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背诵

工程地质背诵

发布时间: 2021-01-22 08:47:16

⑴ 吴邪有了费洛蒙的能力 有了几代人的记忆 在爷爷墓前痛哭是哪里的情节

是在《沙海3》第八章。

小说原文:

“就叫吴邪吧,取一个谐音,希望他无邪,干干净净的。”吴老狗看着襁褓里的孙子,老泪纵横,浑浊的双眼,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个孩子未来的命运。

吴邪一直以为,这里的‘无邪’,是爷爷想要他脱离宿命的一种期望。当他真正明白那‘无邪’的含意的时候,心中的寒意透彻骨髓,他在爷爷的墓碑之前绝望的哭号,从来没有感觉过如此的无助和凄凉。

(1)工程地质背诵扩展阅读

吴邪家族几代:

吴邪的家族源于长沙,世代以盗墓为生,其家族遗传一种能读取蛇费洛蒙信息的特殊能力,这导致吴家一直遭到汪家的跟踪与控制。到了吴邪爷爷这一代,主族只剩下了他一人,爷爷的两位兄长都没能活下来。

爷爷吴老狗(九门内称呼,非本名),是长沙老九门的五爷,老九门被汪家重创后,他离开长沙,入赘杭州,娶妻生子。

奶奶是一位大家闺秀,解家外戚的大小姐,知书达理,年轻时古灵精怪,长着一张特别娇媚的娃娃脸。奶奶非常聪明,在吴老狗去世之后并没有为情所累,一直在老家呆着,吴邪并没有去造访过奶奶。

父亲吴一穷,温润本分,是个常年在外的地质工程师。母亲是杭州本地官宦的富家千金,美丽娇贵,脾气大,吴邪上大学前一直和吴一穷闹离婚 。

二叔吴二白,史学者,秦始皇的脑残粉,工于心计,平日里最大乐趣是呵护侄子和算计弟弟。

三叔吴三省,江南地区古董行业地下巨头,最后一代真正的盗墓者。吴邪出生时,连最顽劣不化的吴三省都被叫回来乖乖守在产房门外,可见吴家对这个孩子的重视。

⑵ “8·”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口村滑坡

2013年8月17日,受持续降雨的影响,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必背口村发生滑坡。因当地镇政府及国土所监测到位、措施及时,当地47户180人成功避险,未造成人员伤亡。该滑坡造成280间房屋无法居住,周边地区183户1100人受威胁,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

1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1.1 地质环境条件

地形地貌:按照地貌形态特征划分,必背镇属于高—中山地貌类型,该地区山峰标高800~1900m,山体多呈南北向及北东向展布。据现场观察灾害点微地貌为“V”形河谷,两侧为高陡边坡,自然坡度在60°左右,两侧边坡被当地村民改造成梯田,底部有一条呈近南北向展布的小溪,山谷中雨水汇入该条小溪后流入杨溪河。

地层岩性:灾害点处出露的地层为震旦系乐昌峡群,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砂岩、绢云母板岩,顶部硅质岩。现场调查发现,滑坡体主要位于浅变质砂岩中,地表风化作用强烈,原岩已经强风化呈砂土状。

地质构造:乳源县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九峰东西向构造带与大东山-贵东东西向构造带之间,经历了加里东期以来的多次构造运动,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在《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中,乳源县为地震烈度小于六度区,地壳稳定,新构造运动不活跃。

工程岩组组合:上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土,下部为震旦系乐昌峡群浅变质砂岩,属于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和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原岩结构发生变化,由硬变软,其稳定性逐渐变差,在降雨的渗透作用下,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

地下水:降雨渗入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获得降雨补给后,顺坡或沿岩溶通道潜流至谷地中,部分以泉水形式出露地表。

1.2 灾害规模及诱发因素

灾害规模:滑坡共造成70间房屋倒塌,210间房屋受损成危房,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危害性程度(灾情分级)为特大型。同时,由于该滑坡群部分滑坡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后缘出现明显裂缝,滑坡体不稳定,坡下的必背希望小学、村委办公楼及周边地区183户1100人受威胁,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险情分级)为大型。

图2 必备口村被滑坡体推到的房屋

诱发因素: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必背口村附近区域属于高三河谷地貌,河谷底部为村庄,两侧为高陡山坡,地形高差大,自然坡度在60°左右,且山坡被当地村民开发出梯田,长年累月进行农田灌溉及强降雨条件下,坡面水流无法及时排出,均容易引起坡面水流入渗、软化土体。边坡表层残积土层较厚,属第四系松散工程岩(土)组,为砂岩强风化而成,黏结力差,松散易液化、崩解,其下伏为震旦系乐昌峡群浅变质砂岩、绢云母板岩,硅质岩,岩层软硬相间,软弱结构面发育。此外,两侧边坡汇水面积大,在降雨时易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坡面水流渗入坡体,并沿土岩界面一带集中渗流。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处为地质环境脆弱点(广东省乳源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中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在灾害性强降雨气候条件下,极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提取2013年8月12日~19日乳源县8天的日降雨量数据可知,由于受台风“尤特”影响,16日~18日连续三天均为大暴雨天气,连续降雨使表层松散土体中孔隙水达到饱和,并使土体自重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当17号,乳源县日平均降雨量达到280mm,超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二级降雨临界值时开始发生山体滑坡。2013年8月17日,广东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预测该日乳源瑶族自治县周边未来24小时地质灾害二级预警,相对较准确的预测地质灾害发生靶区范围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产生是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灾害点所属复杂地形地貌、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和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组合是导致该滑坡群发生的内因,而8月16~18日连续三天强降雨是诱发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必背口村是在强降雨下引发的地质灾害,属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

2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台风“尤特”到来之前,乳源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已接收到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发来的预警短信,并根据应急预案要求通知各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及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人和监测人加强巡查监测。8月12日,乳源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根据气象信息分析,向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人发送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要求24小时值班并排查每个地质灾害点及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点。8月17日下午4时许,必背镇国土资源所巡查人员邓良铭在巡查时发现到必背口村地面有凹陷现象,部分地区涌出偏黄和浑浊的地下水,初步认定为滑坡地质灾害,第一时间通知了必背口村委主任并向必背镇政府、乳源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作了汇报,并上报了地质灾害险情。乳源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必背镇政府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下午4时许,部分地区开始发生滑坡。

3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乳源县国土资源局、必背镇政府接报后立即联系和组织必背口村“两委”干部逐家逐户通知居住在可能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的群众并组织其进行了转移到必背镇政府及安全地带的居民区。8月18日1时许,所有村民安全转移到镇政府及周边民居。2时许,人员集中的居民区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由于发现及时、转移迅速,当地群众无一人在此次地质灾害中受伤或死亡。8月21日,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派出2名技术人员会同韶关市国土资源局、韶关市韶关市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前往地质灾害发生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分析滑坡群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措施和相关建议。截至2013年底,该地质灾害点正在开展治理工程的勘察和设计。

4 经验与启示

(1)夯实防治工作基础是核心。此次山体滑坡灾害发生时间是凌晨,人员正在熟睡之时,从出现迹象到发生仅仅只有十多个小时。应急避险之所以能迅速、成功的开展,与扎实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是分不开的。

(2)落实巡查监测责任是关键。在第一时间发现迹象并及时上报,为开展避险行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3)动员群众主动防灾是根本。群众既可能是致灾对象,也是主动防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⑶ 问一下 背斜构造区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你一定听过一句 背斜成山,背斜两侧均能形成产状变化较大的边坡,存在临空面时易发生失稳。简而言之,就是边坡稳定性稳定。

⑷ 地层岩性及岩土工程地质背景

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齐全,自元古宇至新生界均有出露,总厚度回可达58433m(表1-5)。工程地答质岩土类型可划分为岩浆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4种类型。根据岩石性质、岩体结构、岩石强度及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岩组,其工程特征与岩组见表1-6。

土体主要按颗粒级别划分为黏性土、砾卵石土及砂砾,特征见表1-7。

表1-5 西南地区地层

续表

表1-6 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图1-3 青藏高原及邻区主要断裂带及强震分布图

(据焦淑沛,1985)

Ⅰ—喜马拉雅山前陆壳俯冲带;Ⅱ—西昆仑—阿尔金山前陆壳俯冲带;Ⅲ—祁连山前陆壳俯冲带;Ⅳ—龙门山山前陆壳俯冲带

(1)喜马拉雅主断裂活动带;(2)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主断裂活动带;(3)班公湖—澜沧江主断裂活动带;(4)约基台错—金沙江主断裂活动带;(5)昆仑山南缘主断裂活动带;(6)祁连山主断裂活动带;(7)阿尔金主断裂活动带

表1-7 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⑸ 工程地质,向斜背斜,褶皱构造,对图中的地形地貌成因进行描述

A是构造断层线(通常是强烈地震的遗迹),岩层稳定性差,地下水环境回复杂,是工程建设最难搞定的答地带。
B是构造背斜,它因为长期侵蚀过程,已经与它的构造形态完全不同,现在是山间河谷地带(过去是隆起的山脉)地带。这种构造的岩层不是太紧致,一般具有地基稳定性,作为建筑基础场地,最好搞定。
C是向斜构造遗留的山地,在历史上它与B的高低差别是正好相反的。这个部位的岩层致密,开挖难度大最大。
D是背斜陷落带,是B种构造陷落以后形成的谷地,因为海拔姿态低,历史上的侵蚀作用对它的影响很小,它的中部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两侧很不稳定,工程建设活动最好避开它,躲不掉就尽量往中间靠,离边界越远越好。

⑹ 高中中国区域地理必背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⑺ 采矿工程 矿山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学

矿山水文复地质与工程地质,其中水文制地质关注的是采矿中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其与采煤的关系;工程地质主要是顶底板岩性及其他力学参数。
矿山地质学就是将煤炭形成、地层分布、地质构造、伴生矿产等内容。
学习方法不是背诵,主要是理解和实践,和数学基本没联系。

⑻ 编制《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背景和名词

一、背景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需要简单追溯一下我国有关建筑方面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地基基础等规范的编制背景和过程,这样可以从历史和从较广阔的视野来认识本规范编制的一些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国家没有工程地质规范,没有岩土工程规范,没有地基基础规范。盖房子,洋的用洋办法,像大都市的建筑,如上海的国际饭店等,是外国人盖的;土的用土办法,像广大的村镇建筑,是散布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盖的,称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也有不洋不土,或土洋结合的,像中小城市的建筑等,是当时的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盖的。不论洋的土的,或土洋结合的,都没有形成条文的形式,更没有形成规范规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建设工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苏联来了许多建筑工程专家,也带来了苏联的建筑法规,如127—55地基基础规范,6—48黄土(大孔土)建筑规范,我们自己没有,自然要用人家的,但用的过程中也要思考,也要注意调查研究,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为什么我们这样做呢?因为这样做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国外的一些学说、理论和经验必须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国外的一些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某些规范规程,当用到我国的建筑工程时,也必须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一方面在无自己规范的情况下,借用苏联的规范;另一方面在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由于国家的战略需要,20世纪50年代主要建设大西北,西北是黄土地区,1955年国家科委将黄土作为研究重点项目,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研究,其中编制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任务就下达到当时的建筑工程部,具体由部属的建筑技术研究所土壤组承担。1955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建筑工程部建筑技术研究所的土壤组工作,在黄强先生主持下,参加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研究和编制工作,这个研究所就是现在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前身,这个土壤组就是现在的地基基础研究所的前身。由于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既要掌握世界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又要抓住我国的特点不放,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和重点地区的试验研究,点面结合,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基本完成了,但国家正式批准在1966年,它名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这是我国第一本规范,第一本综合性的规范,内容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和维护。在编制过程中,大孔土(湿陷性黄土)的学者,阿比列夫.Ю.M.曾作为苏联专家到中国来,他坚持他的,在中国用他的就行,但我们还是按照我国实际情况,加以编制,加以规定。

1960年,随着全国普遍建设的需要,除黄土外,针对其他地基土的勘察、设计、施工的规范也需要编制,在当时的建筑工程部系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由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负责草拟了若干条,我参加过几次讨论,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由我们地基基础研究所负责,开了协作会,制定了协作计划,为了抓我国地基土的特点,在计划中列出了“中国区域建筑条件的研究”,由我负责协调各单位的研究,我曾到西南、中南、华东等地做地基土的调查,但因许多原因,特别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建筑业的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地基基础的设计规范都未在60年代编成,只有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在上海建委的主持下,经各协作单位,包括我们地基基础研究所参加人员的努力,于1966年完成了我国第一本《地基基础工程及验收规范》。

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基本建设中,地基基础方面出了不少问题,国家建委这时下文进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编制,由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于1971~1974年完成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编制,由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于1973~1977年完成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编制。这样,我国的建筑行业有关一般土的地基基础方面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规范都有了。以后这些规范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新的要求,都作了修订,现在大家要执行的是它们的修订本。

由于建设大西南,建设大三线,这个时候,作为特殊土的膨胀土地基,也引起了建筑工程界的重视,由国家建委于1978年下达任务,由城乡建筑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编成的《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定》的基础上,经其修订后编制成的,在1988年才批准为正式规范,这个规范的内容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和维护,也是综合性的。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发展沿海战略,作为特殊土的软土也提到了日程上来。1986年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文,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具体就落到我的身上,于是会同上海勘察院、天津市勘察院和天津市规划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共同编这本规范,他们长期在软土地区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料,我们地基基础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也有一个软土组进行软土地基的调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料,更重要的是在编制组成立以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东北的辽宁到南方的广西的11个沿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进行了软土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经过5年,最后完成了这本规范。

在20世纪80~90年代完成的建筑方面的规范,还有《建筑地基处理规范》和《建筑桩基规范》等,其他如建筑规程和地方的地基基础规范规程就更多了。

从以上对有关建筑地基基础规范的编制背景和过程来看,可以看到以下3点:

1)规范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而编制的。由特殊土的编制情况看,从建设大西北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建设大西南的《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到发展沿海战略的《软地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编制过程来看,是很清楚的。其他的规范也是如此。

2)作为特殊土的《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与其他两本特殊土的规范,如《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和《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是不同的,它们都是综合性的,而本规范是专业性的,只指勘察,且与一般地基土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密切的关系。本规范是从原《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独立出来编制的,是勘察规范,而软土地基基础的设计仍留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内,软土地基基础的施工,如降水、桩基,地下连续墙等,仍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主要内容。因此,作为特殊地基土的软土,如果要想与其他特殊地基土一样,成为综合性的建筑规范,也就是把软土地区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维护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3)本规范虽然目前只指勘察,但它已经不是传统的勘察,是工程建筑工作的一个阶段,只提供工程地质资料,而是包括了评价、探测、施工降水等工作,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已经有一定的综合性了,这些内容和情况,在介绍正文时,将会讲到。

二、名词

1.软土

软土或者淤泥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地理现象,一种特殊的地基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判定是“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应判定为软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其压缩系数宜大于0.5M Pa-1,不排水抗剪强度宜小于30kPa。”软土这一名词,最初是人们在工程实践中产生的,是顾名思义的产物,就是软弱的意思,那么软弱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力学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判定是“淤泥应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黏性土,当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1.0的土应为淤泥质土。”本规范的判别简化成3条:①外观以灰色为主的细粒土;②天然含水量大于或等于液限;③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这3本规范在概念或判别上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且主要是表达上的差别。从物理指标来看,共同点,3个规范都规定了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1.0。差别点,《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指出了力学指标,但说得灵活,只是“宜”。《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将天然孔隙比1.0~1.5,称为淤泥质土,1.5以上称为淤泥。本规范在天然含水量上不仅是大于液限,也可以等于液限,判别一般用物理指标,而评价则要用力学指标,虽然《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列上了力学指标,只是“宜”,而前面的物理指标就成了判定指标。从地质因素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指出了软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以淤泥、泥炭显示沉积环境,并将软土与淤泥直接联系起来给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指出了淤泥应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是直接说出了沉积环境,但没有说出软土。本规范以灰色为主的外观特征来显示沉积环境,没有说出淤泥。在这里需要讨论一下软土和淤泥两个名词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软土是工程地质学、土力学上的一个名词,淤泥是沉积岩石学上的一个名词,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都是研究同一个地质体,大体上可以互相显示,区别在于两个学科的研究目的和任务不同,一个研究地质体的强度和变形等工程特征;另一个研究地质体的成分和结构等矿产特征,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体系,因此,两个名词又不宜混淆,需要加以区别。

2.地区

地区是空间在地球表面的表现,是一种普遍的地质地理现象,在地球表面有各式各样的地质地理特征,如果以构成地区的各种不同的地质地理特征来考察地区,那么不同的地质地理特征就构成不同的地区。

3.软土地区

软土或者淤泥的地质体或岩土体,它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物理力学性质,一定物质成分和组织结构的自然体系;另一方面又是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且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不断改变的自然地质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由软土占有的空间就是软土地区。为什么要讲软土地区呢?是为了说明编制规范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在我年轻时参加《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编制,中年时参加《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的编制,以及这次主编《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时,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称某种土的规范名称,或某种土地区的规范名称,争论不休。一些人认为称某种土的规范就行了,比较简明;另一些人又则认为,采用某种土的规范不全面,容易把地质体作为一种材料去理解,单从力学去考虑,忽视地质因素,如果在土的后面加上地区两个字就全面了,因为地区是地质地理现象的表现,是地质体,称某种土地区的概念,也就包括了力学和地质学的内容。争论的结果,后一种意见占了上风,湿陷性黄土的膨胀土的规范都采用了称某种土地区的规范,而不称某种土的规范。因此,我们在编制本规范时,也出现过这样问题的讨论,最终我们与其他特殊土一样,采取了《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名称。

4.工程地质

在编制本规范的过程中,在征求意见稿时,曾有人提出将《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改成《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意见,我们也作认真考虑,这里就指出什么是工程地质?什么是岩土工程?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工程地质是地质学一个应用的分支,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体问题的学科,也可以说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学科。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的分支,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岩土体问题的学科,也就是说研究岩土的环境与工程建设相互作用、相互适用的学科。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理解了,岩土体与地质体基本上是一个东西,岩土体的问题,也就是地质体的问题。因此,工程地质学和岩土工程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最终目的和任务是一致的,只是学科发展的起点,一个从地质向工程走,另一个从工程向地质走,各有自己的知识优势,只有两个优势相加,渗透并融合了,才会有好的效果,才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我们认为,用工程地质可以,用岩土工程也可以,关键是内容,我们最后没有改,采用了工程地质,这里顺便说一下,还有一个行政的原因,1986年下达编制任务时,是工程地质,要改的话要打报告,会推迟时间,因为改的意义不大,就不做虚工了。

5.勘察

勘察就是为满足某一目的和任务所做的调查研究。包括考察、勘探、钻探、试验、观测等。

6.规范

规范是明文规定的标准,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属于标准化学科的范畴。标准化学科目前发展很快,国家非常重视,它是一门横向综合性学科,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渗透到需要统一技术标准的各部门、各行业和各方面,自然也需渗透到建设部门。通过工程建设标准的制订,包括本技术规范的制订,使建设部门的工作会建立起最佳的秩序,实现最佳的技术结合和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果。

标准化学科的特征是什么,也就是规范的特征是什么,有下列几点:

1)政策性,标准规范是根据国家一定时期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资源、自然条件等情况,并考虑当前与长远的需要而制订的,它具有政策性和指导性。《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就是根据国家发展沿海战略的需要,沿海有广泛的软土分布,以及软土地区在工程建设中已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达任务而编制的,它是在政策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它自然具有政策性和指导性。

2)抽象性,任何标准规范都是对大量同类事物特性的抽象概括,标准规范本身是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制订标准规范的过程就是科学的反映过程,制订一个标准规范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的验证工作,以使标准规范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执行标准规范,抽象的标准规范就能转化为物质的工程建设的产品。

3)技术性,标准规范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技术性的事物。本规范就是技术性的,方法的标准化占有很大比例,如钻探方法、取土方法、试验方法、评价方法等。

4)经济性,一项技术要订为标准规范,不仅要技术先进,还要经济合理,国家的标准规范,将给全国带来最佳的经济效果,本规范也一样,如果认真执行,对软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在克服保守、反对冒进方面,也会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5)约束性,标准规范的产生需要经过一定权威机构的提出和批准。国家的对全国有约束性,地方的对地方有约束性,企业的对企业有约束性。

6)连续性,标准规范是一代一代往下延传的,每一代的标准规范都是通过整理、选优、固定、简化工作对策,从混乱、重复、低效的状态达到科学合理的统一,每一代标准规范一旦确定下来,就要稳定一段时间。当它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落后于生产技术发展时,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订出新一代标准规范,只有通过及时修订,才能保证标准规范的先进性,发挥其对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本文是作者于1996年4月8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的“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讲习班上,讲课的前言部分)

⑼ 中国矿业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矿大北京有很多比较知名的教授,但是身为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当然还是介绍一下我们管院的教授,比如丁日佳教授、安景文教授、李百吉教授、徐向阳教授、童磊教授等。但是我还是想着重介绍一下李百吉教授

除了李百吉老师还有其他很多很优秀的教授,今后有时间再给大家一一介绍啦,感兴趣的同学们快去蹭李老师的课吧~希望大家可以喜欢上李老师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