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孤山东北坡地质灾害
『壹』 我国不同的地区都有什么环境问题啊比如西南比较多地质灾害这种的,东北华北等等,帮忙总结到一起吧!谢谢
按地质灾害抄的成因和类型,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四大区域:
1、以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的东部区;
2、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中部区;
3、以冻融、泥石流为主的青藏高原区;
4、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的西北区。
根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可将我国地质灾害划分为四大区域:
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大区(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2、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中部及青藏高原南部、东北部分地区);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北部);
4、青藏高原及大、小新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我觉得两种都一样,只是书上都是这么写,所以就写下了,你自己参考着用吧)
参考书:《灾害地质学》潘懋、李铁锋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贰』 “·” 辽宁省鞍山市大孤山铁矿排岩场滑坡灾害
1 引言
2014年11月12日上午7时50分左右,辽宁省鞍山市大孤山铁矿排岩场边坡发生滑坡灾害。该滑坡地点位于大孤山铁矿排岩场边坡北侧,坡向15°,滑坡体由南向北滑动。滑坡导致排岩场运输铁路、尾矿输送管道、坡底处的建工置业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及周边部分厂房和工程车辆损毁,未发现人员伤亡。根据现场调查及初步估算,滑坡体土方量约200万m3,为大型滑坡。
2 地质灾害特征
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1 地形地貌
区内位于千山山脉西北缘,地貌属丘陵区。区内最高点位于矿区东北部,海拔最高为191.0m,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53.4m,相对高差137.6m。大孤山铁矿排岩场坡底标高60m,坡顶最高标高约200m,坡顶南侧为大孤山铁矿尾矿库,标高约160m。该边坡可分为90m、160m、190m三级平台,其中90m平台为原排岩场运输铁路。
2.1.2 地层岩性
排岩场边坡主要由矿山排放的废石组成。边坡下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冲洪积,周边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太古宇鞍山群樱桃园组、古元古界辽河群浪子山组、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
第四系地层由冲洪积、残坡积物组成,为亚黏土、亚砂土、砂及砂砾卵石组成。
鞍山群樱桃园组岩性以千枚岩、绿泥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和花岗岩为主,磁铁石英岩与围岩接触面为软弱接触,岩石构造裂隙和节理发育,常见3~4组剪切节理。
古元古界辽河群浪子山组出露于矿山西北部地段。岩性主要为绢云母千枚岩和碳质千枚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仅出露在小孤山西侧,岩性主要为白色石英岩。
2.1.3 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辽东台背斜、太子河—浑江拗陷的西南端与下辽河沉降带的交接部位,断裂极其发育。较大断裂带为寒岭断裂带,为区域岩石圈断裂。区内有大孤山区和小孤山区两个构造断块。大孤山区为一走向310°~315°,倾向北东,倾角60°~75°的单斜构造;小孤山区位于上盘绿泥石英片岩层中,为一走向280°~310°,倾向北东,倾角45°~80°的单斜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为大孤山铁矿排岩场边坡,边坡主要为矿山生产堆积的废石,排岩场边坡底部主要为更新统及全新统堆积物。岩性为亚黏土、亚砂土、砂及砾卵石。地下水位标高54.81~58.54m,地下水动态变化呈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水位变化幅度为1.75~3.13m。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及区域性地下水径流补给,径流条件好,循环条件较差,主要以自然形式排泄为主。
2.1.5 气候条件
本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本区年降雨量为495~995mm,平均为720.6mm,年最大降水量994.5mm,月最大降水量416.7mm,日最大降水量为236.8mm。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降雨量尤以7月份最多。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58.5mm。
2.2 地质灾害特征
照片1 滑坡体全貌
滑坡体主要为排岩场废石堆积物(照片1),滑坡主滑方向为北北东,水平最大滑距200m,东西宽近600m,相对高差130m,初步估算滑坡体土方量约200万m3,属于大型滑坡。滑坡后缘形成弧形边坡,两翼角度近直立。滑坡体顶部标高约190m,东西两侧已形成宽度约 1-30cm多组裂缝;滑坡体形成两级平台,为原190m、160m平台与90m平台下移所成,两级滑坡平台之间台坎角度较为平缓(图1)。滑坡体向两侧伸展呈扇形展布,并在滑坡舌形成滑坡鼓丘和鼓张羽状裂缝。滑坡体下部已有地下水渗出,公路上有积水现象。
图1 大孤山铁矿排岩场滑坡剖面图
2.3 灾情险情
滑坡导致坡底处建工置业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及周边部分厂房损毁严重(照片2),未有人员伤亡。
照片2 滑坡堆积体造成混凝土搅拌站及周边厂房损毁
目前坡脚下部的建工置业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和其他工厂,西侧的大孤山铁矿球团厂和选厂,东侧的黄岭子村居民点均受到滑坡威胁(照片3)。
照片3 滑坡后缘160m标高平台西侧裂缝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判断
3.1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排岩场所在区域原始地形地貌复杂,尾矿库和排岩场建设、坡下厂矿兴建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工程活动对该区域的改变和影响,破坏了该地区的整体稳定,进而产生了不利后果。
经现场调查,初步判定滑坡是沿着松散堆积体与原坡体坡面滑动,由于接触带黏性土体强度降低推覆形成,为大型推覆式滑坡。坡体地下水位变化、坡脚卸荷和坡顶堆载都能改变地质环境条件,导致边坡失稳破坏。
3.2 地质灾害趋势判断
目前滑坡体后缘拉张裂缝发育,滑坡后壁临空陡倾,仍有变形破坏的可能,滑坡危险依然存在。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4.1 应急处置措施
11月12日辽宁省鞍山市国土资源局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应急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工作,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形成初步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省国土资源厅向国土资源部应急办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发送灾情报告。省国土资源厅接到鞍山市国土资源局灾情报告后立即组织辽宁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相关应急专家赶赴灾害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形成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辽宁省国土资源厅邀请国土资源部东北片应急专家和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进行了会商,提出应急会商意见,并向鞍山市人民政府发送关于鞍山市大孤山铁矿排岩场北坡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意见的函。
4.2 应急治理措施部署
一是完成滑坡变形体的初步勘察工作。组织专业队伍,通过对以往资料成果的综合研究、开展滑坡体的地质灾害调查及必要的勘察手段,完成滑坡险情的初步勘察,确定滑坡的性质、规模、成因、稳定性、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
二是进一步细化危险区范围。在已划定的危险区范围基础上,进一步圈定滑坡影响范围,细化危险区域,针对不同防范对象,采取相应防范手段,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危险区内应避免工程活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三是开展监测预警。根据初步判定的诱因,开展坡体地面变形监测和地下水位监测。对滑坡体后缘变形重点监测,部署和完善滑坡影响区内居民聚集区周边的变形监测。对监测资料综合分析,确定预警级别,为专家研判和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
四是开展矿山排岩场、尾矿库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5 经验与启示
(1)辽宁2014年度发生的2起灾害均为排岩场边坡滑坡,而且发生时间均为非汛期。因此为我们敲醒警钟,应密切关注非汛期时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灾害。
(2)应进一步加大对矿山排岩场的排查,完善人类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制度,明确监测预警责任人,对稳定性差,危险性大的排岩场进行逐步治理,努力将人类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降到最低。
『叁』 靖江孤山镇土桥村钱家埭会被拆迁吗
看你的样子来很希望拆迁?因源为拿到一笔钱,是么?哎,因为它是在北边所以价格不行,不如城南那边,现在都向南开发啊,赚不到多少,来开发的都是房产和企业,房产商是不可能去你们那开发了,太偏北了,现在房产商都看好南方,所以这个没希望,企业拆迁可能很大,但是运费不得了,从你们那到外地和从城南到外地油费不一样额。哎,你们那悬,还有整个靖江又不可能都拆迁总要留点田啊什么的。。。。南边开发的不错,市政府人民医院检察院法院都搬到南边了,你们那歇歇咯~
『肆』 靖江孤山邮编是多少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孤山镇邮编:214522
『伍』 东北的地质灾害为什么少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因为在中国几乎有着地球上全部的地貌类型,所以各内种地貌单元当中常容见的地质灾害在中国几乎都有发生,中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其次还有地面沉降、冰崩、雪崩(但这些一般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所以灾害性比较小)、历史上还有河流迁徙改道(如黄河)引发的大洪水,等等。水旱灾害一般是气象因素引起的,所以水旱灾害大部分都是气象灾害而不是地质灾害。
『陆』 每年的梅雨季节,降雨时间长,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它是在哪几个月份
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分布
梅雨主要出现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成因
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2013年梅雨季节的时间
典型梅雨一般为5月上旬到中旬“入梅”,6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1]
梅雨与雨带
梅雨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
雨带
梅雨景色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平原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柒』 跪求一篇“地质灾害论文”要东北地区的,急急急!!!!谢谢!!!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报和辅助决策。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在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的进展态势。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集成式GIS 模块化GIS 组件式GIS 网络GIS 地质灾害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与新技术学科,它是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信息工程与现代地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系统、地图的可视化和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数据是具有地理特征和表征地学现象之间空间关系的属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采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多种数据〔1,2〕,进行数据维护与更新、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3〕等。
地理信息系统,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4〕:(1)专题信息系统,它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为特定的专门目的服务,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和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2)区域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的信息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的规模,如加拿大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和我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它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地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资源及环境多种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与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
近年来GIS应用系统发展迅猛,GIS工具软件版本也不断更新升级,比较鲜明的发展动向有[5]:(1)各GIS软件工具厂商在优化性能的同时,重视发展Internet 上的GIS;(2)更换开发语言和开发模式,更换或扩展到Windows NT 平台;(3)在空间数据库管理方面,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仍是GIS 软件追求的目标;(4)除了属性数据外,人们也希望图形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或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5)理论研究方面,时空数据的处理及其三维或四维GIS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6)为了进行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各国都制定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7)元数据(Metadata)的记录、处理与标准也是GIS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8)对GIS软件影响较为深刻的技术还有组件对象模型(COM),软件厂商已由原来向用户提供系统转为提供对象类型库或ActiveX控件。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目前已出现了大量的GIS系统专业开发工具。从这些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6〕。
(1) 集成式GIS
集成式GIS指集合各种功能模块的大型GIS系统软件包。ESRI公司推出的Arc/Info,Genasys公司的GenaMap, MapInfo 公司的MapInfo,AutoDesk公司的AutoMap,Maptitude[7], MapGIS, MapEngine〔8〕, TitanGIS等都是集成式的GIS开发工具。集成式GIS系统的优势是各项功能已形成独立的完整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输入输出功能、空间分析功能、良好的图形平台和可靠性能,缺点是系统复杂、庞大和成本较高,并且难于与其它应用系统集成。
(2) 模块化GIS
模块化GIS系统是把GIS系统按功能划分成一系列模块,运行于统一的基础环境中。Intergraph公司的MGE是具有代表性的模块化GIS系统。模块化GIS系统具有较强的工程针对性,便于开发和应用。
(3) 组件式GIS
组件式GIS是随着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潮流。组件式GIS具有标准的组件式平台,各个组件不但可以进行自由、灵活的重组,而且具有可视化的界面和使用方便的标准接口。组件式GIS平台的核心技术是Microsoft的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简称COM)技术[9],新一代组件式GIS大都是采用ActiveX控件技术来实现的,如Intergraph 公司推出的Geomedia,ESRI公司推出的MapObjects, MapInfo公司推出的MapX,中科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开发的ActiveMap, 北京灵图公司开发的三维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RMap等。这类GIS系统提供的是为完成GIS系统而推出的各种标准ActiveX控件和类型库(Type Library),使GIS系统开发者不必掌握专门的GIS系统开发语言,只需熟悉基于Windows平台并且支持ActiveX控件技术的通用集成开发环境,了解组件式GIS各个控件(包括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就可以实现GIS系统。所以,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
(4) (4)网络GIS(Web GIS)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随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Internet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和第二代Internet技术的日趋成熟,Internet正日益成为信息化社会人们联系、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Internet技术改变着世界。戈尔所倡导的“数字地球”概念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Internet环境下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它把多维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计算技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网络技术等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系统。GIS的网络化应用趋势已成为必然。Web GIS 是指基于Internet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又称为因特网GIS(Internet GIS)。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地理信息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对传统意义上的GIS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了Web GIS时代的开始。以单机或局域网为操作平台的工作模式终将被Internet 操作平台所取代。
利用这种新方法,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的用户都可以浏览到Web GIS站点上的地理数据,制作专题图件,进行空间查询检索以及空间分析,地理数据的概念已经扩展为分布式、超媒体特点的、相互关联的数据,使GIS进入千家万户。终端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共享、使用各GIS服务商或政府机构提供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通过一个简单的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经过复杂的专业GIS分析产生的简洁、直观的结果。可以交互式访问动态更新的地图网址,在Internet网上完成单机系统常见的各种基于地图的GIS信息查询功能。另外,Internet与组件对象模型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分布式组件模型的Web GIS。空间数据库供应商在服务器上存储数据的同时,根据数据元的格式安装操纵该数据的控制,用户在网上可调用不同的控件和数据,在本机或某个服务器上进行分布式组件的动态组合和空间数据的协同处理与分析,完全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
已经有一些公司推出了Web GIS,如AutoDesk公司的MapGuide,MapInfo公司的MapInfo ProSever,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 Web Map,ESRI公司的MapObjects Internet Map Sever for AcrView等。已经推出的Web GIS是利用现有的GIS软件通过CGI或者Sever API构造的过渡产品,随着组件式GIS的发展和分布式对象Web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的Web GIS将是基于COM/ActiveX或CORBA/Java技术开发的分布式对象GIS系统。
3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研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害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
(2) 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
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预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害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3) 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
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害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害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
4 结语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报和辅助决策。
(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
(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
你自己在改改吧
『捌』 中国1∶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图的编制
一、内容概述
(一)成果简介
此次编图工作是在研究总结以往地质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掌握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而编制的。1∶400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图和1∶400万泥石流灾害分布图以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为基础,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国的发育分布规律。
1.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
崩塌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铁路沿线分布广泛,规模一般为几至几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为暴雨诱发。滑坡仅集中在辽宁东部的宽甸、凤城、岫岩、抚顺地区、辽南老帽山一带矿山的采矿弃渣和城市人工边坡。
该区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长白山、千山带状发育,具群发性,并集中发生在7~8月的汛期,为中小规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沟源崩塌滑坡触发沟床物质活动而形成的泥石流为主。
2.华南丘陵山地区
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赣东北、赣西北、湘西山区、广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地区。本区滑坡多以小型、浅层土质(堆积层)滑坡为主,有规模较小、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节)的特点,以福建、江西两省最为发育。
该地区泥石流呈零星发育,其触发因素多受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影响。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区
本区的崩塌、滑坡比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龙门山地区、川滇南北向条带、秦巴山地、三峡两岸和黔西南山区。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为主,由南向北岩质崩塌、滑坡逐渐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较多。本区是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在地震活动带,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规模较大。
本区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大巴山、龙门山、邛崃山南段、鄂西北的武当山、荆山,主要是暴雨诱发,且多为水石流。固体物质除少许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颗粒的砂砾和块石组成(砾石和块石约占80%以上),其主要来源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积的碎屑物质。
4.黄土高原-山西盆地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崩塌、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特点是类型多样、形成条件比较复杂。崩塌、滑坡除在吕梁山以东有较少分布外,其余地区广泛分布,最为严重的地区为晋陕蒙三角地带和白于山黄土山地、六盘山以东的晋陕黄河峡谷段,以及六盘山以西的龙喜、青东黄河、湟水谷地黄土山地、陇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发形成,由地震诱发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盘水以西地区。
黄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松散堆积物十分丰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尔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阴山低中山区、鄂尔多斯低中山区,黄土丘陵区零星分布。本区崩塌的类型有岩质崩塌和黄土崩塌两种类型。岩质崩塌基本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尔泰山、天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公路两侧、采石场。黄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黄土丘陵区和天山地区的低山丘陵区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于降水量极为贫乏,致使该地区泥石流发育较少,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藏南喜马拉雅山、藏东三江、川西高山峡谷区。崩塌以小型、岩质崩塌为主,滑坡以浅层、小型堆积层滑坡为主。由于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强烈作用,以冻融、冰劈作用为主的物理风化盛行,是崩塌发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规律为国内其他省区所少见。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区内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区内泥石流类型多样。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阵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区;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冻融泥石流分布地区;受到季风影响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西昆仑山的两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马拉雅等现代冰川分布地区,多有冰川型泥石流发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川消融类型泥石流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区多为亚大陆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湖溃决泥石流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确反映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以及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与环境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在西南地区因地震等级高,特别是在新构造运动发育的地段,分布着大型的岩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福建山区花岗岩风化层较厚,残坡积土滑坡发育。目前,我国崩塌、滑坡主要是由于暴雨激发所致,泥石流与气候的关系比滑坡、崩塌更为密切,多发生在6~8月,当降雨强度达到相应的临界值时,就会导致泥石流爆发,而东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于风暴潮引发,呈现群发的特点。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国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过渡地带,此处构造与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发育,为泥石流形成创造了极好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条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调查资料,表现目前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危害状况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件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建设规划和减灾防灾所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在不同时期都投入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详细程度以及不同内容的调查资料和不同表现形式的成果资料。
首先充分搜集资料,在保证资料全面性的基础上,在编图资料的遴选过程中,尽量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与当前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资料,例如近几年完成的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以及正在开展的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以保证图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为有关部门提供可靠实用的信息
一方面,图件所反映的内容对城镇规划、工程建设、减灾防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仅地学专业工作者能够使用这些图件,而且非地学专业的规划工程师和政府官员也能对其中的决策性要素、评价指标和结论有明晰的认识、准确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为此,编制图件时,首先是深刻理解规划设计和决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简明、易懂的图式和文字说明,摒弃过于专业化术语、冗长的文字论述和复杂的图面,以达到信息沟通的效果。
4.在对现有地质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趋势的概略预测
地质灾害随着地质环境的演化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从时间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灾害多发区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特点
1)收集了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我国崩滑流的调查成果,总结了规律,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
a.用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级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分区(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华南丘陵山地区,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区,黄土高原 山西盆地区,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的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特点。
b.收集了最新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图、大地板块构造图、降雨量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等,作为本次编图的地质背景图层,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区内的崩滑流地质灾害与各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2)此次编图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MAPGIS软件进行图件编制,同时建立了编图图形库。
a.数据库的建设:搜集现有的各类地质灾害数据库及国家及地质行业有关数据库的标准与规范,并比较各类数据库的优缺点,参照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库格式标准建设(或整合)满足编图需要的数据库。
b.编图资料的入库:将甄别筛选分类、验证核实的资料录入数据库。
(四)技术指标
本次编制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图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大地构造、活动断裂、地震5项指标来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和气候特征在区域上与崩滑流的关联度,选取地质灾害点时,不仅反映了区域上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同时也对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该项成果将会在全国及地区地质灾害的宏观规划及工作部署中作为基础的地质依据使用。
三、推广转化方式
本项成果以会议交流和印刷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成果已发往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以及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王祎萍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7430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