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某教学楼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①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
建 设 单 位 工 程 名 称 场 地 位 置
设 计 单 位 要求提交勘察资料内容 提 出 任 务 日 期
要 求
勘探技术 要求提交资料日期
要求提交资料份数
随 任 务 书 附 图
顺 序 号 总 图 编 号 物 名 称
建 (构) 筑 设计地层标高 米 层 数 高 度 米 建(构 筑物等级 结 构 类 型 对差异沉降敏感程度 建(构 )筑物基地 主 要 设 备 说 明 地下室或地下设备情况 备 注
形 状
尺 寸
米
×
米 材 料 砌 置 深 度 单位
荷载
(吨/米)
或总
荷重
(吨) 设 备 名 称 设 备 基 础 对差异沉降敏感程度 使用期间荷重善说明
形 状 尺
寸
米
×
米
砌 置 深 度 米 单位荷载
(吨/米)
或总荷重
(吨)
提出任务单位 (公章) 设计总负责人: 提出任务书人: 地址:
工程联系人: 电 话 号 码:
② 判断题:工程勘察报告中文部分不可以省略场地工程地质评价部分的介绍。这道题对不对
工程勘察报告中文部分不可以省略场地工程地质评价部分的介绍,看这个肯定说法,应该是对的。
③ 如何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报告 图表 编制程序 岩土分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
④ 怎么看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要从地质勘察报告中看出哪部位土质不好,需要如何进行开挖,处理等
我是做勘察的复 通过我们写报告的制重点来看!
首先要先看剖面图,对地层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看参数! 地基土承载力、桩基参数等,
土质的好坏看报告中对地层的描述,一般土质不好或者较差的话,在报告中都会体现出来的。然后看物理力学指标,主要看看液限、压缩模量。
⑤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每个单位的格式都不大一样,一般包括两大部分:文字和图表。文字部分有工程概况,勘察目的、任务,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依据的规范标准,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岩土特征及参数,场地地震效应等,最后对地基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提承载力等。图表部分包括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土工试验成果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分层土工试验报告表等。
⑥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最基本图件是 谢谢 知情者 请答复
最基本的有: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剖面图、钻孔和探井柱状图、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标贯分层统计表、固结曲线。有些工程还有精探柱状图。
⑦ 求一份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什么样的都行急!!!!!!~~~~~~那位大侠有的可以发到俺邮箱里 [email protected]
地质及水文
(1) 地层岩性
本场地区岩土层按成因可划分为:1、人工填筑土层();第四系海陆交互相冲积层
(Qmc);3、第四系残积层(Qel);4、白垩系(K)风化基岩4 个成因层。各岩土层分布及特
征分述如下
① 填筑土层(Qme,层号⑴):全区各钻孔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土层主要呈黄褐色,局
部深灰色由含少量碎石的粉细砂组成,局部由淤泥质土组成,土层为密实不均的经压实
土。顶部15~20cm 为石粉或碎石路基垫层及30~40cm 沥青+混凝土路面。
② 淤泥、淤泥质土层(层号⑵):厚薄变化较大,场地东南部总体较厚。土层呈深灰色,饱
和,流塑,含腐木碎屑,多夹微薄层粉砂,局部含多量粉砂,偶见小贝壳碎片。
③ 粉质粘土(局部粉土)夹层(层号⑵-1):土层呈多呈深灰色,局部灰黄、黄褐及灰白色,
饱和,可塑,局部硬塑,粘塑性较强。
④ 粉细砂层(层号⑶):土层呈深灰、暗灰色,饱和,松散,局部稍密,成分以石英为主,
上部含少量贝壳碎片,常夹(含)薄层中砂,局部含腐植质。
⑤ 淤泥、淤泥质土层(层号⑷):土层呈深灰色,局部灰黑色,饱和,流塑,含少量腐木碎
屑,局部夹微薄层粉砂(或与粉砂呈微薄互层)。
⑥ 粉质粘土、粉土夹层(层号⑷-1):土层呈青灰色,局部间黄、褐黄色,饱和,可塑,夹
微薄层粉砂,局部与粉砂呈微薄互层。
⑦ 粉细砂层(层号⑸):上部土层多呈青灰色,局部黄、黄褐及浅紫红等色,上部大多数粒
径细小,含粉粘粒,局部夹微薄层粘土,下部砂质纯,粒径较上部粗;下部土层多呈灰
BC201B-sm 第 2 页 共 8 页
色,部分呈深灰色,成份以石英为主。
⑧ 粉土、粉质粘土夹层(层号⑸-1):土层呈青灰色,局部间黄色,湿,密实或饱和,软塑。
以粉土为主,具塑性,局部由粘土与粉砂微薄互层组成。
⑨ 淤泥质土夹层(层号⑸-2):土层呈深灰色,饱和,流塑,与粉砂呈微薄互层。
⑩ 淤泥、淤泥质土层(层号⑹):土层呈深灰色,饱和,流塑,夹0.5~1cm 厚的微薄层粉砂
(局部呈微薄互层),含腐木碎屑。
⑪ 中(粗)砾砂层(层号⑺):土层呈青灰色,局部褐黄、浅灰及灰白色等,饱和,中密,成
分以石英为主。
⑫ 粉砂(局部粉土)夹层(层号⑺):上部土层多呈灰、暗灰、浅紫红及浅青灰色等,饱和,
松散~稍密,成份以石英为主,粒径细小,含粉粘粒。
⑬ 残积土层(Qel,层号⑼):土层呈紫红、褐红色,由残积粘性土(主要为残积粉质粘土、残
积粉土,少数为残积粘土)组成。
⑭ 强风化岩层(层号⑼:岩石呈褐红、紫红色,厚层状,岩性主要由泥岩、粉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组成,局部由紫色泥质细砂岩、中砂岩组成,部分含长石、石英砾石。
⑮ 中风化岩层(层号⑽):岩石呈褐红、紫红色,厚层状,岩性由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
粉砂岩组成。
⑯ 微风化岩层(层号⑾):。岩石呈褐红、紫红色,厚层状,岩性由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
质粉砂岩组成,局部方解石细脉发育。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及容许承载力建议值表
层
号
岩土性名称 状态
压缩模
量
Es
(MPa)
重度
γ
(kN/m3)
凝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
φ(º)
容许承
载力
fao(kPa)
(1) 填筑土层(淤泥质土) 经压实 2.65 19.2 6.9 5.1
(2) 淤泥、淤泥质土层 流塑 3.16 17.8 8.4 4.7 60
(3) 粉细砂层 松散 10.79 19.5 36.3 80
(4) 淤泥、淤泥质土层 流塑 286 18.0 9.0 5.7 60
(5) 粉细砂层 松散-稍密 12.49 20.8 32.0 100
(6) 淤泥、淤泥质土层 流塑 3.35 17.9 8.3 4.5 60
(7) 中(粗)砾砂层 中密 16.32 21.1 37.5 200
(8) 残积土层 硬塑或密实或中密 5.00 20.5 23.8 15.3 200
(9) 强风化岩层 坚硬 83.1 24.0 400
(10) 中风化岩层 1000
(11) 微风化岩层 2000
(2) 水文地质
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冲淤积松散层中赋存的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有⑶、⑸层粉细砂
层及⑺层中(粗)砾砂层;淤泥、淤泥质土层上部中赋存有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含水微弱。
局部具微承压性。地下水主要靠地下水循环补给,其次靠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及附近河涌向下
渗入补给。
场地地下水位于Ⅱ类环境中,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但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本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0.95~1.55m,高程为1.08~1.51m。
4. 抗震设防及砂土液化
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场地土以软弱场地土为主,场地类别为Ⅱ类。
综合判定,拟建场地为轻微
⑧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ppt怎么制作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报告 图表 编制程序 岩土分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