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什么叫矿区工程地质

什么叫矿区工程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23 22:16:55

㈠ 什么是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来Geological Engineering 。工程地质学是源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专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地质环境各个要素的总和。包括: (1)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地形地貌条件(3)地质结构与地应力(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

㈡ 什么叫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条件是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地形地内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容、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建设前需对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该场地以往建筑经验,已发生过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后果,建筑物沉降、变形及地基地震效应等;分析和解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选择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地点; 提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等。

拓展资料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㈢ 什么叫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学中地质因素对土木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因此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称工程地质条件。
内容包含地区的地形地貌,场地及周围的岩土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条件,各种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

㈣ 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
定义: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或者说各种对工程建筑回有影响的答地质因素的总称).
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地形地貌条件
2.地质结构和地应力
3.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4.水文地质条件
5.物理地质现象
6.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问题的定义: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建设事业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㈤ 矿区地质概述

(一)地层

矿区及附近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阿吾拉勒组第四亚组(C1a4)。大面积分布于矿区范围内,其与下伏的第三亚组(C1a3)呈整合接触。

第四亚组(C1a4)下部为一套正常沉积岩;上部为安山(玢)岩及碎屑岩。其与下伏的第三亚组(C1a3)呈整合接触(据区域资料)。

因矿区范围较小,所见多为第四亚组的上部,因褶皱(复向斜)的发育,局部出露下部的岩性(层),主要岩性为紫红—灰紫色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砂岩、灰白色—灰黑色微晶粉晶生物碎屑灰岩、砂质灰岩夹沉凝灰岩及岩屑凝灰质砂岩。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砂岩夹灰岩为铁矿成矿的主要层位。

根据各岩性层产出的不同位置、叠置、组合特征,将矿区内所见岩性做了初步划分,将紫红色晶屑(岩屑)凝灰岩岩石组合划为该亚组的下岩性段 ,将中-细粒凝灰岩、沉凝灰岩夹角砾凝灰岩、灰岩组合划为该亚组的上岩性段 。

下岩性段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为巨厚层,其内见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的中-细粒凝灰岩层,应为褶皱运动后期剥蚀作用的产物,上岩性段 主要分布于矿层(体)(矿化带)及其南部,北部附近亦有少量分布,二者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地层(岩性层)总体表现为南南西、南西西倾,倾角58°~84°,局部为北东倾和北北东倾,倾角62°~78°。因普遍遭受后期构造的破坏而裂隙发育,沿裂隙多发育碳酸盐细脉网,并发育有镜铁矿细脉或镜铁矿薄膜(沿裂隙面分布,呈鳞片状产出)。

总体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紫红色、灰紫色晶屑(岩屑)凝灰岩、灰绿、浅灰绿色中-细粒凝灰岩(局部可见细砾、角砾)。

(二)构造

矿区内总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局部岩石地层可见的小的褶曲和变形;断裂构造较发育,但规模一般不大。

F1:为推测断层,位于矿区西北部,沿沟谷发育,走向北东,断层特征、性质不明显,鉴于该断层通过的岩石地层单元中灰岩发生明显的褶曲、扭动,推测其具左行走滑性质,滑距近100m。断裂形成时间晚于主成矿期。

F2:位于矿层(体)北侧约100m处,断裂带宽近10m,走向近东西,横贯普查区,总体向北倾,倾角近直立。带内岩石较为破碎,未见矿化蚀变,其与成矿及其改造无直接关系。

F3:位于2-2′勘探线以东附近,与矿层(体)小角度斜交,交角约为24°,规模不大,为逆断层,断层面产状为35°∠75°,断层带宽10~15cm,内可见断层泥和细角砾、碎粒。断层在浅部对矿层(体)的产状及其工程地质条件有较大影响。

F4:矿层(体)附近,断裂带宽30~50m,其范围已将矿层(体)包括在内,产状为110° ∠60°~80°,具韧性剪切性质,韧性剪切的特征在矿层(体)南侧的部分地段表现得较为清晰,可见明显的眼球状构造,岩石破碎呈碎粒(可见碎粒局部呈线性分布)状、粉末状。断层对矿层(体)从地表至中深部均有较大影响,主要作用表现为:(1)变质改造作用;(2)破坏矿石原有的完整性和矿层(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导致矿床充水的主因;(3)其活动是引起矿床内镜铁矿、黄铜矿、碳酸盐局部发育的主因;(4)是引起矿床内岩、矿石发生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的主因。

F5:位于矿区0-0′勘探线附近,与矿层(体)大角度斜交,交角约为65°。规模不大,具走滑性质,但滑距甚小,基本未影响矿层(体)在走向上的完整性,断层面擦痕明显,产状为250°~255°∠75°。断层对矿层(体)在走向上的连续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很小。

F7:位于矿区8-8′勘探线以东一带,与矿层(体)小角度斜交,交角约为15°,断层规模较大,可能为右行走滑正断层,断层带宽约30m,断层面产状为355°∠81°,两盘相对移动距离很小,对矿层体在产状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影响不大。

F6:位于8线附近,近南北向产出,可能为逆断层,西倾,倾角约70°。其对矿层(体)在走向及倾向上的连续性和矿石完整性、矿层(体)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程度尚不明了。

F8:位于矿层(体)最东部南侧约12m处,断裂带宽5~10m,走向近东西,总体南倾,倾角65°~74°。带内岩石破碎,未见矿化蚀变,其与成矿及其改造无直接关系。

从各断层的发育特征和相互关系来看,断层均发育于成矿期后,其先后顺序依其编号顺序,其判断依据为F1、F2、F8与其他断层无直接联系,但二者可见规模均较大,应属区域性断裂的高级别次级断裂,F4、F5、F6均穿过F3断层,F7断层穿过F3、F6,F4、F5、F6之间的时空关系不密切,判断其发育时间大体相当。

在断裂和区域性褶皱构造的共同作用下,矿区局部岩石地层可见的小的褶曲和变形,如在TC201中,近矿部分(含矿层)岩石表现为小的背形特征,在矿区东部部分地段岩层局部表现为高角度的北北东倾向。在矿区北部,晶屑岩屑凝灰岩中局部出露小的呈透镜体状产出的灰绿色中-细粒凝灰岩(偶含砾),应为区域性褶皱在矿区内直接体现。但从总体的岩石地层的空间分布来看,矿区总体表现为高角度单斜构造。

(三)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大规模侵入岩(如脉岩等),仅在近矿断裂破碎带内沿裂隙见呈网脉状、被膜状分布的碳酸盐岩,局部于地表偶见石英细脉。

喷发岩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主要为安山质火山(碎屑)岩(晶屑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地表岩石一般均呈浅紫色、紫灰色,近断层部位及含矿层位附近,岩石均呈浅色系,以浅灰色、浅灰绿色为主,局部为灰绿色,绿泥石化较为发育,矿物成分主要为晶屑、岩屑、火山尘、火山灰。火山尘、火山灰多已脱玻化蚀变隐晶质长英质和绿泥石集合体,主要矿物成分磁铁矿、黄铁矿等含量均较低,为1%~5%。

此外,在深部(ZK203孔内)见疑似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角砾,角砾呈棱角状,呈肉红色,具一定程度的钾化,相对较为富集的黄铜矿化赋存于角砾中。

(四)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处于一个金、银、砷、铜、钴、钨、钼综合异常区内,各单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异常区近东西向展布,总面积约3.0km2,异常形态为不规则状,为甲1类异常,属矿致异常。

单元素金异常呈不规则椭圆状,面积约1.3km2,异常下限为1.2×10-9,异常面积1.3km2,极大值33.9×10-9,平均值33.9×10-9,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为28.3,规模为43.93,NAP值为36.61。银异常呈近似椭圆状,面积为0.41km2,异常下限为0.15×10-6,极大值为0.321×10-6,平均值为0.321×10-6,具二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2.14,规模0.13,NAP值为0.87。砷异常面积0.21km2,异常下限为20×10-6,极大值为37.2×10-6,平均值为37.2×10-6,异常衬度1.86,规模7.94,NAP值为0.397。铜异常呈北西向展布,不规则状,面积约2.27km2,异常下限为40×10-6,极大值为2291.58×10-6,平均值为442.02×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11.05,规模1002.9,NAP值为25.07。钴异常呈不规则状,面积约1.7km2,异常下限为18×10-6,极大值为347.08×10-6,平均值为128.77×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7.15,规模215.8,NAP值为12.0。钨异常面积1.4km2,异常下限为2.5×10-6,极大值为31.03×10-6,平均值为12.39×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4.96,规模17.08,NAP值为6.83。钼异常面积1.14km2,异常下限为1.5×10-6,极大值为23.55×10-6,平均值为23.55×10-6,具三级浓度分带,异常衬度15.7,规模26.9,NAP值17.9。

(五)地球物理特征

1.物性特征

对工作区内各种岩、矿石进行磁性参数统计表明(表3-1),区内磁异常都是区内磁异常都是感磁引起的异常,能引起较强磁异常的因素为磁铁矿,其余为火山岩、褐铁矿化凝灰岩、灰岩、中-细粒凝灰岩等中-弱磁性岩石,一般都是背景场,这些中-弱磁性岩石,最大约能引起1000~3000nT的局部高磁异常,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高背景场形式出现,由此说明,区内大部分高磁异常都是由磁铁矿所引起。通过矿点岩(矿)石物性参数统计结果的分析,对资料解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表3-1 松湖铁矿岩、矿石磁性参数统计表

2.磁性分布特征

由△T化极平面等值线图可以看到,磁异常在本区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特征的场:中部△T表现为起伏、跳跃、强弱不一的正磁异常带,近东西向展布,其与地层及矿层(体)走向基本一致,在该正磁异常带西部伴生有明显的负磁异常,其他大部分区域为背景场,表现为平缓的正磁场区,夹小面积的平缓的负磁场区,基本是地层岩性的正常反映。本次工作区共圈定4个高磁异常。

负磁异常一般伴生在正磁异常的旁边,表现为异常梯度大而且变化快,通常出现在矿层(体)的边部,说明正、负磁异常是感磁异常。

3.局部磁异常特征及解释推断

矿区是铁矿分布区,研究的对象为高磁异常。因此,局部异常划分主要以△T化极平面等值线图中△T曲线特征进行;按照这一原则,在本次工作区以1500 nT为异常下限共圈定高磁异常4个,以下是对工作区一些典型磁异常特征的分析认识。

(1)SH1-01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矿区590测线(位于3-3′勘探线以东约20m),为一椭圆型异常,东西向展布,长约50m,宽20m,极大值大于5000nT,位于矿层(体)露头南20m处,为矿致异常,南、北、东伴生有明显的负磁异常,说明矿层(体)是有限延伸的板状体,长度不大,经对590测线反演计算矿层(体)南倾78°,分别向上延拓50m、100m后,异常仍有所显示,但已不明显(图3-1),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但延深不大,经钻孔ZK301验证,磁测成果推断基本正确,矿层(体)南倾,向西变薄,有尖灭的趋势。

图3-1 590测线向上延拓曲线图

(2)SH1-02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矿区中部,在SH1-01号异常的东延方向,为一近椭圆型异常,东西向展布,横跨600、610、620、630、640、650六条测线(大体分别相当于Ⅰ - Ⅰ′、0-0′、Ⅱ-Ⅱ′、Ⅳ-Ⅳ′、Ⅵ-Ⅵ′、Ⅷ-Ⅷ′六条勘探线向东平移约40m的位置上),长约500m,最宽60m,极大值大于8000nT,异常西端北部伴生有明显的负磁异常,说明磁异常体是无限延伸的板状体,为矿致异常。工区△T化极数据经向上延拓100m后,异常依然存在(图3-2),与SH1—01、03号变成一个异常,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由此可以推断地表矿层(体)在深部是一个矿层(体)。经对610线(0号勘探线)向上延拓100m、200m,异常仍然存在(图3-3),说明矿层(体)延伸在400m左右。

根据磁异常特征及2006年槽探、钻探成果,用二度半重、磁异常人机联作实时反演拟合软件拟合出矿层(体)的形态特征(图3-4),可以看到曲线拟合程度较好,矿层(体)宽度约70m,近直立,Ⅱ-2号矿层(体)与钻孔中3-1-7层矿层(体)对应较好,产状变缓。

经2007年在Ⅰ号勘探线(600线)、0号勘探线(610线)、Ⅱ号勘探线(610线)、Ⅳ号勘探线(630线)、Ⅵ号勘探线(640线)布设钻孔验证,证明2006年磁异常解释推断基本正确、可靠,矿层(体)南倾,倾角较大近直立,延深大于400m,但深部矿层(体)形态、产状与推断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图3-2 松湖铁矿区磁异常上延100m平面等值线图

图3-3 610(0号勘探线)测线向上延拓曲线图

图3-4 610(0号勘探线)测线二度半人机联作实时反演拟合矿层(体)形态图

(3)SH1-03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工作区中部,在SH1-02号异常的东延方向,从测线650到660线(位于Ⅷ-Ⅷ′勘探线东约40m),为一近哑铃型异常,东西向展布,长约180m,最宽45m,极大值大于3000nT,说明磁异常体是有限延伸的板状体,该异常为矿致异常。该异常经向上延拓后与SH1-02号磁异常为一个异常,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推测地表矿层(体)在深部连接为一个矿层(体)。

经对650线磁异常分别向上延拓100m、200m,异常仍然存在(图3-5),说明矿层(体)延伸较大,磁异常特征显示矿层(体)向北倾斜,用二度半重、磁异常人机联作实时反演拟合软件拟合出矿层(体)的形态特征(图3-6),可以看到曲线总体拟合程度较好,矿层(体)向北倾,倾角在85°左右,矿层(体)宽约50m,异常北部没有拟合上的次级异常,初步分析可能是一个隐伏的盲矿层(体)。

(4)SH1-05号磁异常

异常位于工作区东部,位于680-700测线间,北东东向延伸(推测为地形因素的影响,经反演,异常在深部亦向南倾,倾角近80°),长约300m,最宽处约40m,极大值大于3000nT。说明磁异常体是有限延伸的板状体,该异常为矿致异常。该异常经向上延拓后与SH1-01、SH1-02、SH1-03号磁异常连接为一个异常,说明矿层(体)有一定的延深,推测地表矿层(体)在深部连接为一个矿层(体)。

经在650线(Ⅷ号勘探线)附近2006年施工钻孔ZK6501和2007年施工钻孔ZK801验证,上部矿层(体)南倾,倾角较大,近直立,与磁异常解释推断基本相符,下部矿层(体)没有验证到,分析原因可能是下部矿层(体)向北倾,或者由于断层的影响矿层(体)错动ZK6501没能验证到矿层(体)。

根据上述分析解释,工作区内的4个磁异常呈线形展布,都是矿致异常,SH1-01、SH1-02、SH1-03号磁异常经钻探施工,在450m范围内已见到多层厚度不等的磁铁矿层(体),地表显示矿层(体)不连续,而在深部是一个矿层(体),与磁异常的推断解释较为相符(图3-6),SH1-01号异常消失,说明该矿层(体)在580线(Ⅲ号勘探线西80m处)处已尖灭,向东延伸到700线(Ⅷ号勘探线500m处),长共计1200m左右。

图3-5 650测线(位于8线以东约50m)向上延拓曲线图

㈥ 矿山地质工程问题及工程地质条件

矿山地质工程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矿山建设中将要遇到的地质工程问题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预报,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且可加快矿山建设速度。矿山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地质工程问题有:①露天矿边坡稳定性问题;②井巷及采场围岩稳定性问题。

控制上列地质工程问题的关键性工程地质条件有四项:①软弱、破碎岩体及软弱夹层;②软弱结构面,包括断层带、层间错动带及贯通较长的大节理;③地下水;④地应力。这四项工程地质条件是控制上列矿山地质工程问题的关键,在矿山地质工程研究中必须查明。

地质因素是有规律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可以查清和作出预报的,我国矿山建设中有许多成功的实例,淮南煤矿成功地强行通过潘集三井下部含水层便是一例,潘集矿区位于淮河中游,冲积层厚139~463m,含有孔隙水,属于水下采煤,涌水、突水是该矿基建中遇到的大问题。调查报告提出可能遇到17个含水层,需做5次注浆处理,需耗费工期9个月,投资246.28万元。淮南指挥部地质测量处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地质规律,修正原地质勘察资料,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作出预报,保证顺利地完成了建井任务。他们对矿井出水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基岩裂隙水主要从NWW及NNE组裂隙及断裂中涌出。前者为淋水,水量不大,时间长;后者为突水方式出现,出水集中,而时间短。基岩裂隙水主要通道是区域性活动断裂,裂隙水具有垂直分带规律,它与岩层中的砂岩密切有关。测量结果分析表明,裂隙水的补给源是有限的。因为该地区煤系地层均上覆有较厚的新生界松散盖层。其中有较厚的粘土层分布,特别是底部有一层较厚的粘土层将上层水隔开,下部煤系中断裂不发育,且有粘土层分隔,水力联系差,突水条件极小,且在其附近的潘集一主井在323m处发生突水,开始时漏水量为151m3/h,突水点集中在井筒9m段内。第二天减为99m3/h,三五天减为74t,64t,48t。停工17d就复工了。据此判断,三井不会产生严重突水,故决定不进行注浆止水,而做好准备采取强行通过。结果表明,施工工程地质预报是正确的,共节约注浆费326.49万元,提前工期两个月,超进尺一倍,三个井筒原计划进尺450m,而年末实际进尺为922.8m。

兖州煤田兴隆庄东翼皮带大巷穿过巨王林断层的地质预报是又一个成功的实例。兴隆庄矿精查报告划定的巨王林断层是影响井田设计开拓的主要断层之一,同时是东翼皮带大巷施工的一大障碍。原精查报告指出,该断层落差为25~110m,断层附近岩石中裂隙发育,破碎带较宽,导水性强,施工时将面临断层突水和顶板难于支护等困难。第一工程处地质组对精查报告重新进行了分析,发现原勘察中对巨王林断层仅有一个钻孔控制,而对皮带大巷将穿过的地方断层落差未予确定。他们根据断层性质、断层面向深部延展时断距变化规律及施工中获得的资料分析,提出:巨王林断层为一扭性断层,落差较小,应在1~17m之间,具有尖灭的可能性。岩层不会太破碎,且导水性不会好。皮带大巷遇到断层时,预计断层两盘以塑性泥质岩、粘土岩为主,断层泥充填应较密实,亦预示导水性差,阻水可能性大。鉴于上述对断层导水性和临近含水层的分析认识,预计皮带大巷遇到断层时可能出现的最大涌水量为80m3/h,或者不出现涌水,不必停工注浆处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取消了原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注浆堵水措施,采取强行通过的方法通过。掘进实际情况表明,这一预报是正确的。结果井筒施工提前10个月左右完成,为国家节约投资240余万元。

上面两个实例表明,工程地质工作在适量的勘察工作量配合下,充分利用地质原理,完全可以作出正确的地质预报。关键在于矿山工程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地质原理,而且还要掌握与矿体埋藏条件有关的地质规律,特别是小构造及小小构造,断层、节理、蚀变带等规律,这样才能主动地去查明具体矿山工程地质条件,预报矿山建设及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工程问题。

㈦ 什么是矿物,简述主要造岩矿物.工程地质

造岩矿物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它们大部分是硅酸盐及碳酸盐矿物,存在于火成岩中.常见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这七种矿物是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

㈧ 什么是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
(1) 地基稳定性问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它包括强度和变形两个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和现象都会影响地基稳定。铁路、公路等工程建筑则会遇到路基稳定性问题。
(2) 斜坡稳定性问题: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经受长期地表地质作用达到相对协调平衡的产物,人类工程活动尤其是道路工程需开挖和填筑人工边坡(路堑、路堤、堤坝、基坑等),斜坡稳定对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及保证地基稳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是影响其稳定性的物质基础,风化作用、地应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对斜坡软弱结构面作用往往破环斜坡稳定,而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其稳定的重要因素。
(3) 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地下洞室被包围于岩土体介质(围岩)中,在洞室开挖和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岩体原始平衡条件,便会出现一系列不稳定现象,常遇到围岩塌方、地下睡涌水等。一般在工程建设规划和选址时要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研究地质体在地质历史中受力状况和变形过程,做好山体稳定性评价,研究岩体结构特性,预测岩体变形破坏规律,进行岩体稳定性评价以及考虑建筑物和岩体结构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是防止工程失误和事故,保证洞室围岩稳定所必需的工作。
(4) 区域稳定性问题:地震、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断层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越来越引起土木工程界的注意。对于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筑群密布的城市地区,区域稳定性问题应该是需要首先论证的问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