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评选
❶ 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授予情况
到目前为止 ,47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授予金锤奖95名,银锤奖380名。同时有21名金、银锤奖获得者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品牌,在地质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奖者绝大多数已成为地质科技工作的骨干。(下附部分获奖者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89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石彦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建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董树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银锤奖 (1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安建 长春地质学院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李小彦 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 李长江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继江 山东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李荣清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汪振文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张 韬 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明泉 兰州大学地质系 张哨楠 成都地质学院 张德润 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杨闽中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罗 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绍甫 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聂风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1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石昆山 河南省地矿厅第三地质探矿队 汤良杰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吴景勤 核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探局 陈 骏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徐学纯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晏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地质勘查局 317 银锤奖 (31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渝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会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 王英民 成都地质学院 王鹤龄 湖北地质实验研究所 刘金山 湖南地矿局 405 队普查分队 刘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佑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系 朱儒峰 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调队一分队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吴澄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张超群 广东茂名矿产公司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周 翊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勘查及城乡建设工程系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先熔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郑国东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侯建军 北京大学地质系 段太忠 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 栾文楼 河北地质学院 殷跃平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所 耿 弘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阎子忠 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黄建闽 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蒋少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学地质系 戴凤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3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陈践发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赵文智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锡伟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郭英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黄润秋 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温 宁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银锤奖(30名以姓氏笔划排列)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 剑 地矿部成都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物探分队 韦星林 有色总公司江西地勘四队三分队 甘盛飞 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 曲国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任书才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刘代志 中南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勘察新技术研究所 刘树文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邱小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划室 何思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系 汪东波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益生 建设部城市地下水资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罗 强 西南石油学院 周平根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土地质研究室 周永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胡 凯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郜建军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贺安生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黄运飞 中国兵器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蓝先洪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军 水利部能源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5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立新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周瑶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永飞 中国科技大学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系 胡圣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四清 中航勘察设计院 舒 航 中国矿业大学 银锤奖 (共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 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于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方维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总队 王 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 清 长春地质学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任战利 西北大学地质系 刘 震 石油大学(北京) 刘小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孙晓明 中山大学地质系 许文良 长春地质学院 宋 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正伟 河南地质科研所 张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张晓培 长春地质学院 张献民 河北地质学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建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杨夕辉 云南地矿局三队 沈树忠 中国矿业大学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 陈松岭 中南工业大学 周乐尧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屈建军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学 闾国年 南京大学 唐金荣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胜利 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 贾爱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章雨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续世朝 山西地勘局区调队 银剑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 黄 海 地矿部地质技术勘查院 龚汉松 海南地矿开发局高新爆破技术公司 傅雪海 江苏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蒋泰然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解习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199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何庆成 地矿部环境地质所 李功伯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苏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学 ( 华东) 范洪海 华东地质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质所 徐义刚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 董国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长春科技大学 银 锤 奖 ( 共 40 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于学峰 山东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业大学 王文武 化工部辽宁地勘院 王世泽 西南石油局 王建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邓吉牛 有色北京地质所 田升平 化工部化学矿产院 全裕科 华北石油地质局规划设计院 刘 杰 宁夏石炭井矿务局 刘再华 地矿部岩溶地质所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 孙友宏 长春科技大学 朱云鹤 地矿部南京地矿所 汤 彬 华东地质学院 邢红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吴培康 石油勘探开发中心 张立东 地矿部沈阳所 张伯友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张招崇 地矿部地质所 张振福 山西地矿局地调队 李 晓 中科院地质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质所 李俊建 地矿部天津地矿所 杨学明 中国科技大学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振宇 地科院地质力学所 肖举乐 中科院地质所 陆建军 南京大学地质系 陈远荣 桂林矿产地质院 陈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矿业学院 施泽进 成都理工学院 柳建新 中南工业大学 赵 平 中科院地质所 徐贵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聂高众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顾雪祥 成都理工学院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 薛良伟 河南省地科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1999年)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金锤奖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刘财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刘福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孙占亮 山西地勘局区调地质队 陈国忠 甘肃地勘局第三地质队 周翠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秦克章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油藏地质研究所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银锤奖2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于海峰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骏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长春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 刘国平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李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李国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质所 杨晓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明 化工部辽宁地质勘查院 邱检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汉林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与环境工程系 周绍智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 姜月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贺文华 湖南省地勘局418队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 徐扬青 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徐旭辉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 康凤新 山东省地勘局地矿处 麻土华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黄同兴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 谭承军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院 黎良杰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魏祥荣 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二七O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2001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化建新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 成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孙继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所 汪东波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郑和荣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银锤奖(42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马 明 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史长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传虎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刘贻灿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研究所 刘海泉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测井总监 吕修祥 石油大学(北京) 吕晓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吕新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纪友亮 石油大学(华东)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 闫相宾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德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张永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起钻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总院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张德民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李青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处 李晓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杨计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时成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陈占成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陈建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虎维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郑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姜在兴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唐书恒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徐学义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符巩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湘东矿产地质调查所 曾义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钻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温书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云鹏 西北大学地质系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翦知湣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2003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邓运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刘四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尚彦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宽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龚士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谢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处主任工程师 银锤奖名单(34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万余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云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韦国深 广西地质勘查总院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刘亮明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继东 甘肃煤田地质局 孙焕泉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况军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文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吴珍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发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光学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李细根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四分队 邱楠生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陆现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 陈昌彦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华东分公司 武恒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读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姚建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 徐贻赣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桑树勋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焦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 韩士洲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韩颖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分院 雷从众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谭成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2005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刘志飞 同济大学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苗爱生 核工业二0八大队二分队 夏群科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庹先国 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 鹿化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戴福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李文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甘甫平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刘红樱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宏峰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 陈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元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陈正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进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异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杨振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程建远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院 张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保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杨文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 于 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杨自安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 王文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王岳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光祥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许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质调查所 陈志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彭和求 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李国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 陈仁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张延军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冯亚生 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调分院 王昆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汪 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谢文卫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200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书来 北京矿产地质调查院 祁生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葛晓立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覃小锋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韩忠 武警黄金部队第六支队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万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仇建军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牛富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之军 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华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叶晓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云生 吉林大学 刘东辉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刘忠群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陶勇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江山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 闫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卫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何黄生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礼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传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张吉寿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菁 江西省地矿局赣东北大队 李连生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铁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单玄龙 吉林大学 和志军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南方地质调查所 林全胜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元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树仁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赵振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品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晏鄂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翁爱华 吉林大学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彦民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文龙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黄伟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廖忠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❷ 唐朝生的获奖及荣誉
2014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4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2012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专会(IAEG),Richard-Wolters奖中国唯一提名属 2012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 2012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2007南京大学交通控股奖学金 2007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 2006南京大学交通控股奖学金 2006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 2005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2004南京大学光华二等奖学金 2003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❸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目标和地学前沿,研究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背景条件,开展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发展成矿理论,进行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成矿远景区划,研发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大型典型矿床的勘查示范研究,研究解决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2009年实验室学术活动活跃,重点围绕实验室发展和实现找矿突破展开。为了进一步提升重点实验室整体实力,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依托单位将“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与“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盐类矿产)进行了重组,申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出国考察或参加国际会议30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9次。
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张作衡等完成的“新疆北天山西段铜多金属矿找矿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实验室人员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唐菊兴研究员等完成的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金多金属矿床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评为十大地质找矿成果。陈毓川院士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者”称号、王登红研究员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张作衡研究员获得地质学会金锤奖。出版专著8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SCI论文30余篇。立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获“地壳探测工程”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新增地调工作项目6项、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
陈毓川院士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者”称号
王登红研究员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张作衡研究员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Peter Laznicka应邀到实验室做报告
❹ 中国第四届十大科技英才奖
史汉祥,男,1956年12月生,宁波慈溪人,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师。北京汉祥环境生物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浙江省慈溪市汉祥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宁波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慈溪市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200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作为科技型企业家,史汉祥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以企业养科技,以科技促发展”的道路,自1996年至今,他累计投入亿万资金在科研领域顽强拼搏,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到目前为止,他拥有各种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专利评估资产达185.8亿元人民币。他虽非体制内的专家教授,却是罕见的科技英才。他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勇于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会贯通、创新发展、自成一家;他强调宏观把握与微观探索相统一,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联结。以其“世间万物皆以平衡求存”之理念,长期致力于不同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并抓住源头和规律解决攻克了许多世界性难题;他从创新“铜锌物料分离冶炼工艺技术”到“治理工业烟气的二氧化硫污染”,发展为全面解决当代社会的“立体污染”及恢复“土壤生态”等核心技术的成功开发,将产业链与生态链合理联接,为国家大力倡导和构建的“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做了生动的现实注解,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他以事物的辩证思维自治头疼顽疾,进而创生物技术研究所潜心研究中医学,同样硕果累累。《非典病因探究和中草药防治》处方备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崇;“史氏方”攻克恶性肿瘤治愈率达85.77%,使千万死亡线上徘徊的生命得以延续,史汉祥因而获得世界医学组织颁发的“人类医学功勋奖”;他触类旁通,兼容并包,涉及冶金、环保、植物、土壤、中医药等多个学科领域,科研成果一个接着一个。而今,他尝试用微生物淡化海水、治理二氧化碳以及改造盐碱地的研究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逐步破解了这一浩瀚的课题。他认定地球资源必须深入认识和科学开发,向微生物要资源是人类明智的选择和根本出路。由此可见,他的研究方向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更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人类生存的长远思考。1980年2月创慈溪市铜材厂;1993年着手“铜锌物料鼓风炉熔炼铜锌分离新工艺”工业试验;1996年筹建东方冶炼厂,同年成立宁波东方铜业总公司;1998年创慈溪市汉祥生物技术研究所(2002年12月注册);2000年成立慈溪市东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02年组建宁波东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2004年组建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1988、89、91、92、93连续五年被慈溪市人民政府授予市优秀厂长;93、94、95、96、97、2000年由慈溪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先进工作者;其中90年被中共慈溪市委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94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宁波市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称号;1993年8月担任宗汉镇史家村党支部书记,同年当选中共慈溪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宗汉被宗汉镇党委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1997年、98年、99年作为“铜锌物料鼓风炉熔炼铜锌分离新工艺”技术第一完成者,分别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工艺三等奖、浙江省冶金行业公室颁发的冶金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慈溪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当选为宁波市十一届、慈溪市十三届人大代表。2000年6月,“低硫铜锌物料冶炼新技术开发”项目被国家经贸委授予“九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他作为“铜锌物料鼓风炉熔炼分离新工艺”第一完成者荣获由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年7月8日被宁波市经济委员会授予宁波市首届工业系统技术创新带头人称号;2001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的第四届乡镇企业家称号;2002年2月,再次被中共慈溪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7月,荣获宁波市第二届工业系统科技创新带头人称号;2002年12月,聘任为《中国环境报》理事会副理事长;2003年3月18日,再次当选为宁波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慈溪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03年2月18日,他发明的“DS-二氧化硫烟气处理法”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二00三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2003年11月21日,在人类新增及疑难疾病国际医学大会上荣获人类医学功勋奖;2003年12月18日,他发明的“DS-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4月,史汉祥因成功开发解决“立体污染”,恢复土壤生态核心技术而当选“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2006年3月,他发明的“DS-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被中共慈溪市委、慈溪市人民政府评为慈溪市重大科技项目;2007年3月,他发明的“二氧化硫烟气治理设备—多相反应器”荣获2006年慈溪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4月,他发明的“二氧化硫烟气治理设备—多相反应器”荣获2006年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7年10月,他发明的“DS-多相反应器”被评为2007年浙江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2008年12月,他发明的“DS-多相反应器”获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
❺ 林承焰的获得奖励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多次,其中,“特高含水期河道砂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回获山答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等正式出版的专著及教材7部。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孙越崎第七届 “优秀青年科技奖”,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
❻ 求一个石油钻井十大杰出青年材料有的发一下 要写3000字脑袋都快爆了
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事迹选登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1-05-05 09:21 ]
编者按:近年来,在集团公司党组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共青团十六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紧密围绕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做出了积极贡献,展示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时代风采,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业绩突出的优秀青年。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团公司决定授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试验大队副大队长王洪卫等11名同志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授予新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采气队工艺二班班长库尔班江等66名同志“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我们希望受到表彰的青年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态度,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建设“绿色、国际、可持续”的中石油再创佳绩、再立新功。各企事业单位要以此次评选表彰活动为契机,加大典型选树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广大团员青年要以受表彰的先进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胸怀理想、爱国爱企的高尚情怀,学习他们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开拓奋进、追求卓越的创新勇气,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奉献石油的优秀品格,在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技兴油能手王洪卫
王洪卫,男,197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试验大队副大队长。
参加工作14年来,王洪卫始终把科技兴油作为不变的理想,把大部分时间和心血都花在油田开发的科研实践中,在开发方案设计、方案跟踪调整和三次采油技术攻关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技术成果,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集团公司、油田公司项目20余项,发表国际SPE论文1篇,国家级论文2篇。其中,国家级课题《大庆油田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大庆油田“二三结合”水驱控水挖潜技术》获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特等奖。
目前,这些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开发方案编制及跟踪调整过程,为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王洪卫先后被授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和“杰出员工”等荣誉称号。
低渗透攻关能手屈雪峰
屈雪峰,女,197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公司一级技术专家。
成功开发低渗透大油田,靠的是科技创新,靠的是技术进步。屈雪峰,正是推动科技进步、实现长庆油田大发展的科技人员之一。
随着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对象越来越复杂,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如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实现集团公司提出的“上得去、稳得住”的目标,是对开发极限的挑战。屈雪峰作为技术骨干,积极寻找突破口,以突出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开发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屈雪峰先后获得中国石油技术创新一等奖2项;获得长庆油田公司技术进步奖1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在《石油勘探与开发》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获得长庆油田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线好班长康劲松
康劲松,男,现年31岁,1998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管工技师,现为辽河油田油建一公司一分公司第二施工队管工一班班长。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康劲松先后参与了西气东输管道、广东LNG管道、永唐秦管道、秦沈管道等多项油田内外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创新工法50多项,为公司节省施工成本近2000万元。
在2005年8月的中国石油职业技能大赛中,康劲松沉着应战,摘取油气管线安装工金牌,并晋升为技师。从初级工到工人技师,他仅用了8年时间,走完了别人需要20年才能走完的路。2009年4月,康劲松被聘为辽河油田公司管工技能专家。
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康劲松由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辽河油田公司管工技能专家,先后获得中国石油职业技能大赛油气管线安装工金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辽河油田公司“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热电纪录创造者刘万鹏
刘万鹏,男,现年40岁,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大庆石化公司热电厂厂长。
刘万鹏出任大庆石化公司热电厂厂长以来,创出了“连年安全环保无事故、连年完成利润过亿元、连年队伍稳定无群体上访”的突出业绩。“十一五”期间,大庆石化公司热电厂累计发电78.66亿千瓦时,供汽2394.39万吨;发电标准煤耗率下降17.18克/千瓦时,供热标准煤耗率下降0.13千克/百万千焦,自耗能、自耗水分别下降了18.04和30.20个百分点,创造了“发、供电量历史最高,热电比例和全厂热效率创历史可比最好水平,发电标准煤耗创历史可比最好指标”的纪录。
作为大庆石化公司青年的杰出代表,刘万鹏先后获得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安全生产先进个人”、“青年创新创效能手”和大庆石化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焊接技术能手徐龙杰
徐龙杰,男,197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东北炼化工程公司焊接专家工作室主任。
2008年6月,东北炼化工程公司为了更好地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成立了徐龙杰焊接工作室。3年来,徐龙杰紧密跟踪焊接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 深入开展本专业检维修施工技术、施工工法、新型实用机具等10余项课题研究,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面向检维修和工程建设的主战场,解决生产急、难、新问题几十项,培养了一批焊接高、精、尖技能人才。
参加工作17年来,徐龙杰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一名全国技术能手,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集团公司焊接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成长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成为当代中国石油青年学习的典范。徐龙杰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泰山顶上“护花人”刘学霞
刘学霞,女,197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销售泰安分公司泰东片区经理兼党支部书记。
刘学霞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项又一项佳绩。进入中国石油7年来,刘学霞先后任6座加油站经理。所管加油站日销量平均增长超过200%,其中4座摘掉低效帽子,2座进入三星级行列,4座进入四星级行列。2009年6月,刘学霞开始担任泰东片区经理。截至2011年3月,片区所属10座加油站日销量平均增长超过30%。
刘学霞创造了“一图一表一分析”管理法,她曾担任经理的6座加油站水电费支出比预算指标平均降低21.43%,所管片区10座加油站水电费支出平均降低6.35%。
刘学霞关爱员工,凝聚队伍。7年来,她带过的6座加油站,无一名员工流失,共培养出16名站经理、5名核算员、5名值班长(计量员),成为泰安分公司的“护花人”。26名业务骨干,犹如26朵璀璨的宝石花,在泰山脚下绽放。2座加油站被评为“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刘学霞本人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
“加油”能手邵从海
邵从海,男,198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中国石油江苏南京销售分公司城东加油站经理。
10年间,邵从海先后担任6座加油站经理,摘掉2座加油站低量帽子,培育出4座万吨站和3个百万元便利店;做强、做响了5座五星级万吨站,打造出3座“省级样板管理站”;创建了1个“集团公司标杆班组”、1个“全国青年文明号单位”、2个大区级“青年文明号集体”和2个地方“青年文明号单位”。邵从海任经理的加油站有2座获得地方政府颁发的“安全管理示范单位”荣誉称号,2座被评为市级“十佳消费者满意服务单位”,2座被评为市级“三信三优”单位。
10年间,邵从海潜心研究加油站管理,总结出20项加油站管理法和3项设备改造小发明,先后获得2项“青年创新创效”一等奖。员工称赞他是一棵聪明的“智慧树”,善于思考,创新果实结满枝头。
作为模范加油站经理,邵从海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善于激励员工,凝聚人心。10年中,他为企业培养了46名加油站经理,上百名其他岗位人才。
海外利益捍卫者吕菁
吕菁,女,197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经济师,现任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法律事务部副经理。
作为从高校选派赴俄罗斯的留学归国人员,吕菁积极投身中国石油海外事业,在哈萨克斯坦项目工作多年,踏实敬业,勤奋务实,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光荣的使命感参与完成了中亚俄罗斯地区一系列重大油气投资交易和纠纷的解决,为中国石油海外合作的示范区——哈萨克斯坦地区项目的法律事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亚俄罗斯地区的油气投资项目中,无论是参与新项目收购谈判,还是主导解决现有项目运营中存在的法律难题,吕菁都尽职尽责,大量阅读各种材料,研究思考解决方案,努力捍卫中国石油的每一分利益。
吕菁根据PK项目经验参与创作的《大型石油公司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获2007年第14届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提供了借鉴经验。
吕菁在中亚俄罗斯地区工作、学习了10余年,为中国石油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曾获得“海外勘探开发公司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钻探技术能手张志强
张志强,男,197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工程师,现任渤海钻探公司第二钻井分公司经理助理。
在古巴,张志强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使一道道难题迎刃而解,最终使首口井比甲方规定的时间提前7天鸣机开钻,创造了该公司海外项目清关时间最短、卸船时间最短、安装时间最快、甲方验收最顺利、开钻时间最短等5项纪录。
每口井施工前,张志强都收集参阅大量钻井工程施工资料,对关键技术措施应用与甲方及时交流沟通,逐步完善技术体系。施工时,他每天按时把施工工况和相关生产数据向甲方汇报,主动配合甲方科学打井。
2009年,随着集团公司对国际市场的重新规范与划转,张志强回到国内。在苏里格,他与技术管理人员一起住到井上,研究方案,制定每道工序的技术措施,较好地处理了钻井速度、泥浆润滑、定向中靶等技术问题,保证了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
由于贡献突出,张志强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勘探技术研发带头人朱光有
朱光有,男,197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室副主任,地球化学专业技术带头人。
朱光有先后承担了18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集团公司以及油田委托的科研攻关项目。在研究工作中,朱光有注重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掌握勘探生产动态和技术难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他研究成果突出,撰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论文,受到好评并被大量引用。他的研究工作注重结合地质实际问题,解决了一些油田急需解决的关键难题,有效指导了油田的勘探开发。
朱光有在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服务油田生产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进展,并参与了川东北高含硫气田群、南堡大油田和塔里木哈拉哈塘大油田的发现,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朱光有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等荣誉。
炼制科研能手王宝杰
王宝杰,男,197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中心石油炼制研究所副所长。
王宝杰先后参加了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1项,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子专题2项,股份公司课题8项和3项地区公司课题。研发成果已相继实现工业转化。
近年来,王宝杰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发明奖(金奖提名)、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地市级以上奖项16项;在国内外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各种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2009年集团公司直属机关“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并于2009年荣获“第七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和“第三届兰州市青年科技奖”。此外,王宝杰曾先后获得美国专利授权1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8项,另有12项专利获得申请号。
摄影:丁伟 金添
❼ 周新源的简介
周新源 中石油集团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油气勘探专家,中共党员。1962年12月生,男,广东兴宁人。1983年于西南石油学院毕业,后进入塔里木油田,从基层地质录井工作开始,至今成长为主管油气勘探的副总经理。2005年获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博士。
周新源在实践中对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认识不断深化,有效指导了轮古油田奥陶系油气储量的增长、塔中1号坡折带的勘探,发现了近10亿吨级大油田。他先后参加与组织了塔里木和田河、牙哈、哈德逊、克拉2、迪那、大北1等气田的发现和评价工作,还积极推进油气勘探的技术进步,有效提高了勘探成效,确保了塔里木油田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为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气源基础。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5、7),省级一等奖1项(排名第2),部级二等奖5项(其中3项排名第1)、三等奖2项,发表石油地质论文43篇。另外,他2001年获得孙越崎能源科技奖—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奖—金锤奖等。
周新源同志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学风严谨,是一位优秀的石油地质专家,多次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他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石油地质人才,为塔里木石油事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❽ 一 科技活动
2004年11月23日,国土资源科技工作会议(地方)在江苏徐州召开。鹿心社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切实加强地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
2005年1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首批5个重点开放实验室正式挂牌,分别是: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地壳变形地表过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地下水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5年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中国申报的浙江雁荡山、福建泰宁大金湖、内蒙古克什克腾、四川文兴4家地质公园通过评审。
2005年2月16日,由中国地质大学组建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审查。
竣工典礼现场
❾ 新华联科技奖
2014年,评选出13位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杨经绥、赵一鸣、杨振宇、董树文4人获得杰出成就奖,奖金每人10万元;王登红、姚建新、张勤、张兆吉、章程、肖克炎、张永双、杨永亮、郝梓国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
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新华联集团和院领导为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体边界、蛇绿岩、活动陆缘板块体制、地幔岩、周缘造山带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体构造格架以及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有诸多重要发现:建立和厘定中国西部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的重要认识;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新发现二叠纪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改变了青藏高原地体格架认识,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的新认识;在西藏、俄罗斯乌拉尔和缅甸等地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将其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于2011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杨经绥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蛇绿岩和铬铁矿区开展野外调查
赵一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铁矿床和矽卡岩矿床学科带头人。通过对十余个典型铁矿床解剖研究,并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对中国铁矿床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研究,把我国铁矿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对我国数十个矽卡岩矿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铁矿内接触带发现广泛的钠交代现象,提出钠交代现象是矽卡岩铁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发现了岩浆期镁矽卡岩;首创锰质矽卡岩和碱质矽卡岩两类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铝透辉石、含水枪晶石、镁铁矿、锰热臭石等十余种罕见的交代矿物。主编出版Fe、Cu、Pb-Zn等单矿种资源图八幅。近年来,在内蒙古正蓝旗主持发现、勘查和研究了一个新类型大型锐钛矿矿床。有关成果获5项地矿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优秀图书奖。曾获“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赵一鸣(右)在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矿床勘探现场
杨振宇在俄罗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亚二叠纪大火成岩省
杨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构造与古地磁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973预)科研项目等。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挤压过程中印支地块早第三纪向东南方向滑移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及部分奥陶纪磁性地层学研究,对华北和华南地块的起源及与冈瓦纳大陆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下侏罗统磁性地层研究,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的周期性变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获得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外核心期刊论文68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德国艾尔福特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博导,院科技委副主任、学术委副主任;兼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委、执行局司库;国际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地球学报》主编等。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控矿规律,指导了深部找矿并取得重大突破;系统提出晚侏罗纪板块汇聚观点,重新诠释“燕山运动”概念;将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密切结合,探测造山带深部结构,揭示深部过程;发起并主持深部探测计划,开启我国入地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地位。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1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等。
董树文在祁连山野外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批人选。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工作。较为系统地厘定了中国的矿床成矿系列,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等专著10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等。
王登红在云南会泽铅锌矿考察
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层对比、青藏与华南高精度定量地层对比、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事件与生物大规模更替关系、二叠纪—三叠纪不同相区地层对比、三叠纪地层建阶以及造山带地层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姚建新在西昆仑考察
张勤研发新型全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
张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研发、标准物质研制、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研制了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大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果被全国多家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发表论文90余篇,参加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张兆吉: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均取得了新进展,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各1项。
张兆吉在雅安震区现场勘查
章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岩溶地球化学和岩溶作用对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种参与短时间尺度碳循环的特殊地质作用;论证了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可显著改善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条件,为可干预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奠定科学基础;证实岩溶区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汇的重要组成。获多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研究。发展了成矿系列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有效指导西藏甲玛、东天山彩霞山找矿突破;研制了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指南和技术要求,指导完成了全国25种矿产潜力预测评价;开发了国内领先矿产预测评价系统,成为矿产预测科技人员和学生标准软件工具。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及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等奖项和荣誉。
肖克炎考察新疆库姆塔格钼矿
张永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结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别指标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探索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对高烈度山区防灾减灾理论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张永双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考察
杨永亮: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在国内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中二A英类、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及东亚季风区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时黑潮仍流经冲绳海槽的10Be同位素证据以及东亚季风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年平均值的纬度分布呈现正态分布模式,且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达到极大值的观点。
杨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区采集水样品
郝梓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管理工作,所办刊物《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先后荣获国家期刊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20余项;开创性地建成了《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站》,带动了我国一批单学科网站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地学科技期刊国际化、精品化、网络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国60年有影响的期刊人和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郝梓国在阿斯哈图石林考察
❿ 人才建设及经济状况
截至2013年年底,矿产资源研究所在职职工271人(含在站博士后28人)、外聘职工99人、在所学生74人、外聘学生176人,共计620人。其中,矿产资源研究所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在所职工中,获得博士学位146人、硕士学位42人、学士学位23人、大专学历及以下学历32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级职称55人、副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84人、初级职称22人,共计213人。综上,矿产资源研究所是一个以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为主的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从事矿产资源研究的科研群体。在职职工中,有4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7人获得过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9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计划。
2013年矿产资源研究所在职职工人员结构图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图
2013年,毛景文研究员担任经济学会理事(美国);唐菊兴研究员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袁顺达、李建康分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银锤奖;唐菊兴、曲晓明等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刘成林入选国土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谢桂青、田世洪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李立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柯昌辉获得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和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毛景文研究员
唐菊兴研究员
刘成林研究员
袁顺达副研究员
李建康副研究员
2006年以来,矿产资源研究所经济状况运转良好,处于强劲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顶点,2012年至2013年经济趋于更加合理。2013年,全所实现总收入2.67亿元,总支出近2.75亿元。其中,科研总经费2.19亿元。2013年年底总资产累积达3.4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6.97%,其中,固定资产1.48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23.40%。
柯昌辉硕士
李立兴博士
矿产资源研究所总收入(2005-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