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浅层地质

中国浅层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24 00:11:47

⑴ 现在国内生产浅层取样钻机比较有名的是哪家

浙东地质生产的QYZ-20浅层取样钻机经过20米基岩钻机,30米滩涂钻进的考验,浙东浅层取样钻机

⑵ 浅层地震勘探一般勘探多少公里深度

震源不同,石油地震勘探深度较大,一般使用炸震源。浅层地震勘探使用震源车或者锤击。
目的层深度不同,石油深度大,浅层较小。
用途不同,浅层地震用于工程或浅层地质体勘查。</ol>

⑶ 浅层地震勘探和深层地震勘探有什么区别

浅层地震勘探:就是人工制造小型地震(利用爆破方法),对仪器接收到的地震波及其内反射波等进行分析,根据容波速等参数确定地层特性,地质构造。优点快速,设备简单对断层及其破碎带比较敏感,判断较准确。

深层地震勘探:通过对爆炸理论的研究,研制了多级延迟震源,通过调节级间延迟时间,使震源的爆速接近围岩的速度,提高了炸药能量向弹性波能量的转换,从而增强了下传能量,降低了次生干扰。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深部地层的速度、密度分布规律及深部反射界面的波阻抗特性。

⑷ 在地质工程的影响下浅层地表发生了什么变化

质工程,啥都学,也就是说地质工程是基于地质学的工程科学,是研究人类回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环答境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学。我们上学的时候不一样,也把我们这几届坑了,全部都有,地质工程专业所学的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工程地质、资源勘查,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学部分、环境地质等,现在基本上一样了、水文地质,都是工程地质,啥都不会

⑸ 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

一、内容概述

本项成果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的全国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的阶段成果,至2011年,已完成31个省会级城市的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完成了省会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评估,建立了全国浅层地温能信息系统,在沈阳、呼和浩特、杭州等10个城市建立了浅层地温能利用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网。

(2)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和经济技术现状,完成了地源热泵应用适宜性区划,建立了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上海世博轴等30个浅层地温能利用示范工程。

(3)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制定了北京、天津、沈阳等10个城市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以及省会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利用工程场地地质勘查规程。

(4)初步查明我国所有省会级城市总热容量为5.41×1016kJ/℃,地下水热泵系统夏季换热功率为2.14×108kW,冬季换热功率为1.31×108kW。每年地源热泵系统总换热量为3.85×1012kW·h,折合标准煤约4.73亿t,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8亿t。

二、应用范围及前景

浅层地温能资源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是新型清洁能源。大力推动浅层地温能开发,对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调查评价成果可作为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的基础依据,项目形成的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可供有关单位参考使用。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上海世博轴等30个浅层地温能利用示范工程,可供不同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建设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程借鉴。

三、推广转化方式

会议交流、技术培训、咨询服务、项目合作、现场指导、宣传报道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联系人:申建梅王贵玲

通讯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268号

邮政编码:050061

联系电话:0311-67598657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⑹ 中国的地质灾害排第几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回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答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⑺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黄土与全球变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下水微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和专业编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有在职职工26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高级技术职称84人。

2008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0320.59万元,比上年增长8%;全年各类项目经费达到41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总资产达到12436.11万元,比上年增长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员在各种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7篇,ISTP检索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84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河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副所长张发旺研究员

所长、党委副书记石建省研究员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以神府—东胜矿区为例,深入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变化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循环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定量分析采煤塌陷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程度,准确评价及合理开发矿区土地资源,实现矿区复垦和生态环境再建等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贵州乌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与生态水文地质研究: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研究员。从雨季及旱季的地表与地下常规水质、有机物成分对比,以及土壤中成分与有机质的对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学与机械作用,研究水系统的生态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温控溶蚀试验,探索库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的不同温度溶蚀作用与有关库水—地下水的生态特征。揭示了人类蓄水对生态水文地质的显著影响,以及人工化肥与污染对石漠化与生态特性的影响。

卢耀如院士(右一)在毕节鸭池镇取土壤水样

大柳塔双沟塌陷区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图

压力溶蚀实验装置

碳酸—硫酸盐岩建造中复合岩溶发育的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张凤娥研究员。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环为线索,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地球化学模型和质量平衡反应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对硫酸盐岩岩溶发育的影响机制、硫酸盐还原产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对碳酸盐岩的侵蚀性、如何识别微生物引起的与硫有关的氧化—还原作用,以稳定硫同位素的分馏程度,以及硫酸溶蚀碳酸盐岩后的蚀变矿物来识别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复合岩溶发育中的作用。

硫酸盐岩中分离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扫描电镜照片

(a培养温度35℃;b、c、d培养温度均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深层水形成演化和聚气成藏的古水文地质论证: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汪珊研究员。以川西坳陷为研究靶区,上三叠统深层水渗流场、化学场形成演化研究为主线,论证了含水系统、水文地质期的划分和定位;依据深层水现代化学与初始化学的平衡差异,论证了上三叠统深层水在地史过程中一直向浓缩盐化、正向变质的地球化学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层水形成演化规律性和成因类型的演化模式。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生气储气能力,以及油气生成期、运聚期和圈闭期在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提出了评价预测聚气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属中国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负责人刘长礼研究员。该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项目完成了15省(区)177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为146个城市建立了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这些成果被许多城市用于城市规划、后备水源地论证、垃圾场地选择、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压实水水头形成演化系列图

华北平原东部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刘少玉研究员。项目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与经验,研究了工作区浅层地下水分布规律,建立了联通示范井,使弱含水层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积浅层咸水区,解决了抽咸换淡水土改良的疑难问题;使傍河区实现了浅层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环巧用,项目成果对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王贵玲研究员。项目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和《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技术规范》的编制;根据平均布井法评价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可开采资源的评价体系;开展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编图技术要求的编制;完善了地热资源现状评价和区划信息系统;分析了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专家组检查项目的天津示范井建设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属中国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负责人张兆吉研究员。通过野外调查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认识,研制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样方法,编制了《地下水污染调查采样技术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调查综合研究技术要求》,进行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评价,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数据库系统,建立和实施了有机分析实验室质量监控,进行了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研究以及石油类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

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通过对世界的地下水资源图和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等相关图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数据库框架,研发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浏览系统。对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进行了专题研究,完成样板区编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野外采样试验研究

工作人员现场取样

⑻ 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1)区内地势比较平坦,海拔一般在21~24m,这是有利于野外施工和静校回正处理的一面答。

2)区内村庄较多,而地震采集的面元较小,炮点较密集,就会影响很多炮点、检波点精确到位,所以实测炮点、检波点位置很重要。

3)本区低降速带很厚,低速带速度约800m/s,厚度约5.5m;降速带速度约1700m/s,厚度较大,据煤田钻井揭露第四系底以浅都是砂泥互层,厚度约430m。低降速带对高频弱信号的吸收比较严重,对提高分辨率不利,这就要求地震数据采集中应尽可能加大激发井深,提高激发能量和激发频带宽度,处理中做好Q值补偿和真振幅恢复等。

4)该区主要干扰波为面波,从能量到频率对转换波都构成强干扰。这就要求地震数据采集中应尽可能加大激发井深压制面波,处理中采用保幅去噪技术分离面波和转换波。

⑼ 如何根据地质结构划分深浅层地下水

按含水层埋来藏深度划分,自 这种分类用于存在多层地下水的大型自流盆地、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
1.浅层水:埋深﹤30m的地下水,多属潜水或微承压水。
2.中层水:埋深介于30~200m的承压水,多属温水。
3.深层水:埋深介于200~500m的承压水,多属温热水。
4.超深层水:埋深﹥500m的承压水,为温热水或热水,部分为咸水。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