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钟自然中国地质学会

钟自然中国地质学会

发布时间: 2021-02-23 05:54:55

中国地质学会的理事成员

届 次年 度理事长(会长)秘书长(书记)11922章鸿钊谢家荣21923丁文江谢家荣31924翁文灏孙云铸41925王宠佑孙云铸51926-1927翁文灏周赞衡61928丁文江李四光71929李四光孙云铸81930朱家骅孙健初91931翁文灏孙云铸101932 —1933李四光孙云铸111934谢家荣孙云铸121935叶良辅杨钟健131936杨钟健黄汲清141937杨钟健黄汲清151938黄汲清田奇x161939李四光尹赞勋171940尹赞勋黄汲清181941翁文灏朱 森191942朱家骅计荣森201943孙云铸尹赞勋211944李春昱尹赞勋221945李四光尹赞勋231946 —1947谢家荣尹赞勋241948俞建章尹赞勋251948 —1949李春昱尹赞勋261949 —1950李四光孙云铸271951李四光孙云铸*1952孙云铸王鸿祯281953李四光王鸿祯291954 —1956李四光侯德封301957 —1962李四光侯德封311962 —1979李四光朱效成321979 —1982黄汲清王泽九331982 —1988程裕淇王泽九341988 —1992朱 训王泽九351992-1997张宏仁赵 逊361997 -1999宋瑞祥王弭力372000 -2005田凤山王弭力382006-2008孙文盛朱立新382008-2011徐绍史朱立新392011- 今徐绍史朱立新

㈡ 第四部分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科学普及SCILNTIFIC POPUEARIZATION

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以“世界地球日”、“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围绕服务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珍惜地球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动员和组织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多种方式宣传地学科技知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43个“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与《科技日报》联合开设“地球日走近地球”专栏,分别登徐绍载史理事长及四位专家的署名访谈文章

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徐绍史理事长在《科技日报》第一版发表专栏文章

(《科技日报》2012年4月18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到地质公园来阅读地球——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 姜建军

(《科技日报》2012年4月19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山公园:绿了荒山醉了游客——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

(《科技日报》2012年4月20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灾害,要“防”也要“用”——访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

(《科技日报》2012年4月21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保护地下水“防”重于“治”——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石建省

(《科技日报》2012年4月22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更有多家媒体相继转载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举办地学科普电影专场活动

4月20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地质礼堂举行纪念第43个“世界地球日”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科普电影专场活动,共同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处长吴小林,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宝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质矿业部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程爱国,以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有色金属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土地学会等有关单位领导,展览路街道居民,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健康卫视等媒体记者,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师生代表等共5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主持。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倡议,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资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把节约资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让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成为未来人们的社会风尚。钟自然总工程师在致辞中指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就是提高大家对国土资源国情国策的关注和认识,倡导珍惜地球资源,提高忧患意识,让转变发展方式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让地质找矿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吴小林处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以“世界地球日”为活动载体,举办群众性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代表倡议,传承环保精神,弘扬科学理念,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领跑者。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活动仪式上,主席台领导向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社区居民代表赠送《环境的危机》、《认识能源》等科普书籍,随后放映地学科普电影《危机在哪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在北京举办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

4月21日,中国地质学会举行纪念第43个“世界地球日”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科普宣传活动,共同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副部长纳翔,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宝亮,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副主任连长云,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出席仪式。应邀参加活动的还有来自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矿业报的媒体记者及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师生代表等共1000余人。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地学哲学研究分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环境学会、北京紫竹院公园等单位,结合工作特色和公众兴趣,在活动现场设置了主题展览,介绍我国资源概况、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宝玉石标本等有关实践及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找矿成果,普及有关地球科学知识。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出席活动并观看科普展板

李金发副局长、连长云副主任与朱立新秘书长观看展板

紫竹院公园领导观看科普展板

郝梓国专职副秘书长作讲解

活动现场

免费发放科普书籍

标本展示

现场知识问答

活动仪式上,主席台领导向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紫竹院公园团委代表赠送《环境的危机》、《认识能源》等科普书籍。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参加国土资源部“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

4月22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部分专家、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备组成员及中国地质大学在校学生共计20余人参加了国土资源部在北京世纪坛举办的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会场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杨文志部长应邀出席活动现场。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7月25日,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在吉林省长春市开营,来自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余名优秀中小学生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夏令营活动。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在开营仪式上发表讲话,吉林大学韩晓峰副校长、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尹军副主席分别致欢迎辞,朱立新秘书长主持开营式。出席开营仪式的领导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夏令营总营长 孟宪来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 夏令营副总营长 朱立新

吉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夏令营副总营长 韩晓峰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尹军

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郭文秀

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兴洲

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专员、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孙英男

吉林省地质资料馆馆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宁克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戴世和

吉林大学博物馆馆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金利勇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赵志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刘忠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副总队长兼总工、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刘小楼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副局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张文博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处处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张俊生

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产业处处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陈迹

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科技处处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徐宏节

出席开营仪式的领导

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高度重视本次夏令营,要求与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认真筹备,精心组织,明确职责,保证安全,圆满完成夏令营的各项活动。中国地质学会认真筹划,周密安排,在吉林省地质学会、吉林大学等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组织了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实地考察和参观了大阳岔寒武一奥陶系界限层型剖面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池、大峡谷地下森林公园、十五道沟玄武岩大峡谷、杨靖宇烈士纪念馆、松花石艺术馆、中朝边境、伪皇宫、长春地质宫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期间,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专家全程陪同讲解,并就地学基础知识、古生物等相关内容做了专题科普讲座,辅导营员们撰写了地质小论文。营员们在饱览祖国壮丽山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获得了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地学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意志,增进了友谊,接受了地质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锻炼。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开营仪式

丰富多彩的夏令营生活——学习娱乐两不误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硕果累累的夏令营——闭营仪式

本次夏令营评选了优秀营员奖、优秀小论文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个人奖,鼓励奖颁给了10岁及以下的小营员。闭营仪式上,营员们的文艺表演更是精彩纷呈。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夏令营活动应急预案、活动手册、《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教育新闻网、新华新闻、凤凰网、《吉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参加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活动

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中国地质学会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

5月12日,中国地质学会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统一要求,在北京市莲花池公园围绕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注重结合当前地学热点问题,采取通俗易懂、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包括应急包展示及讲解、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地质灾害知识问答及地质标本的展示等,并制作了11块有关地质灾害及其防御的展板供公众参观学习。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首次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科普产品博览会

设立地质灾害家庭应急设备展示、宝玉石咨询与鉴定和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三大展台

11月23—25日,中国地质学会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安徽省政府共同主办,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和芜湖市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陈希出席并讲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徐延豪出席并参加了展会有关活动。

中国地质学会领导委派学会秘书处专人负责,结合当前地学热点,设立了宝玉石咨询与鉴定、家庭应急设备展示和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三个展台;制作了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和宝玉石宣传展板,地质灾害家庭应急宣传折页及我国世界地质公园DVD宣传光盘;购置了灾害家庭应急设备和科普书籍等,并邀请地学专家向参观群众针对科普知识进行现场讲解。内容上更加突出科技服务民生、凸显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并举发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应用,展品亮点纷呈。

历时三天的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厂商、院校及全国学会1300余家,对外展示的科普产品达2万余件,观众110万余人次,中国地质学会在本次科普博览会上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政府和参观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地质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科普活动亮点纷呈

中国地质学会积极调动和发挥各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的自身优势,结合地学热点问题,创新活动形式,开展通俗易懂、公众喜闻乐见的系列科普活动。

1.甘肃省地质学会——“世界地球日”大学生演讲比赛

2.安徽省地质学会——在广场设立大型科普宣传咨询点

3.湖南省地质学会——面向中学生作科普报告会

4.辽宁省地质学会——向小学生赠送科普图书

5.新疆地质学会——面向干部、群众、学生开展科普讲座

6.四川省地质学会——第五届大学生“世界地球日”主题演讲大赛

7.洞穴专业委员会——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岩溶地质馆

8.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接待参观人员,讲解海洋地质知识

9.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世界地球日”地铁四号线展板宣传

10.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开展“翠华山地质科普行”活动

11.徐霞客研究分会——“第七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在徐霞客故里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隆重开幕

12.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来自湖南省邵阳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图书馆等单位的近500名参观者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㈢ 年度重要活动

徐绍史部长与汪民副部长来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

2月2日上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一行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进行调研。徐绍史、汪民视察了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研究重点实验室、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听取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张陟对全院工作的汇报,并与李廷栋、陈毓川等院士、专家进行了调研座谈。徐绍史对中国地质科学院50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加强科技和人才建设。汪民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要做好地质工作,需要加强地调和科研的结合,把调查和科研工作统一部署,回归地质工作本来面目。

徐绍史部长听取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汇报后做讲话

徐绍史部长与汪民副部长来中国地质科学调研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4月1~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两会、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精神,系统回顾了2007年工作,周密部署了2008年工作,提出“解放思想、服务大局,建设一流地学科研机构”的目标,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站在推动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高度,研讨了事关中国地质科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此次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任务、求真务实的大会。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科技部政体司体改处处长翟立新出席会议并作讲话。中国地质科学院老领导陈毓川院士、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彭齐鸣出席会议并作发言。出席大会的领导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钟自然副局长、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负责人等。沈其韩、裴荣富、赵文津等部分院士应邀出席会议。院领导班子成员,所党政领导,院各处室负责人及各所有关处室负责人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张陟主持,朱立新常务副院长作题为“解放思想、服务大局,努力实现建设一流地科院新跨越”的工作报告。会议期间还套开了院2008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会议,院2008年外事工作会议,讨论修改了《院外事工作管理办法》;对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进行了表彰;签订了党风廉政、安全生产、保密工作、社会治安与综合治理责任书。

最后,张陟书记做了会议总结并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建设一流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8年院工作会议大会

2008年院工作会议总结会

2008年院外事工作会议

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动员大会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心灵感言暨整顿作风增强执行力交流大会上局(李明祥)、院(张陟、董树文)领导、卢耀如院士与凯旋而归的四川灾区考察专家组成员合影

地质研究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中央部署,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2008年3月~2008年8月)。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作为河北省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08年9月~2009年3月)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整个试点工作过程中,院、所党委始终坚持以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核心,以解决思想认识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主线,重点解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基层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用利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把理论学习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整顿作风、增强执行力”两个学习大讨论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结合,使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与做好本职工作、推动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广开言路,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各单位学习利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各自的活动方案,圆满完成了既定动作和自主动作,通过此次试点活动,凝聚了人心、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完善了制度、解决了部分问题,取得了预期成效,为推动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矿产资源研究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

地质力学研究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

组织参加第39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2008年4月22日,第39个“世界地球日”当天,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主会场布放了30块展板,宣传2007年度院十大科技进展和重点实验室,普及地学知识,11个重点实验室和李四光纪念馆对外开放,部、局领导及50余名大学生、社会公众来参观。

第39个地球日社会公众参观我院展板

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

由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承办为期3天的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于2008年11月8~10日在北京胜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主攻深部,挺进西部,走出国门,为国家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钟自然宣读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的书面讲话。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毓川院士致开幕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毛景文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

国内5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勘查及矿业部门单位的700余名代表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的12名国外矿床学家参加了本届会议。开幕式后陈毓川院士、翟裕生院士、美国地质调查局David Leach博士做了大会报告。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372篇,会议共计327人次对21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内容涉及区域成矿规律、矿床成因、成矿模拟与实验、找矿勘查理论与方法、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和资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等矿床学各个研究领域。会后部分专家学者分别到胶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江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从本次大会看,成矿研究具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成矿理论研究从单个矿床到成矿系列、成矿系统转变;二是符合中国地质实际的成矿理论初步形成,成矿基础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三是找矿勘查与成矿理论的结合更加紧密;四是勘查技术和评价方法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会议首次评出了15个“优秀青年学生学术报告”,对青年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并颁发证书。

第九届矿床大会会议现场

陈毓川院士在第九届矿床会议上发言

会议代表野外考察

本次大会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发起和承办。矿产资源研究所领导王瑞江、张佳文、王宗起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矿产资源研究所有关部门参与了大会服务。在同时召开的本届矿床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决定第十届全国矿床会议将于2010年在吉林长春举行。

中国地质科学院保密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8年5月29~3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保密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院及各研究所(中心)办公室、科技处、资料室、网络管理等部门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国家保密技术研究所所长杜虹教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研究员印洁分别主讲了《增强信息安全保密意识,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地形图保密及应用》。会议还邀请了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资料处刘斌处长作了关于《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的学习辅导,解答了与会人员的有关问题。部办公厅秘书处景天辉处长结合当前国土资源部门保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就如何做好保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会上,各单位还简要汇报了本单位的保密工作情况,交流研讨了有关工作经验,提出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工作建议。朱立新常务副院长作了会议总结,对进一步做好保密工作要求,全体职工要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各单位要坚持加强保密宣传,切实落实保密责任、完善机构,不断完善相关保密制度。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保密工作研讨会现场

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期评估检查会在北京召开

2008年9月26~28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2007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期评估与检查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廷栋院士、赵文津院士、郑亚东教授、刘传正等专家和院党委书记张陟、常务副院长朱立新、副院长董树文、纪委书记王洁,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主任叶建良参加了中期评估与检查,项目负责人、院属各单位科技处管理人员等40多人参加了会议。17个项目组依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汇报了一年来的科研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与会领导、专家认真听取了各项目组的汇报,就工作进展、科研经费运行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并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经专家、领导评议,地质研究所曾令森研究员负责的“碰撞造山带的深熔作用及其构造动力学与成矿效应的研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汤丽玲高级工程师负责的“矿物学方法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中的应用”2个项目获中期评估优秀,其余15个项目均评为良好;11个项目财务执行情况良好,6个项目财务执行情况中等。本次会议是院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第一次进行中期评估与检查,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积累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经验,为做好下一步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期评估检查会议现场

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的主要领导

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的主要领导如下:
(一)姜大明,男,汉族,1953年3月生,山东荣成人,197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哲学学士。现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二)库热西·买合苏提,男,维吾尔族,1960年3月生,新疆皮山人,1977年1月参加工作,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党组书记。
(三)汪民,男,汉族,1956年11月生,河北磁县人。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4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四)王世元,男,汉族,1955年12月生,内蒙古通辽人,管理学硕士,土地估价师。1974年6月参加工作,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五)赵凤桐,男,汉族,辽宁辽阳人,1954年12月生,1973年2月参加工作,大学普通班毕业,工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
(六)张德霖,男,汉族,1958年12月生,山东荣成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专职)。
(七)钟自然,男,汉族,安徽桐城人,1962年8月生,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现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
(八)王宏,男,汉族,1963年5月生,山东青岛人,199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海警局政委。
(九)严之尧,男,汉族,1958年1月生,海南文昌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专职副总督察,总规划师。
(十)王广华,男,汉族,1963年1月生,河南荥阳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十一)曹卫星,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㈤ 怀念我国地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李捷先生

陈梦熊

( 国土资源部)李捷先生 ( 1894 ~1977) ,号月三,河北成安县人。1913 年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所讲习所,经过三年学习,1916 年毕业,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从此开始献身地质事业。他是我国第一批由本国培养成长的地质学家,是我国地质界的老前辈,也是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李捷先生离开我们将近 30 年了,但他对中国地质事业作出的贡献,永远长存,我们仍然时常怀念他。

一、中国最早一批由本国培养的地质学家

地质科学作为一门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在我国发展较晚,实际上仅创始于 20 世纪初期,20 世纪前,不少外国的地质学家,捷足先登,相继到中国开展具有探险性和开拓性的地质考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人庞培利 ( R. Pumpelly,1923) 和维里士( B. Willis,1857 ~1944) ,德国人李希霍芬 ( F. von Richthofen,1833 ~ 1905) ,俄国人奥勃鲁契夫 ( B. A. Obrechev,1863 ~ 1956) 等。通过他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不少重要成果,初步建立了中国的地层系统与构造轮廓,以促进中国早期地质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 年孙中山组织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设置了地质科,聘请由日本留学归来的章鸿钊任科长。这是中国在政府内最早出现的一个管理地质工作的专业机构,为了培养地质人才和开展全国地质调查工作,1913 年在北洋政府工商部建立地质调查所,并聘请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丁文江担任第一任所长。但因缺乏地质人员,无法开展工作,因此同年设立了地质研究所,其主要宗旨是开办一个地质讲习所,专门培养地质人才,由章鸿钊亲自担任所长,并邀请丁文江、翁文灏等担任教职。1916 年讲习所的学员结业以后,丁文江继续担任地调所所长,直到 1922 年,翁文灏继丁文江之后担任第二任所长至 1937 年为止。所以章、丁、翁三人,被认为是开拓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也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

地质研究所一共招收了30 多名学员,经过三年的学习,1916 年6 月,共有21 人完成全部学业,其中 18 人取得毕业证书,全部到地调所担任调查员。其中除李捷先生外,还包括谢家荣、叶良辅、王竹泉、李学清、刘季辰、周赞衡、谭锡畴、朱庭祜等,成为我国最老一辈的著名地质学家。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地质专业队伍,开始在全国展开区域地质矿产的调查。从而结束了中国国土上长期以来只有外国人从事地质调查的可悲局面。由此可见,地质调查所与地质研究所虽同时成立于 1913 年,但实际上是一个空架子,徒有虚名。一直到 1916 年,讲习所学员结业以后,地质调查所才真正成为一个实体,而地质研究所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李捷先生对早期地质事业的主要贡献

李捷先生 1916 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开始从事地质工作,前后长达 60 年之久。在此期间,按其主要经历,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①地质调查所工作时期 ( 1916 ~ 1928) ;②地质研究所工作时期 ( 1928 ~1945) ; ③地质部、水电部工作时期 ( 1949 ~1977) 。

1. 地质调查所工作时期 ( 1916 ~ 1928)

地质调查所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区域地质调查。1916 ~ 1919 年他完成河北西部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著有 《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 ( 附地质图) ; 1920 年他与朱庭祜调查井陉铁矿,著有 《直隶井陉县地质矿产》( 附地质图) ; 1923 年与叶良辅在安徽省调查,著有 《安徽泾县、宣城煤田地质》等调查报告。以上调查报告是 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最早发表的一批代表性成果,具有典范性和带头作用。

地调所成立之初,章鸿钊就制定了一个编制全国地质图的全面规划,主要包括比例尺1∶ 300 万的全国地质图和 1∶ 100 万的分幅图,计划在 20 年内完成。20 世纪 20 年代按计划先后完成 1∶ 100 万的分幅图 《北京济南幅》( 谭锡畴主编,1924) 、《太原榆林幅》( 王竹泉主编,1926) 和 《南京开封幅》 ( 李捷主编,1929) ,成为中国最早出版的三幅正规1∶ 100万的分幅图,为进一步开展编图工作树立了样板。1936 年专门成立了以所长翁文灏为主任、黄汲清为副主任的中国地质图编纂委员会,计划在三年内继续完成 1∶ 100 万的分幅图共 7 幅。但因抗日战争影响,拖延到 1945 年抗战胜利后,才在黄汲清的直接领导下,于 1950 年完成了 1∶ 300 万的中国地质图和 1∶ 100 万的分幅图 14 幅。

1927 年所长翁文灏派李捷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的代表,协同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具体负责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地形、地质测绘和发掘工作。参加发掘工作的民工达 60余人,共获各类化石 500 余箱,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大量化石标本中,步林发现了一颗保存完好的人牙化石。经古人类学家步达生鉴定,认为是一成年人的左下齿,并建议命名为 “北京中国猿人”或译为 “中国猿人北京种”,俗名 “北京人”,这一名称一直被引用。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他对 1 号洞穴内的堆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性描述和地层划分,同时对采集的大量标本进行实验室内的分析测试与显微镜鉴定。如颗粒结构、矿物成分、重矿物含量以及化石分类与化石层位的分析比较等,为进一步发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李捷由于工作调动,在周口店工作不到两年时间,但收获很大,成绩突出。著有《周口店化石层》及 《周口店采集研究的经过》等重要论文。李捷离开后,杨钟健、裴文中与贾兰坡等接替他的工作,继续开展周口店的发掘,并于 1929 年 12 月,首次发现一个完整的头盖骨,消息传出后,一时震惊全世界。

2. 地质研究所工作时期 ( 1928 ~ 1945)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捷应聘转入研究所。在所长李四光的领导下,曾先后与舒文博、俞建章、朱森、张文佑等合作,在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以及江苏等广大地区,开展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著有 《湖北蒲圻嘉鱼咸宁崇阳武昌等县煤田》、 《湖北蒲圻咸宁崇阳武昌等县地质》、《秦岭中段地质调查纪略》、《湖南武岗至广西柳州之地质》、《广西马平附近之地质》、《宁镇山脉地质》、《广西西南之茅口灰岩》、《广西罗成黄金寺门附近地质》、《湖北矿产调查》等报告,为开发上述地区的矿产资源,提供了大量基础性资料。

3. 地质部、水电部工作时期 ( 1945 ~ 1977)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老曾回河北省担任建设厅厅长,对促进水利建设,颇多建树。新中国成立,1952 年他回地矿部门,一度担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总工程师; 1956年应水电部要求,从地质部调水电部勘测设计总局,任地质总工程师。这一时期,李老虽进入古稀之年,但仍精神焕发。他不辞辛苦,曾先后到河南陆浑水库、云南毛家村水库、福建东张水库、陕西宝鸡引渭工程、甘肃昌马水库、青海西宁北山寺电站、黑龙江镜泊湖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测,足迹遍及全国,为发展我国的水利建设和工程地质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三、李捷先生与第四纪冰川研究

早在 1921 年,李四光先生率领北大地质学系学生,在河北太行山和山西大同等地区进行野外实习时,第一次在国内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有关论文。20世纪 30 年代,李四光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大量冰川遗迹。经详细调查,于 1937 年发表专著 《冰期之庐山》,被认为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经典著作。但是他的这一新观点,当时受到国内不少地学家的质疑,而且部分外国著名学者,也表示难以接受。因此长期以来冰川问题成为学术会议上热烈讨论的焦点之一。

20 世纪 30 ~ 40 年代,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所长李四光领导下,又在西南地区组织开展冰川遗迹的调查,而且在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有许多新的发现。李捷在鄂西海拔 1000m 左右的山区,发现许多典型的冰川现象以及棕红色泥砾的分布,他认为可与江西庐山期冰川相对比,在 1939 年的 《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论文 《鄂西第四纪冰川的初步观察》,成为早期冰川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李捷调回地质部工作,同我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同室还有朱庭祜老先生和姜达权同志。两老两少,十分融洽,经常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地质问题,其中谈论最多的,恐怕就是冰川问题了。李老谈兴最高,对冰川有狂热的兴趣。特别最爱谈论北京的冰川遗迹,而且带领我们到模式口、八大处、三家店等处,观察各种冰川现象。

1962 年,他又多次专门到密云水库以及平谷、延庆等地,进行冰川考察。虽已年迈体弱,但仍兴致勃勃,跋山涉水,乐此不疲。他认为密云水库地处东西向构造带,但形成北东向的槽谷地形,附近冰川地貌显著,在坝址勘探时,曾发现第四系底部分布棕红色泥砾,深信这类槽谷是在中晚更新世时期,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在延庆地区,看到永宁、怀来等盆地,由东北向西南成串珠状分布,槽谷状地形十分发育,第四纪沉积由二三十米逐渐增加到二三百米,其中早更新世湖相泥河湾组被中更新世的泥砾层所覆盖。由此可见,第四纪冰川遗迹,不仅在山区到处可见,而且在平原地区也广泛分布。

1958 年他曾到三门峡对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调查研究,著有 《河南陕县三门峡第四纪冰川遗迹》和 《三门峡地区三门系地层及冰碛物研究》等论文。三门峡附近主要分布三门系,原三门峡地质队曾将三门系按岩性由下至上划分为 5 层,经李捷实地调查,发现5 层中除 2、3、4 层为比较典型的湖相沉积外,在第 1 及第 5 两层中,均发现带有条痕状或丁头状擦痕,分选极差,无明显层理的泥砾层; 并发现泥砾层下的粘土层中,具有冰川作用形成的表层褶曲错动现象,或形成光滑的冰溜面,很难用其他原因来解释。他认为第5 层不整合覆盖在所有较老地层之上,大致相当宝鸡等地所见老黄土层下的底砾石层,应是三门系的上限,而第 1、第 2 层之间的冰碛泥砾层,应为三门系的下限。这一新的发现对这一地区第四系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第四纪冰川问题,虽然至今仍存在不同观点,但通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调查研究,特别是结合大量勘探工作,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第四纪冰川确实存在,不仅在北方有,同样在南方也有; 不仅在地表能看到,而且地表下也有广泛分布,例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北京地区、川西平原以及桂林附近,都发现山前有些地方有多层泥砾层的分布。冰期的划分,也由最初的 3 期增加到 4 期,又由 4 期增加到 5 期。因而冰期的下限,也由 200多万年,扩大到 300 万年以上。

第四纪冰川研究与许多兄弟学科密切相关,所以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主要是:①古冰川与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 ②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区域对比; ③第四纪底界的确定; ④第四纪岩相古地理与地貌的深变; ⑤古人类的演化; ⑥第四纪新构造的研究; ⑦冰期与海进、海退的研究; ⑧古冰川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

李捷先生是中国最早参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少数老地质学家之一,而且终生对冰川念念不忘,称得上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带头人与开路先锋。

四、结束语

李捷先生是我国第一代由本国培养成长并有重大贡献的地质学家,从事地质工作 60余年,把毕生精力献给他所热爱的地质事业,硕果累累,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不愧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与奠基人。

早年他在地调所与地研所工作期间,完成大量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大量基础性资料,特别在河北、安徽、湖北、湖南与广西等地,对区域地层与矿产资源颇多研究,造诣甚深。他在周口店参与北京猿人的发掘工作,以及在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晚年不顾年老体衰,依然跋山涉水,踏遍全国,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和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李捷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毕生追求真理,为人热情坦诚,光明磊落。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业绩将永载中国地质事业的史册。我们永远怀念他!

㈥ 缅怀中国地质事业百年发展史上位“殉难”的地质学家

吴凤鸣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一、引言

中国地质事业起步较晚,基本上是从西方引进而来。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质;二是民族矿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生产技术落后,规模不大。

早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进程中,突出三个特点:①近代的学理论思想的引入;②借鉴与吸收外国地质学家来华进行地质调查的经验和成果;③派留学生去国外“取经”,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师出高徒”效应。

截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仅有 2~3 种矿已探明储量,地质矿产专家近 200~3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实施与连续完成《宏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在20世纪中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已从弱到强,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形成了各学科配套、各兵种齐全的百万大军;在自然矿产利用方面,截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现矿产170余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60余种,拥有矿产基地12万多处,创建矿业城市300余座;其中A、锡、锑,以及稀土元素矿等居世界储量第一位,矿产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铁、铜、铅、锌、铝土矿等金属矿虽然也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58%,多为贫矿,实际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产量是我国突出优势,已早有共识,石油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就从“贫油国”进入产油大国,据我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资料:全国石油资源总量1086亿t,天然气56万亿m3,由于我国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估计可找到的石油量为650亿t,的资源量25万亿m3,探明率仅为24.6 %。

在地质科学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学理论的创立及其学派的形成,早为国际同行所共识,近期在令人瞩目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陆动力学,造山带深部构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国成矿理论方面,新的区域成矿论,指导与促进找矿的突破,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为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

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勘探技术方面,早已实施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运用先进科技成果:航空遥感、卫星、GPS、红外光谱、远程会商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

综观上述,当前我国地质事业已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跨越,在展示辉煌成就的同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英勇事迹,以A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就更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笔者基于这一目的,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查寻史料,选定10位“殉难”的地质学家作如下的简介,限于所掌握史料,敬请同行补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军”参谋长《地学杂志》主编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学家、中国地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09)、《地学杂志》主编。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于南通,1904年投身于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师学堂北洋法政学堂任教,是李大钊同志在法政学堂的老师,多有影响;武汉起义后在北方发起“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担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进军京津途中被叛徒出卖,在古冶被捕,坚贞不屈,惨遭杀害,1912年1月7日殉难,享年44岁。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张謇书写墓志铭:“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显龙山滦州革命纪念园内,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国民政府授予国葬,追赠为上将,并决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纪念碑。

三、中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区域地质学家赵亚曾

照片2 赵亚曾(1898~1929)

赵亚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于河北蠡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期间勤奋努力,思想进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赏识。在校期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进步刊物《晨报》副刊“科学世界”专栏上,连续发表地质古生物基本理论知识25篇论文,显示出才华“初露锋芒”。1923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历任调查员、技师、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间,遍及大江南北以及边远山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与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学研究奖励金。6年间发表论文和专著20余篇(部),共百余万字,主要有:《中国长身贝科化石》,《中国石炭纪及二叠纪石燕化石》,《中国北部太原系之瓣鳃类化石》等,被古生物学同行奉为奠基性经典之作;在地层方面:专著《华北古生代煤地层的分类和对比》,对建立华北含煤的层序、时代归属和对比奠定了基础;《扬子江峡谷的中生代》、《中国北部太原群的时代》、《秦岭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与黄汲清合作)等都是开创性的成就;在大地构造方面,发现阿尔卑斯型“飞来峰”构造,揭开了龙门山深断裂的奥秘。

1929年,由丁文江组织的“川广铁路沿线地质考察”大型专业考察队,同黄汲清由陕西越秦岭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艰险,老一辈地质学家们为中国地质事业,不畏艰险,显现出勇于牺牲的精神。赵亚曾11月15日进入昭通县境25里闸心场住入佛德盛客栈,夜间遭遇土匪抢劫,为保护已获得的沿途考察地质矿产资料和图件,与匪徒进行了周旋和斗争,不幸惨遭杀害,献出了年仅31岁年轻有为的生命。噩耗传出,地质学界一片悲愤,许多老一辈地质学家,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灏等,都为这位颇有造诣的年轻地质学家的不幸牺牲,痛心而惋惜,并留下许多挽词与诗篇!中国地质学会为表彰与纪念赵亚曾为地质考察殉难,特设赵亚曾研究补助基金,奖给对中国的质古生物学作出贡献的学者,从1932~1949年,已有22人获得奖金,其中包括黄汲清院士等十余名院士在内。

赵亚曾殉难后,在原地质调查所旧址(北京兵马司15号院内)树立有“赵亚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辽宁本溪市标准地层剖面前树立“赵亚曾汉白玉雕像”,以缅怀他在1926年创建的本溪牛毛岭中石炭统本溪组地层剖面。

四、中国地质事业创建者、多维学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维科学家,地质学界誉为“地学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对中国早期科学建设多有贡献,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以4篇《科学与玄学》战斗性论文战胜玄学派,为弘扬科学思想,捍卫科学精神作出贡献。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苏泰兴人,字在君,5岁时进私塾馆,寓目成诵,喜爱诗词,11岁撰成《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13岁时以一篇《汉武帝通西南论》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学,1904年转赴英国,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毕业回国,获得“格致科进士”;1913~1916年任地质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的摇篮,拉开中国地质矿产调查的序幕。

他是中国地质矿产调查早期的先驱者,1911年回国途中,进入云南,取道滇黔湘驿道进行地质矿产考察,1913年对正太铁路沿线附近地质矿产作了系统调查,发表《调查正泰路附近的质矿务报告》;1914年再去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考察,重点考察了个旧锡矿和东传统矿区;1928年受铁道部的委托,对川广铁路线地质做过调查;1929年组织大规模考察队,进行更系统的考察,取得丰硕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紧急矿藏勘探计划,受铁道部部长顾梦余的特别邀请,对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状况进行调查,12月份抵达湖南,湖南地质调查所派王晓青协同,连续在长沙、衡阳一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坚持亲下矿井,直到矿洞勘测,特别是对湘潭谭家山煤矿进行了更细致的勘测;在这次考察中,勘测了南岳的高度,凭吊了恩师龙璋纪念亭(咏诗一首)。当晚住入粤汉株韶段路局宾馆,由于连日野外勘察,过度劳累,又患伤风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药片,壁炉烟筒不畅,不幸煤气中毒,治疗过程,肋骨骨折,化脓后,引起发烧,经20余天的抢救与治疗,终无回天之力,于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师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岁。噩耗传出后学界一片哀悼,一些学界名流在不同报刊上发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别是地学界《地理学报》、《地质论评》发表了悼念专刊,其中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追念丁在君先生》长诗,感人肺腑,激动人心!

由于丁文江是地学界的一代宗师,早有《丁文江传》、《丁文江年谱》等专辑出版;在100岁诞辰、120岁诞辰时都举办过隆重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2009年,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专门举办了丁文江120 岁诞辰学术研讨会,笔者在会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学术报告,编入《地质学史论丛》第5号,地质出版社,2009出版这里就不再赘述。

值得追记的是,初步认定:湖南煤资源丰富,尤以谭家山、耒阳马田墟、宜章杨梅山、粤之乐昌狗牙洞等最有价值。其中谭家山为烟煤,可炼焦,而马田墟一带为华南最大煤田,均为无烟煤,杨梅山和狗牙洞两处煤田尚待进一步勘查,这些煤田距路线较远,运输不便。虽然是短短数日,基本上解决了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分布情况,为此“殉难”,他也付出了年仅49岁的宝贵的生命!

五、西南地质矿产学者吴希曾

吴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鲁,江苏淮阴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学,初攻农业化学,一年后转入地质系,主攻矿物学和矿床学,1935年毕业,考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同年,随同王曰伦、熊永先借调于贵州地质调查所,曾入巫峡,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乌江,深入苗寨,遍历黔东各县,除沿途测制路线图与地质考察外,更侧重于金属矿藏的勘测,经他研究过的有:溪万山场、大喇峒,晃县酒店塘、八寨、三河等处的朱砂矿,独山苗林、三河苗龙场、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处之锑矿;下江宰便之磁黄铁矿,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镇远等处的铅锌矿,清溪、平远、八寨、独山、三合永从等之铁矿,梵浄山之金矿,以及卢山翁项之油田。相继进行南岭地质调查,两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

照片4 吴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带开发煤田,2月8日他偕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王德森、测绘员李玉,从长沙出发,乘公路局客车,偱京滇国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阳县境山青铺(西距长沙约80km),军车横冲直撞,客车竟被颠覆,燃起大火,吴等三人,同归殉难,年仅29岁,以逾花甲老父地质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后,地调所所长翁文灏、黄汲清等,特在《地质论评》撰写悼念专文,并高度评价他长期在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对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特别是对震旦纪及下古生代变质岩研究,多有贡献。

在王曰伦先生指导下,总结有关贵州地质矿产资源考察报告多篇:诸如《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简报》,《贵州东部锑矿报告》(1938),《贵州东部铅锌矿报告》,《贵州东部铁矿报告》,《贵州东部朱砂矿》,《贵州梵浄山金矿》,以及《贵州炉山翁顶之油田初勘报告》等;还参与了贵州汞矿的调查与研究,湘西地质矿产调查等。

六、著名地矿师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岳阳人,自幼勤苦,岳阳中学毕业后,考入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采矿科,1921年毕业,考入东南大学,专攻地质学,从师湛溪矿师。1928年创“中华矿学社”主编《矿业周刊》,筚路蓝缕,多遇艰难,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农矿厅技师,主掌湖北矿产,以煤铁矿为主,兼任象鼻山铁矿处长,终日锐意操劳,成绩尤佳。1935年反对湖北当局出售铁砂给日本,辞职而去,仪表抗议,可见其高风亮节之美德。后受老师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贵州公路处处长,风餐露宿于曫烟瘴雨之境,虽非自己专业特长,工作勤奋努力,深得谌先生之嘉奖。

1936年夏,受资源委员会之聘,以专门委员之名,担任湖北灵乡铁矿探矿与开发之责,在任期间,常困于匪,几遭不测,均不顾自己安危,勘探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绩卓然。

1938年灵乡铁矿工作结束后,奉资委会之命,赴湖南筹备辰溪煤矿,经长沙,同吴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车赴常德,行至益阳山青铺,被军车撞翻起火,同吴希曾等一齐“殉难”,终年43岁。

王德森从事地质矿业十年,公而忘私,勤奋廉洁,充分发挥了地勘专业特长,受到广泛尊重。

七、我国少数地质矿产与矿冶采矿兼优的知名专家闫增才

闫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性格爽朗、坦荡,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矿务大学,后转入南开大学,专攻矿床学、采矿学、冶金学,1926年毕业,获得矿冶工程学士学位。先后在六河沟煤矿、山东华实煤矿、汉口扬子铁矿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29年参与创办东北大学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时,就读于列日大学(Universite de Lige),从师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专攻地质学与古生物学,1935年毕业,在我国矿冶采矿与地质矿产兼优者实属凤毛麟角。

回国后,先在中福公司任职,后为开发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层与构造的调查与研究,“七七”事变后,随同孙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矿从事煤矿开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为煤田,为嘉阳煤矿开发奠定了基础。1939年任西南经济建设研究所矿业研究员,拟定《西南煤铁研究计划》偕同李邦华、赵家骧调查川康煤铁矿产,足迹遍及宜宾地区28个县,编撰成《大宜宾区煤铁矿产调查报告》。

野外调查归来,身患重病未愈,由于公务需要,急赴重庆,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难,终年39岁。综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学贯中西,学识超群,勤奋努力,任劳任怨,是我国矿冶界与地质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赉志以殁,实可惋惜。

八、我国早期工程地质专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数度南迁,后居广东蕉岭,祖父辈两世侨居爪哇巴达维岛(今雅加达),经商,1910年生于巴达维岛,三岁丧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抚养,梅县广益中学毕业后,入上海暨南大学,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专攻地质学,1933年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由于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间,遍及宁镇山脉,考察了地层与构造;攀登过太行太华,以及一些地质胜境。

毕业后,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任职,从事于工程地质工作,最早参加四川地质考察团,相继参加西北考察团,赴陕、甘、宁、青、绥五省公路沿线地质工作;1937年,参加京滇公路周览团,1938年,调查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运,皖町八莫间之陆运;1939年勘查宜宾昆明间沿线地质矿产,1940年沿川滇东路(滤县至曲靖)及乐西公路(乐山至西昌)调查地质,1941年调查黔桂铁路沿线地质,对河池、南丹、独山等县境内隧道及涵洞施工计划,多有贡献。

同年,参加中印勘测队,由西昌出发经由云南之中甸入藏,顺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宝天铁路局专员亲赴宝鸡天水间研究隧道工程地质工作,行至徽县遭遇车祸,不幸殉难,年仅32岁。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国铁路线和公路线的勘测选线,沿线的桥梁与隧洞的设计,多半都处于他的手,是一位颇具潜力的工程地质的开拓者。同时对理论地质学也颇有造诣,如对全国12个自然区域的划分,河流袭夺与气候变迁的探讨,岩石与土壤之物理性质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约50种,1938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的《中国公路地质概论》,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区域、江淮平原、鲁东丘陵、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闽浙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等各区域的工程地质特征;就是考察报告,也是十分精湛,诸如《甘新公路地质调查报告》等。

林先生毕生喜爱旅游,走遍全国23个省区,行程30余万里,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年轻地质学家,英才早逝,实乃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损失!

九、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许德佑

许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苏丹阳人,苏州中学毕业(1927),青年时代爱好文艺活动,曾参加田汉、洪深主办的“南国剧社”并担任导演和编剧。193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获得文学学士;旋即赴法国巴黎留学,1931年进入巴黎蒙伯里大学地质系,从师著名古生物学家乔纳德(Jolend)专攻甲壳化石,从师门契柯夫(Men-hikoff)专攻珊瑚化石,成绩尤佳,被吸收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193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在法国地质学会会刊上就已发表两篇论文,受到称赞。

照片5 许德佑(1908~1944)

1935年学成归国,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晋升为技正,专攻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研究,颇有造诣。

曾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助理书记(1942),《会志》编辑(1937~1944),1941年兼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等职。

1944年4月,偕同陈康、马以思到黔西从事地质调查途中,在贵州盘县啨隆黄厂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质学家同时“殉难”,许德佑年仅36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许德佑短短十年间,足迹谝及江苏、湖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特别对贵州有关地质古生物调查与研究更深,著述丰厚,达74种(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为地层古生物,诸如:《中国南部三叠纪化石新材料》(1938)《中国南部海相三叠纪化石之研究》(1939)《贵州之三叠纪地层》等。

2006年9月30日,在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开园会上,特别追念了1944年许德佑、陈康、马以思在关玲发现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标本,1949年经穆恩之院士鉴定后,定名“许氏创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轻有为的地质学家陈康

陈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广东番禺人。1941年毕业于广东省文理学院博物系,其毕业论文《广东连县东部地质》,曾受聘于两广地质调查所,随同莫柱荪等赴乐昌九峰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发表《乐昌九峰地质》,经杨钟健审阅,特加赞赏,又经黄汲清、李承三的推荐,1942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随同许德佑研究贵州西南之三叠系,发表《贵州西南部三叠纪》、《贵州青岩化石之探讨》等。1943年响应黄汲清的倡导,参与了地质调查所化石标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艰巨的工作。1944年在贵阳参加了第20届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后,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调查,中途遇匪惨遭杀害,年仅29岁。

照片6 陈康(1916~1944)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十一、在校期间曾获得“朱森”奖学金的女地质学家马以思

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于黑龙江,“九一八”后迁回内地——上海。自幼好学聪慧,就读于同济高中,抗战后,随母返川。1939年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优异成绩毕业,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尹赞勋、许德佑的指导下,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曾发表《黔北桐榟县三叠纪动物群》。

照片7 马以思(1919~1944)

马以思女士自幼学习日文,通晓英、德、法、俄几国文字,经历学校考试,有28次获得第一名,实堪称著。因此,曾获得上海银行奖学金,林 森(主席)奖学金,是一位出类拔萃女杰。1944年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中途遇难,年仅25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其中突出女地质学家),从1944年起获得殊荣的女地质学家有:侯佑堂、池际尚(院士)、郝诒纯(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刘东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矿和管理才能的地质学家张莘夫

张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张春恩,出生于吉林德惠(今九台县六台村),其父张雅南贡生出身,攻读宪政学院法律专业,民国肇兴年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曾任徐世昌总统府顾问、国会众议院议员、国务院议员。受家庭影响,1919年到北平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曾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相识,常在一起畅谈救国的道理,“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北平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执旗领队,带头呼喊口号,颇有气势。1920年通过留美官费考试合格,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后又进入密歇根工科大学专攻矿冶,毕业后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

照片8 张莘夫(1898~1946)

1929年学成归国,由于热爱设家乡,主动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矿(今属黑龙江),出任矿长兼总工程师,由于他的地矿理论和管理才能,使俄国人撤离后几乎停产的煤矿,得以很快地恢复生产,日益振兴。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迫流亡关内,历任河北唐山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矿总工程师,甘肃天水煤矿矿长兼总工程师、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矿矿长、山西大学校长、中央实业部长、经济总署副主任等职;抗战期间,出任金属矿产管理处处长等职务,主持内地汞、锡、A等的金属生产,成绩卓越,展现出是一位颇有才能的地质学家。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莘夫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经济部东北行营工矿处副处长,负责东北工矿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带领技术人员(7人)赴抚顺,交涉接收抚顺煤矿,当时抚顺由民主联军管辖,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阳途中,行至抚顺以西李二石寨车站被劫往南山枪杀,终年48岁。

有资料说:毛主席得知张莘夫被害后,曾惋惜地说:张是世界上少数地质专家中之一(大意)。张莘夫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多次去北大图书馆共同探讨救国之道。

事件发生后,苏联、国民党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说法,由于当时东北地区处于苏军占领,内地各界对苏军拆迁工矿设备、机械行为,早有不满,加之,又揭露出损害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秘密签订,于是在2月11日内地各大城市:重庆、上海、南昌、北平、汉口、杭州等举行反俄示威大游行,要求苏军如期撤军。

张莘夫之子 张立刚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经常在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朱森(1902~1942)虽然不是死于地质矿产考察途中,但从追悼会上的众多挽联和挽词,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笔者也就借此对他做点滴介绍。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县,自幼聪慧,喜读中国古典诗词,奠定下良好的文学素养。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在校期间学习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学和的史学,教师中还有何杰、王烈、赵亚曾等,指导地质实习的还有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质基础教育。在校三年级时,发表了处女作《湖南郴县瑶林之古生代地层及动物群》(《会志》),博得好评。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间,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岭东段地质,南岭地质,南京附近地质,相继发表10余篇论文。

1934年,得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赴美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在地文学方面从师约翰逊(D.W.Johson),在地史学方面,从师凯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鲁大学,从师舒赫特(C.Schuchert),学习古生物学。1936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张更结伴,自驾车“汽车地质”历时两月,行程19560km,他们横穿阿巴拉契亚山脉,考察了大半个美国,了解认识各地地层与构造,还特别研究了科罗拉多大峡谷、黄石公园、大盐湖等地质名胜。

十四、结语

以上12位地质学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质矿产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难的,其中有的是年仅20余岁的初露头角地质学家,为国家勘查矿产资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回顾我国地质矿产事业近百年发展史之际,用最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一方面表达对他们的深切缅怀,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当年艰苦创业精神,发扬他们勇于承担任务,不怕牺牲的美德。这也是笔者花费近半年的时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㈦ 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中国地质学会周年点滴回顾

浦庆余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年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有许多往事值得回顾和纪念。作为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的专业委员兼职副秘书长8年,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专职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学会工作人员,更有许多话要说,为中国地质学会更加符合“由中国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成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的原则,尽一份责任。特选择会员、理事会和会章三个问题,作些点滴回顾和粗浅分析,以求教诸会员。

一、一份会员名录的启示

1948年2月,中国地质学会刊印了一份会员名录,编者按语写道:

本会理事会于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决议:“会员会友未履行其义务两年者,本会认为自动退会,并在南京中央日报刊登广告催交会费,至年终尚未交纳最近二年以上之会费者即作退会论。如继续履行义务,当随时恢复其会籍。”兹本会已于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报通知此项决议;此次会员录即遵照前项决议编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纳会费满二年致未编入此次新会员录内之会员会友,一俟补交会费,即随时恢复其会籍(永久会员当然不在此列)。

当年,执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届年会通过的《中国地质学会章程》,该章程规定学会宗旨是“以促成地质学及其他地质学有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规定会费标准会员每年5元,会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纳50元者为永久会员,团体会员每年400~600元。

抗战期间,我国一些院校、研究机关大多迁往西南后方,中国地质学会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重庆。那时虽然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很差,学术活动却接连不断。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院校、研究机构迁回原地,中国地质学会也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那时,有的会员就职单位有变动,有的出国深造或去国他就。在这个背景下,学会理事会于1946年11月作出决议,进行会员重新登记。把交纳会费作为重新登记的重要条件。

这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录”中,公布了重新登记后的会员总数为486人,其中创立会员19人,刘季辰是1922年学会成立后第一批入会的会员,这里误记为创立会员,创立会员应有26人,重新登记者实际18人。还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们是赵汝钧、丁文江、王绍文和葛利普,其余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麦美德,尚未重新登记不知何故。永久会员有357人,通信会员28人,荣誉会员1人,还有会友96人,机关(团体)会员44个。此外已故会员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创始会员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大力支持者张轶欧,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先后被土匪杀害的赵亚曾、许德祐、陈康和马以思,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地学系早期的系主任郑厚怀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学教授朱森等。

重新登记的486名会员中,按从事的学科或专业划分,地质学412人,地理学46人,土壤学11人,动物学2人,测量学4人,植物学4人,地球物理学5人,考古学1人,人类学1人。也就是说,与地质学相关之学科者有74人,占会员总数的15%强。体现了学科交叉,各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国地质学会人气的旺盛,有较强的亲和力。

会员中还有少部分外国人。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就有三位外国人,他们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学家Grabau A.W.,农商部顾问、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质与考古学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学校地质学教师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学任教的美国地理学家Barbour G.P.,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Berkey C.P.,日本东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早板一郎等入会。1948年重新登记时安特生和那林已经回瑞典,巴尔博已回美国,早板一郎在台湾大学任教,德日进已回法国,梭颇已回美国,他们也都重新登记为我国地质学会会员。反映这些曾在中国任职的地质学家对中国的感情,也说明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起就是向世界开放的学术团体。

在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灏和朱家骅两人,翁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朱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刊印名录时翁已下野,任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南京解放后,1949年7月29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决定:会员翁文灏、朱家骅两人被列为战犯,停止其权利和义务,会员录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灏回来后,特别是毛泽东同志肯定其为爱国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后,没有恢复他的会员权利和义务。

抗战胜利后,有一批从事地质地理工作的年轻学者和应届毕业生出国留学,在国内时有的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有的是会友,可能是通讯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别的缘故,除了池际尚、周明镇、谢觉民、李璞、马杏垣、杨怀仁外,其他人没有重新登记。值得称颂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池、周、李、马、杨和涂光炽、张炳熹等先后回到祖国大陆。谢觉民和杨怀仁是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的,谢觉民没有回来,后来成为美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1980年后与我国地理界经常进行学术交流。

在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朱家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在解放战争后期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翁文灏虽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长,担任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他对蒋介石不满,千方百计要摆脱蒋介石,但由于被列为战犯,又不敢留在大陆,转展香港、法国,终于在1951年回到祖国大陆。丁骕和张其昀任浙江大学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骕因担任过国民党重庆党部书记,张其昀时任国民党浙江大学区党部书记,前者去了美国,后者去了台湾。张其昀到台湾后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后任“总统府资政”。他后来在研究和整理中国历史文化方面在台湾有很大影响。

1929年2月14日第六届年会上通过的会章规定:“国外之地质学者或古生物学者对于中国地质有所合作或有所贡献者得为本会通讯会员。”之后陆续发展通讯会员。这次重新登记的通讯会员28人。国籍有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法国、奥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国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职。

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有1948年被遴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灏、李四光、谢家荣、朱家骅、杨钟健和黄汲清。后来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当时还是会友,被台湾“中央研究院”聘为院士的有3人。

重新登记的机关(团体)会员有44个,除了当时我国三大地质机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以外,还有资源委员会,四川、台湾、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质调查所,资源委员会所管辖的一些矿业公司、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一些官民联办的矿业公司、国防部测量局、北京大学、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和清华大学。

从这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名录,我们可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中国地质学会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它的性质是群众性的,属非政府组织,所谓自愿组成,指的是成立时有发起者,即创始会员,会员自愿入会,自动退会,进出自由,要尽义务,交纳会费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中国地质学会号称有多少万会员,却不交纳会费,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国很久都没有联系,不知谁入会了,谁退会了。所谓的会员是虚位,是“被会员”。谁当理事了,谁当理事长了,就办个会员证。团体与政党不一样,但也得像个样子,有点规矩才是,须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其次,中国地质学会在当时有很大的吸引力,从会员结构上体现了以促成地质学及与其他地质学有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有46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竺可桢1922年就加入中国地质学会,他也是中国地理学会创始人,1948年还重新在中国地质学会登记。地理学者中有地貌学者加入中国地质学会,如果是学科接近的话,那么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学者与地质学的关系就比较远了,如胡焕庸、张其昀、谢觉民、张印堂、陈正祥、周立三、钟功甫、薛贻源、洪思齐、严重敏等。研究动物学的张春霖、寿振黄,研究人类学的吴定良,研究植物学的胡先骕、侯学煜也都加入中国地质学会。

第三,这份名录的编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职务多高、年龄大小和专业,也不论在中国地质学会中的职务如何。只列何时入会,何年成为永久会员,以及当时服务于哪个单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众面前的只是会籍、会龄的区别。

1980年初,李春昱曾说1948年由他经手将学会的8000美元请美国友人存在美国的银行。我1985年到学会工作,在1994年听说此事,向学会有关人士询问此事,据时任专职副秘书长的何世沅说,当时请李春昱把详情写了下来,隔段时间找不到了,再请李春昱写了详情,李很不高兴,但还是写了。何世沅说,这张纸也找不到了,那时李春昱已去世。我问过程裕淇,他说听李说过,程裕淇还记得那个美国人是位女士,他还记得她的名字,他把这位美国友人的名字写了下来。后来,新任专职副秘书长王弭力把南京会所和美国存款的事认真办了,南京会所要回来了,存款一事没有确切信息,没有办成。1948年学会哪有这么多钱,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会员重新登记时交的会费。

二、一份历届学会领导机构名录的思考

我根据历届理事会名单,整理了一份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至今历届理事会职员名单。从这份名录并结合中国地质学会的实际工作情况,可以得知中国地质学会治理结构的变化,从中能够获得学会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及今后如何改革的启示。

从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到1952年,共27届理事会的任期基本为1年,至多跨2个年度。理事人数从数人到十数人,第八届及以前设副理事长2人,第九届至第三十一届不设副理事长,第二十一届至第二十六届,增设监事会。理事会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书记)和会计等分工。也就是说,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评议会)是名正言顺地在理事。理事长,一般不连任。这是比较合理而又高效的学会治理结构。

从第二十九届(1954~1956)理事会开始,理事会任期延长至4~6年,第三十一届理事会(1962~1979)因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从这年开始到1971年,被作为“裴多菲”俱乐部受到冲击。至1972年因对外关系需要,恢复以中国地质学会名义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理事人数急增,如第三十一届44人,从第三十二届到目前的第四十届,增至100多人,这一时期从第二十七届(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连任了6届的理事长,长达20年。这对于学术团体来说,是不正常的状态,与民间学术团体的治理结构出入较大。这一时期取消了理事会的会计,由挂靠单位的会计代行会计工作。鉴于不收会费,经费由挂靠单位和中国科协支持,经费账目也不必向会员公布。这一时期,开始(1950、1951)因秘书长孙云铸工作在北京大学地质系,该系学生游振东和何锡麟协助秘书长工作。1952年开始设专职职员。第三十一届理事会开始设专职编辑组成《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编辑部。也就是说学会有了办事机构,理事会开始摆脱办理学会之事。

中国地质学会历届理事会职员名单表

续表

续表

从第一届至第三十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和秘书长都由地质学家担任,第二十八届至第三十一届理事长李四光虽是政府的地质部长,但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第三十一届的秘书长朱效成虽是司局级行政干部,但他在他们这个层次的行政干部中,学习地质学的成效是比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质学的管理干部。从第三十四届(1988~1993)理事会开始理事长就开始由挂靠单位地质部、地质矿产部至国土资源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开始先后任理事长的几位部长和副部长虽然是学地质,从事过地质工作,但是以他们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和学识,是当不了理事长的,是部长的身份才当得了理事长。从理事长人选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学会的治理结构已偏离了群众性学术团体的性质。常务理事会例会的举行也与国家行政机关的部长办公会议同一模式,有人戏称“将地矿部部长办公会议搬到地质学会来了。”有段时间,为了减少层次,因繁就简,将常务理事会议与秘书长会议合并召开,名为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后来也被一位担任常务副理事长的地矿部副部长否掉了,说常务理事与副秘书长是两个层次的,不能一起开会,以后就变更为常务理事会决定,秘书长会议落实工作。在行政部门看来理事长、副理事长与常务理事基本上是部级,副部级和司局级干部,副秘书长基本是处级干部,只有前者可作决定,后者的任务是将决定落实到实处。在一起开会觉得不成体统。这又是将国家机关的行政级别带到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的会长(理事长)应由著名科学家担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则更佳,这是国际惯例。1979年以后,全国性学会迅速增加,且有部门分割的趋势,这是利益所向。这既有积极意义,也隐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学会由本部门的行政领导,如国务院有关部、委、局的首长担任会长。1980年后期,国务院明文规定,行政领导不得担任学会、协会和研究会的领导职务,这是正确的。但是留下一条尾巴,说若的确需要,应报国务院批准。实际上这项规定是对已经担任学会、协会领导职务的行政领导的一种限制,而不是为了扩大。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1979~1983)、第三十三届(1983~1988)理事长先后由黄汲清和程裕淇担任,以前几届的理事长李四光虽是地质部部长,但他毕竟还是著名地质学家。以后换届除黄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没有合适的著名地质学家。再说,李四光担任理事长时,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何长工在学会并无职务,只是先后由具有地质背景的副部长宋应和学部委员、副部长许杰担任学会常务理事;黄汲清担任理事长时,地质部党组书记、部长孙大光也未在学会担任职务,只有副部长邹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长中的一位副理事长。程裕淇担任理事长的阶段,夏国治副部长担任副理事长(当时有9位副理事长)。1988年以后的6任理事长都是地矿部或国土资源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理事长,而且有的并无学习或从事地质工作的背景,由于部长又是部里的党组书记,工作很忙,还要有一位副部长或副部级干部担任常务副理事长。这样做,名义上是加强领导,实际上是学术团体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义上是争取部里的支持,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理解;说是经过国务院审批,实际上你报上去了,能不批吗?理由总是可以找到的。

三、几份会章的回顾

中国地质学会章程是中国地质学会性质、宗旨、任务、行为规范的约定,是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指导和自我约束,可以说是学会的根本大法。中国地质学会章程从1922年成立起到现在经过十多次的修改。

中国地质学会的名称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条就写明了的,已经有90年的历史。学会的宗旨1922年章程规定为“促成地质学及其关系学科之进步”。这一宗旨的叙述既简洁又明了,这一记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几个章程和简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却修改为“团结全国地质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学术技术经验,谋地质知识之提高与应用,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为经济建设服务”。其实学会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机构,至于“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政治任务。1953年,毛泽东在《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一文中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期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1954年的会章规定的宗旨是根据这种精神修改的。

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会会议赞成谢家荣的提议,取消永久会员,这样就在没有经过会员代表大会票决的情况下剥夺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会员并得到学会承诺的权利。

1957年的会章对学会宗旨修改为:“团结全国地质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交流科学技术经验,开展学术讨论,努力使我国地质科学迅速达到世界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中提出“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并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次修改会章,对学会宗旨的表述是根据这些原则而进行的。

再一次修改会章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3月18~31日,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当时重提四个现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会章总则包括第一条表明中国地质学会的性质是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第二条表明中国地质学会的任务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团结广大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地质战线出成果、出人才,为地质科学技术迅速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在21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作出贡献”;第三条是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各种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自由讨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和检验经验。显然这条是总结“文革”及以前的经验教训,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背景下,写进会章的。1983年会章只作文字修改,内容与1979年会章基本相同。

1988年会章与1979年和1983年会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荐人才和改革的内容外,其他基本相同,这是因为此时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科协设立了青年科技奖,学会和全国地质部门的改革正在进行中。

1993年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制定的会章,第二条明确为宗旨,是这样陈述的:“本会宗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和优良作风,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这是由于中国科协提出了“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协精神,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提出了两个促进。此前,1991年民政部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科协于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国性学会组织通则,是按照《条例》和《通则》的要求,总则应概括为三个内容,一为本会性质,二为宗旨,三为任务,进行修改的。

1997年会章与1993年会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条本会性质,增加了中国地质学会“是发展地质科学的社会力量”“代表中国地质界参加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及其下属组织”。这样,就明确了中国地质学会在发展科学中的社会地位,对自己的职责作了限定。实际上,中国地质学会从来就是代表中国地质界参加国际地科联的活动,只是因为在北京举办第30届地质大会非常成功,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这里作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条宗旨增写了“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放在1993年会章的两个促进之间。这里的“成长”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质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进成为两院院士和中国地质学家走向世界,如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有关职务,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报告和主持人,等等。

2000年的会章是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国务院颁布的修订后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重新登记时,根据民政部提供的《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修订的,总则增加了中国地质学会的英文名称,增添了“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范”的内容,明确了“民主办会”的原则。将原会章中的“任务”作为“第二章”业务范围载明。整个会章的章、条均按《范本》重新调整。特别是载明“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以及挂靠部门国土资源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即认了三个上级管理单位。

2006年会章按1997年和2000年会章中总则第三条宗旨的四个促进,增加了第五个促进“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历年会章的变化,除了上述原则、宗旨以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变化,例如“任务”或“业务范围”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22年只说有一种刊物,名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9年会章有“本会得设奖章或奖金,以奖励地质学之有贡献者”,1942年会章增写了出版物有西文会志和中文地质论评。1954年会章专设一章“学术活动”另一章“刊物”,1957年会章增加了“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1979年会章专列“主要任务”一章列举了7项,1983年会章的“任务”一章,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仍为7项。以后几次修改会章大体都是这样改动。又如,关于会员,历年也有变化。

一个国家有三部分的组织,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国家的行政职能,由选民选举产生,是为选民服务的公务机关;二为企业,它以赢利为目的,同时为公民生产和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政府维护公民的权利,企业有自己的私利。中间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赢利的组织。学术团体是第三种组织中的一分子。它从政府“批发”服务,廉价或无价提供给公民。作为学术性团体,有别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也有别于企业的研发部门。它的业务范围是很明确的。早期的中国地质学会会章规定的“以促进地质学及其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既明确又简洁,也好记。后来的会章几经修改,增加了许多,实际上是这一宗旨的细化,或具体化,为什么“促进”原来是两个,后来增加到三个、四个和五个促进,越是具体,越是不全面,要不断补充。而且由此具体化反倒不确切。例如,1957年会章中说要“从事学术研究”,这应是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任务。1983年会章中提出积极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实际上学会在咨询服务上不具优势,至于把“遵守宪法、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活动。”作为宗旨写进会章没有必要,一是这种要求是每个个人、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业甚至政党都应做到的起码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应如此;二是这个要求是义务、是责任、是共识、是常理,不是属于宗旨的范畴。

会章要简单明了,要有个性,既要有规范,也要有灵活性;既要便于记忆,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个好的会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

以上对一份会员名录、一份历届理事会主要领导名单和历届中国地质学会会章,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是很肤浅的,可能存在错误。但其目的是为了中国地质学会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组织特点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起到补充和协调的作用。

㈧ 中国地质大学隆重举行建校周年庆祝大会

地学摇篮,甲子华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馆隆重举行。

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国土资源厅、兄弟高校等单位向学校发来贺信,向地大师生和海内外的校友表示热烈祝贺。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全国政协原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地质大学首任校长朱训,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安徽省委副书记孙金龙,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前进,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邵鸿,武警黄金指挥部政委杨继明,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刘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姜沛民,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夏国治,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宏仁,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陈洲其,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蒋承菘,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原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董道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国家海洋局原局长严宏谟,国务院参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闪淳昌,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科技日报社原社长焦洪波出席庆祝大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刘光鼎、李德生、马宗晋、傅家谟、欧阳自远、叶大年、李廷栋、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翟光明、汤中立、汪集旸、卢耀如、胡见义、张本仁、翟裕生、钟大赉、谢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铁冠、金振民、杨文采、莫宣学、翟明国、马永生、舒德干等28人出席大会。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分别在庆祝大会上讲话,向中国地质大学60年华诞致以诚挚的祝贺,充分肯定学校60年来的办学成绩,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师代表颜丹平,学生代表扈恒畅,校友代表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海外高校代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副校长珍妮特·基斯特纳,国际友好人士、纳米比亚驻华大使罗纳德·纳穆巴胡,合作单位代表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局长邵毅分别在大会上致辞。

大会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鸿冰主持。他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亲身经历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老教师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王鸿冰说,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声誉和影响也源自所培养的人才,60年来数万名毕业生走出校门,扎根基层,投身一线,踏遍青山,献身地质,成为事业发展的栋梁和骨干,铸就了地大的辉煌,在此向数万名校友表示感谢和欢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邓军做了题为《传承地大精神彰显地学品质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的主题发言,回顾办学历史、总结建设成就和特色优势,阐述学校发展思路。

邓军在发言中说,中国地质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行业同起伏共发展的奋斗史;是一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创业史;是一部推动地学发展,追求学术卓越的创新史;是一部弘扬先行精神,引领地学文化的光荣史。

邓军指出,目前学校正处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将继续坚持“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人才培养方针和“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保证,推进协同创新,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刻领会校友温家宝总理对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设一个更具创造力、贡献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地质大学,最终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领导,北京市相关委、办、局领导,国内外大学和合作单位领导,全体校领导,海内外校友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师生代表共3000余人出席庆祝大会。

㈨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2008年我院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活跃,全年执行外事项目总计为137项,447人次,其中派出项目94项,301人次,请进项目43项,146人次。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对外交流与合作数据统计表

重要外事活动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协议签署仪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巴黎总部举行:2008年2月11日,国土资源部领导王寿祥同志受徐绍史部长委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签署了在中国广西桂林建立由UNESCO冠名支持的“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协议。这是UNESCO在地球科学领域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际二类中心,也是对我国岩溶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师淑云、UNESCO负责科学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和负责对外事务助理总干事萨亚德、国土资源部巡视员李志坚、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时任所长单海平和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国土资源部领导王寿祥同志(中)受徐绍史部长委托与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签署在中国桂林建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协议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启动挂牌仪式暨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在广西桂林成功举行:2008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广西桂林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挂牌成立。该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设立的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博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挂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越南、瑞士、波兰的地质学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及桂林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挂牌仪式。

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和教科文组织同意,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由16人组成,分别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任第一届理事会主席。

此前于2008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心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宣布了中心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讨论通过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财务、行政和人员管理办法》、审议通过了由理事会主席与UNESCO共同提名的中心主任人选,中心秘书处向理事会详细展示了2009年工作计划。经讨论,会议确定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2009年11月在桂林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如下:

(1)理事会主席:

汪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2)理会成员:

汪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罗伯特·米索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部全球观测处负责人、国际地学计划(IGCP)秘书长

周兆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黄俊华 桂林市政府副市长

彭齐鸣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

钟自然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

张宏仁 原中国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国际地科联执行委员会成员、提名委员会主席

威赫穆·斯图克梅尔 德国地调局高级水文地质学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

克里斯·格若斯 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地理地质系教授、霍夫曼环境研究所所长

彼塔·米拉诺维克 知名岩溶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咨询专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常任委员

德瑞克·福特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地理地质系教授

袁道先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耀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集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教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名单:

姜玉池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左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桂林市市长李志刚与UNESCO助理总干事埃德伦为国际岩溶中心揭牌

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收获丰硕:2008年8月6~14日,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以李廷栋院士为团长、董树文副院长为副团长的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一行共82人赴挪威参会。在中国地质代表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我院代表团积极参与大会的学术活动,成为学术交流的主力。共提交论文摘要83篇,口头发言论文52篇,展讲论文31篇。在大会“每日专题”学术报告会的“地质灾害”专题会上,董树文副院长应邀作了题为“汶川地震灾情与中国地质科学家反应”的报告。共参加了36个专题研讨会,广泛交流地质科学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7位代表为6个专题研讨会召集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35名代表分别于会前、会后赴挪威、冰岛、芬兰、瑞典、俄罗斯参加了大会组织的10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我院科学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加深了对全球地学发展动态的了解,直面国际地学新局面,受益匪浅。频繁的交流,也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一些新的合作意向将陆续签署,新一轮国际地学合作将迎来又一高潮。

地质研究所代表赴俄罗斯参加会后地质考察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代表赴芬兰参加会后地质考察

地质力学研究所代表赴北极参加会后油气地质考察

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赵越在北极考察油气地质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展

近年来我院科学家组织实施了若干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包括中俄蒙哈韩五国“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编图项目、“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项目、中美德英合作“INDEPTH-IV深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中圭合作地球化学填图研究及数据库建立”,以及一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承担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中俄蒙哈韩五国编图项目:

(1)项目编图成果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成功展出:由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韩国五国共同承担的“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项目第一阶段编图成果在2008年8月挪威召开的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科学展览会上展出。中俄两国展台相对而置,中方展台展出了由中方负责印刷出版的《地质图》与《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俄方展台展出了由俄方负责印刷出版的《构造图》与《非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该图系成为中、俄两国展台的最大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诸多地质学家在图系前驻足浏览,纷纷要求订购,大会“每日通讯”还对该图系进行了相关报道。

(2)“亚洲中部及其邻区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研讨会”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召开:我院与俄罗斯全俄地质研究所(VSEGEI)以“五国编图项目”为依托,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联合组织召开了“亚洲中部及其邻区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研讨会”,共有30余位代表作学术报告。五国编图项目各国负责人在研讨会期间交换了图件。

“地质过程及灾害发生机理预测”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牵头,中国IGCP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2008年11月21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该项目六个课题进行了结题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各课题的执行情况报告,查阅了项目提交的成果资料,认为项目各课题按计划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和创新成果,实现了预期工作目标,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董树文副院长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向俄罗斯代表介绍中国展台展览内容

五国编图项目各国负责人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合影

赵越研究员在第33届地质大会ASl-2会场作学术报告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编图项目”进展:基本完成了国际亚洲地质图草图和数据库建设框架。其主要进展包括:(1)基本完成了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稿图和数据库建设框架;(2)进一步完善了国际亚洲地质图图例;(3)开发了Arc GIS平台下图面标注与图形属性内容逻辑关系转换程序,建立了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图例库(包括符号、色标、花纹等);(4)基本完成了中国地质图编制和数据库建设框架;各大国际编图组和境外各国也基本完成了编稿图。对各大国际编图组和境外各国提供的编稿图和数据,按1:500万国际亚洲编图图例和数据库建设细则进行了数据整理,对图面标注和数据库属性内容等按规范进行了统一编辑,并对编辑、整理后的各国际编图组和各国提供的图件进行了拼接。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展出期间,该图得到各国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的国际亚洲地质图

“青藏高原油气地震探测技术实验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承担。2008年项目组按计划完成了年度任务,利用先进的SN408千道地震仪器采集了合计约220km的地震反射剖面;横过羌塘地体布置了宽频带仪器30台。取得主要进展包括:(1)横过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实施了反射地震剖面探测(100km)。(2)引进先进理念并开发新技术(如多尺度震源动态协同观测、层析成像静校正、近地表叠前偏移等),提升了青藏高原复杂含油气地下构造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能力,掌握了具有创新价值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跨越性进步。(3)与美籍华人DAPENG ZHAO教授合作完成远震P波层析成像反演,在长度超过300km的剖面上,发现了印度板块地幔向北俯冲到羌塘地体之下的证据,这对评价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及其对青藏高原油气影响等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具有创新意义。(4)扩展了国际合作领域:促进与美国基金“大陆动力学”大科学计划天山项目(负责人J.H.Knapp)合作在青藏高原北缘实施主动源地震观测剖面120km,探究板内汇聚深部过程,发现了我国陆内推覆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证据。(5)发表4篇SCI,2篇核心及2篇中美双边国际会议报告。(6)汲取美方F.T.Wu、K.Simon、L.Brown、J.H.Knapp等教授提出的混合源动态观测技术、深井大药量激发和大偏移距观测方案。

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了国际交流,实现了我国地震探测及处理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了人才培养进度,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地位,带动了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项目由中国牵头,联合南美大陆的资源大国巴西和哥伦比亚、非洲大陆的资源大国埃及和南非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开展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合作研究:(1)技术培训与人员交流:先后为南美、非洲和亚洲等40余个国家举办了5次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培训的学员达260余人次。(2)技术标准的制定:制定了针对南美热带雨林地区和非洲与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技术规范(中英文版1.0)。该规范涵盖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从采样、样品加工、样品分析测试、直到数据管理和图件制作全过程。这是首次由中国牵头制订这一领域的国际技术标准。(3)合作填图示范研究:指导哥伦比亚开展了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指导哈萨克斯坦开展了1:100万比例尺的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4)发表SCI论文8篇,培养博士4人。在这一项目带动下,除了原五国愿意继续合作以外,又有蒙古、圭亚那、印度等国也要求加入该计划。这是中国向最终建立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中方查明了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采煤塌陷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状况,以及利用微生态技术进行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试验,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的互馈机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解决研究区能源基地开发引起的一些关键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议,并建立水—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应用示范点。

(2)德方在石油污染地下水及土壤治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果,并且在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学、污染物的多相反应与转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环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有机污染物测试分析方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

(3)根据双方协议,应德方的邀请,选派了以中方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为团长的6人项目组成员,赴德国重点研讨和考察:1)交换双方研究成果并商讨双方各自研究成果的合成事宜;2)学习德方有机物测试和污染机理研究的理论、方法;3)由德方讲授地下水和土壤有机污染物测试分析方法,以及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学、污染物的多相反应与转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环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技术;4)考察鲁尔地区煤炭地下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已经合作项目资助1人,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环境土壤化学实验室进行了为期1年的培养及访问研究。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代表团考察德国鲁尔地区矿山环境治理

“大型城市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综合修复技术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取得的主要成果有:项目在调查分析天津市大毕庄地区地质与土壤情况和污染历史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6种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土壤质量评价、成因分析和风险评估。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植物组织的内部结构的变化来评价重金属对农作物危害效应,通过小规模试验获得了蔬菜叶OCT指标与重金属Cd污染程度的关系。通过实验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通过矿物稳定性及其形态变化研究了土壤重金属的热(表生)稳定性。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和形态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在表生条件下重金属元素摆脱矿物中各种键的束缚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能力,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在表生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初步弄清了在研究区矿物组分、粒径、形态和吸附剂对重金属的活动性的影响。研究了利用炭石灰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新技术。详细了解了法国大型城市水土环境污染综合修复的理念与技术,引进了水土污染综合管理制度,引入了“利用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长期稳定性进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在城市垃圾处理管理与处理方面,强调了“废物利用”、“分拣增值”、“固定化”和综合环境效应。

“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检测与修复治理的技术研究”项目进展:该项目为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项目自实施以来,从大量的实验数据已初步判定:造成沈阳地区河流污染的主要无机元素是溴、砷、镉、铜、锰,有机污染物主要以六六六、苯系物和卤代烃为主;特殊地方病病因与当地饮用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和食用浅层地下水灌溉的农产品有关。项目组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日本国立综合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国际合作研究了沈阳细河工业开发区的水—土污染监测和修复治理等问题,采用的新技术包括磷酸盐岩化学固定法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全氟有机化合物分析测试技术、重金属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分析、黑麦草对污染农田的修复治理技术以及生物监测技术。2008年4月项目组对美国地质调查局进行了访问。2008年10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曹心德博士来华就土壤修复问题亲赴沈阳地区采集了土壤、植物、水等样品,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现场培训。目前项目组已有多名青年科技人员赴国外合作实验室进行培训,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消化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获得大量资料和数据。

国家地质测试中心研究生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签署一批双边(多边)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1)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签署具体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7年9月15~2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成功访问美国华盛顿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签订了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确定了双方在月岩样品年龄测定、陨石地球化学分析、行星遥感、南极天然地震观测、盐湖调查研究、人员交流培训六个方面的合作意向。为具体实施盐湖调查(火星试验场研究)的合作内容,2008年5月矿产资源所郑绵平院士与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美科学家在大柴旦考察盐湖

郑绵平院士和华盛顿大学王阿莲教授在小柴旦湖采集盐类样品

根据工作计划安排,中美双方分别组织研究小组于2008年9月24日~10月8日共同赴青海地区进行盐湖野外考察。主要对大柴旦湖地区、小柴旦湖地区和大浪滩、小梁山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盐类矿物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考察,采集了大量盐湖沉积、盐类矿物、卤水以及生物等样品,明确了近期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柴达木盐湖区的气候、地貌、地质及矿物学,与火星上的地质、地貌及矿物,特别是硫酸盐矿物进行类比研究。(2)对采集的柴达木盐湖的样品进行生物学研究,分离鉴定生物类型,研究其在极端环境下的代谢特征,研究在柴达木盐湖中的生命体系对火星生命体系的潜在意义,提供火星生命存在及演化研究的一种新的类似模型。(3)研究柴达木盆地盐湖沉积的年代学、矿物学,与火星上极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环境进行对比研究。

(2)与意大利米兰—比考克大学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7年11月张陟书记率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意大利米兰—比考克大学期间,带去了双方商定起草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文本。米兰—比考克大学正式签字后,于2008年8月将正式文本寄给我院签字。

(3)与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与我院地质研究所有长期的交流往来关系,尤其是在地质年代学研究方面。为加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2008年10月地质研究所与柯廷理工大学签署了科技合作备忘录。

(4)与德国弗莱堡理工大学专家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地质研究所王涛研究员等与德国弗莱堡大学有关专家签订了有关秦岭—大巴山造山带的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工作计划安排,中德科学家于2008年10月联合开展了野外地质工作。

(5)与德国标准计量机构、意大利国家计量院签署协议合作进行阿伏加德罗常数项目

此项研究由德国标准计量机构、意大利国家计量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合作实施。为了保证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参与方的磋商,拟定了有关合作协议。

加强外事管理并出台《中国地质科学院外事工作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院外事工作的管理,提高国际合作成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颁布的有关外事工作管理规定的精神,并结合我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外事工作管理办法》并编制完成《外事文件汇编》。该管理办法的出台完善了我院外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对规范和加强院外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学术报告会”在我院成功召开

由科学技术部接待的台湾“2008两岸自然灾害防治访问团”一行6人于2008年9月23日来我院访问,访问团由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教授陈正宏先生为团长。董树文副院长会见访问团,李廷栋、肖序常、陈毓川、许志琴院士,刘敦一、高锐研究员,地质研究所侯增谦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副所长等参加了会见。

董树文副院长主持了两岸地球科学家共同参加的“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学术报告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志琴院士作了“5·12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地质力学研究所张岳桥研究员作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与发震背景分析”、彭华研究员作了“地震前后的地应力波动现象”报告,台湾学者陈文山博士作了“台湾造山带前缘褶皱逆冲断层带的断层特性研究”、陈于高教授作了“从大地震的研究经验中找到新希望:以台湾集集大地震为例”学术报告。

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座谈会

我院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一览表(以汉语拼音为序)

㈩ 地理高手来

我觉得你要培养兴趣,我喜欢地理就是因为我喜欢旅游。不知道你是哪个省的考生,我是江苏的。你平常没有事可以多看地图册,特别是那种书上比较重点讲的内容。由于我高考过去已经一年所以说的漏洞估计比较大比较凌乱。就举几个例子哈。现在你的关键是应试,适当的背诵和记忆是一定的,但我觉得死记事绝没有效果的你要先理解,应试是有很多套路的。哪个区域分析什么的不管国内国外撑死了就从那几个角度去分析。人文地理部分相对而言很简单,重在积累,自己不能有厌烦恐惧自卑等心理。自然地理应该是你的薄弱项吧,这个需要自己静下心来从基础开始理解,记住一定是理解能弄懂的就要弄懂,从比较基础的大众的题目开始做,难题先放一边我们先不求高分,多做经典的题型做多了你自然会发现它的考斯重点在哪里然后再根据你归纳出的重点巩固基础继续做题,熟能生巧。有一种方法就是整理自己以前的试卷讲自己错的题目归类了解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复习。自然地理更多时候是要清晰的思路不能钻牛角尖。恩,展示能够和你说的只能这样。人文部分答题是关键你要有很全面的思考有一招是把自己想到的相关的都写上去,当然视情况而定。答题的全面性很重要。不懂的多去问老师吧,才高二地理补上来是很有可能的,最后大家的差距是绝不会出现在地理上的,地理的高分永远只属于个别人,加油!一声本人愚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