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员地质灾害方向职业技能竞赛
① 我是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大专毕业学生,可以报读其他专业本科吗
学生大专毕业后可以报读成人教育专升本学习,继续提升学历。成人教育专升本没有限制,可以跨专业报读。
② 地质灾害资质办理的各分类分别有哪些条件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抄勘查单位袭
1、单位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二十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十名且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三名;
2、具有与承担小型地质灾害勘查项目相适应的钻探、物探、测量、测试、计算机等设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
1、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十名,其中岩土工程设计、结构设计、工程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五名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三名;
2、具有与承担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相适应的设计、测试、制图与文档整理设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
1、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预算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管理人员总数不少于二十名;
2、具有与承担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测量、测试与质量检测设备。
内容参考来源:地质灾害资质标准
③ 地质环境调查的转型方向
从服务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地质环境调查需要积极、努力地推动和实现六个转变。
(一)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从特定的地质实体向地球关键带转变
限于当时的国家需求与重点任务,过去的地质环境调查往往关注于特定的地质实体。例如,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对地下水资源的需要,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关注于储存地下水的含水层,对含水层的组成、分布、水力传导性质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资源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国际上将处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交叉地带,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最为紧密、相互作用最为显著的地球圈层称为地球关键带。地球关键带将植物冠层、土壤层、包气带、含水层等纳入统一框架,为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一个系统平台,为气候变化、生态管护、水资源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展示了一种新的图景。地球关键带是“山水林田湖”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学术界定,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地质环境调查应以地球关键带为框架,根据认识地球关键带和把握地球关键带规律开展填图、监测与建模。应当指出,以地球关键带为框架,不是完全摈弃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而是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其进行融合、拓展和延伸,使地质环境调查不仅能否服务于资源开发,也能服务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二)在研究模式上,实现从偏重于填图向填图—监测—建模一体化转变
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地质环境变化,是长期的、缓慢的、渐进的、隐蔽的地质过程与突发的、快速的、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地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地质环境管理,了解地质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比了解地质环境要素的状态更有意义,实现地质环境要素预报预警需要地质环境过程研究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刻画。因此,在地质环境研究模式上,需填图—监测—建模并重,遵循3M(填图—监测—建模)循环体系框架,以循环上升的认识过程为主线,从数据采集通向综合分析(图5–13)。填图的目的是精细刻画地质环境物质组成、结构、空间分布等,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环境健康调查等。监测的目的是获得地下水、土壤、地质灾害、地应力等地质环境要素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数据。建模是基于填图数据与监测数据对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能量迁移过程、生态过程等进行定量化模拟。填图、监测、建模构成地质环境研究的完整框架,三者相辅相成、循环上升、互为促进。
(三)在效用评价上,实现从偏重资源价值向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耦合方向转变
地质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两类资源:一类是土地、矿产、水等有形的自然资源;一类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控水分等无形的生态服务。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道路,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取得的。在此过程中,社会高度重视地质环境的资源效用,而忽视了地质环境所具有的环境与生态效用,造成了生产、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展和生态空间的日益萎缩。受此影响,水文地质调查强调对地下水资源量与开发潜力进行评价,而忽视地下水的生态作用;矿产资源调查强调对矿产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而忽视矿产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地质调查强调地质环境问题对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而忽视其对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为此,在评估地质环境效用过程中,不仅要评估其资源价值,还要评估其生态价值,全面反映地质环境的实际价值。
图5-13 地质环境调查的填图—监测—建模体系框架
(四)在问题应对上,实现从偏重事后应急向事前预警转变
由于地质环境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累积性、难控性和一旦酿成地质灾害的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目前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还远不成熟。受地质环境调查程度低、监测站点缺乏、历史资料积累少、技术设备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工作,例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灾害预警、地震活动预测等,至今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难以做到准确的定量评估和预报预警。以往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摸底性调查、地下水资源的现状调查等方面,而对地质环境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等机理研究显得薄弱。虽然有一些专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实际中调查与研究也有所结合,但是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深度、广度仍非常局限。为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需要实现从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后的综合治理向有预见性的事前调控转变,从单纯的技术调控向系统的技术、政策、制度等综合调控转变。
(五)在组织实施上,实现从单纯依赖地质部门向联合大地学部门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地震等资源环境部门,又涉及发展改革、工业与信息化、建设、科技等社会经济部门。国土空间具有多重功能与属性,各个部门管理职能在实现过程中,往往存在空间重叠与功能冲突的情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仅需要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推进本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需要各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与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支撑,地质环境调查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一要求,一方面要责无旁贷做好岩石圈的地质框架构建与地质过程研究,另一方面要遵循地球关键带的框架,主动联合其他资源环境机构推进地球表层圈层的调查与研究,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
(六)在国际视野上,实现从偏重解决国内问题向积极参与全球地质环境治理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国际社会期望我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同时我国也有更多的意愿和能力来分担更多的国际公益事务。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家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过去,在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中,强调通过国际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与经验来解决国内的地质环境问题,而较少参与全球层面的、跨国区域层面的重大国际项目,解决国外的地质环境问题。根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以及其他国际环境保护需要,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地质环境治理,通过科技合作、技术支持等形式,加强全球性、跨国性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推动全球环境保护行动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参与全球或区域地质环境治理,服务和支撑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④ 请问学地质专业的出来做地质灾害治理方向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前途一般进哪些单位
可以去地质队呀,去地质队应该待遇还不错,就是辛苦,但是一份劳动一分收获。
⑤ 地质灾害评估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掌握了不少的东西,在以后的发展上是否可以考取一些证书或是别的成就
我也是学地质出身的,现在在铁四院地路处工作,我今年刚拿到注册岩土证,这个可以考的,作用很达
⑥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地质调查与开发方向)毕业后是干嘛的
一般是进入每个省的地矿局、地科院、地调院里做区域地质调查。
你这个专业非常好。
好好学习专业课吧。
祝你找个好工作!
⑦ 地质灾害调查属于环境地质调查吗
两个侧重点不一样!地质环境调查的重点主要是环境方面!而地质勘探的重点主要以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为主!前者主要通过地质而为环境服务!而后者主要以找矿或者评价某区域地质为主!后者包含前者
⑧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
完成抄全国1∶1万工程地质调查1127平方千米,1∶5万工程地质调查6530平方千米,1∶5万灾害地质勘查2200平方千米。各地成功避让各类地质灾害920起,安全转移37926人,避免财产损失5.5亿元。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同比减少12%,直接经济损失减少42.7%。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地面沉降主动防治和科学管理的决策机制。重庆巫山、奉节建立了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示范站,为三峡工程库区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以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的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和以区域地质灾害监测为基础的江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西南山区城市、东南台风暴雨型、西北黄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工作取得良好进展。“万村培训行动”成效明显,云南昭通成功预报盐津滑坡,避免2011人伤亡;四川达州成功预报青宁乡岩门村滑坡,避免2251人伤亡。
⑨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内容: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内岩爆、坑道突水、突泥、容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⑩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按照精度要求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求解
①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②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③1:1万重点城镇地质灾害调查
④根据需要,不同比例尺,地质灾害专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