批准进入“211工程”的项目,由国家计委商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在年度计划中滚动安排中央补助投资并付诸实施。对符合“211工程”建设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密切相关、自筹资金落实不需要中央专项支持的高等学校,也可列入重点建设计划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3、“211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各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进展要求,具体负责本部门和本地区“211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认真抓好所属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

五、“211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指导下,在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协调领导下,“211工程”建设进展平稳顺利。

“九五”期间,在“211工程”学校中共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人文社会62个,占10%;经济政法57个,占10%;基础科学89个,占15%;环境资源42个,占7%;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255个,占42%;医药卫生66个,占11%;农业31个,占5%。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总量约为183亿元。其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资金63.88亿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6亿元,配套设施建设资金73.32亿元。

“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动了部门与地方的共建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变化。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公共教学设施建设初见成效。“211工程”学校确立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明显增强了其开展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为稳定和吸引人才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211工程学校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大学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郑州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大学
新疆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直属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大学

211不一定是教育部直属

D. 211工程大学

简介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简单说“211”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两个100,即百个重点学校百个重点学科。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地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主要是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11工程”高校名单
北京(19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共9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复旦大学医学院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天津(共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辽宁(共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共4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共3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江苏(共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安徽(共2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福建(共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
山东(共4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石油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
湖北(共6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共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共4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
四川(共6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
陕西(共5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新疆 新疆大学
军事系统(共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收起
参考资料:www.moe.e.cn/edoas/website18/info5607.htm
Kazuchan | 2007-05-05
167
13

E. 浙江省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探讨

赵建明1唐小明2

(1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浙江杭州,310007;2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浙江省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开展较晚,目前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的主要监测项目集中在滑坡、崩塌上。作者根据多年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监测经验,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滑坡、崩塌监测工作的现状,为浙江省进一步开展以滑坡、崩塌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探讨

浙江省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大,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我省四大灾害之一。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

我省最为突出的、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除地面沉降属缓变性地质灾害外,其他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根据已完成调查与区划的45个县(市)统计,全省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5480处,其中滑坡3513处,占64%,崩塌1511处,占28%,泥石流、地面塌陷456处,占8%。全省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为13.4万人,潜在财产损失20.6亿元。

地质灾害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与内容,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监测仪器或监测手段对已知的地质灾害体进行形变、位移、地下水动态、应力状态等特征进行测量,分析、了解地质灾害体的变形位移状态及趋势,为地质灾害防治决策以及预报预警提供定量的数据。

1浙江省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我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开展较晚,目前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的主要监测项目集中在滑坡、崩塌上,具体项目见表1。

长期以来,我省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仍然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专业监测开展较晚,应用范围有限、监测手段偏少,监测网络尚需完善。我省滑坡崩塌的专业监测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实施单位以高校为主,地勘单位介入较晚;监测对象以高速公路、治理后滑坡为主,未治理点的监测较少;监测方法以常规的绝对位移、相对位移、地下水水位以及雨量监测为主,应力监测、推力监测、地声监测等尚未应用;既有地表位移监测,也有深部位移监测,但是两者配合程度偏低。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我省在滑坡崩塌监测工作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培养了一批专业监测技术人员,为我省开展系统的专业监测奠定了基础。

表1浙江省滑坡崩塌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表

2国内外滑坡崩塌监测现状

2.1滑坡崩塌监测的主要方法

滑坡崩塌监测仪器的设计目的概括起来主要有3个。第一是直接获取滑坡崩塌体的变形特征,包括地下变形、地表变形两类;第二是间接获取滑坡崩塌体的变形特征,如地下水位、孔隙水压、泉水量、地音、应力等测量,第三是滑坡崩塌相关因素监测,如降雨、地表水流量等。目前国内应用的主要监测方法可以归纳为:绝对位移监测、相对位移监测、声发射监测、应力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地震监测、人类相关活动监测、宏观地质调查监测。

2.2国外滑坡崩塌监测现状

国外滑坡监测的研究与实践走过了较长的过程,无论在传感器、数据传输与共享以及预测预报等领域均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处在一个较成熟的水平。其中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程度最高。滑坡监测已经由过去的人工用皮尺等简易测量发展到仪器仪表监测,并逐步实现自动化、高精度、实时性的遥测系统。其中近年来最主要的进展在数据传输网络方面。图1为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为监测连接内华达州与加利福尼亚州的50号公路两侧的多处滑坡设计并实现的活动滑坡实时监测系统(Real-Time Monitoring of active land-slides)。

近十年来,滑坡监测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TDR)的应用,它由美国的研究人员最早运用,目前已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滑坡监测技术。TDR技术因成本低、不易损坏、安装简易、观测简便、经济实用、全孔连续测量、量程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关注。

同时,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Alarm system)的衔接也是目前国外研究的热点,现阶段国外较新的监测手段与技术包括 GPS监测、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三维扫描测量监测等。同时,大量被利用的还有多种传统的监测技术与方法,如全站仪为主要设备的位移测量、地下水位监测、降雨量监测、应力监测等。总之,纵观国外地质灾害监测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

(1)新技术、新方法的大量使用与日趋成熟,其中主要是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这一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图1滑坡实时监测网络结构

(2)监测的重点仍然以对交通、城镇以及重要设施构成威胁的滑坡为主,如美国地质勘探局对加利福尼亚州50号公路滑坡体的监测、法国对 Séchilienne滑坡的监测、日本对冈山市Taguchi滑坡的监测等。目前还未见对小规模滑坡监测方法、监测技术的详细报道。

(3)监测效果较好。由于实现了实时监测,监测数据能够及时传输以供技术人员分析之用,所以在地质灾害的监测效果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2.3国内滑坡崩塌监测现状

国内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虽然起步稍晚,但是发展的水平与国外相近。以往的专业监测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水电等重要设施领域,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国家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逐渐得以推广。

“九五”及“十五”期间开展了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方法研究》、《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开发》项目为代表的地质灾害监测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研制适用于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的新技术,实现低成本、高精度、自动化、快速、遥测和实时监测”。目前这一批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或即将提交验收。香港与台湾地区是我国山地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港台学者在山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深度也较高。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署通过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自动雨量计网络,为山泥倾泻(即滑坡)警报系统的运作提供即时的雨量数据(图2)。

该网络于1984年设立,现有86个雨量计分布全港各处。资料记录、控制及处理系统可从设立的86个雨量计及另外24个由香港天文台运作的雨量计接收数据,根据雨量特征及地质灾害敏感分析在全港发布预警信息。台湾地区通过社区预警来提高山地灾害的防灾能力。三峡库区是我国较早开展系统化地质灾害监测的地区。到目前为止,除对危害程度较大的地质灾害,如链子崖危岩、黄腊石滑坡等进行专业监测外,对其余数以千计的地质灾害点仍然以群测群防为主要监测手段。从我国一些比较典型的地质灾害成功预报的实例来看,群测群防仍然是最为有效的监测措施,这一方面反映群测群防的必要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又说明专业监测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2香港地区的雨量监测与预报(右图黑点为雨量站位置)

概括而言,我国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现状的基本特征为:

(1)监测技术的研究的研制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仪器的稳定性与使用年限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一些较先进的监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的速度慢、周期长;

(3)突发性地质的监测工作一般仍采用群测群防为主,群专结合的模式。

3 浙江省地质灾害监测建议

在调研基础上,对近阶段开展我省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3.1坚持走“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防治道路

群专结合、群测群防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手段。在三峡地区,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重要滑坡崩塌点的监测,但是对规模小、数量多、危害面广的小规模滑坡崩塌点,仍然采取群测群防为主的措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省现查明各类灾害点500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以中、小型为主,尤以小型居多。对如此众多的地质灾害,必须加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3.2积极开展重要地质灾害点的专业监测

对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灾情严重和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点;或者对集镇、村庄、工矿和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一般威胁人员较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点应开展专业监测工作。

地质灾害监测点建设,对尚未治理的滑坡可了解和掌握滑坡的演变过程,直接得到滑坡变形的位置、规模、位移方式、方向和速率等,及时捕捉滑坡灾害的特征信息,为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对已进行治理的滑坡,又是检验滑坡分析评价及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尺度。因此,专业监测是滑坡调查、研究和防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预测预报信息获取的一种有效手段。

3.3加强地质灾害规律性研究,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

在尚不具备准确逐点监测预报的情况下,加强区域趋势预报是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的重要手段。趋势预报的基础是规律研究,包括灾害类型、成灾机理、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等。香港地区山泥倾泻预测业务开展以来,共发布警报13次,其中1次误报,另有2次漏报,结果较为满意。

目前在全省25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研制了 SPV-ANN/GIS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开展了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的试运行。随着全省45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完成,对这些资料的深入开发与利用,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系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要与浙江省水文勘查局、省气象台密切合作,开展我省不同区域(小流域、地质单元或地质灾害防治区)、不同灾害类型的临界降雨量研究,逐步提高地质预报(警)水平。

3.4密切注意国内外动态,逐步开展仪器研发

目前国家、国土资源部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都对低成本简易监测仪器的研发十分关注,并鼓励各省、各科研、生产单位开展这类仪器的研制与开发。我们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仪器生产厂家的联系,在条件成熟时开展简易监测仪器的开发与研制。

首先,力争将我省列为由中国环境监测院负责实施的《中国地质灾害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参与和试点省份,以建立适合我省地质灾害监测的指标体系。同时密切关注我省正在进行滑坡监测的项目实施情况,如中国地质大学在我省重要示范地质灾害点布置的裂缝监测仪器,如通过实践证明监测手段有效、监测效果可靠,可与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温岭南光地质仪器厂合作,在充分调研已有仪器的原理、性能、优劣势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其量程,增加自动测量与数据传输的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与创新,达到较好的简易监测效果。

F.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隶属于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专地质矿产勘查属局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现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安徽省地矿局先进党委(连续8年)、合肥市双拥模范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
学院始建于1979年,1983年经原国家地质矿产部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正式设立安徽省地质职工大学,1997年1月更名为安徽省工业经济职工大学,1999年开始举办大专层次的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01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原安徽省工业经济职工大学基础上改制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G. 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指南示范研究

王翔1,2 李景朝1 茹湘兰1 梁婉娟1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地质资料信息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需要改善地质资料成果的表现内容、服务方式,促进政府部门适应形势发展,做到由档案式成果向服务型产品转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产品开发方法与流程,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地勘单位、社会大众的三重需求。本文以重要成矿带、重要经济区地质资料信息公共服务产品为示范,形成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指南。

关键词 地质产品 开发指南 社会化服务

0 前言

自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以基础性地质数据产品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加速发展,地质资料汇聚、数据资源有序化整理与专题服务产品开发能力显著提升,数据与网络服务成为主流,基本满足了资源、环境、工程等工作对地质资料的需求。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信息服务工作成果丰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但随着地质资料信息集成与服务的信息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问题逐渐显现,如地质调查服务产品开发和服务系统建设等缺乏标准规范,各单位只是根据自己现有的数据进行产品开发,做自己业务可行的地质资料成果,对政府、专业地勘单位和社会大众的需求调研、分析不够,服务内容不清晰,大多数成果只能为专业人员使用,成果大多数以档案形式管理,没有实现真正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未能很好地服务社会、专业人员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规范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开发产品,按照需求、适用对象、产品价值分析等要素完善地质产品形式、服务体系,共享服务政策和机制,真正意义上实现从档案产品转变成为服务国家战略、专业领域和社会大众的公共产品。

1 产品开发内容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为目的,围绕国家宏观决策需求和重大问题在基础调查、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等领域,指导开发覆盖全国的基础性、战略性、能够参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权威服务产品;围绕找矿战略行动需求,以重点成矿区带、整装勘查区、重要经济区等为重点,开发专题服务产品;围绕社会需求和地质工作需求,开发多比例尺地质地理底图、国家基础地质系列图集、资源生活模式地质图件等基础服务产品。

1.1 基本要求

1)产品开发内容以国家、专业、社会大众三个层级为对象。

2)必须充分了解现有形成产品的原始资料、现有产品的完成程度,加强资料二次开发与综合利用。

3)产品载体形式应表现为图件、数据库、文献报告、软件方法、设备仪器五大类。

4)根据产品所属范围大小,比例尺在1:5000~1:200000之间。

5)必须构建产品服务方式与使用说明书。

6)产品开发应结合国家战略、专业部署、社会化服务需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

1.2 产品类别

(1)国家战略地质产品

包含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规划、矿产资源评价、矿物原材料基地建设、交通和水利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增值管理、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大江大河保护和治理等产品。

(2)专业基础地质产品

包含区域地质数据产品、基础地质数据产品、矿产资源数据产品、地球物理勘查数据产品、地球化学勘查数据产品、遥感影像数据产品、水工环地质数据产品、地质钻孔数据产品、专题及研究成果类数据产品、资料图书文献数据产品等,基本形成横向覆盖各专业领域、纵向跨越多比例尺的国家基础性地质数据产品体系。

(3)社会化产品

包含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评价服务,利用现有地质资料成果,提供区域功能规划研究,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环保、水务等部门需求,建设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等产品。

2 产品开发方法

2.1 现有地质资料产品分析

1)在针对某一类别进行地质资料产品开发之前,必须做出翔实的已有类别产品的汇总工作,避免重复,并形成汇总报告。

2)对开发产品所在研究区所有资料进行成果集成表述,建立已有该类型资料产品体系,以图件、数据库、软件、设备、文献形式进行汇总。

2.2 产品需求对象分析

1)对开发产品所在区域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产品在该区域内各行业对该产品的需求(含政府、专业地质机构、电力、水利、交通、农业以及社会化大众等相关使用地质资料的机构)。

2)充分分析待开发产品的使用对象,了解产品未来服务的目标,明确产品开发目的。

2.3 产品使用说明书

1)对产品适用对象进行描述,对服务的范围要进行阐述。

2)产品载体形式描述,包含图件、数据库、软件、文献报告以及格式(ArcGIS、MapGIS、Word)等。

3)产品开发使用原有资料及数据情况说明。

4)产品内容主题及说明文档。

5)产品涉密问题阐述。

2.4 产品服务方式

1)互联网在线服务。

2)电话订购服务。

3)邮件发送服务。

4)现场服务。

2.5 产品价值评价

1)产品使用者业务范围。

2)产品在项目/工程中的使用阶段及各阶段的功能作用。

3)用户获取产品的主要渠道。

4)用户使用产品的成本高低及/意愿支付度。

5)用户认为该产品服务应该改进的地方。

3 重要成矿带产品开发示范研究

西南“三江”成矿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从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泛大陆解体与原特提斯洋形成,经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发育与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盆山转换,到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与叠加改造。总的来说,西南“三江”成矿带复杂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地质特点:①聚集了一大批大中型金属矿床;②地质景观闻名于世且种类齐全;③江河纵横,地貌地势高差显著,为发展水电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④工程地质结构复杂。基于西南“三江”成矿带的地质特征和现有地质信息资料,选择下列两个典型产品作开发研究:①西南“三江”成矿带主要地质景观分布与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②西南“三江”成矿带主要岩石建筑材料分布与地质特征。

3.1 现有相关产品资料收集

通过对研究区现有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的收集、统计及分析,未发现有与本次设计与拟开发产品相似的成果。西南“三江”重点成矿带有关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主要为:①区域地质与基础地质类,大约402份;②地球物理类,大约374份;③地球化学与自然重砂类,大约251份;④遥感地质类,大约13份;⑤水文地质类,大约145份,⑥矿产调查与勘查类,2817 份;⑦工程地质类,大约7 份;⑧环境与灾害地质类,129份。

3.2 产品开发研究区现存资料情况

3.2.1 西南“三江”成矿带主要地质景观产品现存资料

1)李波,杨世瑜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1~195.

2)范斌.丹霞地貌与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研究:以滇西北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3:1~46.

3)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1~158.

4)张国梁.贡嘎山地区现代冰川变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1~145.

5)李嘉.四川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1~118.

6)李诗强.云南黎明地区丹霞地貌类型与景观特征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1~54.

7)李波.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1~150.

8)黄楚兴.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1~200.

限于篇幅,其他的相关学术论文就不一一列出(约有60篇)。根据目前收集的现有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具备开发西南“三江”成矿带的“主要地质景观分布、地质特征与形成地质作用过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条件。

3.2.2 西南“三江”成矿带主要岩石建筑材料产品现存资料

1)西南“三江”成矿带共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6幅,覆盖面积约占整个“三江”成矿带的1/3。

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22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44幅,这两个比例尺图幅已经基本覆盖整个成矿带。

3)整个成矿带的矿产调查及勘查报告大约有1500余份,包括主要区域矿产调查、矿产踏勘、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储量核实等报告,涉及的矿床(矿点或矿化点)大约有1000 余个,主要矿种有金矿、铜矿、铅锌矿、铜镍矿、锡矿、铁矿、非金属矿等。

4)成矿带内绝大部分地区开展了1:20万区域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局部重要成矿地段还开展了更高精度的解译工作,如云南建水—元阳一带铜矿区。

根据目前收集的现有地质资料分析认为,西南“三江”“地区具备开发“主要岩石建筑材料分布与地质特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

表1 发放用户调查表的单位

表2 调研所涉及的主要专业

3.3 产品使用对象需求分析

本次用户调查共向16家单位发放了51份用户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46份。本次发放调查问卷的16家单位包括有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表1),涉及专业大致有9类(表2);被调研人员正高职称者占48%,副高职称者占28%,中级职称者占22%,初级职称者占2%。

对用户需求调研的分析显示,对地质景观产品有需求的主要是社会公众及与旅游相关的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等;对岩石建筑材料产品有需求的主要是政府管理规划部门、工程(如水电、水利、交通等)规划与建设行业等。

3.4 地质景观产品

产品主体主要包括内容、说明书、格式、参照的技术标准、测试认证情况等。

3.4.1 产品内容

主要涉及内容为旅游地质。文字报告主要是基于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分析总结,介绍区内较为出名的地质景观的形成地质过程。基于90m的DEM和1:50万的地理交通图,编制区内主要地质景观的旅游景点分布图。

3.4.2 产品格式

本次开发产品文字报告为WORD或PDF格式,图件为MapGIS格式,附表为Excel格式。

3.5 产品价值评价

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与式样等所产生的价值,由顾客需求决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不同,构成产品价值的要素以及各种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的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顾客对产品价值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在购买行为上显示出极强的个性特点和明显的需求差异性。

3.5.1 西南“三江”成矿带主要地质景观产品

(1)功能

该产品主要提高大众对西南“三江”成矿带主要地质景观形成过程的认识,增加大众的旅游兴趣。

(2)特性

不同于传统的旅游地图,引入了地球科学的相关内容。

(3)用户需求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及相关资料分析,认为该产品具有较广的应用市场。

3.5.2 西南“三江”成矿带主要岩石建筑材料产品

(1)功能

一是可以指导政府部门对该资源进行区划和管理;二是对区内的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提供一定决策依据;三是对于相关投资群体,提供一些直观性的指导。

(2)特性

不同于传统的矿产地数据库和矿点分布图,增加的DEM内容能很好地反映区内的岩石建筑材料分布区的地貌,对于非地质专业的人来说,更加直观和具有立体感。

(3)用户需求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及相关资料分析,认为该产品具有较广的应用市场。

4 总结

本文通过典型示范,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为目的,围绕国家宏观决策需求和重大问题,在基础调查、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等领域指导开发覆盖全国的基础性、战略性、能够参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权威服务产品;围绕找矿战略行动需求,以重点成矿区带、整装勘查区、重要经济区等为重点,开发专题服务产品;围绕社会需求和地质工作需求,开发多比例尺地质地理底图、国家基础地质系列图集、资源生活模式地质图件等基础服务产品。

开发流程为:产品综述、已有产品收集、产品开发研究区现存资料情况、产品使用对象需求分析、产品主体(格式、载体)、产品服务方式、产品价值评价、产品使用调查、总结。

H. 211大学是什么意思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8)中国地质大学仪器共享扩展阅读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建设项目均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各“211工程”学校成立项目法人组织和落实项目法人代表,有关省(区)主管部门成立“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中央、省(区)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I.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这个大学怎么样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内院的大学,是国家“容211工程”、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

J.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怎么样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办学。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